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2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百七
  藝文二十/六 記七/

  臯陶廟記          韓 文
洪洞縣南十里有虞士師臯陶氏廟在焉為堂三楹庭
稱之規度卑隘非直無以容爼豆崇吉蠲而庭與堂乆
傾圯弗治嘉靖癸未秋巡按御史萊陽王公秀過而陋
[207-1b]
之乃擘公帑之餘若干緡以授平陽府推官喬年董縣
之主簿王垾新之為享堂一視昔加崇焉為内外庭二
廣視昔修倍之為重門一為綽楔於通衢又一則視堂
若門之宜以為之制而總署曰有虞士師之廟廟成謁
記於文文惟士師古明刑官也古之刑非侈為條約待
其入而敝之如今之為也有教之道焉敎者何君臣父
子夫婦長㓜朋友之倫也古之君如堯如舜如禹皆愼
徽敦典以端是敎於上而下之為臣者惟明夫孝友睦
[207-2a]
婣任恤之刑以弼是教之行耳臯陶之謨曰愼厥身修
思永敦叙九族意葢可見矣斯義不明世之人遂有薄
倫理騁嚚訟以犯於有司者矣甚或出其不逞之辭以
邀庇於神幸而售焉則曰神誠予副也則操壺榼羣巫
覡以醉且嬉於廟而卒莫有悟焉嗚呼敎之不明一至
此哉聖人過化之邦固亦有是耶御史氏過平陽旣新
堯舜禹廟器兹復出其餘以新斯廟豈惟致其力於一
代君臣殷祀之間哉亦示之教耳敎之興則民之興可
[207-2b]
卜矣紀其事而繫之以歌且曰使後之執裸奠於斯廟
者聞臯陶之徳如將見臯陶焉歌曰惟天生民若有恒
性哉惟辟奉天厥性之盡哉惟臣佑辟惟刑之愼哉性
之弗盡敎曷成敎之弗成刑何型在昔先民惟性之明
惟性之明惟敎之興惟敎之興刑期無刑哉惟彼陶唐
有此冀方春秋報祀曰此方之常我祀旣辰我廟旣新
匪神之私惟爾敎之陳爾敎旣陳爾民旣新惟從欲以
致休於神神歸乎來哉惠此方之民哉
[207-3a]
  增脩堯舜禹廟碑記
堯都平陽舊矣唐顯慶三年始於郡城南建廟祀焉後
宋元相繼或遭坤輿之變或値兵燹之虞廟廢而興者
屢矣我朝正綂丙寅山西左布政臨漳石公璞奉命重
修迄今歴年滋乆巡按侍御崑山周伯明公倫按臨河
東偕孫魏二僉憲率府衛官僚恭詣展拜徘徊瞻顧之
餘惜其殿宇門廡等處率多傾漏且以舜禹二祠配於
堯殿之後殿之左為老君祠右為伯王祠祠之後為玉
[207-3b]
皇閣皆肖像其中乃謀諸二公曰堯舜禹天下之大聖
也以天位親相授受天下之大事也況舜都蒲坂禹都
安邑皆平陽支郡今置二聖於殿後不得專尊於禮弗
稱彼老君伯王皆祀典所不載於禮不經誠有未宜而
玉皇卽上帝也惟天子得以祀之今置老君祠後瀆莫
甚焉悉命撤而正之更老君祠為舜廟伯王祠為禹廟
閣則三聖並祀其上仍榜堯殿曰放勲舜曰重華禹曰
文命閣曰執中名分秩然禮法詳備使吾人於千百載
[207-4a]
之下謳歌擊壤得以遐想陶唐虞夏之氣象如親見之
者豈不休哉是役也太守郭君二守李君通府柴君韓
君推府東君實綱維其事廟成復於三殿之前各樹門
扁堯曰俊徳曰恊和舜曰元徳禹曰祗徳殿之周圍鼎
建新屋五十二間廊房六十八間翻瓦通計四百五十
間增葢齋宿并盛奠房各一所共十八間至於碑亭神
厨階陛垣墉等處敝者葺之缺者補之卑者崇之隘者
辟之由是易朽為堅撤舊為新凡衣冠縉紳之士得於
[207-4b]
瞻仰之際者孰不起敬起畏乎蓋經始於癸酉之冬落
成於甲戌之春功甫告完太守郭君偕諸同寅請余為
記時予以司農謝事家居固堯民也敢書之以揚我公
追崇三聖之意
  七烈士廟記         李 濓
余讀遷史至程嬰公孫杵臼之事及左氏所紀提彌明
鉏麑之死靈輒之亡與韓獻子啟景公言立孤之言未
嘗不掩卷而悲引袂雪涕而泣下不已也乃嘉靖癸未
[207-5a]
秋余巡郡邑至忻州之九原夫九原者晉卿大夫之葬
域趙宣孟之田邑也世家謂趙孤復立得其田邑如故
檀弓國語並載趙文子與叔向觀乎九原葢即此地云
余駐馬遲徊詢程嬰杵臼韓獻子諸墓父老曰吾郡程
侯山乃嬰之故村韓家溝乃獻子里宅逯家莊乃公孫
之中社原頭左城公孫之東西社也三子者之墓俱在
焉余因命父老導謁之出城南郭門則酹嬰墓反而出
城北則酹杵臼墓又東南馳二十里則酹獻子墓俯而
[207-5b]
旋宵而永喟緬惟諸烈士年代遼逖塋壟荒棄非建祠
以合祀不可乃進郡大夫而諭之曰諸烈士風槩在天
壤間霆轟星耀振動千古矧兹故都也汝亟擇地而廟
祀之翌日郡大夫報曰城西北一里有龍王廟焉撤滛
祀正不亦可乎余徃相之見斷碣伏莽篆刻莫辨洗穢
徐覽始知是為杵臼故祠乃白其事於巡撫都御史長
垣胡公巡按監察御史萊陽王公咸是之王公復下檄
督成且謂余曰匪祀何以表烈匪碑何以昭逺盍紀其
[207-6a]
事而載之碑按宣子晉之賢大夫也下宫之變屠氏之
無道極矣程嬰朔之友也杵臼朔之客也獻子宣孟所
薦士也杵臼死之嬰立之厥贊之卒滅屠而反其田邑
可不謂難矣哉當宣子之驟諫也靈公患之鉏麑者受
命於公而賊宣孟者也提彌明軍右也靈輙翳桑之饑
人也觸槐搏獒接踵死焉倒㦸報食不告亡焉皆感宣
孟之義而奮不顧身不可不謂之難也宜合祀之於是
貌宣子於中而厥嬰杵臼彌明麑輙咸配食是故合祀
[207-6b]
之者禮也先宣子者主也次獻子者貴也次嬰杵者功
也次彌明麑輙推及其烈也春秋饗之者思也廟曰烈
士者悼也廟旣成余作迎送神二章敎忻之人於饗祀
之日婆娑歌舞以樂神而并刻之石嘉靖二年月日
  王屋山記
王屋山在濟源縣西百里禹貢曰底柱析城至於王屋
是也以其山形如王者車葢故名或曰山伏如屋也又
曰山空其中列仙宅之其内廣濶如王者之宮也按龜
[207-7a]
山曰玉上經曁茅君内傳皆云大天之内有元中洞三
十六第一曰王屋之洞周圍萬里名清虛小有之天杜
甫詩憶昔北尋小有洞即此山也其絶頂曰天壇常有
雲氣覆之輪菌紛郁雷雨在下飛鳥視其背相傳自古
仙靈朝㑹之所世人謂之西頂葢以武當為南頂泰山
為東頂而並稱三頂云余夙慕天壇王屋之勝顧塵事
羈縳恒以未獲一游為憾歳乙巳三月十三日乙亥早
起渡河往游是夕宿原武翌日丙子宿武陟丁丑㝛覃
[207-7b]
懐戊寅宿濟源己夘晨出縣城西走溝中四十里飯胡
嶺又折西南行十五里度秦嶺皆行山上逾五里至劍
河堡南行又折西北行十五里至陽臺宮在王屋山之
麓唐司馬承禎修眞之所也明皇御書寥陽殿三巨字
殿中塑昊天上帝像旁侍十二宮辰皆偉麗而白雲道
院乃在寥陽殿之東曰白雲者承禎别號也入道院見
大鑊一徑丈深數尺勝國時物也宮之南有八仙嶺其
勢如八仙飭冠佩下天拱揖而嚮陽臺又有仙猫洞不
[207-8a]
老泉皆去宫不逺出陽臺宮東北行下山百餘武謁烟
蘿子祠祠前有洗參井祠即烟蘿子宅址也烟蘿子者
晉天福間人世傳烟蘿子佃陽臺宫田苦積功行忽一
日於山中得異參闔家食之拔宅上昇云過祠北行磵
道中蹇亂藤履危石東西兩山壁立千仭風颼颼起巖
谷林木間令人震恐磵道中行里許復上山坂壘巘盤
曲莫記層數乃循石磴道士導引入紫薇宮仰視臺殿
如在天上至門金書榜曰王屋山朝眞門門内為天王
[207-8b]
殿榜曰天下第一洞天又上一層曰三清殿而對華葢
山如几案然又上一層曰通明殿設昊天上帝像殿中
環列朱龕貯國朝御賜道藏經若干函有碑數十通皆
宋金元時物薄暮酌方丈之松菊堂翌日庚辰夙興為
天壇絶頂之游乃乘小山轎僕夫持絙牽輿以上出紫
薇宮西上二里至望仙坡閲披雲子修煉之跡又上四
里至憩息亭凡登絶頂者至此必茗飲少憩故名其地
有仰天池四靣髙而中凹舊有泉今涸至此則山徑愈
[207-9a]
峻險轎不可行乃步以上過此則躡瘦龍嶺登一天門
曰瘦龍者以山脊之癯如瘦龍露骨也過一天門登十
八盤山石壁陡絶旋繞而上至躡雲嶠觀烟蘿子登仙
石石上有足跡下有澗曰避秦溝又稍上則紫金巖巖
之右有三官洞洞前有仙人橋少頃至南天門則愈陡
絶手攀鐵索以上觀軒轅黄帝御愛松小憩換衣亭謁
玉皇殿殿之東曰清風臺西曰明月臺皆巨石也又行
數十步至絶頂入虛皇觀謁軒轅廟眞君祠乃陟三級
[207-9b]
瑤臺極其遐覽東曰日精峰日始出時精彩爛然西曰
