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045-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四十五
  鹽法
 河東鹽產于池池介解州安邑之交薰風自南鹽成
 昕夕作味甘鹹功用神速民利賴焉顧所以䕶池保
 鹽疏引裕課之道要在官斯土者本良法美意而力
 行之庶足以仰副
朝廷恤商惠農之至意敎養先資此其一端未可畧而
[045-1b]
 不講也志鹽法
河東大鹽池在中條山北麓解州安邑之間近安邑者
 爲東池近解州者爲西池名分爲兩實卽一池說文
 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總一百十六里凡
 池皆水而此池之水其味鹹鱗介不育其性温隆冬
 不氷或曰此海眼也蔥嶺之東有海焉曰鹽澤河流
 所注不溢不涸此池亦名鹽澤是竅於山川生此奥
 區以粒我烝民唐崔敖曰海眼通波河源伏脉千里
[045-2a]
 一氣瀦為廣斥是也九有之鹽有煮於海掘於地汲於
 井積於鹵出於崖出於石出於草木之各殊而此池之
 鹽則出於種沃水於池種鹽於畦日以暄之雨以潤之
 風以結之而鹽遂成南有風洞風自洞出為南風夏月
 治畦得南風而舉體皆淸工人種鹽得南風而所收倍
 入古名池曰解池以州名也又曰鹽池以鹽名也
  周禮天官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有苦鹽
  㪚鹽形鹽飴鹽杜子春讀苦為鹽謂出鹽直用不涷
[045-2b]
  冶者賈公彦疏曰鹽出於鹽池今之顆鹽是也左𫝊
  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杜預註曰郇瑕河東解縣
  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孔頴逹疏曰盬字從鹽省古
  聲然則盬是鹽之名盬雖是鹽惟此池之鹽獨名為
  盬餘鹽不名盬也史記貨殖𫝊猗頓用盬鹽起注曰
  盬鹽河東大鹽是河東池鹽為盬鹽無疑盬鹽者謂
  池内澆曬之鹽可直食用不湏涷治自成顆粒故曰
  顆鹽而顆粒之大異於散鹽之小故又曰大鹽且大
[045-3a]
  如印累小如珠剖與形鹽同風其水而成皓潔甘美
  味勝飴鹽栁宗元稱為國之大寳有以也 唐有鹽
  池十八而河東居其五五池總曰兩池歲得鹽萬斛
  以供京師宋引池而成者曰顆鹽元立鹽法有因自
  凝結而取者解池之顆鹽也今兩池區為三塲曰中
  塲曰東塲曰西塲三塲統在一池之内池東西長而
  南北狹池之灘有畦畦分阡陌以為種治池之中有
  河河亘東西以資澆曬
[045-3b]
女鹽池水經注所謂女鹽澤者是也唐鹽池一十有八蒲
 州安邑解縣有池五總曰兩池設女鹽監以董西池女
 鹽之名自此始
  周禮天官鹽人女鹽二十人鄭氏注女鹽女奴曉鹽
  者賈公彦疏以其曉解治鹽有才智則曰女鹽或曰
  爾雅釋女為小如女牆女桑之類是也池為小中之
  大而以女名以有大池也在解州西北去州治六里
  許廣袤三十餘里一名硝池解州西北有小池合此
[045-4a]
  為七女池地據髙阜首當中條山谷之下流所瀦客
  澇為多溢則水淡生魚乾則水苦生硝硝夲鹽類作
  味苦澀充食則使人洩利又女池在禁垣之外盜取
  毎易冒鹽賤售猾法碍課是以嚴禁撈採又且勢較
  東池為髙山谷水漲姚暹渠滿澎湃吞吐東趨禁垣
  大為池患垣西築有硝池諸堰以防潰决元時運治移
  於路村西池始廢明萬厯四十年御史楊州鶴題請
  開荒澆曬准半報以恤困商尋積水汪洋不可澆曬
[045-4b]
六小池者一曰蘇老一曰熨㪷一曰夾凹一曰永小一曰
 賈瓦一曰金井在女池之西北相距數里方長不一其
 形而最大者水面不過畝餘形如聚星間亦生鹽半為
 硝鹻開元以後總稱西池同𨽻女池監宋崇寧元年解
 州賈瓦南北團池修治畦眼拍磨布種通得鹽一百七
 十萬二千七百餘斤州具以聞後荒棄不治明隆慶四
 年河東鹽運司開墾解州六小等池照太汾事例印給
 小票發賣其撈辦入官鹽課當校三年内實收之數酌
[045-5a]
 為定額接補東池額欠有餘一併補發大同併布政司
 年例之數仍令運司各官遵照舊制運副駐劄安邑専
 管東塲運同駐劄池南專管南塲運判駐劄解州專管
 西塲各鹽該州掌印官協理女鹽等池北岸中塲責令
 運使𢃄管分守河東道移駐解州監理東西兩池事務
 將該道原領勅書添載監理解州鹽法字様換給巡鹽
 御史亦照長蘆兩淮巡鹽併陜西巡茶事例就近巡歴
 該管行鹽地方維時大池水溢商無掣支課鮮自出因
[045-5b]
 許各處有力之家隨意封納以時騐放萬厯間御史汪
 以時垣金井賈瓦永小三池天啟六年御史黄憲卿又
 允勤民之請於金井南北地中開荒澆曬比照壓待啇
 人之例准以毎鹽十車五車工本五車自報此亦同於
 女池半報義耳其永小賈瓦二池勤民自備工夲澆曬
 或准一年一更或准三年一更准以三車工夲七車挨次
 商人帶報毎年多寡不等後尋停澆曬
國朝康熙十九年大池水患衆商援例呈請暫開垣西小
[045-6a]
 池澆曬濟課待大池涸出仍囘夲號巡鹽御史曾寅疏
 請從之巡鹽御史黄斐踵任其後議均地立畦之法務
 期公普運使髙夢說議得永小池旁計地一百二十二
 畆五分金井池旁地七十三畆三分賈瓦池旁地一百
 八十七畆五分又東稍地十一畆二分五釐喬家溝有
 地三十畆四分蘇老池旁地一十五畆各地共計四百
 二十九畆九分五釐應分之商五百一十三名今議將
 地分成五百一十三處毎商一名應得池地八分三釐
[045-6b]
 有畸隨照地形長濶方斜積弓科算務足八分三釐有
 畸為率用阜吾民之財五字毎池各用一字挨編五百
 一十三號每地一處編為一號自阜字一號編起池完
 換字號數頂接至財字五百一十三號止首永小次金
 井次賈瓦次喬家溝次蘓老前後編定造成號册每號
 寫造竹籖一枝傳集各商當堂自拈該課六錠者拈籖
 一枝十二錠者拈籖二枝拈著字號即将商名註定册
 上又西池原無墻垣成鹽必皆露積闗防為難查西禁
[045-7a]
 門相去小池約二十里應将各商收獲之鹽委塲員逐
 日盤騐登數具報隨督各商運堆西塲以候掣放至康
 熙二十五年大池水退修葺告完御史勒信
題明停止将所開畦井塡塞商歸大池復業永小池周圍
 四百四十八丈金井賈瓦夾凹三池周圍一千五百八十
 丈蘇老池南北長三百零八丈熨㪷池南北長二百九十
 七丈内産硝鹽禁附近居民無得私澆私曬掘挖硝版
禁垣唐司空輿言壕籬者鹽池之隄禁此即禁垣之意宋
[045-7b]
 募兵百人目為䕶寳都以巡邏之後瀕池設有攔馬短
 墻自安邑縣介村抵解州圍立環合寛廣規池而有加
 池稱東西二塲分二門以為㨗徑但短垣及肩莫能捍
 禦明成化十年御史王臣巡鹽河東經理解池塞東西
 二門另於池北闢中門出以總出入又於馬墻之外築禁
 垣一週二千五百餘堵計長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二丈髙
 低隨乎地勢南北垣髙丈有三尺基厚如之漸次而上
 上厚八尺有奇東西垣髙一丈基厚八尺上厚六尺有
[045-8a]
 奇垣之外有馬道以便徃來有隍塹以蓄野水深濶皆
 丈垣内外置舖以居邏卒經理頗為周詳工未告竣次
 年御史袁正繼之畢其績仍間有援而入者十二年御
 史陳鼎崇之至二丈一尺遇圮隨築以補之二十一年
 御史吳珍請於朝仍開東西二門合中門共稱禁門者
 三中禁門與運城相對名曰祐寳東去安邑五里者名
