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48-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四十八榮六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至眞要大論篇下
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
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
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
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身之半正謂臍中也或以腰爲身半是以
[048-001b]
 居中爲義過天中也中原之人悉如此矣
 當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繩量之中正當
 臍也故又曰半所謂天樞也天樞正當臍
 兩傍同身寸之二寸也其氣三者假如少
 陰司天則上有熱中有太陽兼之三也六
 氣皆然司天者其氣三司地者其氣三故
 身半以上三氣身半以下三氣也以名言
 其氣以氣言其處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
 之形證也則如足厥陰氣居足及股脛之
 内側上行於少腹循脅足陽明氣在足之
[048-002a]
 上胻之外股之前上行腹臍之傍循胷乳
 上面足太陽氣起於目上額絡頭下項背
 過腰横過髀樞股後下行入胕貫腨出外
 踝之後足小指外側足太陰氣循足及股
 脛之内側上行腹脅之前足少陰同之足
 少陽氣循脛外側上行腹脅之側循頰耳
 至目銳眥在首之側此足六氣之部主也
 手厥陰少陰太陰氣從心胸横出循臂内
 側至中指小指大指之端手陽明少陽太
 陽氣并起手表循臂外側上肩及甲上頭
[048-002b]
 此手六氣之部主也欲知病診當隨氣所
 在以言之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
 熱病歸之故勝復之作先言病生寒熱者
 必依此物理也○新校正云按六微㫖大
 論云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
 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
病者以天名之
 彼氣既勝此未能復抑鬱不暢而無所行
 進則困於讎嫌退則窮於怫塞故上勝至
[048-003a]
 則下與俱病下勝至則上與俱病上勝下
 病地氣鬱也故從地鬱以名地病下勝上
 病天氣塞也故從天塞以名天病夫以天
 名者方順天氣爲制逆地氣而攻之以地
 名者方從天氣爲制則可假如陽明司天
 少陰在泉上勝而下俱病者是怫於下而
 生也天氣正勝天可逆之故順天之氣方
 同清也少陰等司天上下勝同法○新校
 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上勝則天氣降
 而下下勝則地氣逆而上此之謂也
[048-003b]
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
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爲法也
 勝至未復而病生以天地異名爲式復氣
 已發則所生無問上勝下勝悉皆依復氣
 爲病寒熱之主也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
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雖位有常而發動有無不必定之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
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
[048-004a]
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帝曰善復已而勝
何如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
 勝微則復微故復已而又勝勝甚則復甚
 故復已則少有再勝者也假有勝者亦隨
 微甚而復之爾然勝復之道雖無常數至
 其衰謝則勝復皆自止也
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有勝無復是復氣已衰衰不能復是天眞
 之氣已傷敗甚而生意盡
帝曰復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
[048-004b]
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
 捨己宫觀適於他邦已力已衰主不相得
 怨隨其後唯便是求故力極而復主反龔
 之反自病者也
所謂火燥熱也
 少陽火也陽明燥也少陰熱也少陰少陽
 在泉爲火居水位陽明司天爲金居火位
 金復其勝則火主勝之火復其勝則水主
 勝之餘氣勝復則無主勝之病氣也故又
 曰所謂火燥熱也
[048-005a]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
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
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爲期此
其道也
 隨謂隨之安謂順勝氣以和之也制謂制
 止平謂平調奪謂奪其勝氣也治此者不
 以數之多少但以氣平和爲準度爾
帝曰善客主之勝復奈何
 客謂天之六氣主謂五行之位也氣有宜
 否故各有勝復之者
[048-005b]
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復也
 客主自有多少以其爲勝與常勝殊
帝曰其逆從何如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
之道也
 客承天命部統其方主爲之下固宜祗奉
 天命不順而勝則天命不行故爲逆也客
 勝於主承天而行理之道故爲順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
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五巳五亥歲也
[048-006a]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强肩背瞀熱頭
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
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五子五午歲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
則胸腹滿食已而瞀
 五丑五未歲也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爲丹熛瘡瘍
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内爲瘛瘲主
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048-006b]
 五寅五申歲也
陽明司天清復内餘則咳衄嗌塞心鬲中熱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復謂復舊居也白血謂咳出淺紅色血似
 肉似肺者五卯五酉歲也○新校正云詳
 此不言客勝主勝者以金居火位無客勝
 之理故不言也
太陽司天客勝則胷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
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五辰五戌歲也
[048-007a]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内爲痙强拘
瘛外爲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併腰腹時痛
 五寅五申歲也大關節腰膝也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
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乆立溲便變主勝則厥
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衆痹皆作發於胠脅
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五卯五酉歲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
下焦發爲濡寫及爲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
[048-007b]