月華峰月上時光華先見也於是東望海岱西眺崑丘
北顧析城南俯黄河如線如嵩山少室隔河對峙咸聚
目前下視華葢諸山卑如培塿竊意天下竒觀無踰此
者余徘徊乆之乃下三級瑤臺遍觀今古諸石刻而日
已晡矣是日宿上方院偶思李白詩願隨夫子天壇上
閒與仙人掃落花之句超然有遺世獨立之心焉余入
寢室將就枕道士走報請觀天燈亟出視之則見逺火
[207-10a]
如流星下上明滅杳無定跡時從行者咸相顧駭異辛
巳昧爽起觀日始出之景甚竒天旣明隂雲蔽翳移時
頃之開霽步至北天門見古松十數株夭矯如虬龍環
列成行儼如侍衛皆千百年物也遂觀捨身崖志心石
在東北虛巖之上突出一石濶尺許長丈餘勢欲飛墜
下瞰峭壑神悸股栗又觀老子煉丹池池上有老子祠
古碑存焉聞東北有王母洞奥邃莫測人跡罕至元歳
時投金龍玉簡於此余欲徃游之道士曰徑險不可行
[207-10b]
且有蛇虎潛其中乃下南天門一里許遊黒龍洞洞前
有太乙泉一曰太乙池葢濟水發源處也世傳析城之
山升白氣於天落五斗峰化為濕雲自竇中滴水降太
乙也云道士曰每歳諸元會日五更之初輙聞仙鐘自
逺洞中發聲悠揚清婉可聽又曰日出沒時常有倒景
之異余暫遊速返悉未之逢也是日由舊途下山仍宿
紫微宫曩余嘗夢遊一山極竒峭嗣後遊四方名山無
似者乃今登覽王屋種種與夢中所見合夫豈偶然者
[207-11a]

  河東書院夫子像記      呂 柟
河東書院前御史張公仲修所建而夫子遺像石刻乃
立於退食堂後四敎亭下適當人往來必由之地至其
下者每不能常恭葢禮主於恭恭數則慢生心主於敬
敬數則䙝起今巡按初公流觀其中見九峰山北峙而
書樓巋然在前曰是非安祀夫子所耶乃命移像於九
峰山之南麓旣定起殿三楹四壁内堊塗外皆甎甃丹
[207-11b]
牖朱户煥然山前南望書樓若夫子身所指顧以示後
學者也公至河東之年嘗選學中俊士四十餘人肄業
書院比秋已舉三人今年又選少且敏者十餘人亦肄
業且謂之曰爾諸生知遵夫子之道乎夫進學以修徳
為先素行一虧其餘不足觀已所學亦奚以為諸生若
外矯飾而内姦囘口詩書而心市井或騁血氣而凌師
長或挾仇忿而擠朋儕或家居而倫理弗惇或外游而
行檢不飭是皆得罪於夫子者也雖日置夫子於當路
[207-12a]
何辭於䙝慢哉兹殿之成葢不獨尊安夫子之像亦以
使爾諸士知所以敬夫子者在實不在文在信不在貌

  河東書院記
正徳甲戌春御史張子仲修巡鹽河東官吏革諐商民
胥悦夜讀書晝誨諸河東生迺從官師之請作河東書
院於路於是諸車人店人牙人願獻木石曁力諸工師
願獻能諸園藪願獻厥植迺選義士命理迺築堵周七
[207-12b]
十雉迺作先門三檼南靣北渡石杠儀門三檼又北講
經堂五檼阿棚前南靣層階雙桐夾階桐外有二松夾
陳皆松栢若槐東為崇義齋五檼西靣西為逺利齋五
檼東靣碑亭二在二齋南南靣齋負序序交儀門之南
墉儀門東東號門南靣東號門而北東上號門東中號
門東下號門皆西靣北上東序在其前三號皆南靣三
檼自門折道以登其堂皆夾樹下楸中槐上桐背二梨
其夾階也皆茨栢號皆有厨二檼在左西靣儀門西西
[207-13a]
號門南靣西號門而北其制如東號門而北表二門皆
雙楸退思堂在請經堂北五檼南靣二槐夾階茨栢在
其南四教亭在堂北亦南靣堂東偏南下為左曲房西
靣其後胥人房西偏南下為右曲房東靣其後隸人房
西墉之西蜂房四區東靣東墉之東蜂房亦四區西靣
四敎亭北築闍搆樓曰書林上祀三晉名賢側藏籍其
林帶水為環池如圓璧以種蓮泛舟曰天光雲影又北
為亂石灘灘北為山九峰中峰曰仰止亭東曰杏壇西
[207-13b]
曰桃源旁皆甃井曰源頭四洞先後山曰游仙蓮池在
山後麓巘岫巒巖皆有茂木綰霧縈雲故左曰豹變右
曰鳯鳴自環池東為石榴園亭曰日心西為蒲萄園亭
曰月種皆背松棚菊籬見山在山北西靣亭曰悠然其
後牡丹園亭曰麗景又其後紉蘭園亭曰余珮皆西靣
亭皆南靣竹逕通幽在山北東靣亭曰緑猗其後荼䕷
園亭曰微風又其後藉草園亭曰一般皆東靣亭皆南
靣自仰止山後歷青陽而北為游息亭又北為百果園
[207-14a]
其山北東麓甃井槐亭西麓亦甃井槐亭飜車上水潛
山翼流南過源頭井又南㑹於亂石灘又南滙為環池
環池東南閘流過東蜂房南縈東號厨至東號門至南
東滙為方塘西㑹西流於石杠其西南閘流過西蜂房
南縈西號廚至西號門之南西滙為方塘東㑹東流於
石杠又北流分灌山後諸園至於百果故君子入先門
則懐徳瞻儀門則正履視碑以懼後居齋以齋心陟崇
義思入神降逺利思窒欲升講經堂思考業處退思以
[207-14b]
防過守四敎以存誠仰山以樂仁覽水以樂智覩蜂房
以思義仁且智與義矣斯周徳日心忠也月種順也忠
順不失斯見歳寒不凋之節故松棚在其後松棚者與
松為朋也是故歴亂石可以知險登書林樓可以知危
游杏壇以述古訪桃源以濟世憩悠然以正出處閱麗
景以觀造化撫綠漪以成圭璧賞微風而識乾坤是故
余珮如蘭斯馨藉草靡他其適若是乎可以游息矣故
游息亭終焉譬諸草木旣爾斯果矣故百果園又終焉
[207-15a]
  龍門山記
龍門在秦晉之間萬山之會禹治水極力之地形勢甲
宇内乆懐遊覽而未獲内濵子曰天下之美不努力一
至即惰違不可補況此禹跡所在乎他日谷泉子西巡
亦猶是興也乃四月之初實齋王子仙自安邑至明日
河津谷泉子自萬泉至又明日柟自觧州猗氏至又内
濱子自運城至是日雨甚諸公曰如來日霽天貺佳期
矣來日果霽於是道過辛封謁卜子夏祠召其世嫡遣
[207-15b]
就運學敎授而改其名紹云北至清澗風大作從者曰
俗傳食豖肉詣禹廟必風予未諾然以懾寒入福聖寺
加衣風滋甚衝風往神前村至山麓乃縁棧道步屧而
升旣謁禹像風益焚輪起撼松栢騰沙礫上蔀天日下
掩河汾若蛟鳴虎嘯若禹役使羣怪持雷斧秉神斤以
闢龍門時也然實齋席設無豖肉旣升殿從者置㩦尊
神几内濱子曰禹惡㫖酒可避之谷泉子笑曰禹所惡
者㫖酒也此酒恐不足以當禹惡酒行移時食且舉風
[207-16a]
息食有饅頭飣其饀者豖又不風不知俗傳者何也土
人曰此地日有潮風葢大河流兩山中嵐氣薄觸空洞
卽颼䬃無所於散此或其眞云食旣遊觀四壁金碧丹
青十三彫榭葢自六藉子史言禹事者無不開方絢織
且筆精意逺非時工可到殿記在元貞年間壁圖必當
其時關中人稱岐山周公廟畫殆不過是也既乃北謁
後寢見塗山氏像止二嬪侍側而冠裳樸質猶可想見
古風出廟西南乃捫蘿緣磴以上望河樓即谷泉子所
[207-16b]
改吞吐雲雷樓也樓在龍門左闑之上葢梁山中斷而
東峙者也其前懸臨中流上作石室旋柱其外以為轉
廊室塑十閻維像俗言至此絶險與死為鄰也樓外俯
黄流凌白雲孤山直對而雷首中條渺𣺌㝠𡨕乍見乍
沒皆入望眸蹴蹬而下㑹二公至流丹亭亭北倚石崖
其南半懸中流栢柱斜庋其下上有板棚鑿板如井口
以汲流即勺水於滄海也亭扁則白巖喬公小篆下亭
就實齋子於河壖壖西者河其東皆怪石層崖崒嵂﨑
[207-17a]
嶇不可以步而内濵子飄裔如飛予力追不及至壖則
西山東轉北遮河流不見來處佇灘環望四靣皆山中
如院落其前則兩山拱峙自窟穴而出故曰龍門云爰
有煤舟南自蒲津絡繹而來棹歌漁唱不殫圖此其為
禹穴乎或曰龍門之外河洲之上青草萋萋黄沙塋視
河之高不過咫尺若遇秋水泛溢雖百里之漲千尋之
濤不能侵一抔焉是則禹墳者也内濱子曰禹古今之
大智而乃葬身於此乎谷泉子曰㑹稽亦有禹穴云其
[207-17b]
在河之壖也方欲即舟北行以求所謂懸流三級浪者
或曰在金門五七十里或曰在吉州百餘里然不能往
徘徊悵望攙僕南返葢天下竒觀亦不欲人盡覩而風
雨幻忽雲雷時出亦此山之神粧㸃修飾聳來者之觀
乎然斯遊也不可謂不索其隱而探其竒矣
  王官谷記
王官谷者司空表聖隱居之地今少㕘許君徳徴重修
而增飾之涇野子至解偕丘孟學往遊焉馬至故市西
[207-18a]
折而南谷水北流入市問即貽溪也沿溪南行五里至
谷口路多巉巖石礙馬丹柿赤棘夾路掛裳衣躑躅至
先門伏馬而過道流引登高至門門下砌石百級夾扶
之而後能上道流建閣以祀玉皇乃升閣㕘拜下閣北
至三詔亭乂北過休休亭謁表聖日已暮南過了了亭
