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


  宋 樂史 撰


  河南道三


  河南府一


  河南府古洛州今理河南洛陽二縣禹貢豫州之域星
分柳宿為周之始都按博物志云周在中樞三河之分
風雲所起四險之國也昔周武王克殷還顧瞻河洛而
[003-1b]
嘆曰我南望三途北望嶽鄙顧瞻有河粤瞻伊雒母遠
天室遂定鼎郟鄏以為東都周書又曰周公將主政乃
作大邑南擊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凑也
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周公相成王以酆鎬偏在西方職
貢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澗水東瀍水之陽以即中土而
為洛邑而為成周王都今王城是也又按孝經援神契
云八方之廣周洛為中於是遂築新邑榮定九鼎以為
王之東都又云成王營洛邑建明堂朝諸侯復還酆鎬
[003-2a]
故書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返歸在酆周公往營之後始
遷殷頑民居之河南府東故洛城是也自成王後十世
幽王為犬戎所殺其子平王居洛邑所謂深邑也平王
後十三葉敬王避王子朝之亂東居近成周成周城小
不受王都故壊翟泉而廣焉敬王後十一葉赧王又徙
居為西周即王城今苑城内是也皇甫謐帝王世記云
赧王盡獻其邑三十六於秦秦昭襄王納其獻立為三
川郡初理洛陽後徙榮陽自平王東遷至赧王凡二十
[003-2b]
葉而周氏滅矣漢書地理志云初洛邑與宗周通封畿
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内賜
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地分小徐廣注史記云周
王畿凡七縣河南洛陽榖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也楚
漢之初立韓公子成為韓王其地屬韓漢元年項羽楚
將叚邱公申陽河南王都洛陽二年陽降漢於其地置
河南郡領縣二十二理洛陽漢高五年即位定陶自洛
陽徙都長安後漢建武元年幸南宫遂定都焉至五年
[003-3a]
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領二十一縣屬司𨽻校尉獻帝即
位闗東兵起相國董卓遂逼西都長安盡燒洛陽宫廟
曹子建詩云歩登北芒坂遥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宫
室盡燒焚後卓死又都焉至建安元年曹操進兵詣京
師帝遂南都於許魏受禪都洛陽陳留王奐合河南等
五郡置司州十三州志云京師之州司𨽻校尉掌焉故
曰司州普受禪又都洛陽司州不改永嘉五年劉曜王
彌入京師于是司州沒胡劉聰以洛陽為荆州石季龍
[003-3b]
又改為司州建武元年分司州之河南等七郡為洛州
東晉永和五年桓元子入洛陽復置河南郡屬司州符
堅使王猛克洛陽改司州為豫州後秦不改宋武帝入
洛更置東垣西垣二縣仍于虎牢置司州逮後魏神䴥
三年遣將安頡攻洛陽㧞之後為洛州太和十七年又
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魏武帝自
洛陽遷都長安是為西魏魏孝靜帝自洛陽徙都鄴是
為東魏按郡國縣道記云魏天平元年又改司州為洛
[003-4a]
州改河南尹為河南郡西魏大統三年復改洛陽為司
州仍置牧司州尋陷入高齊司州不改又移河南郡於
澠池縣大塢城置尋又改司州為洛州河南郡惟領宜
遷一縣後周建徳六年平鄴之後於洛陽置洛州總管
仍省東魏及高齊兩河南郡改宜遷為河南縣仍廢河
陽總管隋初仍舊置總管二年廢總管置河南道行臺
省并罷洛陽郡置洛州以郡舊領縣屬焉大業元年煬
帝命僕射楊素等營搆宫室大業二年遂成新都而徙
[003-4b]
居之今洛陽是也其宫北據邙山南值伊闕之口洛水
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故煬帝甞登邙
山觀伊闕故曰此非龍門耶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僕
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定議建
都焉其宫室臺殿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絶倫因此制
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與比仍以洛州移入新都
廢州在宫城南又改為豫州置牧三年罷州為河南郡
仍置尹四年改東京為東都十二年煬帝幸江都留越
[003-5a]
王侗内守十四年煬帝崩立越王侗於洛復置洛州侗
尋為王世充所害充改洛州為司州唐武徳四年討平
王世充復為洛州置總管府領洛鄭熊榖嵩管伊汝魯
九州洛州領河南洛陽偃師鞏陽城緱氏嵩陽陸渾伊
闕九縣其年罷總管府置陜東道大行臺九年罷行臺
置洛州都督府領洛懐鄭汝四州權於府置尚書省貞
觀元年割榖州之新安來屬七年又割榖州之夀安來
屬八年移理所於河南縣之宣範坊十八年廢都督府
[003-5b]
督緱氏嵩陽二縣顯慶二年置東都官員一凖雍州是
嵗廢榖州以福昌永寧長水沔池四縣懐州之河陽濟
源溫王屋鄭州之杞水來屬龍朔二年又以許州之陽
翟鄭州之宻縣絳州之垣縣來屬乾封元年以垣縣𨽻
絳州咸亨四年又置柏崖大基二縣其年省柏崖縣上
元二年復置緱氏縣永淳元年復置嵩陽縣光澤元年
改東都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縣載初元年置武臨
縣天授元年置武泰縣尋廢仍改鄭州之榮陽為武泰
[003-6a]
來屬三年置來庭縣神龍元年改神都復為東都廢永
昌來庭二縣改武泰為榮陽遷鄭州先天元年置伊闕
縣開元元年改洛州為河南府二十二年置河隂縣天
寶元年改東都為東京朱梁開平初都汴州廢西京為
雍州仍改東京為西京後唐同光元年復為東都晉高
祖天福三年又都汴洲此為西京自漢周至於宋皆因


