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1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唐-尊者眾賢 (TKD)


[27-0844a]

因離繫果傍論巳周本所明今當說
於當所辯異熟等流離繫士用及増
上果如是五果對前六因當言何果
何因所得頌曰
後因果異熟前因増上果同類遍等流
倶相應士用
論曰於五果中第三離繫非生因得
故此不論且辯六因得餘四果言後
因者謂異熟因於因頌中最後說故
初異熟果此因所得有言異熟従異
熟生故此不應名無異熟彼言非理
同類異熟二因所生義各別故謂前
異熟爲同類因生後異熟爲等流果
卽後異熟由先業成能成諸業名異
熟因所成異熟卽異熟果二因體異
二果義分因果類殊無相雜過然異
熟體如熟飮食於生異熟无勝功能
故唯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名有
[27-0844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弟十八弟二張滿
**異熟言前因者謂能作因於因頌中
最初說故後増上果此因所得増上
之果名増上果唯無障住有何増上
豈不卽由無障住故說爲増上何勞
徴詰又先巳辯能作因中說能作因
亦有勝力謂眼識等於正生時耳等
展轉有増上力聞巳便生欣見欲故
於噐世界諸物生時諸有情業有増
上力諸可愛果於不善業不可愛果
於諸善業亦有展轉増上生用此等
増上如應當思同類遍行得等流果
果似因故名爲等流如是二因果相
相似故因雖二其果唯一倶有相應
得士用果非越士體有別士用卽此
所得名士用果此士用名爲目何法
卽目諸法所有功能如是冥符後頌
文說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然經
主謂此士用名卽目諸法所有作用
是則彼應作如是說同牽一果故名
士用若爾唯應无閒隔越有士用果
倶生中無非倶生中可有一切皆共
同得一士用果自體不因自力生故
亦不可說各別牽果勿倶有因非一
[27-0844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弟十八弟三張滿
**果故此中士用士力士能士之勢分
義皆無別諸法功能如士用故名爲
士用如勇健人似師子故名爲師子
豈不同類遍行二因無閒所生亦士
用果然等流果二因無閒所生諸法
或是或非一切決定名士用果何故
但說倶有相應得士用果非同類遍
行唯此二因具足能得倶生無閒二
士用果非前二因是故不說成等流
果唯似自因同類遍行果唯相似故
彼二果唯名等流餘非等流非二因
得又士用果倶者義强倶有相應獨
能獲得倶士用果是故偏說又同類
因雖亦能得所生無間諸士用果而
非一切皆能定得以阿羅漢最後諸
薀無無閒生士用果故倶有相應二
因決定得士用果是故偏說有餘師
言能作因等亦有能得士用果義非
異熟因倶生無閒二士用果此所無
故有餘師說此異熟因亦有隔越遠
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果實巳辯因
果相對決定今當正辯果相差別異
熟等果其相云何頌曰
[27-0845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四張滿朴同
異熟无記法有情有記生等流似自因
離繫由慧盡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爲法有爲増上果
論曰唯於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
若爾則應非有情數亦是異熟爲欲
簡彼說有情言唯於有情有異熟故
若爾於彼有情數中長養等流應是
異熟又爲簡彼說有記生一切不善
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従彼
後時異熟方起非倶無閒名有記生
如是名爲異熟果相豈不異熟亦以
前位異熟果體爲同類因是前異熟
等流果故則應亦說従無記生是等
流性如何乃說従有記生非等流性
無如是失異熟果體由同類因相有
雜亂由異熟因相無雜乱是故但說
従有記生由此准知非等流性以等
流果與因相似有雜乱故若異熟果
與因相殊無雜亂故非有情數亦従
業生何故不說爲異熟果此不應難
