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18-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八終四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宣明五氣篇
五味所入酸入肝
 肝合木而味酸也
辛入肺
 肺合金而味辛也
苦入心
[018-001b]
 心合火而味苦也
鹹入腎
 腎合水而味鹹也
甘入脾
 脾合土而味甘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又
 云淡入胃
是謂五入
 新校正云按至眞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
 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018-002a]
五氣所病心爲噫
 象火炎上烟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
肺爲咳
 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爲咳也
咳苦/蓋切
肝爲語
 象木枝條而形支别語宜委曲故出於肝
脾爲吞
 象土包容物歸於内翕如皆受故爲吞也
翕音/吸
[018-002b]
腎爲欠爲嚏
 象水下流上生雲霧氣鬱於胃故欠生焉
 太陽之氣和利而滿於心出於鼻則生嚏
 嚏音帝
胃爲氣逆爲噦爲恐
 以爲水穀之海腎與爲關關閉不利則氣
 逆而上行也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穀
 相薄故爲噦也寒盛則噦起熱盛則恐生
 何者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爲恐也下文曰
 精氣并於腎則恐也噦呼會切/鳥聲也
[018-003a]
大腸小腸爲泄下焦溢爲水
 大腸爲傳道之府小腸爲受盛之府受盛
 之氣既虚傳道之司不禁故爲泄利也下
 焦爲分注之所氣窒不寫則溢而爲水窒/陟
 栗/切
膀胱不利爲癃不約爲遺溺
 膀胱爲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脉
 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足三焦脉
 虚不約下焦則還溺也靈樞經曰足三焦
 者太陽之别也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
[018-003b]
 下焦實則閉癃虚則遺溺
膽爲怒
 中正决斷無私無偏其性剛决故爲怒也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藏取决於膽也
是謂五病○五精所并精氣并於心則喜
 精氣謂火之精氣也肺虚而心精并之則
 爲喜靈樞經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爲肺
 神明心火并於肺金也
并於肺則悲
 肝虚而肺氣并之則爲悲靈樞經曰悲哀
[018-004a]
 動中則傷魂魂爲肝神明肺金并於肝木
 也
并於肝則憂
 脾虚而肝氣并之則爲憂靈樞經曰愁憂
 不解則傷意意爲脾神明肝木并於脾土
并於脾則畏
 本經云饑也腎虚而脾氣并之則爲畏畏
 爲畏懼也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爲腎神明脾土并於腎水也
并於腎則恐
[018-004b]
 心虚而腎氣并之則爲恐靈樞經曰怵惕
 思慮則傷神神爲心主明腎水并於心火
 也怵惕驚懼也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并
 之乃爲是矣故下文曰
是謂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藏所惡心惡

 熱則脉潰濁
肺惡寒肝惡風
 肺惡寒者寒則氣留滯肝惡風者風則筋
 燥急也
[018-005a]
脾惡濕
 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
 燥則精竭涸○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若
 今則云肺惡燥今此肺惡寒腎惡燥者燥
 在於秋寒之始也寒在於冬燥之終也肺
 在於秋以肺惡寒之甚故言其終腎在於
 冬腎惡不甚故言其始也
是謂五惡○五藏化液心爲汗


[018-005b]
 泄於皮腠也
肺爲涕肝爲泪
 肺爲涕者潤於鼻竅也肝爲泪者注於眼
 目也
脾爲涎腎爲唾
 脾爲涎者溢於唇口也腎爲唾者生於牙
 齒也
是謂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

 病謂力少不自勝也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
[018-006a]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鹹先走腎此云
 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脉雖屬肝心而爲中
 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苦走心此云走
 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

