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23-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三終九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刺瘧篇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
 足太陽脉從巔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
 膊内俠脊抵腰中其支别者從膊内左右
 别下貫胂過髀樞故令腰痛頭重寒從背
 起○新校正云按三部九候論注貫胂作
[023-001b]
 貫臀刺腰痛注亦作貫臀厥論注作貫胂
 甲乙經作貫胂
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
 熇熇甚熱狀暍暍亦熱盛也太陽不足故
 先寒寒極則生熱故後熱也暍音謁
熱止汗出難已
 熱生是爲氣虚熱止則爲氣復氣復而汗
 反出此爲邪氣盛而眞不勝故難已○新
 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經太素巢元
 方并作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與此文異
[023-002a]
刺郄中出血
 太陽之郄是謂金門金門在足外踝下一
 名曰關梁陽維所别屬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黄帝中誥圖經
 云委中主之則古法以委中爲郄中也委
 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脉足太陽脉之所
 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
 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詳刺郄中甲乙
 經作膕中今王氏兩注之當以膕中爲正
 也
[023-002b]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
 身體解㑊次如下句
寒不甚熱不甚
 陽氣未盛故令其然
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
 膽與肝合肝虚則其邪薄其氣故惡見人
 見人心惕惕然也
熱多汗出甚
 邪盛則熱多中風故汗出
刺足少陽
[023-003a]
 俠谿主之俠谿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
 節前陷者中少陽之滎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乆乃
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
 陽虚則外先寒陽虚極則復盛故寒甚乆
 乃熱也熱去汗已陰又内强陽不勝陰故
 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也
刺足陽明跗上
 衝陽穴也在足跗上同身寸之五寸骨間
[023-003b]
 動脉上去陷谷同身寸之三寸陽明之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
 灸三壯跗音付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大息
 心氣流於肺則喜令脾藏受病心母救之
 火氣下入於脾不上行於肺又太陰脉支
 别者復從胃上鬲注心中故令人不樂好
 大息也
不嗜食多寒熱汗出
 脾主化穀營助四傍今邪薄之諸藏無禀
[023-004a]
 土寄四季王則邪氣交爭故不嗜食多寒
 熱而汗出○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多寒
 少熱
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
 足太陰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故病
 氣來至則嘔嘔已乃衰退也
即取之
 待病衰去即而取之其言衰即取之井俞
 及公孫也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同身寸
 之一寸太陰絡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023-004b]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
 足少陰脉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故嘔吐
 甚多寒熱也腎爲陰藏陰氣生寒今陰氣
 不足故熱多寒少○新校正云按甲乙經
 云嘔吐甚多寒少熱也
欲閉户牖而處其病難已
 胃陽明脉病欲獨閉户牖而處今謂胃土
 病證反見腎水之中土刑於水故其病難
 已也太鐘太谿悉主之太鐘在足内踝後
[023-005a]
 街中少陰絡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
 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太谿在足内踝後
 跟骨上動脉陷者中少陰俞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其病難已取太谿
 又按太鐘穴甲乙經作跟後衝中刺腰痛
 篇注作跟後街中動脉水穴注云在内踝
 後此注云内踝後街中諸注不同當以甲
 乙經爲正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
[023-005b]
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足厥陰脉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
 故病如是癃謂不得小便也悒悒不暢之
 貌○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數便意三字作
數噫二字
刺足厥陰
 太衝主之在足大指本節後同身寸之二
 寸陷者中厥陰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
 按刺腰痛篇注云在本節後内間動脉應
[023-006a]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
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列缺主之列缺在手腕後同身寸之一寸
 半手太陰絡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
 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壯陽明穴合谷主之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手陽明脉之
 所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
 灸者可灸三壯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
[023-006b]
熱刺手少陰
 神門主之神門在掌後鋭骨之端陷者中
 手少陰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太素
 云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
足厥陰見血
 中封主之中封在足内踝前同身寸之一
 寸半陷者中仰足而取之伸足乃得之足
 厥陰經也刺出血止常刺者可入同身寸
[023-007a]
 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
出刺足太陰
 商丘主之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
 足太陰經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胸胸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太鐘主之取如前足少陰瘧中法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
[023-007b]
滿腹大
胃熱脾虚故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
大也是以下文兼刺太陰○新校正云按
太素且病作疽病
刺足陽明太陰横脉出血
厲兊解谿三里主之厲兊在足大指次指
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陽明井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壯解
谿在衝陽後同身寸之三寸半腕上陷者
中陽明經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五
[023-008a]
 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三里在膝下同身寸
 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肉分間陽明合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