有侯段兩生讀書白雲洞洞則元孤雲子李了了菴所
居以學休休者也乃南臨石泉橋望天柱峰則見羣山
環拱而此峰孤高插天與故市街所望益不同葢其峰
[207-18b]
南之崇山又逺也渡橋夜與孟學連榻石泉洞中洞在
天柱峰根其前有清流自東瀑布泉引來而西滙為小
池欄䕶焉晨興瞻望表聖像飄然有出塵態讀休休記
乃知其抱經濟材與時不合而隱甚可痛惜但末題耐
辱居士則柟又病其隘也壁間多宋元人詩道流引登
西山觀秦王硯硯大如碾盤無口下如尖底磑表聖山
中記已有此名其秦敗晉師於王官時所遺者乎自硯
旁不由故徑懸下蒼崖觀雙人石石在天柱峰西北倚
[207-19a]
峰而立上有圓石二枚恍若人靣狀又似北望秦硯而
欲濡毫者也道流又欲西觀蒼雲洞北至蘆葦泉言洞
常出雲而泉更甘冽云為曹仙姑地未往直趨掛鶴臺
瀑布自天柱直下而臺在共左旁鶴二月來五月生子
去有懸草眠迹焉臺東與孟學四人各據一石而坐北
瞰天柱益突兀有四瞻雲日俱無影止有一峰高接天
之句欲東升以觀東瀑布道流難之又欲南進以睇黄
河道流又難之乃歎曰天下竒觀豈可盡哉遂北反坐
[207-19b]
聚仙堂東遊豬耳山又東南至瀑布登懸崖以觀之聲
如雷轟貌如雪舞瞻瞰更乆乃下崖傍流而行北至柿
林臨流遍坐磯上孟學坐一孤嶼僧登樹頭摘柿落紅
滿地吟興俱發各得幾詩僕自故市沽酒至道流菹以
鮮蕨秋英乃滌巵澗中而傳酌葢不羡古流觴也遂北
至張御史所搆觀泉亭則東西瀑布合流之地即表聖
之濯纓亭也問修史覽照塋心九籥擬綸諸亭及一鳴
窓道流皆曰亡之矣乃謂孟學曰柟嘗薄唐詩人若表
[207-20a]
聖者豈可以詩人目哉遂歸息聚仙堂又明日道流以
予不至仙姑洞也昧爽取蘆葦泉中水煮豆粥佐以簌
以餟予畢乃自石泉洞南登路如蚯蚓檜栢交錯難進
乃以手拊道流背一皂以一繩引道流手靣後上至秦
無隅墖前北望不見娥眉坡是以微隂葢予已出雲霧
之上矣盤曲再登至李孤雲墖乃歎曰世之廉夫清士
不用於時避世而至此耶則豈非執政者之失哉又東
繞而上至八仙洞已到天柱峰腰洞口俯瞰謂孟學曰
[207-20b]
彼李孤雲者風斯下矣出洞又欲直上天柱之頂道流
皆謂路不可行然予益努力勇往幾至其巔俯瞰八仙
洞又渺乎其下又歎曰不知唐時表聖之足履徳徴之
攀緣曾至此否乎
  修平水泉官河記
平水上官河泉出府西南三十里平山之下平山者莊
周所謂藐姑射山也平水之源為金龍池池上為龍祠
祠西南近條山數泉皆入平水又東二百步為平水神
[207-21a]
祠祠前為清音亭東過清音亭之後為雲津橋而平水
分流俗所謂十二官河以溉臨汾襄陵之田者也蓋自
是第一流為上官河以至劉村夾河三十六村為田二
萬餘畆皆資焉然自張家橋東過石曹澗至於趙半溝
其南支流為上中河而居民新開飲木之處則在其北
焉又其東為席坊橋其北則受小石橋之平水席坊澗
之山水水多泥淤砂礫上官河遂不復東行而南入上
中河矣於是席坊禄穽麻册南小榆諸村皆受其利而
[207-21b]
麻册洞以東二十餘里無復勺水之潤矣於是上官上
中民交訟焉太守王公曰上中河者私也上官河者公
也上官河博而遠上中河狹而近不法不徳則守不堅
法則民畏而訟平徳則民化而訟息究厥病本其在席
坊橋乎有張滋者善行水遂使滋決席坊之壅濬平水
上官河之源於是上官河滔滔東注直抵劉村鎭以復
其舊而界玉下院東宜補子塔頭段澤馬務南劉辛息
諸村皆成陸海不圩而稻粳茂不雨而麻麥熟葢雖江
[207-22a]
南湖濵不足以方其美也而上中河之民亦分程限日
均沾其澤或有尊賔嘉客道出平陽太守則邀謁平水
神祠坐清音亭上矙官河之源流賦詩飲酒與民同樂
歌曰官水漾漾兮百榖成水無私心兮民不爭判官呂
柟曰王官谷瀑布泉下流為貽溪水可灌田千餘畆唐
司空表聖立法谷人以時用之至今不廢異時太守李
公義方亦作永利池利澤渠而趙城洪洞臨汾亦甚賴
焉太守常云政在善俗俗先禮讓禮讓之興在閭里田
[207-22b]
桑鷄豚之間夫虞芮亦平陽屬邑昔人訟田不決如周
以平皆慚而還置閒田焉今猶有遺風也於乎人孰無
是心安知他日兩河之民不為貽溪永利諸渠乎於乎
上官河其永矣嘉靖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工興四月四
日成太守字公濟名溱開州人辛未進士前監察御史
  重修溫公祠記
夫夏迺宋司馬温國文正公故里也墓在城西鳴條崗
高堠里高宗南渡子孫盡室遷浙之山隂蜀之叙州矣
[207-23a]
元大徳間張式始祠公於夏學之左延祐間李榮祖作
塑像歳時有司致祭然規制隘陋歳乆屋敝至使先生
像貌皆被雨淋漓巡鹽潛江初公按部至夏憤然興懐
見所居察院深邃而松栢茂宻慕公之極則曰是非棲
神所耶即欲移祠先生焉及與巡按馬公清戎儲公會
議遂改祠於縣治東北其基南北二十有六丈東西十
丈正㕔五檼前東西廡各三檼㕔之後正寢五檼其東
西箱各三檼㕔之南中為二門三檼左右為角門各一
[207-23b]
檼又南建坊以為大門而周垣高廣視舊祠殆十倍焉
其費皆初公發縣贖罪金二百餘兩他無所取葢恐厲
民非先生所安耳外又考得官地水田九十畆則以實
簿正祭祀將候他日司馬氏後至而歸之也且落成公
謂柟宜有記而夏縣單君文虎實受委理又懇問焉於
戲先生之道感天人存誠一者蘇子嘗言之其致用之
徳庶幾乎仁明武者余嘗言之昔者神宗謂左丞蒲宗
孟曰如光未論别事只辭樞宻一節朕自即位以來惟
[207-24a]
此一人斯則天子慕之矣先生自洛赴闕庭衛士見之
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民遮道呼曰公無歸洛
留相天子活百姓所在數千人聚觀之斯則國人慕之
矣海内傳誦以為眞宰相雖田夫野老皆號司馬相公
婦人孺子亦知其為君實斯為天下慕之矣遼夏遣使
入朝與吾使至虜中者必問先生起居及為相遼人敕
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愼毋生事開邊隙斯則夷蠻
戎狄慕之矣豈非其所謂誠一仁明之著耶而況於至
[207-24b]
其邑里者哉夫龍鳳之為物人固知敬且慕平居則或
談笑而道之及臨其淵撫其巢龍鳳雖往而傾羡注歎
之情視平居尤甚也夫夏其司馬氏之淵巢乎至其祠
有不動六陽九苞之懐者哉且初公至晉即委柟校刋
先生之傳家集矣斯舉也又非止臨淵巢而歎龍鳳者
也里之英傑俊髦宜知所向往而不可後矣馬公名録
字君卿信陽人正徳戊辰進士儲公名良材字邦掄襄
陽人丁丑進士公則諱杲字啓昭嘉靖辛巳進士葢以
[207-25a]
巡鹽數至先生之邑里者也
  絳州重立古法帖第一記
易繫辭傳曰古者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
官以治萬民以察於戲文字之興其在斯乎後世乃有
迂儒鄙士不知出此留心於末雖以王羲之之賢敗筆
如塜洗墨成池亦用力於㸃畫鈎撇之間至使唐太宗
英主也以蘭亭記殉葬安在其能治官察民乎予嘗盤
遊於涇渭漆淇洲渚之間打起鷗鷺蟲鵲見沙上爪痕
[207-25b]
羽印皆類古文其絳州所傳蒼頡書乎或如風行水上
或如雲出山前或逺取諸物或近取諸身眞天縱自然
之妙昔侯芭學竒字於揚雄恐未升其堂也世傳夏王
大禹作龜書謂禹治水元龜兆相沙門懐英乃至作龜
鼈之形此何以為也今見絳州禹文亦類鳥跡少降而
就眞沙門體誤必矣漢魯共王得尚書于孔壁皆蝌蚪
文近世遂作蝦蟆狀今觀夫子所書吳季札石於禹無
間然矣將所謂蝌蚪者以漢文形之而名邪至若史籀
[207-26a]
周宣王之太史氏也又在夫子之前而岐周石鼓之文
多類此書後人以其不似鳥跡乃取諸鐘鼎文為古文
以附鳥跡而凡史籀字又另作籀文以傳如元楊桓六
書統之説今觀此籀文與禹孔亦不甚相逺此又何以
辨也大抵古人寡言重行皆簡質後世一義數語不能
盡一事數紙不能畢故率棄本而務末於治官察民難
矣絳州守延安程君騰漢於州治左壁間得頡禹孔籀
四書乃眞古法帖刻而未移晉府者至是表而請記豈
[207-26b]
