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09-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九
   六節藏象論篇
黄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
以九九制會
 新校正云詳下文云地以九九制會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爲天地乆矣不
知其所謂也
 六六之節謂六竟於六甲之日以成一歲
 之節限九九制會謂九周於九野之數以
 制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
[009-001b]
 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乆矣若復以九九爲
 紀法則兩歲大半乃曰一周不知其法眞
 原安謂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云兩歲大
 半乃曰一周按九九制會當云兩歲四分
 歲之一乃曰一周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
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制會氣之數也
 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
[009-002a]
 之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日
 又不足其數矣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
 焉何者以其積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
 阯於陰陽人神之運爲始終於九氣然九
 之爲用豈不大哉律書曰黄鍾之律管長
 九寸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
 生成因於九氣矣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
 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異
 也○新校正云按别本三分一作二分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
[009-002b]
化生之用也
 制謂準度紀謂綱紀準日月之行度者所
 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紀化生之爲用也
 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氣應無差則生成
 之理不替遲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
 異長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長無失畤宜也
天爲陽地爲陰日爲陽月爲陰行有分紀周
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
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
閏矣
[009-003a]
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
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
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餘而二十九日一
周天也言有奇者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
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禮
義及漢律曆志云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
東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
天東行今太史說云并循天而東行從東
而西轉也諸曆家說月一日至四日月行
最疾日夜行十四度餘自五日至八日行
[009-003b]
次疾日夜行十三度餘自九日至十九日
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餘二十日至二十
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餘二十四
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餘今
太史說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
日前疾有十五日後遲者有十五日前遲
有十五日後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
有遲疾遲速之度固无常準矣雖爾終以
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
度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三百八
[009-004a]
 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
 復遷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
 此大盡之月也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
 之半者亦大盡法也其計率至十三分日
 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盡之月也故云大
 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正言之者
 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以
 奇不成日故舉六以言之若通以六小爲
 法則歲止有三百五十四日歲少十一日
 餘矣取月所少之辰加歲外餘之日故從
[009-004b]
 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尚書曰期三百
 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則其
 義也積餘盈閏者盡以月之大小不盡天
 度故也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端首也始初也表彰示也正斗建也中月
 半也推退位也言立首氣於初節之日示
 斗建於月半之辰退餘閏於相望之後是
 以閏之前則氣不及月閏之後則月不及
 氣故常月之制建初立中閏月之紀无初
[009-005a]
 无中縱曆有之皆他節氣也故曆無云其
 候閏某月節閏某月中也推終之義斷可
 知乎故曰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
 也由斯推日成閏故能令天度畢焉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
伯曰天以六六爲節地以九九制會
 新校正云詳篇首云人以九九制會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
百六十日法也
 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
[009-005b]
 十者天地之至數也易繫辭曰天九地十
 則其義也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甲子六
 周而復始則終一歲之日是三百六十日
 之歲法非天度之數也此蓋十二月各三
 十日者若除小月其日又差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
九竅皆通乎天氣
 通天謂元氣即天眞也然形假地生命惟
 天賦故奉生之氣通繫於天禀於陰陽而
 爲根本也寳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
[009-006a]
 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四氣調神大論
 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
 也又曰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其
 義也九州謂冀兖青徐揚荆豫梁雍也然
 地列九州人施九竅精神往復氣與參同
 故曰九州九竅也靈樞經曰地有九州人
 有九竅則其義也先言其氣者謂天真之
 氣常繫屬於中也天氣不絶眞靈内屬行
 藏動靜悉與天通故曰皆通乎天氣也
故其生五其氣三
[009-006b]
 形之所存假五行而運用徵其本始從三
 氣以生成故云其生五其氣三也氣之三
 者亦副三元故下文曰○新校正云詳夫
 自古通天者至此與生氣通天論同注頗
 異當兩觀之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非惟人獨由三氣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
 矣故易乾坤諸卦皆必三矣
三而三之合則爲九九分爲九野九野爲九

[009-007a]
 九野者應九藏而爲義也爾雅曰邑外爲
 郊郊外爲甸甸外爲牧牧外爲林林外爲