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爲疝
 五辰五戌歲也隱曲之疾謂隱蔽委曲之
 處病也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
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
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五巳五亥歲也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
便寫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爲鶩溏
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048-008a]
 五子五午歲也鶩鴨也言如鴨之後也
太陽在泉寒復内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
脛足膝中痛
 五丑五未歲也○新校正云詳此不言客
 主勝者蓋太陽以水居水位故不言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
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和以
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温同者逆之異者
從之
 高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
[048-008b]
 有餘者折之屈其銳也不足者補之全其
 氣也雖制勝扶弱而客主須安一氣失所
 則矛楯更作榛棘互興各伺其便不相得
 者内淫外併而危敗之由作矣同謂寒熱
 温清氣相比和者異謂水火金木土不比
 和者氣相得者則逆所勝之氣以治之不
 相得者則順所不勝氣以治之治火勝負
 欲益者以其味欲寫者亦以其味勝與不
 勝皆折其氣也何者以其性躁動也治熱
 亦然
[048-009a]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
相得者從之余已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岐
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
 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氣也
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
 君火之位春分之後六十一日二之氣也
 相火之位夏至前後各三十日三之氣也
 二火之氣則殊然其氣用則一矣
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
 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氣也
[048-009b]
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
 金之位秋分後六十一日五之氣也
水位之主其寫以鹹其補以苦
 水之位冬至前後各三十日終之氣也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
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收之
 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心苦緩急食
 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此云以
 鹹收之者誤也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
[048-010a]
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耎之陽明
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太陽之
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
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客之部主各六十一日居無常所隨歲遷
 移客勝則寫客而補主主勝則寫主而補
 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
多少異用也
 太陰爲正陰太陽爲正陽次少者爲少陰
[048-010b]
 次少者爲少陽又次爲陽明又次爲厥陰
 厥陰爲盡義具靈樞繫日月論中○新校
 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何謂氣有多少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
 三陽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靈樞繫日月論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
 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兩陽合於前
 故曰陽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048-011a]
 靈樞繫日月論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
 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兩陰盡故曰
 厥陰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曰形有盛衰
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岐伯曰
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
其至所爲故也
 藏位有高下府氣有遠近病證有表裏藥
 用有輕重調其多少和其緊慢令藥氣至
[048-011b]
 病所爲故勿太過與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
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

 奇謂古之單方偶謂古之復方也單復之
 制皆有小大故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
 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三臣六也病有小
 大氣有遠近治有輕重所宜故云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
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
[048-012a]
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

 汗藥不以偶方氣不可以外發泄下藥不
 以奇制藥毒攻而致過治上補上方迅急
 則上不住而迫下治下補下方緩慢則滋
 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
 緩等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勢與急同如是
 爲緩不能緩急不能急厚而不厚薄而不
 薄則大小非制輕重無度則虚實寒熱藏
 府紛撓無由致理豈神靈而可望安哉
[048-012b]
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
制度也
 假如病在腎而心之氣味飼而冷足仍急
 過之不飼以氣味腎藥凌心心復益衰餘
 上下遠近不同
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
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
九之少則二之
 湯丸多少凡如此也近遠謂府臓之位也
 心肺爲近肝腎爲遠脾胃居中三陽胞䐈
[048-013a]
 膽亦有遠近身三分之上爲近下爲遠也
 或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
 偶而分兩奇如是者近而偶制多數服之
 遠而奇制少數服之則肺服九心服七脾
 服五肝服三腎服一爲奇制矣故曰小則
 數多大則數少○新校正云詳注云三陽
 胞䐈膽一本作三腸胞䐈膽再詳三陽無
 義三腸亦未爲得腸有大小并䐈腸爲三
 今已云胞䐈則不得云三腸三當作二䐈/之
 力切
[048-013b]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
