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1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唐-尊者眾賢 (TKD)


[27-1236a]
九依不還位
諸契經中以種種門建立差別今次
應辯彼差別相頌曰此中生有
行無行般涅槃上流若雜修能徃色究
竟超羊超遍歿餘能徃有頂行无色有
四住此般涅槃論曰此不
還者摠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
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
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於
中間般涅槃故說此名曰中般涅槃
如是應知此於生巳此由有行此由
无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
名爲上流言中般者謂有一類補特
伽羅巳於生結得非擇滅起結不尒
彼於欲界遇逼惱緣之所逼惱便能
自勉修斷餘結殊勝加行加行未滿
遇捨命緣遂致命終由起結力受色
中有猒多苦故乘前起道進斷餘結
成阿羅漢得般涅槃言生
[27-1236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二張堅*般
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由先具造順
起生業及増長故欲界歿巳受色界
生由具勤修速進道故生巳不久成
阿羅漢盡其壽量方般涅槃約有餘
依說爲生般非纔生巳便般无餘彼
捨壽中无自在故言有行般無行般
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巳多時方
成无學於中有一勇猛類進有一禀
性慢緩懈怠如次名爲有行無行謂
若一類先欲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
地力斷五下分結成不還果後生色
界經於多時還能進修前種類道成
阿羅漢名有行般无行般者與此相違
或色界生經多時巳依止苦行解脫
餘結名有行般以彼修習依功用道
般涅槃故與此相違名无行般豈不
中般生般現般所依止行亦有此故
應立有行无行般名无如是失此義
雖等而彼各有差別位故謂中般等
雖亦定依苦行樂行解脫餘結而彼
各有分位不同對此名爲不共差別
此无如是分位別故約道不同顯其
差別如何以此例彼令同故於此
[27-1236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三張堅*中
所辯无失由此有說二差別者由緣
有爲无爲聖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
應知亦无餘同此失經主所難有大
過失爲巳善通此義雖等而彼各有
差別位故然有經說無行在先亦有
經中先說有行時旣无異隨說無違
有行可尊故我先說言上流者謂有
一類補持伽羅上流行増非初生處
卽證圓寂謂欲界歿徃色界生未卽
於中能證圓寂要轉生上方般涅槃
卽此上流差別有二由因及果有差
別故因差別者此於靜慮由有雜修
无雜修故果差別者色究竟天及有
頂天爲極處故謂若於靜慮有雜修
者能徃色究竟方般涅槃雜修能
惑淨居果故卽此復有三種差別全
超羊超遍歿異故言全超者謂色界
中従一處歿徃色究竟由彼先在欲
界身中巳具雜修四種靜慮遇緣退
失上三靜慮以初靜慮愛味爲緣命
終上生梵衆天處由於先世串習勢
力復能雜修第四靜慮従彼處歿生
色究竟以於色界十六處所最初處
[27-1237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四張堅
*歿最後處生頓越中間是全超義言
半超者謂色界中従初天等漸次而
歿丅至中間能越一處方能徃趣色
究竟天超而非全是半超義言遍歿
者謂於色界愛味多故一切處生由
彼遍於四靜慮地十六處所一一皆
有下等愛味爲感生緣従梵衆天一
一處所一生歿巳至色究竟方般涅
槃故名遍歿由此義准初靜慮中大
梵所居非是別處卽是第二梵輔天
攝若異此者大梵所居僻見處故一
導師故必无聖者於中受生遍歿半
超應无差別應知此謂二上流中由
有雜修靜慮因故徃色究竟般涅槃
者餘於靜慮无雜修者能徃有頂方
般涅槃謂彼先无雜修靜慮由於諸定
愛味爲緣此歿遍生色界諸處唯不
能徃五淨居天色界命終於三無色
次第生巳後生有頂方般涅槃二上
流中前是觀行後是止行樂慧樂定
有差別故二上流者於下地中得般
涅槃亦不違理而言此徃色究竟天
及有頂天依極處說无不還者於
[27-1237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五張堅宝信
巳生處受第二生由彼於生容求勝
進非等劣故唯欲界歿徃色界生有
中有中般涅槃者非色界歿生色界
者以色界中无災害故若本有位有
餘障緣不得涅槃中有亦尒中有薄
劣非本有故又彼若有應屬上流中
般上流應无差別謂定無有差别因
緣可作是言唯欲界歿受色中有便
般涅槃得中般名非色界歿何緣有
