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96-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六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八


  越州


  越州會稽郡今理會稽山陰兩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
時越國之地周禮謂吳越星紀之分野故春秋元命苞
曰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史記云東越之人文身斷
[096-1b]
髮夏少康封少子無餘以奉禹祀號為越越國之稱始
于兹矣後二十餘代勾踐稱王于周至六代王無疆當
周顯王之世為楚所滅浙江之地越猶保之終為楚所
滅其地盡入楚秦滅楚以地併入吳立會稽郡夏侯曾
先吳地志云南面連山萬里北帶滄海千里輿地志曰
漢因秦制至順帝時陽羨人周嘉上書請分浙江以西
為吳郡東為會稽郡自晉至陳又于此置東揚州至隋
初改為吳州大業元年改為越州以地名之尋廢州為
[096-2a]
會稽郡唐武徳四年平季子通置越州總管越嵊姚鄞
浙網衢穀麗嚴婺十一州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三縣七
年改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會稽諸
暨山陰餘姚四縣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嵊州為剡縣來
屬麗州為永康屬婺州省山陰縣督越婺三州貞觀元
年更替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天寶元年越州改為會稽
郡乾元元年復爲越州皇朝為鎮東軍節度


  元領縣七 今八


[096-2b]
  山陰 會稽 剡縣 諸暨 餘姚 上虞 蕭山
新昌新置


  州境


  東西二百三十二里 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東京二千
八百七十里東至明州二百七十里 西至杭州
一百三十里 南至台州天台縣闗領一百二十六
[096-3a]
里 北至海與蘇州分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台
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 東
北至浹江梅際三百九十八里


  户


  唐開元戸六萬四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五萬六千
四百九十一


  風俗


  漢書云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言人常在水中故
[096-3b]
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則龍不見傷害宋畧云會
稽山陰編户三萬號為天下繁劇之所


  姓氏


  會稽郡七姓 虞 孔 夏 榮 鍾 兹 謝


  人物


  鄭吉會稽人為西域都䕶謝夷吾山陰人為荆州
刺史 鄭𢎞㑹稽人為太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
下𢎞曲躬自卑因聽雲母屏風分隔其閒 鍾離意
[096-4a]
會稽人為臨淮太守出行春天澍雨白鹿夾轂主簿
云三公車畫白鹿必為三公 嚴清有異人曰汝骨得
道長生以一卷書與清曰汝得長生 孟嘗會稽上
虞人為合浦太守珠還 虞翻會稽人以所著易注
示孔融融曰延陵之音樂吾子之易理乃知東南之
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也可謂探賾窮通矣孫權行
酒翻佯醉徙交州十年 闞澤會稽人年十三夢名
在月中 丁固山陰人少夢松生腹上謂人曰松字
[096-4b]
十八公果為司徒 朱育山陰人 夏統字仲御永
興人母病詣洛市藥三月三日洛中王公至浮橋仲
御曝藥不顧 王羲之山陰人 孔稚圭會稽人也
 虞羲集會稽人也 虞荔會稽餘姚人九歳太常
陸倕問五經中十事荔對無遺梁時為翰林學士
兼中書舍人 唐虞世南越州餘姚人 賀知章會
稽人 孔述睿越州人代宗徴入厯史館脩撰乞還
鄉太子賓客致仕