 曰育寳西去解州十里者名曰成寳三塲趨赴各從其
 便正徳十二年御史熊蘭大修禁垣齊其髙厚嘉靖十
[045-8b]
 五年雨霪水漲傾者五百八十餘丈御史沈鐸重築完
 好萬厯四十年御史楊師程革堰户之名檄行値修州
 縣集議将禁垣渠堰丈量分工立石表界刋册永遵
國朝順治五年澆曬工由商僱向置鹽丁無所效用先後
 汰存酌照州縣大小共派留用四千名專任修垣分工
 州縣一十有三曰解州曰蒲州解州屬邑曰安邑曰夏
 縣曰平陸曰芮城蒲州屬邑曰臨晉曰榮河曰猗氏曰
 萬泉平陽府屬縣曰太平絳州屬縣曰河津曰聞喜至
[045-9a]
 雍正三年巡鹽御史馬喀
題請豁鹽丁修築之役禁墻渠堰委運同動帑募夫督理
 于是十三州縣之工皆歸運同委員修理
畦地唐崔敖言五幅為塍塍有渠十井為溝溝有路臬之
 為畦釃之為門栁宗元言溝塍畦畹交錯輪囷宋元符
 四年開二千四百餘畦百官入賀是池之有畦自唐宋
 時已然矣池如仰盤畦居灘際地勢南卑於北畦旁各
 開水為港長與畦等汲引水上畦底如砥邊封為埂中
[045-9b]
 復留塍以段分之此治畦之法也明時畦地用官丁撈
 採鹽入於官
國朝順治六年畦歸於商按課六錠分畦一號一號註一
 商名原額畦地四百八十五號東塲二百四號中塲一
 百四十二號西塲一百三十九號中塲向有脚道一百
 五十丈東西池涯各有無碍餘地商人續有開治東開
 東無碍二十七號中開脚道十二號西開新簽舖三十
 三號中塲毎號闊十丈西塲每號闊十五丈東塲自東
[045-10a]
  無碍至東五舖共一百五十二號皆闊六丈五尺其餘
  毎號闊九丈長無度任商力而為之不佔水口故無爭
  也共成五百五十七號除懐慶改食蘆鹽原額九十三
  號無地行銷無商而荒其現有錠名商畦四百六十四
  號之中亦荒蕪一百一十號葢因鹽法廢弛論錠而不
  論畦有鹽熟畦坐得銷價無鹽荒畦亦坐得銷價是荒
  熟同價人又何肻墾荒而為熟哉殊不思三塲商畦四
  百六十四號與額錠二千七百八十八錠半之數相配
[045-10b]
  錠從畦出畦以錠名有一名之引即有一錠之商名有
  六錠之商名即有一號之畦地彼畦既荒鹽於何出而
  猶坐收銷價是猶農夫不耕而食也雍正六年巡鹽御
  史碩色
 題請開荒
勅下部議部覆無商荒畦先動庫銀五千兩給發運使酌
  量畦地之闊狹淺深陸續開墾成熟之後商人有補完
  工夲者即給為業其澆曬之商令其各出銷價以補庫
[045-11a]
  項至有商荒畦令夲商各開各畦如無力開墾即頂與
  殷實商人開墾更名報部務令將未墾荒畦漸次成熟
  使積鹽日盛於
 國課民食均有裨益等因奉
㫖依議欽此肇工于七年二月竣工于八年四月而庵舍
  櫛比溝港鱗次胥戴
皇恩而勤澆曬焉三塲原額畦四百六十四號餘畦九十
  十三號後查出額畦王成業有錠無畦将餘畦補給一號
[045-11b]
  又有額畦地邇淡水将餘畦補給八號今現存額畦四
  百六十五號餘畦八十四號二共五百四十九號東塲十
  一舖共畦二百二十八號内額畦二百二十號餘畦八號中
  塲十舖共畦一百五十七號内額畦一百四十一號餘畦一
  十六號西塲十一舖共畦一百六十四號内額畦一百四
  號餘畦六十號畦頭有河名曰黒河三塲澆曬畦地皆
  汲水於河是黒河者澆曬之源也毎年勸商各濬畦頭
  之河務加深廣毋使淤澱則蓄水多而澆曬不竭矣迄雍
[045-12a]
  正八年巡鹽御史碩色於請墾鹽池荒畦等事案内
 題河東行鹽定額其間有額銷不敷州縣許請餘引以濟
  民食迨餘引雖經請領恐引固有餘鹽或不足是以奏
  請開荒是有餘引必有餘鹽乃可經乆行銷請自雍正
  八年為始毎年行銷額引之外如有不足酌量具題添
  發餘引部議應如該鹽政所請将河東所開無商荒畦
  出産鹽觔於雍正八年為始在於添發餘引内搭配行
  銷辦課可也奉
[045-12b]
㫖依議
 種治唐時就山海井竈之地置監院游民業鹽者為亭戸
  免雜徭又崔敖曰乃滌場圃乃完廥倉畢其塲功以謹
  秋備是唐時已有畦户宋時墾地為畦引池水沃之謂
  之種鹽水耗則鹽成籍戸民為畦夫官廪給之復其家
  歲二月一日墾畦四月始種八月乃罷安邑池毎歲種
  鹽千席解池減二十席天聖以來兩池畦戸總三百八
  十以夲州及旁州之民為之戸歲出夫二人人給米日
[045-13a]
 二升歲給戸錢四萬為鹽歲百五十二萬六千四百二
 十九石石五十觔以席計為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二十
 席席百一十六觔嘉祐時兩池畦戸歲役解河中陜虢
 慶成民為之官司旁縁侵削民以為苦乃詔三歳一貸
 中間以積鹽多特罷種鹽一歲或二歲三歲以寛其力
 又减畦戸之半稍以傭夫代之元時毎歲五月塲官伺
 池鹽生結令夫搬摝鹽花其法必値亢陽池鹽方就或
 遇陰雨則不能成明以鹽丁撈採
[045-13b]
國朝畦歸商種不勞民力而其種治之法仍如舊法歲以
 二月一日畦工入池葢庵治畦淘溝俟風至引水澆曬
 自二月以至八月乃罷其種治也先用&KR2417橰挹水注於
 畦之首段攪之日曝味作挹注次段首段另注新水次
 段水鹹色赤挹移三段俟其澄開門塍隅灌四段段段
 開灌其一二三段悉以前法挹注俾清流盈科而進極
 乎南埂而止水深一二寸乃已經時水面鹽花浮上若
 凝脂皎雪謂之搨花以其必擊搨而後成鹽也易說卦
[045-14a]
 曰兌為澤其於地也為剛鹵書洪範水曰潤下潤下作
 鹹孔頴達疏曰水性夲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鹵味乃
 鹹上言曰者言其夲性此言作者從其發見是鹹全在
 於作搨花者作之之意此種治之法也然其種治也秋
 冬生鹽多硝春夏生鹽獨美正南風正東風鹽成朝夕
 東北西南風搨花不浮則天時宜知溝港深通雖遇旱
 乾不竭料䑓髙阜可備燥濕不時則地利宜知作頭副
 作長工擇其才而勤者乗天時因地利量晴課雨疏港
[045-14b]
 通溝澆曬合宜所收鹽料必潔淨而無硝味甘而粒大
 則人事宜勤一種治而天時地利人事備焉種治之闗
 於鹽務最為𦂳要 菴所以居治畦之工人料臺者築
 為髙基以堆鹽其上者也位取畦北墾阜作之髙以二
 尺五寸為度長八丈八尺廣二丈四尺堆鹽千引上覆
 以茅延還起伏望若蘧廬作頭者掌澆曬者也能占風
 日以作鹽甘潔為功旣廪稱事副作則次於作頭而督
 領長工澆曬者長工計年做工故曰長
[045-15a]
  淮浙長蘆諸塲各有蘆蕩鹽塲有鹽户丁煎鹽辦課
  惟河東别無竈蕩明於蒲解等州縣編審鹽戸八千
  五百八十五戸定鹽丁二萬二百二十名毎二十名
  立料頭一人共撈鹽一千引為一料其鹽戸除正役
  里甲應辦糧草外一應雜泛差徭丁少者俱蠲丁多
  者量減於商人名下毎引徵賑濟銀一分毎鹽丁撈
  鹽一引即賑濟一分又查佃種逃絶鹽丁地土者毎
  地三十畆撈鹽一丁約九千觔並前不下三萬嘉靖
[045-15b]
  間因富丁私自僱役料頭攬收影射議毎年清審聽
  民自願無力者照舊供役有力者納銀一兩五錢免
  其撈採如遇撈採不及僱募貧民毎一料給以前銀
  二十兩為工費此工夲鹽所由昉也隆慶間因前項
  佃地人戸既應差役又復撈鹽乃豁免佃丁另招貧
  民補數又題准南岸撈鹽用鹽丁則民力不堪動賑
  濟恐財力不繼請廣招貧民於兩岸毎撈鹽一料外
  給鹽十車此招募簡便之法也又議照民户編審均
[045-16a]
  徭事例行三門折丁之法照各州縣原額僉夫其打
  草修墻二項責鹽夫供役若浩大工程仍起派州縣
  民夫毋累窮民萬厯四年御史陳用賓以富丁出銀
