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54-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貢兖冀二州之域在
夏時即為觀扈之國星分畢昴春秋為晉地戰國魏衛
二國之境秦滅置東郡城趙置邯鄲郡漢髙祖使韓信
[054-1b]
定河北以秦邯鄲郡之南部并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即
今元城縣北是也後漢封曹操為魏王理鄴自漢至魏
晉郡皆在鄴前燕慕容暐都鄴於今州理之貴鄊郡尋
省周靜帝大定二年又於貴鄊郡之東界置魏州隋大
業三年罷兵為武陽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為魏
州又分置漳隂縣領貴鄊昌樂元城莘武陽臨黄觀城
頓丘繁水魏冦氏館陶漳隂十三縣其年割頓丘觀城
二縣置澶州又割莘臨黄武陽三縣置莘州又割冦氏
[054-2a]
館陶置毛州魏州置總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
領貴鄊昌樂繁水漳隂元城魏六州貞觀元年罷都督
府仍省漳隂縣其年廢莘毛澶三州盡以所領縣屬
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陽觀城三縣十八年省繁水縣
龍朔二年改為冀州大都督府以殷王為都督督貝德
相棣滄魏七州咸亨三年依舊為魏州罷都督府永昌
元年置武聖縣聖厯二年又置元城縣元寶元年改為
魏郡乾元元年復為魏州天祐三年割貝州之夏津臨
[054-2b]
清永濟宋城經城相州内黄成安洹水博州清平来屬
從魏府之所請後唐同光元年升為東京興唐府三年
改為鄴都晉天福初改為廣晉府漢乾祐元年改為大
名府周顯德元年依舊為天雄軍節度其名府額仍列
在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 今十七


  大名 元城 南樂 魏縣 舘陶 冦氏 莘縣
朝城 夏津 臨清 永濟 宗城 經城 已


[054-3a]
  上五縣貝州割到 内黄 成安 洹水 已上三
縣相州割到 清平博州割到


  二縣割出


  頓丘 臨黄并入澶州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里 西
[054-3b]
南至長安一千六百一十里 東至博州武水縣一
百三十七里 正東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南
至相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
貝州二百一十里 東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洺州平恩縣界九十四里 東南渡河至
鄆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


  户


  唐開元户一十一萬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户主五
[054-4a]
萬五千九百八十七客二萬九百八十五


  風俗


  毛詩云魏地陕隘其人機巧史記云邯鄲亦漳河之
間一都㑹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俗與趙相𩔖然近
梁魯微重而矜節漢書云邯鄲土廣俗雜大率精急
髙氣勢


  姓氏


  魏郡五姓 申 暴 柏 鴨 萇


[054-4b]
  人物


  盖寛饒魏郡人為司隷校尉刺舉無所迴避公卿貴戚
皆懼 欒巴内黄人 唐谷那律魏州昌樂人 劉祥
道魏州觀城人相髙祖 李義琰魏州昌樂人為相髙
宗欲令天后預知國政義琰固争不可 郭元振魏州
館陶人為相封代國公 路巖冦氏人在相位八年


  土産


  絹 絲 棉 純 紬貢


[054-5a]
  漢書云冀州其利松栢


  大名縣舊三十鄊今六鄊本漢元城縣地魏孝文帝太
和二十一年分置貴鄊縣因前燕慕容暐之貴鄊以名
之屬昌樂郡按水經注云沙丘堰有貴鄊謂此也隋開
皇三年罷郡縣屬魏州大業三年改屬武陽郡唐武德
初割屬魏州後唐改為廣晉縣乾祜為大名 愜山在
縣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愜山漢成帝時河決金堤使者
王延世於此運土以塞河頗愜當時人心故謂之愜山
[054-5b]
 大河故瀆在縣東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經云故瀆


  又東北經元城西北至沙丘昔禹治洪水播為九河自
此始也 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經云大河故瀆北出
為屯氏河漢書溝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復北決於舘陶
分為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 西渠開元二十八年九
月刺史盧暉移通濟渠自石灰窠引流注於城西夾水
制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故有西渠之名 州城前
燕慕容暐所置也周宣於此置州理焉