徒為文字傳哉
  重建行水碑記
李太守者京衞籍浙江景寧人舉進士諱琮字義方舊
平陽知府也行水者成化末年修利澤渠及永利池也
利澤渠者長沙李學士先生東陽有記曰元中綂間有
引汾水者由趙城衞店堰而東流合霍澗二水為渠以
溉趙城洪洞臨汾三縣田四萬畆至順元年晉寧路達
嚕噶齊多爾濟因地震渠壊又浚汧口五十二小夾口
[207-27a]
十有九桔橰䕶夫皆具以敎農興事國朝歳乆池湮水
壅成化甲辰大旱太守請於當路重浚此渠引汾水於
洪洞西北築壩以截其流復取霍澗之合流於羊獬壩
鑿池四區窪而級之以為凳槽渟洩斯水又於高河築
壩二丈漥十有四節啓閉以時灌溉沃饒引其餘水入
流城中資萬室飲傍水地價頃至十倍矣永利池者錢
塘倪宗伯岳有記曰平陽郡城水脈鹻鹵不可民用宋
慶厯初知州潘大博引東山卧龍崗黄蘆泉水入城為
[207-27b]
池植蓮其中金源氏亂水塞池廢國初郡守徐仲聲鐸
北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注池以供衆汲中為土梁界
池為二甃以瓴甋四方各長二百有二十步其深七尋
植檻於梁上便人往來名永利渠歳乆衝涸兼豪右侵
據民罔攸賴成化乙巳太守委官募役重加濬治旁池
鑿井朝夕利汲而銀買車運之苦遽革又慮池瀦停濁
鑿通池前郡學及不由兒濠環為芹泮城外之水皆可
引入城中無滯又於羊獬之間輦石為梁洞殺上流勢
[207-28a]
用去霖雨泛汾没溺民田之患明年秋請諸當路剏為
引水洞長千有百尺過水洞長亦半之井橋旣具花木
茂植仍作書院於池側以居俊秀其利始永矣柟昔過
洪洞汾趙之間見溝洫縦横禾麥肥美以為江南湖東
亦不過是詢諸田父皆曰李太守公之澤也今見李倪
二記不信然哉太守曾公解梁鹽利主開西場門運人
餽千金而不受有垣曲賊數千為亂猖獗太守單騎招
撫之賊感其恩信解甲設榻寨中具牛酒享太守而降
[207-28b]
事聞上賞太守金帛甚厚而垣曲父老以石刻太守相
構祠以祀之此皆為人所難為者使太守而在兩漢也
龔遂杜詩當遜居下風矣太守自平陽遷湖廣參政山
西按察使福建左方伯所至有政績云
  潞安府記          唐 龍
潞安府者改潞州而為府也民用乂焉境用戢焉巡按
御史姜子潤身行郡至於斯曰潞其治矣紀治以文而
不可以已也乃以屬諸不敏惟潞古上黨郡也距百餘
[207-29a]
里則青羊山拔而峙焉中多沃土蔚林農稼樵芻托之
而處但强悍亦每竊伏慿恃險阻叢慝犯禁聚則攘臂
以剽鄉村散則影匿罔受捕逮嘉靖戊子守臣陳其罪
狀加之以兵多所失至合三路之師然後底平之績奏
焉皇上以徳化民聿務安輯於是命兵科都給事中今
陞大宗伯夏公言勘處其事公祗奉徳意其至也取各
功若罪而甄别之矣尤是咨是度曰潞地勝可府青羊
人野可縣府與縣相維而糾以兵備重臣斯盗賊解其
[207-29b]
姦而無或後虞也遂疏以請詔稱可錫府名以潞安内
附以長治縣青羊置縣曰平順兵備涖府若縣以按察
司副使領其職是皆安之而已夫非平盗之難而無以
安之之為患潞之盜擊平之矣而青羊阻自若也玉峽
虹梯猶矗矗也然嵓險結則獷戾生洞穴盤則逃亾集
兵散斯玩玩斯萌萌斯滋滋斯擾而其憂豈遂已邪於
是控之以府以厚專城之托厥秩重矣臨之以縣以廣
親民之任厥勢近矣秩重則易馭勢近則易結而又有
[207-30a]
專道之使修軍防焉明法軌焉布戒令焉狗䑕之徒其
姦自無所蔽而或有觸法者禁則止縳則至麾則散折
箠制之而有餘矣而又何盜之憂昔漢渤海歲多盜乃
選二千石以治之刀劍頓息而敎化行是故今日急急
於郡邑而增設之也而被是選者果能奉職循理不驅
民於饑寒而惟務厚其本業以足其衣食則人知榮辱
雖賞之使竊赧然而不從焉此則安之之本也惟良有
司盍愼求之
[207-30b]
  書樓記           馬 理
河東書院者張子侍御之所建也侍御巡河東鹺省無
益作有益故有兹建也由門而入厯齋而堂而寢而亭
備矣由亭而入有重屋焉巍然而臨乎臺池者藏書樓
也張子曰夫書隆也藏焉爾矣夫寧無不善誦習者乎
以舉業者尚乎利以文辭者尚乎名以訓詁者尚乎緯
以索隱者尚乎誕故尚利斯不足與言義矣尚名斯不
足與言實矣尚緯斯不足與言經矣尚誕斯不足與言
[207-31a]
恒矣亦寧無廢書者乎曰率性之道吾固有之也在行
之而已夫焉用書是誕之説也佞之徒也故仁斯愚義
斯慘禮斯窒智斯蕩信斯賊直斯絞剛斯狂勇斯亂不
可與入道焉予為是懼故樂人之善學而藏書焉藏欲
富惡濕與蠧故用樓也藏以序故先諸經而後及其他
也藏欲乆故擇人以典之貯諸匱而扄且鑰也誕之害
人乆矣故藏之富者欲博以文也葢惡徑約者也務博
者鮮知要焉故藏先諸經示以要也而司敎者使利者
[207-31b]
義之名者實之緯者經之於道也其庶矣乎谿田理聞
而善之曰於戲侍御與人為善如是哉可志也夫遂志
之侍御者安陽張仲修也
  運城鄉學養䝉精舎記
古峰余子巡鹽河東三月乃觀民而歎曰惟兹唐虞遺
民乃或弗淳厥責在予其何尤乃圖敎其父兄以及子
弟爰遵制建學於鄉學成爰入學崇訓修約講學行禮
觀徳養老訓諸䝉士凡入學修約立約正約副約贊三
[207-32a]
執事人惟民之父兄惟俊夫訓者乃皇祖之訓所謂敎
民文者是也凡月朔望三俊率諸義民入學乃讀敎文
俾衆諦聽以戒以勸是謂崇訓夫約者呂氏鄉約古峰
就加潤澤者也嘗揭以示衆俾日率由至是考詳省慝
是謂修約於是言言於是語語於是詰難率以言法行
是明是謂講學於是陟降周旋循矩蹈矱是謂行禮於
是張侯設物主賔就位衆耦有叙揖讓和容興舞以射
是謂觀徳於是序坐以齒揚觶飲酒肄歌風雅以侑以
[207-32b]
燕諸慝不興是謂養老是諸父兄之敎也學有規制先
古峰記載詳矣由學而入而東則養䝉精舎在焉中有
游息亭者即觀徳所也亭後有堂六楹曰養正擇師居
之所以敎也左右四齋曰孝弟曰謹信曰恭敬曰藝文
各六楹弟子居之所以學也是謂養䝉是弟子之敎也
凡朔望施敎古峰子涖焉凡淑慝必聞行有小大勞亦
如之其大者即如制表閭免役以榮以耀俾衆望以歸
厥不在時諸㝠頑匪人行有小大罪亦如之其大者則
[207-33a]
屨校荷校滅趾滅耳以戮以徇俾衆威以遠是故罟阱
設而安宅麗焉夫父兄斯知歸矣弟子焉徃是故河東
民故健訟今日相觀而善恥訟改行夫誰之力也初古
峰涖衆和易小人竊議不威君子退而歎曰御史以徳
禮敎我弗率且移屏弗齒是殆甚於不可仰視者矣卒
孚威如君子言夫古峰尊師取善非自用也夫鄉約雄
山仇氏嘗行之涇野呂子仲木為解州判日嘗為仇氏
訂正行於解城解俗至今美焉古峰乃又敎學於斯安
[207-33b]
邑人太學生王世相者仲木之徒也古峰嘗選為約贊
呈十善即榜而行之其尊聞行知又舎己従人如此非
尊師取善而何古峰其眞不自用矣夫夫古今高明之
患在自用其甚者則妬賢而嫉能乃古峰獨異撰他日
休休之度其可量乎於戲古峰攸行可以為君子法矣
後之君子於古峰有取焉以光厥休吾知堯舜之民會
可復見又不啻古峰子也盍監哉
  義士王海表閭記
[207-34a]
韋令之治陽城也谿田馬氏問曰令得人焉爾乎曰有
王海者義士也其為人事親孝恭而儉積而能散好義
而聞於上獲表厥里焉夫亦匪夷所及矣夫曰其詳何
如曰父在不敢自專事母聞義稟命而行䘮葬不以貨
財不作佛事哀毁而已然三年不入其室非孝而何有
攸徃目不邪視舉足安重衣不重帛食不重肉積其財
將有為也非恭儉而何其積也水旱人饑則賑之歳終
親舊不給則賑之貧不能婚者婚之病不能醫者醫之
[207-34b]
死不能棺及葬者棺之葬之爰立義塜焉士學而無資
者資之鄉鄰子弟宜學而未能者為延師敎之爰立義
學焉避兵而來依者一士一民皆養之思歸而不能歸
者歸之有稱貸而不能償者則焚其劵河隄之決也則
出財補之非能散而何盜之起也有栁莊屯賊劫庫而
殺人則會兵平之有王徳周兄弟聚嘯而劫掠則會衆
擒之張士兒之亂也則佐以糧芻及壯士勦之湯家集
屯賊之亂也則従薛御史鳳鳴兵討之大盜劉六劉七
[207-35a]
之反逆也白諸官請給帖文行事察鎭無儲者散麥五
百餘石豆二百餘石仍出資率人築城鑿池建門及樓
