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四
   山川八/
蒲州府
 永濟縣
中條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口
 蒼龍等泉以其中狹而延袤不絶故名又以南北狹
 薄亦名薄山其陽跨芮城平陸垣曲其隂跨臨晉解
[024-1b]
 州安邑夏縣聞喜境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
 山共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又東二十里曰歴兒之山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南流注於
 河又東三十里曰葱蘢之山 穆天子傳東巡自河
 首襄山又云登薄山寘軨之隥 史記封禪書薄山
 者襄山也顔師古曰說者云薄山在河東一曰在潼
 關北十餘里而云自華以西名山者則今閿鄉之南
 山連延西山並得華山之名 漢地理志蒲坂有堯
[024-2a]
 山 揚雄河東賦河靈玃踢掌華蹈襄注襄山在潼
 關北十里 水經注雷首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
 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
 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曰縣有
 堯山有祠雷首山在南事有是而非非而是千載𦕈
 藐非所詳耳 括地志蒲州河東雷首山一名中條
 山亦名歴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
 甘棗山亦名渠豬山亦名獨頭山亦名吳山此山西
[024-2b]
 起雷首山東至吳坂凡十二名隨州縣分之通同/考
 隠雷首山在河東蒲坂縣東南顔師古註在蒲坂
 南 唐志永樂有雷首山元和志雷首一名中條在
 河東縣南十五里永樂縣北三十里 都穆遊名山
 記中條即禹貢雷首 山堂肆考山西平陽府蒲州
 東有中條山跨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乃張
 果老跨白驢之處 後魏河東羅崇之常餌松脂不
 食五穀自稱受道於中條山世祖令崇還鄉里立壇
[024-3a]
 祈請崇之云條山有穴與崑崙蓬萊相屬入穴中得
 見仙人與之徃來詔令河東郡給所須崇之入穴行
 百餘步遂窮世祖曰崇之修道之人豈至欺罔或傳
 聞不審而至於此赦之 何晦摭言徐商相公於中
 條山寺讀書隨僧洗鉢 宋李瀆淳澹好古博覽經
 史多聚書畫頗有竒妙徃來中條山中不親産業所
 居木石幽勝談唐室已來衣冠人物歴歴可聴 韓
 愈條山蒼詩條山蒼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栢在山
[024-3b]
 岡
首陽山在縣南三十里即雷首南支也峰巒巉崒競爽
 二華一名方山殷伯夷叔齊隠此殁𦵏山麓 禹貢
 雷首注在河東郡 孔傳首陽在蒲坂南 馬融曰
 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水經注
 涑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坂分山有夷齊廟
 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隠也山南
 有古塚松栢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夷齊墓其水西
[024-4a]
 南流亦曰雷水昔趙盾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
 即於此也 索隠西山即首陽山 正義曹大家注
 幽通賦云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又戴延之征
 西記云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
 北又孟子云伯夷居北海之濵首陽山説文云首陽
 山在遼西史傳及諸書夷齊餓於首陽凡五所各有
 案據莊子云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
 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
[024-4b]
 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
