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50-001a]
寅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五十榮八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徵四失論篇新校正云按今元起/本名方論得失明著
寅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書
受事衆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
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
過失者願聞其事解也
 言循學經師受傳事業皆謂十全於人庶
[050-001b]
 及乎施用正術宣行至道或得失之於世
 中故請聞其解說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
 言謂年少智未及而不得十全耶爲復且
 以言而雜合衆人之用耶帝疑先知而反
 問也
夫經脉十二絡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
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謂循學而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内相
[050-002a]
失故時疑殆
 外謂色内謂脉也然精神不專於循用志
 意不從於條理所謂粗略揆度失常故色
 脉相失而時自疑殆也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脉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
 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
 微下陰陽有時與脉爲期又曰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由此故診
 不知陰陽逆從之理爲一失矣
[050-002b]
受師不卒妄作離術繆言爲道更名白功
 新枝正云按太素功作巧
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終師術惟妄是爲易古變常自功循已
 遣身之咎不亦宜乎故爲失二也老子曰
 無遣身殃是謂襲常蓋嫌其妄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
適飲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
自亂不足以白明此治之三失也
 貧賤者勞富貴者佚佚則邪不能傷易傷
[050-003a]
 以勞勞則易傷以邪其於勞也則富者近
 貴者之半其於邪也則貧者居賤者之半
 例率如此然世禄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
 難感怯者易傷二者不同蓋以其神氣有
 壯弱也觀其貧賤富貴之義則坐之薄厚
 形之寒温飲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類
 用必乖哀則失足以汨亂心緒豈通明之
 可望乎故爲失三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
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曰何病能中
[050-003b]
妄言作名爲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憂謂憂懼也患謂患難也飲食失節言甚
 飽也起居過度言漬耗也或傷於毒謂病
 不可拘於藏府相乘之法而爲療也卒持
 寸口謂不先持寸口之脉和平與不平也
 然工巧備識四術猶疑故診不能中病之
 形名言不能合經而妄作粗略醫者尚能
 中妄謬之違背况深明者見而不謂非乎
 故爲失四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
[050-004a]
論診無人事
 言工之得失毁譽在世人之言語皆可至
 千里之外然其不明尺寸之診論當以何
 事知見於人耶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治王也葆平也言診數當王之氣皆以氣
 高下而爲比類之原本也故下文曰葆音/保
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
遺師其咎
 自不能深學道術而致診差違始上申怨
[050-004b]
 謗之詞遺過咎於師氏者未之有也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
自得
 不能修學至理乃衒賣於帀廛人不信之
 謂乎虚謬故云棄術於市也然愚者百慮
 而一得何自功之有耶○新枝正云按全
 元起本自作巧太素作自功
嗚呼窈窈㝠㝠熟知其道
 今詳熟當作孰
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
[050-005a]
諭受以明爲晦
 嗚呼嘆也窈窈冥冥言玄逺也至道玄遠
 誰得知之孰誰也擬於天地言高下之不
 可量也配於四海言深廣之不可測也然
 不能曉諭於道則受明道而成暗昩也晦
 暗也
   陰陽類論篇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
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脉之道五中所主
何藏最貴
[050-005b]
 孟月春始至謂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觀八
 極謂視八方逺際之色正八風謂候八方
 所至之風朝會於太一者也五中謂五藏
 ○新校正云詳八風朝大一具天元玉册
 中又按楊上善云夫天爲陽地爲陰人爲
 和陰無其陽哀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
 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灾起衰殺不已則
