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90-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二


  昇州


  昇州今理江寧上元二縣古揚州之域爾雅云江南曰
揚州春秋時為吳地戰國時越滅吳為越地後楚滅越
其地又屬楚初置金陵邑金陵圖經云昔楚威王見此
[090-1b]
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氣者言
江東有天子氣乃鑿地脈斷連岡因改金陵為秣陵屬
丹陽郡故丹陽記云始皇鑿金陵方山其斷處為瀆則
今淮水經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以秣陵屬鄣郡至漢
元封二年改鄣郡為晋郡楚漢之際江淮之間溧陽之
北皆屬劉賈英布漢初有天下猶為鄣郡地故丹陽圖
云自句容以西屬鄣郡以東屬會稽郡後寄理不定漢
因秦制至武帝初為揚州理於此元封二年始置十三
[090-2a]
州刺史領天下諸郡此即為揚州本在西州橋治城之
閒是其理處後漢如之劉繇為揚州刺史始移理曲阿
孫䇿號此為西州至建安十六年呉大帝自京口徙此
因改為建業故呉志云權欲興都未定權長史張紘謂
權曰秣陵楚威王所置名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城昔
秦始皇經此縣望氣者云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天之
所命宜為都邑後劉備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定
議都秣陵脩石頭城用貯軍實又蜀諸葛亮使於吳亮
[090-2b]
謂大帝曰鍾山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也其後與
魏蜀鼎峙按建康圖經云西晉太康元年平呉分地為
二邑自淮水南為秣陵淮水北為建業其後因愍帝即
位避諱改為建康司馬徳操與劉嗣恭書曰黄旗紫蓋
帕見東南終能成天下之功者揚州之君子乎謂斗牛
之閒恒有此氣西晉亂元帝自廣陵渡江此城荒落以
府第居北幕府之名自此而立尋以江寧為琅邪國葢
襲帝始封之名自此而立今廢江乗縣界又虞溥江表
[090-3a]
傳云按晉書蘇峻初平溫嶠議遷都豫章三呉之豪請
都會稽二論紛紜未有所適揚州刺史司徒王導曰建
康古之金陵舊為帝里孫仲謀劉元徳俱言王者之宅
入宜時定帝從焉其所會幽冀青兗之士秦鄭周韓之
人五方雜會各得所理即晉室之興也又輿地志云晉
故臺城即成帝時蘇峻作亂焚燒宫室都盡温嶠已下
咸議遷都惟王導固爭不許咸和六年使卞彬營治七
年遷於新宫議者或患未築雙闕後王導出宣陽門南
[090-3b]
望牛頭山兩峯磔東西北各四十里導曰此即天闕也
又於南浦置江寧縣至咸康七年分江東縣置沂山西
北臨大江皆晉之初興遺址也厯宋齊梁陳六代咸為
帝都按金陵記云梁都之時城中二十八萬餘戸西至
否頭城東至倪塘南至石子岡北過莊山東西南北各
四十里自侯景反元帝都於江寧冠蓋人物多南徙洎
陳髙祖復王於此中外人物不迨宋齊之半隋平陳廢
為江寧縣唐武徳三年於縣置揚州仍置東南道行臺
[090-4a]
六年輔公祐反七年賊平置臺尚書省改揚州為蔣州
廢茅州來屬八年罷行臺改蔣州為揚州大都督九年
揚州移理江都改金陵縣為白下縣貞觀元年改白下
為江寧至徳二年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於江寧置昇州
為江西節度使上元二年以謡言復為上元縣光啟三
年復為昇州天祐十四年偽吳遣部將徐温城之為金
陵府偽唐改為江寧府因之建都皇朝開寳八年十一
月削平江表復為昇州


[090-4b]
  元領縣八 今五


  江寧 上元 句容 溧水 溧陽


  當塗置太平州蕪湖 繁昌二縣并入太平州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西京一千七
百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里 東至潤州一百八十
里 西至江北和州烏江縣五十五里 北至江北
揚州六合縣九十九里 東南至常州安吉宜興兩
[090-5a]
縣為界三百五十里 南至宣州三百六十里 西
南至太平州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潤州一百九十
五里 西北至江北揚州宣化鎮四百里