 是皆爲行其氣速故不欲多食多食則病
 甚故病者無多食也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018-006b]
 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
 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名此
 爲五裁楊上善云口嗜而飲食之不可多
 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
於肉
 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血脉陽動故陰氣
 乘之
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冬陰氣盛故陽
[018-007a]
 病發於冬各隨其少也
是謂五發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
於陰則痹
 邪居於陽脉之中則四支熱盛故爲狂邪
 入於陰脉之内則六經凝泣而不通故爲
 痹泣音/澀
搏陽則爲巅疾
 邪内摶於陽則脉流薄疾故爲上巔之疾
搏陰則爲瘖
 邪内摶於陰則脉不流故令瘖不能言○
[018-007b]
 新校正云按難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巢元方云邪入於陰則爲癲脉經云陰附
 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孫思邈云邪入於陽
 則爲狂邪入於陰則爲血痹邪入於陽傳
 則爲癲痙邪入於陰傳則爲痛瘖全元起
 云邪已入陰復傳於陽邪氣盛府藏受邪
 使其氣不朝榮氣不復周身邪與正氣相
 擊發動爲癲疾邪已入陽陽今復傳於陰
 藏府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諸家之論
 不同今具載之
[018-008a]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隨所之而爲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云陽入陰則爲靜出則爲恐千金
 方云陽入於陰病靜陰出於陽病怒
是謂五亂○五邪所見春得秋脉夏得冬脉
長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長夏脉名曰陰
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

 新校正云按陰岀之陽病善怒已見前條
 此再言之文義不倫必古文錯簡也
[018-008b]
五藏所藏心藏神
 精氣之化成也靈樞經曰兩精相薄謂之
 神
肺藏魄
 精氣之匡佐也靈樞經曰并精而出入者
 謂之魄
肝藏䰟
 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
 謂之䰟
脾藏意
[018-009a]
 記而不忘者也靈樞經曰心有所憶謂之
 意
腎藏志
 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存謂
 之志腎受五藏六府之精元氣之本生成
 之根爲胃之關是以志能則命通○新校
 正云按楊上善云腎有二枚左爲腎藏志
 右爲命門藏精也
是謂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
 壅遏榮氣應息而動也
[018-009b]
肺主皮
 包裹筋肉閉拒諸邪也
肝主筋
 束絡機關隨神而運也
脾主肉腎主骨
 脾主肉覆藏筋骨通行衛氣也腎主骨張
 筋化髓幹以立身也
是謂五主五勞所傷久視傷血
 勞於心也
久卧傷氣
[018-010a]
 勞於肺也
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乆行傷筋
 久坐傷肉者勞於脾也久立傷骨者勞於
 腎也久行傷筋者勞於肝也
是謂五勞所傷五脉應象肝脉弦
 耎虚而滑端直以長也
心脉鈎
 如鈎之偃來盛去衰也
脾脉代肺脉毛腎脉石
 脾脉代者耎而弱也肺脉毛者輕浮而虚
[018-010b]
 如毛羽也腎脉石者沉堅而搏如石之投
 也
是謂五藏之脉
   血氣形志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
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
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

 血氣多少此天之常數故用針之道常寫
 其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十二經水
[018-011a]
 篇云陽明多血多氣刺深四分留十呼太
 陽多血多氣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陽少血
 多氣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陰多血少氣刺
 深三分留四呼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
 留三呼厥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二呼
 太陽太陰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又陰陽
 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與素問同蓋
 皇甫疑而兩存之也
足太陽與少陰爲表裏少陽與厥陰爲表裏
陽明與太陰爲表裏是爲足陰陽也手太陽
[018-011b]
與少陰爲表裏少陽與心主爲表裏陽明與
太陰爲表裏是爲手之陰陽也今知手足陰
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
之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
 先去其血謂見血脉盛滿獨異於常者乃
 去之不謂常刺則先去其血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
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
隅者肺之俞也
[018-012a]
 度謂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間四分去一
 使斜與横等折爲三隅以上隅齊脊大椎
 則兩隅下當肺俞也拄知/俞切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謂以上隅齊脊三椎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
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