  免役貧民包攬代辦富者愈逸貧者愈勞况名為富
  丁不無豪强假鹽户名色影蔽差役今宜将逃竄貧
  丁招徠復業其富丁七百七十餘名停止納銀盡驅
  撈辦管鹽官明信賞罰毋容虛應僱代此時料頭七
  百四十號丁夫一萬四千七百不為不多既免差役
[045-16b]
  又毎料撈鹽一千引賑濟八兩後加至十兩不為不
  厚然路途跋涉旅次艱食沸湯濺足烈日熏肌勞苦
  萬狀故富者僱代貧者强支查㸃不及十之四五撈
  採不及十之二三揑造鬼名誑報虛數皆由料頭之
  包攬為奸管鹽官之扶同作弊也明末止存鹽丁四
  百七丁半每嵗正月行文州縣從公清審汰年老收
  幼丁務足舊額一遇池鹽生結調取職官督率料丁
  星夜赴池照依分定中東西脚道竭力撈採每丁每
[045-17a]
  日責照定例撈鹽一引二十丁為一號一號所撈各
  自為堆以辨多寡美惡撈採完日各在脚道高阜處
  每一千引攢料一臺僉報臺頭一名日後鹽不足數
  責在臺頭補撈三司仍照分定處所取州縣印結騐
  收明白各執籖號投院請掣每丁每年額撈鹽三十
  二引足額者官給賑濟銀三錢二分不足責令下次
  補撈今嵗不足責令次嵗補撈又每年九月終旬調
  取官丁在池南岸採取蘆葦每丁一十八束每束二
[045-17b]
  十八觔堆放脚道三塲斗級看守備來嵗苫葢鹽料
  之用
 國朝順治二三年間十三州縣存六千三百四丁撈採仍依
  舊法後僅存五千八百四十四丁半順治六年畦歸商人自
  行澆曬不用鹽丁撈採康熙十六年為清查晉省之鹽丁
  等事案内十三州縣除紳衿優免七百七丁外查出實在
  鹽丁共三萬一千一百三丁半酌留二千名備修牆之用行
  差鹽丁二萬九千一百三丁半照依民丁門則徵納徭銀而
[045-18a]
  池内一切作頭副作長工皆係商人自為僱覓視其澆
  曬之能否給以工食之多寡附近居民踴躍赴工我
 國家恤商愛民良法美意超越徃古宋史謂解池灌水
  盈尺暴以烈日鼓以南風須臾成鹽其利固博苟欲
  溢額不俟風日之便厚灌以水積水而成味苦不適
  口又明巡鹽御史趙睿言河東鹽有數種盛夏生者
  謂之伏鹽秋深撈採者謂之秋鹽雜以硝鹻泥沙謂
  之黒鹽則乗風日之便及時澆曬為種治要務
[045-18b]
渠堰䕶池諸堰星羅碁布周圍環繞逺近稀宻不一其程
 髙低闊狹不一其制斜正曲直不一其形要皆相勢建
 置因時制宜防客撈以䕶鹽池而其名二十有二曰白
 沙堰曰李綽堰曰雷鳴堰曰黒龍堰曰申家堰曰逼水
 月堰曰東禁堰此在池東者也曰賀家灣堰曰桑園堰
 曰龍王堰曰短堰曰常平堰曰趙家灣堰此在池南者
 也曰西禁堰曰卓刀堰曰七郎堰曰黄平堰曰硝池堰
 曰長樂堰曰五龍堰曰青龍堰曰蝦蟆堰此在池西者
[045-19a]
 也池北之保障則有姚暹渠姚暹堤所以受東南諸水
 束之以洩於黄河者也相其輕重緩急次第施工庶有
 裨益防客澇以䕶清湍其法總不離乎疏與排兩䇿治
 渠者疏之治堰者排之排其水之自東至者則有白沙
 堰以防白沙河之暴漲並堵蓮花横洛禹王城一帶泉渠
 之水所謂李綽堰之外藩也李綽堰起王峪下接姚堤
 築自宋解令李綽因名焉昔水勢湍悍多築月堰以為
 重固今惟有峪口尚抱三重迤東轉北一以防中條諸谷
[045-19b]
 聚流之入姚渠一以防白沙潰决之漫流瀦苦河而入姚
 决則淹没東郭併注東禁矣西近山為東郭鎮鎮後有
 堰曰雷鳴東西横亘以防山中暴漲决則直走黒龍西
 灘而池東受其患鎮前有堰曰黒龍南北直延起東郭
 抵任村稍曲委西終於楊庄堰之東西各有灘以受南
 來磨兒盤窰子溝介村等處山泉野水西有黑龍潭深
 不可測堰亘灘中以分其勢并以防李綽之潰决也任
 村之東有湯里村之申家堰堰制雖小自北抵南為東
[045-20a]
 水侵池門户堰外村民恒次之以洩積澇黒龍西北為
 聖惠鎮自鎮南抵介村有逼水月堰堰西為介村灘汪
 洋澤國水淡而宜魚漁舠盪槳直泊東禁包深灘而復
 置此堰者所以備黒龍决入灘中以撼東禁若夫東禁
 堰乃東垣之礎石故石工極其鞏固排其水之自南至者
 則自蚩尤村東賀家堰始次之有小李村南桑園堰次
 之有大李村南龍王堰次之有西姚村南短堰次之有張
 家村南常平堰次之有蠶房西董家庄北之趙家灣堰
[045-20b]
 以上諸堰統名䕶寳而禁垣以内更自有䕶寳長堤皆
 所以防條山之霪雨下注以侵池者也排其水之自西
 至者則西禁堰為垣西宿衛外之有卓刀堰為解州東
 灘起於風后廟北抵十里舖實鹺海之鄰壑也外之又
 有七郎堰為解州北灘南起州城東北北抵髙坡形勢
 與卓刀等外之又有黄平堰土名黄牛堰自南指北起
 北郭門至車鹽村髙闊不逮七郎亦足洩硝池之水外之
 有硝池堤堰最為池西扼塞葢硝池北灘地最多勢皆
[045-21a]
 北髙而南陂硝池南為中條山聳麓伏而硝池處山灘
 之中為衆水所趨無所逃其委受鹽池在東深如釜底
 上視硝池又居髙岸是以灘山水漲則趨硝池如建瓴而
 硝池溢則趨鹽池如倒峽矣况姚渠既受東南諸水束
 而取道於北灘决則灘水皆渠水能不以硝池為居停以
 鹽池為歸宿乎堰以池東之南北為首尾决則黄平小
 堰浪可平遮七郎卓刀亦隨波而靡西禁必難保固乃
 七郎卓刀北又有長樂堰防長樂灘之泛溢也起長樂灘
[045-21b]
 北之官道南與七郎卓刀相接灘既廣逺姚渠亦經其北
 渠堰决則灘堰危灘堰决始西出而必復東入解之北
 灘而趨卓刀以逞矣再解治南有根山之堰曰五龍起五
 龍峪左而北抵乎崇寧宫右峪深邃難窮暴雨時行則水
 競從峪口而出浪奔人立濤激雷鳴設堰防之使西循澗
 道㑹静林青龍石樓諸峪之泉流入新河又合貽溪出
 小潮橋以歸黄河决則隨其所射為害潰垣破堰總有侵
 池之患至硝池西南又有青龍堰蝦蟆堰相間地不遥
[045-22a]
 逺制皆自南迤北以遏新河之泛溢縁五龍之水會歸新
 河而虞其不能宣洩故復為此他如解州尚有鳯尾堰涑
 水河堰夏縣尚有陽公堰横洛堰蓮花堰蓮花二堰中
 花堰匙尾堰軒轅堰苦池灘堰通稷堰安邑尚有小月
 堰白家堰新堰張村朱里堰西姚西南堰西姚東南堰西
 姚東北常家月堰大李村西南堰小李村東南堰匙尾
 堰蚩尤村堰沈家堰苦水備水月堰苦池灘河南小月
 堰苦池灘河北小月堰楊家庄堰湯里堰各皆環池散
[045-22b]
 布按地課工要非連陰積潦不報潰不堤修非若以前
 二十二堰之時勞經紀以工有緩急也然即二十二堰之
 中李綽為東南半壁五龍乃西鄙長城北藉姚渠自東
 抵西全當一面南山雖有居髙臨下之勢然洪谿深谷按
 東西而已分屏於李綽五龍之外惟是山陰天澤有䕶寳
 長堤足以委蓄而使之在山是鹽池已成四塞之國果
 能周巡宻視使無蟻隙之可乗何至為患固捍衞者貴
 持其綱領矣至於姚暹渠古之永豐渠也隋大業間都
[045-23a]
 水監姚暹濬永豐古渠以洩東南山澤之聚流而并堅
 其堤以障之渠之受東南之水也其派有四其經流由於
 平陸之横嶺嶺北水聚成澗至夏縣之王峪口而北出
 東流過抱珠山又東過史家峪與鵰崖溝入澗諸水㑹
 於小吕村又東三里許有巫咸河自南來會遂轉而北流
 有橋河之東有白沙堰又北三里許為朱呂村有朱呂橋
 李綽堰與姚暹渠分界於此自此以北遂名姚暹渠又
 北八里許為魯因村有橋又北七里許轉而迤西為裴介
[045-23b]
 村又西七里許有苦水河自東北來㑹有苦水橋又西三
 里許為三家庄又西四里許為黄天渠口有楊家庄庄南
 即黒龍堰尾閭也又西里許為安邑縣治渠昔經安邑
 城中明隆慶三年御史郜永春大議開濬定以渠堤深
 廣倍於嘉靖元年之額恐薄城不利乃於城東填塞舊
 河百餘步改迤而北作通惠橋於上遶城而西過北郭門
 作𢎞濟橋以便行人即今之渠道是也西過魏豹城又
 西六里許為賀村北為原王庄有原王橋又西二里許