造諸兵器火器禦賊賊至東破蕭縣南破永城西破夏
縣北破碭山乃攻海所居鎭海守且戰戰攻不利且索
財講和不許賊退俘獲馬騾三百一毛不取白巡撫鄧
公璋給義勇士焉鄧償功給銀二十兩受之送夏邑縣
修學時總治彭公澤劄付海會淮安朱指揮兵歸徳萬
指揮兵截殺流賊二兵不至海捷後白彭㕘二將咸抵
[207-35b]
罪焉彭兵五千過鎭餉以熟飯千桶兵食之不盡徐州
將陳經領兵至鎭不理兵事唯徴錢償妓夜飲海曰此
亦賊也令義勇夜執而晨縦之陳愧而遁王堂反何都
御史天衢征勦令家人從征餉白金百兩事平奏聞蒙
勅賜表閭曰好義坊夫是之謂義士然聖天子旣表其
僑居所矣陽城其本邑也令乃不能奉行徳意昭其行
以勸善安在其為令也兹欲竪石東廓勒其行何如谿
田馬氏曰昔布衣之士鄭有弦高魯有曹劌春秋書之
[207-36a]
戰國有魯仲連漢有杜子春史漢書之論其功肉食者
未能先也今義士犒師則弦高之儔其禦寇而保衆則
曹劌與其倫使其遇變而當途用事安知其不與仲連
子春同其烈也彰其義以勸善此誠令之政也令其行
之哉令曰諾義士字大量陽城上佛里人弱冠従父為
賈韓家道口鎭韋令名文英字本和涇陽人嘉靖壬寅
歳令陽城云
  三立祠記          王道行
[207-36b]
山西河汾書院舊有三賢祠祀文中子司馬温公薛文
清公學使者擇秀才高等者百數十人講讀其中萬厯
間江陵柄國忌人議已以為多白鹿洞學徒奏毁所在
書院於是三賢祠遂廢神人失序禮義以愆典學之官
往往不得其職河朔魏公秉中丞節至晉陽慨然以興
學右文為己任與先後巡察把縣徐公卲陽劉公並稱
名徳有合志焉會諸生請復祠移學使者永春李公冠
縣杜公勘詳皆以為復之便公重用民力咨於省使無
[207-37a]
錫萬公郡伯膚施趙公計版築書土庸圖規制程期日
度可四百鍰而集萬公括堪動帑銀並已所節縮竒羡
二百鍰考試支剩銀二百九十鍰不足魏公推幕府市
租五十鍰劉公御史臺贖金十六鍰憲伯廣濟劉公參
知新安寗公膚施白公東萊宿公憲使肅寧易公岐周
楊公贖金總三十鍰郡伯十四鍰凡六百鍰而嬴晉王
以五十金犒工鳩僝考成不愆于素餘以儲典籍利器
用豐餼廩居三之一焉别駕滇南王君寔專工事為堂
[207-37b]
五楹扄以棖闑繚以周垣前起棹楔望之巋如也祠後
為書院别有記作於某年月日迄於某年月日凡幾閲
月而成邃空軒敞神人不相淆君子以為禮於是右省
齊河房公濟陽高公學使者黄梅汪公憲使安陽劉公
相代至遹觀厥成嘉與學士大夫更始請卜日安主魏
公曰政必正名禮先辨分考晉乘唐虞諸臣列名宦鄉
賢祠中如稷契殷周始祖先師其子孫臣庶也可儼然
據其上乎三晉名賢載在往牒何止三君子宜更議於
[207-38a]
是汪公考古徴書采風論徳與諸公雜議得風后以下
至伯夷叔齊十有七人位南向名宦自叔向以下至我
朝呂文簡公十有八人西向鄉賢自董狐以下至薛文
清公十有六人東向寓賢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别為
位居鄉賢上魏公以為允題曰三立祠語不朽也每歳
丁祭籩豆牢醴之數視啓聖祠學使者主之是役也為
大事不許小費萬公敉厥功秩祀辨賢以為世法汪公
有焉兩省前後諸公同徳一心翼宣文敎盛矣至於率
[207-38b]
作興事則趙公衡於上綱舉而目張前令歴城陶君今
令洛陽徐君贊於下費省而工勸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其諸君子之謂乎竣事而巡按海陵袁公至廣厲文學
如魏公士益顒顒嚮風矣萬公偕諸公詣王子命曰書
院羅材聚而敎之一道術也先民是程生於斯宦於斯
者祠若干人不可以無述夫書院袁公記之矣祠則吾
子道尊者言信身習者事徴宜無辭焉道行謝不敏嘗
讀春秋傳穆叔對范宣子曰太上立徳其次立功其次
[207-39a]
立言是謂三不朽魏公有取焉故為是祠而建祠以従
墜文克舉誠希濶之遇哉昔孔子刪書斷自唐虞今乃
上遡羲軒下逮近世何也取諸晉乘吾鄉之首善先猷
也如風后治民倉頡治字先天而天弗違其古之神聖
人乎虞廷五臣與䕫龍交讓精一執中之學見而知之
肇開道統祖述於仲尼集大成則聖具一體則賢或肱
股王室如巫咸傅説狄仁傑韓琦諸人或經營四方如
羊舌肸包拯若我朝之劉大夏于謙其人或仗節死義
[207-39b]
如闗龍逢張巡其人或修身謹學如卜子夏程伯淳若
我朝之薛徳温其人褒貶論述如晉之董狐漢之司馬
遷其人是雖徳有偏全功有大小言有醇疵就其所至
皆可謂能立事見本傳文不具列祭法曰法施於民以
勞定國以死勤事惟其所遇可無媿焉今之人猶古之
人也莫不攸好徳莫不喜功莫不務修詞而能立者鮮
則志不篤也學不純也氣不充也義不精也斯不可與
立已故居常自許皆知慕仁義賤俗鄙堯行舜趨自謂
[207-40a]
近之一渉紛華易至流逸而失其故吾此可以責志希
蹤古人奮然邁往一念少怠盡隳前功此可以知學抱
曾史之行履桀跖之庭能不攝不變可以占氣傳經義
綜羣言辨士縱横圓如轉轂莊列要渺茫無涯涘皆能
發其蔀而折其角可謂精義故曰考諸先王而不繆百
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豈非立徳立功立言之凖乎國家
乂安二百年釁蘗浸廣土習呰窳學術多岐今日之所
養即他日之所用可不愼乎明道先生紹不傳之緒文
[207-40b]
公繼之至我朝文清公又繼之宛然孔子家法頃歳誦
習龎雜市間帖括殆同語怪後生方沉湎濡首以取世
資本之則無又焉能立吾不意堯舜以來之道脈汨亂
如此求為賢相為名臣為大儒如袝位諸君子其可得
乎又如一旦有緩急如闗龍逢張巡以身殉國將誰能
乎文學生於斯聚於斯能自得師為則不逺其愼所立

  還元洞記          鄭 洛
[207-41a]
北岳恒山故朔方雄鎭山故有洞洞蔽以神祠若將塞
焉侍御黄公觀風覽勝慨然興思乃撤而啓之題其額
曰復還天巧且為之記其狀矣分巡鄧君持侍御公所
作以請曰兹洞也固恒山竒觀洞開則兹山勝事也乃
侍御公已題額言之矣曷可無佳名以記先生圖之予
曰奚名哉粤稽元始生大道大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恒山固天地所覆載山若洞亦萬物中之一物也予昔
登山臨兹洞矣杳㝠幽窅既不可窺測其端際亦不能
[207-41b]
想像其藏隱蓋天造非人力也彼金沙大隱美則美矣
率以人興魚藻寒居竒則竒矣皆緣力飾夫人力則非
天巧非天巧則非大道所生非大道則非元化所肇若
恒岳則與天壤並立洞亦與恒岳俱生開以大始闢以
貞元愚父不能力移齊諧莫詳自始葢一元不能不散
而為萬象則兹洞也固一元之所造也今侍御公撤其
蔽而新之亦復還其天巧焉耳然則兹洞也不可名無
已則名以還元可乎雖然予重有慨焉夫元象之元含
[207-42a]
光自然分而萬形散而萬物生生化化已非元元然而
山澤氣通洞為元造物理備我性有元善洞為元造啓
則還之性有元善乃自鑿之恣智巧縱物化致使眞者
散元者斵降𠂻靈光錮蔽焉而不能通殆不啻兹洞之
障塞而已然則兹洞也其曷幸而得侍御公還其元造
之巧又安得元化旁敷使並生於宇宙間者盡還其天
命之元善哉若夫抱元還元自了性天元精之元其説
甚元則固黄冠羽衣之所從事予不敏奉明天子命撫
[207-42b]
綏此方將以元化望當時以愛養元元朂同事之諸君
子不敢襲其説以名兹洞因謾書以答分巡君之請
  新建唐鄂國尉遲廟記     䝉 詔
自昔豪傑之生鍾天地剛大磅礴之氣豈特揚曜吐精
樹勲業於當時已哉雖其殁也而是氣流通於天地間
與日星並明與隂陽並運不恃生而存不隨死而亡每
有感觸輙形諸夢兆若桴鼔影嚮然嗚呼烈哉予昔閲
唐書嘗壯尉遲恭之為人歎其眞豪傑士非特將略之
[207-43a]
雄也每讀其傳歛襟起敬乆之而公則朔産也嘉靖丙
寅歳予奉命按治宣雲夏四月巡厯至馬邑一夕夢金
甲神英姿還侍直立馬上馬蹀躞若龍金戈翠旗導從
前後謁予若有所訴者予覺大驚異其事翼日出至龍