 靈樞經及中誥咸云肺俞在三椎之傍心
 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
[018-012b]
 十一椎之傍腎俞在十四椎之傍尋此經
 草量之法則合度之人其初度兩隅之下
 約當肺俞再度兩隅之下約當心俞三度
 兩隅之下約當七椎七椎之傍乃鬲俞之
 位此經云左角肝之俞右角脾之俞殊與
 中誥等經不同又四度則兩隅之下約當
 九椎九椎之傍乃肝俞也經云腎俞未究
 其源
形樂志苦病生於脉治之以灸刺
 形謂身形志謂心志細而言之則七神殊
[018-013a]
 守通而論之則約形志以爲中外爾然形
 樂謂不甚勞役志苦謂結慮深思不甚勞
 役則筋骨平調結慮深思則榮衛乖否氣
 血不順故病生於脉焉夫盛寫虚補是灸
 刺之道猶當去其血絡而後調之故上文
 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
 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則其義也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志樂謂悅懌忘憂也然筋骨不勞心神悅
 懌則肉理相比氣道滿填衛氣怫結故病
[018-013b]
 生於肉也夫衛氣留滿以針寫之結聚膿
 血石而破之石謂石針則砭石也今亦以
 䤵針代之䤵音/鈹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謂修業就役也然修業以爲就役而
 作一過其用則致勞傷勞用以傷故病生
 於筋熨謂藥熨引謂導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修業就役結慮深思憂則肝氣併於脾肝
 與膽合嗌爲之使故病生於嗌也宣明五
[018-014a]
 氣篇曰精氣併於肝則憂竒病論曰肝者
 中之將也取决於膽咽爲之使也○新校
 正云按甲乙經咽嗌作困竭百藥作甘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
摩醪藥
 驚則脉氣併恐則神不收脉併神遊故經
 絡不通而爲不仁之病矣夫按摩者所以
 開通閉塞導引陰陽醪藥者所以養正祛
 邪調中理氣故方之爲用宜以此焉醪藥
 謂酒藥也不仁謂不應其用則𤸷痹矣
[018-014b]
是謂五形志也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
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
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明前三陽三陰血氣多少之刺約也○新
 校正云按太素云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陰
 出血氣楊上善注云陽明太陰雖爲表裏
 其血氣俱盛故并寫血氣如是則太陰與
 陽明等俱爲多血多氣前文太陰一云多
 血少氣一云多氣少血莫可的知詳太素
 血氣并寫之㫖則二說俱未爲得自與陽
[018-015a]
 明同爾又此刺陽明一節宜續前寫有餘
 補不足下不當隔在草度法五形志後
   寳命全形論篇
黄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
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天以德流地以氣化德氣相合而乃生焉
 易曰天地氤氲萬物化醇此之謂也則假
 以温凉寒暑生長收藏四時運行而方成
 立
君王衆庶盡欲全形
[018-015b]
 貴賤雖殊然其寳命一矣故好生惡死者
 貴賤之常情也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
私慮之
 新校正云按太素慮作患
余欲針除其疾病爲之奈何
 虚邪之中人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有形
 無形故莫知其情狀也留而不去淫衍日
 深邪氣襲虚故著於骨髓帝矜不度故請
 行其鍼○新校正云按别本不度作不庶
[018-016a]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鹹謂鹽之味苦浸淫而潤物者也夫鹹爲
 苦而生鹹從水而有水也潤下而苦泄故
 能令器中水津液潤滲泄焉凡虚中而受
 物者皆謂之器其於體外則謂陰囊其於
 身中所同則謂膀胱矣然以病配於五藏
 則心氣伏於腎中而不去乃爲是矣何者
 腎象水而味鹹心合火而味苦苦流汗液
 鹹走胞囊火爲水持故陰囊之外津潤如
 汗而滲泄不止也凡鹹之爲氣天陰則潤
[018-016b]
 在土則浮在人則囊濕而皮膚剥起
弦絶者其音嘶敗
 陰囊津泄而脉弦絶者診當言音嘶嗄敗
 易舊聲爾何者肝氣傷也肝氣傷則金本
 缺金本缺則肺氣不全肺主音聲故言音
 嘶嗄嗄所嫁切
木敷者其葉發
 敷布也言木氣散布外榮於所部者其病
 當發於肺葉之中也何者以木氣發散故
 也平人氣象論曰藏眞散於肝肝又合木
[018-017a]
 也
病深者其聲噦
 噦謂聲濁惡也肺藏惡血故如是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
 府謂胸也以肺處胸中故也壞謂損壞其
 府而取病也抱朴子云仲景開胸以納赤
 餅由此則胸可啓之而取病矣三者謂脉
 弦絶肺葉發聲濁噦也
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絶皮傷肉血氣爭

