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一


  并州


  并州太原郡舊理太原晉陽二縣今理陽曲縣禹貢冀州
之域禹貢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為郡名舜典
曰肇十有二州王肅注曰舜為冀州之北太廣分置并州
[040-1b]
至夏復為九州省并州合於九州周之九州復置并州職
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藪曰照餘祁川曰虖池
嘔夷浸曰淶易釋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設因以為
名春秋晉荀吳敗狄於大鹵即太原晉陽縣也中國曰太
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大鹵太原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
其實一也太康地記曰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恒山
為名而言并者以其在兩谷之間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
子實沈又金天氏之子䑓駘之所居也左傳曰髙辛氏有
[040-2a]
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后
帝不臧遷實沈大夏主參金天氏有裔子曰昩為元𠖇師生
允格臺駘以處太原注曰大夏太原晉陽縣也太原臺駘
之所居按今州又為唐國帝堯為唐侯所封又為夏禹之
所都也帝堯始封於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
即今晉州晉陽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
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為晉侯史記曰成王
與叔虞戯削桐葉為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請封之於唐成
[040-2b]
王曰戱耳周公曰天子無戱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時
為晉戰國時為趙左傳曰晉趙鞅入晉陽以叛頴客曰
趙簡子居晉陽至成公居邯鄲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
趙襄子奔保晉陽後智伯復為韓趙魏所滅故其地屬
趙地里志曰趙西有太原秦本紀曰莊襄王二年蒙驁
攻趙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為
太原郡漢二年魏豹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之地九月
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六年以太原二
[040-3a]
十一縣為韓國徙封韓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
奴十一年封王子恒為代王都晉陽文帝元年皇子參
為太原王都晉陽地里志曰太原郡領二十一縣屬并
州後漢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復置并州
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初曹公圍袁尚於鄴時袁紹為主
髙幹為并州刺史牽招說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
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宜速迎尚并力觀變幹不能用
故敗晉惠帝時并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後劉曜
[040-3b]
徙都長安自平陽以東盡入石勒至苻堅姚興赫連勃
勃並於河東郡置并州後苻丕為慕容垂所迫奔於晉
陽稱帝一年為慕容永所㓕後魏復為太原郡周武帝
建徳六年平齊置六府於并州為省六府置并州總
管開皇三年廢總管置河北道行䑓尚書省今州理是
也九年廢行䑓復置并州總管大業元年廢總管三年
罷州為太原郡隋季陵斥㓂盗充拓煬帝以唐髙祖為
山西河東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賁中郎將
[040-4a]
王成高君雅為副時賊帥歴山飛衆號十萬來㓂郡境
劉武周又教太守王仁基舉兵馬邑俄又攻汾陽宮晉
陽宮監裴寂晉陽劉文静勸髙祖舉兵旬月間衆至數
萬成君雅有疑心髙祖斬之以狥時大業十三年也其
年入關尅定京邑髙祖輔政義寧元年太原郡仍舊不
改唐武徳元年改為并州總管并州領晉陽太原榆次
太谷祁陽直夀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
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
[040-4b]
廢總管其年置沁陽仍以盂夀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
平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
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沁州四年又置總管管并
介受遼太榆沁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
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
仍割汾州之汶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
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隂縣省陽直縣改汾
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置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隂
[040-5a]
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夀陽盂樂平石
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并汾箕嵐四州十
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
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三年元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
業所興又建北都仍改并州為太原府立起義堂碑以
紀其事二十二年分天下州郡為十五道置採訪使以
檢察非法太原為河東道又於邉境置節度使以式遏
四夷河東最為天下雄鎮後唐同光元年莊宗即位於
[040-5b]
魏州改太原為西京以鎮州為北都三年改太原為北
京後為偽漢所據至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平晉移州於
三交塞陽曲縣界太原舊城並從毁廢仍改晉陽縣為
平晉縣


  元領縣十三


  陽曲 平晉新置 清源 祁縣 榆次 太谷
文水 夀陽 盂縣


  二縣廢


[040-6a]
  太原入平晉 晉陽入平晉


  三縣割出


  交城入大通監 樂平入廣陽軍


  唐明建軍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西至西京八百九十里
[040-6b]
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里 東至趙州五百八十九
里 南至潞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石州三百九十
五里 北至沂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遼州三百
八十三里 西南至汾州二百里 西北取乾州燭
谷路至嵐州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代州五百里