唯不共業所得之果名異熟故何故
非情非唯不共業所得果以非情法
餘可於中共受用故豈不大梵所住
[27-0845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五張滿朴同
非情是別業果亦應說彼名業異熟
何乃言非有作是言大梵住處一切
大梵業増上生有餘復言大梵住處
相續未壞餘可於中有受用理故非
不共如何一物無量有情業所共感
豈不巳說餘可於中共受用故若非
情果不共業招應隨異熟倶時起盡
又世現見國主崩時所王國土猶相
續住若所王國唯主業招非餘有情
業共感者餘應不可於中受用又若
非情別業所感則應一一諸有情身
所居室宅園林池沼城郭山川悉皆
各異而實不爾故知一物無量有情
業所共感豈不業體有種種故應不
能招無種種果云何可說無量有情
多業同招非情一物無如是失譬如
芽等觀自類因而成一故謂如芽等
雖因地水時分人功糞等力起而觀
自類因故成一非觀地等因故成多
如是非情觀自因故體成一物非由
觀彼無量業故其體成多又見世閒
非種種業生種種果如何不許種種
業生非種種果業於所感非情果中
[27-0845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六張滿
**有何因用業於彼果爲能作因如前
巳辯如是巳辯異熟果相等流果相
今次當辯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謂似
同類遍行二因如同類因善染無記
彼等流果其相亦然如遍行因唯是
染汙彼等流果其相亦爾豈不倶起
士用果性亦似自因如何可言似自
因法名等流果無等流果不似自因
有士用果與自因異故似自因名等
流果定無濫彼士用果失豈不亦有
等流果因如遍行因在於異部用異
部法爲等流果他部等流自部因性
染汙同故非不相似其士用果性亦
有殊是故與因非定相似有餘師釋
似自因言謂果與因具二相似一者
體類二者性類言體類者謂受想等
言性類者謂善染等若於倶起士用
果中性類雖同體必有異受非受等
士用果故若於後起士用果中體類
性類皆容有異故不可說果定似因
若等流果性必似因於中亦有體似
因者唯等流果定似自因故似因言
無相濫失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
[27-0846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七張滿
何不許此卽名同類因於自部果實
卽同類因若望餘部唯遍非同類然
非遍法隨其性類各望自部唯同類
因若諸遍法望於他部同染汙類唯
遍行因此望自部具二因義故遍行
因雖得等流果而不可許卽名同類
因如是巳辯等流果相離繫果相今
次當辯由慧盡法名離繫果滅故名盡
擇故名慧卽說擇滅名離繫果由
擇爲因離諸繫縛證此滅故說名爲
果如是巳辯離繫果相士用果相今
次當辯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卽說此
法名士用果此有四種倶生無問隔
越不生如前巳說言倶生者謂同一
時更㸦爲因力所生起言無閒者謂
次後時由前念因力所生起如世第
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謂隔遠
時展轉爲因力所生起如農夫等於
穀表等言不生者所謂涅槃由無閒
道力所得故此旣不生如何可說彼
力生故名士用果現見於得亦說生
名如說我財生是我得財義若無閒
道斷
[27-0846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苐八張滿梨
*諸隨眠所證擇滅如是擇滅名離繫
果及士用果若無閒道不斷隨眠重
證本時所證擇滅如是擇滅非離繫果
唯士用果謂全未離欲界貪者入見
道時苦法智忍斷十隨眠所證擇滅
如是擇滅名離繫果及士用果若全
巳離欲界貪者入見道時苦法智忍
不斷隨眠證本擇滅如是擇滅非離
繫果先離繫故是士用果由此忍力
更起餘得而重證故若分巳離欲界
貪者入見道時苦法智忍於十隨眠
有斷不斷所證擇滅有新有本如其
次第二果一果如是乃至道法智忍
若全未離巳離分離欲界貪者於八
隨眠全斷不斷分斷不斷所證擇滅有
新有本及有新本如其次第二果一
果二果一果義如前釋若全未離色
無色貪入見道時苦類智忍斷色無
色十八隨眠所證擇滅如是擇滅名
離繫果及士用果若分巳離色無色
貪入見道時苦類智忍於色無色十
八隨眠有斷不斷所證擇滅有新有