 灸三壯然足陽明取此三穴足太陰刺其
 横脉出血也横脉謂足内踝前斜過大脉
 則太陰之經脉也○新校正云詳解谿在
 衝陽後三寸半按甲乙經一寸半氣穴論
 注二寸半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脉
 則陽明之脉也
[023-008b]
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陽明之脉多血多氣熱盛氣壯故出其血
 而立可寒也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亦謂開穴而出其血也當隨井俞而刺之
 也
瘧脉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鍼傍五胠俞各一
適肥瘦出其血也
 瘦者淺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背俞
 謂大杼五胠俞謂譩譆胠去/魚切
[023-009a]
瘧脉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灸脛少陰是謂復溜復溜在内踝上同身
 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陰經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壯刺
 指井謂刺至陰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
 甲角如韭葉足太陽井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瘧脉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
行於血也
 謂調適肥瘦穴度深淺循三備法而行鍼
[023-009b]
 令至於血脉也謂大杼五胠俞謂譩譆主
 之○新校正云詳此條從瘧脉滿大至此
 注終文注共五十五字當從删削經文與
 次前經文重復王氏隨而注之别無義例
 不若士安之精審不復出也
瘧脉緩大虚便用藥不宜用鍼
 緩者中風大爲氣實虚者血虚血虚氣實
 風又攻之故宜藥治以遣其邪不宜鍼寫
 而出血也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
[023-010a]

 先其發時眞邪異居波隴不起故可治過
 時則眞邪相合攻之則反傷眞氣故曰失
 時○新校正云詳從前瘧脉滿大至此全
 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續於此也
諸瘧而脉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
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十二瘧者其發
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隨其形證而病脉可知
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
[023-010b]
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脉出血
 釋具下文
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
必已
 并足太陽之脉氣也郄中則委中也俠脊
 者謂大杼風門熱府穴也大杼在項第一
 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
 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
 可灸五壯風門熱府在第二椎下兩傍各
 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
[023-011a]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詳
 大杼穴灸五壯按甲乙經作七壯氣穴論
 注作七壯刺熱論及熱穴注并作五壯
舌下兩脉者廉泉也
 廉泉穴名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
 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
 灸者可灸三壯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
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頭上謂上星百會兩額謂懸顱兩眉間謂
[023-011b]
 攢竹等穴也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項風池風府主之背大杼神道主之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
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
 新校正云按别本作手陰陽全本亦作手
 陰陽
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各以邪居之所以脫寫之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
[023-012a]

 三陽太陽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足
 三陽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
絶骨出血立已
 陽輔穴也取如氣穴論中府俞法胕洪付/切鑱鋤
 銜/切
身體小痛刺至陰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至陰二字
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023-012b]
 諸井皆在指端足少陰井在足心宛宛中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
 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陽明太素同
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
 新校正云按九卷云手少陽太素同
温瘧汗不出爲五十九刺
 自胃瘧下至此尋黄帝中誥圖經所主或
 有不與此文同應古之别法也
   氣厥論篇
黄帝問曰五藏六府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
[023-013a]
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
 肝藏血然寒入則陽氣不散陽氣不散則
 血聚氣澀故爲癰腫又爲少氣也○新校
 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腎移寒於脾元起注
 云腎傷於寒而傳於脾脾主肉寒生於肉
 則結爲堅堅化爲膿故爲癰也血傷氣少
 故曰少氣甲乙經亦作移寒於脾王因誤
 本遂解爲肝亦智者之一失也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脾藏主肉肝藏主筋肉温則筋舒肉冷則
[023-013b]
 筋急故筋攣也肉寒則衛氣結聚故爲癰
 腫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心爲陽藏神處其中寒薄之則神亂離故
 狂也陽氣與寒相薄故隔塞而中不通也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爲陽藏反受諸寒寒氣不消乃移於肺
 寒隨心火内鑠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
 然肺藏消鑠氣無所持故令飲一而溲二
 也金火相賊故死不能治
[023-014a]
肺移寒於腎爲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
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

 肺藏氣腎主水夫肺寒入腎腎氣有餘腎
 氣有餘則上奔於肺故云涌水也大腸爲
 肺之府然肺腎俱爲寒薄上下皆無所之
 故水氣客於大腸也腎受凝寒不能化液
 大腸積水而不流通故其疾行則腸鳴而
 濯濯有聲如囊裏漿而爲水病也○新校
 正云按甲乙經水之病也作治主肺者
[023-014b]
脾移熱於肝則爲驚衂
 肝藏血又主驚故熱薄之則驚而鼻中血
 出
肝移熱於心則死
 兩陽和合火木相燔故肝熱入心則當死
 也陰陽别論曰肝之心謂之生陽生陽之
 屬不過四日而死○新校正云按陰陽别
 論之文義與此殊王氏不當引彼誤文附
 會此義
心移熱於肺傳爲鬲消
[023-015a]
 心肺兩間中有斜鬲膜鬲膜下際内連於
 横鬲膜故心熱入肺乆乆傳化内爲鬲熱
 消渴而多飲也
肺移熱於腎傳爲柔痓
 柔謂筋柔而無力痓謂骨痓而不隨氣骨
 皆熱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舉筋柔緩
 而無力也痓音職
腎移熱於脾傳爲虚腸澼死不可治
 脾土制水腎反移熱以與之是脾土不能
 制水而受病故乆乆傳爲虚損也腸澼死
[023-015b]
 者腎主下焦象水而冷今乃移熱是精氣
 内消下焦無主以守持故腸澼除而氣不