  户


  唐開元户六萬二千八百皇朝户主二萬六千八百二
十客二千五百二


[040-7a]
  風俗


  其人有堯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又多晉公族
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嫁娶送死皆侈靡於他
邦隋圖經云并州其氣勇抗誠信韓魏趙謂之三晉
剽捍盗賊常為他邦劇漢書云韓信謂陳豨曰太原
為天下精兵處後漢末天下擾亂髙幹為并州刺史
牽招說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
有強胡之援可以守焉又風俗介之推焚身民咸言
[040-7b]
神靈忌燒火由是人至冬中輒一月寒食不復烟㸑
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舉為并州刺史乃作書置子
推廟言盛寒去火殘損人民非賢者之意使温食衆
惑稍解風俗頗革今有祠焉


  姓氏


  太原十一姓 王 武 郭 霍 廖 郝


  温 閻 昝 令狐 尉遲


  晉郡三姓  魚 儀 景


[040-8a]
  人物


  衛綰大陵人戯車為郎 常惠太原人使匈奴為長
罷侯 閔仲叔晉陽人 温序字次房太原為䕶羌
校尉 郭㤗字林宗太原介休人 王濟字武子
温嶠字太真孫綽並太原人 孫楚太原人 王僧
辨太原祁人平侯景加侍中尚書令 唐温大雅太
原祁人 王珪太原祁縣人侍中永寧公 王縉太
原人為相十四年封齊國公 王涯太原人為相甘
[040-8b]
露事族誅 李憕太原文水人為洛京留守禄山反
憕守皇城不降被殺贈司徒忠烈公少子源至孝
温庭筠太原人 喬林太原人拜相八十日 張楚
金太原人秋官尚書


  土産


  煎梨貢 馬鞍貢 甘草 龍骨 人參 栢子仁
牲生石 礬石 葡萄貢 鐵鏡 黄石礦


  隋圖經云榆次龍骨交城礬石並充貢


[040-9a]
  陽曲縣舊十六鄊今十四鄊本漢舊縣屬太原郡晉城
地史記云黄河千里一曲此當其陽故曰陽曲按舊陽
曲今忻州定襄縣是也後魏末移於太原縣北四十五
里曲陽故城是也後魏書地形志陽曲屬永安郡仍移
今縣南四里陽直故城隋開皇六年改為陽直縣十六
年又移於今縣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十六年改陽直
縣為汾陽縣因漢舊縣也煬帝又改為陽直縣移理木
井城今縣屬并州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因
[040-9b]
漢舊名也至皇朝為郭下縣 方山在縣東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縣流入經縣西南去縣三十里又東南
入太原縣界 狼孟在故縣東北三十六里史記曰始
皇十五年大興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漢以為縣屬太
原郡末省按城左右狹澗幽深南面大壑謂之狼馬澗
舊斷澗為城今餘壁猶存 故盂城漢盂縣也本春秋
時晉大夫祁氏邑在縣東北八十里左傳曰晉殺祁盈
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孟丙為盂大夫漢以為縣 石
[040-10a]
嶺鎮在縣東北七十里 乾燭谷即羊腸坂也


