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37-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三十七今二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繆刺論篇
黄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繆刺言所刺之穴應用如紕繆綱紀也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
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脉留而不去入舍於絡
脉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脉内連五藏散於腸
[037-001b]
胃陰陽俱感五臓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
極於五臓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
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
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病在血絡是謂奇邪○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云大絡十五絡也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
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
俞命曰繆刺
 四末謂四支也
[037-002a]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
與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
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病易且移
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
中其經非絡脉也
 先病者謂彼痛未止而此先病以承之
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脉繆處故命曰繆刺
 絡謂正經之傍支非正别也亦兼公孫飛
 揚等之别絡也○新校正云按王氏云非
[037-002b]
 正别也按本論邪客足太陰絡令人腰痛
 注引從髀合陽明上絡嗌貫舌中乃太陰
 之正也亦是兼脉之正安得謂之非正别
 也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
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胷脇支滿
 以其絡之别者并正經從腎上貫肝鬲走
 於心包故邪客之則病如是
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
 然骨之前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
[037-003a]
 下陷者中足少陰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刺此多見
 血令人立饑欲食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言痛在左取之右痛在右取之左餘如此
 例
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素有此病而新發先刺之五日乃愈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
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
[037-003b]
 以其脉循手表出臂外上肩入缺盆布膻
 中散絡心包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
 項又心主其舌故病如是
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謂關衝穴少陽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左右手皆
 刺之故言各一痏痏瘡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經關衝穴出手小指次指之端今言
 中指者誤也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
[037-004a]
病數日已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

 以其絡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五寸别走少
 陽其支别者循脛上睾結於莖故令人卒
 疝暴痛睾陰丸也
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謂大敦穴足大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厥陰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
 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
[037-004b]
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
 以其經之正者從腦出别下項支别者從
 膊内左右别下又其絡自足上行循背上
 頭故頭項肩痛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
 云其支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别下項王氏
 云經之正者正當作支
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謂至陰穴太陽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
 云按甲乙經云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
[037-005a]
 如韭葉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

 謂金門穴足太陽郄也在外踝下刺可入
 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
支胠胸中熱
 以其經自肩端入缺盆絡脉其支别者從
 缺盆中直而上頸故病如是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037-005b]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謂商陽穴手陽明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壯○新校
 正云按甲乙經云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内
 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是人手之本節
 踝也
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爲數月生
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
[037-006a]
十四痏
 隨日數也月半已前謂之生月半以後謂
 之死虧滿而異也
邪客於足陽蹻之脉令人目痛從内眥始
 以其脉起於足上行至頭而屬目内眥故
 病令人目痛從内眥始也何以明之八十
 一難經曰陽蹻脉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
 行入風池針經曰陰蹻脉入鼽屬目内眥
 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尋此則至於目内
 眥也
[037-006b]
刺外躁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謂申脉穴陽蹻之所生也在外踝下陷者
