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22-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二終八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評熱病論篇
黄帝問曰有病温者汗出輒復熱而脉躁疾
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爲何岐伯對曰
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交謂交合陰陽之氣不分别也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
[022-001b]
於穀穀生於精
 言穀氣化爲精精氣勝乃爲汗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
勝也
 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
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
能食者精無俾也
 無俾言無可使爲汗也穀不化則精不生
 精不化流故無可使
[022-002a]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如是者若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則其人
 壽命立致傾危也○新校正云詳病而留
 者按王注病當作疾又按甲乙經作而熱
 留者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熱論謂上古熱論也凡汗後脉當遲靜而
 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眞氣竭而邪盛故知
 必死也
今脉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022-002b]
 脉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志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
 留居則失志也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出脉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
 志者三死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爲汗解此
爲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
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
[022-003a]
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
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上從之謂少陰隨從於太陽而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裏刺之飲之服湯
 謂寫太陽補少陰也飲之湯者謂止迎上
 之腎氣也
帝曰勞風爲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
 從勞風生故曰勞風勞謂腎勞也腎脉者
 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腎勞風生上居
 肺下也
[022-003b]
其爲病也使人强上冥視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强上好仰也冥視
 謂合眼視不明也又千金方冥視作目眩
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爲勞風之病
 膀胱脉起於目内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還出别下項循肩膊内俠脊抵腰中入循
 膂絡腎今腎精不足外吸膀胱膀胱氣不
 能上營故使人頭項强而視不明也肺被
 風薄勞氣上熏故令唾出若鼻涕狀腎氣
 不足陽氣内攻勞熱相合故惡風而振寒
[022-004a]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
 救猶止也俯仰謂屈伸也言止屈伸放動
 作不使勞氣滋蔓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三日中若五日千
 金方作俟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
 也與此不同
咳出青黄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
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巨陽者膀胱之脉也膀胱與腎爲表裏故
[022-004b]
 巨陽引精也巨大也然太陽之脉吸引精
 氣上攻於肺者三日中年者五日素不以
 精氣用事者七日當咳出稠涕其色青黄
 如膿狀平調咳者從咽而上出於口暴卒
 咳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夫如是者
 皆腎氣勞竭肺氣内虚陽氣奔迫之所爲
 故不出則傷肺也肺傷則榮衛散解魄不
 内治故死○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卒暴咳
 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按難經云衝
 門無蓄門之名疑是賁門楊操云賁者鬲
[022-005a]
 也胃氣之所出胃出穀氣以傳於肺肺在
 鬲上故胃爲賁門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

 痝然腫起貌壅謂目下壅如卧蠶形也腎
 之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
 本故妨害於言語痝莫/江切
岐伯曰虚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曰其氣
必至
 至謂病氣來至也然謂藏配一日而五日
[022-005b]
 至腎夫腎已不足風内薄之謂腫爲實以
 鍼大泄反傷藏氣眞氣不足不可復故刺
 後五日其氣必至也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
從胷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黄
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
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
在刺法中
 刺法篇名今經亡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氣必虚
[022-006a]
陰虚者陽必凑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
便黄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
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
腫先見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
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
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眞氣上逆故口苦舌乾
卧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
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
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
脘鬲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
[022-006b]
來者胞脉閉也胞脉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
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考上文所釋之義未解熱從胷背上至頭
 汗出手熱口乾苦渴之義應古論簡脫而
 此差謬之爾如是者何腎少陰之脉從腎
 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又膀胱
 太陽之脉從目内眥上額交巅上其支者
 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巅入絡腦還出
 别下項循肩膊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今
 陰不足而陽有餘故熱從胷背上至頭而
[022-007a]
 汗出口乾苦渴也然心者陽藏也其脉行
 於臂手腎者陰藏也其脉循於胷足腎不
 足則心氣有餘故手熱矣又以心腎之脉
 俱是少陰脉也
帝曰善
   逆調論篇
黄帝問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熱也爲之熱
而煩滿者何也
 異於常候故曰非常○新校正云按甲乙
 經無爲之熱三字
[022-007b]
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
生者何
 言不知誰爲元主邪
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
寒如從水中出
 言自由形氣陰陽之爲是非衣寒而中有
 寒也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如火二字太素
[022-008a]
 云如炙於火當從太素云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虚陽氣盛四支者陽也
兩陽相得而陰氣虚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
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
 水爲陰火爲陽今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
 云少水不能滅盛火也治者王也勝者盛
 也故云獨勝而止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爍者言消也言久久此人當肉消削也
 新校正云詳如炙如火當從太素作如炙
[022-008b]
 於火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温然
不凍慄是爲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
以水爲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
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
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以水爲事言盛欲也
所以不能凍慄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
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
痹是人當攣節也
[022-009a]
 腎不生則髓不滿髓不滿則筋乾縮故節
 攣拘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於衣絮猶尚苛也是
謂何疾
 苛謂𤸷苛胡/歌切
岐伯曰榮氣虚衛氣實也榮氣虚則不仁衛
氣虚則不用榮衛俱虚則不仁且不用肉如
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身用志不應志爲身不就兩者似不相有
 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曰死作三十日
[022-009b]
 死也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
卧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
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
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願聞其故岐
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
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
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
 水穀海也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
[022-010a]
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卧不安此之謂也
 下經上古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脉逆也
絡脉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脉之
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
卧卧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
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卧與喘也帝曰