 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
 地間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和氣之道謂
 先修身爲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
[050-006a]
 節風調八節風調則八虚風止於是疵癧
 不起嘉詳皆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故黃帝問身之經脉貴賤依之調攝修德
 於身以正八風之氣
雷公對曰春甲乙靑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
脉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
 東方甲乙春氣主之自然青色内通肝也
 金匱眞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故曰
 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曰
 五七二五積而乘之則終一歳之數三百
[050-006b]
 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曰也夫四時之氣
 以春爲始五藏之應肝藏合之公故以其
 藏爲最貴藏或爲道非也
帝曰却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
下也
 從容謂安緩比類也帝念脉經上下篇陰
 陽比類形氣不以肝藏爲貴故謂公之所
 貴最其下也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悟非致齋以洗心願益故坐而復請
[050-007a]
帝曰三陽爲經三陽爲維一陽爲游部
 經謂經綸所以濟成務維謂維持所以繫
 天眞游謂游行部謂身形部分也故生氣
 者濟成務化谷者繫天眞主色者散布精
 微游行諸部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
 三陽足太陽脉也從目内毗上頭分爲四
 道下項亦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
 身爲經二陽足陽明脉也從鼻而起下咽
 分爲四道亦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綱維
 於身一陽足少陽脉也起目外眥絡頭分
[050-007b]
 爲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經
 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游部
此知五藏終始
 觀其經綸維繫游部之義則五藏之終始
 可謂知矣
三陽爲表二陰爲裏
 三陽太陽二陰少隂也少陰與太陽爲表
 裏故曰三陽爲表二陰爲裏
 陰至絶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一陰厥陰也厥猶盡也靈樞經曰亥爲左
[050-008a]
 足之厥陰戌爲右足之厥陰兩陰俱盡故
 曰厥陰夫陰盡爲晦陰生爲朔厥陰者以
 陰盡爲義也徵其氣王則朔適言其氣盡
 則晦既見其朔又當其晦故曰一陰至絶
 作朔晦也然徵彼俱盡之陰合此發生之
 木以正應五行之理而無替循環故云却
 具合以正其理也○新枝正云按注言陰
 盡爲晦陰生爲朔疑是陽生爲朔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言未明氣候之應見
[050-008b]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爲經
 陽氣盛大故曰太陽
三陽脉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
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太陰爲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陰也脉氣之
 所行故脉皆至於寸口也太陽之脉洪大
 以長今弦浮不沈則當約以四時高下之
 度而斷决之察以五藏異同之候而參合
 之以應陰陽之論知其藏否耳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
[050-009a]
 靈樞經曰辰爲左足之陽明巳爲右足之
 陽明兩陽合明故曰二陽者陽明也
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鼓謂鼔動炅熱也陽明之脉浮大而短今
 弦而急沉不鼓者是陰氣勝陽木來乘土
 也然陰氣勝陽木來乘土而反熱病至者
 是陽氣之衰敗也猶燈之焰欲滅反明故
 皆死也
一陽者少陽也
 陽氣未大故曰少陽
[050-009b]
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絶此少陽之
病也
 人迎謂結喉兩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脉
 動應手者也弦爲少陽之脉今急懸不絶
 是經氣不足故曰少陽之病也懸者謂如
 懸物動摇者也
專陰則死
 專獨也言其獨有陰氣而無陽氣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
 三陰者太陰也言所以諸脉皆至手太陰
[050-010a]
 者何耶以是六經之主故也六經謂三陰
 三陽之經脉也所以至手太陰者何以肺
 朝於百脉之氣皆交會於氣口也故下文
 曰
交於太陰
 此正發明肺朝百脉之義也經脉别論云
 肺朝百脉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脉伏鼓繫而不上浮者是心氣不足故上
 控引於心而爲病也志心謂小心也刺禁
[050-010b]
 論曰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此之謂也○新
 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肺脉浮濇此爲平也
 今見伏鼓是腎脉也足少陰脉貫脊屬腎