[096-5a]
  土産


  緋紗 磁器 越綾已上貢甘橘 甘柘 葛根 交
梭白紗


  古稱出纎麗之物東方朔云横山産草莖赤葉青死
者復活謂暨縣烏帶山出紫石英


  山陰縣舊有十二鄉今十五鄉本秦舊縣也置在會稽
山北龜山西漢以為郡都尉所居宋畧云會稽山陰編
戸三萬號為天下繁劇王羲之云每行山陰道上如鏡
[096-5b]
中逰王子敬見潭壑澄澈清流瀉注乃云山川之美應
接不暇隋末廢併入㑹稽唐武徳四年又置貞觀元年
又廢垂拱二年又分會稽置大厯二年又廢七年刺史
陳少逰又奏置之至元和七年并入會稽蕭山兩縣至
十年又置之 會稽城按郡國志云越無城北面以事
吳終為越滅 種山在縣北三里餘呉越春秋云大夫
種所𦵏之處隋開皇十一年越國公楊素築為州城
龜山縣東北九十四步越絶書云勾踐逰臺上有龜公
[096-6a]
冡在又神異志云瑯邪東山徙于會稽壓殺百姓吳越
春秋又云勾踐築城邑已成恠山自至恠山者瑯琊東
武縣山海中一㝛自來故曰恠山山形似龜亦呼為龜
山 東武會稽志云龜山之下有東武里即瑯邪東武
縣山一夕移于此東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動 塗山在
縣西北四十三里南會萬國之所郡國志云有石船長
一丈云禹所乗者宋元嘉中有人扵船側掘得鐵履一雙
又㑹稽記云東海聖姑從海中乗船張石帆至二物見
[096-6b]
在廟中又有周時樂器名錞如銅為之形似鐘而有頸
映水用芒莖拂之則鳴宋武修廟得古珪梁初又得青
玉印 獨婦山越絶書云勾踐將伐吳置婦女山上以
邀軍士 壇宴山即謝靈運逰宴之所今往往聞有簫
笛之聲也 江橋又云山隂郭北有江橋即宋江彪所
居之地因以名之 蘭亭在縣西南二十七里輿地志
云山陰郭西有蘭渚渚有蘭亭王羲之所謂曲水之勝
境製序于此 山陰鏡湖漢順帝永和五年會稽太守
[096-7a]
馬臻創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髙丈
餘田又髙海丈餘若少水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
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㓙年堤塘周迴三百一十里都
溉田九千餘頃又會稽記云創湖之始多淹冡宅有千
餘人怨訴于臺臻遂被刑于市及臺中遣使按鞫總不
見人驗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又按輿地志云山陰南
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發若圖畫故王逸少云
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逰耳唐元宗朝秘書監賀知章
[096-7b]
乞為道士還鄉勅賜鏡湖一曲 寒溪一名溫泉在鏡
湖南暑月水冷冬月水温 白樓亭孔曄記云江夏太
守宋輔于山南白樓亭立學校教授也又郡國志云沛
國桓嚴避地至會稽聞陳業賢而往候之不見臨去交
州留書繫白樓亭柱而别 柯亭郡國志云千秋亭一
名柯亭又會稽記云漢紀云蔡邕避難宿于此亭仰觀
椽竹知有奇音因取為笛遂以為寳器千秋亭一云髙
遷亭飛翼樓按越城記云六樓八門并四水門共十
[096-8a]
二門樓飛翼最髙 故城越絶書云勾踐小城山陰是
也 樂野呉越春秋勾踐立苑于樂野南林呉越春
秋范蠡云越之處女出于南林 廢郡城在縣南三里
昔王即為會稽郡時王肅在郡東齋宿夜半有女子從
地出自稱越王女與㝛一夕將曉辭别贈一丸墨是時
肅方注周易多疑滯且用此墨才思開敏