 尋經所解之㫖不得卧而息無音有得卧
 行而喘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此三義悉
[022-010b]
 闕而未論亦古之脫簡也
   瘧論篇
黄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
何也
 痎猶老也亦瘦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
 云夫瘧疾者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發
 何也與此文異太素同今文楊上善云㾬
 有云二日一發爲㾬瘧此經但夏傷於暑
 至秋爲病或爲㾬瘧或但云瘧不必以日
 發間日以定㾬也但應四時其形有異以
[022-011a]
 爲㾬爾已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
作寒慄鼓頷
 慄謂戰慄鼓謂振動
腰脊俱痛寒去則内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
冷飲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
上下交爭虚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氣者下行極而上陰氣者上行極而下
 故曰陰陽上下交爭也陽虚則外寒陰虚
 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由此寒
[022-011b]
 去熱生則虚實更作陰陽之氣相移易也
陽并於陰則陰實而陽虚陽明虚則寒慄鼓
頷也
 陽并於陰言陽氣入於陰分也陽明胃脉
 也胃之脉自交承漿却分行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其支别者從大迎前下人迎故氣
 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頤頷振動也
巨陽虚則腰背頭項痛
 巨陽者膀胱脉其脉從頭别下項循肩膊
 内俠脊抵腰中故氣不足則腰背頭項痛
[022-012a]
 也膊音/博
三陽俱虚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
生於内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虚則内
 熱内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熱傷氣故内外皆熱則喘而渴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内
 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腸胃之外榮氣所主故云榮氣所舍也舍
 猶居也
此令人汗空踈
[022-012b]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汗出空踈甲乙
 經太素同
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
氣舍於皮膚之内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
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
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作發作也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間日謂隔日也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内薄於陰陽氣獨發陰
[022-013a]
邪内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不與衛氣相逢會故隔日而發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晏猶日暮也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
 風府穴名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二寸
 大筋内宛宛中也膂謂脊兩傍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
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
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
[022-013b]
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節謂脊骨之節然邪氣遠則逢會遲故發
 暮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二十六日入於脊内注於伏膂之脉
 項已下至尾骶凡二十四節故日下一節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内
 注於伏膂之脉也伏膂之脉者謂膂筋之
 間腎脉之伏行者也腎之脉循股内後廉
 貫脊屬腎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
[022-014a]
 中以其貫脊又不正應行穴但循膂伏行
 故謂之伏膂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
 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
 二日甲乙經太素并同伏膂之脉甲乙經
 作太衝之脉巢元方作伏衝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
作日益早也
 以腎脉貫脊屬腎上入肺中肺者缺盆爲
 之道其氣之行速故其氣上行九日出於
 缺盆之中
[022-014b]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内薄於五藏横連募原
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
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募原謂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舉痛論亦
 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
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
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曰作者奈何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自
[022-015a]
 此邪氣客於頭項至下則病作故八十八
 字並無
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實不
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
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
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
氣至手足而病
 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刺之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
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
[022-015b]
其府也