 上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肺氣下入腎忘上
 入心神也王氏謂志心爲小心義未通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冑
 二陰謂足少陰腎之脉少陰之脉别行者
 入跟中以上至股内後廉貫脊屬腎絡膀
 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上
 至於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
[050-011a]
 一陰獨至經絶氣浮不鼓鈎而滑
 若一陰獨至肺經氣内絶則氣浮不鼓於
 手若經不内絶則鈎而滑○新校正云按
 楊上善云一陰厥陰也
此六脉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藏合
於陰陽
 或陰見陽脉陽見陰脉故云乍陰乍陽也
 所以然者以氣交會故爾當審比類以知
 陰陽也
先至爲主後至爲客
[050-011b]
 脉氣乍陰見陽乍陽見陰何以别之當以
 先至爲主後至爲客也至謂至寸口也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脉頌得從容之道
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頌謂今誦也公言臣所頌謫今從容之妙
 道欲合上古從容而比類形名猶不知陰
 陽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義請行其
 㫖以明著至教陰陽雌雄相輸應也
帝曰三陽爲父
 父所以督濟群小言高尊也
[050-012a]
二陽爲衛
 衛所以却禦諸邪言扶生也
一陽爲紀
 紀所以綱紀形氣言其平也
三陰爲母
 母所以育養諸子言滋生也
二陰爲雌
 雌者陰之目也
一陰爲獨使
 一陰之藏外合三焦三焦主謁導諸氣名
[050-012b]
 爲使者故云獨使也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脉耎而動九
竅皆沉
 一陰厥陰肝木氣也二陽陽明胃土氣也
 木土相薄故陽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
 勝木故云不勝一陰脉耎而動者耎爲胃
 氣動謂木刑土木相持則胃氣不轉故九
 竅沉滯而不通利也
三陽一陰太陽脉勝一陰不能止内亂五藏
外爲驚駭
[050-013a]
 三陽是太陽之氣故曰太陽勝也木生火
 今盛陽燔木木復受之陽氣洪盛内爲狂
 熱故内亂五藏也肝主驚駭故外形驚駭
 之狀也
二隂二陽病在肺少陰脉沉勝肺傷脾外傷
四支
 二隂謂手少陰心之脉也二陽亦胃脉也
 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傷牌外勝肺也
 所以然者胃爲牌府心火勝金故爾牌主
 四支故脾傷則外傷於四支矣少陰脉謂
[050-013b]
 手掌後同身寸之五分當小指神門之脉
 也○新枝正云詳此二陽乃手陽明大腸
 肺之府也少陰心火勝金之府故云病在
 肺王氏以二陽爲胃義未甚通况又以見
 胃病腎之說此乃是心病肺也又全元起
 本及甲乙經太素等并云二陰一陽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顛疾爲

 二陰爲腎水之藏也二陽爲胃土之府也
 土氣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腎也以腎水不
[050-014a]
 勝故胃盛而顛爲狂
二隂一陽病出於腎隂氣客遊於心脘下空
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别離
 一陽謂手少陽三焦心主火之府也水上
 干火故火病出於腎隂氣客逰於心也何
 者腎之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其支别
 者從肺中出絡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
 竅陰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氣
 衰故脘下空竅皆不通也言堤者謂如堤
 堰不容泄漏胃脉循足心脉絡手故四支
[050-014b]
 如别離而不用也○新枝正云按王氏云
 胃脉循足按此二陰一陽病出於腎胃當
 作腎
一陰一陽代絶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
不知咽喉乾燥病在上脾
 一陰厥陰脉一陽少陽脉并木之氣也代
 絶者動而中止也以其代絶故爲病也木
 氣生火故病生而陰氣至心也夫肝膽之
 氣上至頭首下至腰足中至腹脅故病發
 上下無常處也若受納不知其味竅寫不
[050-015a]
 知其度而喉咽乾燥者喉嚨之後又咽屬
 爲膽之使故病則咽喉乾燥雖病在牌土
 之中蓋由肝膽之所爲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
陰陰陽并絶浮爲血瘕沉爲膿附
 二陽陽明三陰手太陰至陰脾也故曰至
 陰皆在也然陰氣不能過越於陽陽氣不
 能制心今陰陽相薄故脉井絶斷而不相
 連續也脉浮爲陽氣薄陰故爲血瘕脉沉
 爲陰氣薄陽故爲膿聚而肺爛也
[050-015b]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
 若陰陽皆壯而相薄不已者漸下至陰陽
 之内爲大病矣陰陽者男子爲陽道女子
 爲陰器者以其盛受故也
上合昭昭下合㝠㝠
 昭昭謂陽明之上㝠㝠謂至陰之内幽暗
 之所也
診决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謂下短期之㫖
雷公曰請問短期寅帝不應
[050-016a]
 欲其復問而實之也
雷公復問寅帝曰在經論中
 上古經之中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
 自雷公己下别爲一篇名四時病類
雷公曰請問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
於陽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歸出春
 病合於陽謂前陰合陽而爲病者也雖正
 月脉有死徵陽已發生至王不死故岀春