[045-24a]
 過運治北門有迎渠橋又西四里許北為馮村有橋又西
 三里許為八里舖北為王家營又西三里許為二十里舖
 又西三里許為長樂灘此下渠南多灘地北為馮家上
 張二村又西里許為西張村村南乃長樂堰起處有橋北
 為龍曲村又西六里許北為買女村又西三里許為車
 鹽村北為赤蛇村又西三里許北為侯村西王村又西五
 里許北為許家村又西八里許北為曾家營有橋又西
 四里許為杜家營有橋又西六里許有鴨子池北為牌
[045-24b]
 首營又西六里許為平壕村有平壕橋又西里許折而
 南里許為孫常迤而西入五姓湖通計水流一百一十五
 里渠程百又三里工長二萬二千四百丈除自史峪諸水
 合流而東又合巫咸河諸水而渠滋大再合苦池之水
 而渠彌大况池南皆山雨過水至為山麓諸堰所障遏
 而東走者莫不趨北而以渠為歸非渠深堤堅淤阻者
 漲溢卑薄者潰決勢所必然南堤潰則釡底窪池滙為
 澤國至於雨淫洚發涑水亦能南漫而渰田農引水入
[045-25a]
  渠以為救田之計渠盈不受則又盜決南堤而以鹽池
  為壑此渠堰之工必豫勤於乾涸之日而渠堰之戸必
  嚴防於漰湃之先也法必濬土以深其渠啟土以増其
  堰而勢不得不循舊例以發二州之民分土雖載舊册
  欲募則恐無壯丁以應用民力之半餘節經費銀以益
  之運使冀如錫言措設工費通渠修濬以一半壅工責之
  應濬民夫以一半濬工需之僱募力役因分工載定刋冊
  民夫不便别募即以此半工價給與赴濬給以經費銀
[045-25b]
  一千三百七兩向例四季提修任工州縣視為具文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運使蘇昌臣議立均平徭役照丁分
  工之法二十八年巡鹽御史郝惟謙具
 題請著為例
勅下部議部覆禁垣渠堰為鹽池保障不容不修額設鹽
  丁係解臨等十三州縣民夫濬築工程尺丈刋冊昭然
  但冊内所分者乃州縣應修總數至某里修某渠某里
  修某堰係各該州縣私分以致豪强隱佔姦吏朦朧多
[045-26a]
  寡不均不若按丁均攤以工之數配丁即以丁之數認
  工勞逸既均工程必固奉
㫖依議歴年遵行雍正三年巡鹽御史馬喀
 題免丁役改用募修雍正四年於額引項下動銀八千餘
  兩委運同專司其事雍正五年巡鹽御史塞欽
 題請於額引公務項下動銀三萬五千餘兩大修禁垣渠
  堰雍正六年巡鹽御史碩色又
 題請毎歲除額外項下公務内留存銀五千兩以為修築渠
[045-26b]
  堰之用再於餘引項下公務内留存銀六千兩以三千兩修葺
  池墻以三千兩存庫積至五年作為大修皆委運同督修
 䕶池灘地運使臣蘇昌臣曰池坐解州安邑而運志之詳
  灘地乃有各州縣分屬之文則不問附池與不附池凡
  派池工而有灘在乎渠之内渠之外堰之上堰之下切
  乎池之利害者統應名為䕶池灘地惟是簿書湮没無
  從别其灘址之孰為民糧孰為鹽課貪黠之奸競以乾
  没為倖就今之計凡有䕶池之地以灘名者遇墾佃之
[045-27a]
 請惟商則可准苟非商籍與池既無休戚慎勿混允行
 犂葢既佃之後麻麥在野倘值旱淹示祲雨則苦漬灘
 居堰上者勢必决堰洩流而以池為壑暵則苦乾灘在
 渠内者又必破渠引灌而留隙漶池東郭一灘久為丁
 鹽交錯之地向聴佃種近奉禁止深有慮夫佃民之自
 愛其植盗決隄防以悞課源也
大清㑹典河東歳額正改鹽四十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三引内
 除太汾遼沁四萬三千九百八十五引鳯翔一萬六千三
[045-27b]
 百引商人實行引三十五萬七千一百五十八道内有
 更名變價引二千一百七十餘道乃明藩封官吏食鹽
國朝以明時藩封食鹽變價充賦又有西安加増引二萬
 二千九百六十七道引名雖殊其實皆商人行銷之引
 也此三十五萬七千一百五十八道舊例掲存三引為
 解安引以一百一十七引而支一百二十引之鹽雍正
 七年部頒引八千七百道毎名添足三引以符一百二
 十引為一名之數増解安引八千七百引招商行銷雍
[045-28a]
 正八年長武請照鳯翔例行銷應増額八百四引共額
 四十二萬六千九百四十七引又因額引不敷行銷部
 頒餘引十萬道又増餘引二萬五萬不等皆由
聖世生齒日繁食鹽日衆私鹽不行官鹽易銷也行河
 東之引者三省曰山西曰河南曰陜西河南省則南
 陽河南二府屬汝陜二州屬與許州之襄城皆行河
 東之引而食河東池鹽山西省惟平陽潞安澤州蒲
 州四府屬解絳吉隰四州屬行河東引而食河東鹽
[045-28b]
 太原汾州寧武三府屬遼沁平保忻代六州屬皆食
 夲處土鹽領河東之引而不食河東之鹽名曰鹽稅
 陜西省惟西安一府屬興安同商華耀乾邠七州屬
 領河東之引而食河東之鹽其鳯翔府屬皆食花馬
 池鹽名曰鳯課與西安長武皆領河東之引而不食
 河東之鹽是三省領引州縣共一百七十三處實行
 商鹽者一百二十二處額引四十二萬六千九百四
 十七引商人實行引三十六萬五千八百五十八引
[045-29a]
 山西省額引二十二萬三千一百六引
 太原府屬一州十一/縣食土鹽陽曲縣額行三千八引太原縣
 額行二千四十八引榆次縣額行三千四百五十三
 引太谷縣額行一千八百四十四引祁縣額行一千
 五百五十四引徐溝縣額行六百五十七引淸源縣
 額行七百三十五引交城縣額行一千九百五十六
 引文水縣額行二千二百五十引岢嵐州額行一百
 五十四引嵐縣額行二百七十九引興縣額行三百
[045-29b]
 六十五引
 汾州府屬一州七/縣食土鹽汾陽縣額行二千四百六十五引
 平遙縣額行二千九百五十一引介休縣額行二千
 九百一十二引孝義縣額行五百五十三引臨縣額
 行一百九十五引永寧州額行四百四十七引寧鄉
 縣額行一百五十一引石樓縣額行五百二十引
 寧武府屬二縣一/路食土鹽寧武縣額行一百四十引神池縣
 額行八十引寧武鹽捕同知西路額行一百七十引
[045-30a]
 遼州屬二縣/食土鹽本州額行八百三十引榆社縣額行三
 百六十八引和順縣額行三百七十一引
 沁州屬二縣/食土鹽本州額行七百七十四引沁源縣額行
 四百一十三引武鄉縣額行六百一十四引
 平定州屬三縣/食土鹽本州額行八百六十二引樂平縣額
 行二百六十四引盂縣額行一千七百二十八引壽
 陽縣額行二千三百三十八引一百觔
 忻州屬二縣/食土鹽本州額行二千三十九引一百觔定襄
[045-30b]
 縣額行八百六十引靜樂縣額行六百二十五引
 代州屬三縣/食土鹽本州額行四百七十三引五臺縣額行
 五百八十一引繁峙縣額行二百八十一引崞縣額
 行一千三百三十一引
 保德州屬一縣/食土鹽本州額行一百九十四引河曲縣額
 行一百五十一引
  以上共四十二州縣額引四萬三千九百八十五
  道係鹽稅皆領河東之引而不食河東之鹽領引
[045-31a]
  繳引皆係管鹽同知知州
 平陽府屬一州/十一縣臨汾縣額行八千四百五引襄陵縣
 額行五千四百八十四引洪洞縣額行八千五百一
 十八引浮山縣額行一千一百七十九引趙城縣額
 行三千五百八十七引太平縣額行四千四百七引
 岳陽縣額行六百九十七引曲沃縣額行八千四百
 五引翼城縣額行五千一百七十六引汾西縣額行
 九百六十九引靈石縣額行一千四百八十六引霍
[045-31b]
 州額行一千一百七十九引
 潞安府屬八/縣長治縣額行一萬一千六百七十九引
 長子縣額行五千九百三十九引屯留縣額行三千
 六十五引襄垣縣額行四千三百六十三引潞城縣
 額行二千八百五十二引黎城縣額行二千五百七