  戸


  唐開元戸在潤州籍皇朝管户主四萬四千一百二十
客一萬七千五百七十


  風俗


  與潤州同


[090-5b]
  人物


  陶𢎞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為齊王侍讀挂冠歸隠
茅山梁武即位有大事無不諮詢時人謂之山中宰


  土産


  禹貢篠簜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喬其利金錫水居
千石魚陂陂皆與千戸侯等不窺市井坐而待收
貢 雜藥 紋綾 賦 絲 絹 紗 纊


[090-6a]
  江寧縣今二十二鄉縣本秣陵之地屬鄣郡晉太康三
年分淮水為建業水南為秣陵即其地晉元帝過江始
置江寧縣南七十里故城存焉隋平陳廢丹陽郡并秣
陵建康同夏三縣入焉開皇十年移于冶城唐武徳六
年又移白下改為白下縣貞觀七年移還冶城九年復
為江寧縣至徳二年置昇州縣名不改至上元二年以
童謡之言改為上元縣光啟三年復為昇徒縣于鳳臺
山西南一里天祐十四年五月初上元之南十九鄉割
[090-6b]
當塗之北二鄉徙置江寧縣即上元縣為理所東自太
平橋街北水淮水與上元分界今凡二十二鄉是為江
寧縣理 慈姥山括地志云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絶山
上出籐竹堪為簫管屬樂府為皷吹山今並芉茸頭細
不任又輿地志云山南有慈姥神廟焉 三山在縣西
南十七里周迴四里其山孤絶面東西絶大江按輿地
志云其山積石濱于大江有三峯南北接故曰三山舊
吳為津所謝元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曰灞涘望長
[090-7a]
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
澄江靜如練即此也 白都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周迴
五百步西南面臨大江按輿地志昔有白仲都于此山
學道白日飛昇因以為名西臨大江孫峻追諸葛恪子
竦于此也 吉山在縣南五十里周迴二十五里宋征
虜將軍吉翰𦵏在此山故以為名 鳳臺山在縣北一
里周迴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
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衆鳥羣集
[090-7b]
仍置鳯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臺山 牛頭山在縣西
南四十里周迴四十七里按輿地志山有兩峯時人號
為牛頭山晉氏過江將立雙闕王導出宣陽門南望牛
頭山兩峯曰此即天闕是也 岩山在縣南四十五里
其山岩險因名曰岩山宋孝武帝改曰龍山葬宣貴妃
殷氏于龍山武帝亦𦵏此 梅嶺岡在縣南九里周迴
六里輿地志云在國門之東晉豫章太守梅賾家于岡
下故民名之 新石岡在縣南二十里有大石碣長二
[090-8a]
丈折為三段故以名岡即吳黄象書碣也 石子岡在縣
南十五里周迴一十里吳志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
岡葬者依焉 梁山宋武帝西下梁山過烏江有雙鳳
翔於蓋羣臣咸呼萬歲乃立雙闕于梁山 三井岡縣
南五里汲一井則餘井俱動故名三井岡 大江按尚
書禹貢岷山導江即此江也始吳臨江建國謂得天險
之固及晉元帝南徙遂定都焉今從縣西二百二十里
承當塗縣分鮆浦上田為界紆迴屈曲二百九十三里
[090-8b]
與和州烏江及揚州六合並分中流為界西引蜀漢南
下交廣東會滄海北達淮泗自大禹之濬無不通矣
淮水北去縣一里源從宣州東南溧水縣烏刹橋西流
八百五十里輿地志云秦始皇巡會稽鑿斷山阜此淮
即所鑿也亦名秦淮孫盛晉春秋云是秦所鑿王導食
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稱未至方山有直瀆行三十許
里以地形論之淮發源結屈不類人功則始皇所掘宜
此瀆也丹陽記云建康有淮源出華山流入江徐爰釋
[090-9a]
問云淮水西北貫都輿地志淮水發源于華山在丹陽
湖姑孰之界西北流經建業秣陵二縣之閒縈紆京邑
之内至於石頭入江綿亘三百許里杜牧秦淮詩云煙
籠秦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
江猶唱後庭花落馬澗在縣東南五里水下秦淮宋
武陵王討元凶劭斬劭餘軍赴澗而死水為之溢因名
焉 婁湖在縣東南十里灌田二十餘頃水入艦澳通
秦淮輿地志云婁侯張昭故名之宋以為苑 髙亭湖
[090-9b]
在縣南周迴三十餘里 葛塘湖在縣東七十里周迴
七里葛公在此得仙故以為名 陽劉湖在縣東南六
十里周迴三十里其湖建龍都埭在陽劉村前故名之
 三城湖在縣南五十里周迴四十里中有三土城故
名之 板橋浦在縣南五十里周迴四十里源出觀山
三十七里注大江晉伐吳其將張悌死于板橋即此處
謝元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云江路西南永歸
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大桑浦在縣西
[090-10a]
十二里不溉田吳大帝時將討闗公平南將軍吳範屯
大桑即此處也在蔡州通大江 烈洲在縣西南八十
里周迴六十里輿地志其舊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船商
客多停以避烈風故名之王濬伐呉宿于此簡文為相時
會桓元于此亦曰溧洲洲上有山山形如栗伏滔北征賦
謂之烈洲 蔡洲在縣西十二里周迴五十里丹陽記
云吳帝時客館在蔡洲上以舍逺使蘇峻作逆陶侃等
率所統兵赴京師直指石頭次于蔡洲 張公洲在縣
[090-10b]
四里周迴三里按梁書二年豫州刺史裴髙之等舟師
二萬次張公洲二年陳霸先擊破侯子監師至張公洲
並此處 加子洲在縣西十三里周迴十二里按三十
國春秋晉咸和二年温嶠與陶侃起義兵伐蘇峻率師
四萬直指石頭侃泊加子洲即此處夏月堪泊船冬月
淺涸永昌之初其洲忽一日崩數里其形曲折作九灣
行者所依 長命洲在縣西四里周迴十五里輿地志
云梁武遣人放生于此洲仍置十戸在洲中掌穀粟以
[090-11a]
飼之故呼為長命洲魏使李恕來朝帝正放生問恕曰
北主頗知此乎恕對曰水國不取亦不放帝無以應之
 白鷺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鷺因名之 故秣陵縣城
在縣南五十里秣陵橋東北 故江寧縣城在縣南七
十里輿地志晉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無事寧靜
於此因置江寧縣南門臨浦水至今呼江寧晉書云元
帝出師檄四方以有玉册見臨安白玉麒麟神璽出江
寧其文曰長壽萬年曰有重暈皆以爲中興之象唐貞
[090-11b]
觀七年始移來此置縣上元元年又改為上元縣理
古檀城在金華橋東晉謝安石圍棋賭得别墅乞與外
甥羊曇即此也宋屬檀道濟縁以為名