  元領縣二十六


[003-6b]
  河南 洛陽 登封 夀安 伊闕 永寧 長水
新安 福昌 伊陽 鞏縣 宻縣 沔池 緱氏
頴陽 王屋 河清 偃師


  六縣割出


  陽翟入許州 河陰 河陽 溫縣 濟源 汜水已上
五縣入孟州


  二縣廢


  陸渾併入伊陽 告成併入封登


[003-7a]
  府境


  東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四百二十里 西至長安八百六十里
東至鄭州二百七十里 南至汝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陜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澤州二百八十里
東南至許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虢州四百六十
五里 西北至絳州五百里 東北至懐州一百四
[003-7b]
十里


  户


  唐開元領縣二十六户十九萬四千七百四十六皇
朝領縣一十八主四萬二千八百一十八客三萬九
千一百三十九


  風俗


  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豫者逸也言常安逸也李
巡云豫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又漢書地
[003-8a]
理志周人巧偽趨利貴財賤氣高冨下貧心喜為商
賈九州記云洛陽轉轂賈躭郡國志云無所不至


  姓氏


  河南郡九姓 賀 邱 褚 祝 蘭 竇 南宫
穆 獨孤


  人物


  賈誼洛陽人 司馬遷 卜式 韓擒虎平陳有功
己上並河南人 長孫無忌洛陽人 于志寧河南
[003-8b]
人 唐張説其先范陽人代居河東又徒家為河南
之洛陽人 賈曽洛陽人 房琯 蕭昕 元徳秀
並洛陽人 武元衡緱氏人 元稹 賈餗並河南
人 裴休濟源人 曹確河南人


  土産


  桑白皮 桔梗 𤣥參 丹參 旋覆花 大㦸
白蠟 半夏 芫花 峭粉 以上並入貢


  賦綾絹 九州記云金門之竹可以為笙管金門山
[003-9a]
名在福昌縣


  河南縣舊管四十鄉今四鄉五十坊漢書地理志河南
故鄏鄉地郟山名鄏邑名今邑西南之地謂之鄏郟中
按周平王避犬戎亂自宗周徙居于此厯十三世至敬
王乃遷都成周即此也秦滅漢為縣屬河南郡後漢亦
為河南縣晉及後魏皆理于今苑城東北隅後魏周大
象二年移于故洛城西隋大業二年又移于今洛城内
寛政坊即今理所也尋又改洛陽為豫州三年罷州為
[003-9b]
河南郡縣屬不改唐永昌元年改為合宫縣至神龍元
年復舊二年十一月又改為合宫縣至唐隆元年仍舊
為河南縣 洛水在縣北四里 伊水在縣東南十八
里 瀍水在縣西北六十里禹貢曰伊洛瀍澗既入于
河孔安國註云瀍水出河南北山水經曰瀍水出河南
榖城縣北山今驗水西從新安縣入縣東界 天津橋
在縣北四里隋煬帝大業元年初造北橋以架洛水用
大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餘
[003-10a]
若日月表勝之象然洛水溢浮橋橔輙壊唐貞觀十四
年更為石工方正為脚爾雅箕斗之間天漢之津梁故
取名焉 中橋唐咸通三年造累石為脚如天津之制