 於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有詩登彼西山是今清
 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明即夷齊餓處也 通典
 河東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通考/同
 宇記首陽即雷首之南阜也 路史餘論夷齊冢廟
 在蒲之蒲阪首陽山之南馬融顔師古之說同而高
 誘乃以為洛東北去二十里之首陽山杜預阮籍之
 徒咸以為然更謂二子餓死在是即今二山皆有夷
[024-5a]
 齊冢廟九域志兩從之戴廷之竊以為疑按夷齊之
 蹤當在河東首山者雷首也是為中條一曰薄山一
 山九名即萯山也山海經和山者實為河之九都吉/神泰逢司之于萯山之陽出入有
 光陪東陽有萯山孔甲畋處字音培其神云河神一/云 尾山世紀云即東首陽山太平御覽作萯山音
 為頻/謬矣據河南郡境界簿云城東北十里首陽山上有
 首陽祠夷齊所居而黄太史又以或者指武師渡孟
 津二子叩馬而諫當以洛陽為是夫首山之名所在
 固不一曹大家云在隴西而今隴西有地曰首陽東
[024-5b]
 有鳥䑕山謂之首陽而許叔重言首陽則正在遼西
 今遼之和順東實有山曰首陽俱有祠廟其在吳郡
 亦有首山豈得偏為據耶論語注蒲阪陽區山者俗
 號首陽而黄子且以為無餓死事按呂氏書夷齊至
 岐陽而文王已殁武王即位為載書三以其一歸夷
 齊聞之相視而笑乃北行至首陽餓焉石曼卿云死
 蒲阪者恥周之事而死於堯舜之區庶幾見揖巽之
 風焉則亦非洛陽矣伊川程氏謂止是不食其禄非
[024-6a]
 餓不食聖言皦日而衆言猶不一惜哉 楊奐題二
 賢祠詩跋癸丑二月望奉天楊奐題首陽山夷齊廟
 同里王璨張端平陸員擇從行 都穆記中條為雷
 首首陽乃首山之陽非雷首也 魯論餓於首陽之
 下與魏風首陽之巔同一首陽馬季長説不可易
 漢志蒲阪有首山祠首陽一名龍頭酈註謂墓在山
 南非 後魏正始元年六月戊戌詔立周旦夷齊廟
 於首陽山當係洛陽 宋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隂駐
[024-6b]
 蹕河中府令訪伯夷叔齊廟遣官致祭 政和三年
 封濰州呂樂縣昭賢廟孤山伯夷為清恵侯 盧綸
 題伯夷廟詩中條山下黄礓石壘作夷齊廟裡神
 子華子問鼎黄帝之治天下也百神出而受職於
 明堂之庭帝乃採銅於首山作大爐焉鑄神鼎於山
 上 郊祀志黄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荆山下 晉灼
 曰地理志首山屬河東蒲阪荆山在馮翊懐徳縣也
  論語撰考堯修壇河洛擇良日具玉率舜登首山
[024-7a]
 道河渚 漢元封六年春作首山宮應劭曰首山在
 上郡於其下立宮廟也文頴曰在河東蒲坂界師古
 曰尋此下詔文及依地理志文説是 漢志蒲坂有
 首山祠 山堂肆考郭縁生述征記華山與首陽山
 本同一山河神巨靈擘開以通河流故掌跡至今存
 焉 呂柟詩地生連理樹山有匼河村
歴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舜廟山下二泉名媯汭即
 堯釐降二女地也 揚雄河東賦登歴觀而遙望兮
[024-7b]
 聊浮游以經營樂徃昔之遺風兮喜虞氏之所耕
 師古曰歴山上有觀也晉灼曰在河東蒲阪縣 鄭
 康成曰歴山在河東 水經注郡南有歴山謂之歴
 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 正義括地
 志歴山南有舜井又云越州餘姚縣有歴山舜井二
 所又有姚墟云生舜處也及媯州歴山舜井亦云舜
 所耕處未詳也 唐志河東有歴山 張守節曰媯
 州涿鹿城在山側黄帝堯舜之所都也皇甫謐曰
[024-8a]
 舜所都或曰潘今上谷也此胥疑辭不足據 唐顯
 慶三年太尉長孫無忌議仍隋制祭舜於河東以
 臯陶配永泰二年從刺史元結請詔道州舜廟宜蠲
 近廟佃户充埽除是歴山祠在前而九嶷祠在後也
 桂林府堯山虞山唐帝虞帝祠碑刻亦係大厯以後
  輿地碑目虞帝廟在永州學西唐元結作舜廟狀
 及舜祠表俱江華令瞿令問篆刻石上是永州舜廟
 無唐以前碑也永州舜廟詩舊志謂漢載侯熊渠
[024-8b]
 作而詩乃唐體或漢有其詩而逸之 魏地形志濟
 南郡歴城有舜山祠娥皇祠 曾鞏齊州二堂記史
 記五帝紀謂舜耕歴山漁雷澤陶河濵作什器於壽
 丘就時於負夏鄭康成釋歴山在河東雷澤在濟隂
 負夏衛地皇甫謐釋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河濵濟隂
 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漁皆舜之
 初宜同時則其地不宜相逺二家所釋雷澤河濵壽