  會稽縣舊二十六鄉今一十八鄉秦舊縣呉越春秋云禹
廵行天下還歸會稽大會脩方國之道以會計名山仍
[096-8b]
為地道 若耶山在縣東南四十四里昔葛元道成所
隠桐几化成白麂三足兩頭更倉山下有潭潭旁有名
石時人謂之葛仙公石 會稽山在縣東南十里山海
經云會稽之山四方多金玉下多砆石秦始皇東巡立
石刻銘即李斯篆書 秦望山在縣南二十七里史記
云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孔曄記云秦望為衆峯之傑入
境便見始皇刻石于此按輿地志云刻石前有石廣數
丈云是始皇所坐之石兩邊有坐方八所云是丞相已
[096-9a]
下坐石故有丞相石之名 榦山山南即許詢宅也南
又有落星石方十丈 銅牛山在縣東南五十八里夏
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西南銅牛是越王鑄冶之處昔
有銅牛走入山因名之 穢山郡國志云穢山一名稷
山越王種菜于此後漢謝夷吾少為穢鄉嗇夫是也
侯山在縣西東四里晉書孔愉為會稽内史登山陰湖
南侯山之下以數畝為宅便棄官居之 陽堂山郡國
志云山有鮑郎祠本名葢一名信後漢人生好獵死葬
[096-9b]
此兒忽夢當更生開棺視屍儼然但無氣爾人事之靈
頗有驗 射的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孔曄會稽記云
射的山中有石室是仙人射堂東髙岩有射的石逺望
的的如射侯形圓視之如鏡土人常以占穀食貴賤射
的明米賤暗則米貴諺云射的白斛一百射的𤣥斛一
千也 石帆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夏侯曾先記云石帆
壁立臨川通石魚山遥望之有似張帆也下有懸岩名
云射堂傳云常有仙人射此處使白鶴取箭又有白鶴
[096-10a]
山在射的山西也 横山郡國志横山有草莖赤葉青
人死得之便活 鶴鳴山郡國志云鶴鳴山上有石鶴
時復鳴云是仙乗上飛者 石籄山在縣東南一十五
里賀循記山形似籄在宛委山上吳越春秋云在于九
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山其岩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磬
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篆其文禹乃東巡
登衡嶽血祭白馬因夢見赤繡衣男子自稱元夷倉水
使者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齋于黄帝之嶽岩之下
[096-10b]
禹乃齋三月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得通水之理遂巡
行四瀆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問之使益疏而記名之
曰山海經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
月長一尺二寸 赤堇山在縣北三十三里會稽記昔
歐冶造劍于此山云涸若耶而採銅破赤堇而取錫
山陰秦始皇曽在會稽山北故有山陰之稱 茅山郡
國志云東南有會稽山一名茅山一名覆釜亦曰苗山
又云揀山即會稽一峯周禮其山鎮曰會稽也 禹穴
[096-11a]
漢書司馬遷傳云上會稽探禹穴又有禹井揚雄羽獵
賦云入洞穴出蒼梧注云在零陵言人從禹穴入從蒼
梧出也 禹廟側有石船長一丈云禹所乗也孫皓刻
其背以述功焉後人以皓無勲可紀乃覆船刻字其船
中析若耶溪在縣東南二十八里越絶書薛燭對越
王曰若耶之溪涸而出銅也古歐冶子鑄劒之所故戰
國策云涸若耶以取銅破堇山而出錫又郡國志云歐
冶子鑄劍處有孤潭而深青有孤石聳出潭上有大櫟
[096-11b]
樹客兒與弟惠連作詩連句刻于樹上唐吏部侍郎徐
浩逰之云曾子不居勝母之閭吾豈遊若耶之溪遂改
為五雲之溪 尚書塢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宋尚書孔
稚圭之山園也 簞醪河在縣南西三里勾踐投醪之
所也唐太和六年亷使陸重開今州南門河是也 墨
池王右軍洗硯池并舊宅在蕺山下去縣二里餘 翁
州郡國志云徐偃王昔居于翁州 大禹廟在縣南二
十里 都護門在縣南二里晉中興將軍王恬為此内
[096-12a]
史成帝問曰與誰同行恬曰將弟薈偕帝欲見之薈未
有官於時法式白衣不得見天子因拜為都護至郡别
開一門出入時人貴之因官為號 御史床在州東南
四里虞翻為長沙桓王所重特設此床以表賢翻仕漢
至御史故梁元帝𤣥覽賦云御史之床猶在都護之門
不脩 太尉泉按水經云若耶溪東方數丈冬温夏涼
漢太尉鄭𢎞宿居潭側因以名泉輿地志云鄭𢎞雖在
左輔常思故居及疾困思得泉水家人持往取之飲少
[096-12b]
許便差今一名沈釀埭雷門郡國志云雷門勾踐所
立以吳有地門得雷而發表事吳之意吳以越在辰巳
之地作虵門焉有虵象龍角越而以龍威于龍也又輿
地志勾踐應門之上有大鼓名之為雷鼓以威于龍也
會稽記云雷門上有大鼓圍二丈八尺聲聞洛陽孫恩
之亂軍入斫破有雙白鶴飛出後不鳴湘州記云泉陵
山有大石鼓云昔有神鶴飛入會稽雷門中鼓因大鳴
漢書曰無持布鼓過雷門也 富中里越絶書云富中
[096-13a]
大塘勾踐修為義田田肥美故曰富中南都賦云富中
之甿貨殖之選是也 江君里在招賢坊即梁光禄大
夫江淹之故宅也 許君里在清風坊即晉徴君許詢
之故宅也 范蠡洲昔勾踐平吳蠡泛五湖唯大夫種
貪祿不退受劍而死後人思之因名所㳺之渚以美之
 梅市漢梅福字子真九江人遇王莽亂獨棄妻子之
會稽人多依之遂為村落井㕓也 千岩萬壑劉義慶
俗説云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岩競
[096-13b]
秀萬壑爭流草木䝉籠壇上若雲興霞蔚也 土城山
會稽縣東六里有土城山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
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令習禮于土城山山邊有
石是西施浣紗石


  剡縣西南一百里舊四十鄉今二十七鄉漢舊縣後漢
順帝以浙江東十三縣為會稽郡剡亦屬焉孔曄記本
在江東賀膂為剡令移于所理隋末陷李子通唐武徳
四年平賊以剡為剰州六年廢剰州依舊為剡縣 桐
[096-14a]
柏山靈寳經云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
人云越有桐柏之金庭呉有勾曲之金陵夏侯曾先志
云縣有桐柏山與四明天台相連屬皆神仙之宫也
太白山夏侯曾先地志云縣西六十里有太白山連岩
崔嵬吐雲合景又有小白山相連即趙廣信鍊九華丹
登仙之所也 天姥山在縣南八十里名山志曰山上
有楓十餘丈蕭蕭然後吳錄云剡縣有天姥山傳云登
者聞天姥歌謡之響謝靈運詩云瞑投剡山中明登天
[096-14b]
姥岑髙高入雲霓逺奇何可尋即此也 剡溪在縣南
一百五十步一源出台州天台縣一源出婺州武義縣
即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之所也亦名戴溪沃洲在縣
東七十二里白居易有沃洲記 臨溪在縣東北五十
里臨溪下有石數百丈或暴雨石即先動