 中容爪甲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
 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刺腰痛
 注云外踝下五分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
墜惡血留内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
此上傷厥陰之脉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内躁
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
 此少陰之絡也○新校正云詳血脉岀血
[037-007a]
 脉字疑是絡字
刺足跗上動脉
 謂衝陽穴胃之原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主腹大不嗜
 食以腹脹滿故取之
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
刺左
 謂大敦穴厥陰之井也
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善悲驚不樂亦如上法刺之
[037-007b]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以其經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其絡支
 别者入耳會於宗脉故病令人耳聾時不
 聞聲者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立聞
 亦同前商陽穴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
 謂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在手中指端去
 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刺可入一分留三呼
[037-008a]
 灸可三壯古經脫簡無絡可尋恐是刺小
 指爪甲與肉交者也何以言之下文云手
 少陰絡會於耳中也若小指之端是謂少
 衝手少陰之井刺可入一分留一呼灸者
 可一壯○新校正云按王氏云恐是小指
 爪甲上少衝穴按甲乙經手心主之正上
 循喉嚨出耳後少陽完骨之下如是則安
 得不刺中衝而疑爲少衝也
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
 不時聞者絡氣已絶故不可刺
[037-008b]
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
以月死生爲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爲痏數
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寫左
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
 言所以約月死生爲數者何以隨氣之盛
 衰也
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
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如是刺之則無過數无不及也
[037-009a]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衂上齒寒
 以其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
 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
 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故病令人鼽衂
 上齒寒也復以其脉左右交於面部故舉
 經脉之病以明繆處之類故下文云○新
 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與甲乙經陽明之經
 作陽明之絡
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
刺右右刺左
[037-009b]
 中當爲大亦傳寫中大之誤也據靈樞經
 孔穴圖經中指次指爪甲上无穴當言刺
 大指次指爪甲上乃厲兌穴陽明之井不
 當更有次指二字也厲兌者刺可入同身
 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
 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足中指爪甲上无
 次指二字蓋以大指次指爲中指義與王
 注同下文云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亦謂此
 穴也厲兌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
 如韭葉
[037-010a]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
汗出
 以其脉支别者從目兌眥下大迎合手少
 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鬲絡肝屬膽循脅故令人脅痛咳而汗
 出䪼之六切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謂竅陰穴少陽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
 云按甲乙經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
[037-010b]
 爪甲角如韭葉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飲食一日
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邪
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内食無故
善怒氣上走賁上
 以其經支别者從肺出絡心注胷中又其
 正經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
 本故病令人嗌乾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
 氣上走賁上也賁謂氣奔也○新校正云
 詳王注以賁上爲氣奔者非按難經胃爲
[037-011a]
 賁門楊操云賁鬲也是氣上走鬲上也經
 既云氣上走安得更以賁爲奔上之解
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
右右刺左
 謂涌泉穴少陰之井也在足心陷者中屈
 足踡指宛宛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
 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嗌中腫不能内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
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亦足少陰之絡也以其絡并大經喉嚨故
[037-011b]
 爾刺之此二十九字本錯簡在邪客手足
 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前今遷於此○新
 校正云詳王注以其絡并大經循喉嚨差
 互按甲乙經足少陰之絡并經上走心包
 少陰之經循喉嚨今王氏之注經與絡交
 互當以甲乙經爲正也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
不可以仰息
 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
 厥陰少陽結於下髎而循尻骨内入腹上
[037-012a]
 絡嗌貫舌中故腰痛則引少腹控於䏚中
 也䏚謂季脅下之空軟處也受邪氣則絡
 拘急故不可以仰伸而喘息也刺腰痛篇
 中無息字○新校正云詳王注云足太陰
 之絡按甲乙經乃太陰之正非絡也王氏
 謂之絡者未詳其㫖
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爲
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腰尻骨間曰解當中有腰俞刺可入同身
 寸之二寸○新校正云按氣府論注作二