[054-6a]
  元城縣舊三十鄊今六鄊本漢舊縣屬魏郡應邵曰魏
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國因氏焉又魏書吳質為元城
令文帝枉節騎即謂此邑髙齊省元城縣入貴鄊聖厯
二年重置開元十年移於州東北三百步後唐改為興
唐縣晉復為元城 沙麓在縣東十二里亦名女姓丘
春秋經云沙麓崩注云晉地也漢書曰王翁孺既徙魏
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晉史卜之曰
後六百四十五年當有聖母興其齊田氏乎今翁儒徙
[054-6b]
居正直其地日月當之元城郭東有五鹿之墟即沙麓
地也後八十年有貴女興天下云其後平帝幼小元后
果臨朝稱制也 五鹿墟在縣東左傳謂晉公子重耳
乞食於五鹿野人與之塊即其處也 馬陵在縣東南
十里魏攻韓韓急告於齊齊使田無忌將而孫臏為師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二
萬竈龎涓大喜曰我固知齊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
者過半乃倍行逐之孫臏度其暮至馬陵乃斫大樹白
[054-7a]
書曰龎涓死於此下於是令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
見火舉而俱發龎涓夜見砍木下白書乃鑚火燭之齊
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涓自刎 王翁孺墓在縣東二
百步漢書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束
晳墓在縣南二十五里


  南樂縣南十五里舊三十鄊今七鄊本漢舊縣屬東郡
後魏孝文於舊漢昌樂城置昌樂郡及昌樂縣周武帝
改屬魏郡隋罷郡改屬魏州今改名南樂 王莽河西
[054-7b]
去縣十六里 平邑竹書記年云晉烈公四年趙城平
邑按縣圖云在縣城東界


  魏縣西四十里舊十六鄊今四鄊本漢舊縣屬魏郡後
魏孝文帝分魏縣置昌樂縣髙齊省魏縣入昌樂縣隋
開皇六年又分昌樂縣置魏縣依舊屬魏州 漳河舊
漳河在今縣西北十里即史起所決以灌鄴旁者新漳
河在今縣西北二十一里 白溝水北接舘陶界隋煬
帝導為永濟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縣界流入又
[054-8a]
北阿難河出焉蓋魏將阿難所導以利瀆故此瀆有阿
難之稱矣又唐史開元二十年魏州刺史盧暐開通濟
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橋夾州置樓百餘間以
貯江淮之貨是此渠 蓋寛饒臺在縣東南八里 狄
仁傑祠在縣東南四里為魏州刺史百姓為立祠
舘陶縣北五十里舊十五鄊今五鄊本春秋時晉冦氏
邑也陶丘在縣西北七里爾雅曰再成為陶丘趙時置
舘於其側因為縣名漢時屬魏郡文帝改屬陽平郡趙
[054-8b]
移陽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為稱隋大
業二年廢毛州以舘陶縣屬魏州 金堤漢武時決舘
陶及東郡金堤謂此地也 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東
去縣四里 屯氏河俗名毛河在縣西二里 白溝水
煬帝號為永濟渠亦名御河西去縣十里


  冦氏縣東北六十里舊十五鄊今四鄊本漢舘陶縣地
隋開皇六年分舘陶東界置冦氏縣因古冦氏邑為名
屬毛州煬帝大業二年廢毛州冦氏縣屬魏州 黄河
[054-9a]
郡國志云俗名黄壘 王莽河北去縣十八里 冉仲
弓墓在縣北二十五里


  莘縣東七十五里舊二十一鄊今五鄊本衛地漢為陽
平縣屬東郡周武帝建德七年於此置武陽郡在武水
之陽因以為名隋開皇八年改陽平縣為清邑縣十六
年於縣置莘州十八年改樂平縣為莘亭大業二年廢
莘州縣屬魏州其年改清邑為莘縣因縣北古莘亭為
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貞觀元年州廢来屬伋夀爭相
[054-9b]
死即此地 氷井注水經云武陽大城西門有氷井門
門内有古氷井猶在 莘亭在縣北即左傳云使盜待
諸莘是也 武陽臺水經注云武陽城有一石臺在天
城門外號曰武陽臺 武陽故城在今縣之南即後周置
郡於此 二子祠顧野王輿地志云陽平之莘有衛宣
二子爭死處今有祠存 頓城郡國志云頓城在武陽
東南十里臧洪為東郡守理此城


  朝城縣東南八十里舊十八鄊今四鄊本漢東武陽郡
[054-10a]
在武水之陽故曰武陽其後為縣屬魏郡隋開皇十六
年𨽻莘州大業二年廢莘州為魏州唐貞觀十七年縣
廢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聖開皇十年改為朝城 武河
在縣東十步 黄河在縣東二十九里 武陽臺在縣西
南一步 扁鵲墓在縣羅城西北隅


  夏津縣東北二百五十里舊十三鄊今三鄊本漢靈縣
地漢初為鄃縣按漢書髙后封吕佗為俞侯田蚡奉邑
亦在鄃即此地地理志鄃縣屬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
[054-10b]
西南五十里是漢鄃縣所理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復
于此立鄃縣唐天寳元年改為夏津縣今屬魏州 潤
河枯瀆在縣東三十六里 屯氏河在縣北