本如其次第二果一果如是乃至
[27-0846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九張滿梨道
類智忍若全未離及分巳離色無色
貪於色無色十四隨眠亦有全斷分
斷不斷所證擇滅有新有本如其
次第亦有二果二果一果義如前釋
於修道中諸無閒道各隨其義如例
應思如是巳辯離繫果相増上果相
今次當辯諸有爲法除在前生是餘
有爲之増上果必無少果在因前生
果在因前斯有何咎若未來法其果
巳生是則未來所作巳辦以無用故
應不更生非本不生而可有滅無生
滅故諸行應常若謂此應如不生法
雖無生滅而體非常此救不然見彼
種類有生滅故例不生法可是無常
若行本來都無生滅例何可說其體
非常故不成救士用増上二果差別
云何應知對作受者有差別故應知
差別士用果名唯對作者増上果名
兼對受者如穀表等對諸農夫名士
用果彼力生故亦増上果彼受用故
對唯受者唯増上果非彼力生彼受
用故工匠所成對諸工匠及對非匠
二果一果准上應知餘例皆爾於
[27-0847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張滿*周
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
果頌曰
五取果唯現二與果亦然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論曰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
彼巳取故亦非未來彼無用故言取
果者是能引義謂引未來令其生等
於同體類能爲種子於異體類由同
一果於非一果由同性類於異性類
而由有是自聚相續是故一切皆名
能引如是能引名爲取果此取果用
唯現在有非於去來唯此可名有爲
作用於六因内簡去何因而言五因
唯現取果謂六因内除能作因此能
作因何緣被簡有餘師說此能作因
取果與果時無決定故取與中倶不
分別彼說非理所以者何此因取果
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如何
乃言時無決定然能作因能取果者
定唯現在與通過現應如同類遍行
二因但非一切有増上果可取或與
故此不說豈不此因能取果用亦通
過去如何乃言能取果者定唯現在
[27-0847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一張滿
故本論中作如是說過去諸法爲等
無間能生二心若出無想滅盡定心
由入定心現在取者則應二定永不
現前又非不取而有與義故應取果
亦通過去無如是事入二定心唯現
在時能取二定及出心果然由二定
是正所求必應先起由此爲障令出
定心非於入心无聞卽起此義於後
當更分別故上所言此因取果無非
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其理極成
然毗婆沙有如是說其能作因取果
與果倶通過現理不應然法居現在
亦如同類遍行二因揔取未來爲自
果故倶有相應與果亦爾唯於現在
由此二因取果與果必倶時故同類
遍行二因與果通於過現能作因中
諸有果者應同此說然非一切皆容
有果故此不論同類遍行二因與果
過去可然現在如何與等流果有等
流果無閒生故謂此二因有等流果
無閒生者卽現在時於無閒果亦取
亦與此果巳生因謝過去名巳取與
若此二因滅至過去其等流果方至
[27-0847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二張滿李丈
生時則此二因於正生果先取今與
言與果者謂此諸因正與彼力令其
生等其能作因正居現在彼増上果
有現巳生如眼根等爲能作因生眼
識等諸増土果有無閒生如世第一
法等爲能作因生苦法智忍等諸
増上果有隔越生如順解脫分善根
等爲能作因生三乘菩提盡智等諸
増上果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
果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斷善根時
最後所捨得第二句者謂續善根時
最初所得得經主於此謬作是言應
說爾時續者前得今詳彼說理不應
然所以者何非唯斷位最後所捨得
與今續時初得等流果以於斷位先巳
滅得亦與續時得等流故如何前位多
刹那得爲同類因皆取今得而於今