 引壺關縣額行三千七百六十一引平順縣額行一
 千六百一十二引
 澤州府屬五/縣鳯臺縣額行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引
[045-32a]
  高平縣額行九千三百三十四引陽城縣額行五千
  一百六十五引陵川縣額行四千七百七十七引沁
  水縣額行二千一百五十二引
  蒲州府屬五/縣永濟縣額行六千六百六十二引臨晉
  縣額行四千二百五十四引虞鄉縣額行一千五百
  四十四引猗氏縣額行三千四百八十五引雍正八
  年於遵
㫖查議事案内減額一千七百引令山西能銷鹽地方
[045-32b]
  輪坐加增作餘引行銷該縣存額一千七百八十五
  引萬泉縣額行一千五百八十九引榮河縣額行二
  千七百六十七引
  解州屬四/縣本州額行三千四百引安邑縣額行五千
  三百引解安引歴年俱不招商行銷虚貯在庫俟奏
  銷時搨扒截角繳部雍正七年巡鹽御史碩色以解
  安額引應歸解安行銷
 題請召商領辦
[045-33a]
勅下部議部覆解安額引仍歸解安行銷其三省商人
  領銷引張按照一百二十引爲一名實數掣鹽運銷
  所增鹽引八千七百道照數刷印發與該鹽政自雍
  正七年爲始給商行運至解安額引召募殷實商人
  領辦倘有未銷餘引於該年奏銷時據實聲明將所
  存原引隨册繳部查核可也奉
㫖依議夏縣額行五千二百四十八引平陸縣額行一
  千二百三十引芮城縣額行二千二百四引
[045-33b]
  絳州屬五/縣本州額行五千二百二十七引聞喜縣額
  行四千二百二引河津縣額行三千七十五引稷山
  縣額行四千四百五十九引雍正八年於遵
㫖查議事案内減額一千八十七道令山西能銷鹽地
  方輪坐加增作餘引行銷該縣存額三千三百七十
  二道絳縣額行三千四百五十四引垣曲縣額行一
  千七十六引
  吉州屬一/縣本州額行五百六十四引鄉寧縣額行六
[045-34a]
  百三十五引
  隰州屬三/縣本州額行一千二百三十引蒲縣額行二
  百八十七引大寧縣額行二百四十六引永和縣額
  行一百八十四引
   以上共四十七州縣實行額引十七萬九千一百
   二十一引皆行河東鹽係商辦
  陜西省額引共一十二萬四千七百一引
  西安府屬十/四縣咸寧縣額行八千五十三引長安縣額
[045-34b]
  行六千九百八十一引涇陽縣額行五千七百七十
  五引三原縣額行三千五百八十七引富平縣額行
  五千三百六十七引渭南縣額行七千四百四十六
  引臨潼縣額行三千八百九十五引盩厔縣額行三
  千五百六十二引醴泉縣額行二千六百六十五引
  藍田縣額行三千一百三十六引高陵縣額行三千
  一百五十引雍正八年於遵
㫖查議事案内減額一千三百一十八道輪坐加増令
[045-35a]
 陜西能銷鹽地方作餘引行銷該縣存額一千八百
 三十二道興平縣額行二千五十引咸陽縣額行二
 千三百三十五引鄠縣額行一千七百八十五引
 商州屬四/縣本州額行一千三百三十二引鎭安縣額
 行二百八十七引雒南縣額行六百一十五引山陽
 縣額行三百八引商南縣額行二百五引
 興安州屬六/縣本州額行八百六十九引石泉縣額行
 二百五十八引洵陽縣額行四百一十引漢陰縣額
[045-35b]
 行四百一十引紫陽縣額行一百三引平利縣額行
 十引白河縣額行十二引
 同州屬四/縣本州額行三千七十五引朝邑縣額行五
 千五十八引郃陽縣額行五千二百六十引澄城縣
 額行二千八百七十引韓城縣額行三千七十五引
 華州屬三/縣本州額行三千二百七十四引華陰縣額
 行三千九十六引蒲城縣額行七千三百七引潼關
 縣額行一百三十六引
[045-36a]
 耀州屬二/縣本州額行八百六十引同官縣額行三百
 五十九引白水縣額行一千一百五十引
 乾州屬二/縣本州額行二千八百四十八引武功縣額
 行一千四百九十六引永壽縣額行四百二十四引
 邠州屬二/縣本州額行一千四百三引三水縣額行六
 百一十五引淳化縣額行一千二十五引長武縣額
 行八百零四引長武歴年食花馬池鹽不食河東鹽
 雍正八年照鳯課例行銷增引八百四道其原額六
[045-36b]
 百六十道輪坐加增令陜西能銷鹽地方領作餘引
 行銷
  以上共四十五州縣實行額引一十萬八千四百
  零一引皆食河東池鹽係商辦
 鳯翔府屬一州七縣食/花馬小池鹽鳯翔縣額行一千六百五引
 寶鷄縣額行三千二百八十一引岐山縣額行二千
 九百九十七引扶風縣額行五千八百一十三引郿
 縣額行一千八百一十八引麟遊縣額行六十八引
[045-37a]
 汧陽縣額行一百二十九引隴州額行五百八十九
 引
  以上八州縣額引一萬六千三百引名鳯課皆領
  河東之引而不食河東之鹽領引係知府領發州
  縣繳引亦係州縣
 河南省額引七萬九千一百四十引
 河南府屬十/一縣洛陽縣額行四千四百七十七引偃師
 縣額行二千六百九十九引鞏縣額行一千七百八
[045-37b]
 十八引孟津縣額行一千七十三引宜陽縣額行六
 百八十三引登封縣額行三千一百二十七引永寧
 縣額行一千四十一引新安縣額行八百五十一引
 澠池縣額行一千二百九十五引嵩縣額行一千八
 百一十二引盧氏縣額行五百七十二引
 陜州屬二/縣本州額行一千四百二十六引靈寶縣額
 行五千六百二十三引閿鄉縣額行三千九百五引
 南陽府屬二州/九縣南陽縣額行四千七百五引唐縣額
[045-38a]
 行四千九百七引泌陽縣額行三千二百九十六引
 鎭平縣額行四千八百一十六引桐栢縣額行七百
 七十三引鄧州額行六千五十七引內鄉縣額行二
 千八百八十一引新野縣額行三千三百八十九引
 淅川縣額行一千八百五十四引裕州額行一千三
 百七十七引葉縣額行二千二百八引
 汝州屬四/縣本州額行四千一百七十七引魯山縣額
 行一千四百五十引郟縣額行三千一百二十八引
[045-38b]
 寶豐縣額行七百四十三引伊陽縣額行七百五十
 一引
 許州屬一/縣襄城縣額行二千二百五十六引
  以上共三十一州縣實行額引七萬九千一百四
  十引皆食河東池鹽係商辦
  按引之名始於宋雍熙二年令河東北商人如要
  折博茶鹽令所在納銀赴京請領交引而引之名
  始顯天聖時大席受以要劵卽池騐劵按數而出
[045-39a]
  而用引照鹽之法始詳元毎鹽一引重四百斤憲
  宗壬子年増撥一千八十五戸歲撈鹽一萬五千
  引至元十年辦鹽六萬四千引二十九年減一萬引
  令入京兆鹽司添辦大德十一年增歲額爲八萬
  二千引至大元年又增煎餘鹽爲二萬引通爲十
  十萬二千引延祐六年増餘鹽五百料實計撈鹽
  十八萬四千五百引明洪武初毎引四百斤後分
  一引爲二引而以四百斤爲大引二百斤爲小引
[045-39b]
  名改辦小引毎引行鹽二百斤河東歲辦課鹽六
  千八十萬斤合存積常股户鹽三項共成三十四
  萬引𢎞治間毎歲辦鹽四十二萬引內常股鹽二
  十九萬四千引存積鹽一十二萬六千引至萬厯
  年歲辦小引鹽六十二萬引萬厯十六年將開歸
  二府改屬長蘆行鹽乃減引一十五萬又減免所
  增食鹽五萬照舊止存額引四十二萬後又増鹽
  一萬二千引以充兵餉
[045-40a]
  國朝龍興革去明季之浮加順治二年以官吏食鹽
   三千二百引爲更名食鹽變價解部共行額引四
   十萬九千九百三十三引順治十三年因兵餉不
   敷增引十萬十六年以所増十萬新引減去應徵
   課銀加於舊額引價之中而河東歲額仍行四十
   萬九千九百三十三引康熙十七年閏三月核加