學未離欲貪无中有中般涅槃者欲
界中有依身微劣於多事業无堪能
故住本有位於欲界法尙難越度况
中有中能越欲界至得應果多事業者
謂越三界及永斷除二種煩惱幷得
二三沙門果證住中有位無如是能
又此有前未曾數習九品差別煩惱
治故又不還等果非中有身得斷増
上惑所證得故離三界染極爲難故
無欲中有能般涅槃色界中有與此
皆異故有於中得涅槃者又此地中
有得般涅槃唯起此地中所有聖道
初靜慮地中有位中般涅槃者唯起
自地根本靜慮聖道現前非未至中
[27-1237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六張堅宝信
聞難令現前故在中有位依身微劣
要易起者方能現前此五名爲行色
界者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謂在欲界
離色界貪従此命終生於無色此中
差別唯有四種謂生般等有差別故
此幷前五成六不還復有不行色无
色界卽住於此能般涅槃名現般涅
槃幷前六爲七或應惣立九種不還
謂現涅槃分爲二種於先位善辯聖
旨二臨終時方能善辯於上流内亦
分二種一行色界二行无色幷前四
爲八足轉生成九言轉生者謂於前
生巳得預流或一來果於今生内方
得不還前現般言唯目現世初得入
聖至涅槃者或不還者由根差別隨
其所應分成九種或行色界五不還
中復有異門分成九種頌曰行
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業惑根有殊故
成三九別論
曰卽行色界五種不還摠立爲三各
分三種故成九種何等爲三中生上
流有差別故云何三種各分爲三中
般涅槃分爲三者初起至遠近當
[27-1238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七張堅巳守
生處得般涅槃有差別故生般涅槃
分爲三者纔生有行无行異故此皆
生巳得般涅槃是故並應名爲生般
於上流中分爲三者全超半超遍歿
異故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
久得般涅槃故分爲九種不相雜乱
如是三種九種不還由業惑根有差
別故有速非速經久差別且摠成三
由先所集順起生後業有異故如其
次第下中上品煩惱現行有差別故
及上中下根有異故此三一一如其
所應亦業惑根有差別故各有三別
故成九種謂初二三由惑根別各成
三種非由業異後三亦由順後受業
有差別故分成三種故說如是行色
不還業惑根殊成三九別若尒何
故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頌
曰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善惡行不
行有徃无還
故論日中生各三上流爲一經依此
立七善士趣何故前二各分爲三第
三上流唯立爲一以上行故名爲上
流由此義同但立爲一前之二種雖

[27-1238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八張堅巳守
義同然爲其中别相難了欲令易了
故各分三上流有三相別易了無煩
於彼更別建立又前二別唯有尒所
易顯示故各分爲三第三上流別義
多種卒難顯示故摠立一謂初中歿
唯在將生根惑品殊故分三種第二
生般唯在巳生亦根惑殊故分三種
上流通有將生巳生將生上流復有
二種謂於靜慮雜不雜修巳生上流
分二亦尒復於如是二上流中若無
雜修容生二界若有雜修唯生一界
生一界者復分爲三全超半超遍歿
異故於半超内差別有多由此上流
別相煩廣若一一辯難可周悉故依
等義摠立上流中生位中差別義少
易顯了故分之爲六雖彼一一亦有
同義而等第三於上流中雖有異義
而等前二爲相影顯故唯立七唯此
巳斷欲貪瞋等非善士法及與无學
大善士果極相近故經唯說此名善
士趣非謂預流及一來者都不可說
各善士趣佛亦說彼各善士故如契
經言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
[27-1238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九張堅
乃至成就有學正定徃上各
趣謂趣上果及趣上生故唯說七或
唯此七皆能行善不行不善餘則不
然又唯此七徃上界生不復還來餘
則不尒故但依此立善士趣諸在聖
位曾經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不
尒云
何頌曰經欲界生聖不徃餘界生此及
徃上生無練
根幷退論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必
不徃生色無色界由彼證得不還果
巳定於現身般涅槃故若於色界經
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然天帝
釋作如是言曾聞有天名色究竟我
後退落當生彼者由彼不子對法相
故言我後者三十三天自在異熟最
後邊際言退落者謂於後時若不獲
得阿羅漢果當生彼者謂願當生色
究竟天勿生欲界以天帝釋緣五死
相極生憂苦來歸世尊死相纔除便
作是說爲令喜故又觀遮彼無多益