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温凉反從其病也
 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
 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病
 在則反其一佐以伺病之氣而取之也夫
 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爲寒所折
 微小之冷爲熱所消甚大寒熱則必能與
 違性者爭雄能與異氣者相格聲不同不
 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如是則且憚而不敢
 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抗衡而自爲寒
[048-014a]
 熱以開閉固守矣是以聖人反其佐以伺
 其氣令身氣應合復令其熱參合使其終
 異始同燥潤而敗堅剛强必折柔脆自消
 爾脆須/醉切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
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
得標之方
 言少陰太陽之二氣餘四氣標本同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
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
[048-014b]
 流於膽
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流於迴腸大腸○新校正云詳注云迴腸
 大腸按甲乙經迴腸即大腸也
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流於三焦小腸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流於膀胱
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流於胃
[048-015a]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外否其氣而内惡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
 是謂感也
乘年之虚則邪甚也
 年木不足外有清邪年火不足外有寒邪
 年土不足外有風邪年金不足外有熱邪
 年水不足外有濕邪是年之虚也歲氣不
 足外邪凑甚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
 六氣臨統與位氣相剋感之而病亦隨所
[048-015b]
 不勝而與内藏相應邪復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謂上弦前下弦後月輪中空也
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年已不足邪氣大至是重感也年已不足
 天氣剋之此時感邪是重感也内氣召邪
 天氣不祐欲病之不危可乎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
 天地之氣不能相無故有勝之氣其必來
 復也
[048-016a]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脉弦
 軟虚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實而强則病
 不實而微亦病不端直長亦病不當其位
 亦病位不能弦亦病
少陰之至其脉鈎
 來盛去衰如偃帶鈎是謂鈎來不盛去反
 盛則病來盛去盛亦病來不盛去不盛亦
 病不偃帶鈎亦病位不能鈎亦病
太陰之至其脉沉
 沉下也按之乃得下諸位脉也沉甚則病
[048-016b]
 不沉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沉亦病
少陽之至大而浮
 浮高也大謂稍大諸位脉也大浮甚則病
 浮而不大亦病大而不浮亦病不大不浮
 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大浮亦病
陽明之至短而濇
 往來不利是謂濇也往來不遠是謂短也
 短甚則病濇甚則病不短不濇亦病不當
 其位亦病位不能短濇亦病
太陽之至大而長
[048-017a]
 往來遠是謂長大甚則病長甚則病長而
 不大亦病大而不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
 位不能長大亦病至而和則平
 不大甚則爲平調不弱不强是謂和也
至而甚則病
 弦似張弓弦滑如連珠沉而附骨浮高於
 皮濇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長如引
 繩皆謂至而大甚也
至而反者病


[048-017b]
 應弦反濇應大反細應沉反浮應浮反沉
 應短濇反長滑應軟虚反强實應細反大
 是皆爲氣反常平之候有病乃如此見也
至而不至者病
 氣位已至而脉氣不應也
未至而至者病
 按曆占之凡得節氣當年六位之分當如
 南北之歲脉象改易而應之氣序未移而
 脉先變易是先天而至故病
陰陽易者危
[048-018a]
 不應天常氣見交錯失其常位更易見之
 陰位見陽脉陽位見陰脉是易位而見也
 二氣錯亂故氣危○新校正云按六微㫖
 大論云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
 至而太過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
 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
 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請
 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脉其應也
 所謂脉應即此脉應也
[048-018b]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
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
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
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
 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
 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
 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
 從乎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爲化生
 之用也
[048-019a]
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
從中者以中氣爲化也
 化謂氣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氣用寒
 熱治之○新校正云按六微㫖大論云少
 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
 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
 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
 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
 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
 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
[048-019b]
 象此之謂也
帝曰脉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脉至
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言病熱而脉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
 致之非熱也
帝曰諸陰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從
按之鼓甚而盛也
 形證是寒按之而脉氣鼓擊於手下盛者
 此爲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
[048-020a]
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
