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20-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終六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通評虛實論篇
黄帝問曰何謂虚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虚
 奪謂精氣减少如奪去也
帝曰虚實何如
 言五藏虚實之大體也
[020-001b]
岐伯曰氣虚者肺虚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
時則生當其時則死
 非時謂年直之前後也當時謂正直之年
 也
餘藏皆如此
 五藏同
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
病氣熱脉滿是謂重實帝曰經絡俱實何如
何以治之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脉急而尺
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
[020-002a]
 脉急謂脉口也
夫虚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
可以長久也
 物之生則滑利物之死則枯澀故澀爲逆
 滑爲從從謂順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岐伯曰絡氣
不足經氣有餘者脉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爲
逆春夏爲從治主病者
 春夏陽氣高故脉口熱尺中寒爲順也十
 二經十五絡各隨左右而有太過不足工
[020-002b]
 當尋其至中應以施鍼艾故云治主病者
 也
帝曰經虚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虚絡滿者尺
熱滿脉口寒濇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秋冬陽氣下故尺中熱脉口寒爲順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虚灸陰刺
陽經滿絡虚刺陰灸陽
 以陰分主絡陽分主經故耳
帝曰何謂重虚
 此反問前重實也
[020-003a]
岐伯曰脉氣上虚尺虚是謂重虚
 言尺寸脉俱虚○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
 脉虚氣虚尺虚是謂重虚此少一虚字多
 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則不兼氣虚
 也詳前熱病氣熱脉滿爲重實此脉虚氣
 虚尺虚爲重虚是脉與氣俱實爲重實俱
 虚爲重虚不但尺寸俱虚爲重虚也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虚者言無常
也尺虚者行步恇然
 寸虚則脉動無常尺虚則行步恇然不足
[020-003b]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氣虚者禀中氣
 不定也王謂寸虚則脉動無常非也
脉虚者不象陰也
 不象太陰之候也何以言之氣口者脉之
 要會手太陰之動也
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帝曰寒氣暴上脉
滿而實何如
 言氣熱脉滿已謂重實滑則從濇則逆今
 氣寒脉滿亦可謂重實乎其於滑濇生死
 逆從何如
[020-004a]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逆謂濇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逆爲濇
 大非古文簡畧辭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
 逆舉滑則從可知言逆則濇可見非謂逆
 爲濇也
帝曰脉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
則生冬夏則死
 大畧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
 夏得則冬死冬脉實滿頭熱亦非病也是
 冬行夏令冬得則夏亡反冬夏以言之則
[020-004b]
 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時之
 孟月也
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
 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
 對問義不相類王氏頗知其錯簡而不知
 皇甫士安嘗移附於此今去後條移從於
 此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脉
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
[020-005a]
 形盡滿謂四形藏盡滿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經太素濇作滿
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
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温也所謂逆者
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熱脉懸小者何如
 懸謂如懸物之動也
岐伯曰手足温則生寒則死
 新校正云按太素無手字楊上善云足温
 氣下故生足寒氣不下者逆而致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脉何如岐伯
[020-005b]
曰喘鳴肩息者脉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緩謂如縱緩急謂如弦張之急非往來之
 緩急也正理傷寒論曰緩則中風故乳子
 中風脉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

