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16-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六終二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三部九候論篇
黄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衆多博大不可
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
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歃血飲血也
令合天道
[016-001b]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令合天地
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
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
其方
 天光謂日月星也歷紀謂日月行歷於天
 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之分紀也言以
 人形血氣榮衛周流合時候之遷移應日
 月之行道然斗極旋運黄赤道差冬時日
 依黄道近南故陰多夏時月依黄道近北
 故陽盛也夫四時五行之氣以王者爲貴
[016-002a]
 相者爲賤也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道貫精微故云妙問至數謂至極之數也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决
死生爲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
終於九焉
 九奇數也故天地之數斯爲極矣
一者天三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一
以應九野
 爾雅曰邑外爲郊郊外爲甸甸外爲牧牧
[016-002b]
 外爲林林外爲坰坰外爲野言其遠也○
 新校正云詳王引爾雅爲證與今爾雅或
 不同已具前六節藏象論注中坰古螢切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處百病
以調虚實而除邪疾
 所謂三部者言身之上中下部非謂寸關
 尺也三部之内經隧由之故察候存亡悉
 因於是針之補寫邪疾可除也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
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
[016-003a]
指而導之乃以爲眞
 言必當諮受於帥也徵四失論曰受師不
 卒妄作雜術謬言爲道更名自功妄用砭
 石後遺身咎此其誡也禮曰疑事無質質
 成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脉
 在額兩傍動應於手足少陽脉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脉
 在鼻孔下兩傍近於巨髎之分動應於手
 足陽明脉氣之所行
[016-003b]
上部人耳前之動脉
 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脉氣之
 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
 謂肺脉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
 於手
中部地手陽明也
 謂大腸脉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
 之分動應於手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
[016-004a]
 謂心脉也在掌後鋭骨之端神門之分動
 應於手也靈樞經持針縱捨論問曰少陰
 無輸心不病乎對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鋭骨之端正謂此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
 謂肝脉也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
 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
 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陰也
 謂腎脉也在足内踝後跟骨上陷中大谿
[016-004b]
 之分動應手
下部人足太陰也
 謂脾脉也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里下箕
 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
 於手也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
 分穴中脉動乃應手也○新校正云詳自
 上部天至此一段舊在當篇之末文不相
 接此正謂三部九候宜處於斯今依皇甫
 謐甲乙經編次例自篇末移置此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016-005a]
 足厥陰脉行其中也
地以候腎
 足少陰脉行其中也
人以候脾胃之氣
 足太陰脉行其中也脾藏與胃以膜相連
 故以候脾兼候胃也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
亦有人天以候肺
 手太陰脉當其處也
地以候胸中之氣
[016-005b]
 手陽明脉當其處也經云腸胃同候故以
 候胷中也
人以候心
 手少陰脉當其處也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
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
 位在頭角之分故以候頭角之氣也
地以候口齒之氣
 位近口齒故以候之
人以候耳目之氣
[016-006a]
 以位當耳前脉抵於目外眥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
 新校正云詳三而成天至合爲九藏與六
 節藏象論文重注義具彼篇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爲九九
分爲九野九野爲九藏
 以是故應天地之至數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爲九藏
 所謂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
 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藏
[016-006b]
 五也所謂形藏者皆如器外張虚而不屈
 合藏於物故云形藏也所謂形藏四者一
 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新校正
 云詳注說神藏宣明五氣篇文又與生氣
 通天論注六節藏象論注重
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天謂死色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藏者
 神之舍故神去則藏敗藏敗則色見異常
 之候死也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016-007a]
以調其氣之虚實實則寫之虚則補之
 度謂量也實寫虚補此所謂順天之道也
 老子曰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也
必先去其血脉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爲

 血脉滿堅謂邪留止故先刺去血而後乃
 調之不當詢問病者盈虚要以脉氣平調
 爲之期準爾
帝曰决死生奈何
 度形肥瘦調氣盈虚不問病人以平爲準
[016-007b]
 死生之證以决之也
岐伯曰形盛脉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氣相反故生氣至危玉機眞藏論曰形
 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脉氣不足形盛有餘
 證不相扶故當危也危者言其近死猶有
 生者也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虚形虚此
 其常也反此者病今脉細少氣是爲氣弱
 體壯盛是爲形盛形盛氣弱故生氣傾危
 ○新校正按全元起注及甲乙經脉經危
 并作死字
[016-008a]
形瘦脉大胸中多氣者死
 是則形氣不足脉氣有餘故死形瘦脉大
 胸中氣多形藏已傷故云死也凡如是類
 皆形氣不相得也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
 參謂參校伍謂類伍參校類伍而有不調
 謂不率其常則病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失謂氣候不相類也相失之候診凡有七
 七診之狀如下文云
[016-008b]
上下左右之脉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