  諸暨縣西南一百里元二十四鄉秦舊縣界有暨浦諸
山因以為稱越王允常所都苧蘿山山下有石跡云
是西施浣紗之所今浣紗石猶在巫里勾踐得西施
[096-15a]
之所今有西施家東施家


  餘姚縣東一百四十里舊二十一鄉今一十五鄉漢舊
縣在餘姚山西山海經云二勾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郭璞注云在會稽餘姚縣南勾章縣北山多姚璋故取
二縣以為名風土記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唐武徳四
年置姚州七年州廢來屬越 姚邱山在縣西北六十
里周處風土記云舜生於姚邱媯水之内今上虞縣縣
東也 懋林山謝靈運作山居賦於此 虞山在縣西
[096-15b]
三十里太康志舜避丹朱於此 四明山在縣西南一
百里會稽地記云縣南有四明山髙峯□雲連岫蔽日
孫綽天台賦序云涉海即有方丈蓬萊登陸即有四明天
台 太平山在縣東南七八十里接連天台即謝敷隠
居之所 瀑布嶺茶經云越州餘姚茶生瀑布嶺者號
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 蘭芎山會稽錄云
昔葛元隠于蘭芎山後于此仙去所隠几化為生鹿而
去此山今有素鹿三脚此鹿若鳴官必有殿黜 漁浦
[096-16a]
湖輿地志云舜漁處 梅澳湖夏侯曾先地志云湖有
溪澳又按蘇州記云淹梅澳昔有梅樹吳國採為姑蘇
臺梁後忽于此沈至今湖側猶有梅溪 蘭風湖輿地
志云葛仙所棲隠處 舜橋地志云舜橋舜避丹朱于
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橋 上虞故縣城本漢縣今
廢城在縣西是也郡國志云上虞故城即虞舜與諸侯
會計事至此因相虞樂因名 落星石髙七八尺江湖
浩漫石亦不没故老云星隕化為石 餘姚江在縣南
[096-16b]
五十步闊四十丈入明州


  上虞縣東九十六里舊十三鄉今一十四鄉漢縣地理
志云屬會稽郡唐長慶初廢併其地入餘姚後置移于
此理 曹娥碑按夏矦曾先地志云餘姚縣有孝女曹
娥父泝濤溺死娥年十四號痛入水因抱父屍出而死縣
令度尚使外生邯鄲子禮為碑文後蔡邕過碑讀之乃
題八字曰黄絹幼婦外孫韲臼此碑今在上虞縣水濵
 谷林郡國志云上虞縣今東有姚邱即舜葬之所東
[096-17a]
又有谷林即舜生之地復有厯山舜耕于此嘉禾降此
山也 蘭風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郡國志云蘭風山
瑯邪王𢎞之毎釣于此人或遇得魚問賣不荅曰釣得
亦不賣 石樓山郡國志云石壁山南對小山山形方
正如樓有飛翼樓即山南世號鼓吹樓又西南有陳音
山山即楚之善射者陳音葬于此因名


  蕭山縣西南一百里舊二十鄉今一十五鄉漢書應劭
注云漢分諸暨山陰地為下諸暨後易名餘暨王莽時
[096-17b]
改曰餘衍至吳大帝改諸暨為永興隋併入會稽唐儀
鳯二年又自會稽分置天寶元年八月改為蕭山縣
蕭山在縣西一里漢書地理志云蕭山潘泉出焉晉許
詢常登此山慿林構室 高遷樓吳志云孫䇿入郡郡
人迎策于高遷注永興有髙遷樓 浙江虞憙志林云
錢塘江有浙山亦曰定山江中湖水衝山即迴入海故
曰浙山亦曰定山 許元度巖在縣西南八十里孔靈
符地志言晉徴士髙陽許詢幽居之所 牛頭山又云
[096-18a]
臨江山在縣東南水陸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迴流
舟行宿信猶經過説者云牛頭苧羅一日三過


  新昌縣東南二百二十里一十三鄉唐末錢鏐割據錢
塘時以去温州之道路悠逺此地人物稍繁且無館驛
乃析剡縣一十三鄉置新昌縣




[096-18b]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