[018-017b]
 病内潰於肺中故毒藥無治外不在於經
 絡故短針無取是以絶皮傷肉乃可攻之
 以惡血乆與肺氣交爭故當血見而色黑
 也○新校正云詳岐伯之對與黄帝所問
 不相當别按太素云夫鹽之味鹹者其氣
 令器津泄弦絶者其音嘶敗木陳者其葉
 落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
 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絶皮傷肉血氣
 爭異三字與此經不同而注意大異楊上
 善注云言欲知病微者須知其候鹽之在
[018-018a]
 於器中津液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鹹
 也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絶葉落者知陳木
 之已盡舉此三物衰壞之微以比聲噦識
 病深之候人有聲噦同三譬者是爲府壞
 之候中府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針
 藥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
 再詳上善作此等注義方與黄帝上下問
 答義相貫穿王氏解鹽鹹器津義雖淵微
 至於注弦絶音嘶木敷葉發殊不與帝問
 相協考之不若楊義之得多也
[018-018b]
帝曰余念其痛心爲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
更代百姓聞之以爲殘賊爲之奈何
 殘謂殘害賊謂損劫言恐涉於不仁致慊
 於黎庶也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
之曰人
 形假物成故生於地命惟天賦故懸於天
 德氣同歸故謂之人也靈樞經曰天之在
 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
 也然德者道之用氣者生之母也
[018-019a]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爲之父母
 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天地恒畜養
 之故爲父母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
 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
 長之門也
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知萬物之根本者天地常育養之故謂曰
 天之子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018-019b]
 節謂節氣外所以應十二月内所以主十
二經脉也
 天有寒暑人有虚實
 寒暑有盛衰之紀虚實表多少之殊故人
 以虚實應天寒暑也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
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
 經常也言能常應順天地陰陽之道而修
 養者則合四時生長之宜能知十二節氣
 之所遷至者雖聖智亦不欺侮而奉行之
[018-020a]
 也
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虚實之數者
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存謂心存達謂明達呿謂欠呿吟謂吟嘆
 秋毫在目言細必察也八動謂八節之風
 變動五勝謂五行之氣相勝立謂當其王
 時變謂氣至而變易知是三者則應效明
 著速猶影響此自神之獨出獨入亦非鬼
 靈能召遣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呿/校
 遮切謂露/齒出氣
[018-020b]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别爲九
野分爲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并至
不可勝量虚實呿吟敢問其方
 請說用針之意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
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絶萬物盡然不可
勝竭
 達通也言物類雖不可竭盡而數要之皆
 如五行之氣而有勝負之性分爾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
[018-021a]

