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


  宋 樂史 撰


  關西道一


  雍州


  雍州京兆郡今理長安萬年二縣禹貢雍州之域舜置
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豐鎬平王東遷以岐酆之
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陽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領
[025-1b]
關中項籍㓕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邱今
興平縣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櫟陽縣董翳為翟王
都高奴今延州金明縣是為三秦髙祖入關定三秦復併
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改左内史
為京兆尹左馮翊右内史為右扶風謂之三輔其理俱
在長安城中又置司𨽻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
中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魏分河西為凉州分隴右為
秦州三輔仍舊属司𨽻晉初省司𨽻復置雍州愍帝之
[025-2a]
後劉聰石勒苻健姚萇相繼竊據之萇孫𢎞為劉裕所
滅東晉復置雍州及京兆郡尋為赫連勃勃所破遣子
隗鎮長安號曰南䑓後魏太武破赫連昌復於長安置
雍州孝武自洛陽遷都長安改為京兆尹隋開皇三年
自長安故城遷都又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領大興
長安新豐渭南鄭華隂藍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
泉涇陽雲三原宜君同官華原冨平萬年高陵二十二
縣唐武德元年改為雍州改大興縣為萬年萬年為櫟
[025-2b]
陽分櫟陽置平陵以渭南縣属華州分醴泉置温秀縣
分雲陽置石門縣二年分萬年置芷陽縣分藍田置白
鹿縣分涇陽始平置咸陽縣分高陵置鹿苑縣改平陵
為粟邑縣分醴泉置好畤縣分盩厔置終南縣三年改
白鹿為寧人縣分藍田置玉山縣分始平置泉風縣仍
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分温秀石門二縣
置泉州四年改三原為池陽五年復以華州之渭南來
屬六年改池陽為華池縣七年廢芷陽入萬年縣貞觀
[025-3a]
元年廢鹿苑入高陵縣廢寧人玉山入藍田縣改雲陽
為池陽縣改華池為三原縣又廢稷州以武功好畤盩
厔三縣來属八年廢粟邑入櫟陽縣廢終南入盩厔縣
廢雲陽入池陽縣仍以池陽為雲陽縣廢上宜入岐州
之岐陽縣十七年罷冝州以華原同官二縣來属二十
年又置宜君縣永徽二年廢宜君縣乾封元年置明堂
乾封二縣咸亨元年置美原縣文明元年置奉天縣天
授元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復舊二年分始平武功
[025-3b]
奉天盩厔好畤等縣復置稷州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富
平羙原等縣置宜州大足元年罷以鴻宜鼎稷四州依
舊為縣以始平等十七縣還𨽻雍州長安二年廢乾封
明堂二縣景龍三年以邠州之永壽商州之安業二縣
來屬景雲元年復以永壽属邠州安業𨽻商州開元元
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復隋舊名四年改同州蒲城縣為
奉先縣仍𨽻京兆府天寳元年以京師為西京七載置
真苻縣十一載廢朱梁開平元年都汴改此為右國軍
[025-4a]
府為大安府二年改為永平軍後唐同光初復為西京
京兆府晉天福中改為晉昌軍漢乾祐初改為永興軍
其京兆府仍舊皇朝因之謹按漢五年高祖在洛陽
婁敬説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並隆哉周之都
洛以為此天下中丁仲切四方納貢職道里均有德則
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
欲阻險令後世驕奢也今陛下欲比隆成康之時為
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
[025-4b]
百萬之衆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
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
也夫與人鬭不搤其吭而拊其背未能全勝今陛下
入關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高帝問羣臣羣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數百年秦二
世則亡不如都周高祖疑未能决及㽜侯明言入
關便即日駕西都關中六年擒韓信田肯賀高祖
曰甚善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阻山
[025-5a]
持㦸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
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漢至唐常為王者奥區