 坰坰外爲野則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
 今爾雅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
 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與王氏
 所引有異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爲九藏以應之也
 形藏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
 也形分於外故以名焉神藏五者一肝二
 心三脾四肺五腎也神藏於内故以名焉
[009-007b]
 所謂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
 魄腎藏志也故此二别爾○新校正云詳
 此乃宣明五氣篇文與生氣通天注重又
 與三部九候論注重所以名神藏形藏之
 說具三部九候論注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
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請宣揚㫖要啓所未聞解疑惑者之心開
 蒙昩者之耳令其曉達咸使深明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009-008a]
 上帝則上古帝君也先師岐伯祖之師僦
 貸季上古之理色脉者也移精變氣論曰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八素經
 序云天師對黄帝曰我於僦貸季理色脉
 已三世矣言可知乎○新校正云詳素一
 作索或以八爲大按今太素無此文僦即/就切
帝曰請遂聞之
 遂盡也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
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009-008b]
 日行天之五度則五日也三候正十五日
 也六氣凡九十日正三月也設其多之矣
 故十八候爲六氣六氣謂之時也四時凡
 三百六十日故曰四時謂之歲也各從主
 治謂一歲之日各歸從五行之一氣而爲
 之主以王也故下文曰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
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
所加氣之盛衰虚實之所起不可以爲工矣
 五運謂五行之氣應天之運而主化者也
[009-009a]
 襲謂承襲如嫡之承襲也言五行之氣父
 子相承主統一周之日常如是无已周而
 復始也時謂立春之前當至時也氣謂當
 主之脉氣也春前氣至脉氣亦至故曰時
 立氣布也候謂日行五度之候也言一候
 之日亦五氣相生而直之差則病矣移精
 變氣論曰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
 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
 其常此之謂也工謂工於修養者也言必
 明於此乃可横行天下矣○新校正云詳
[009-009b]
 王注時立氣布謂立春前當至時當王之
 脉氣也按此正謂歲立四時時布六氣如
 環之无端故又曰候亦同法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虚之變此其
常也
 言盛虚之變見此乃天之常道爾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不愆常候則无過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009-010a]
 言玉機眞藏論篇具言五氣平和太過不
 及之㫖也○新校正云詳王注言玉機眞
 藏論已具按本篇言脉之太過不及即不
 論運氣之太過不及與平氣當云氣交變
 大論五常政大論篇已具言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
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各以氣命其藏
 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冬應水
 水勝火夏應火火勝金秋應金金勝木常
[009-010b]
 如是矣四時之中加之長夏故謂得五行
 時之勝也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
 長在夏中既長而王故云長夏也以氣命
 藏者春之木内合肝長夏土内合脾冬之
 水内合腎夏之火内合心秋之金内合肺
 故曰各以氣命其藏也命名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

 始春謂立春之日也春爲四時之長故候
 氣皆歸於立春前之日也
[009-011a]
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
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此上十字文義不倫應古文錯簡次後五
 治下乃其義也今朱書之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
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
氣至之時也
 凡氣之至皆謂立春前十五日乃候之初
 也未至而至謂所直之氣未應至而先期
 至也先期而至是氣有餘故曰太過至而
[009-011b]
 不至謂所直之氣應至不至而後期至後
 期而至是氣不足故曰不及太過則薄所
 不勝而乘所勝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
 受病所不勝薄之者凡五行之氣我剋者
 爲所勝剋我者爲所不勝生我者爲所生
 假令肝木有餘是肺金不足金不制木故
 木太過木氣既餘則反薄肺金而乘於脾
 土矣故曰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
 此皆五藏之氣内相淫併爲疾故命曰氣
 淫也餘太過例同之又如肝木氣少不能
[009-012a]
 制土土氣無畏而遂妄行木被土凌故云
 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也肝木之氣不平
 肺金之氣自薄故曰所不勝薄之然木氣
 不平土金交薄相迫爲疾故曰氣迫也餘
 不及例皆同
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
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時謂氣至時也候其年則始於立春之日
 候其氣則始於四氣定期候其日則隨於
 候日故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也反謂反
[009-012b]
 背也五治謂五行所治主統一歲之氣也
 然不分五治謬引入邪天眞氣運尚未該
 通人病之由安能精達故曰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言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者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
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變謂變易天常也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
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
[009-013a]
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言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
 不應於天道夫人之氣亂不順天常故有
 病死之徵矣左傳曰違天不祥此其類也
 假令木直之年有火氣至後二歲病矣土
 氣至後三歲病矣金氣至後四歲病矣水
 氣至後五歲病矣眞氣不足復重感邪眞
 氣内微故重感於邪則死也假令非王直
 年而氣相干者且爲微病不必内傷於神
 藏故非其時則微而且持也若當所直之
[009-013b]
 歲則易中邪氣故當其直時則病疾甚也
 諸氣當其王者皆必受邪故云非其時則
 微當其時則甚也通評虚實論曰非其時
 則生當其時則死當謂正直之年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
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

 新校正云詳從前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至
 此全元起註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之所
 捕也
[009-014a]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
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言天地廣大不可度量而得之造化玄微
 豈可以人心而遍悉大神靈問讚聖深明
 舉大說凡粗言綱紀故曰請陳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
味之美不可勝極
 言物生之衆禀化各殊目視口味尚无能
 盡之况於人心乃能包括耶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009-014b]
 言色味之衆雖不可遍盡所由然人所嗜