 丘負夏皆在魯衛之間地相望則歴山不宜獨在河
[024-9a]
 東也孟子又謂舜東夷之人則陶漁在濟陰作什器
 在魯東門就時在衛耕歴山在齊皆東方之地合於
 孟子按圖記皆謂禹貢所稱雷首山在河東媯水出
 焉而此山有九號歴山其一號也予觀虞書及五帝
 紀盖舜娶堯之二女迺居媯汭則耕歴山盖不同時
 而地亦當異世之好事者迺因媯水出於雷首遷就
 附益謂歴山為雷首之别號不考其實矣由是言之
 則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歴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
[024-9b]
 歴城為信然也按曾子固記/但可備一説九域志歴山有三濟南
 濮陽河中池陽灃陽潘城始寧等處皆有之 舜居
 安原名媯墟亦名姚墟在漢中西城縣西北杜甫贈
 李八秘書詩萬騎略姚墟 無錫九龍山一名歴山
 唐湛賁伏覽呂侍郎渭丘員外丹舊題十三代祖歴
 山草堂詩因書記事曰識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以
 渭居永樂嘗仕禮部侍郎也賁又有題歴山司徒
 右長史祖宅詩 魯連子舜耕歴山而交益陶河濵
[024-10a]
 而交禹 史記舜耕歴山歴山之人皆讓畔 琴操
 舜耕歴山思慕父母見鳩與母俱飛相哺益以感思
 因而作歌 晉干寳曰舜耕歴山獲玉厯於河際之
 巖
九峰在縣東南六十里純陽宮上山峰有九形勢秀拔
 髙下列序道院名為玉椅上有純陽洞呂祖修真於
 此
方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純陽宮後嵐鬱溪縈首陽山
[024-10b]
 一名方山指中條全體而言也方山最髙峻五老峰
 亦俯其下是指東南百二十里之方山而言也
玉峰在縣東百里名山記第五十一福地侯道華證果
 處也 玉峰在河中
書院坡在縣東五里北穿峨嵋原東通解州上有河中
 書院
瓦窰坡在縣東五里路入東鄉
普救坡在縣東五里南臨深溝北有普救寺路通猗氏
[024-11a]
 臨晉等地
雲盖峰在縣東三十里壁立插雲中條北最髙峰也
土龜原在古城外東南
谷口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西麓
介谷在縣東南
蒼龍谷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中麓名山記作
 蒼龍舊志作蒼陵非 劉致孫氏先塋碑殿試君攜
 家違難中條山之蒼龍谷
[024-11b]
大谷口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東麓
曇延洞在縣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隋時曇延講經於
 此曇延棲巖寺僧也今墓祠在臨晉縣北十五里躭
 子村 李端遊棲巖寺詩晚上曇延洞通霄興莫窮
 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巖風
寳玉峰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勢起伏一名抱榆峰
焦嶺在縣東南六十里焦盧里以地名嶺
猫耳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純陽宮上以形似名
[024-12a]
玉簪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永樂鎮純陽宮側松竹交
 列桃李爭芳人擬為武陵源
玉洞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中條之陽
玉皇原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永樂鎮東 何志淵柏臺
 記左顧玉皇之原按玉澗水南出玉溪北流逕皇天/原西周固記開山東首上平博方
 可里餘三面壁立髙千許仞漢世祭天于其上名/之為皇天原玉皇原盖因河南皇天原而名也
姚嶺在縣東南
水峪口在縣東南
[024-12b]
峨嵋原在縣南五里高十餘丈南北綿亘東西盤折跨
 臨晉猗氏萬泉榮河解州安邑夏縣境
東盤山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之隂 明三邊總督楊
 南澗覽而悅之曰是將休我迺誅茅葺屋鑿池疏
 圃以偃息吟嘯於中
筆架山在縣南十五里中條之北數峰羅列中高末下
 拱對郡城
棲巖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内有棲巖寺
[024-13a]
八盤山在縣南二十里中條之北峰也八折至巔轉南
 即為歴山
