KR3e0001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 (tls)


[005-1a]

5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5.1黃帝曰: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
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
陽殺陰藏。
陽化氣,
陰成形。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
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
則生飱泄,
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
此陰陽反作,
病之逆從也。
[005-2a]


5.2.1故清陽為天,
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
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
雲出天氣。
[005-3a]


5.2.2故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藏;
清陽實四支,
濁陰歸六府。
[005-4a]


5.2.3水為陰,
火為陽,
陽為氣,
陰為味。
味歸形,
形歸氣,
氣歸精,
精歸化,
精食氣,
形食味,
化生精,
氣生形。
味傷形,
氣傷精,
精化為氣,
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
薄為陰之陽。
氣厚者為陽,
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
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氣味,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涌泄為陰。
[005-5a]


5.2.4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
寒傷形,
熱傷氣。
氣傷痛,
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
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
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寫。
[005-6a]


5.2.5天有四時五行,
以生長收藏,
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藏,
化五氣,
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
寒暑過度,
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故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
夏生飱泄;
夏傷於暑,
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
徘生欬嗽。
[005-7a]


5.3帝曰:
余聞上古聖人,
論理人形,
列別藏府,
端絡經脈,
會通六合,
各從其經,
氣穴所發各有處名,
谿谷屬骨皆有所起,
分部逆從,
各有條理,
四時陰陽,
盡有經紀,
外內之應,
皆有表裏,
其信然乎。
歧伯對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
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藏為肝,
在色為蒼,
在音為角,
在聲為呼,
在變動為握,
在竅為目,
在味為酸,
在志為怒。
怒傷肝,
悲勝怒;
風傷筋,
燥勝風;
酸傷筋,
辛勝酸。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血生脾,
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體為脈,
在藏為心,
在色為赤,
在音為徵,
在聲為笑,
在變動為憂,
在竅為舌,
在味為苦,
在志為喜。
喜傷心,
恐勝喜;
熱傷氣,
寒勝熱,
苦傷氣,
鹹勝苦。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脾生肉,
肉生肺,
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體為肉,
在藏為脾,
在色為黃,
在音為宮,
在聲為歌,
在變動為噦,
在竅為口,
在味為甘,
在志為思。
思傷脾,
怒勝思;
濕傷肉,
風勝濕;
甘傷肉,
酸勝甘。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腎,
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體為皮毛,
在藏為肺,
在色為白,
在音為商,
在聲為哭,
在變動為欬,
在竅為鼻,
在味為辛,
在志為憂。
憂傷肺,
喜勝憂;
熱傷皮毛,
寒勝熱;
辛傷皮毛,
苦勝辛。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腎生骨髓,
髓生肝,
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在體為骨,
在藏為腎,
在色為黑,
在音為羽,
在聲為呻,
在變動為慄,
在竅為耳,
在味為鹹,
在志為恐。
恐傷腎,
思勝恐;
寒傷血,
燥勝寒;
鹹傷血,
甘勝鹹。
故曰:
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
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徵兆也;
陰陽者,
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
陰在內,
陽之守也;
陽在外;
陰之使也。
[005-8a]


5.4.1帝曰:
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麤為之俛仰,
汗不出而熱,
齒乾以煩冤腹滿,
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
身常清,
數慄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
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
病之形能也。
[005-9a]


5.4.2帝曰:
調此二者,
柰何。
歧伯曰:
能知七損八益,
則二者可調,
不知用此,
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
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體重,
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
陰痿,
氣大衰,
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
涕泣俱出矣。
故曰:
知之則強,
不知則老,
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
愚者察異,
愚者不足,
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
身體輕強,
老者復壯,
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憺之能,
從欲快志於虛旡之守,
故壽命旡窮,
與天地終,
此聖人之治身也。
[005-10a]


5.4.3天不足西北,
故西北方陰也,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
故東南方陽也,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
何以然。
歧伯曰:
東方陽也,
陽者其精并於上,
并於上,
則上明而下虛,
故使耳目聰明,
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
陰者其精并於下,
并於下,
則下盛而上虛,
故其耳目不聰明,
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
其在上則右甚,
在下則左甚,
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
地有形,
天有八紀,
地有五里,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
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之動靜,
神明為之綱紀,
故能以生長收藏,
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
下象地以養足,
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天氣通於肺,
地氣通於嗌,
風氣通於肝,
雷氣通於心,
谷氣通於脾,
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
腸胃為海,
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
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
不用地之理,
則災害至矣。
[005-11a]


5.4.4故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
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藏;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府;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鍼者,
從陰引陽,
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
以表知裏,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
見微得過,
用之不殆。
善診者,
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
審清濁,
而知部分;
視喘息,
聽音聲,
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
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
觀浮沈滑濇,
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
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
因其重而減之,
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滿者,
寫之於內;
其有邪者,
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
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
按而收之;
其實者,
散而寫之。
審其陰陽,
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
陰病治陽,
定其血氣,
各守其鄉,
血實宜決之,
氣虛宜𤙲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