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
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反佐取之是爲逆取奇偶取之是爲從取
 寒病治以寒熱病治以熱是爲逆取從順
 也
逆正順也若順逆也
 寒盛格陽治熱以熱熱盛拒陰治寒以寒
 之類皆時謂之逆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
 逆乃正順也若寒格陽而治以寒熱拒寒
[048-020b]
 而治以熱外則雖順中氣乃逆故方若順
 是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
間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
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爲可知言熱未已
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嘻嘻悅也言心意怡悅以爲知道終盡也
 六氣之用粗之與工得其半也厥陰之化
 粗以爲寒其乃是温太陽之化粗以爲熱
 其乃是寒於此差互用失其道故其學問
[048-021a]
 識用不達工之道半矣夫太陽少陰各有
 寒化然量其標本應用則正反矣何以言
 之太陽本爲寒標爲熱少陰本爲熱標爲
 寒方之用亦如是也厥陰陽明中氣亦爾
 厥陰之中氣爲熱陽眀之中氣爲濕此二
 氣亦反其類太陽少陰也然太陽與少陰
 有標本用與諸氣不同故曰同氣異形也
 夫一經之標本寒熱既殊言本當究其標
 論標合尋其本言氣不窮其標本論病未
 辨其陰陽雖同二氣而主且阻寒温之候
[048-021b]
 故心迷正理治亦亂經呼曰粗工允膺其
 稱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
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
可令調明知勝復爲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天地變化尚可盡知况一人之診而云冥
 昩得經之要持法之宗爲天下師尚卑其
 道萬民之式豈曰大哉○新校正云按標
 本病傳論云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
 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
[048-022a]
 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
 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
 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
 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爲妄行夫陰陽逆
 從標本之爲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
 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
 勿及治反爲逆治得爲從先病而後逆者
 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
 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048-022b]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
 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
 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
 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
 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
 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
 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
 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
 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
 本此經論標本尤詳
[048-023a]
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
勝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復已萌也
 復心之愠不遠而有
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
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虚而虚天之常也帝曰
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
 言陽盛於夏陰盛於冬清盛於秋温盛於
 春天之常候然其勝復氣用四序不同其
 何由哉
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温
[048-023b]
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温盛
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
其分
 言春夏秋冬四正之氣在於四維之分也
 即事驗之春之温正在辰巳之月夏之暑
 正在未申之月秋之凉正在戌亥之月冬
 之寒正在丑寅之月春始於仲春夏始於
 仲夏秋始於仲秋冬始於仲冬故丑之月
 陰結層冰於厚地未之月陽焰電掣於天
 垂戌之月霜清肅殺而庶物堅辰之月風
[048-024a]
 扇和舒而陳柯榮秀此則氣差其分昭然
 而不可蔽也然陰陽之氣生發收藏與常
 法相會徵其氣化及在人之應則四時每
 差其日數與常法相違從差法乃正可之
 也
故大要曰彼舂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
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
可知此之謂也
 言氣之少壯也陽之少爲暖其壯也爲暑
 陰之少爲忿其壯也爲怒此悉謂少壯之
[048-024b]
 異氣證用之盛衰但立盛衰於四維之位
 則陰陽終始應用皆可知矣
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度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
 差有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此云
 三十度也者此文爲畧
帝曰其脉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
而去也
 脉亦差以隨氣應也待差日足應王氣至
 而乃去也
[048-025a]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
四塞
 天地四時之氣閉塞而無所運行也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
 但應天和氣是則爲平形見大甚則爲力
 致以力而致安能乆乎故甚皆病
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
去曰病
 參謂參和諸氣來見復見謂再見已衰已
 死之氣去謂王已而去者也日行之度未
[048-025b]
 出於差是爲天氣未出日度過差是爲天
 氣已去而脉尚在既非得應故曰病
反者死
 夏見沉秋見數冬見緩春見濇是謂反也
 犯違天命生其能乆乎○新校正云詳上
 文秋不數是謂四塞此注云秋見數是謂
 反蓋以脉差只在仲月差之度盡而數不
 去謂秋之季月而脉尚數則爲反也
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
 權衡秤也天地之氣寒暑相對温清相望
[048-026a]
 如持秤也高者否下者否兩者齊等無相
 奪倫則清靜而生化各得其分也
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
之謂也
 動謂變動常平之候而爲災眚也苛重也
 ○新校正云按六微㫖大論云成敗倚伏
 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
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兩陰交盡於戌亥兩陽合明於辰已靈樞
[048-026b]