故佛不遮止卽此巳經欲界生者及
巳従此徃上界生諸聖必無練根幷
退何緣
[27-1239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張堅
**不許經欲界生及上生聖者有練
根幷退以曾經生於自相續藴積聖
道極堅牢故及得殊勝所依身故由
此彼無練根退理前說上流雜修靜
慮爲因能徃色究竟天先應雜修何
等靜慮由何等位知雜修成復爲何
緣雜修靜慮頌
曰先雜修第四成由一念雜爲受生現
樂及遮煩惱
退論曰諸欲雜修四靜慮者必先雜
修第四靜慮以彼等持最堪能故諸樂行
中彼最勝故謂彼靜慮最有堪能現
在前時令所依止自體勢力増長廣
大故若依彼雜修靜慮後雖退失生
餘天中由於先時雜修彼力復能依
彼雜修靜慮卽由此理第四靜慮諸
樂行中最爲殊勝彼輕安樂極上妙
故誰於靜慮能雜熏修唯諸聖者通
學无學學位唯通信解見至於無學
位通時非時必先三洲雜修靜慮退
生色界亦能雜修豈不雜修諸靜慮
者必先巳離三靜慮貪如何可言雜
修靜慮通於見至而成上流謂要
[27-1239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一張堅无
仁人間雜修定巳後退三定生梵衆
天於彼復湏離三定染方能重起雜
修靜慮従彼歿巳乃生淨居方名上
流如先巳說非諸見至可有斯理彼
於離染必不退故无如是失彼従先
來住見至根非所許故謂彼先住信
解種性雜修靜慮然後退失彼懼於
後復有退時便修練根成見至性従
欲界歿生色界中乘前復能雜修靜
慮故六種性皆有上流於雜修時作
何方便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无
漏相續現前従此引生多念有漏後
復多念无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
減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
漏現前無間復生二念死漏名雜修
定加行成滿従此以後不由功力任
運唯従一念無漏引起一念有漏現
前無聞復生一念無漏如是有漏中
間刹那前後刹那無漏雜故名雜修
定根本圓成如是雜修第四定巳乘
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三靜
慮雜修靜慮五藴爲體然於此中諸
世俗智是四法四類八智所雜修有
餘師
[27-1239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二張堅无
仁言諸世俗智唯爲苦集類智雜修
彼二能緣此爲境故若尒無容多無
漏智現前雜故則不應言此由彼雜
故得自在雜修靜慮應不圓成此不
従餘滅道法類苦集法智无間而生
及无間生彼諸智故雜修靜慮略有
三緣一爲受生二爲現樂三爲遮止
起煩惱退謂不還中若諸見至雜修
靜慮爲前二緣一爲受生二爲現樂
爲受生者希求勝生謂猒共生欣不
故爲現樂者欣樂勝定謂世俗定
最能資身由此能令現法樂住前後
無漏爲其助伴若諸信解爲前二緣
亦爲遮防起煩惱退謂鈍根者起二
無漏方便防護清淨等持令味相應
等持轉遠不令淨爲染等無間緣故
阿羅漢中不時解脫但爲現樂雜修
靜慮時解脫者爲求現樂亦爲遮防
起煩惱退若雜修靜慮爲生五淨居
何緣淨居處唯有五頌
曰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
居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
故淨居唯五何謂五品謂下中上勝

[27-1240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三張堅
**極上品差別故此中初品三心現前
便得成滿謂初无漏次起有漏後起
无漏第二中品六心現前方得成滿
謂二有漏爲四无漏之所雜修如是
所餘隨其次第有九十二十五念心
如應現前方得成滿如是五品雜修
爲因如次能招五淨居果如是十五
有漏无漏心皆是先來未曾得今得
有餘師說初五无漏是従先來未得
今得餘十皆是曾所得心前五現前
時巳未來修故有不起定雜修成滿
有要數起方得圓成有餘師言由信
等五次第増上感五淨居謂或有時
信根増上雜修靜慮或有乃至慧根
増上雜修靜慮隨此差別感五淨居
諸感淨居爲是業力爲雜修力若是
業力雜修靜慮則爲唐捐若雜修力
與品類足所說相違如彼論說雜修
靜慮及由業故生淨居天諸所有處
等名非異生法有說業力感淨居天
然不唐捐雜修靜慮以修行彼思現
前故有餘師言是雜修力而不違害
品類足文彼論先說雜修定者爲顯
[27-1240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四張堅
**先時入彼定故次後復說及由業故
生淨居者爲顯後時卽由彼力生淨
居故此中決定俱由二力以隨闕一
不生彼故然唯有漏感彼異熟非无
漏力棄背有故經說不還有名身證
依何勝德立身證名頌曰
得滅定不還轉名爲身證
論曰有滅定得名得滅定卽不還者
若於身中有滅定得轉名身證謂不
還者由身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
如何說彼但名身證以无心故依身