堯山在縣南二十八里上有堯城水經以為唐堯所理
虞原在縣南三十里歴山之東段干木隠此
麻谷山在縣南三十里中條之迤北峰也數峰競秀羣
 壑爭流
放馬坡在縣南歴山前昔戍軍牧馬於此今猶名東草
 坪西草坪
[024-13b]
神嶺在縣南歴山之東兩水夾注
獨頭坡在縣南四十里雷首一丘也突兀當道外臨大
 河内穿峻坂東入夷齊祠南達潼關 河東有獨頭
 山多青檀可為良弓 樂史太真外傳徙居蒲州永
 樂之獨頭村此其地也
風陵坡在縣南六十里黄河北岸
鳳凰山在縣南七十里中條南麓盡處對明潼關衛
 吳雯詩鳳嘴三春麥龍頭六月冰鳳嘴即鳳凰/龍頭即首陽許國
[024-14a]
 張文毅墓誌銘嘗讀書中條之鳳鳴山學者稱鳳磐
 先生
青臺原在縣北二十里
舜原在縣北二十里相傳虞舜生此
白道坡在縣東北五里上枕峨嵋原路通臨晉土人名
 古官道即驛路也河東舊驛在縣北一里黄河䕶岸
 上
吉安坡在縣東北十五里跨峨嵋原路入北鄉
[024-14b]
蘇村坡在縣東北二十里路通榮河
草坪山張四維鴦漿泉詩序予覽山海水經諸編所
 述中條經山冇鴦漿者謂其水居山頂渟滙不流冬
 夏常滿驟用之不加損也亦不以水旱盈涸予甚喜
 之乃為詩以紀其勝俾來者有考焉
黄河在蒲津門外自龍門經河津榮河臨晉南流入縣
 境又南至風陵渡折而東經芮城平陸垣曲入河南
 澠池縣境明隆慶四年水漲溢入城西門及南北古
[024-15a]
 城門是年河西徙萬厯八年復決而東甃石岸以障
 之自後西去城十餘里今復東徙 水經河水又南
 過蒲坂縣西又南涑水注之又南至華隂潼關渭水
 從西來注之河水歴船司空與渭水㑹河水又東北
 玉澗水注之河水又東逕閿鄉侯河東與全節鳩澗
 水合又東過河北縣南 水經注地理志曰縣故蒲
 也王莽更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坂故
 加坂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於魏魏人
[024-15b]
 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漢書曰秦世家以
 垣為蒲反然則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也或言
 蒲坂或言平陽及瀵者也今城中有舜廟魏秦州刺
 史治太平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離謂之徙民
 郡南有歴山媯汭二水出焉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
 媯汭也西注入於河雷首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洓水出河北縣雷首山之
 東/河在關内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河水自潼
 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卷坂傍絶澗涉此坂
[024-16a]
 以升潼關所謂泝黄卷以濟潼關矣關之直北隔河
 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
 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濵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汲冢
 竹書紀年曰晉恵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
 耳涉自河曲 船司空漢書地理志曰舊京兆郡之
 屬縣也左丘明國語曰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
 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脚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
 存華巖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偏得神元之道能造
[024-16b]
 山川出河所謂巨靈贔屭首冠靈山者也河北縣與/湖縣分河
 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於河樂河北縣城南西二/面並去大河可二十餘里 永 溪水南入於河
 唐天寳六載詔河瀆為靈源公十載封西海為廣潤
 王西瀆大河祝版文惟神上通雲漢光啟圖書分道
 九枝旁潤千里素秋戒序用率典常 宋乾德六年