 三月而至夏初也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
[050-016b]
 裏謂二陰腎之氣也然腎病而正月脉有
 死徵者以枯草盡青松葉生出而皆死也
 理裏也已以也古用同
春陰陽皆絶期在孟春
 立春之後而脉陰陽皆懸絶者期死不出
 正月○新枝正云太素無春字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
 陽病不謂傷寒温熱之病謂非時病熱脉
 洪盛數也然春三月中陽氣尚少未當全
 盛而反病熱脉應夏氣者經云脉不再見
[050-017a]
 夏脉當洪數無陽外應故必死於夏至也
 以死於夏至陽氣殺物之時故云陽殺
陰陽皆絶期在草乾
 若不陽病但陰陽之脉皆懸絶者死在於
 霜降草乾之時也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
 謂熱病也脾熱病則五藏危土成數十故
 不過十日也
陰陽交期在濓水
 評熱病論曰温病而汗岀輒復熱而脉躁
[050-017b]
 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者病名曰陰陽
 交六月病暑陰陽復交二氣相持故乃死
 於立秋之候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
 云溓水者七月也建申水生於申陰陽逆
 也楊上善云溓廉檢/切水靜也七月水生時
 也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
 秋陽氣衰陰氣漸岀陽不勝陰故自已也
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以氣不由其正用故爾
[050-018a]
三陽獨至期在石水
 有陽無陰故云獨至也著至教論云三陽
 獨至者是三陽并至由此則但有陽而無
 陰也石水者謂冬月水冰如石之時故云
 石水也火墓於戌冬陽氣微故石水而死
 也○新校正云詳石水之解本全元起之
 說王氏取之
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亦所謂并至而無陽也盛水謂雨雪皆解
 爲水之時則正謂正月中氣也○新枝正
[050-018b]
 云按全元起本二陰作三陰
   方盛衰論篇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爲逆何者爲從寅
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
 陽氣之多少皆從左陰氣之多少皆從右
 從者爲順反者爲逆陰陽應象大論曰左
 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老從上少從下
 老者穀衰故從上爲順少者欲甚故從下
 爲順
[050-019a]
是以春夏歸陽爲生歸秋冬爲死
 歸秋冬謂反歸陰也歸陰則順殺伐之氣
 故也
反之則歸秋冬爲生
 反之謂秋冬秋冬則歸陰爲生也
是以氣多少逆皆厥
 陽氣之多少反從右陰氣之多少反從左
 是爲不順故曰氣少多逆也如是從左從
 右之不順者皆爲厥厥謂氣逆故曰皆爲
 厥也
[050-019b]
問曰有餘者厥耶
 言少之不順者爲逆有餘者則成厥逆之
 病乎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
秋冬生
 一經之氣厥逆上而陽氣不下者何以别
 之寒厥到膝是也四支者諸陽之本當温
 而反寒上故曰寒厥也秋冬謂歸陰歸陰
 則從右發生其病也少者以陽氣用事故
 秋冬死老者以陰氣用事故秋冬生○新
[050-020a]
 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虚者厥也陽氣一上
 於頭不下於足足脛虚故寒厥至膝
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巔謂身之上巔疾則頭首之疾也
求陽不得求隂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
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謂之陽乃脉似陰盛謂之陰又脉似陽盛
 故曰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也五部謂五藏
 之部隔謂隔遠無徵無徵猶無可信驗也
 然求陽不得其熱求陰不審是寒五藏部
[050-020b]
 不乆隔遠無可信驗故曰求陽不得求陰
 不審五部隔無徵也夫如是者乃從氣乆
 逆所作非由陰陽寒熱之氣所爲也若居
 曠野言心神散越若伏空室謂志意沉潜
 散越以氣逆而痛甚未止沉潜以痛定而
 復恐再來也綿綿乎謂動息微也身雖綿
 綿乎且存然其心所屬望將不得終其盡
 日也故曰綿綿乎屬不滿日也○新校正
 云按太素云若伏空室爲陰陽之一有此
 五字疑此脫漏
[050-021a]
是以少陰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氣之少有厥逆則令人妄爲夢寐其厥之
 盛極則令人夢至迷亂
三陽絶三陰微是爲少氣
 三陽之脉懸絶三陰之診細微是爲少氣
 之候也○新枝正云按太素云三陽絶氣
 是爲少氣
是以肺氣虚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

 白物是象金之色也斬者金之用也籍籍
[050-021b]
 夢死狀也
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得時謂秋三月也金爲兵革故夢見兵戰
腎氣虚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
 舟船溺人皆水之用腎象水故夢形之
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
 冬三月也
肝氣虚則夢見菌香生草
 菌香草生草木之類也肝合草木故夢見
 之○新枝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
[050-022a]
 菌祛倫切
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春三月也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