  元領縣二十四 今十三


  萬年 長安 鄠縣 藍田 咸陽 醴泉 涇陽
櫟陽 高陵 興平 昭應 武功 乾祐


  十一縣割出


  華原 冨平 三原 雲陽 同官 羙原已上六
縣並属耀州 奉天 好畤已上二縣屬乾州
[025-5b]
奉先入同州 渭南入華州 盩厔入鳯翔


  州境


  東西三百一十里 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二百七十里 東至西京八百五十
里 東至華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商州二百六
十里 南取庫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
洋州六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鳯翔府三百一十
[025-6a]
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 北至坊州三百五十里
正東微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開元領縣二十三户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九皇
朝領縣十三户主三萬四千四百五十客二萬六
千二百七十六


  風俗


  秦有四塞之固漢高納劉敬之言都之因徙齊諸田
[025-6b]
楚屈景燕趙韓魏之後豪族名家于關中强本弱末
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諸帝山陵則遷户立縣率以為
常故五方錯雜風俗不一漢朝京輔稱為難理


  姓氏


  京兆郡八姓 韋 杜 扶 叚 宋 田 黎


  武功郡二姓 蘓 韓


  始平郡二姓 馮 龎


[025-7a]
  人物


  蘓武京兆人 史丹本魯人徙居杜陵成帝時為左
將軍咸陽侯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為侍中諸曹親近
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
 陳遵杜陵人為嘉威侯嗜酒每飲賔客閉門取客車
轄投井水中 宋引長安人 第五倫京兆長陵人
杜預杜陵人 劉文靜雍州武功人 唐起義功臣
杜如晦京兆萬年人相 顔師古雍州萬年人齊黄
[025-7b]
門侍郎之推孫為唐𢎞文館學士 姚思亷雍州萬
年人為隋代王侍讀唐師至思亷曰唐公舉義卿等
不宜無禮衆服其義人謂之忠烈之士 蘓世長武
功人周武帝時世長十餘載上書言事唐初拜諌議
大夫諌高祖畋獵子良嗣相則天 樂彦禕雍州長
安人相則天王慶之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昭徳便
杖殺之 韋安石萬年人陸元方謂之真宰相子陟
斌俱宦逹 安金藏長安人剖腹明睿宗不反 韋
[025-8a]
見素京兆萬年人 蘓瓌京兆武功人子頲相 韓
休長安人為相 第五琦長安人相 崔沔長安人
中書侍郎子祐甫相 杜黄裳杜陵人相 牛僧孺
自隋以來世居長安南下杜樊鄉 韋處厚京兆人