  通濟渠在縣南三里隋大業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
歩磧渠又東北流入水謂之洛 金谷郭縁生述征記
云金谷谷也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經此谷晉衛尉
石崇因即川阜而造制園館崇金谷詩序云余以元康
六年從大業卿出為征虜將軍有别廬在河南縣界金
[003-10b]
谷澗澗中有清泉茂樹衆果竹柏藥物備具又水灌魚
池焉與諸賢登高臨下列坐水湄遂各賦詩感性命之不
求懼凋落之無期云 周山今在苑中當縣之西也皇
覽云河南城下有周山一名小亭山周地記云周山下
有周谷本周之采地也 榖城山瀍水所出 芒山一
名邙山在縣地北十里一名平遥山亦郟山之别名也
都城所枕又有光武陵魏明帝欲平北邙山令登臺使
觀見孟津廷尉辛毗諫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
[003-11a]
之既非其理若九河盛溢洪水為害兵陵皆夷河以禦
之帝乃止又楊佺期洛城記云北連嶺修亘四百餘里
實古今東洛九原之地也又戴延之西征記云邙山西
岸東垣亘阜相倚禹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
神術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大于丹陽即此母今
祠存伊尹蘇秦張儀扁鵲田横劉寛楊修孔融呉後主
蜀後主張華嵇康石崇何宴陸倕阮籍羊祐皆有冢在
此山後漢梁鴻登芒山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山兮
[003-11b]
噫顧覽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
兮噫 太白原其原芒山之異阜也在縣西北六十八
里輿地志云金水始自太白原東南經金谷即此原也
佩印山左氏傳晉趙諸陵並在此山上即芒山之别阜
也 闕塞山左氏傳晉趙鞅納王使女寛守闕塞伏䖍
謂南山伊闕是也杜預云洛陽西南伊闕口也俗名龍
門 孝水山海經謂廆山俞隨之水出于其隂北流注
于谷水注水經云世謂之孝水在河南城西十餘里故
[003-12a]
潘安仁西征賦云澡孝水而濯纓嘉美名之在兹 月
陂洛水自苑内上陽宫南瀰漫東注當宇文愷版築之
時因斜堤令東北流水衝作堰九所形如偃月謂之月
陂 千金堰戴延之西征記云金瀍三水合處有千金
堨即魏陳留王所立引水東灌民今賴之又九州要記
云洛陽千金堨傍有九龍祠 濛汜池魏書云明帝於
宫西鑿濛汜池以通御溝義取日入濛氾以為名 瓊
花池洛陽宫殿簿云西宫臨章殿有瓊花池 臯門橋
[003-12b]
榖水上有臯門橋即晉惠帝所造故潘岳西征賦云秣
馬臯門 銅井陸機洛陽記云宫墻西有二銅井 甘
城左傳謂甘昭公有寵於惠后杜預注云河南有甘水
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故漢書郡國志云河南有甘城


  故榖城在縣西北古榖城即周所置在榖水之東岸
西晉省並入河南故有城存北齊天保中常在王演使
稗將嚴畧増築以拒周俗亦謂之嚴城後周拒齊又築
孝水城亦在今縣西北隋大業二年又于此置青城宫
[003-13a]
北隔苑城與榆林店相對 萇𢎞祠郡國志云周人無
辜見殺今洛中有祠存謂撞鐘祠是也即後人訛爾
白君祠郡國志二瀍水西南有曰仲吕墓前有祠堂石
碑題曰真人白君之表即晉永寧二年誌之 許由廟
在邑界 石虎郡國志云在洛陽西秦末甞鳴應三十
里今人鐵打釘兩足兼截雙耳 金□在城邙山下按
劉義慶世説王濟字武子被責移地于此時人多地貴
濟好走馬因布錢為埒以示之故號為金□ 鴻都門
[003-13b]
洛陽北宫門也 百尺樓在金鏞城内有百尺樓 棠
棣碑在縣西四里修行寺東街永徽初賈敦實前後為
洛州長史並有惠政百姓立二碑於此時人號為棠棣
碑 白居易影堂在縣南二十里唐㑹昌元年置 玉
泉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山内有玉泉寺 唐明宗五廟
在縣西北六里福善坊 晉朝五廟在縣西北八里恭
安坊天福八年置 漢朝七廟在縣西北八里精善坊