時但說最後一刹那得與今得果是
故應如本文爲善第三句者謂不
斷善根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
前相又於不善同類因中亦有四句
第一句者謂離欲貪時最後所捨得
第二句者謂退離欲時最初所得得
[27-0848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三張滿
經主於此亦作是言應說爾時退者
前得今詳彼說理亦不然以有如前
所說過故第三句者謂未離欲貪於
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有覆
无記同類因中亦有四句於阿羅漢
得時退時未得及餘如理應說無
覆無記同類因中有順後句謂與果
時必亦取果無覆無記爲同類因乃至
涅槃恒相續故或時取果而非與果
謂阿羅漢最後諸薀約有所緣刹那
差別善同類因應作四句第一句者
謂善心無閒起染無記心第二句者
謂與上相違第三句者謂善心無閒
還起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不善
心等如其所應亦有四句例准應說
異熟與果唯於過去由異熟果無與
因倶或無閒故西方諸師說果有九
前五果外別立四果一加行果謂如
無生智等遠爲不淨等果二安立果
謂如水輪爲風輪果乃至草等爲大
地果如是一切所安立法當知皆爲
能安立果三和合果謂如芽等爲時
地水種子等果及眼識等爲眼色明
[27-0848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四張滿
**作意等果四修習果謂如化心等爲
諸靜慮果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増上
果攝由是故說果唯有五說因果巳
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所生應知
此中法略有四謂染汙法異熟生法
初無漏法三所餘法餘法者何謂除
異熟餘無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如是
四法頌曰染汙
異熟生餘初聖如次除異熟遍二夊同
類餘生此謂心心所餘及除相應論曰
諸染汙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由異
因所生諸法非染汙故異熟生法
除遍行因餘五因生由遍行因所生
諸法唯染汙故三所餘法雙除異熟
遍行二因餘四因生由所餘法非異
熟性故及非染汙故初無漏法及除
同類及言爲顯亦除異熟遍行二因
餘三因生由初無漏無有前牛同類
法故及是善故有餘師言此中應說
諸染汙法唯四因生所以者何遍行
因體離同類因無別性故彼言非理
所以者何若彼不說遍行因者便爲
不說餘部染因若彼不說同類
[27-0848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十八苐十五張滿
**因者便爲不說非遍行法及遍行得
諸染法因然實貪等貪等爲因得由
得因而得生起故染汙法除異熟因
餘五因生此說應理如是四法爲說
何等應知唯是心心所法若爾所餘
不相應行及色四法復幾因生如心
心所所除因外及除相應應知餘法従
四三二餘因所生謂染汙色不相應行
如心心所除異熟因及除相應餘四
因生異熟生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
除遍行因及除相應餘四因生三所
餘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雙除異熟
遍行二因及除相應餘三因生初無
漏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除前三因
及除相應餘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
無有今應思擇一切法中何法能爲
幾因自性謂或有法具足能爲六因
自性次第乃至有法能爲一因自性
此中有法具足能爲六因性者謂諸
過現不善遍行心心所法有法能爲
五因性者謂諸過現不善非遍心心
所法或無記遍心心所法或善有漏
心心所法或不善遍不相應行
[27-0849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十八苐十六張滿同