   閏引三萬四千一百六十二引十九年有閏照加
   二十一年
[045-40b]
恩詔停免康熙十八年陜西道御史傅廷俊請
勅清查竈鹽酌加商引於陽曲等四十州縣按丁加引
   一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引西安府屬按丁加引二
   萬二千九百六十七引康熙十九年又議於陽曲
   等四十州縣按丁復加四千三百三十二引是年
   除閏引不計之外河東實共行引四十五萬四千
   六百九十四引康熙二十四年懷慶改食蘆鹽除
   商引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一道撥歸長蘆行鹽河
[045-41a]
  東共存額引四十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三道
 國朝順治二年立河東鹽法本年巡鹽御史劉令尹
  以申明轄屬題稱陜西之平凉慶陽乃食花馬小
  池之鹽山西太原汾州乃食本地煎鹽舊皆河東
  所轄以其與河東相近也若河南之汝寧府逼近
  淮境係食淮鹽陜西臨洮鞏昌係食西和漳鹽皆
  有該管衙門舊非河東所轄以其與河東俱有二
  千餘里之懸隔也乞照成規將太汾二府并陜西
[045-41b]
  之平慶一府行臣督理其食淮鹽之汝寧食西和
  漳鹽之臨鞏仍行各原屬整飾部議准將汝寧歸
  轄兩淮臨鞏就近歸轄甘肅巡按今按臣停差引
  課責歸撫臣河東鹽臣止一察核入之奏報而已
 大淸會典開載河東地方山西太平潞汾大五府遼
  沁澤三州陜西西鳯二府興安一州河南河南南
  陽二府汝州襄城二州縣是統三省行鹽地方與
  納税課地方而言也順治十三年垣臣王紀直陳
[045-42a]
   鹽法之弊兼陳救弊之方內中一條請均引目題
   稱宜將行鹽地方見在戸口應銷引目酌派適均
   毎俟十年審丁仍照戸丁毎届酌定則引不偏枯
   議下巡鹽御史酌覆時御史朱紱覆稱合照賦役
   全書丁口數目令各省布政司將領引額丁通盤
   打算均匀派銷
俞㫖准行未經均定御史焦毓瑞順治十四年接任以
   河南俱食解池商鹽易於均派外其山西太汾遼
[045-42b]
   沁例食本地土鹽食解鹽者平潞二府澤州一州
   陜西鳯翔例食花馬池鹽食解鹽者西安一府興
   安一州在行解池商鹽者州縣止有督銷之責而
   納課之責在商若行土鹽并花馬池鹽之處則銷
   引納課之責成并在州縣事例原有不同丁引難
   以互通據各藩司議照事例分晰酌量情理畧爲
   增減具題部議應如所請遵定派引刋册以永遵
   守康熙十年御史布舒疏請汾州七縣俱食本地
[045-43a]
  土鹽獨有石樓一縣行銷解鹽道路阻長行運維
  艱請照改土鹽商民兩便部議自十二年准其改
  食是以商行引課改爲縣徵鹽稅又康熙四年有
  河南懷慶民人沈澄等以懷民代商賠課懷地銷
  引無鹽奏稱懷慶路抵解池中隔太行一山﨑嶇
  之徑六百餘舟船不通車輛難載肩挑背負安能
  照額運行近來解池渰没粒鹽不至國課又不敢
  虧欠百姓典兒賣産買引繳而又淡食查開封一
[045-43b]
  府向來亦食解鹽明季因從民便改食長蘆見與
  彰德衞輝同銷蘆引而懷慶與彰衞相接河道直
  可運至新鄉分運懷屬地止三五十里改食蘆鹽
  商無陸運之苦民無賠課之累上請遂有解商楊
  四德以沈澄圖私變法奏訐又有淮民孟見知等
  以楊四德串通瞿濟民奏中假稱情願運鹽孟津
  發賣以便懷民赴買等語在小民升合食鹽豈有
  向百里以外渡河買食之理明欲高價害民具本
[045-44a]
   覆奏部將三疏請
勅下三省總督湖南巡撫㑹同長蘆河東鹽院查審㑹
   疏題覆隨據覆稱河東鹽商例止在池種鹽多俟
   地方土商販囘住賣土販少則引不足額有司督
   催里長銷引爲累故有改食長蘆之奏請今解商
   情願運至各縣鎭開店賣鹽商運商銷永不累民
   已經公立合同各相允議遂爾結案康熙二十四
   年河南巡撫王日藻以再請懷屬改食蘆鹽疏引
[045-44b]
   便民具
  題部議以該撫所稱河鹽運道﨑嶇兼又解池積水
   無鹽可賣改食長蘆旣便民食又使
  國課早完應如所請將懷慶府屬歸長蘆行銷奉
㫖依議以上河東額引行銷之州縣也而引之式則戸
   部鑄造銅版刷印引目上鈐户部堂印下鈐山東
   司印及頒發到司又鈐運司印信凡商人納課五
   十兩謂之一錠給引一百二十張謂之一名卽於
[045-45a]
   引目塡冩商名搨省縣扒赴塲支掣大使在禁門
   截第一角掣畢出塲截第二角搨門扒起運搨吏
   扒運發到地州縣騐明引鹽截第三角鹽銷完截
   第四角州縣鈐印呈巡鹽御史鑿孔發運司彚繳
   户部明永樂時運司給客商引目毎引納中夾紙
   一張至關引之時類解户部倒引正統時令各運
   司提舉司徵解商人引紙毎一百張收銀三錢今
   隨課徵收毎引徵銀三釐領引時差吏赴戸部交
[045-45b]
   納凡引貯庫未搨省縣扒謂之生引以其未拘定
   行鹽地方也搨扒報掣謂之熟引截角鑿孔謂之
   退引又謂之殘引從前鹽引通融奏銷以三年爲
   期及至奏銷或那後補前或移甲換乙不拘年分
   惟期毎年起解引四十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三道
   之數便可足額然截淸年分按年奏銷實多虧缺
   雍正七年奉
㫖按年銷引停止通融雍正八年巡鹽御史碩色奏請
[045-46a]
   自雍正八年爲始如雍正七年之引至雍正八年
   六月內淸查奏銷十月解部部議應如該鹽政所
   請嗣後總以上年額引次年按月淸查報解著爲
   定例奉
㫖依議
 河東歲額正雜課一十七萬一千七百二十八兩八錢
  一分六釐零內除太汾遼沁鹽稅鳯課二萬三千八
  百三十七兩二錢一分五釐零外三省運商實納額
[045-46b]
  引課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八十兩九分零而其中有
  額引課更名食鹽引課西安加增課之名又賑濟米
  價其名雖異實皆引課運使照引目徵收皆正課也
  其池灘地租銀七百九十三兩四錢二分零池灘地
  租小麥變價銀一百七十兩九錢八分零京書廪費
  銀一百四十七兩一錢此出之於州縣地租非由商
  辦係雜課合共一十七萬一千七百二十八兩八錢
  零至於紙價批文解部關領引目此不入奏册者也
[045-47a]
 贖鍰無定額儘收儘解亦入奏册造報謹將正雜欵
 目分晰於後
 一三省商辦額引並加增引三十五萬四千九百八
 十七道零二分九釐毎引徵課銀三錢九分八釐六
 絲一忽五微零該正課銀一十四萬一千三百六兩
 七錢八分六釐五毫八絲八微內有加增課銀八千
 二百七十八兩六錢一分三釐二毫六絲九忽五微
 一更名食鹽引舊額二千五百七十二引零九十二
[045-47b]
 斤除石樓改食本地煎鹽內減除商人引四百一引
 一百四十八斤商人實行二千一百七十引一百四
 十四斤毎引額徵課三錢九分八釐六絲一忽五微
 零該正課一千二十四兩
  按商辦額引西安加增引更名食鹽引其名雖異
  其實皆商辦之引今三省商辦皆照各縣定額領
  引納課併無分别惟奏册有此名耳
 一商課賑濟米價銀四千四百四十九兩三錢八釐
[045-48a]
 二絲五忽五微八纎此項毎引徵銀一分二釐原爲
 額設撈採鹽丁米價而設故曰賑濟米價同鹽課徵