  上元縣二十四鄉晉江寧縣地唐貞觀七年移還舊郭
即今所置縣也至九年改為江寧縣安祿山亂肅宗以
金陵自古雄據之地時遭艱難不可縣統之因置昇州
仍如節制實資鎮撫時人艱弊力難興造因舊縣宇以
爲州城祿山平後復廢州依舊為縣上元元年改為上
[090-12a]
元縣𨽻潤州光啟三年復為昇州領上元一縣元治鳳
臺山西南今移在偽司會府艦澳梁武帝所開今在光
宅寺東二百五十步其寺即武帝舊宅每從城歸宅
儀仗舟車駢載溢路開以藏船其澳兩岸隈曲一十有
一砌石為之至今不毁其氷源出白婁湖丁達秦淮紆
迴五里 鷄籠山在縣西北九里連龍山西接落星岡
北臨元栖塘輿地志云其山狀如鷄籠以此為名晉元
帝等五陵並在山之陽 蔣山在縣東非十五里周迴
[090-12b]
六十里面南顧東連青龍鴈門等山西臨青溪絶山南
面有鍾浦水流下入秦淮北連雉亭按輿地志云蔣山
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漢輿地圖名鍾山吳大
帝時有蔣子文發神驗於此封子文為蔣侯改曰蔣山
徐爰釋問云諸葛亮以為種山龍盤又庾闡揚都賦云
司馬徳操與劉恭嗣曰黄旗紫葢恒見於終南能成天
下之功者揚州之君子乎謂斗牛之間恒有此祥氣丹
陽託云出建陽門望鍾山似出上東門望首陽山也其
[090-13a]
山本少林木東晉時使諸州刺史罷職者栽松三十株
下至郡守各有差焉自梁以前山立寺十七所即見在
者一十三晉尚書謝尚齊中書侍郎周顒宋應梁阮孝
緒劉孝標等並隠居此山丹陽記曰京師南北並連嶺
面蔣山岧嶤嶷峻有異其形像龍實作揚州之鎮 吳
大帝陵在縣東北蔣山八里按丹陽記蔣陵因山為名
輿地志云臺當孫陵曲折之旁故曰蔣陵亭亦名孫陵
亭 宋髙祖陵在縣東北一十里 晉中宗陵在縣東
[090-13b]
一十里 宋蔣陵在縣東北蔣山下一十里 土山在
縣南三十里按丹陽記晉太傅謝安舊隠會稽東山因
築像之無岩石此謂土山也有林木臺觀娛逰之所安
就帝請朝中賢士子侄親屬會宴土山梁蕭正徳各修
築以為莊下有湖水按吳志大將軍孫林以兵迎景帝
於半野拜於道側即此山也 方山在縣東南五十里
周迴二十里髙一百一十六丈山四方孤絶如印輿地
志云湖孰西北有方山頂方正上有池水齊武帝於方
[090-14a]
山築苑吳大帝為仙者葛元立觀焉山謙之丹陽記秦
始皇鑿金陵此山是其斷者山形方聳故名為方山謝
靈運東出隣里相送至方山賦詩齊書徐孝嗣荅曰繞
方山欸牛首乃盛漢之事今江南未擴民亦勞止乃立
 四望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髙十七丈西臨大江連石
頭北接盧龍山按徐州記臨江有四望山吳大帝常與
仙者葛元共登陟之呉志孫皓投司市中郎將陳聲於
四望之下其山逈可望四方以為名 盧龍山在縣西
[090-14b]
北二十里周迴五里西臨大江按舊經晉元帝初渡江
此盡為虜冦所有以其山連石頭為固開塞以盧龍為
幕府山陳武帝殺北齊軍四十六萬于此下 落星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周迴六里東接臨沂山西接
北臨大江南徐州記臨沂縣前有落星山呉大帝時山
西置三層髙樓以此為名吳主逰獵憩息地吳都賦云
饗戎旅于落星之樓即其所也王僧辨率陳霸先等於
石頭城連營立栅於落星山賊大恐 攝山在縣東北
[090-15a]
五十五里髙一百三十二丈東達盡石山南接落星輿
地志云江乗縣西北有扈謙所居宅村側有攝山山多
草菜可以攝生故以名之江乗地記扈村有攝山形方
四面重嶺似繖故名繖山 湯山在縣東北八十里西
接雲穴山不甚髙無大林木有湯出其下大小凡六處
湯澗繞其東南冬夏常熱禽魚之𩔖入者輒爛以煮豆
穀終日不熟草木濯之更鮮茂舊有湯泉館并廟在其
南今廢 清溪在縣北六里濶五尺深八尺以洩元武
[090-15b]
湖水南入秦淮按宋都記云鼎族多居其側輿地志云