泉寺見唐鄂國公遺像在焉叩其所自邑尹吳子進曰
鄂公舊有祠去此僅二里許爇於燹火有年矣棟宇灰
燼惟神與馬巍然獨存居民不狎於棲神之無所權奉
於此以存尸祝遂即其遺址觀焉草莽丘墟睠言懐感
[207-43b]
予曰異哉向夕予夢金甲之神非與祠前有金龍池即
桑乾河源也清漣澄澈嚴冬不凝邑尹復進曰舊傳池
有龍時化為馬一驪一黄人莫敢御唯鄂國驍勇絶倫
能跨而制之予又曰異哉予向夢金甲之龍駒非與夫
鄂國輔唐昌運其所樹立固雄偉不常而臨陣决勝指
麾馳驟無能當之者葢得於馬力居多然則馬之為龍
昭昭也乃千有餘載予夢中歴歴見之一何竒哉於是
諸武氏跪而言曰惟我鄂公生此朔方靈慿於兹凡軍
[207-44a]
旅所向咸有隂助吾人藉神威乆矣廟貌不稱何以振
揚士氣乎於是諸耆民跽而言曰惟我鄂公帡幪兹土
民有寧宇歳時禱祀應靡不預患為之駈而災為之禦
吾人䝉庇乆矣祀典不修何以慰愜人心乎予曰韙哉
夫有功於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神兼焉矧赫厥
靈於夢寐是神之冀也民之望也而亦觀風者之責也
盍祀哉盍祀哉乃語冀北分守范君曁邑尹謀新之乃
為正祠三間矗如也為左右廊房六間耳房六間櫛如
[207-44b]
也為二門三間大門三間翼如也圍以堡牆周六十四
丈一尺有竒曠如也戢如也地仍於舊紀芳躅也費出
於公杜私擾也經始於去秋七月十日落成於今春三
月念日周綜理也復買近地一頃以給守祠之役圖乆
逺也聲以鐘鼓樹以干旌俾耳目有觀聽也祠宇旣成
廟貌攸安瓣香瞻拜宛若夢中見者於是士氣奮揚人
心孚悦適范君擢口北分巡周君以山西督學來代曁
吳尹復言於予曰鄂國見夢於公豈惟其祠祀是崇哉
[207-45a]
亦將賴公文以垂不朽予曰有是哉顧予安能文之雖
然公之勛業載在青史者則不可不勒諸貞珉以告於
世予謹按史稽首言曰嗟嗟鄂國其眞古豪傑士哉方
其崛起兠鍪中遭際英主乘時奮翥嘗先登陷陣擐甲
而擒世充攘臂而平黒闥搴旗而降建徳奪槊而墜雄
信一時智勇如衛公褒公皆自謂莫及則公勲烈豈不
巍然出諸將之上哉然世人皆知公雄勇冠軍至論公
人品世未必盡知也予嘗究公為人大類闗雲長云赤
[207-45b]
虬飄颯即髯絶倫逸羣也所向披靡羣雄膽落即闗威
震敵國也躍馬突陣而脱秦王其視解圍古城者無愧
也擒王琬萬人中叢刺莫傷其視馳刺顔良者何恧也
闗於昭烈投以肝膽公事太宗攄以赤心尋相之誘不
去建元之賄不入其精忠大節相符契也闗乘赤兔公
得驪駒類皆龍種葢天所黙賚以弼成雄竒卓絶之蹟
者又相脗合也雖闗不幸死國事公幸而興唐其大都
實等埓焉然此特論公人品耳至其心術之微世又未
[207-46a]
必盡知也是故席次憤毆人謂公為非禮不知公忠義
不容奸邪乃其天性視誤國之許敬宗懐奸之徐世勣
不啻犬豕肯甘與為伍哉富不易妻人謂公守已介特
不知公因是悟主使當時知此義則才人不選貞觀無
養虎之愆昭儀不立永徽無牝雞之惡又安致顯慶以
後紛紛哉噫此公處心積慮之微世莫能知者予叙公
勲業因白其心如此俾後為將者知先立根本毋徒視
勇略為也嗚呼方今邊陲多警安得如公者坐鎭帥閫
[207-46b]
叱咤風雲使敵人不敢南牧以抒當宁西顧之憂哉予
聞朔俗好勝負氣慷慨磊落士多生其地庸知不有繼
公而出者哉文信國曰殁不俎豆其間者非夫也今廟
貌赫奕人心敬仰又庸知不有興起奮勵思接武俎豆
者哉予願公靈當黙佑於斯也范君諱大儒山東霑化
人庚戌進士周君諱斯盛陜西寧州人癸丑進士吳子
諱國貢登州府人貢士於兹籌義殫力克襄成事例得
書云
[207-47a]
  創建平順縣記        顧鼎臣
天地生萬物物極則殺之生陽也殺隂也殺亦生也人
君生萬民民不軌則殺之生仁也殺義也殺所以為生
也其道一也是故明君治天下法天地之道握生殺之
機以成仁義之能垂衣高拱而四海晏然紹綂厯業百
姓賴利焉潞安府之青羊山蟠居衍迤幾二百里巖岫
巉嶻壑谷深窈迴巒疊嶂長林叢薄屏翳阨塞四方亡
命往往竄匿其中且水土湍悍而風氣陻鬱生人多兇
[207-47b]
頑獷戾兼之隔離官府無有持尺箠挾寸刄慿陵而誰
何者賊首陳卿父子世濟暴惡糾集逋亡脅誘蚩愚禦
行旅掠村堡焚蕩屋廬擄刈人民有司務掩害養亂者
二十餘年嘉靖戊子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常道始
宣露逆節請討之既而謀議不常操縱無狀賊勢益猖
獗天子震怒命將出師復調集山西河南山東官民兵
會勦閲數月然後平之捷聞今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
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桂洲夏公時為兵科都給事中請
[207-48a]
簡命素持風裁給事中一人往覈功罪并區處地方事
宜以弭後患上俞之即以委公公至則宣皇澤申國憲
别淑慝明賞罰洗刷汚穢振撫創殘人心大愜以和公
親履賊巢周視山川厯陟要害歎曰賊之弗戢形勢使
然非建縣設命吏以彈壓之難免後虞僉以為然乃咨
詢相度得吉地曰青羊村者林巒盤紆形局軒豁且據
諸山之堂奥可以控制四表公讅於衆曰非斯地不可
會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君應鵬曁藩臬諸司羣
[207-48b]
謀恊同乃議割潞城縣所轄地一十六里壺闗縣十里
黎城縣五里共割地方三十一里以為新縣版圖凡一
切計慮纎悉罔不周詳抗疏陳便上報可因錫縣名曰
平順命下有司鑒往圖新翕然作而行之召史繪圖辯
方定位鳩集工徒卜吉以從事因山為城因城為隍延
袤方二里許闢東南二門搆橋通道宅城之中近北建
縣治繚以崇墉冠以麗譙門屏㕔廡庫藏廨宇土地祠
吏舎監房小大畢具隂陽醫學旌善二亭咸置於大門
[207-49a]
之外其他若儒學僧道會司倉厫舖舎敎場養濟院城
隍廟山川社稷風雲雷雨邑厲諸壇察院司府公館凡
治民事神造士賦政之區凖舊規備今制咸極一時之
觀又設玉斗崖蟠溪峰白雲谷巡檢司三玉峽虹梯闗
二剗治險隘以為通衢八葢於禦暴已亂保障之備特
加詳焉經始於嘉靖八年九月望日告成於嘉靖十二
年二月朔日凡財用取給於公家力役則僱募亂後餘
民而他府州縣毫分不預焉葢事之始終經營規畫悉
[207-49b]
出公一心之存而巡撫藩臬諸君贊相以成之然非聖
天子倚任忠賢勿貳勿疑其何能盡嘉謨以竪此瑰偉
之績哉抑斯舉也人足以勝天理足以制氣是使繹騷
甫定之民寧兹新邑養父母保家室長子孫永去危亡
之禍而享太平之福其功不亦大哉夫當賊之破滅也
天誅之行止於元惡而脅從汚染非特宥其死命且容
養匡翼務為千百年之圖是殺之之意何其薄而生之
之意何其厚義之裁制何其精而仁之覆囿何其廣也
[207-50a]
亦猶天地之殺物於窮冬纔旬朔爾而生養成遂乃厯
春夏秋三時焉是雖一事之微而聖天子裁成輔相傾
否為泰以嘉靖萬邦者宏謨逺略從可識矣少傅公今
日密勿機務弼成治理以垂名於竹帛亦於是乎基之
江西右布政使李君崧祥昔以按察司兵備副使嘗預
謨議舉職守思惟一時政令之大不可無紀也特走狀
京師徴予文將刻諸石以昭示無極義不可辭乃為述
其梗槩云爾若夫經費工徒規制度數大小諸司從事
[207-50b]
名氏之詳不遑殫書令刻諸碑隂
  重修唐叔虞祠記       蘇 祐
唐叔虞周武王子成王弟也始封為唐候其子燮因晉
水更號曰晉有祠在懸甕山麓不知創自何代魏地形
志曰晉陽有晉王祠又通志載祠南有晉王墓北齊天
保中大起樓觀後主改為大崇皇寺唐太宗義師之起
嘗禱於祠下貞觀二十年有御製書碑在焉晉天福六
年封興安王宋天聖間改封汾東王元至元四年總管
[207-51a]
李公修建殿宇及宫侍武衛如王者儀詳見提舉學校
弋彀所撰碑記至國朝洪武四年改稱唐叔虞之神歳
以三月二十五日有司致祭載在祀典自至元迄今二
百餘年棟梁摧折不蔽風雨神失所棲祀事弗䖍其旁