 繫日月論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陰戌九月
 右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辰三
 月左足之陽明巳四月右足之陽明此兩
 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然陰交則幽陽合則
 明幽明之象當由是也寒暑位西南東北
 幽明位西北東南幽明之配寒暑之位誠
 斯異也○新校正云按太始天元册文云
 幽明既位寒暑弛張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
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
[048-027a]

 因幽明之問而形斯義也言冬夏二至是
 天地氣主歲至其所在也舂秋二分是間
 氣初二四五四氣各分其政於主歲左右
 也故曰至則氣同分則氣異也所言二至
 二分之氣配者此所謂是天地氣之正紀
 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
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
寫奈何
[048-027b]
 以分至明六氣分位則初氣四氣始於立
 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爲紀法三氣六氣
 始於立夏立冬後各一十五日爲紀法由
 是四氣前後之紀則三氣六氣之中正當
 二至日也故曰舂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
 於後也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氣一歲
 已往氣則改新新氣既來舊氣復去所宜
 之時大地不同補寫之方應知先後故復
 以問之也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
[048-028a]
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
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
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
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主謂主歲得謂得其性用也得其性用則
 舒卷由人不得性用則動生乖忤豈驅邪
 之可望乎適足以伐天眞之妙氣爾如是
 先後之味皆謂有病先寫之而後補之也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
火以之化之變也
[048-028b]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靜而順者爲
 化動而變者爲變故曰之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寫之虚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
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
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針曰工巧藥曰神聖○新校正云按難經
 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
 而知之謂之工切脉而知之謂之巧以外
 知之曰聖以内知之曰神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048-029a]
 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
於肝
 風性動木氣同之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收謂斂也引謂急也寒物收縮水氣同也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高秋氣凉霧氣烟集凉至則氣熱復甚則
 氣殫徵其物象屬可知矣膹謂膹滿鬱謂
 奔迫也氣之爲用金氣同之
[048-029b]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土薄則水淺土厚則水深土平則乾土高
 則濕濕氣之有土氣同之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火象徵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息
 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下謂下焦肝腎氣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
[048-030a]
 也門户束要肝之氣也故諸厥固泄皆屬
 下也厥謂氣逆固謂禁固諸有氣逆上行
 及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恒皆由下焦
 之主守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爍心之氣也
 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鬱化上故病屬上
 焦○新校正云詳痿之爲病似非上病王
 注不解所以屬上之由使後人疑議今按
 痿論云五藏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爲
[048-030b]
 痿躄故云屬於上也痿又謂肺痿也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熱之内作
諸痙項强皆屬於濕
 太陽傷濕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炎上之性用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熱鬱於内肺脹所生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048-031a]
 熱盛於胃及四未也
諸暴强直皆屬於風
 陽内鬱而陰行於外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謂有聲也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熱氣多也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屬於寒
[048-031b]
 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酸酸水及沫也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
者求之盛者責之虚者責之必先五勝踈其
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虚盛
 責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
 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
 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火熱
[048-032a]
 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
 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内格
 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
 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
 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恒是無水也故心
 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虚則寒動於中
 心虚則熱收於内又熱不得寒是無火也
 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
 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
 虚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寫之無者補
[048-032b]
 之虚者補之盛者寫之居其中間疏者壅
 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