生故以身倶生得勢力故彼巳滅位
猶名得彼此中經主作如是言理實
應言彼従滅定起得先未得有識身
寂靜便作是思此滅盡定最爲寂靜
極似涅槃如是證得身之靜最故名
身證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寂靜故
今謂彼従滅定起位雖得先未得有
識身寂靜而非唯彼位方得身證名
先後二時倶得名故由此設无緣滅
定智得勢力故立身證名是故前說
於理爲勝舉後邊故唯作是言得滅
定不還轉名爲身證理實身證於八
[27-1240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五張堅慈守
解脫无不具足由身證住以滅盡定
用餘解脫爲門而入故得滅定決定
亦應得餘解脫如契經說入滅定時
先滅言行乃至廣說何緣佛說有學
福田身證不還不預其數謂世尊告
給孤獨言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一者
有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无學唯九
何等名爲十八有學謂預流向預流
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
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
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
八何等名爲九種無學謂退法思法
護法安住堪達不動法不退法慧解
脫倶解脫是名爲九理亦應說而不
說者以佛觀見有學无學由斷及根
有殊勝故能生勝果名爲福田然諸
不還所得滅定是有漏故不可說言
自性解脫故名清淨彼所依身猶有
煩惱未永斷故不可說言相續解脫
故名清淨故不約成彼立有學福田
无學位中有漏功德雖非自性解脫
所收相續解脫故名清淨由此亦能
生殊勝果是故約定及根差別說九
[27-1241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六張堅慈守
應果皆名福田或立有學依因無故
不置身證有學數中何謂建立有
學依因謂諸无漏三學及果滅定非
學亦非學果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別
然今於此不還位中約無異門密說
身證若異此者不應唯說得滅定不
還轉名爲身證此義於後當便分別
若說身證兼約異門卽上所言非善
答問三無色解脫亦通無漏故巳辯
不還麤相差別若細分扸數成多千
此中且依行色界五約諸地等五門
分別謂五約地數成二十四定地中
各五種故五約種性數成三十六種
性中各五種故五約生處數成八十十
六處中各五種故五約種性根數成
九十謂退法種性下中上根有差別
故數成十五乃至不動種性亦然五
約地種性數成百二十謂四地中各
三十故五約地種性根數成三百六
十謂四地中各九十故五約生處種
性數成四百八十謂十六處各三十
故五約生處種性及根數成一千四
百四十謂十六處各九十故五約離
[27-1241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七張堅
**染處種性根積數摠成一萬一千
九百六十不還差別謂以離染九品
不同乘前一千四百四十巳辯第三
向果差別次應建立第四向果頌
曰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
品皆阿羅漢向第九无間道名金剛喻
定盡得俱盡智成无學應
果論曰卽不還者進斷色界及无色
界修所斷惑従斷初定一品爲初至
斷有頂八品爲後應知轉名阿羅漢
向卽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
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爲金剛喻定此
定堅銳喻若金剛無一隨眠不能破
故先巳破故不破一切實有能破一
切功能此旣能摧最細品惑故知一
切无間道中唯此刹那名極上品故
能永斷一切隨眠雖見道中亦有能
斷有頂煩惱無漏對治然彼九品惑
可爲一品斷知彼煩惱勢力微劣見
道旣爲劣惑對治知非能破一切隨
眠若有破能何㝵不破故彼不得金
剛喻名又諸隨眠中無事者易斷見
道治彼知非極上由此不立金剛喻

[27-1241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八張堅
**此中所明金剛喻定能治一切有
事惑中最後微微極難斷品故知能
破一切隨眠由此力能一刹那頃證
一切惑斷无漏離繫得如是所說金
剛喻定唯與六智隨一相應謂四類
智滅道法智緣四聖諦十六行相通
依九地義准巳成故此差別說有多
種且未至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
觀有頂苦集作非常等因等行相與
彼相應差別成八滅道法智觀欲滅
道作滅靜等道等行相與彼相應差
別亦八滅類智於八地滅一一別觀作
四行相與彼相應成三十二道類智
於八地道一切摠觀作四行相與彼