[037-012b]
 分刺熱論注作二分水穴篇注作二分熱
 穴篇注作三寸甲乙經作二寸留七呼注
 與經同中誥孔穴經云左取右右取左穴
 當中不應爾也次腰下俠尻有骨空各四
 皆主腰痛下髎注與經同是足太陰厥陰
 少陽所結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十呼
 若灸者可灸三壯胂謂兩髀胂也腰俞髁
 伸皆當取之也○新校正云按此邪客足
 太陰之絡并刺法一項己見刺腰痛篇中
 彼注甚詳此特多是腰俞三字耳别按全
[037-013a]
 元起本舊無此三字王氏頗知腰俞無左
 右取之理而注之而不知全元起本舊無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

 以其經從膊内左右别下貫胂合膕中故
 病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引脅而痛下更云
 内引心而痛
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
刺之傍三痏立已
[037-013b]
 從項始數脊椎者謂從大椎數之至第二
 椎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内循脊兩
 傍按之有痛應手則邪客之處也隨痛應
 手深淺即而刺之邪客在脊骨兩傍故言
 刺之傍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
可舉
 以其經出氣街繞髦際横入髀厭中故痛
 令人留於髀樞後痛解不可舉樞謂髀樞
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乆留針以月死生爲數
[037-014a]
立已
 髀樞之後則環銚穴也正在髀樞後故言
 刺髀樞後也環銚者足少陽脉氣所發刺
 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二呼若灸者可灸
 三壯毫針者第七針也○新校正云按甲
 乙經環跳在髀樞中氣穴論云在兩髀厭
 分中此經云刺樞中而王氏以謂髀樞之
 後者誤也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正言也經不病則邪在絡故繆刺之若經
[037-014b]
 所過有病是則經病不當繆刺矣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手陽明謂前手大指次指去端如韭葉者
 也是謂商陽據中誥孔穴圖經手陽明脉
 中商陽合谷陽谿偏歷四穴并主耳聾今
 經所指謂前商陽不謂此合谷等穴也耳
 前通脉手陽明脉正當聽會之分可入同
 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脉入齒中者立已
 據甲乙流注圖經手陽明脉中商陽二間
[037-015a]
 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温留七穴并主齒痛
 手陽明脉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脉循鼻
 外入上齒中也齲丘/禹切
邪客於五藏之間其病也脉引而痛時來時
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
 各刺其井左取右右取左
視其脉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有血脉者則刺之如此數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脉血者去

[037-015b]
 若病繆傳而引上齒齒唇寒痛者刺手背
 陽明絡也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
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謂第二指厲兌穴也手大指次指謂商陽
 穴手陽明井也針經曰齒痛不惡清飲取
 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新校正云詳
 前文邪客足陽明刺中指次指爪甲上是
 誤剩次指二字當如此只言中指爪甲上
 乃是
[037-016a]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
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手少陰眞心脉足少陰腎脉手太陰肺脉
 足太陰脾脉足陽明胃脉此五絡皆會於
 耳中而出絡左額角也
五絡俱竭令人身脉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
若尸或曰尸厥
 言其卒冒悶而如死尸身脉猶如常人而
 動也然陰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
 逆邪氣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五絡閉結
[037-016b]
 而不通故其狀若屍也以是從厥而生故
 或曰屍厥
刺其足大指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
 謂隱白穴足太陰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後刺足心
 謂涌泉穴足少陰之井也刺同前取涌泉
 穴法
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
 謂第二指足陽明之井也刺同前取厲兌
[037-017a]
 穴法
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
 謂少商穴手太陰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後刺手心主
 謂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一壯○新校
 正云按甲乙經不刺手心主詳此五絡之
 數亦不及手心主而此刺之是有六絡未
 會王冰相隨注之不爲明辨之㫖也
[037-017b]
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謂神門穴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手少
 陰之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
 若灸者可灸三壯
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言使氣入耳中内助五絡令氣復通也當
 内管入耳以手宻擫之勿令氣泄而極吹
 之氣蹙然後絡脉通也○新校正云按陶
 隱居云吹其左耳極三度復吹其右耳三
 度也
[037-018a]
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
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左角之髮是五絡血之餘故鬄之燔治飲
 之以美酒也酒者所以行藥勢又炎上而
 内走於心心主脉故以美酒服之鬄音/易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脉切而從之審其虚實
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
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
之數也
   四時刺逆從論篇
[037-018b]
厥陰有餘病陰痹
 痹謂痛也陰謂寒也有餘謂厥陰氣盛滿
 故陰發於外而爲寒痹○新校正云詳王
 氏以痹爲痛未通
不足病生熱痹
 陰不足則陽有餘故爲熱痹
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氣
 厥陰脉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又
 其絡支别者循脛上睾結於莖故爲狐疝
 少腹積氣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狐
[037-019a]
 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
 曰孤疝一曰狐疝謂三焦孤府爲疝故曰
 孤疝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
 腎水逆連於肺母故也足少陰脉從腎上
 貫肝鬲入肺中故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
 病肺痹也