  土産


  隔沙 地骨皮 鞾氊 粲席 酸棗仁已上貢
藕粉 葛粉 紫□粟


[025-8b]
  萬年縣舊宣揚坊四十五鄉六十坊今七鄉本漢舊縣
也屬左馮翊在今櫟陽二十五里櫟陽故城是也周地
圖記云後周明帝二年分長安覇城及姚輿所置山北
三縣地始于長安城中置萬年縣理八角街已東属京
兆尹取舊漢縣名也天和三年廢山北縣建德二年又
省覇城杜城二縣以三縣地併入萬年隋開皇三年遷
都於龍首川改萬年為大興縣属雍州仍移於宣陽坊
東南隅置大興縣葢取文帝初封國號以名城及縣也
[025-9a]
唐武德元年九月改大興為萬年至總章元年析置明
堂縣理永樂坊至長安二年六月廢明堂縣復入萬年
縣天寳七年改為咸寕縣乾元元年復為萬年縣按縣
門樓即宇文愷所造高宗末太平公主出降薛紹於此
縣納㛰席初以縣門隘窄衆欲毁之高宗勅曰萬年縣
門屋宇文愷所造制作多竒不得毁拆仍以别地開之
也梁開平元年改為大年縣後唐同光元年復舊名
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禹貢終南惇物至於鳥䑕孔安
[025-9b]
國注三山言相望也詩云終南何有有條有枚毛注云
周之名山終南也左氏傳荆山終南九州之險也杜注
云終南在始平武功縣南皇甫謐高士傳秦有東園公
夏黄公綺里季甪里先生時呼四皓共入商洛隱地肺
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帝重其節四人乃深自匿
終南山不能屈之漢東方朔傳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其
山出玉石金銀銅鐡豫章柘檀異𩔖之物不可勝原此
百工所取給萬民所仰足也 子午谷風土記王莽以
[025-10a]
皇后未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山 硯石福
地遁甲開山圖曰驪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風凉原亦雍
州之福地即此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硯山之谿研盤谿是
也 畢原在縣西南二十八里詩謂終南何有有紀有
堂畢道平如堂也畢終南山之道名成王𦵏周公于畢
是也 白鹿原在縣東二十里亦謂之覇上即漢文帝
陵也王仲宣詩南登覇陵岸回首望長安即此也 長
樂坡在東十二里即滻川之西岸也舊名滻坂隋文帝
[025-10b]
惡有反字改為長樂坡焉更始基在此坡 少陵原即
漢鴻固原也宣帝許后𦵏於此 高望堆潘岳西征賦
云慿高望之陽隈是也 神臯張平子西京賦云奥區
神臯 金城漢書云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覇岸
在通化門東三十里秦襄王𦵏於坂謂之&KR0309上其城即
秦穆公所築漢為縣在東北二十三里覇水東覇陵故
城是也東南至文帝陵十里晉改為覇城宇文周建德
二年省即此城也又魏明帝徙秦鑄金人至此重不可
[025-11a]
勝留之覇城薊子訓與一老翁以手摩銅人曰適見鑄
此已近五百年矣 南陵漢為縣在縣東南二十四里
白鹿原上后漢省漢舊儀云即文帝薄太后𦵏之所亦
謂南覇陵因置縣以奉陵寝 杜陵漢縣在今縣東十
五里漢志注云古杜伯國也又墨子云周宣王殺其臣
杜伯漢宣帝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后
魏改為杜城縣周建德二年省 金塢在縣北苑内漢
文帝廟在金塢北大道南 樊川一名后寛川在縣南