  平晉縣北三十里舊二十五鄊今十四鄊本漢舊縣也
屬太原郡至後魏並不改按此前晉陽縣理州城中髙
齊武成河清四年移晉陽縣於汾水東今太原縣理是
也武平六年於今縣理置㡣山以為名開皇三年罷郡
置并州十六年廢龍山縣移晉陽縣理之大業三年罷
州為太原郡仍屬焉皇朝平偽漢其太原城中晉陽太
原二縣並廢毁為平晉縣 懸甕山一名龍山亦名結
[040-10b]
絀山在縣十二里山海經曰懸甕山晉水出焉東南流
注於汾水又郡國志云懸甕山多鮆魚食之不驕又有
子推祠在山西 象山在縣西北十里十六國春秋曰
前趙聰征劉琨不克略晉陽之人踰象山而歸即謂此
也今山上有楊忠碑忠為周將討齊戰勝隋文開皇二
年追給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謚曰武元皇帝
 石室山後魏興國土地記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
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 嬰山隋圗經云嬰山為
[040-11a]
并州之主 介山有子推廟甚靈 汾水在陽曲縣界
流入注水經云汾水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
合注又隋圖經云澤在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
晉水漑稻田周圍四十一里 䕶中水 滹沱河皆并
水名 晉水在縣西南水經注云晉水出懸甕山東過
其縣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沒者三板後人
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
也其瀆乗髙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漑東南出城注
[040-11b]
於汾水其南瀆於石塘下伏流東南出晉陽城又東南
入於汾按今晉水所出處砌石為塘東分為三派其北
一派名智伯渠東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
東流經晉澤南又東流入汾水此一派即酈元所言分
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流入汾水 洞
渦水自東太原縣界流入西入於汾晉水下口也水經
注云劉琨為并州劉元海與之合戰於洞渦即是此水
今按此水出沾縣北山沾即今樂平也水經縣東南二
[040-12a]
十五里入汾水 舊府城故老傳晉并州刺史劉琨築
今按城高四丈周廽二十七里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
城即古晉陽城也故左傳言董安于所築史記曰智伯
率韓魏攻趙襄子於晉陽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沒者三
板春秋後語云智伯攻晉陽决晉水灌之城中懸釜而
炊今按城東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晉水入城而史記
云引汾水後語云决晉水二家不同未詳孰是高齊後
帝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記曰晉陽宮
[040-12b]
西南又有小城城内有殿號大眀宮即此城髙四丈周
廻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城北面因州城
東魏静帝於此置晉陽宮隋文帝更名新城煬帝更置
晉陽宮城髙四丈周廻七里又一城東北連新城西面
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髙四丈周廻八里
 故唐城在縣北二里堯所築唐叔虞之子爕父徙都
之所也 三角城在縣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一名捍
胡城一名㸔胡城在縣北二十二里 受瑞壇在州理
[040-13a]
倉城中唐義旗初髙祖受瑞石於此壇文曰李淵萬吉
 晉陽故宮一名大明宮在州城内今在大明城後語
云智伯攻趙襄子謂張孟談曰無箭奈何對曰臣聞董
安于簡主之才臣也理晉陽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楉其
墻之蒿至於丈於是發而試之其堅則菌簵之勁不能
過也公曰矢足矣銅少對曰臣聞董安于理晉陽公宮
之室皆以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高齊文
宣又於城中置大明宮 竹馬府在州城中 汾橋架
[040-13b]
汾水在縣東一里即豫讓欲刺趙襄子伏於橋下襄子
解衣之處橋長七十五歩廣六丈四尺 晉祠一名王
祠晉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南十二里水經注云昔智伯
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源後人蓄以為沼沼西際山
枕水有唐虞叔祠水側有凉堂結飛橋於梁水上晉川
之中最為勝處姚最序行記曰高齊天保中大起樓觀
穿渠築池塘飛橋跨水自高陽以下皆遊集焉至今為
北都之勝槩 介子推祠在縣東南五里 唐叔虞墓
[040-14a]
在縣西南十六里 斛律金墓在縣南十七里即髙齊
相國咸陽王斛金 晉祠碑唐貞觀二十年太宗幸并
州所製御序并書 起義堂碑在乾陽門街開元十一年
元宗幸太原所立御製并書 講武臺在縣西北一十
五里顯慶五年置 夏禹祠郡國志云禹初受禪平陽
後遷安邑都晉陽故城北有城存 風伯雨師祠隋圗
經云二祠晉劉琨所立