滑則病肺風疝濇則病積溲血
 以其正經入肺貫腎絡膀胱故爲肺疝及
 積溲血也
[037-019b]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
 脾主肉故如是
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
 太陰之脉入腹屬脾絡胃其支别者復從
 胃别上鬲注心中故爲脾疝心腹時滿也
陽明有餘病脉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
 胃有餘則上歸於心不足則心下痹故爲
 是
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
 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
[037-020a]
 三焦故爲心疝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
 太陽與少陰爲表裏故有餘不足皆病歸
 於腎也
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太陽之脉交於巔上入絡腦下循膂絡腎
 故爲腎風及巔病也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
 少陽與厥陰爲表裏故病歸於肝
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037-020b]
 肝主筋故時筋急厥陰之脉上出額與督
 脉會於巔其支别者從目系下頰裏故目
 痛
是故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
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余願聞
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
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脉夏者經滿氣溢
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内
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引謂牽引以縮急也
[037-021a]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内著骨髓通於五藏是
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
變化不可爲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
其邪則亂氣不生
 得氣而調故不亂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
脉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血氣溢於外則中不足故少氣○新校正
 云按自春刺絡脉至令人目不明與診要
 經終論義同文異彼注甚詳於此彼分四
[037-021b]
 時此分五時然此有長夏刺肌肉之分而
 逐時各闕刺秋分之事疑此肌肉之分即
 彼秋皮膚之分也
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
 血逆氣上故上氣○新校正云按經闕春
 刺秋分
春刺筋骨血氣内著令人腹脹
 内著不散故脹
夏刺經脉血氣乃竭令人解㑊
 血氣竭少故解㑊然不可名之也解㑊謂
[037-022a]
 寒不寒熱不熱壯不壯弱不弱故不可名
 之也
夏刺肌肉血氣内却令人善恐
 却閉也血氣内閉則陽氣不通故善恐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血氣上逆則怒氣相應故善怒○新校正
 云按經闕夏刺秋分
秋刺經脉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血氣上逆滿於肺中故善忘
秋刺絡脉氣不外行
[037-022b]
 新校正云按别本作血氣不行全元起本
 作氣不衛外太素同
令人卧不欲動
 以虚甚故○新校正云按經闕秋刺長夏
 分
秋刺筋骨血氣内散令人寒慄
 血氣内散則中氣虚故寒慄
冬刺經脉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以血氣無所營故也
冬刺絡脉内氣外泄留爲大痹冬刺肌肉陽
[037-023a]
氣竭絶令人善忘
 陽氣不壯至春而竭故善忘○新校正云
 按經闕冬刺秋分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六經之病
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淫不次也不次而行如浸淫相染而生病
 也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爲逆正
氣内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
[037-023b]
不轉
 不轉謂不逆轉也
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動爲噫
 診要經終論曰中心者環死刺禁論曰一
 日死其動爲噫
中肝五日死其動爲語
 診要經終論闕而不論刺禁論曰中肝五
 日死其動爲語○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語
 作欠
中肺三日死其動爲咳
[037-024a]
 診要經終論曰中肺五日死刺禁論曰中
 肺三日死其動爲咳
中腎六日死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三日死
其動爲嚏欠
 診要經終論曰中腎七日死刺禁論曰中
 腎六日死其動爲嚏○新校正云按甲乙
 經無欠字
中脾十日死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十五日死
[037-024b]
其動爲吞
 診要經終論曰中脾五日死刺禁論曰中
 脾十日死其動爲吞然此三論皆岐伯之
 言而死日動變不同傳之誤也
刺傷人五藏必死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
知其死也
 變謂氣動變也中心下至此并爲逆從重
 文也
   標本病傳論篇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皮部論篇前
黄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岐伯對
[037-025a]
曰凡刺之方必别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
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
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
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
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可施必中
 焉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道不疑惑識斷深明則無問於人正行皆
 當
[037-025b]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識猶褊淺道未高深舉且見違故行多妄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爲道也小而大言一而
知百病之害
 著之至也言别陰陽知逆順法明著見精
 微觀其所舉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
 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大者何法之
 明故非聖人之道孰能至於是耶故學之
[037-026a]
 者猶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博大也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

 雖事極深玄人非咫尺略以淺近而悉貫
 之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爲言而世人識見
 無能及者
治反爲逆治得爲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