 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
 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
 氣不疏通壅而爲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
 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虚
 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
 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濕酸鹹甘辛
 苦相勝爲法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
[048-033a]
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鹹味涌泄爲陰淡味
滲泄爲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
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

 涌吐也泄利也滲泄小便也言水液自迴
 腸沁别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爲
 溺以泄出也○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
 云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又云辛酸甘
 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
 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048-033b]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
先何後願聞其道
 夫病生之類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氣動而
 内有所成二者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者
 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内四者不因氣動而
 病生於外夫因氣動而内成者謂積聚癥
 瘕瘤氣癭起結核癲癇之類也外成者謂
 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瘛浮腫目赤熛胗
 胕腫痛癢之類也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内
 者謂留飲癖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
[048-034a]
 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也生於外者謂瘴氣
 賊魅蟲蛇蠱毒蜚尸鬼擊衝薄墜墮風寒
 暑濕斫射刺割捶仆之類也如是四類有
 獨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獨治
 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而
 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内而後愈
 者有須齊毒而攻擊者有須無毒而調引
 者凡此之類方法所施或重或輕或緩或
 急或收或散或潤或燥或耎或堅方士之
 用見解不同各擅己心好用非素故復問
[048-034b]
 之
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爲主適大小爲制也
 言但非緩積愈疾解急脫死則爲良方非
 必要言以先毒爲是後毒爲非無毒爲非
 有毒爲是必量病輕重大小制之也
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
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從之
 夫病之微小者猶大火也遇草而焫得木
[048-035a]
 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
 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
 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
 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
 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然
 逆之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從之謂攻以
 寒熱雖從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此之謂乎○新校正云按神農云藥有君
 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
[048-035b]
 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
堅者制之客者除之勞者温之結者散之留
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
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
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爲故
 量病證候適事用之
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言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逆病氣而正
 治則以寒攻熱以熱攻寒雖從順病氣乃
[048-036a]
 反治法也從少謂一同而二異從多謂二
 同而三異也言不同者是謂制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
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
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夫大寒内結蓄聚疝瘕以熱攻除寒格熱
 反縱反縱之則痛發尤甚攻之則熱不得
 前方以蜜煎烏頭佐之以熱蜜多其藥服
 已便消是則張公從此而以熱因寒用也
[048-036b]
 有火氣動服冷已過熱爲寒格而身冷嘔
 噦嗌乾口苦惡熱好寒衆議攸同咸呼爲
 熱冷治則甚其如之何逆其好則拒治順
 其心則加病若調寒熱逆冷熱必行則熱
 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由
 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
 益醇酒冷飲則其類矣是則熱因寒用也
 所謂惡熱者凡諸食餘氣主於生者○新
 校正云詳主字疑誤上見之已嘔也又病
 熱者寒攻不入惡其寒勝熱乃消除從其
[048-037a]
 氣則熱增寒攻之則不入以豉豆諸冷藥
 酒漬或温而服之酒熱氣同固無違忤酒
 熱既盡寒藥已行從其服食熱便隨散此
 則寒因熱用也或以諸冷物熱齊和之服
 之食之熱復圍解是亦寒因熱用也又熱
 食猪肉及粉葵乳以椒薑橘熱齊和之亦
 其類也又熱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氣虚
 乏中焦氣壅胠脅滿甚食已轉增粗工之
 見無能斷也欲散滿則恐虚其下補下則
 滿甚於中散氣則下焦轉虚補虚則中滿
[048-037b]
 滋甚醫病參議言意皆同不救其虚且攻
 其滿藥入則減藥過依然故中滿下虚其
 病常在乃不知踈啓其中峻補於下少服
 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療中滿自除
 下虚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又大熱内結
 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已除以寒下之
 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又大熱凝内
 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
 寒去利止亦其類也投寒以熱凉而行之
 投熱以寒温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
[048-038a]
 諸如此等其徒寔繫略舉宗兆猶是反治