*法能爲四因性者謂諸過現不善色
法或善有漏色心不相應行或不善
非遍心不相應行或無記遍心不相
應行或無記非遍心心所法或諸無
漏心心所法或諸未來不善善有漏
心心所法有法能爲三因性者謂諸
過現無記色法或無記非遍心不相
應行或無漏色心不相應行或未來
不善及善有漏色心不相應行或無
記無漏心心所法有法能爲二因性
者謂諸未來無記無漏色心不相應
行有法能爲一因性者謂無爲法無
法非因有法非果所謂虛空及非擇
滅復應思擇如是六因自性相望有
純有雜且能作因對倶有因爲順後
句謂倶有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
倶有因謂無爲法又能作因對同類
因亦順後句謂同類因必雜能作有
純能作非同類因謂未來法及無爲
法又能作因對相應因亦順後句謂
相應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相應
因謂諸色法不相應行及無爲法又
能作因對遍行因亦順後句謂遍行
[27-0849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十八第十七張滿同
*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遍行因謂
未來法過去現在非遍行法及無
爲法又能作因對異熟因亦順後句
謂異熟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異
熟因謂无記法及無漏法若倶有因
對同類因爲順後句謂同類因必雜
倶有有純倶有非同類因謂未來法
又倶有因對相應因亦順後句謂相
應因必雜倶有有純倶有非相應因
謂諸色法不相應行又倶有因對遍
行因亦順後句謂遍行因必雜倶有
有純倶有非遍行因謂未來法過去
現在非遍行法又倶有因對異熟因
亦順後句謂異熟因必雜倶有有純
倶有非異熟因謂諸有爲中無記无
漏法若同類因對相應因應作四句
第一句者謂過去現在色不相應行
第二句者謂未來世心心所法第三
句者謂過現世心心所法第四句者
謂未來色不相應行及無爲法又同
類因對遍行因爲順後句謂遍行因
必雜同類有純同類非遍行因謂過
現世非遍行法又同類因對異熟因
[27-0849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八張滿
**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過去現在
無記無漏法第二句者謂未來不善
及善有漏法第二句者謂過現不善
及善有漏法第四句者謂未來世無
記無漏及無爲法若相應因對遍行
因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未來世心
心所法過現非遍心心所法第二句
者謂過去現在遍不相應行第三句
者謂過去現在遍心心所法第四句
者謂諸色法未來一切不相應行過
現非遍不相應行及無爲法又相應
因對異熟因亦作四句第一句者謂
無記無漏心心所法第二句者謂不
善善有漏色不相應行第三句者謂
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謂
無記無漏色不相應行及無爲法若
遍行因對異熟因應作四句第一句
者謂過去現在無記遍行法第二句
者謂未來不善及善有漏法過現善
有漏不善非遍行法第三句者謂過
去現在不善遍行法第四句者謂未
來世無記無漏法過現無漏無記非
遍行法及無爲法又應思擇如是六

[27-0850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十九張滿玄目
色非色等諸門差別謂六因中相應
行二因非色餘之四因通色非色
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應知亦爾又六
因中唯相應因但相應法餘通相應
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有發悟無
發悟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
應知亦爾又六因中遍行異熟二因
唯有漏餘之四因通有漏無漏又六
因中能作一因通有爲无爲餘之五
因一向是有爲又六因中遍行一因
