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19-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九終五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八正神明論篇
黄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

 服事也法象也則準也約也
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謂合日月星辰之行度
[019-001b]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
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候日月者謂候日之寒温月之空滿也星
 辰者謂先知二十八宿之分應水漏刻者
 也畧而言之常以日加之於宿上則知人
 氣在太陽否日行一舍人氣在三陽與陰
 分矣細而言之從房至畢十四宿水下五
 十刻半日之度也從昴至心亦十四宿水
 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是故從房至畢者
 爲陽從昴至心者爲陰陽主晝陰主夜也
[019-002a]
 凡日行一舍故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也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
 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止氣行亦
 爾又曰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
 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於身三周與
 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
 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
 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
 九周然日行二十八舍人氣亦行於身五
[019-002b]
 十周與十分身之四由是故必侯日月星
 辰也四時八正之氣者謂四時正氣八節
 之風來朝於太一者也謹候其氣之所在
 而刺之氣定乃刺之者謂八節之風氣靜
 定乃可以刺經脉調虚實也故曆忌云八
 節前後各五日不可刺灸凶是則謂氣未
 定故不可刺灸也○新校正云按八節風
 朝太一具天元玉册中
是故天温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
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
[019-003a]

 泣謂如水中居雪也淖奴教切多也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
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减經絡虚衛氣
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
寒無刺
 血凝泣而衛氣沉也
天温無凝
 血淖液而氣易行也
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
[019-003b]
而調之
 謂得天時也
因天之序盛虚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候日遷移定氣所在南面正立待氣至而
 調之也
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虚
 血氣弱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藏作
 咸藏當作減
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
 絡亦爲經誤血氣盛也留一爲流非也
[019-004a]
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眞邪不别
沉以留止外虚内亂淫邪乃起
 氣失紀故淫邪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
日月之行也
 制謂制度星辰則可知日月行之制度矣
 畧而言之周天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氣
 行一周天凡一千八分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應二十八宿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
 十丈以分晝夜也故人十息氣行六尺日
[019-004b]
 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
 周於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
 息氣行再周於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水下二十刻
 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
 五十周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
 細而言之則常以一十周加之一分又十
 分分之六乃奇分盡矣是故星辰所以制
 日月之行度也○新校正云詳周天二十
 八宿至日行二十八宿也本靈樞經文今具
[019-005a]
 甲乙經中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虚邪以時至者也
 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八風者東方嬰兒
 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
 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
 方折風也虚邪謂乘人之虚而爲病者也
 以時至謂天應太一移居以八節之前後
 風朝中宫而至者也○新校正云詳太一
 移居風朝中宫義貝天元玉册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
[019-005b]
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四時之氣所在者謂春氣在經脉夏氣在
 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也然觸冒
 虚邪動傷眞氣避而勿犯乃不病焉靈樞
 經曰聖人避邪如避矢石蓋以其能傷眞
 氣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兩虚相感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藏
 以虚感虚同氣而相應也
工候救之弗能傷也
[019-006a]
 候之而止故弗能傷之救止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人忌於天故云天忌犯之則病故不可不
 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
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
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氣之浮沉
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候氣不差故立有驗也
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
[019-006b]
獨知之
 明前篇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
 知其形也雖形氣榮衛不形見於外而工
 以心神明悟獨得知其衰盛焉善惡悉可
 明之○新校正云按前篇乃寳命全形論
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
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
曰觀於冥冥焉
 工所以常先見者何哉以守法而神通明
 也
[019-007a]