水源北出于鍾山舊經巴南九里入於淮溪口其埭側
有清溪祠其溪因祠為名又云按水為言故名清溪俗
説云郄僧陀溪中泛舟一曲輒作詩一篇謝益壽曰青
溪中曲復何窮盡 元武湖在縣西北七里周迴四十
里東西兩派下水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
一百頃徐爰釋問云湖水桑泊晉元帝太興創為壯湖
宋築堤南扺西以肄舟師也又京都記云從北湖望鍾
[090-16a]
山似官亭湖望廬岳也按宋元嘉二十三年築堤以堰
水為池輿地志云齊武帝理水軍于此池中號曰昆明
池故沈約登覆舟山詩云南瞻儲胥館北眺昆明池即
此其湖通後苑又於湖側作大竇引湖水入宫城内天
泉池中經厯宫殿溯流迴轉不舍晝夜宋元嘉末有黑
龍見湖内故改為元武湖也 迎擔湖在縣西北八里
周迴五里其水㘭下不通江河南徐州記云縣西北五
里有迎擔湖昔晉永嘉中帝遷衣冠席卷過江客主相
[090-16b]
迎湖側遂以迎擔為名 馬昻洲在縣西北三十三里
周迴十五里南徐州記云臨沂西之江北三里有馬昻
洲晉帝渡江牧馬於其所故名之 舟子洲在縣西五
里周迴七里輿地志云梁天監十三年以來雀門東北
淮水紆曲數有患又舟行旋衝太廟灣乃直通之中為
舟子洲四方諸郡秀才上計憩止于此 故丹陽郡城
在縣東南四里輿地志云丹陽郡本呉地楚漢之際江
淮之間溧陽以北皆屬荆王賈英布吳王濞江都易王
[090-17a]
非並有其地元封二年以為丹陽郡領宛陵於潛江乗
壽春秣陵故鄣句容涇石城湖熟陵楊蕪湖黝溧陽宣
城歙丹陽凡一十七縣理于宛陵 西浦郡國志云金
陵西浦亦云碩口即張碩捕魚遇杜蘭香處 建康縣
城在縣西一里其大帝自京口遷秣陵改建業晉避愍
帝諱改名建康元帝止都初縣在宣陽門内蘇峻之亂
被焚移入苑城既為臺城乃徙金都鄉朱雀里又曰大
亭里葢晉元帝初過江為琅邪國人所立懐徳縣處又
[090-17b]
吳錄曰吳王夫差移鼓于建康之南門有雙鷺從鼓中
飛出或云鷺者鼓之精 琅邪城在縣東北六十里王
隠晉書云江乗南岸湖溝津有城即琅邪城 東府城
在縣東二里輿地志云晉安帝義熙十年築其城西本
簡帝為會稽王時第其東則丞相會稽文孝王道子府
謝安石薨以道子代領揚州第在州東故時人號為東
府而號府廨西州又按丹陽記云揚州廨乃王敦所創
門東南西三門俗為之西州永嘉初罷揚州繕為未央
[090-18a]
宫陳初又修為揚州廨 故費縣城在縣西北九里南
徐州記在建康北二里即懐徳縣寄建康北境又置琅
邪郡割湖溝為界陳亡廢 臨沂縣城在縣西北三十
里在臨沂山西北三十里臨大江輿地志云晉成帝咸
康七年分江乗縣立臨沂縣屬琅邪郡又云本南徐州
之屬晉則諸葛恢宋則臧燾梁則孟智明周則曾紹之
子仲璋傅彞並為臨沂令以後無聞晉太保王導羣宗
並其縣人陳亡廢 古揚州城今江寧縣城在其西偏
[090-18b]
城東至西州橋西至冶城周迴三里後漢因之不改即
此城也 古丹陽郡城在今長樂縣東一里南臨大路
北地圓一頃闗東北三里至城本屬秦之鄣郡前漢武
帝元封二年改鄣郡置丹陽郡今此城即晉武帝太康
元年築也宋梁齊陳因之不改 古建康縣初置在宣
陽門内晉咸和三年蘇峻作亂燒盡遂移入苑城咸和
六年以苑城為宫乃徙出宣陽門外御街西今建初寺
門路東是時有七尉部江尉在三生渚西尉在延興寺
[090-19a]
後巷此東尉在吳大帝陵口今蔣山西門南尉在草市
北湖宫寺前北尉在朝溝村左尉在清流溪孤首橋右
尉在沙市 右顯城楚威王滅起置金陵邑即城也後
漢建安十七年吳大帝乃加修理改名石頭城用貯軍
粮器械諸葛亮曾使建業謂大帝曰鍾山龍盤石城虎
踞即此也西南最髙處有吳峯大樓城東有大石俗呼
為唐㒺即王敦害周伯仁戴若思處百姓寃之乃記其
石焉宋廢帝景和初修繕為長樂宫隋平陳後用蔣州
[090-19b]
城輔公祏據江東用為揚州趙郡王孝恭平公祏又於
城置揚州大都督府後徙揚州於廣陵此城遂廢 廢
琅邪城本晉元帝初過江為琅邪國人立地在江乗縣