 收自鹽歸商種丁不赴工順治二年存留解部內商
 辦銀四千四百四十二兩八錢三分九釐五毫二絲
 七忽一微八纎山西石樓縣解銀六兩四錢六分八
 釐四毫九絲八忽四微鹽稅鳯課無米價者以鹽非
 鹽丁撈採石樓有米價者以石樓原食解鹽康熙十
 四年始改食土鹽領池引五百二十道照例輸銀
[045-48b]
 一鳯翔府屬額引一萬六千三百引毎引徵課銀三
 錢九分八釐六絲一忽五微零該正課六千四百八
 十八兩四錢
 一太汾遼沁領引四萬三千九百八十五道九分九
 釐毎引額徵課銀三錢九分八釐六絲一忽五微零
 該正課一萬七千三百四十八兩八錢一分五釐二
 毫八絲四忽二微
  以上六項胥正課鹽稅並石樓更名食鹽則係太
[045-49a]
  汾管鹽同知遼沁知州經收鳯課則係知府督催
  州縣經徵
 一池灘地租銀七百九十三兩四錢二分一釐六毫
 安邑縣徵收解銀六百五十兩二分一釐六毫夏縣
 徵收解銀一百四十三兩四錢順治四年御史宋鼎
 延題明充餉
 一池灘地租小麥變價銀一百七十兩九錢八分五
 釐一毫八絲六忽順治四年部議存貯候撥係經歴
[045-49b]
 徵解
 一裁省京書廪費銀一百四十七兩一錢係曲沃縣
 徵解順治九年裁解充餉
  以上三項胥雜課合正課一十七萬六百一十七
  兩三錢九釐八毫九絲五微八纎共銀一十七萬
  一千七百二十八兩八錢一分六釐六毫七絲六
  忽五微八纎此河東鹽課原額春秋季報候文撥
  解
[045-50a]
 額引加增徵收則例
 一商人領引一名封納大課一錠重五十兩內正課
 四十八兩賑濟銀一兩五錢紙價銀三錢六分一釐
 七毫五絲三忽多銀一錢三分八釐二毫四絲七忽
 合額課二千七百八十八錠半算毎年多三百八十
 五兩零名曰扣錠雍正六年歸公充餉
 一商人領加增引毎引八張爲一把合十五把爲一
 名封課四十六兩二錢四分五釐五毫五絲五忽五
[045-50b]
 微內正課四十四兩五錢一分八釐八毫二絲五忽
 賑濟銀一兩三錢九分一釐二毫一絲三忽紙價銀
 三錢三分五釐五毫一絲七忽五微比額課毎錠少
 銀三兩七錢五分四釐四毫四絲四忽五微雍正六
 年巡鹽御史碩色
題奏加增課錠亦照額課大錠五十兩徵收毎年徵收
 加増課六百九十八兩二錢一釐五毫二絲八忽八
 微五纎
[045-51a]
 一商人領額引加增引毎引納紙價三釐毎年納紙
 價銀一千七十一兩四錢七分四釐又鹽稅解紙價
 銀一百三十一兩九錢五分五釐鳯課解紙價銀四
 十八兩九錢共合一千二百五十二兩三錢二分九
 釐皆隨正課徵收赴部領引時差吏批解部科毎年
 給有批㢠廻實收存案領增解安長武引並餘引皆有
 紙價按引徵解
 一河東鹽務衙門向有河工銅觔水脚等名色雍正
[045-51b]
 三年胥行裁革惟於商辦額引加增引項下毎引一
 名收官錢十一兩收公務銀二十四兩零八分共收
 銀十萬四千三百四十一兩九錢四分九釐以五萬
 兩充餉餘作修渠堰銀曁各職事養廉吏胥工食等
 費運使年終造册呈巡鹽御史報銷
 一官置昌零引一百一十二引向係運使發商人運
 銷得銀一百零一兩八錢八釐不入正額雍正六年
 歸公充餉
[045-52a]
 一解州三千四百引課銀一千四百六兩四錢六分
 六釐六毫六絲紙價銀一十兩二錢官錢公務銀九
 百九十三兩九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共銀二千四
 百一十兩五錢九分九釐九毫九絲內除紙價銀一
 十兩二錢實課銀二千四百兩三錢九分九釐九毫
 九絲
 一安邑縣五千三百引課銀二千一百九十二兩四
 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紙價銀一十五兩九錢官錢
[045-52b]
 公務銀一千五百四十九兩三錢六分六釐六毫六
 絲共銀三千七百五十七兩六錢九分九釐九毫九
 絲內除紙價銀一十五兩九錢實課銀三千七百四
 十一兩七錢九分九釐九毫九絲解安引遵照部文
 儘銷儘運如有餘剩仍行解部或作餘引行銷無定
 額
 一長武縣八百四引係雍正八年新增照鳯翔例應
 徵課銀三百二十兩八分八釐紙價銀二兩四錢一
[045-53a]
 分二釐仍留長武原額六百六十引給陜西能銷鹽
 地方商人作餘引行銷應徵課二百七十三兩零二
 分紙價銀一兩九錢八分官錢公務銀一百九十二
 兩九錢四分此係以額作餘仍入額引公務項支給
 俸工
 餘引徵收則例
 一雍正三年川陜總督帶管鹽務年羮堯請領餘引
 十萬道接濟額引不敷之州縣行銷儘收儘解毎引
[045-53b]
 一名納大課一錠重五十兩內無賑濟惟納正課四
 十九兩五錢紙價三錢六分毎錠多銀一錢四分雍
 正六年歸公充餉其毎名納官錢十一兩公務銀二
 十四兩零八分與額引同又毎名輸公費銀六兩是
 部頒餘引十萬道毎年應收銀七萬五千六百兩九
 釐六毫六絲雍正六年又增餘引二萬道共徵收餘
 引課錠等銀九萬七百二十兩九釐六毫雍正七年
 又增餘引三萬道共徵收餘引課錠等銀一十一萬
[045-54a]
  三千四百兩九釐六毫但餘引課無定額儘收儘解
  一河東贖鍰舊額九百兩雍正二年七月部議嗣後
  河東巡鹽贓變銀兩照毎年所獲多寡實數
 題報奉
㫖依議
  一籽粒銀一十兩二錢六分三毫絳縣徵銀二兩一
  錢四分四釐聞喜縣徵銀一兩九錢八分夏縣徵銀
  二兩八錢八分安邑縣徵銀三兩二錢五分六釐三
[045-54b]
  毫名曰鹽站籽粒批解運庫雍正六年充餉
  一蘆價銀一百一十七兩九錢七分五釐七毫四絲
  安邑縣徵收批解運庫雍正六年歸入正項充餉
   按領引輸課河東實行引四十萬九千九百三十
   三道課額一十三萬一千一百七十八兩五錢六
   分以三錢二分爲率順治十三年因軍需不給增
   引十萬以所有課錠三萬二千攤入四十萬九千
   九百三十三引之中毎引該攤課七分八釐六絲
[045-55a]
  一忽五微與前課三錢二分合核乃得引價三錢
  九分八釐有奇歲額課銀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七
  十八兩五錢六分十五年量加鹽課以佐軍需毎
  引加銀五分康熙十七年按引復加課銀七分康
  熙十八年御史傅廷俊以淸查竈鹽酌加商引具
 題山陜二屬共加引四萬四千七百六十一道按引
  加額二萬三千一百八十八兩九錢五分八毫零
  本年通核共徵引課二十三萬五千五百五十九
[045-55b]
  兩有奇康熙二十四年除五分加增課二十八年
  除七分加增課仍照順治十三年定額毎引止納
  三錢九分八釐零後懷慶改食長蘆減除課一萬
  九千八百七十三兩四錢實存正雜課銀一十七
  萬一千七百二十八兩八錢一分六釐六毫七絲
  六忽五微八纎此河東從前毎年奏銷鹺規册正雜
  課一十七萬一千七百餘兩之定額也今春秋季報
  正雜課毎年約増十六七萬兩不等皆由我
[045-56a]
皇上澄清鹽法私派嚴禁商人之俯仰皆寛陋規俱除
  國家之正賦自裕也
 河東商人有二一曰坐商一曰運商坐商十二錠者曬
  畦雙號六錠者曬畦單號種畦收鹽納課領引或賣
  與運商或賣與土販不事遠涉故曰坐商今三省地
  方皆有商包運一切納課領引皆係運商辦理坐商
  惟守塲賣鹽是今之坐商卽兩淮長蘆之竈戸也而
  今仍稱坐商者葢以河東引目皆搨坐商錠名於是
[045-56b]
  鹽塲食利之徒空典錠名畦不澆曬且六錠原本一
  名而頂此名者有三四人五六人不等零星混雜稽
  查難淸惟六錠歸一凡歸併商錠者畦卽隨之則坐