  臨清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舊五鄊今六鄊本漢清淵縣
地後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於此置臨清縣屬魏州
髙齊省隋開皇六年復臨清縣屬毛州十八年州廢縣
屬貝州唐大厯七年於縣西南張橋店置永濟縣同時
以滄州景城縣𨽻瀛州貞元以後復自瀛州𨽻貝州
[054-11a]
貝丘在今縣東南十五里有漢貝丘縣故城存城中有
貝丘髙五丈周廻五十步兼有後漢貝丘長博陵劉伯
言北海苑蓋興二碑並文磨滅後魏初移縣於故城東
北十里今縣東又有貝丘城即後魏所治 屯氏河在
縣西十五里


  永濟縣北九十里元四鄊本漢貝丘縣地隋以後為臨
清縣地唐大厯七年田承嗣請于張橋店置此縣以邑
西臨永濟渠故以為名今屬魏州 永濟渠在縣西南
[054-11b]
自汲郡引清淇二水東流入白溝穿此縣入臨清按漢
武時河決舘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郡渤
海入海此渠蓋屯氏故瀆隋氏修立因永濟


  宗城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舊十五鄊今五鄊本漢章帝
分鉅鹿地立廣宗縣屬鉅鹿郡後魏於縣里置廣宗縣
屬清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仁夀元年改廣宗為宗城
縣唐武德四年於此置宗州領宗城縣九年廢宗州以
縣屬貝州今屬魏州 枯樟河在縣東二十七里 袁
[054-12a]
公橋在今縣東即後漢袁紹破公孫瓉於此橋故謂袁
公橋焉 張甲河在縣南二十七里


  經城縣西北二百三十里舊二十鄊今四鄊本後漢之
經縣地分前漢堂陽縣於今縣西北二十里置經縣后
魏初省併南宫縣太和十年又於今理置經縣續於縣
理置廣宗郡髙齊天保七年省郡及縣仍移武强縣於
此後周武建德七年復於此置廣宗郡隋開皇三年罷
郡六年移武强縣於武强城南置復於此置經城縣屬
[054-12b]
貝州今屬魏州 張甲枯河在縣東十里


  清平縣東北一百八十里舊十鄊今四鄊本漢清陽縣
地屬清河郡隋開皇六年自今貝州清河縣界移貝丘
縣於今理屬貝州十六年改貝丘為清平縣屬博州大
業二年省博州屬貝州隋亂廢唐武德四年重置屬博
州今屬魏州 王莽河在縣南十八里


  内黄縣西南一百四十里舊十八鄊今四鄊本漢舊縣
屬魏郡以河北為内河南為外以陳留為外黄此為内
[054-13a]
黄後魏省隋開皇六年於故城東南十九里重置内黄
屬相州唐武德二年於黎陽縣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
七年廢州縣還相州今屬魏州 黄澤在縣西北五里
 博望岡在縣東南十三里接汲縣界 湯水水經曰湯
水又東北至内黄縣入於黄澤 倪渠前漢倪寛遷内
黄令吏民大信服開六輔渠以大灌溉民極獲利因曰
倪公渠 牽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左傳云㑹齊侯於
牽即此 繁陽故城史記云趙將亷頗伐魏取繁陽是
[054-13b]
此地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二十六里城因在繁水之
陽以為名 辟陽城漢審食其封此故城在今縣東北
五里 故殷城在縣東南十三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
築此城 永濟渠北去縣二百步


  成安縣西一百里舊三鄊今三鄊本漢斥丘縣地屬魏
郡春秋時乾侯邑也土地斥莽故曰斥丘後其地屬鄴
縣髙齊文宣帝分鄴縣置成安縣屬清郡後周平齊屬
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今屬魏州 濁漳水西自
[054-14a]
滏陽縣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本春秋
時乾侯邑漢以為斥丘左傳曰公子如晉次於乾侯
蚩尤冡在邑界


  洹水縣西南九十三里舊十鄊今三鄊本漢内黄縣地
晉於此置長樂縣屬魏郡後魏省孝文帝復為長樂縣
髙齊省入臨漳縣周武帝分臨漳置洹水縣因水為名
屬魏郡開皇三年割屬相州今屬洹水西自堯城縣界
流入 鸕鷀陂在西南五里周迴八十里蒲魚之利州
[054-14b]
境所資 白溝今名永濟渠水經白溝與洹水同