界齊武帝永明六年移琅邪於白石壘在縣西北十八
里齊梁講武於此 宣武城在縣西北九里輿地志云
宋大明三年沈慶所築百二十萬帝疑其多對曰攻守
百倍帝乃令慶之守此城帝自率六軍攻不能下乃止
不討又曰宋立宣武為城名帝閱武於其地亦謂為武
[090-20a]
帝帳岡陳亡廢 同夏故城在縣東十五里輿地志云
梁大通三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同夏縣陳平毁之
故白下縣城在縣西北十四里輿地志云本江乗縣白
石壘齊武帝以白下地依帶江山移琅邪郡居之陳亡
廢唐武徳元年罷金陵縣築城於此因其舊名貞觀十
七年又移還舊郭其城乃廢 輔公祏城在縣東七里
輿地志云齊文惠太子之弟也唐武徳七年輔公祏築
以為城趙郡王孝恭平之其城遂廢 故越城在縣西
[090-20b]
南七里越絶書云東甌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
相范蠡所築今瓦官門東南國門橋西北又曹氏記云
在秣陵後西一十五里昔句踐平呉後遣兵伐之仍築
此城去舊建康宫八里晉初移丹陽縣自蕪湖還城之
南 古冶城在今縣西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
晉元帝大興初以王導疾久方士戴洋云君本命在申
申地有冶金火相鑠遂使范遜移冶于石城東髑髏山
處以其地為園多植林館徐廣晉記成帝適司徒府逰
[090-21a]
觀冶城之園即此也謂之西園東田齊文惠太子立
樓舘于鍾山下號曰東田太子好與府客逰幸東田人
語為顛童謝元暉逰東田詩云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
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即此也 烏衣巷晉代王
氏居烏衣巷者位望微減多居憲臺江左膏梁士多不
樂惟王僧達為中丞王球謂曰汝為此官不復成膏梁
矣 卞望之墓卞壼字望之安帝義熙十八年盜開卞
壼墓剖棺掠之屍僵鬚髮蒼白面色如生而手拳爪甲
[090-21b]
出透手背勅給錢十萬重修營之按冡在紫極宫後臨
嶺搆亭號曰忠貞亭 蔣廟按金陵圖云鍾山故金陵
山後漢末蔣子文為秣陵尉逐盜鍾山北傷額而死嘗
自謂青骨死當為人主主禍福至大帝卜都子文乗白
馬搔頭執白羽扇見形令故吏白吳主為立廟不爾當
百姓大疫大帝猶未信之又翊日見于路曰當令飛蟲
入人耳后如其言帝詔立廟鍾山封子文為蔣侯改鍾
山為蔣山即此也又梁書云武帝時旱甚詔于蔣帝神求
[090-22a]
雨十旬不降帝怒命載荻焚廟並其神影將欲起火當
神上忽有雲如繖葢須臾驟雨臺中宫殿皆自震動帝
悟馳詔追停少時還靜自此帝誠信遂深自踐祚來未
曽到廟帝於此自備法駕將朝臣修謁時魏將大眼來
冦鍾離蔣帝神報必許扶助既而無雨水暴漲六七尺
遂大剋魏軍神之力也凱旋之後廟中人馬足皆有泥
濕當時並目睹焉 大初宫方五百丈本吳長沙桓王
孫䇿故府也大帝自京口遷建業居之黄龍元年還都
[090-22b]
建業因居故府不改 郭文舉墓在冶城内晉太尉王
茂冲所築文舉居之 臨滄觀在勞山山上有亭七間
名曰新亭吳所築宋改為新亭中閒名臨滄觀晉周顗
與王導等常春日登之㑹宴顗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
之異即此謂之勞勞亭古送别所 樂逰苑在覆舟山
南北連山築臺觀苑内起正陽林光等殿按陳書云樂
逰苑在覆舟山南北連山築臺陳宣帝即位北齊使常
侍李駼來聘賜宴樂逰苑尚書令江總贈詩云上林開
[090-23a]
宴務流連即此也 桂林苑吳立在縣北四十里落星
山之陽吳都賦云數軍實於桂林之苑即此也 芳林
苑一名桃花苑本齊髙帝舊宅在廢東府城東邊秦淮
大路北齊王融作曲水詩序云載懐平浦乃睠芳林即
此也