唯是染餘之五因通染及不染有罪
無罪黑白有覆無覆順退不順退應
知亦爾又六因中異熟一因唯有異
熟餘之五因通有異熟及無異熟又
六因中能作一因通三世及非世倶
有相應異熟三因皆通三世同類通
行二因唯通過去現在又六因中遍
行一因不善無記異熟一因通善不
善餘之四因皆通三性又六因中遍
行異熟通三界繫餘之四因通三界
繫及通不繫又六因中通行異熟二
因唯是非學非無學餘之四因皆通
三種又六因中遍行一因唯見所斷
[27-0850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張滿
**異熟一因通見修所斷餘之四因
通見修所斷及非所斷又六因中能
作一因通四諦攝及非諦攝遍行異
熟二因唯通苦集諦攝餘之三因通
苦集道三諦所攝又六因中相應遍
行唯四薀攝倶有同類異熟三因通
五薀攝能作一因通五薀攝及非薀
攝又六因中相應遍行意法處攝異
熟一因色聲意法四處所攝餘之三
因十二處攝又六因中遍行一因意
法意識三界所攝相應一因通七心
界法界所攝異熟一因通色聲界及
七心界法界所攝餘之三因十八界
攝此等因果諸差別相非一切智無
能遍知巳隨我等覺慧所行因果義
中廣辯其相爲重明了思擇諸緣何
謂諸緣頌
曰說有四種緣因緣五因性等無間非
後心心所巳生所緣一切法増上卽能
作論曰於何處說謂契經中如契經
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閒緣性
所緣緣性増上緣性此中緣性卽是
四緣如四所居卽所居性爲顯種類

[27-0850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一張滿
**說性言意辯諸緣隨事差別有無
量體然括其義無非攝入四種類中
謂一切緣無過此性於六因内除能
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緣性如本論說
何謂因緣謂一切有爲法論旣不說
亦攝無爲故立五因爲因緣性無爲
何故不立因緣此如前釋唯無障住
立能作因非餘因攝能作因體攝法
普周隨事不同差別多種譬如行薀
法界法處法寶法歸法念住等攝法
多故別立通名爲攝五因及三緣性
所不攝義立能作因及増上緣體倶
廣故又諸因相差別云何因差別相
略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復有
二種一者定因二不定因復有二種
一者共因二不共因復有二種一者
近因二者遠因復有二種一前生因
二倶起因復有二種一自他相續因
二非有情數因雖諸法性本有非無
而功用成必待因力如諸造色體本
非無而功用成必因大種因中勝者
其唯五因如造色因勝者無五無有
爲法成不由因如羸病人不能自起

[27-0851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二張滿大能
如此義故說頌言
無少成立不由因一切由因佛所說
諸法因多細難了世迷便謂揔無因
然上座言因緣性者謂舊隨界卽
諸有情相續展轉能爲因性彼謂世
尊契經中說應知如是補特伽羅善
法隱沒惡法出現有隨倶行善根未
斷以未斷故従此善根猶有可起餘
善根義隨倶善根卽舊隨界相續
展轉能爲因性如斯等類說名因緣
此亦同前經主所執種子義破此舊
隨界卽彼種子名差別故今乘義便
隨彼所執名義有殊更廣遮遣觀彼
隨界但有虛言推徴其體都不可得
故亦不可卽說此爲相續展轉能爲
因性諸有相續展轉爲因有體可得
如色受等若舊隨界是有相續展轉
爲因應如色等有體可得此爲何相
是種種法所薰成界以爲其相此亦
難知體爲是色爲乃至識隨界名舊
應是有爲一切有爲皆五薀攝故若
是有應於色等五薀性中隨是一種
或彼應說何有有爲非是色等五薀
[27-0851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三張滿大能
所攝然體是有可爲極成故但有言
都無實體又舊隨界無體可知猶如
合行和合有等此舊隨界體不可說
但可說言是業煩惱所熏六處感餘
生果此界非唯體不可說但執爲有
與理相違非體不可說可爲極成有以
諸假有補特伽羅甁等可說爲無別
體若諸實有色受等法一一可說爲
有別體非舊隨界可說猶如補特伽
羅甁等假有亦非實有如色等法是
故不應執此爲有旣爾何得執爲因
緣又隨界言非聖教說但上座等擅
立此名又彼許何諸業煩惱所薰
處感餘生果爲業煩惱倶生滅者爲
此後時相續生者爲是無閒生異熟