  商之籍淸矣至於運商係認地往賣納課領引行銷
  之商也運商之中有錠坐足有畦澆曬商引商銷商
  鹽商運此良商也若借一錠名軟包地方或租於供
  商或賣於小販此律所謂詭立商名占窩取利者惟
  嚴禁軟包則運商之弊淸矣周禮天官太宰九職六
[045-57a]
 曰商賈註曰行曰商處曰賈是行運引鹽之商乃商
 也而河東並運兩商均謂之商坐商共四百二十一
 名十二錠者四十三名六錠者三百七十三名不足
 十二錠者二名不足六錠者三名舊例十二錠商人
 毎月依限納課一錠該五百一十六錠六錠商人共
 三百七十三名分雙單月單月者逄單月納課雙月
 者逢雙月納課共該二千二百三十八錠不足十二
 錠商人二名共十九錠零一百一十一引不足六錠
[045-57b]
 商人三名該十五錠零五十九引正課大錠共二千
 七百八十八錠毎錠合引一百二十道共合引三十
 三萬四千五百六十道毎錠封課四十八兩共合課
 銀十三萬三千八百二十四兩又不能成錠零引一
 百七十道封課銀六十八兩二錢五分六毫八絲四
 忽五微加增小錠亦共二千七百八十八錠毎錠合
 引八道共合引二萬二千三百四道毎錠封課二兩
 九錢六分七釐九毫二絲一忽六微共封課銀八千
[045-58a]
 二百七十四兩五錢六分五釐四毫二絲八微又不
 能成錠零引十二道封課四兩零四分七釐八毫四
 絲八忽七微以上正課加增按錠合引共三十五萬
 七千四十六道皆有各限商名按限封課掣鹽其各
 錠名下畸零鹽數不能歸錠餘出引一百一十二道
 名曰官置昌共引三十五萬七千一百五十八道共
 封課銀十四萬二千一百七十兩八錢六分三釐九
 毫五絲四忽種鹽納課領引立限分雙單月以畫均
[045-58b]
 平課係運商納惟照該商之額課納引歸運商領惟
 照該商之額引領引課旣係運商之事坐商惟種畦
 賣鹽猶搨用坐商錠名者葢以河東額引四十一萬
 七千四百四十三引太汾遼沁各屬并鳯翔府屬皆
 收鹽稅不由商人行銷故不搨錠名惟商人實行引
 三十五萬七千一百五十八引搨用錠名然解安額
 引八千七百道餘引十萬道皆係商人運銷又無錠
 可坐且餘引以不坐錠較額引行銷更易且一商全
[045-59a]
 名分坐三省一錠之引折爲數處甚爲不便易曰易
 則易知簡則易從長蘆淮浙引搨運商之名易簡之
 道也
支掣律載起運官鹽毎引照額定觔數爲一袋並帶額
 定耗鹽經過批驗所依數掣摰秤盤但有夾帶餘鹽
 同私鹽法若越過批驗所不經掣摰關防者押囘盤
 驗河東掣放皆由禁門不能越過但摺角乾扒重複
 影射俗名跳高高以及車戸夾帶嘴鹽稽察宜嚴掣
[045-59b]
 鹽之法凡商人納課領引將該商姓名引目帖下該
 塲大使編號催掣及掣完報明某月某日某商出鹽
 若干以憑稽查催其運發車戸入塲以十引載於一
 車毎引分裝二袋毎袋淨鹽一百斤雍正三年巡鹽
 御史馬喀
題請毎袋加耗鹽二十斤今河東掣鹽毎袋裝鹽一百
 二十斤兩袋共二百四十斤禁門掣摰先逐車驗明
 袋數次逐袋掣摰不得任意低昻中禁門出者卸於
[045-60a]
 運城東西二門東禁門出者卸於安邑南門西禁門
 出者卸於解州東門各有轉脚在焉舊三塲掣鹽月
 胥三掣中三東六西九中禁門掣鹽在門十二日移
 中而東西胥三日東禁門掣鹽在門六日移東而中
 九日移東而西三日西禁門掣鹽在門三日移西而
 中九日移西而東三日雍正六年詳定在中者中出
 在東者東出在西者西出不立轉限就便支掣於商
 爲便但一塲之中路有遠近近者脚賤而遠者脚貴
[045-60b]
 人皆希圖脚賤就近買鹽則路遠之鹽堆積於塲誰
 人貨買必致苦樂不均而澆曬無資且或以此畦之
 錠而買别畦之鹽則錠與畦相離恐仍有空典錠名
 而畦不澆曬者凡鬮分商錠坐某錠之商名必支某
 錠之畦鹽鹽必潔淨價必公平庶苦樂均平不至攙越
 越至畦鹽掣放必藉車裝有附近村庄之車戸有商
 人自家之車戸車戸有夾帶嘴鹽重複透出等弊且
 一名之鹽而分四五日掣放竟有遲至一月者非特
[045-61a]
 躭遲悞賣抑且零星拆掣便於影射應將三門車戸
 開明住址隣保毎車給牌印烙登册商人報掣卽於
 報單書明車戸姓名報掣一名卽於本日掣完不得
 報多掣少零星影射鹽之官私視引引之生熟視扒
 商人領引赴掣則搨省縣扒防越境犯界也入塲支
 鹽則搨門扒防夾帶餘鹽也運發之日則搨吏扒防
 遲留不運影射重複也 省縣扒凡扒胥長六/寸闊六寸曰某
 省某縣發賣官鹽引門扒三門各一曰中東西塲大
[045-61b]
 使驗掣吏扒曰中東西門塲吏驗發起運 餘引扒
 雍正三/年始曰某省某州縣發賣官鹽引凡領餘引者用
 此
運程淮浙等處運鹽定有水程河東運鹽惟陜西有水
 程其餘皆係陸程若不定以程限則脚户任意繞道
 越境逗遛隨處盜賣有虧商本良由行無定程交無
 定限河東舊志將三省州縣各序路程核其道里定
 以時日刋刻應行程途單給付車戸船戸牛車毎日
[045-62a]
  約三十里驢騾毎日約五十里船則毎日約五十里
  有枉道逗遛所過地方不許容隱鹽到地方有司驗
  收其票愆期盜賣所在官司究治程限詳河東鹽/法志不具載
 河東巡鹽御史之設始於明河東轉運使之設始於宋
  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之設始於元仁宗延祐六年
  有巡鹽御史以監臨之有轉運司以總理之有分司
  以贊翼之又設經歴知事以爲首領設三塲大使在
  門以司掣摰又設三巡檢以司巡緝設運城巡檢以
[045-62b]
  查匪類又設守備把總鎭守城池
 國朝康熙七年滿漢御史各差一員筆帖式一員至康
  熙十一年後不分滿漢止差一員雍正元年以川陜
  總督兼之雍正三年
命復鹽政以陜西西安布政司管理雍正四年以西安
  按察使管理雍正八年西安按察使陞授西安布政
  使仍帶管鹽務明置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司
 國朝順治五年始頒專勅康熙六年始兼理鹽法道事
[045-63a]
 唐有專知度支解縣池專知度支安邑池元於運使
 之外有同知一員副使一員運判一員明成化十年
 修築河東鹽池牆垣置東門以爲出入設解鹽東塲
 分司於安邑縣路村地界撈辦東塲鹽課設解鹽西
 塲分司於解州地界撈採西塲鹽課毎歲運司輪委
 佐貳官一員各領該分司印信駐彼量帶官攢秤斗
 及提督巡檢司官兵人等巡視兼捕獲鹽徒修理牆
 垣𢎞治二年添設解鹽中塲分司並給印信隆慶四
[045-63b]
 年開墾解州六小等池照太汾事例印給小票發賣
 其撈辦入官鹽課當核三年內實收之數酌爲定額
 接補東池額欠有餘一并補給大同并布政司年例
 之數仍令運司各官遵照舊制運副駐劄安邑專管
 東塲運同駐劄池南專管南塲運判駐劄解州專管
 西塲各鹽該州掌印官協理女鹽等池北岸中塲責
 令運使帶領
國朝康熙十六年於裁汰冗員案内運同運副運判盡
[045-64a]
  裁三塲掣鹽遂歸大使康熙二十四年御史李時謙
  奏渠堰關商民命脉需專員佐理量復裁員以重課
  本復運判一員
 大淸會典分理渠堰盜販運判雍正二年改運判爲運
  同三塲大使雍正六年部議大使管理鹽務職分卑
  微不足以彈壓商竈酌量給與正八品職銜與按察
  司知事等官一體較俸陞轉除縣丞品級相當外其
  係知縣州同州判職銜應照
[045-64b]
 奏定之例以原銜管大使事至陞轉之時仍照原銜陞
  轉奉
㫖依議
 
 
 
 
  山西通志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