有所謂聖母祠者香火日極崇奉而唐叔虞之祠顧寂
寞水濵不知為正神其所係豈直瓣香酌酹已也嘉靖
二十六年冬憲副李君乘雲憲僉朱君徴以其事闗祀
典而風化之道攸存具以請於予與巡臺因檄下所司
[207-51b]
撤而新之復增塑其象左右各建翼室若干楹於是金
碧丹堊煥然改觀足稱報祠矣祠前有八角池右有善
利泉山畔有望川亭讀書臺亦以餘力載浚載修古跡
用復是舉也貲因於水利工出於僱募官不告勞民不
知擾知縣侯瀾縣丞李侃主簿高巍典史張珊共事惟
勤而鄉大夫憲副高君汝行實倡義協衆尤有力焉往
予自按部未幾有藩參之命曁今葢三歴晉矣議初協
也得同於聚菴谷子嶠事告成也而翠巖黄子洪毗復
[207-52a]
嘉其成焉大參潘君九齡告高君曰是不可無刻以昭
永乆爰佐以汾陽山之石而高君因具其始末乞文於
予竊嘗聞之利萬物者莫善於水而其動萬物也莫善
於風利非導以禁之則爭風非端以揚之則悖欲淳化
宜民難矣今祠在晉水上民之利其潤也方日詣他祠
事報祈乃叔虞自剪桐啟封厯世與周乆逺則其功徳
於斯土可考也顧祀者反後而使其祠日頽曷以示風
向參藩時嘗為均水利刻石稽弊以戎務方殷未遑克
[207-52b]
正祠典則日夜罔遺於懐者也乃今亦克並舉利以滋
養風以𢎞化豈惟晉人獲樂利之休司政紀者亦將可
慿藉矣爰為著其相闗重者俾刻諸麗牲之石復為迎
降送神詞三章使登歌焉詞曰春日兮載陽萬卉潔兮
齊芳撫春草兮纎露布陽澤兮未央相羣生兮永情服
舊徳兮奚忘秉玉圭兮下視振鸞和兮琳瑯豈吾人兮
善享懐遺土兮斯皇儷對越兮暇豫穆將愉兮樂康右/迎
神/浴蘭湯兮襲明衣芳菲菲兮未有違拊鼉鼓兮鳴瑤
[207-53a]
瑟陳歌舞兮揚清暉靈連蜷兮紛晉横四顧兮依依繄
靈雨兮灑塗載輕颷兮滿旂御龍駕兮雙導紛武衛兮
揚威審五音兮按節歆蘭蕙兮具腓即光景兮可挹蜷
局顧兮憺㤀歸右降/神撫川原兮極目羌儵來兮歘往美
要眇兮狡服鑒羣忱兮旣享鞭玉虯兮執綏指天門兮
方廣猶招手兮山間儼遺蹤兮水上山有木兮水有蘭
中有懐兮何敢言覆我兮怙我顧我兮甕山之左萬祀
兮千秋御斯宫兮夷猶右送/神
[207-53b]
  登恒山記          楊述程
余夙覽五岳圖思嚮往其地乆矣己酉歳奉命觀察雲
中恒岳實居轄内辛亥春欲以祀典往謁岳神緣邊境
不寧余為計防禦事且不暇是歳孟冬廿日直指潘公
觀風澠水故事兵使者以分疆例得陪視明日潘公將
有事恒岳余導驄而往南行十里許至磁窯口兩岸峭
削如門大類吾鄉劍閣諸峽泉流峽中澎湃奔瀉□□
□□如建瓴而北為神川云此處山光嵐色皆莽蒼蔥
[207-54a]
鬱不似北方景川之東鑿石纍途草橋木磴又大類吾
鄉連雲諸棧上有石窟架閣猶餘横木數千蠡剝欲盡
傳者以為宋初把守三闗處也磁水東壁有坊聳峻金
碧輝煌題曰高山仰止者即岳逺門也門有殿庭數楹
宏敞高峻左折而上三四里峰坡崖壑之類宛轉曲折
地饒青煤傴僂曳販者肩相摩也紆行數里道益湫隘
余乃易便服慿小輿兩掖而上為雲路初步處下窺山
門已不啻數萬雉矣級益高階益峻頃之過望僊亭仰
[207-54b]
視飛僊崖閣若懸層霄之上已而歴虎風口崇岡蹲踞
風發飈猛則響振林壑間路傍西望渾渾灝灝吞吐雲
氣者白龍洞也前不百武有白虎峰堆石雄列居然白
額狀落澗西杪似有木香荼䕷之屬則所謂紫芝峪也
欲為採茹而芝已烏有此處線道蜿蜒幽深百仞遊者
每慮觸險側足詳顧猶虞顚越山迴路轉古榆數千百
章葳蕤蓊茂最大者名雙離樹株可蔽牛而蒼枝連理
若虯龍軒舉之狀人以為果老繫驢樹云崖東有得一
[207-55a]
峰菴因名之余為繹斯名一為水於卦為坎是北岳奠
極義乎岩西則萬松深處亭曰翠雪六花飛墜四壁凝
寒瓊砌瑤階眞銀世界也山腰少濶誅草為堂白雲縹
緲簾櫳清曠差可憩休時聞樹籟鳥聲心肺幽暢令人
生翛然物外之想堂畔有龍泉味分甘苦禱雨輒應有
夕陽巖松檜插漢晩霞及之則樹色薈然崖産石脂五
色晶瑩味腴堪咀意僊家啖人藥餌而特不識所以調
劑者傍有石洞一隙露丹竈遺跡深奥莫知底止是謂
[207-55b]
通元谷人跡莫到也三丰曾居此谷有俯視羣山螘垤
低之句迤逶尋上可百步許入貞元殿展拜元岳琳宫
寶座峩在清虛境神面正南視五臺諸山環向北拱森
森臣庶界華夷而稱帝尊埓四岳而號北極非耶珉碣
瑣碑磊立崖壁雖代有修設而遡建則自陶唐封濬時
始也殿杪蒼松古檜圍喬參天枝葉扶疎良爽炎燥殿
隅西躋上越二三里朱門扄鐍甚固啓之則㑹僊府也
怪木夀藤樛互映帶赤石鍾乳之類錯出其間抑黄茅
[207-56a]
白雪之遺棄耶西頂有琴棋臺儼在雲端舒嘯四應敲
拂石亦成聲豈爛柯流水所從來乎頃之轉步則歴果
老嶺䇿蹇蹄跡依然在焉其東頂則為大茂山殿碑云
舜巡守詣此山谷正擬登祀値大雪弗能進而遙祀之
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守其石載飛
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固安王石符劵
也余因感而竊歎曰維岳降神自昔記之方今塞塵不
聳神京晏如雖云聖天子威徳遐鬯微岳威靈鎭壓宜
[207-56b]
不及此獨奈何祀封為缺典也禮畢稱觴直指公對坐
嗒然㤀此身之在塵世也已而夕陽落照霞彩盈山將
乘興為懸空寺遊返渡神水衝騎瞹泉見西壁峭陡樓
殿架疊燦如來寶像眞所謂空中樓閣鳥道一系攀而
上躋竒絶亦險絶沙彌三四清磬捻香供茗作禮酷似
羲皇以上人余亦恍遊羲皇世矣月影半明更漏三滴
甫抵州署曾不覺往復之為勞也爰搦管而紀其事
  臨縣修城記         孔天印
[207-57a]
臨縣望河阻山介於興嵐汾石之間近塞邑也然民儉
而足城小而窳以故虜入輙犯隆慶元年丁卯九月虜
大犯至破石州之城劫汾州之堡而臨之危為甚虜退
去當道乃下令繕城仍調選才吏易補沿邊郡邑時闗
中人吳潮以榮河令調臨至則省覽諮訪稽民物之利
害條政事之緩急登陴而望黄雲紫金諸山則喟然歎
曰始吾欲崇墉以甎今觀其土石之䝉冐林莽之蓁叢
則甎可伐石而代也即析薪以煉灰不事省而功倍乎
[207-57b]
於是手畫心惟夜思蚤作募匠師徵力役公計料廣揚
𣙜備器用儲口食既定方略獨斷凖裁簡委羣能躬勵
督察遂運石成岸積灰成邱趨事踴躍鼛鼓弗勝以二
年戊辰四月起工七月竣事其包土城而為石也廣六
里五步高三丈五尺其直如繩其方如矩其渟如淵其
峙如岳其密如櫛其堅整如鑄而女牆樓櫓天棚旗幟
鎗砲矢石之類森其上重濠疊塹品窖伏鋒戰車湧械
之屬羅其下當是時地無百雉之築而險有金湯之固
[207-58a]
環視旁邑莫兹之為强矣兵憲范公閲而嘉之乃狀聞
當道咸加幣褒美以奬其勞焉庠士趙應秋陳遺規等
因過汾請余為記夫疆圉之臣恃安而忘危愒守而忘
戰以至遇害而無備臨敵則敗衂而不可支若離石之
難是也乃吳公善思患而豫防必有備而無患矣夫折
栁樊圃狂夫猶懼况設險有固於山谿者乎昔公輸般
為楚造雲梯之械將以攻宋而墨翟先往禦之請以試
其術墨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凡九為攻械而墨九
[207-58b]
距之又使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其術以守宋城而
公輸之技已窮所謂善攻不如善守今度外國之智劣
於公輸明茂之宰賢於墨翟百里之衆勇於禽釐故敵
雖復來而知其必無患且公内治外嚴惠威並建之實
文武兼資之良也是以其涖官也多善政焉今勒石紀
事專美崇墉識其大也
  新設寧武兵備道題名記    李攀龍
山西三闗先是葢止鴈門一兵備岢嵐兵備實恊理之
[207-59a]
其於防秋尋加守巡冀寧二道嘉靖三十三年復以清
軍屯田驛傳若守巡冀南河東諸道迭出而分區監督
焉三十七年改鴈門為鴈平岢嵐為偏寧其五道監督
如故眀年仍以偏寧為岢嵐兵備以偏老岢嵐河曲四
守備西路參將老營遊擊地方兵馬屬之鴈平兵備仍
駐代州以廣武北樓平刑三守備東路北樓太原參將