  周朝六廟在縣西南三里建隆元年置在彰善坊
[003-14a]
唐李靖廟在縣西七里精善坊


  洛陽縣舊三十鄉今三鄉四十三坊本成周之地鎬京
為西都王城為東都敬王以後王城西周成周為東周
至秦襄王以為洛陽縣屬三川自漢以後縣恒屬河南
故太史公云留滯周南即今邑也朱超石與兄書日洛
下道路本好青槐蔭映可愛隋煬帝遷都自今縣東三
十里有故城存於移今徳𢡟坊西南隅唐垂拱四年七
月折置永昌縣長安二年六月廢永昌神龍二年冬改
[003-14b]
洛陽為永昌縣唐隆元年復為洛陽縣皇朝移於小清
化坊 洛水在縣西南三里自苑内上陽之南瀰漫東
流宇文愷築斜堤令東北流當水衝凑堰九所形如偃
月謂之月陂今雖漸壊尚有存者 北邙山在縣北二
里 委栗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魏明帝景初元年十月
營洛陽委栗山為園邱今形制猶在 大石山一名萬
安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九州要記云晉惠帝於此山
請雨七日大霖魏文帝測之高二百丈魏武樂府有南
[003-15a]
篇云南上大石山即此山也 大谷在縣東五里後漢
書曰孫堅進軍大谷渠路九十里張衡東京賦曰盟津
達其後大谷通其前陳留王洛神賦經通大谷潘安仁
閒居賦張公大谷之渠皆謂此 翟泉左傳曰王子虎
㑹諸侯之大夫於翟泉今城中大倉西南池水是也晉
永嘉元年有蒼鳥起歩廣理地陷境有劉曜纂逼之辱
又帝王紀云景王塟於翟泉今東陽門内有大街北有
大倉中有景王陵西南望歩廣里北眺翟泉二處相距
[003-15b]
遠近約畧之也又戴延之南征記云太子宫東有翟泉
今乾無水 洛子神郡國志後魏虎賁中郎將洛子淵
者洛陽人鎮防彭城因同營人樊元寶歸附書至洛下
云宅在靈臺南元寶至忽見一老翁云是吾兒書引入
屋宇顯敞飲食非常久之送元寶出唯見高崖對水方
知是洛水之神因立祠迄今人祀以祈水旱 玉井魏
略云明帝引榖水過九龍祠前為玉井綺攔又洛陽記
云璇華宫有玉井皆以玉壘餙是也 阮曲水經注云
[003-16a]
榖水又東南轉曲而東注謂之阮曲葢嗣宗所居之地