  博州


  博州平郡今理聊城縣禹貢兖州之域春秋時齊之西
界聊攝地也平原郡聊城縣東北有故攝城即故聊攝
城也左氏傳引晏子云聊攝以東其為人多矣戰國時
亦為魏齊趙國交境之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十六郡今
州即秦之東郡也在漢為東郡之聊城縣也晉以聊城
屬平原郡宋分其地置魏郡後魏明元帝於此置平原
[054-15a]
鎮孝文帝罷鎮置平原郡葛榮之據冀州也又於今理
置冀州尋廢孝武帝復置平原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十
六年於今理置博州大業三年省隋亂宇文化及弑逆
自江都舉兵至此竇建德攻陷其城殺化及復自據之
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置博州領聊城武水堂邑茌
平仍置莘亭靈清博平髙唐凡九縣五年省莘亭靈清
二縣貞觀元年省茌平縣天寶元年改為博平郡乾元
年復為博州


[054-15b]
  元領縣六 今四


  聊城 堂邑 髙唐 博平


  一縣割出


  清平入魏府


  一縣廢


  武水併入聊城縣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九里 南北二百里


[054-16a]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三十
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東渡河至濟
州二百九十里 南至舊濟州七十里 正西㣲南
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 東
南至舊濟州五十四里 南至魏州冦氏縣八十六
里 西北至貝州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德州二百
六十里


[054-16b]
  户


  唐開元戶三萬七千四百四皇朝戶主一萬六千二
百七客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一


  風俗 同魏州


  人物


  賈宗字孟堅東都聊城人 華歆字子魚官至太尉
華恒字敬則髙唐人 唐吕才博州清平人善隂


  陽書又明音樂為太子司更大夫 馬周茌平人為
[054-17a]
中書令 梁載言聊城人仕厯鳯閣舎人撰十道志


  土産


  綿 絹 平綢


  聊城縣舊三十鄊今三鄊本春秋時聊攝地魯仲連射
箭喻燕將之所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郡髙齊改
𨽻濟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冀州十六年置博州縣改屬
焉 黄河南去縣四十三里 郭水水經云郭水出聊
城東北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 㣲子城紂之庶兄
[054-17b]
封邑于此故有城存 重丘在縣東南即左傳曰諸侯同
盟于重丘杜預注云重丘齊地蓋謂此也 茌平故城漢
為縣廢城在今縣東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因山著
名石勒之賤也賣在茌平人師歡家為奴 博固城隋
圖經曰或謂之布鼓城即石勒時築在大河之曲 四
口故關在水東八十里一名四瀆酈元注水經云河水
又東北流為四瀆津蓋其處隋初於此置四口關 郭
城隋圖經云郭城即亡國郭氏之墟 聶政冡烈士刺
[054-18a]
韓相者 華歆冡仕魏為司空郡人也 廢武水縣在
州西南六十里舊八鄊後一鄊本漢陽平縣地屬東郡
隋開皇八年改陽平縣為清邑縣十六年分清邑縣置
武水縣取邑界水為名屬莘州即今博州武水縣理是
也在武水之南隋大業二年廢莘州改為魏州唐貞觀
元年改𨽻博州周廣順二年河決衝沒顯德二年割屬
聊城縣 黄河在武水縣南二十里 石柱後魏孝文
帝所立為鄴東之表水經云武水東流從石柱北是也
[054-18b]
堂邑縣東六十里舊十五鄊今三鄊本漢清縣撥於二
縣地屬東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堂邑縣屬毛州因
縣西北有漢堂邑故城為名大業三年改屬魏州唐武
德四年又屬毛州貞觀元年廢毛州改屬博州晉改屬
為河清縣復舊 廢毛故城漢為縣廢城在縣西南
王莽河北去縣十里 樂平故城本漢清縣也在縣東
南三十里後趙録曰東海王使征東將軍茍晞撃汲桑
石勒與晞相持戰於平原陽平間為晞所敗桑奔馬牧
[054-19a]
勒奔樂平 堂邑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七里髙帝五年
陳嬰為堂侯嬰孫午繼封尚舘陶公主


  髙唐縣東一百十里舊十五鄊今二鄊本齊邑春秋夙
沙衛奔髙唐以叛史記齊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
髙唐趙人不敢東冀于河至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後魏
屬濟州髙齊又屬平原隋開皇十六年改𨽻博州唐長
夀二年改為重丘縣唐同光初復舊晉改為齊城縣漢
初復舊 黄河在縣東四十五里 大河故瀆在縣一
[054-19b]
十七里 鳴犢河今名鳴犢溝漢書地理志曰河水自
靈縣别出為鳴犢河溝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
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也 故靈城漢為縣在今縣西
二十里髙齊天保七年省按今博平縣曽為河所壊權
寄理此城 大河故瀆在其南 爵堤十三州志髙唐
縣有爵堤以捍河水


  博平縣東北七十五里舊九鄊今二鄊本齊之博陵邑
也史記曰齊威王伐晉至博陵徐廣注云東郡之博平
[054-20a]
也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國隋開皇三年改𨽻毛
州十六年改屬博州 王莾河在縣北十八里







[054-20b]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