者若業煩惱倶生六處能感果者則
後六處无感果能倶亦應然豈能感
果應唯業煩惱有感果能何湏執六
處感餘生果又彼不應定執眼等爲
業煩惱倶起助因盲等唯託業煩惱
緣亦感餘生眼耳等故又因與果許
隔越成何用執斯爲舊隨界若此後
時相續六處能感果者與業煩惱都
[27-0851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四張滿有林
不相應如何薰彼可成隨界非有與
無有相應義豈不因果得有相應與
彼相同令成緣故彼相同語理不相
應以彼相言目彼之相應言此相與
彼相同然於此中略此相語此業煩
惱與彼後時相續六處性類各別如
何此相與彼相同豈得相應令成緣
性或彼意謂業煩惱倶六處斷滅與
後六處其相是同令成緣者亦不應
理前六處相於將滅時後體未有體
未有故彼相亦無何有相同令成緣
性故彼所說但有虛言若彼相言依
當有說如世閒說煮飯磨麨以彼當
來極成有故此喻非理與所立宗等
不成故又喻與法世俗容有不容有
故且應先審勝義煮磨爲有自性或
差別類爲畢竟無猶若空花故喻與
宗不成義等若據世俗容有煮磨依
此可言煮飯磨麨不容有法與无相
同故此喻無證宗之力然此飯麨非
當有名現有極成飯及麨故觀此可
說提婆逵多與此相同煮飯磨麨所
喻不爾故不相應又所煮磨飯麨成
[27-0852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五張滿
**巳所方飯麨相續猶在彼此相同倶
現可得後念六處至巳生時爾時
無前念六處故不可說彼此相同由
後未生及巳生位倶不可說此彼相
同故所立喻與法非等設許飯麨是
當有名所喻相同亦不應理以非前
念六處所生與業煩惱倶行六處由
業煩惱爲倶助緣有異相起非因果
故如何有力令後成緣故不可言與
業煩惱倶行六處勝前六處與後相
同令成緣性是故若言前六處滅還
能生後自類六處業煩惱滅還生自
類後業煩惱如是可說依當有名有
相同義若業煩惱倶行六處與前無
異而能令後有異相生成緣性者則
不應說與後六處其相是同令成緣
性又此何故令後成緣故彼所言都
無實義若是無閒能生異熟六處爲
因能感果者是則應無順後受業唯
无閒因生異熟故無斯過失隣近展
轉能牽果故如花種等隣近展轉能
引果生若爾更招尤種過失順生後
受業應雜乱汝宗自許一業所薰六
[27-0852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苐十八卷苐二十六張滿天
一處相續牽一果故又種芽等一相
續攝種芽等雖滅而後果可生業煩
惱六處相續各別業煩惱滅巳何容
後時六處自類展轉相續至最後時
能生彼果故彼法喻義不相應又業
煩惱倶生六處彼不應許業煩惱熏
勿許同時有因果故如何従彼非業
煩惱所熏六處更無別緣而於後時
欻復生起諸業煩惱所熏六處故汝
所宗理非善立若謂如種糞土資熏
能生芽等此亦非理我所許故又不
成故謂我宗許有同時因可立此喻
汝宗不爾云何如種糞土資熏又於
此中正立法喻種應正喻業煩惱心
六處應言猶如糞土則業煩惱類應
名隨界如何說六處爲隨界耶非由
糞土資熏種故還令生起糞土類芽
故種唯應喻於六處由此六處業煩
惱熏生當六處異熟果故此救非理
非後六處果卽說用前六處爲因故
謂經說眼等業煩惱爲因如種爲因
生於芽等非芽等用糞等爲因故
彼所救非爲應理又經說生業爲因

[27-0852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苐十八卷苐二十七張滿天
一非當六處六處爲種非業煩惱爲
因感生可執六處爲其種子故眼等
五於感當生全無勝用意處或有與
業煩惱同一果義故所立喻與法相
違或種相續與彼糞土相續倶時能
生異果諸業煩惱相續久滅而計六
處相續爲因生業煩惱所牽異果如
斯法喻豈得言同又種糞土倶有分
故芽中可有二果續生如何可與無
分有分同招一果爲同法喻若執芽
中糞土與種果體無別是則能喻與
所立同倶不成故又彼爲證舊隨界
有所引聖言有隨倶行善根未斷此
經還證彼所妄執舊隨界無以諸善
根無貪等性彼於此位不現在前得
未捨故名爲未斷依將斷善故說此
言此中善根唯生得善諸加行善先
巳斷故生得善根於續善位隨染心
得故謂隨行九品頓得故謂倶行或
此善根先得後起故謂隨行現起與
得不相違害故謂倶行是謂此經此
句實義善根斷者亦現無此隨倶善
根故此經言彼於後時一切皆斷隨倶

[27-0853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八張滿得