  廢太原縣管十三鄊本漢晉陽地髙齊河清四年今自
[040-14b]
州城中移晉陽縣於汾水東隋文帝開皇十年移晉陽
縣於州城中仍於其處置太原縣屬并州大業三年罷
州置太原郡仍屬焉隋末移入州城唐貞觀十二年還
移於舊理在州東二百里六十歩皇朝平魏後魏入平
晉縣 洞渦水東自榆次縣界流入西去縣三十里入
晉陽縣界陽曲故城在縣北四十五里 陽曲故城在
縣北二十里隋開皇十六年改曲陽縣此理 晉渠在
縣西一里自晉陽縣界流入汾東地多鹹鹵井不堪食
[040-15a]
貞觀十三年長史英國公李勣乃於汾河之上引决晉
渠歴縣經鄽又西流入汾水 牢山在縣東北四十五
里後魏書曰劉聰遺子粲襲據晉陽猗盧救之遂獵於
受陽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其山出金□ 潜邱在
縣東南三里爾雅天下有名邱五晉有潜邱是其一開
皇二年置大興國觀晉水在其傍左傳謂智伯遏晉水
以攻晉陽城 王陵城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冢存
文水縣南一百一十里舊二十五鄊今二十七鄊本漢大
[040-15b]
陵縣地屬太原郡后魏省大陵仍於今處置受陽縣屬
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縣為文水縣因縣西文水
為名天后朝以枌榆故邑又改為武興縣神龍元年復
為文水縣城甚寛大約有三十里百姓於城中種水田
 文水西北自交城縣界流入水經云文水東到大陵
縣西南到平陶縣東北 神福泉在故縣西北平地俗
云此水先有靈異土人每祈禱之 泌水酈元注水經
云泌水出大陵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
[040-16a]
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於文水 大陵城漢大陵縣也
在今縣北十三里史記曰趙武靈王遊大陵夣處女鼓
琴而歌異日數言所夣想見其状吳廣聞之因進孟姚
焉 平陶城漢平陶縣也在西南二十五里屬太原郡
後魏改為平遥縣後西湖内侵遷居京陵按在今汾州
界 大于城在縣西南一十一里本劉元海築令兄延
年鎮之蕃語長兄為大于因以為名 太原王墓在縣
西北十五里即唐則天氏武士彠也䨇闕與碑石存
[040-16b]
祁縣南九十里舊四十鄉今三十鄉本漢舊縣即春秋
時晉大夫祁奚之邑左傳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
縣以賈辛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縣也按祁縣在東南
五里故祁城是也後漢與後魏並不改髙齊天保七年
省隋開皇十年重置屬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屬太州還屬
并州 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
東南自潞州武鄉縣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縣界
故祁城漢祁縣城也在縣東南五里晉大夫賈辛邑水
[040-17a]
經注云賈辛以貎醜妻不為言與之如臯射雉中之妻
乃笑按左傳魏獻子謂賈辛曰昔賈大夫惡娶而美三
年不言笑御以如臯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注云賈
國之大夫如以此而言則非辛射雉者酈元所引為謬
 趙襄子城在縣六里 雲州故城後魏雲州城也在
縣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熈中寄理并州界謂此也 祁
奚墓在縣東南七里 後漢温序墓在縣西北四十里
序本祁人也為隗囂將所殺死塟洛陽其子夣序曰乆
[040-17b]
客思鄉乃反塟焉 周黨墓在縣東南十四里黨後漢
廣武人世祖引見伏而不謁 髙齊唐邕墓在縣東南
七十里碑云齊尚書令晉昌王 温大雅墓在縣五里
唐禮部尚書


  榆次縣南七十里舊三十鄉今三十鄉本漢舊縣即春
秋晉魏榆地也左傳曰石言於晉魏注曰魏晉邑即榆
次漢以為縣屬太原郡魏太武帝併入晉陽縣宣武帝
復置榆次縣髙齊文宣省自今縣東十里移中都縣理
[040-18a]
之屬太原郡十年改中都縣又為榆次縣 麓臺山俗
名鑿臺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祠號智伯祠 洞渦水
東自壽陽縣界流入經縣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界
中都故城在縣東十里髙齊移於廢榆次城即今縣理
是也 鑿臺在縣四里水經注曰洞過水西榆次縣南
水側有鑿池智伯瑶刳腹絶腸折頸摺頥之處史記曰
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攻晉陽韓魏殺之於鑿臺之下
說苑曰智氏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之禍皆謂此也今
[040-18b]
按其臺為洞渦水所侵無復餘跡 原過祠俗名原公
祠在縣東九里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
陽原過後至於王澤遇三人自帶以上可見帶以下不
見與原過竹二節曰為我遺趙毋䘏原受以告襄子三
曰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
丙戌予將使女反滅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
滅智氏祠三人於百邑使原過主之 一升泉隋圗經
云治嶺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無增減 臺壁谷在
[040-19a]
縣南六十里出産美棗