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
以異也
 法著故可傳後世後世不絶則應用通於
 無窮矣以獨見知故工所以異於人也
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
 工異於粗者以粗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髴
 言形氣榮衛不形於外以不可見故視無
 形嘗無味伏如横弩起如發機窈窈冥冥
 莫知元主謂如神運髣髴焉若如也髣音/仿髴
[019-007b]
 音/弗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氣也
 八正之虚邪謂八節之虚邪也以從虚之
 鄉來襲虚而入爲病故謂之八正虚邪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虚風其
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正邪者不從虚之鄉來也以中人微故莫
 知其情意莫見其形狀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
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
[019-008a]
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義備離合眞邪論中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脉處而治
之故曰守其門户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三部九候爲候邪之門户也守門户故見
 邪形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狀也
帝曰余聞補寫未得其意岐伯曰寫必用方
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温也
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針乃復候其方
[019-008b]
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故曰寫
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方猶正也寫邪氣出則眞氣流行矣
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
 行謂宣不行之氣令必宣行移謂移未復
 之脉俾其平復
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鍼也
 鍼入至血謂之中榮
故員與方非鍼也
 所言方員者非謂針形正謂行移之義也
[019-009a]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弊故不可不謹養
 也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虚實
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
數言形與神何謂神何謂形願卒聞之
 神謂神智通悟形謂形診可觀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捫其所痛義亦通
[019-009b]
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
曰形
 外隱其無形故目冥冥而不見内藏其有
 象故以診而可索於經也慧然在前按之
 不得言三部九候之中卒然逢之不可爲
 之期準也離合眞邪論曰在陰與陽不可
 爲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
 其路此其義也
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
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
[019-010a]
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耳不聞言神用之微宻也目明心開而志
 先者言心之通如昏昩開卷目之見如氣
 翳闢明神雖内融志已先往矣慧然謂清
 爽也悟猶了達也慧然獨悟口弗能言者
 謂心中清爽而了達口不能宣吐以寫心
 也俱視獨見適若昏者嘆見之異速也言
 與衆俱視我忽獨見適猶若昏昩爾既獨
 見了心眼昭然獨能明察若雲隨風卷日
 麗天明至哉神乎妙用如是不可得而言
[019-010b]
 也
三部九候爲之原九鍼之論不必存也
 以三部九候經脉爲之本原則可通神悟
 之妙用若以九鍼之論僉議則其㫖惟博
 其知彌遠矣故曰三部九候爲之原九鍼
 之論不必存也
   離合眞邪論篇
黄帝問曰余聞九鍼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
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
[019-011a]
補寫於滎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虚
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
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
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
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脉
 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
 也經水者謂海水涇水渭水湖水沔水汝
 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以其
 内合經脉故名之經水焉經脉者謂手足
 三陰三陽之脉所以言者以内外參合人
[019-011b]
 氣應通故言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
 云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内屬於胃足太陽
 外合於涇水内屬膀胱足少陽外合於渭
 水内屬於膽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内屬於
 脾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内屬於肝足少陰
 外合於汝水内屬於腎手陽明外合於江
 水内屬於大腸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内屬
 於小腸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内屬於三焦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内屬於肺手心主外
 合於漳水内屬於心包手少陰外合於濟
[019-012a]
 水内屬於心
天地温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
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
波涌而隴起
 大經脉亦應之
夫邪之入於脉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
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
脉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脉中循循然
 循循然順動貌言隨順經脉之動息因循
 呼吸之往來但形狀或異耳循循一爲輴
[019-012b]
 輴輴敕/倫切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
平其行無常處
 大謂大常平之形診小者非細小之謂也
 以其比大則謂之小若無大以比則自是
 平常之經氣耳然邪氣者因其陰氣則入
 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脉故其行無常處
 也
在陰與陽不可爲度
 以隨經脉之流運也
[019-013a]
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逢謂逢遇遏謂遏絶三部之中九候之位
 卒然逢遇當按而止之即而寫之逕路既
 絶則大邪之氣無能爲也所謂寫者如下
 文云