[025-11b]
三十五里其地即杜陵之樊鄉漢高至櫟陽以將軍樊
噲勸廢立功最賜噲食邑於此故曰樊川 洛女坡在
縣十五里三輔舊事用洛女冡南有洛波俗號為洛女
陂豐潤陂周廻六里 皇子坡在啟夏門南三十里陂
北原上有秦皇子冡因以名之隋文改為永安坡周廻
九里 御宿川在縣南三十七里漢武帝為别宫離館
禁禦人不得往來逰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 軹道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迎沛公處今在東郭通化門東北
[025-12a]
十六里漢時有白蛾飛自東郭門經軹道入苑内 渭
水北去縣五十里西自長安縣界流入覇水注之 㶚
水東去縣二十一里 滻水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也
封禪書秦都咸陽覇滻長水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
祠之 沈水説文曰潏水出杜陵今名沈水自南山皇
子陂西北流入 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諸水
出縣南石壁谷南三十里與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
芙蓉園隋文帝之離宫也在敦化坊南周廻七十里即
[025-12b]
廟院東坡下中有凉堂東臨水亭即曲江也司馬相如
弔胡亥云臨曲江之隑州 樂逰廟即漢宣帝立廟於
曲江之北號曰樂逰原在昇平坊 太極殿戴延之西
征記云苻秦築宫於長安東城中有太極殿殿上有金
井焉 秦獸圏在通化門東二十五里烈士傳云秦王
召魏公子無忌不行使朱亥奉壁一雙詣秦秦王怒使
置亥於獸圏中亥瞑目視獸眥血濺獸面不敢動即此
又漢文問上林尉及馮媛當熊皆此處 青綺門在城
[025-13a]
東南面即東陵侯邵平秦末為布衣種𤓰於此門 廢
明堂縣廨在永樂坊總章元年分萬年縣置其廨地本
越王侑宅置縣后縣北有古塜十數毎夜見塜上數人
衣冠甚偉似是貴者來入廨内縣令元遜于大猷相繼
卒官后縣令於他視事長安二年廢還入萬年后以其
廨地賜駙馬裴㢲以至毁拆盡矣 横橋三輔舊事云
秦造横橋漢承秦制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歩置都
水合以掌之號為石柱橋橋南属京兆以北属扶風
[025-13b]
宣平長安南門也潘岳西征賦云踐宣平之國門是此
故痩子山望宣平之貴里言貴戚之里也 張安世冡
在明德門南八里俗呼為張車騎冡 馬冢滕公夏侯
嬰冡也東臨覇水滕公乗馬至此馬踣地悲鳴因掘地
得石槨銘曰佳城鬰鬰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
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乎冡在飲馬橋南故時人謂
之馬冡 霍光冡在茂平二陵間霍光𦵏詔賜黄腸即
栢木心也今人耕田時得栢木如塹形謂之栢塹 漢
[025-14a]
宣帝廟在縣東南本陵北去縣十里 漢文帝廟在縣
東本陵北去縣二十五里 漢光武廟在縣東南句家
嘴去縣四十里 四皓廟在縣南終南山下去縣五十
里 薄后陵在縣東南白鹿原上 杜如晦墓在縣南
三十里大趙村 顔師古墓在縣南二十里三趙村
元載墓在縣南三十里大楊村 邴吉墓在縣南二十
里三趙村 渾瑊墓在縣西南十五里西李村 王珪
墓在縣南四十五里