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三部九候上下左右凡十八診也如參舂
 者謂大數而鼓如參舂杵之上下也脉要
 精微論曰大則病進故病甚也不可數者
 謂一息十至已上也脉法曰人一呼脉再
 至一吸脉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
 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今相失而
 不可數者是過十至之外也至五尚死况
 至十者乎
[016-009a]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衆藏相失者死中部之
候相減者死
 中部左右凡六診也上部下部已不相應
 中部獨調固非其乆減於上下是亦氣衰
 故皆死也減謂偏少也○新校正云詳舊
 云中部之候相減者死八字按全元起注
 本及甲乙經添之且注有解减之說而經
 闕其文此脫在王注之後也
目内陷者死
 言太陽也太陽之脉起於目内眦目内陷
[016-009b]
 者太陽絶也故死所以言太陽者太陽主
 諸陽之氣故獨言之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
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
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者此之謂也然脉見
 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爾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
當踝而彈之
 手足皆取之然手踝之上手太陰脉足踝
[016-010a]
 之上足太陰脉足太陰脉主肉應於下部
 手太陰脉主氣應於中部是以下文云脫
 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踈乍數者死○新
 校正按甲乙經及全元起注本并云以左
 手足當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當踝而彈
 之全元起注云内踝之上陰交之出通於
 膀胱系於腎腎爲命門是以取之以明吉
 凶今文少一之字而多一庶字及足字王
 注以手足皆取爲解殊爲穿鑿當從全元
 起注舊本及甲乙經爲正
[016-010b]
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氣和故也
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渾渾亂也徐徐緩也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氣絶故不應也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穀氣外衰則肉如脫盡天眞内竭故身不
 能行眞穀并衰故死之至矣去猶行去也
中部乍踈乍數者死
[016-011a]
 乍疏乍數氣之喪亂也故死
其脉代而鈎者病在絡脉
 鈎謂夏脉又夏氣在絡故病在絡脉也絡
 脉受邪則經脉滯吝故代止也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上下若一言遲速小大等也
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俱猶同也一也
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016-011b]
 夫病入府則愈入藏則死故死生期準察
 以知之
必先知經脉然後知病脉
 經脉四時五藏之脉
眞藏脉見者勝死
 所謂眞藏脉者眞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
 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眞心脉至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眞脾脉至弱而乍數
 乍疏眞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膚眞
 腎脉至搏而絶如指彈石辟辟然凡此五
[016-012a]
 者皆謂得眞藏脉而無胃氣也平人氣象
 論曰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此之謂也勝死者謂勝剋於己之
 時則死也平人氣象論曰肝見庚辛死心
 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
 戊己死是謂勝死也
足太陽氣絶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太陽脉起於目内眦上額交巅上從巅
 入絡腦還岀别下項循肩膊内俠脊抵腰
 中其支者復從肩膊别下貫臀過髀樞下
[016-012b]
 合膕中貫腨循踵至足外側太陽氣絶死
 如是矣○新校正云按診要經終論載三
 陽三陰脉終之證此獨犯足太陽氣絶一
 證餘應闕文也又注貫臀甲乙經作貫胂
 王氏注厥論刺瘧論各作貫胂又注刺腰
 論作貫臀詳甲乙經注臀當作胂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言死時也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細懸絶者爲陰主冬
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爲陽主夏故以日
[016-013a]
中死
 位無常居物極則反也乾坤之爻陰極則
 龍戰於野陽極則亢龍有悔是以陰陽極
 脉死於夜半日中也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亦物極則變也平曉木王木氣爲風故木
 王之時寒熱病死生氣通天論曰因於露
 風乃生寒熱由此則寒熱之病風薄所爲
 也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016-013b]
 陽之極也
病風者以日夕死
 卯酉衝也
病水者以夜半死
 水王故也
其脉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辰戌丑未土寄王之脾氣内絶故日乘四
 季而死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亦謂形氣不相得也證前脫肉身不去者
[016-014a]
 九候雖平調亦死也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但九候順四時之令雖七診互見亦生矣
 從謂順從也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
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風病之脉診大而數月經之病脉小以微
 雖候與七診之狀略同而死生之證乃異
 故不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其脉候亦敗者死矣
[016-014b]
 言雖七診見九候從者不死若病同七診
 之狀而脉應敗亂縱九候皆順猶不得生
 也
必發噦噫
 胃精内竭神不守心故死之時發斯噦噫
 宣明五氣篇曰心爲噫胃爲噦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
 方正也言必當原其始而要終也
而後各切循其脉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
從循之其脉疾者不病
[016-015a]
 氣强盛故
其脉遲者病
 氣不足故
脉不往來者死
 精神去也
皮膚著者死
 骨乾枯也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
 求有過者
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016-015b]
 有血留止刺而去之○新校正云按甲乙
 經云絡病者治其絡血無二孫字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靈樞經曰經脉爲裏支而横者爲絡絡之
 别者爲孫絡由是孫絡則經之别支而横
 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血病二字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則繆刺之
 奇謂奇繆不偶之氣而與經脉繆處也由
 是故繆刺之繆刺者刺絡脉左取右右取
 左也
[016-016a]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病氣淹留形容减瘦證不移易則消息節
 級養而刺之此又重明前經無問其病以
 平爲期者也
上實下虚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脉刺出其血
以見通之
 結謂血結於絡中也血去則經遂通矣前
 經云先去血脉而後調復明其結絡乃先
 去也○新校正云詳經文以見通之甲乙
 經作以通其氣
[016-016b]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絶此决
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此復明前太陽氣欲絶及已絶之候也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鍼
 錯簡文也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