*根旣舊隨界此善根無故彼隨界
亦无隨界旣無後因何法善根續起
又初續位善根現無應無隨界旣無
隨界何緣名續後善根起復従何因
然契經說従此善根後餘善根定當
還起故此還證舊隨界無又彼自言
此舊隨界體不可說如何於此說爲
善根善根因性又於一念一心體中無
有細分如何能牽愛及非愛倶相違
果定差別因不可得故又善不善及
無記心於一切時應倶現起然不應
許㸦相違故謂於善心正現行位不
善無記心界恒隨彼與善心非有別
體依何理說彼不現行餘二性心正
現行位各徴二性亦應同此又彼應
說若一心中有多品類心界隨逐何
緣従此多心隨界後時但起一品類
心然於一時有一切識所依境界等
無閒緣因緣又具何不並起彼所依
等一一刹那皆有能生一切識義何
法爲㝵於一時閒非従一根並生多
識然彼上座於此說言有一念一根倶
生二識如共一身根命命鳥等不可

[27-0853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二十九張滿得
*處二身根生如是便違有對法性
此言但順上座自心無二有情同一
根義相續異故而命命等二根雜住
如身舌根故従二根生於二識非一
根上二識並生亦無一根二有情共
理應如是謂有一根是多業果理不
成故然一切根皆非共有如是上
座何理能遮於一相續同時依止一
根多根發多識過故舊隨界非爲善
說又上座等唯執諸法従無閒生豈
不大師說因緣性便爲无用以所有
法生所藉因等無閒力足能成辦何
勞此外更說因緣雖彼釋言等無閒
力與生因力其義有殊於生法中倶
有功用而無實理但有虛言卽隨界
力無閒住故非離心等等無閒力可
言別有因緣功用又彼上座執有法
體雖經刧滅而自相續展轉相仍猶
爲因性今觀彼法但能爲緣生慶自
心妄計喜悦非於生法實能爲因所
以者何若有法體雖經刧滅猶能爲
因卽彼爲因足能生法何勞虛搆隨
界爲因又若彼法雖無有體而能爲
因生
[27-0853c]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三十張滿
所生法是則應許諸石女兒亦能爲
因生餘子息若謂因體本有今無諸
石女兒本亦無者則應彼法不成因
緣本有因時果法未起今果起位因
體巳無故說因緣定應無用若上座
許唯目相續生起決定得爲因緣云
何復許善不善法爲因緣生無記異
熟非善不善隨界爲因可生無記相
續異故若善不善無閒能生無記異
熟此中應說何故云何善不善爲因
生无記異熟若言無記薰善不善故
善不善爲无記因此亦非理前巳數
辯彼薰習言無實義故又彼云何善
不善法無記薰故成異熟因若謂先
時異熟薰故則應異熟爲異熟因若
異熟果善不善法爲因故生而言此
中無因緣用唯増上攝甚爲非理所
以者何善不善爲因能牽起彼果此
於彼果何故非因又彼所言違越聖
教如契經說此因此緣令彼有情生
地獄等又說眼等以業爲因又說諸
生業爲因等此中上座作是釋言諸
増上緣不越因性故我所說其理善
[27-0854a]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第三十一張滿文
*成此亦非理離因緣外經別說有増
上頗故又曾無處同彼說故謂曾無
經作如是說増上緣性卽是因緣正
理論師容作是釋非譬喻者可作是
言以能作因非彼許故又彼上座如何
可執言一心具有種種界薰習一心
多界理不成故非聖教中許勝義法
有唯一體多體集成若言有心其體
雖一而於其内界有衆多多界與心
體無異故界應成一心與多界體無
異故心應成多諸界相望體無異故
一與一切體應相雜此執終非理應
上廣思擇然隨界名應言隨過無量
過失所隨逐故觀彼但欲破聖教故
壞正理故矯立此名或彼但由法性
深細不能久忍聞思疲勞是故於中
未能了逵然於諸佛弟子衆中無方
便求了逵稱譽矯立如是隨界虛名
由此應隨阿毗逵磨所說正理以釋
因緣是故因緣五因爲性誠爲善說
不可傾動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十八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27-0854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十九滿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差別品第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