 禁止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爲津液之府胞爲受納之司故熱入
 膀胱胞中外熱陰絡内溢故不得小便而
 溺血也正理論曰熱在下焦則溺血此之
 謂也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爲口麋
 小腸脉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故受
[023-016a]
 熱以下令腸隔塞而不便上則口生瘡而
 麋爛也麋謂爛也糜武/悲切
小腸移熱於大腸爲虙瘕爲沉
 小腸熱已入大腸兩熱相薄則血溢而爲
 伏瘕也血澁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
 云爲伏瘕爲沉也虙與伏同瘕一爲疝傳
 寫誤也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
 胃爲水穀之海其氣外養肌肉熱消水穀
 又鑠肌肉故善食而瘦入也食亦者謂食
[023-016b]
 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新校
 正云按甲乙經入作又王氏注云善食而
 瘦入也殊爲無義不若甲乙經作又讀連
 下文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義同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
止也
 腦液下滲則爲濁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
 故曰鼻淵也頞謂鼻頞也足太陽脉起於
[023-017a]
 目内眦上額交巅上入絡腦足陽明脉起
 於鼻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脉今腦熱則足
 太陽逆與陽明之脉俱盛薄於頞中故鼻
 頞辛也辛謂酸痛故下文曰
傳爲衄衊瞑目
 以足陽明脉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脉故耳
 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則衄出汗血也衊
 謂汗血也血出甚陽明太陽脉衰不能榮
 養於目故目瞑瞑暗也衊莫/結切
故得之氣厥也
[023-017b]
 厥者氣逆也皆由氣逆而得之
   咳論篇
黄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藏
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
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
以從其合也
 邪謂寒氣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脉上至於肺則肺寒肺
寒則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咳
 肺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
[023-018a]
 屬肺故云從肺脉上至於肺也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時謂王月也非王月則不受邪故各傳以
 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
受病微則爲咳甚者爲泄爲痛
 寒氣微則外應皮毛内通肺故咳寒氣甚
 則入於内内裂則痛入於腸胃則泄痢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
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
[023-018b]
受之
 以當用事之時故先受邪氣○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乘秋則三字疑此
 文誤多也
帝曰何以異之
 欲明其證也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肺藏氣而應息故咳則喘息而喉中有聲
 甚則肺絡逆故唾血也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
[023-019a]
咽腫喉痹
 手心主脉起於胸中出屬心包少陰之脉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其支别者從心系上
 俠咽喉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
 介介如梗狀作喝喝又少陰之脉上俠咽
 不言俠喉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
則兩胠下滿
 足厥陰脉上貫鬲布胠肋循喉嚨之後故
 如是胠亦脇也
[023-019b]
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
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足太陰脉上貫鬲俠咽其支别者復從胃
 别上鬲故病如是也脾氣連肺故痛引肩
 背也脾氣主右故右胠陰陰然深慢痛也
 劇音/極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足少陰脉上股内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
 俠舌本又膀胱脉從肩髆内别下俠脊抵
[023-020a]
 腰中入循膂絡腎故病如是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
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
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脾與胃合又胃之脉循喉嚨入缺盆下鬲
 屬胃絡脾故脾咳不已胃受之也胃寒則
 嘔嘔甚則腸氣逆上故蚘出蚘音/回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肝與膽合又膽之脉從缺盆以下胷中貫
 鬲絡肝故肝咳不已膽受之也膽氣好逆
[023-020b]
 故嘔温苦汁也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欬狀欬而遺失
 肺與大腸合又大腸脉入缺盆絡肺故肺
 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爲傳送之府故寒
 入則氣不禁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遺
 失作遺矢
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狀欬而失氣
氣與咳俱失
 心與小腸合又小腸脉入缺盆絡心故心
 欬不已小腸受之小腸寒盛氣入大腸欬
[023-021a]
 則小腸氣下奔故失氣也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欬狀欬而遺溺
 腎與膀胱合又膀胱脉從肩髆内俠脊抵
 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腎咳不已膀
 胱受之膀胱爲津液之府是故還溺
乆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欬而腹滿
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
而面浮腫氣逆也
 三焦者非謂手少陽也正謂上焦中焦耳
 何者上焦者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鬲
[023-021b]
 布胸中走腋中焦者亦至於胃口出上焦
 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
 微上注於肺脉乃化而爲血故言皆聚於
 胃關於肺也兩焦受病則邪氣熏肺而肺
 氣滿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腹
 滿不欲食者胃寒故也胃脉者從缺盆下
 乳内廉下循腹至氣街其支者復從胃下
 口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今胃受邪故病
 如是也何以明其不謂下焦然下焦者别
 於回腸注於膀胱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
[023-022a]
 中盛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泌别汁循下焦
 而滲入膀胱尋此行化乃與胃口懸遠故
 不謂此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胃脉下
 循腹作下俠臍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
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諸藏俞者皆脉之所起第三穴諸府合者
 皆脉之所起第六穴也經者藏脉之所起
 第四穴府脉之所起第五穴靈樞經曰脉
 之所注爲俞所行爲經所入爲合此之謂
[023-022b]
 也
帝曰善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