虚實不同邪中異所衛邪相合病則發焉
 不必悉當風府而發作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經巢元方則其府也作其病作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
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風瘧皆有盛衰故云相似同類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
以内薄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次以内傳
[022-016a]
故衛氣應乃作
 留謂留止隨謂隨從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
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
水寒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水寒作小寒迫
 之
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暑爲陽氣中風者陽氣受之故秋傷於風
 則病成矣
[022-016b]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
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

 露形觸冒則風寒傷之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
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
名曰温瘧
 以其先熱故謂之温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絶陽氣獨發則少
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022-017a]
 癉熱也極熱爲之也癉徒/干切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今熱
爲有餘寒爲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温
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
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
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
 言何暇不早使其盛極而自止乎
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熱作氣熇/火
 妖/切
[022-017b]
無刺渾渾之脉無刺漉漉之汗故爲其病逆
未可治也
 熇熇盛熱也渾渾言無端緒也漉漉言汗
 大出也漉音/鹿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并於陰當是之時陽虚
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
出之陽陽與陰復并於外則陰虚而陽實故
先熱而渴
 陰盛則胃寒故先寒戰慄陽盛則胃熱故
 先熱欲飲也
[022-018a]
夫瘧氣者并於陽則陽勝并於陰則陰勝陰
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
極則復
 復謂復舊也言其氣發至極還復如舊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瘧者風寒之暴氣
 不常病極則復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瘧
 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至字連上句
 與王氏之意異
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
[022-018b]
 以其盛熾故不可當也
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毁
 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勿敢必毁
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方正也正盛寫之或傷眞氣故必毁病氣
 衰已補其經氣則邪氣弭退正氣安平故
 必大昌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
之眞氣得安邪氣乃亡
 所寫必中所補必當故眞氣得安邪氣乃
[022-019a]
 亡也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爲其氣逆也
 眞氣寢息邪氣大行眞不勝邪是爲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
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
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
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
皆取之此眞往而未得并者也
 言牢縛四支令氣各在其處則邪所居處
 必自見之既見之則刺出其血爾往猶去
[022-019b]
 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經眞往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
盛更虚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脉躁
在陰則寒而脉靜
 陰靜陽躁故脉亦隨之
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
則復病也
 相薄至極物極則反故極則陰陽俱衰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
[022-020a]
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
於六府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
作也
 氣不相會故數日不能發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

 陽勝陰甚則渴陽勝陰不甚則不渴也勝
 謂强盛於彼之氣也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新校正云按生氣通天論并陰陽應象大
[022-020b]
 論二論俱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言不必皆然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
也其以秋病者寒甚
 秋氣清凉陽氣下降熱藏肌肉故寒甚也
以冬病者寒不甚
 冬氣嚴冽陽氣伏藏不與寒爭故寒不甚
以春病者惡風
 春氣温和陽氣外泄内腠開發故惡於風
[022-021a]
以夏病者多汗
 夏氣暑熱津液充盈外泄皮膚故多汗也
帝曰夫病温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
 安何也舍居止也藏謂五神藏也
岐伯曰温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
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
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内出
之於外也
 腎主於冬冬主骨髓腦爲髓海上下相應
[022-021b]
 厥熱上熏故腦髓銷爍銷爍則熱氣外薄
 故肌肉减削而病藏於腎也
如是者陰虚而陽盛陽盛則熱矣
 陰虚謂腎藏氣虚陽盛謂膀胱太陽氣盛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虚陽虚則寒矣故先
熱而後寒名曰温瘧
 衰謂病衰退也復反入謂入腎陰脉中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
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
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内分肉之間
[022-022a]
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
氣不及於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
 陰巢元方作不及之陰
故但熱而不寒氣内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
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二
[022-0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