  太谷縣東南七十八里舊四十鄉今十一鄉本漢陽邑
縣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
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
縣髙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并州十八年改陽
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大谷為名唐武徳三年分大谷祁
二縣置太州六年省太州縣復舊 白壁嶺在縣北七
十五里 蔣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縣東南象谷經縣
[040-19b]
北四十里北入清源縣界 陽邑故城在縣東南十五
里 咸陽故城在縣西南十里秦伐趙築之以咸陽兵
戍因名咸陽 蘿䕷城俗名落漠城在縣西北十九里
 大谷山山海經云少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又晉地記
云少山即太谷水出經祁縣界


  清源縣西南三十九里舊十七鄉今十鄉本漢榆次縣
地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陽鄉魏戍邑按梗陽在今縣南
百二十歩梗陽故城是也自漢至晉皆為榆次縣地後
[040-20a]
魏省榆次縣屬晉陽隋開皇十六年於梗陽故城置清
源縣屬并州因縣清源水為名大業二年又為晉陽縣
唐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經縣東去縣九里又東南入
文水縣界 梗陽故城春秋晉大夫祁氏邑也在縣南
北二十歩左傳曰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魏
戊為梗陽大夫也隋開皇十六年於其城内置清源縣
 鵞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晉陽秋曰永嘉元年洛陽
歩廣里地䧟有鵞二色蒼者飛冲天白者不能飛蒼離
[040-20b]
邑胡人之象劉曜以為已瑞築此城以應之 閻沒墓
在縣西南三里左傳曰梗陽有獄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
宗賂以文樂魏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寛必諫皆許
諾退朝待於庭饋入召之比置三嘆魏子問對曰或賜
小人酒不夕食饋始至恐其不足中置自咎曰豈將軍
食之而有不足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
屬厭而已獻子辭梗陽人 清源水出縣西北平地東
流經縣北又東南入汾水


[040-21a]
  壽陽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十鄉今八鄉本漢榆次縣地
晉於此置夀陽縣屬樂平郡盧諶征難賦云歴夀陽而
總轡即謂此晉末省後魏風土記云晉末山戎内侵徙
夀陽之民於大陵城南置夀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
改夀陽縣為文水縣又於夀陽縣故城置夀陽縣屬并
州即今縣是也大業三年罷州為太原縣仍屬焉唐武
徳三年置受州縣改屬焉貞觀八年廢受州縣屬并州
也 馬首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左傳曰晉分祁氏之
[040-21b]
田為七縣韓固為馬首大夫即此地也 洞渦水東自
樂平縣界流入在縣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縣界
石姥祠郡國志云石形似姥今有祠焉 神武故城後
魏神武郡也在縣北四十里 故大陵城隋圗經云趙
武靈王遊大陵夣處女鼓琴而歌是此城 鷰嶺隋圗
經云嶺多鷙鷰以名在縣西三十里 方山在縣北四
十里


  盂縣東北二百二十里舊十一鄉今八鄉本晉大夫盂
[040-22a]
丙之邑漢舊縣屬太原郡後漢及今不改按此前盂縣
在今縣西南陽曲縣東北八十五里故盂縣城是也後
魏省地屬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石艾縣置原仇縣
屬遼州因原仇故城為名即今縣也大業二年改原仇
縣為盂縣從漢舊名屬并州唐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
壽陽二縣於此置受州貞觀八年省受州盂縣復屬并
州 原仇縣山在縣北三十里出人參鐵□縣取此山
為名 滹沱水西自代州五臺縣界流入南去縣百里
[040-22b]
白馬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山海經云白馬之山其陽


  多玉石其隂多鐵赤銅木馬之水出焉有白馬闗俗傳
是後魏置 仇猶城即縣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韓子
曰智伯欲伐仇猶國道不通鑄大鐘遺之仇猶大悅除
塗將内之赤單曼伯諫之不聽斷轂而馳仇猶因亡葢其
地也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