 心合火故夢之陽物亦火之類
得其時則夢燔灼
 夏三月也
脾氣虚則夢飮食不足
 脾約水穀故夢飲食不足
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050-022b]
 得其時謂辰戌丑未之月來合十八日築
 垣蓋屋皆土之用
此皆五藏氣虚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腑者陽氣藏者陰氣
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脉
 靈樞經曰備有調陰陽合五診故引之曰
 以在經脉經脉則靈樞經之篇目也
診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度各有其二故二五爲十以量度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050-023a]
 診備盡陰陽虚盛之理則人病自具知之
脉動無常散陰頗陽脉脫不具診無常行診
必上下度民君卿
 脉動無常數者是陰散而陽頗調理也若
 脉診脫略而不具備者無以常行之診而
 察候之則當度量民及君卿三者調養之
 殊異爾何者憂樂苦分不同其秩故也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爲妄行持
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并合診故不明
 皆謂學不該備
[050-023b]
傳之後世反論白章
 章露也以不明而授與人反古之迹自然
 章露也
至陰虛天氣絶至陽盛地氣不足
 至陰虚天氣絶而不降至陽盛地氣微而
 不升是所謂不交通也至謂至盛也
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
 交謂交通也唯聖人乃能調理使行也
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陰陽之氣井行而交通於一處者則當陽
[050-024a]
 氣先至陰氣後至何者陽速而陰遲也靈
 樞經曰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由此則
 二氣亦交會於一處也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恒
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
五中之情其中之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
知此乃足以診
 奇恒勢六十首今世不傳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
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
[050-024b]
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乆知醜知善知病知不
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診
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聖人持診之明誡也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寳命全形論曰内外相得無以形先言起
 己身之有餘則當知病人之不足也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度事上下之宜脉事因而至於微妙矣格
 至也
[050-025a]
是以形弱氣虛死
 中外俱不足也
形氣有餘脉氣不足死
 藏衰故脉不足也
脉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藏盛故脉氣有餘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必先
 用之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050-025b]
 言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連皆
 神明隨轉也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
脉動靜
 上觀謂氣色下觀謂形氣也八正謂八節
 之正候五中謂五藏之部分然後按寸尺
 之動靜而定死生矣
循尺滑澀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
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
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050-026a]
 數息之長短候脉之至數故診之法或視
 喘息也知息合脉病處必知聖人察候條
 理斯皆合也
道甚眀察故能長乆不知此道失經絶理亡
言妄期此謂失道
 謂失精微至妙道也
   解精微論篇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方論解
黄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
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炎湯藥所滋行治有
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050-026b]
 言所自授用可十全然傳所教習未能必
 爾也腎謂心明志遠不肖謂擁造不法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
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
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皆以先聞聖㫖猶未究其意端
請問有冕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言不智狡見頓問多也漏脫漏也謂經有