地方兵馬屬之其八角利民神池寧武四守備中路參
將地方兵馬則以設今道云従御史楊公益美之請也
[207-59b]
惟是三闗與大同相為表裏右衛水口等處直敵南窺
朔應諸州之道其於要害視三闗有輔車之義即敵一
道出没我得以所直道兵馬牚距踵襲而自相為應何
慮不及三闗延袤乃至八百餘里而敵得以探疏數為
堅瑕揣薄厚為虛實時分時合雖漢兵如雷風安能八
百里趣利也惟是席國家廣大守在大同云爾曩時則
鴈門一道岢嵐一道協理之足矣然猶恃藩籬以撤閫
閾不知中彊者外益固之為謀周也亡何以二道為不
[207-60a]
足加之守巡冀寧二道為四道復以四道為不足加之
清軍屯田驛傳若冀南河東諸道為七道三闗凡八百
里而七道以臨之即有五參將一遊擊十一守備亦惟
鴈門岢嵐二道相信而服習五道者非常所屬卒然不
相為用十羊九箠猶之愈數而愈疏清軍屯田驛傳曠
所司存冀南河東棄所分署是盡山西而事三闗委境
内而勤一圉猶之愈實而愈虛不知疏數以形明虛實
以制槩也注鴈門以鴈平注岢嵐以偏寧似矣不知十
[207-60b]
一守備分地如石畫相交尺寸獨以八守備隸偏寧一
道亡論石隰諸州防河之役行兼坐累有妨簡書即敵
一出套便涉其境而亭障積阻烽火復游已難為卒又
況仍以五道便宜掣肘糜費無益豈所謂明形而槩制
乎時已權生變已常存寧武之介於鴈門岢嵐之間亦
猶鴈門岢嵐之左右於寧武疆場之政雖力有餘不備
非其域雖勢有餘不守非其約非其域不䦨出徼功非
其約不聲援為徳辟耳目之於視聽不相假借然後可
[207-61a]
以著官知之良而稱同心亦使朝廷得以責所不備按
所不守以其所守捷無倖賞挫無佚罰三闗猶一體也
省冀寧若清軍者七道而為三以重司存養丙治境内
不疲於奔命三分其八百里而勞逸均各可以朝檄而
暮集而齊一其指使凡五決䇿以設寧武道而議始成
如此豈偏見一時之利害不參邊大計始終者右衛水
口為敵必窺之道即中路參將直之與大同兩掖犄角
相逐銜尾相隨厚集其氣是顧是隈者非寧武乎與偏
[207-61b]
頭鴈門翼擊而夾攻為常山蛇勢者非寧武乎明形槩
制以囘視聽新旗鼓出繕入計為邊長老貽數百年之
利身自作始者非寧武乎形不自勝制不自舉沈公所
謂非人哉首至者未幾論罷繼至者尋以遷行沈公明
形槩制三年於此矣乃少司馬萬公某獨以少方伯奏
留之豈不曰分地不量形與無地同量形不善制與無
形同善制不得人與無制同得人不乆任與無人同是
二公者先後奏請葢相足焉可謂同心謀國重惟沈公
[207-62a]
之賢適與設會也因具列之使後之君子得以觀寧武
道所繇立者葢以其人如此云
  重修海神河瀆廟記      張四維
皇明奄甸萬國徧禮羣望凡嶽鎭海瀆咸就其近域崇
建祠宇令有司歳時修祀國有大事特命使臣將祝幣
往焉葢自郊社而下祀典莫此為重蒲郡介河曲當禹
貢所稱龍門華隂之中重岡連抱川靈聚結故西瀆大
河崇於是而㠯西海附焉其廟制閎鉅正綂中知州事
[207-62b]
闗西張侯廉奉勅修建歴乆漸敝會嘉靖乙卯之變一
切傾陁雖頽墉斷木靡有遺者有司歳時埽壇㠯祭天
子前後凡遣使三至亦咸祇陳香幣露禱而已殷禮弗
稱神罔攸宇至隆慶庚子夏河水暴發瀰漫郊郭奔凑
西北二闉是時淮徐間連歳河決漕道艱阻議者咸謂
神宇宜㠯時葺用祈靈貺於是巡撫山西副都御史楊
公綵巡按山西御史饒公仁侃桂公天祥俞公一貫會
檄河東守巡叅議馮公叔吉僉事劉公宗岱相垣址議
[207-63a]
規度㠯重修二廟為請天子俞焉其經用所需即取之
三院歳解贖鍰之餘者而以州帑裨之經始於隆慶壬
申十月越冄歳萬厯甲戌某月而工竣二廟並峙左河
右海廣輸崇庳無尺寸異其為正殿各七楹殿後為寢
殿各五楹殿東西為風雨雷電祠凡四座楹殺寢殿之
二其儀門楹數凖寢殿焉堦墀内為井各二俱覆㠯亭
碑亭視井亭之數建儀門外其外門則㠯大坊表之内
環㠯連廊㠯楹計凡二百八十有六外繚以磚墉以丈
[207-63b]
計凡三百二十有二以及宰牲有亭齊宿有所而制度
大備矣廣廡翼翼棼橑高舉邃深軒豁金碧輝煌信足
㠯永奠明神系一方之瞻向已郡守陳侯以朝屬維為
文紀成將勒諸堅珉㠯徴乆逺余惟名山大川類能興
致雲雨施徳博大故厯代尊命咸秩祀典河初祀朝邑
唐開元中以西嶽祠華隂緣有司祼將靡逮遂徙河祀
而東我高皇帝釐正嶽瀆名號删定禮秩薦享牲幣靡
有等殺又常御製祝詞遣功臣將祀良㠯嶽瀆之澤物
[207-64a]
同則其報禮同也乙卯之變嶽瀆廟同圮迺嶽廟匪乆
即復合二郡之力徵費凡二萬餘金㠯速集厥事河海
廟乃委為瓦礫區者且廿年陳侯肅承眀命知國之大
事在此既不欲茍且㠯俟後人又不欲加賦㠯滋衆擾
殫心夙夜惟求㠯隆國典妥神休是務於是監司諸公
嘉其工繕之鉅商較財用慮有不給謀所以佐厥費者
廼總督宣大王公崇古則㠯軍門俸給巡撫朱公笈則
㠯各色會税香課布政使史公直臣則㠯帑積羡銀分
[207-64b]
守馮公叔吉則㠯罪贖㠯及官民之義助河堤之贏積
通計凡九千餘金葢費視嶽廟之半而閎麗幾與埓矣
用省而財不匱事集而民不擾神用悦懌歳以大穰信
可㠯荅天子尊禮方望懐保兆庶之深意哉是用紀其
興建始末稽經費述規制俾後之嗣是者得有考焉是
役也檄委而監督於上則平陽府同知王大夫敬朝夕
工所綜其綱目則蒲州判官曹君廷相其奔走於下則
榮河縣典史李于田倉大使侯汝封咸効有勞勩云
[207-65a]
  西小池垣記         何東序
嘗考水不注川滙為藪澤大者曰湖小者曰池曰沼湖
陂出自天造豐功及物池沼力墾而成妙用在人縣官
總山海開池籞致利以助貢賦上下足以相贍若解之
鹽池天造盡人湖陂之利蔑如矣其地左輔巫咸右弼
洪流前趾中條後負峩嵋圜㑹四跨瑤璠皛衍薰風一
扇萬寶皆呈葢唐虞中天之會造化旉與之淵也唐故
名靈慶盈涸有時置吏置亭户至雜遣司空度支雖與
[207-65b]
古今相始終而綆剔斂發猶未得其術焉今稽古應時
特重𣙜鹽之制自郡縣而至轉運轉相鈎較而專以御
史臨之平輕重而權本末均課辦而佐軍興法至密矣
歳督十三郡縣徒作中程収算四十二萬引移用三藩
唯是恒雨病沒恒暘病涸以地聽天其勢不能兩得則
有横汙附池者六曰永小曰賈瓦曰金井僅存其半沸
渭澆曬迄今兹無斁也備通變張弛之故充節口并日
之需頗收算可數萬謂之小池鹽先是繚以短垣淹乆
[207-66a]
齲朽莫弭盜攘陷民於罔從而獵之以刑殆與開闌牢
而發以毒矢何異按其地者阻事墮議洊更三紀而莫
之或恤間驅鹽丁版築蠭午未幾而操畚鍤入池矣萬
春戊戌頥所汪公來按鹺昭智集思課正賦以待邦之
大用斂餘貲以待邦之小用經産雜出燦然皆有萟極
暇常籃輿循行不遑假寐日討墜典棼綱而申飭之墆
財曲獻野㕓奪魄公披龍鱗蹈虎尾探絲分於劘牙鑿
齒之中得司存賑濟銀若干議徒詳費僦民之流冗者
[207-66b]
鳩而受工殆二千人訖計週池為垣殳高予厚增陴其
上金井賈瓦合為一區丈週一千四百永小自為一區
丈週四百池各門一㕔事五未事人給贍家二銖既事
又酬食米四銖悉之金以千餘肇興三月丙午五月丁
未告成悦使民㤀其勞子來成之不日劃址墉隍卑增
薄培底塡淤加肥之績絶窪坳重塠之患國寶在野柙
之惟謹利用厚生池無小大萬商皆當卬此公之用菲
其意葢弘遠矣運長佐閩山林君東阿馬君永嘉陳公
[207-67a]
等屬余紀其實余惟御史奉綸遐察歳一往代未有及
𤓰不代者合符優游皁囊特達常條適事或未裨於觀
風之本公一往三見𤓰期當宁倚毗無二所急朝夕所
患靡盬至暑雨風寒暴炙匽薄而不以言憊李梅實衰
五穀熟虧消息之數天地不能以兩盈公升禮昭縟交
修容典腏祀池神條山風洞創祀太陽之宇蘄雨蘄暘
而無之弗告精靈肸蠁鹺花冬實述宣醲化薄海風囘
羣小不奉私求萬户鮮藏匹夫呻吟奪魄之聲未必不
[207-67b]
為改蘇頌徳矣覩一節而知百節固知應條之吏蔚蒸
太平恤生之倫咸獲嘉祉殆不止一池之利鈍已也不
佞草民黭淺惡能究其端倪焉蘓老三池今涸不載
 
 
 
 
 山西通志卷二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