 祭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
 進號河瀆曰顯聖靈源公遣官徃河中府祭告四年
 親祀汾陰后土還至河中親謁奠河瀆廟 康定二
[024-17a]
 年増封西海為通聖廣潤王河瀆為靈源王 宋李
 瑩禱河祠而生瀆故名瀆字河神 舜南風操有黄
 龍兮自出於河負書圖兮委蛇羅沙 潘岳關中詩
 絳陽之粟浮於渭濵
媯汭泉在縣東南五十里歴山之中南流者為媯北流
 者為汭東西相距二里合流入黄河 孔安國馬季
 長呂忱王肅杜預皇甫謐以為媯水之曲非也 水
 經注歴山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
[024-17b]
 水迺經歴山上有舜廟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
 也孔安國曰居媯水之内王肅曰媯汭虞地名皇甫
 謐曰納二女於媯水之汭馬季長曰水所出曰汭然
 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
 入於河爾雅水/北曰汭五朝志河東有首山有媯汭水 寰
 宇記出河東縣南三十里首山南流媯北流汭 路
 史媯本作溈嬴也舜所都蒲坂今之河東有媯水逕
 首山下復一水曰汭溈南汭北西注河有帝廟然潘
[024-18a]
 城饒汭皆有媯名而泗水亦有媯亭長沙有媯水皆
 有祠去都逺矣 金志河東有中條山五老山黄河
 溈水汭水 河東舜廟記二泉在首山東北山中
 通典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䕶所造通/考
 同/唐天祐二年封帝二妃祠為懿節祠
舜井在東關古城二井東西相對有舜祠 皇甫謐曰
 河東有舜井 宋真宗祠汾隂幸舜泉下詔曰朕以省
 巡蒲坂歴覽舜泉欽孝德以升聞考遺跡而尚在宜
[024-18b]
 加表稱用表淳風乃賜名廣孝泉周其垣墉新其堂
 奥廣其里衖謹其扄鐍復汲泉水徧頒著位大中祥
 符五年命王欽若撰廣孝泉記 蒲瀕河地鹵水鹹
 泉獨甘美中山記蒲陰昌安郭東舜氏甘泉即此
鴉兒溝在縣東五里峨嵋原兩崖多穴寒鴉
竹溪在縣東十里石莊有竹溪寺溪後湮
五姓湖在縣東三十里五姓村臨晉縣界受涑水㑹姚
 暹渠之水即古張揚池也又西流經孟盟橋入於河
[024-19a]
 一名五姓灘
泓龍潭在縣東四十里孫李村龍祥觀後北流五里入
 姚暹渠上有泓龍神廟
鴦漿泉在縣東五十里草坪山不流而止土人名止渇
 泉明張文毅有碑一云在芮城按鴦漿泉以/芮城為正
古井在城内東南隅白塔寺大旱不涸
桑落泉在縣東南五里古城外土龜原 水經注郡多
 流離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採挹河
[024-19b]
 流醞成芳酎縣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
 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KR0949漿焉别調氛氲
 不與它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
 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
 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
 談 唐志河東有芳醞監汲河以釀武德三年置貞
 觀十年廢 唐國史補河中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
 時取其寒暄得所以井水釀酒甚佳故庾信從蒲州
[024-20a]
 刺史乞酒詩蒲城桑葉落灞岸菊花秋許乞酒一車
 未送詩秋桑幾過落春蟻未曾開謂此也 永濟泉
 胥發源中條山惟廣孝桑落二泉出平地 明崇禎
 四年八月總督洪承疇兵大敗延安賊趙四兒於山
 西桑落鎮趙四兒即㸃燈子也
神龍潭在縣東南十五里太谷村乃中條山水谷口也
 其旁有谷口泉蒼龍谷口泉胥入黄河
玉龍潭在縣東南十五里贊歎寺下
[024-20b]
蒼陵泉在縣東南十五里王莊即谷口水源也
栁溝泉在縣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
大黄泉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北麓
觀音泉在縣東南十五里鹿谷上有白石寺
棃花泉 龍母泉胥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大谷中
大谷口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大谷口水源也