吸則内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
則轉針以得氣爲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
氣皆出故命曰寫
 按經之㫖先補眞氣乃寫其邪也何以言
 之下文補法呼盡内鍼靜以久留此段寫
[019-013b]
 法吸則内鍼又靜以乆留然呼盡則次其
 吸吸至則不兼呼内針之候既同久留之
 理復一則先補之義昭然可知針經云寫
 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
 陽出鍼疾氣得泄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忘
 之若行若悔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則補之
 必久留也所以先補者眞氣不足鍼乃寫
 之則經不滿邪氣無所排遣故先補眞氣
 令足後乃寫出其邪矣引謂引出去謂離
 穴候呼而引至其門呼盡乃離穴户則經
[019-014a]
 氣審以平定邪氣無所拘留故大邪之氣
 隨針而出也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
 動也大氣謂大邪之氣錯亂陰陽者也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
之切而散之推血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
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捫循謂手摸切謂指按也捫而循之欲氣
 舒緩切而散之使經脉宣散推而按之排
 蹙其皮也彈而怒之使脉氣䐜滿也抓而
 下之置鍼準也通而取之以常法也外引
[019-014b]
 其門以閉其神則椎而按之者也謂蹙按
 穴外之皮令當應鍼之處鍼已放去則不
 破之皮蓋其所刺之門門户不開則神氣
 内守故云以閉其神也調經論曰外引其
 皮令當其門户又曰推闔其門令神氣存
 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王引調經論文
 今詳非本論之文傍見甲乙經鍼道篇又
 曰已下乃當篇之文也捫音門抓/側交切
呼盡内鍼靜以久留以氣至爲故
 呼盡内鍼亦同吸也言必以氣至而爲去
[019-015a]
 針之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鍼也鍼經
 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
 之勿復鍼此之謂也無問息數以爲遲速
 之約要當以氣至而鍼去不當以針下氣
 木至而鍼出乃更爲也
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諭人事於候氣也暮晩也
其氣以至適而自護
 適調適也護愼守也言氣已平調則當愼
 守勿令改變使疾更生也鍼經曰經氣已
[019-015b]
 至愼守勿失此其義也所謂愼守當如下
 說○新校正云詳王引鍼經之言乃素問
 寳命全形論篇文兼見於鍼解論耳
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
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正言也外門已閉神氣復存候吸引鍼大
 氣不泄補之爲義斷可知焉然此大氣謂
 大經之氣流行榮衛者
帝曰候氣奈何
 謂候可取之氣也
[019-016a]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脉之中
 繆刺論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
 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脉留而不去入舍於
 絡脉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脉故云去絡入
 於經也
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
不常在
 以周游於十六丈二尺經脉之分故不常
 在於所候之處也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
[019-016b]
其衝而寫之
 衝謂應水刻數之平氣也靈樞經曰水下
 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
 陰分然氣在太陽則太陽獨盛氣在少陽
 則少陽獨盛夫見獨盛者便謂邪來以針
 寫之則反傷眞氣故下文曰
眞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虚故曰其來不可逢
此之謂也
 經氣應刻乃謂爲邪工若寫之則深誤也
[019-017a]
 故曰其來不可逢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寫之則眞氣脫
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
 不悟其邪反誅無罪則眞氣泄脫邪氣復
 侵經氣大虚故病彌蓄積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已隨經脉之流去不可復追召使還
不可挂以髮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鍼寫矣
 言輕微而有尚且知之况若涌波不知其
 至也
[019-017b]
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
 言不可取而取失時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本作血氣已虚盡字當作虚字之誤
 也
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
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機者扣之不
發此之謂也
 機者動之微言貴知其微也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
盛血而復其眞氣
[019-018a]
 視有血者乃取之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
則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針補之則隨補
 而前進若引針致之則隨引而留止也若
 不出盛血而反温之則邪氣内勝反增其
 害故下文曰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帝曰善然眞邪以合波
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
之盛虚而調之
[019-018b]
 盛者寫之虚者補之不盛不虚以經取之
 則其法也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
期之
 氣之在陰則候其氣之在於陰分而刺之
 氣之在陽則候其氣之在於陽分而刺之
 是謂逢時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
 陽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也積刻不已氣
 亦隨在周而復始故審其病藏以期其氣
 而刺之
[019-019a]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
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
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處雖有大過且
至工不能禁也
 禁謂禁止也然候邪之處尚未能知豈復
 能禁止其邪氣耶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眞不可復用
實爲虚以邪爲眞用針無義反爲氣賊奪人
正氣以從爲逆榮衛散亂眞氣已失邪獨内
著絶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
[019-019b]
能久長
 識非精辯學未該明且亂大經又爲氣賊
 動爲殘害安可久乎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
絶人長命
 非惟昩三部九候之爲弊若不知四時五
 行之氣序亦足以殞絶其生靈也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
止逢而寫之其病立已
 再言之者其法必然
[019-020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