 所未解者也□狡也愚不智見也仆猶頓
 也猶不漸也○新枝正云按全元起本介
[050-027a]
 作朴
帝曰大矣
 人之所大要也
公請問哭泣而汩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
何也
 言何藏之不爲而致是乎
帝曰在經有也
 靈樞經有悲哀涕泣之義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復問重問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
[050-027b]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
所生也
 言涕水者皆道氣之所生問之何也
夫心者五藏之專精也
 專任也言五藏之精氣任心之所使以爲
 神明之府是故能
目者其竅也
 神内守明外鑒故目其竅也
華色者其榮也
 華色其神明之外飾
[050-028a]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曰道生之德
 畜之氣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
 氣故人因之以生也氣和則神安神安則
 外鑒明矣氣不和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外
 榮減矣故曰人有德也氣和於目有亡也
 憂知於色也○新枝正云按太素德作得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
水也
 新枝正云按甲乙經水宗作衆精
[050-028b]
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
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
行也夫水之精爲志火之精爲神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目爲上液之道故水火相感神忘俱悲水
 液上行乃主於目
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
目也
 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神志俱升
 故志與心神共奔凑於目湊麄/勾切
[050-029a]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
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
 五藏别論以腦爲地氣所生皆藏於陰而
 象於地故言腦者陰陽上爍也爍則銷也
 ○新枝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
陰作陽
髓者骨之充也
 充滿也言髓填於骨充而滿也
故腦滲爲涕
 鼻竅通腦故腦滲爲涕流於鼻中矣
[050-029b]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
類也
 類謂同類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
則俱生
 同源故生死俱○新枝正云按
 太素生則俱生作出則俱亡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行恐當爲流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050-030a]
 所屬謂於腦也何者上文云涕泣者腦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汩不出者若出
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怪其所屬同而行出異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
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泣不出者謂汨也不泣者泣謂哭也水之
 精爲志火之精爲神水爲陰火爲陽故曰
 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也
夫志悲者惋惋則衝陰衝陰則志去目志去
[050-030b]
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惋謂内爍也衝猶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
 生故内爍則陽氣升於陰也陰腦也去目
 謂陰不守目也志去於目故神亦浮游失
 志去目則光無内照神失守則精不外明
 故曰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陰氣并於下
 并謂各井於本位也
陽并於上則火獨光也陰并於下則足寒足
[050-031a]
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眥視也一水目也五火謂五藏之厥陽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眥字
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
氣内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
 風迫陽伏不發故内燔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故陽并則火獨光盛於上不明於下是故
 目者陽之所生繫於藏故云陰陽和則精
 明也陽厥則光不上陰厥則足冷而脹也
[050-031b]
 言一水不勝五火者是手足之陽爲五火
 下一陰者肝之氣也衝風泣下而不止者
 言風之中於目也是陽氣内守於精故陽
 氣盛而火氣燔於目風與熱交故泣下是
 故火疾而風生乃能雨以陽火之熱而風
 生於泣以此譬之類也○新校正云按甲
 乙經無火宇太素云天之疾風乃能雨無
 生字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