相應差別成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
同類相因必摠緣故滅唯別緣道則
不尒於墮眠品巳具成立如未至攝
有五十二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无
邊處有二十八謂除滅道法智品八
及除觀下四地滅諦各四行相相應
十六以依无色必無法智及緣下滅
類智品故緣下地道於理无遮道必
摠緣前巳釋故餘如前故有二十八

[27-1242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十九張堅
无邊處有二十四無所有處唯有二
十謂彼於前復除觀下滅聖諦境四
八行相隨其次第准前應釋諸有欲
令三無色地有緣下地滅類智者彼
作是說空无邊處加前十六識無邊
處加前二十无所有處加二十四如
是揔說依無色地金剛喻定七十二
種或復說有百三十二有餘師說道
類智品於八地道亦各別觀故前六
地名有八十空無邊處唯有四十識
无邊處有三十二無所有處有二十
四復有欲令滅類智品於八地滅有
別揔觀故前六地中各百六十四空
无邊處唯五十二識無邊處有三十
六无所有處有二十四彼倶非理道
必摠緣滅唯別緣前巳辯故尊者妙
音作如是說金剛喻定摠有十三謂
斷有頂見修斷惑无間道攝十三刹
那此亦不然以四類忍前八無間道
非極上品故此定旣能斷有頂地第
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倶行盡智令
起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後無間道
所生盡智是斷惑中最後解脫道故
[27-1242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二十張堅惠
*說此定所引盡智與第九品盡得倶
起或此盡言顯一切盡謂第九品及
所餘惑皆得擇滅故名爲盡金剛喻
定能引諸惑盡得倶行盡智令起此
與一切煩惱盡得最初倶生故名盡
智有餘師說惑盡身中此最初生故
名盡智如是盡智至巳生時便成无
學阿羅漢果巳得无學應果法故爲
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无學
名豈不无學亦希别果以无學者亦
轉根故此難不然如先有學求得別
果此不然故謂如預流非一來等於
後獲得一來等時捨預流等名得名
一來等皆捨別果得別果名此則不
然退非思等於後獲得思法等時雖
捨退等名得名思法等非捨別果得
別果名前後皆名阿羅漢故唯捨前
果得別果時捨前果名得名別果更
無別果是所應學故名無學前釋无
過卽是行向住前果者求別名果此
無有義旣說盡智至巳生時便成無
學阿羅漢果義准盡智未巳生時前
七聖者皆名有學爲得別果勤修學

[27-1242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二十一張堅*住
本性位何名有學學意未滿故學得
常隨故何故无學名阿羅漢諸自利
行修學巳成唯應作他利益事故如
契經說不自調伏能調伏他無有是
處或有三種補特伽羅謂諸異生有學
无學異生雖學戒定慧三而猶未能如
實見諦容有捨正作邪學理故不於
彼立有學名諸有巳能如實見諦正
學无退得有學名由此世尊爲顯定
義於有學者重說學言如契經中佛
告憺怕學所應學學所應學我唯說
此名有學者諸巳善學戒定慧三不
復學者立名無學此是一切有學異
生所應供養故名應果依如是義故
有頌曰於
戒定慧三若巳善修學畢竟離憂垢堪
爲世福田學
法云何謂有學者無漏有爲法無學
法云何謂无學者无漏有爲法諸无
爲法雖是无漏而不名爲學无學法
以有得者異生等身亦成就故若無
得者都不繫屬學無學故如是有學
及無學者摠成八聖補特伽羅行
[27-1243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六十五苐二十二張堅
**向住果各有四故名雖有八事唯有
五謂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後三果向
不離前果故此依漸次得果者說若
倍離欲全離欲者住見道中名爲一
來不還果向非前果攝何故盡智唯
是无學諸有學者亦自了知我巳永
盡地獄等故此前巳說前說者何謂
盡得倶方名盡智預流等位猶有餘
惑旣無盡得亦无盡智由此契經作
如是說諸有學者成就八支若成十
支名阿羅漢若尒何故尊者舎利
子告大長者給弧獨言汝巳具成就
正智正解脫無相違失依彼成就能
徃諸惡趣邪智邪解脫眞對治道密
意說故若尒何不說有學成十支有
餘无智故心未善脫故若尒何緣經
作是說諸有成就佛證淨者一切皆
名巳得正見乃至巳得正解脫者見
圓滿者亦如是說亦无違失所以者
何我不說言諸有學者無有正智及
正解脫但作是說彼不立支不立支
因如前巳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

[27-1243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六堅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