  溧水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二鄉今一十七鄉本
漢溧陽縣之地隋平陳置屬蔣州大業三年屬丹陽郡
唐武徳元年移揚州於江都以縣屬宣州中山又名
[090-23b]
獨山在縣東南十里不與羣山連接古老相傳中山有
白兔世稱為筆最精山前有水源號為獨水按輿地志
云宣州溧水縣有獨山下有獨水流演不息即此山也
 廬山在縣東二十里山謙之丹陽記云溧水縣西
八十里有廬山與丹陽嶺俗傳嚴子陵結廬于此或云
山形似廬舍因以為名有水源三派并入秦淮合大江
 㔶船山一名感泉山在縣南一十二里山有青絲桐
泉脈泓澄四時不絶 丹陽在縣西南一半與當塗縣
[090-24a]
丹陽湖相並 石臼湖在縣西南三十里西建陽岸廣
一百六十餘里北枕横山連臨廩西邱黄三山又有軍
山塔子馬頭雀壘四山並在湖中 古固城按滕公廟
記云其山是呉瀨諸縣地楚靈王與吳戰遂陷此城吳
移瀨諸于溧陽十里改陵平縣靈王崩平王立使蘇乃
為將戰于吳吳軍敗陵平縣改為固城縣自平王聴費
無忌䜛言伍員奔吳闔閭用為將舉軍破楚楚奔南海
固城宫殿逾月烟炎不滅其城從兹廢矣城廣二千七
[090-24b]
百五十步古開城元去縣九十里在故城東即溧水
舊縣楚平王祠即吳越春秋謂平王都于固城是也
因有祠焉 左伯桃墓在縣南儀鳯鄉昔與羊角哀友
善葬于此大厯六年顔真卿經此題詩于蒲塘客館
溧陽縣東南二百四十里舊三十鄉今一十七鄉本漢
舊縣屬丹陽郡在溧水之陽紀云楚漢之際以江淮間
為東陽郡而溧陽屬焉後又屬江都國唐五徳九年移
揚州于江都改屬宣州自乾元元年又𨽻昇州寳應元
[090-25a]
年又屬宣州天祐元年𨽻潤州其縣元在溧水縣東南
九十里天復四年移此即今理 平陵山在縣北三十
五里昔李閱追韓滉於山下斬之有子胥祠存 三鶴
山在縣東南六十里昔有潘氏兄弟三人于此山求仙
後道成化為三白鶴於此山頭地理志云昔有三母得
道此山後為名 青山在縣南六十里上有潘真君祠
 溧水西自溧水縣界流入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
至溧陽女子擊縹瀨水之上子胥過而乞一餐女子發
[090-25b]
簞飯壺漿而食之子胥餐而去謂女子曰掩子壺漿勿
令其露女子曰行矣子胥行五步還顧女子已自投瀨
江而死子胥伐楚師還過溧陽瀨上欲報以百金不知
其家乃投金瀨水而去後有嫗行哭而來曰吾女三十
不嫁擊縹于此遇窮人飯之恐事洩投水而死乃取金
歸之今水際有碑即李白文其銘曰春風三十花落無
言云云