[025-14b]
  長安縣在長壽坊舊五十九鄉六十坊今六鄉縣即秦
之地漢高帝五年置周文王作豐今縣西北靈䑓鄉豐
水上遊是也武王理鎬今昆明池北鎬陂是也至秦為
縣始皇弟成蟜封為長安君即此楚懐王封項羽為長
安侯盧綰亦封之属京兆尹莾曰長安潘岳關中記云
長安地皆黒壤赤城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所傳云鑿
龍首山土以為城按賈躭郡國志縣道記云長安縣故
城今謂之苑城漢京兆府在故城内上冠里其縣理今
[025-15a]
失其所在長安葢古鄉聚名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對秦
咸陽宫漢於其地築未央宫謂大城曰長安城五年置
縣以長安爲名歴后漢魏晉苻姚后魏及周不改隋開
皇三年遷都移於長壽坊西南隅唐乾封元年復置乾
封縣理懐真坊長安二年乾封縣以地復歸長安縣梁
開平元年改為大安縣后唐同光三年復舊名 左馮
翊故秦内史職也漢高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郡復
為内史景帝二年又分置左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改名
[025-15b]
左馮翊領縣二十四所理在故長安城内太上皇廟西
南失其所在 右扶風亦秦内史職也漢高二年改名
中地郡九年罷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
大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治内史右地領縣
二十一初理在長安故城三輔黄圖云在夕隂街北后
漢移理於槐理其槐里一名大邱城周衰懿王自鎬徙
都之秦更名廢邱章邯為雍王守此城漢二年章邯自
殺漢收其地改為槐里 龍首山在縣北一十里長六
[025-16a]
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秦時有黒龍從南山出飲渭
水其行道因成土山䟽山為䑓殿不假版築髙出長安
城西京賦所云䟽龍首以抗殿也三輔黄圖曰營未央
宫因龍首制前殿 細栁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别是
一細栁非亞夫屯軍之所 南山即四皓所隠尚書謂
終南惇物至於鳥䑕言三山可相望也餘已解在上
武將山按長安記云長安城西北有武將山即前漢末
辛孟所隠之處 高陽原渭水西自鄠縣界流入漢武
[025-16b]
建元三年造便門橋以跨之斯滮池之别名也詩曰滮
池北流是也 渭橋石人水經注云秦始皇造渭橋鐵
鐓重不能勝故作力士孟賁等像祭之鐓乃可動今石
人猶在邑界 滮水亦謂聖女泉又曰高都水源出縣
西北合渭水詩所謂滮池北流是也故溪百姓歌曰五
侯初起曲陽最怒壞决高都連竟外杜即此水也 漕
水即沉水也東自萬年縣界流入亦謂潏水亦謂高都
水漢末王氏五侯大修池沼引高都水入城即此水
[025-17a]
野韭澤即漢牛首池之地在内引高都水入城即此水
苑西上林賦云蕩蕩乎八川謂㶚滻涇渭豐鎬潦潏也
 涇水出薄洛山左傳襄十四年諸侯伐秦齊涇而秦
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 竹水俗謂之赤水出媚谷
大液池在建章宫北池周廻十頃中有采菱越女鳴鶴
之舟又按三輔舊事云日出暘谷浴於咸池至虞泉即
暮此即象之也 曲江池漢武帝所造名為宜春苑其
水曲折有似廣陵之江故名之韋述記云漢為樂遊院
[025-17b]
於曲江池乃世祖以校文之所在芙蓉園漢武帝廟在
池側又一説唐元宗明皇帝封張九齡於此故號曰張
曲江后以秀士毎年登科第賜宴於此盖不忘校文之
義也 釣璜浦黒龍津皆渭水之岸也浦即太公釣得
玉璜之所津即秦時黒龍飲渭之處 昆明池漢武帝
紀元狩三年减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發謫吏穿昆
明池臣瓉曰西南夷傳有越嶲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
里漢使求身毒國布為昆明所閉今欲伐之故作昆明
[025-18a]
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周廻四十里食貨志又
曰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遂乃大修昆明池也廟記云中
有二石人如牽牛織女西京雜記昆明池有戈船樓船
各數百艘樓船上建樓櫓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
旄旌葆麾葢炤燭涯涘三輔故事昆明池盖地三百二
十頃初穿得黒土帝問東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之明帝時
有憶方朔言者乃問胡人刦燒之餘灰也池中有豫章
臺及石鯨西京雜記昆明池刻玉石為魚毎至雷雨魚
[025-18b]
常鳴吼鬛尾皆動代祭之以祈雨徃徃有驗三秦記昆
池有臺沼有名神池云堯時池水停舡此池通白鹿原
有人釣魚綸絶而去夣於武帝求去其鈎明日戲於池
見大魚銜鈎曰豈非昨所夣乎去鈎放之間三日帝復
遊池池濵得明珠一雙帝曰豈昔魚之報乎 定昆池
唐神龍中樂安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怒自
以家財别穿池號曰定昆池 厓騖陂地方六頃承昆
明池下流在鎬池北沈約詩云東出千金堰西臨厓騖
[025-19a]
陂 河池陂亦承昆明而東注涇一名女觀陂 戲水
注水經云源出驪山 靈沼詩云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靈囿即周文王苑名詩云王在靈囿麀鹿攸伏注囿
所以養禽獸也天子百里諸侯四十里靈囿言靈道行
於囿也齊宣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是也 昆明觀