 熱爲血敗故死寒爲榮氣在故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則生脉
浮則死
 陰病而見陽脉與證相反故死
[020-006a]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脉懸絶則死
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脉不懸絶
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濇者曰死以藏
期之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
 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是謂以藏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乆自已脉
小堅急死不治
 脉小堅急爲陰陽病而見陰脉故死不治
 ○新校正云按巢元方云脉沉小急實死
[020-006b]
 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帝曰癲疾之脉虚實何如岐伯曰虚則可治
實則死
 以反證故
帝曰消癉虚實何如岐伯曰脉實大病乆可
治脉懸小堅病乆不可治
 久病血氣衰脉不當實大故不可治○新
 校正云詳經言實大病乆可治注意以爲
 不可治按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
 治又按巢元方云脉數大者生細小浮者
[020-007a]
 死又云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癉徒丹切/牢病也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形度具三備經筋度脉度骨度并具在靈
 樞經中此問亦合在彼經篇首錯簡也一
 經以此問爲逆從論首非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
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
 亟猶急也閉塞謂氣之門户閉塞也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冬月雖氣門閉塞然癰疽氣烈内作大膿
[020-007b]
 不急寫之則爛筋腐骨故雖冬月亦宜鍼
 石以開除之
癰疽不得頃時回
 所以癰疽之病冬月猶得用鍼石者何此
 病頃時回轉之間過而不寫則内爛筋骨
 穿通藏府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
傍三痏與纓脉各二
 但覺似有癰疽之候不的知發在何處故
 按之不應手也乍來乍已言不定痛於一
[020-008a]
 處也手太陰傍足陽明脉謂胸部氣户等
 六穴之分也纓脉亦足陽明脉也近纓之
 脉故曰纓脉纓謂冠帶也以有左右故云
 各二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
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大骨會肩也謂肩貞穴在肩髃後骨解間
 陷者中
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
在經俞
[020-008b]
 癰若暴發隨脉所過筋怒緛急肉分中痛
 汗液滲泄如不盡兼胞氣不足者悉可以
 本經脉穴俞補寫之○新校正云按此二
 條舊散在篇中今移使相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
 太陽爲手太陽也手太陽經絡之所生故
 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中誥曰中脘胃募
 也居蔽骨與齊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
 脉所生故云經絡者胃募也○新校正云
 按甲乙經云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無胃
[020-009a]
 之募也等字又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說
 各不同未知孰是
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鍼
 謂取足少陰俞外去脊椎三寸兩傍穴各
 五痏也少陰俞謂第十四椎下兩傍腎之
 俞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用員利鍼
 刺已如食頃乆立已必視其經之過於陽
 者數刺之
霍亂刺俞傍五
 霍亂者取少陰俞傍志室穴○新校正云
[020-009b]
 按楊上善云刺主霍亂俞傍五取之
足陽明及上傍三
 足陽明言胃俞也取胃俞兼取少陰俞外
 兩傍向上第三穴則胃倉穴也
刺癇驚脉五
 謂陽陵泉在膝上外陷者中也
鍼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
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經太陽謂足太陽也手太陰五謂魚際穴
 在手大指本節後内側散脉經太陽五謂
[020-010a]
 承山穴在足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也手
 少陰經絡傍者謂支正穴在腕後同身寸
 之五寸骨上廉肉分間手太陽絡别走少
 陰者足陽明一者謂解谿穴在足腕上陷
 者中也上踝五寸謂足少陽絡光明穴按
 内經明堂中誥圖經悉主霍亂各具明文
 ○新校正云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亂未
 詳所謂又按甲乙經太素刺癇驚脉五至
 此爲刺驚癇王注爲刺霍亂者王注非也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
[020-010b]
則高梁之疾也隔則閉絶上下不通則暴憂
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内氣暴薄也
不從内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
濕之病也
 消謂内消癉謂伏熱厥謂氣逆高膏也梁
 粱也蹠謂足也夫肥者令人熱中甘者令
 人中滿故熱氣内薄發爲消渴偏枯氣滿
 逆也逆者謂違背常候與平人異也然愁
 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閉氣脉斷
 絶而上下不通也氣固於内則大小便道
[020-011a]
 偏不得通泄也何者藏府氣不化禁固而
 不宣散故爾外風中人伏藏不去則陽氣
 内受爲熱外燔肌肉消爍故留薄肉分消
 瘦而皮膚著於筋骨也濕勝於足則筋不
 利寒勝於足則攣急風濕寒勝則衛氣結
 聚衛氣結聚則肉痛故足跛而不可履也
 蹠之/石切
黄帝曰黄疸暴痛癲疾厥狂乆逆之所生也
五藏不平六府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
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020-011b]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然乆厥逆而不下行
 則氣怫積於上焦故爲黄疸暴痛癲狂氣
 逆矣食飲失宜吐利過節故六府閉塞而
 令五藏之氣不和平也腸胃否塞則氣不
 順序氣不順序則上下中外互相勝負故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也
   太陰陽明論篇
黄帝問曰太陰陽明爲表裏脾胃脉也生病
而異者何也
 脾胃藏府皆合於土病生而異故問不同
[020-012a]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虚更實更逆更從或
從内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脾藏爲陰胃府爲陽陽脉下行陰脉上行
 陽脉從外陰脉從内故言所從不同病異
 名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春夏陽明
 爲實太陰爲虚秋冬太陰爲實陽明爲虚
 即更實更虚也春夏太陰爲逆陽明爲從
 秋冬陽明爲逆太陰爲從即更逆更從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
外陰者地氣也主内
[020-012b]
 是所謂陰陽異位也
故陽道實陰道虚
 是所謂更實更虚也
故犯賊風虚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
時者陰受之
 是所謂或從内或從外也
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
則身熱不時卧上爲喘呼入五藏則䐜滿閉
塞下爲飧泄乆爲腸澼
 是所謂所從不同病異名也
[020-013a]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

 同氣相求爾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是所謂更逆更從也靈樞經曰手之三陰
 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所行而異
 故更逆更從也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
[020-013b]

 此言其大凡爾然足少陰脉下行則不同
 諸陰之氣也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濕蓋同
 氣相合故爾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
禀氣於胃而不得至經
 新校正云按太素至經作徑至楊上善云
 胃以水穀資四支不能徑至四支要因於
[020-014a]
 脾得水穀津液營衛於四支
必因於脾乃得禀也
 脾氣布化水穀精液四支乃可以禀受也
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
穀氣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
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四藏皆有
 正應而脾無正主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
[020-014b]
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治主也著謂常約著於胃也土氣於四時
 之中各於季終寄王十八日則五行之氣
 各王七十二日以終一歲之日矣外主四
 季則在人内應於手足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楊上善云
 脾陰胃陽脾内胃外其位各異故相逆也
而能爲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
[020-015a]
三陰也其脉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爲之行
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
 胃是脾之表也
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爲之行氣於三陽藏府
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爲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禀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
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又復明脾主四支之義也
   陽明脈解篇
黄帝問曰足陽明之脉病惡人與火聞木音
[020-015b]
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爲動聞木音而驚何也
願聞其故
 前篇言入六府則身熱不時卧上爲喘呼
 然陽明者胃脉也今病不如前篇之㫖而
 反聞木音而驚故問其異也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聞木
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陰陽書曰木剋土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脉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脉作肌
[020-016a]
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帝曰其惡
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惋熱内鬱故惡人煩○新校正云按脉解
 云欲獨閉户牖而處何也陰陽相摶陽盡
 陰盛故獨閉户牖而處惋烏/貫切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
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經謂經脉藏謂五神藏所以連藏則死者
 神去故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
[020-016b]
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
也病反能者何也
 素本也逾垣謂驀墻也怪其稍異於常踰/音
 予
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脉解云陰陽爭而外并於陽
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
登高也
 陽受氣於四支故四支爲諸陽之本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020-017a]
 棄不用也
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
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
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
食故妄走也
 足陽明胃脉下鬲屬胃絡脾足太陰脾脉
 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
 故病如是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