 所欲則自隨己心之所愛耳故曰嗜欲不
 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凑肝焦氣凑心香
 氣凑脾腥氣凑肺腐氣凑腎也地以五味
 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
 味入肺鹹味入腎也清陽化氣而上爲天
 濁陰成味而下爲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
 人以味也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爲天濁
[009-015a]
 陰爲地又曰陽爲氣陰爲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
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
 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氣爲水母故味
 藏於腸胃内養五氣五氣和化津液方生
 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
 也
帝曰藏象何如
[009-015b]
 象謂所見於外可閲者也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
充在血脉爲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君主者萬物
 繫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火氣炎上故華在面也心養血其主脉故
 充在血脉也心王於夏氣合太陽以太陽
 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也金匱眞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
 中之陽也○新校正云詳神之變全元起
[009-016a]
 本并太素作神之處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爲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肺藏氣其神魄其養皮毛故曰肺者氣之
 本魄之處華在毛充在皮也肺藏爲太陰
 之氣主王於秋晝日爲陽氣所行位非陰
 處以太陰居於陽分故曰陽中之太陰通
 於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日中至黄昏天
 之陽陽中之陰也○新校正云按太陰甲
 乙經并太素作少陰當作少陰肺在十二
[009-016b]
 經雖爲太陰然在陽分之中當爲少陰也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
充在骨爲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地户封閉蟄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藏六
 府之精而藏之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髮者腦
 之所養故華在髮充在骨也以盛陰居冬
 陰之分故曰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也金
 匱眞言論曰合夜至鷄鳴天之陰陰中之
 陰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經
[009-017a]
 太素少陰作太陰當作太陰腎在十二經
 雖爲少陰然在陰分之中當爲太陰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
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
 新校正云詳此六字當去按太素心其味
 苦其色赤肺其味辛其色白腎其味鹹其
 色黑今惟肝脾二藏載其味其色陰陽應
 象大論已著色味詳矣此不當出之今更
 不添心肺腎三藏之色味只去肝脾二藏
 之色味可矣其注中所引陰陽應象大論
[009-017b]
 文四十一字亦當去之罷音/疲
此爲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爲也肝主筋
 其神魂故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
 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
 也東方爲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陰陽
 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肝
 合木故其味酸也又曰神在藏爲肝在色
 爲蒼故其色蒼也以少陽居於陽位而王
 於春故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也金匱
[009-018a]
 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
 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經太
 素作陰中之少陽當作陰中之少陽詳王
 氏引金匱眞言論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
 陽中之陽也以爲證則王意以爲陽中之
 少陽也再詳上文心藏爲陽中之太陽王
 氏以引平旦至日中天之說爲證今肝藏
 又引爲證反不引鷄鳴至平旦天之陰陰
 中之陽爲證則王注之失可見當從全元
 起本及甲乙經太素作陰中之少陽爲得
[009-018b]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廪之本營之
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皆可受盛轉運不息故爲倉廪之本名曰
 器也營起於中焦中焦爲脾胃之位故云
 營之居也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脾胃糟
 粕轉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曰轉味而
 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新校正云詳此六字當去并注中引陰陽
 應象大論文四十字亦當去已解在前條
[009-019a]
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口爲脾官脾主肌肉故曰華在唇四白充
 在肌也四白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陰陽
 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脾
 合土故其味甘也又曰在藏爲脾在色爲
 黄故其色黄也脾藏土氣土合至陰故曰
 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也金匱眞言論曰
 陰中之至陰脾也
凡十一藏取决於膽也
 上從心藏下至於膽爲十一也然膽者中
[009-019b]
 正剛斷无私偏故十一藏取决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
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爲格陽
 陽脉法也少陽膽脉也太陽膀胱脉也陽
 明胃脉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陽
 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而躁在手陽明
 手少陽三焦脉手太陽小腸脉手陽明大
 腸脉一盛者謂人迎之脉大於寸口一倍
 也餘盛同法四倍已上陽盛之極故格拒
 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論曰格則吐逆
[009-020a]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
在太陰四盛已上爲關陰
 陰脉法也厥陰肝脉也少陰腎脉也太陰
 脾脉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厥陰二
 盛而躁在手少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手
 厥陰心包脉也手少陰心脉也手太陰肺
 脉也盛法同陽四倍已上陰盛之極故關
 閉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論曰閉則不得溺
 溲小/便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爲關格關格之
[009-020b]
脉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俱盛謂俱大於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
 以久盛極則衰敗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
 氣則死矣靈樞經曰陰陽俱盛不得相營
 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此之
 謂也○新校正云詳羸當作盈脉盛四倍
 已上非羸也乃盛極也古文羸與盈通用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