 言針之道有若高懸示人彰布於天下者
 五矣而百姓共知餘食咸棄蔑之不務於
 本而崇乎末莫知眞要深在其中所謂五
 者次如下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餘
 食作飽食注云人愚不解陰陽不知針之
 妙飽食終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飲
 食楊上善注云黔首共服用此道然不能
 得其意黔音/鈐
一曰治神
[018-021b]
 專精其心不妄動亂也所以云手如握虎
 神無營於衆物蓋欲調治精神專其心也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存生之道知此
 五者以爲攝養可得長生也魂神意魄志
 以爲神主故皆名神欲爲針者先須治神
 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
 無難也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
 冬無難也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
 病春無難也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
 無病夏無難也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
[018-022a]
 無病季夏無難也是以五過不起於心則
 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藏則壽延遐算也
二曰知養身
 知養己身之法亦如養人之道矣陰陽應
 象大論曰用針者以我知彼用之不殆此
 之謂也○新校正云按太素身作形楊上
 善云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攝之
 以時有異單豹外凋之害即内養形也實
 慈恕以愛人和塵勞而不迹有殊張毅高
 門之傷即外養形也内外之養周備則不
[018-022b]
 求生而乆生無期壽而長壽此則針布養
 形之極也玄元皇帝曰太上養神其次養
 形詳王氏之注專治神養身於用針之際
 其說甚狹不若上善之說爲優若必以此
 五者解爲用針之際則下文知毒藥爲眞
 王氏亦不專用針爲解也
三曰知毒藥爲眞
 毒藥攻邪順宜而用正眞之道其在兹乎
四曰制砭石小大
 古者以砭石爲針故不舉九針但言砭石
[018-023a]
 爾當制其大小者隨病所宜而用之○新
 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
 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實一
 也古來未能鑄鐵故用石爲針故名之針
 石言工必砥礪鋒利制其小大之形與病
 相當黄帝造九針以代鑱石上古之治者
 各隨方所宜東方之人多癰腫聚結故砭
 石生於東方
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諸陽爲府諸陰爲藏故血氣形志篇曰太
[018-023b]
 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氣少
 血少陰少血多氣厥陰多血少氣太陰多
 氣少血是以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岀血
 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岀氣惡血
 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精
 知多少則補寫萬全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事宜則應者先用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衆
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
[018-024a]
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隨應而動言其效也若影若響言其近也
 夫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豈復有鬼神之
 召遣耶蓋由隨應而動之自得爾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眞必先治神
 專其精神寂無動亂刺之眞要其在斯焉
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先定五藏之脉備循九候之診而有太過
 不及者然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
衆脉不見衆凶弗聞外内相得無以形先
[018-024b]
 衆脉謂七診之脉衆凶謂五藏相乘外内
 相得言形氣相得也無以形先言不以己
 形之衰盛寒温料病人之形氣使同於己
 也故下文曰
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玩謂玩弄言精熟也標本病傳論曰謹熟
 陰陽無與衆謀此其類也○新校正云按
 此文出陰陽别論此云標本病傳論者誤
 也
人有虚實五虚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
[018-025a]
不容□
 人之虚實非其遠近而有之蓋由血氣一
 時之盈縮爾然其未發則如雲垂而視之
 可乆至其發也則如電滅而指所不及遲
 速之殊有如此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
 □作瞚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眴□音/舜
手動若務針耀而匀
 手動用針心如專務於一事也針經曰一
 其形聽其動靜而知邪正此之謂也針耀
 而匀謂針形光净上下匀平也
[018-025b]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言血氣變化之不可見也故靜意視
 息以義斟酌觀所調適經脉之變易爾雖
 且針下用意精微而測量之猶不知變易
 形容誰爲其象也○新校正云按八正神
 明論云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
 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
 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
 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018-026a]
 烏烏歏其氣至稷稷嗟其已應言所針得
 戾如從空中見飛鳥之往來豈復知其所
 使之元主耶是但見經脉盈虚而爲信亦
 不知其誰之所召遣爾
伏如横弩起如發機
 血氣之未應針則伏如横弩之安靜其應
 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疾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實
 言血氣既伏如横弩起如發機然其虚實
 豈留呼而可爲準定耶虚實之形何如而
[018-026b]
 約之
岐伯曰刺虚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虚
 言要以氣至有效而爲約不必守息數而
 爲定法也
經氣已至愼守勿失
 無變法而失經氣也
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
無營於衆物
 言精心專一也所針經脉雖深淺不同然
 其補寫皆如一俞之專意故手如握虎神
[018-027a]
 不外營焉○新校正云按針解論云刺實
 須其虚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虚
 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
 氣已至愼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
 者知病之内外也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
 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
 欲其壯也神無營於衆物者靜志觀病人
 無左右視也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八
[018-0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