水谷潭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水谷村瀑布飛掛
永樂澗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純陽故宅與山海經東則
[024-21a]
 渠豬之水亦合舊志以水經注河水又東北玉澗注
 之遂謂即玉泉澗而引皇天原玉溪諸蹟今永樂東
 相傳有玉皇原又李商隠寓永樂自稱玉溪生終涉
 傅㑹 水經注水北出於薄山南流逕河北縣故城
 西故魏國也晉獻公滅魏以封畢萬卜偃曰魏大名
 也萬後其昌乎後乃縣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縣也
 今城南西二面並去大河可二十餘里北去首山一
 十餘里處河山之間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
[024-21b]
 也城内有龍泉南流出城又南㫁而不流永樂溪水
 又南入於河予按中經即渠豬之水也太史封禪書
 稱華山以西名山七薄山有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
 徐廣曰蒲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蒲山之首曰甘桑
 之山共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東則渠豬之山渠豬之
 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如准封禪書二水無西南流
 河之理今診蓼水川流所趨與共水相扶永樂溪水
 導源注於河又與渠豬勢合蒲山統目總稱亦與襄
[024-22a]
 山不殊故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玃踢掌華蹈襄注云
 襄山在潼關北十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蓼
 水即渠豬之水也
寒谷澗在永樂純陽故宅西疑即/共水
通濟溝在縣南十里鐵爐舖前
栁溝在縣南十五里棲巖寺東南石門側
顯明泉在縣南十七里歴山村東
飲馬泉在縣南五十里胡營隋代王遣屈突通守河東
[024-22b]
 戰久不下唐高祖留兵圍之遂濟河破其將桑顯和
 於飲馬泉通大懼乃留堯君素守蒲而率兵趨潼關
大凹西溝在縣南六十里歴山舜祠側古祭地在焉
臨山泉在縣南六十里中莊
老陳溝在縣南六十里中條山古有陳姓牧馬於此
大楊溝在縣南七十里大楊村
澗口溝在縣南七十里基城通大楊溝
諸老溝在縣南百里觀後
[024-23a]
玉洞泉 寒谷泉胥在縣南百里觀後二泉相鄰胥入
 黄河
涑川左傳伐我涑川 水經河水又南涑水注之 水
 經注水出河北縣雷首山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
 傳曰壬戌至於雷首戎觴於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
 六使孔牙受之於雷水之干是也涑水又西南流注
 於河春秋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按/府
 志不載豈以溷/夏縣涑水故耶
[024-23b]
南澗唐敬括羨魚賦序閏正月旬有八日李翟二侯命
 予於邑之南澗以求魚也
藍水在河中
顯應潭在城内西南隅通化坊其水不盈後廢
雷澤在縣西南首陽山下南流入河相傳舜漁此
古北灘在縣北一里黄河退水地出没不常
鏵嘴溝在縣東北四十里西下村
洗腸泉在白石寺佛圖澄出腸浴於泉號洗腸菩薩至
[024-24a]
 今泉上有血絲痕
石筍溪盧綸奉陪侍中遊石筍溪詩雙壁㵼天河一峰
 吐蓮萼潭心亂雪巻巖腹繁珠落侍中渾瑊也時鎮/河中辟綸元帥判
 官/
 臨晉縣
蛾眉原在縣北五里自聞喜之嶺口迤邐連夏縣猗氏
 又連縣境西抵黄河
大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024-24b]
小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大嶷小嶷二山南北並列
 故志曰二嶷按五朝志桑泉有三嶷山通考桑泉有/三嶷山金志臨晉有三嶷山黄河而明
 一統志止書大嶷小嶷邑志又彚書/二嶷晉郡縣舊志之闕畧率類此
東亭谷在谷口村
朔坂水經注瀵水西南流歴朔坂西流注於河按朔坂當/即蛾眉原
 之别/名也
黄河在縣西三十里北自榮河南流繞縣之右又南入
 永濟縣境 水經河水又南逕陶城西 水經注舜
[024-25a]
 陶河濵皇甫士安以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