  句容縣東一百里舊三十六鄉今一十七鄉本漢縣地
[090-26a]
志屬丹陽郡以界内茅山本名句曲山其形如勾字因
立縣名漢書云武帝封長沙定王子黨為句容侯國除
后為縣宋又于此立南徐州後徐州復移理丹徒唐武
徳四年於縣置茅州七年七月廢茅州以句容屬蔣州
九年改屬潤州 華山梁書云武帝輿駕東行至此山
因問華山何如蔣山髙薛秦答云華山髙九里其以蔣
山等泉水倍多也 茅山在縣南本勾曲山其山形如
勾字三曲晉茅山君得道于此山後人遂名為茅山其
[090-26b]
山接句容金壇延陵三縣界 竹里山行者以其途傾
險號為翻車峴鮑昭有翻車峴詩 經岩山圖經云在
絳岩湖側山上有龍坑即湖神也本名赤山丹陽之義
出于此天寳初改為絳岩山 花碌山在縣北五十里
有古跡取樊坑存 江乗城秦舊縣也 舊仙公墓在
縣西南一里見有碑碣松逕郡國志云勾曲有葛洪冡
是也蓋仙翁之宗族也 梁南康簡王墓在縣西北二
十五里名纘武帝弟 晉平西將軍葛府君墓在今縣
[090-27a]
西七里岡山碑半存 晉護軍長史許真君墓在縣西
北一里高四尺 華陽洞去縣四十里 大壇大洞天
在西門太平觀東在唐元宗改上清經籙碑一片






[090-27b]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