三輔黄圖上林苑中有昆明觀盖漢武帝所置 栢梁
䑓廟記云漢武帝造在此闕三秦記栢梁䑓上有銅鳯
亦名鳯闕 玉堂漢書建章宫有玉堂壁門 栗園漢
[025-19b]
御宿園池 清靈䑓水經云鎬水北逕清靈䑓 鳴犢
泉按三輔舊事云昔有犢失母哀鳴甚苦地為發泉今
大旱祭之降雨 永安渠在大安坊西隋開皇二年引
渠水西北流入城經西市而入苑 清明渠亦在大安
坊開皇初引沉水西北流入城經太社尚食局將作監
内侍省而入宫城 龍首渠一名滻水渠在永嘉坊隋
開皇初自城南龍首堰下支分至長樂陂分為二渠入
苑 鳯凰坡太公金匱云武王伐紂至鳯凰坡韈糸觧
[025-20a]
蓋此也 丹水在上林南 紫泉在上林北 鎬池皇
甫謐帝王世記云鎬池即周之故都也廣記云長安城
西有鎬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地二十三傾史
記云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關東夜過華隂平舒道有
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使者問其故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
黙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嵗事也退言曰祖龍者
人之元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度江所沈璧也
[025-20b]
蘇林云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 下杜城春秋范
宣子云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殺杜伯所築東有杜原
城在下故曰下杜宣帝時因原為陵而置縣焉更名曰
下杜是也在安仙門南七里 長安故城在縣西北十
三里自光化門向西趣北乃漢高帝七年修長樂宫成
自櫟陽徙都此本秦離宫也按惠帝元年正月城長安
三年春發長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
罷六月發徒𨽻二萬人至五年正月復發十四萬五千
[025-21a]
人三十日乃罷九月城成城南為南斗形城北為北斗
形周廻六十五里 大興城即今城也按隋書開皇二
年以長安故都年代既久宫宇朽蠧謀欲遷都僕射蘇
威太師李穆并太史令庾秀才等議合於帝㫖遂以其
年六月十八日詔規建置制至三年三月十八日移入
新都其地即漢故城之東南属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
縣界南值子午谷西北據渭水東臨滻㶚西枕龍首原
僕射高熲總領其事安平公宇文愷創制規模將作大
[025-21b]
匠劉龍鉅鹿郡公賀婁子幹等充使營建謂之大興城
以帝始封大興公因以為名 八街九陌按三輔舊事
云長安城中八街九陌漢巫相劉屈□妻梟首華隂街
京兆尹張敞走馬章臺街陳湯斬郅支王首懸藁街三
輔黄圖有香室街夕隂街尚冠前街張衡西京賦云觀
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
經㕓里端直甍宇齊平是也 九市廟記云長安市九
所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街在道東四里
[025-22a]
為一市凡九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門夾横橋大道又曰
旗亭樓在杜門大道南又有當市樓張衡西京賦云廓
開九市通關帶闠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是也又按郡國
志云長安大俠萬子夏居桞市司馬季主卜於東市晁
錯斬於東市西市在醴泉坊隋曰利人市因有西市署
 直市樓三輔黄圖云直市在冨平津西南十五里即
漢秦文公造物無二價故以直市為名 直城按三輔
黄圖南頭第二門名直城王莾改曰端路今名直城路
[025-22b]
是 犬邱城三輔錄云漢平陵縣犬邱城一名槐里城
亦名廢邱皇甫謐帝王世紀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
鎬徙都生非子因居犬邱今槐里是也 老子陵郡國
志云大陵西俗謂之老子陵非也 漢戾園漢戾太子
史良娣𦵏於此其地本秦白亭云地在金城坊后省
漢愽望苑武帝為太子時接賔客之所在今坊戾園東
南 漢思後園漢武帝衛皇后之陵園也漢書衛后字
子夫其家號曰衛氏出平陽侯也子夫為平陽主謳者
[025-23a]
武帝即位子夫入宫有寵生太子遂立為皇后巫蠱事
起江充為姦太子懼不能自明遂與后謀誅江充發兵
兵敗太子走后自殺宣帝即位改𦵏置園邑於此在金
城坊即故城杜門外大道東宣帝置倡優雜役千人以
地為千人鄉即此處 上林苑漢書云武帝建元三年
起上林苑吾邱壽王所奏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
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柞五祚北綂黄山濵渭而東漢
舊儀云上林苑方三百漢宫殿䟽云方百四十里 長
[025-23b]
樂宫關中記云長樂宫本秦之興樂宫也周廻二十里
漢太后常居之長安記云興樂宫秦始皇造漢修飭之
宣帝元康四年神雀五采以萬數集長樂宫五鳯三年
鸞鳯集長樂宫東闕中樹上三輔黄圖云長樂宫前殿
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杼中二十五丈深十二丈關中
記又云長樂宫有長定長秋永壽永寧四殿三輔黄圖
云長樂宫有鴻臺有臨華殿有温室殿 未央宫漢書
曰高祖七年蕭何治未央宫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