  七里澗陸機洛陽記云城東有橋以跨七里澗 九
觀陸機洛陽記云臨商陵雲等八觀在宫之西唯絶頂
一觀在東是號曰九觀 平陰故城漢為縣廢城在今
縣北五十里是按此城東有平州謂之河陰川城北枕
黄河西抵印山北距曹魏文帝改平陰後魏移縣理于
故洛城西皇女臺側隋開皇三年又移縣於夀安縣東
北二十五里嚴名城是也大業元年廢入洛陽 峻陽
[003-16b]
陵晉武帝陵 漢明帝章帝陵明帝在今縣西北章帝
在今縣東南 白社里在故城建春門東即薫威輦舊
居之地 迴洛倉隋大業三年十二月置迴洛倉去洛
陽縣七里倉城周十里開三百窖百萬斛至十三年李
宻叛頻攻此倉多為洛陽人所據後竟為宻陷還復奮
得後運米入洛陽終為亂兵所掠 宣武場魏明帝鬭
猛獸處 銅駞街陸機洛陽記云漢鑄銅駞二枚在宫
南四㑹號頭夾路相對俗語曰金馬門外聚羣賢銅駞
[003-17a]
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風土記云石季龍取之何
向鄴 三市洛陽記云大市名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
大城南馬市在東舊置丞馬又酈道元注水經云馬市
即嵇康為司馬昭所害之處 蘇秦宅郡國志云在利
仁里後為魏尚書高顯業宅後造為寺 董卓宅郡國志
曰在永和里掘地取得金玉寶玩後魏邢蠻掘得金沙
及錢銘曰董太師之物後夢卓索蠻恡不還經年無病
而卒 石崇宅有緑珠樓今謂之狄泉是也 夕陽亭晉
[003-17b]
賈充出鎮長安百僚餞送自旦及暮故曰夕陽亭 故
洛陽城在縣二十里按洛陽記洛陽城東西七里南北
九里内宫殿臺觀府藏寺舍晉魏之代凡有一萬一千
二百一十九門自永嘉之亂劉曜入洛陽元帝渡江官
署里閭鞠為茂草至後魏孝文帝幸洛陽巡故宫遂詠
黍離之詩群臣侍從無不感愴又至隋帝因校獵登北
邙山觀伊闕顧謂侍臣曰得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
于此時臣蘇威對曰以俟陛下耳遂定議都焉因詔楊
[003-18a]
素營之大業九年成徙都之其宫北據邙山南值伊闕
以洛水貫都有天漢之象宫室臺殿皆宇文愷所造巧
思營布前代郡邑莫之比焉 十二門陸機洛陽記云
洛陽十二門北九里城内宫殿臺觀有閤闥左右出入
城内皆三道公卿尚書從中道凡人左右出入不得相
逢夾道中榆柳以蔭行人又晉書曰洛陽御道築墻高
丈餘又云洛陽十二門皆有雙闕石橋橋跨陽渠水又
按輿地志洛陽城外有陽渠水即周公所置池上源汪
[003-18b]
凾谷東流注城西北角仍分流繞城至建春門外合流
折東流注于池是也 上東門洛陽東畫門也在寅地
晉改為建春門東觀漢記云郅惲為上東門侯光武還
惲不納又後漢書袁紹横力揖董卓曰天下徤者豈惟
董公乎乃懸節於上東門而去又漢公卿餞二疏于上
東門漢舊儀云册皇上為諸侯王皆于上東門中以東
門在邜故也晉書十二門東面最北曰東上門後又改
為東陽門即阮籍詩歩出上東門也又晉書衍見石勒
[003-19a]
停嘯於上東門徐使召之已去 開陽門南面有門曰
開陽在己上應邵漢官儀曰此門始成未有名夜有一
柱飛來在樓上後瑯琊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忽然飛
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視則是也遂刋記年日月因以名
上有九子母像國家常往祈焉次西漢有小苑門在午
上晉改曰宣陽門内有氷井故述征記曰氷井在凌雲
臺北故藏氷處也又云移門即宣陽也按薜綜注東京
賦曰謻門氷室門也氷室門及門榭皆屈邪行依城池
[003-19b]
為道也華延雋洛陽記云即漢之宫門次西漢曰津門
在未上洛陽水浮橋下按後漢書陳宣為諌議大夫建
武十年洛水泛長在津門門司欲築堤遏水先止之曰
王尊已止水絶其足朝中興必不入矣水果退 廣陽
門西面有三門在申上述征記云廣陽門西南有劉曜
壘試弩棚西北有鬭雞臺射雉觀又按河南十二縣境
簿云繭觀在廣陽門次北漢曰有雍門在酉上晉改曰
西明又次北曰上西門上所以不純白者厄漢家於戍
[003-20a]
故以丹漆鏤之 夏門北面有二門其西漢曰夏門晉
改為大夏門正在亥上魏畧門董卓燒南北二宫魏武
帝更為夏門内立北宫至明帝又造三層樓高十丈陸
機與弟書曰大夏門有三層樓高百尺又按晉宫闕簿
云宣武觀在大夏門有三層樓漢曰榖門晉改曰廣莫
門在丑上九龍祠在履順坊按東郡記後魏孝文遷都
洛陽修千金堨渠城而水不流常見有龍扼之水不得
下為是祭之龍退而水行 王戎墓在殖業坊高四丈
[003-20b]
故老傳云隋大業遷都之始人為酒窖得名云晉司徒
尚書令安豐元年王君之墓銘 裴楷墓在修義坊十
字街北有碑存 高貴卿公陵在縣西北三十里屈澗
之濱





  太平寰宇記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