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
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
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
[037-026b]
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
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
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
有客氣有同氣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同作固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本先病標後病必謹察之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本而標之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以其有
[037-027a]
 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謂
 先發輕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
 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
 間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證而輕易
 少謂少形證而重難也以意調之調審量
 標本不足有餘非謂捨法而以意妄爲調
 之也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
者治其本
[037-027b]
 并謂他脉共受邪氣而合病也獨爲一經
 受病而無異氣相參也并甚則相傳傳急
 則亦死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
 臓眞通於心故心先痛
一日而咳
 心火勝金傳於肺也肺在變動爲咳故爾
三日脇支痛
 肺金勝木傳於肝也以其脉循脅肋故如
 是
[037-028a]
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
 肝木勝土傳於脾也脾性安鎮木氣乘之
 故閉塞不通身痛體重
三日不已死
 以勝相伐唯弱是從五藏四傷豈其能乆
 故爲即死
冬夜半夏日中
 謂正子午之時也或言冬夏有異非也晝
 夜之半事甚昭然○新校正云按靈樞經
 大氣入藏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
[037-028b]
 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
 夏日中甲乙經曰病先發於心心痛一日
 之肺而咳三日之肝肋支痛五日之脾閉
 塞不通身病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
 日中詳素問言其病靈樞言其臓甲乙經
 及并素問靈樞二經之文而病與臓兼舉
 之
肺病喘咳
 臓眞高於肺而主息故喘欬
三日而脅支滿痛
[037-029a]
 肺傳於肝
一日身重體痛
 肝傳於脾
五日而脹
 自傳於府
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孟冬之中日入於申之八刻二分仲冬之
 中日入於申之七刻三分季冬之中日入
 於申與孟月等孟夏之中日出於寅之八
 刻一分仲夏之中日出於寅之七刻三分
[037-029b]
 季夏之中日岀於寅與孟月等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
 臓眞散於肝脉内連目脅故如是
三日體重身痛
 肝傳於肺
五日而脹
 自傳於府
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
 謂胃傳於腎以其脉起於足循腨内岀膕
 内廉上股内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如
[037-030a]
 是也腰爲腎之府故腰痛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日中
夏早食
 日入早晏如冬法也早食謂早於食時則
 卯正之時也
脾病身痛體重
 臓眞濡於脾而主肌肉故爾
一日而脹
 自傳於府
[037-030b]
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
 胃傳於腎
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
 自傳於府及之𦛗也𦛗音吕
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人定謂申後二十五刻晏食謂寅後二十
 五刻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
 臓眞下於腎故如是
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
[037-031a]
 自傳於府○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之𦛗
 膀胱是自傳於府及之𦛗也
三日腹脹
 膀胱傳小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三日
 上之心心脹
三日兩脅支痛
 府傳於臓○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三日
 之小腸三日上之心今云兩脅支痛是小
 腸府傳心臓而發痛也
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037-031b]
 大晨謂寅後九刻大明之時也晏晡謂申
 後九刻向昏之時也
胃病脹滿
 以其脉循腹故如是
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
 胃傳於腎
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
 自傳於府及之𦛗也
五日身體重
 膀胱水府傳於脾也○新校正云按靈樞
[037-032a]
 經及甲乙經各云五日上之心是膀胱傳
 心爲相勝而身體重今王氏言傳脾者誤
 也
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夜半後謂子後八刻丑正時也日昳謂午
 後八刻未正時也昳徒結切
膀胱病小便閉
 以其爲津液之府故爾
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
 自歸於臓
[037-032b]
一日腹脹
 腎復傳於小腸
一日身體痛
 小腸傳於脾○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一
 日上之心是府傳於臓也甲乙經作之脾
 與王注同
二日不已死冬鷄鳴夏下晡
 鷄鳴謂早鷄鳴丑正之分也下晡謂日下
 於晡時申之後五刻也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037-033a]
 五藏相移皆如此有緩傳者有急傳者緩
 者或一歲二歲三歲而死其次或三月若
 六月而死急者一日二日三日四日或五
 六日而死則此類也尋此病傳之法皆五
 行之氣考其日數理不相應夫以五行爲
 紀以不勝之數傳於所勝者謂火傳於金
 當云一日金傳於木當云二日木傳於土
 當云四日土傳於水當云三日水傳於火
 當云五日也若以己勝之數傳於不勝者
 則木三日傳於土土五日傳於水水一日
[037-033b]
 傳於火火二日傳於金金四日傳於木經
 之傳日似法三陰三陽之氣玉機眞臓論
 曰五臓相通移階有次不治三月若六月
 若三日若六日傳而當死此與同也雖爾
 猶當臨病詳視日數方悉是非
間一臓止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无止字
及至三四臓者乃可刺也
 間一臓止者謂隔過前一臓而不更傳也
 則謂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金傳
[037-034a]
 木而止皆間隔一臓也及至三四臓者皆
 謂至前第三第四臓也諸至三臓者皆是
 其己不勝之氣也至四臓者皆至己所生
 之父母也不勝則不能爲害於彼所生則
 父子无剋伐之期氣順以行故刺之可矣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