[025-24a]
倉上見其壯麗甚怒曰天下匈匈勞苦數嵗成敗未可知
是何治宫室過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
室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且令后世無
以加也上説自櫟陽徙居都之三輔黄圖云未央有宣
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鈎弋等殿廟記云未央宫有増
城殿昭陽殿三輔黄圖云未央宫有白獸殿又云未央
宫臺殿三十二有壽成殿萬嵗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玊
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飛雨鳯凰通光曲臺白虎等殿
[025-24b]
廟記云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歡殿四車殿三秦記云未
央宫有朱島堂畫堂非常室關中記云未央宫有天禄
閣麒麟閣有司馬門金馬門青鎻門元武闕蒼龍闕又
有鈎盾署弄田 桂宫廟記云桂宫漢武造漢書曰桂
宫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宫關中記云桂宫在未央宫北
周廻十餘里中有光明殿殿上有複道從宫中西上城
西至建章宫神明臺蓬山三秦記云未央宫漸䑓西有
桂宫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玊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
[025-25a]
金户玊階晝夜光明又云桂宫一名甘泉作迎風臺以
避暑西京雜記云武帝為七寳床雜寳案倒寳屏風列
寳帳設於桂宫時人謂為四寳宫漢書又曰北宫中有
神君居壽宫張羽設旗設供以禮神君神君來則肅然
風生帷帳皆動又有明光宫太子宫甲觀書曰孝成皇
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觀畫
堂也 建章宫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栢梁殿災越巫
勇謂帝曰越俗有火災即復大起宫室以厭勝之於是作
[025-25b]
建章宫度為千門萬户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鳯闕高
二十餘丈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
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立神明臺井
幹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三輔舊事云建章宫周廻
數里殿東别起鳯闕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逺又於宫
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鳯凰赤眉賊懐之西
京賦圓闕聳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是也廟記云建章
北闕門也又有鳯凰闕漢武帝造高十七丈五尺長安
[025-26a]
記云俗人謂鳯凰闕為貞女樓古歌辭云長安城西有
䨇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穀生再鳴五穀熟按銅雀即
銅鳯凰也廟記云建章宫有折風闕一名别風闕又云
嶕嶢闕又在鼓簧宫也 漢奉明園漢宣帝悼考墓園
也皇考名進武帝之孫戾太子之子也母曰史良娣故
號曰史皇孫漢書曰戾太子敗皇孫及妃王夫人遇害
葬廣明蘇林注曰苑名也又曰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文頴
注云位冢位也又云宣帝即位諡考曰悼考母曰悼后比
[025-26b]
諸侯王園置奉邑三百家以廣明成鄉為悼園皆改𦵏
焉后八嵗尊考曰皇考立廟因國為寢益奉園民立奉
明縣潘岳西征賦曰兆惟奉明 太和宫在縣南五十
里終南山唐武德八年造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以時
熱公卿重請修築於是使將作大匠閻立德繕理焉改
為翠㣲宫今廢為寺 周武王宫即鎬京也在縣西北
十八里自漢武穿昆明池於鎬京遺址淪陷焉 秦阿
房在縣西北十四里殿東西五百歩南北五十丈上可
[025-27a]
坐萬人可以建五丈旗表南山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
渡渭屬之咸陽庭中可受十萬人仍置銅人十二於宫
前十五年始成未暇擇令名而亂以在山阿之旁故號
曰阿房 蒲萄宫漢哀帝元壽二年單于來朝以太嵗
厭勝所在舎之因起此宫在上林苑西 漸䑓在長安
故城中未央宫西王莾死於此 神明堂在縣西北二
十里長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盤 酒池在長樂宫中武
帝作以誇羌胡飲以鐡盃重不能舉皆如牛飲西征賦
[025-27b]
云酒池監于商辛迨覆車而不悟 子午谷在縣南百
里王莾通子午道因置關也 樗里子墓在縣北長安
故城中秦恵王之弟也卒𦵏於此初謂人曰后百嵗當
有天子之宫夾我墓及漢興長樂宫在其東未央宫在
其西武庫正值其墓 二十四獄三輔黄圖云長安城
中有二十四獄 漢高祖廟在長安故城西門外皇朝
開寳二年勅建修 周穆王陵在縣西南張恭村二十
五里 賈躭墓在縣南二十里居安坊
[025-28a]









[025-28b]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