 之道斯其類也○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
 論云治熱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熱凉而
 行之亦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義也
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
逆而從之從而逆之踈氣令調則其道也
 逆謂逆病氣以正治從謂從病氣而反療
 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從其病以反取
 令彼和調故曰逆從也不疏其氣令道路
 開通則氣感寒熱而爲變始生化多端也
[048-038b]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内之外者
調其内從外之内者治其外
 各絶其源
從内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内而後治其
外從外之内而盛於内者先治其外而後調
其内
 皆謂先除其根屬後削其枝條
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
帝曰善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
[048-039a]
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
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
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
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陰陽齊等則一日之中寒熱相半陽多陰
 少則一日之發而但熱不寒陽少陰多則
 隔日發而先寒後熱雖勝復之氣若氣微
 則一發後六七日乃發時謂之愈而復發
 或頻三日發而六七日止或隔十日發而
 四五日止者皆由氣之多少會遇與不會
[048-039b]
 遇也俗見不遠乃謂鬼神暴疾而乆祈禱
 避匿病勢已過旋至其斃病者殞殁自謂
 其分致令冤魂塞於廣路夭死盈於曠野
 仁愛鑒兹能不傷楚習俗既乆難卒釐革
 非復可改未如之何悲哉悲哉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
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
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

 謂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藥寒熱而隨生
[048-040a]
 寒熱病之新者也亦有止而復發者亦有
 藥在而除藥去而發者亦有全不息者方
 士若廢此繩墨則無更新之法欲依標格
 則病勢不除捨之則阻彼凡情治之則藥
 無能驗心迷意惑無由通悟不知其道何
 恃而爲因藥病生新舊相對欲求其愈安
 可奈何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
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
[048-040b]
 光故曰求其屬也夫粗工褊淺學未精深
 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
 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
 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
 欲療熱則思寒又止進退交戰危亟已臻
 豈知藏府之源有寒熱温凉之主哉夫取
 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
 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强腎之陰熱之猶可
 觀斯之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
 生孰知其意思方智極理盡辭窮嗚呼人
[048-041a]
 之死者豈謂命不謂方士愚昩而殺之耶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物體有寒熱氣性有陰陽觸王之氣則强
 其用也夫肝氣温和心氣暑熱肺氣清凉
 腎氣寒冽脾氣兼并之故也春以清治肝
 而反温夏以冷治心而反熱秋以温治肺
 而反清冬以熱治腎而反寒蓋由補益王
 氣太甚也補王太甚則藏之寒熱氣自多
 矣
[048-041b]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
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
先入腎
 新校正云按宣明五氣篇云五味所入酸
 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
 五入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乆夭之由也
 夫入肝爲温入心爲熱入肺爲清入腎爲
 寒入脾爲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爲增其味
[048-042a]
 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藏之氣用爾故久服
 黄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餘味皆然
 但人意踈忽不能精候耳故曰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益歲年則藏氣偏
 勝氣有偏勝則有偏絶藏有偏絶則有暴
 夭者故曰氣增而乆夭之由也是以正理
 觀化藥集商較服餌曰藥不具五味不備
 四氣而乆服之雖且獲勝益乆必致暴夭
 此之謂也絶粒服餌則不暴亡斯何由哉
 無五穀味資助故也復令食穀其亦夭焉
[048-042b]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
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
之謂也
 上藥爲君中藥爲臣下藥爲佐使所以異
 善惡之名位服餌之道當從此爲法治病
 之道不必皆然以主病者爲君佐君者爲
 臣應臣之用者爲使皆所以贊成方用也
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

 三品上中下三品此名藥善惡不同性用
[048-043a]
 也○新校正云按神農云上藥爲君主養
 命以應天中藥爲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
 爲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前問病之中外謂調氣之法今此未盡故
 復問之此下對當次前求其屬也之下應
 古之錯簡也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别陰陽定其中外各守
其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
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温凉衰之以屬
[048-043b]
隨其攸利
 病有中外治有表裏在内者以内治法和
 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氣微不和以平
 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
 假如小寒之氣温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
 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
 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
 氣凉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
 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
 盡則求其屬以衰之故曰汗之下之寒熱
[048-044a]
 温凉衰之以屬隨其攸利攸所也
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守道以行舉無不中故能驅役草石召遣
 神靈調御陰陽蠲除衆疾血氣保平和之
 候天眞無耗竭之由夫如是者蓋以舒卷
 在心去留從意故精神内守壽命靈長
帝曰善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