 坂城北即舜所都也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
 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
 津有陶河之稱盖從此始之南對蒲津關汲冢竹書
 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坂關四月越王使
 公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
 齒焉
涑水東南二十里自猗氏西流入縣境又西入五姓湖
[024-25b]
 逹孟盟橋入黄河 鹽法志源出絳縣横嶺山乾洞
 伏流盤束地中而復出西流聞喜縣南經夏縣界西
 之水頭鎮又西至安邑縣北經猗氏縣崔家灣稍西
 經智光底胥村城子埓勃落頭諸村直入五姓湖其
 舊道則自猗氏入臨晉之坈頭鎮西南合姚暹渠水
 入湖若水經注則云洓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
 谷又西過周陽邑南又西過其縣南又西南過安邑
 縣西又南過解縣又西注於張陽池稱述又與舊道
[024-26a]
 異 永濟民多壅孟盟橋側灘為田湖時溢東没鴨
 子池楊趙申劉諸營胥浸 周建德五年春正月辛
 卯行幸河東涑水集關中河東諸軍校獵
瀵泉在縣西三十里吳王渡黄河岸側 爾雅泉根云
 瀵水出尾下 郭璞山海經注河東汾隂縣有瀵水
 源在地底濆沸湧出其深無限名之曰瀵馮翊郤陽
 縣復有瀵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渚上又有
 一瀵瀵源皆潛通在汾陰者人壅其流以為陂種稻
[024-26b]
 呼其本出處為瀵魁 明一統志泉有五郤陽有四
 此有其一異出同源故曰瀵大似車輪時恒沸湧里
 人因立神淵廟又云瀵泉水有三一在臨晉一在同
 州一在郤陽而縣志則云瀵泉在郤陽者為王村為
 鯉為東鯉為勃池為夏陽凡五駁一統志二說為矛
 盾按喬潭雙瀵泉賦曰始開雙鳳發輝於汾魏之郊/豈榮河臨晉二瀵魁即雙鳳耶又曰雖一河有隔
 終陰隙以相連故數眼分開涵碧虚而共潔/則明一統志之説未為無稽縣志不宜駁
五姓湖在縣西南三十里村有五姓即古張陽池也涑
[024-27a]
 水姚暹渠胥注於此 水經注涑水又西南逕張陽
 城東竹書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城張陽南鄭者
 也漢書之所謂東張矣髙祖二年曹參假左丞相别
 與韓信東攻魏將孫林遫軍東張大破之蘓林曰屬
 河東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屬於陂陂分為二城南
 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
 里南北八里南對鹽道山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
 坂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
[024-27b]
 有盈耗也
湯井在縣西北四十里程樊村相傳湯始鑿撓之不濁
 汲之不竭
囘龍溝在縣東北十五里相傳晉文公距秦兵見蛾眉
 原有王氣㫁之得蘆根盈握血出王氣遂消
桑泉在縣東北十五里今帶村里泉村北社村古桑泉
 地也泉久湮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潘士瑞嘗於東北溝得甘泉
[024-28a]
 虞鄉縣
中條山在縣南七里西自永濟之草坪頭東至解州之
 紅臉溝靜林寺東西凡四十里即臨晉中條山舊境
 也 五朝志虞鄉有石錐山百梯山百徑山是古之
 虞鄉疆域越五老峰也 金志虞鄉有雷首山中條
 山檀道山 胡濙五老峰訪張赤脚詩分明記得經
 由處只在中條第一峰
方山在縣治西南一名檀道山山海經名檀首山水經
[024-28b]
 注云鹽道山又名百梯山其巔方坦又云方山岧嶤
 插漢為中條之首五老峰亦俯其下巔有靈峰寺及
 宋廢永樂元廢虞鄉址寖荒 宋司馬光栢梯寺
 詩衆壑如翻浪羣州似列棋 陳奕禧詩鴦漿頂上
 無人跡誰識銅芸與女疎 明張佳孕望方山詩石
 鼓鳴深洞鴦漿灌紫芝 檀道之高與二華爭雄水
 經注曰石壁千尋璠溪萬仞即今之青石掌洪流崖
 也方嶺雲迴厥頂方平此方山所由名也緇服鹿裘
[024-29a]
 之遊謂靈峰塔院也連木乃陟百梯方降今之百梯
 村其遺名也張文毅之屐至蒲州草坪而止記鴦漿
 泉似誤若明一統志檀道山在解州南五里中有鴦
 漿泉此耳食之誤不足置辨 王禹偁詩店荒檀道
 絶寺古栢梯懸
五老山在方山東城西南十里峭壁千尋危磴削立援
 鐵絙而上其南最高曰玉峰一名靈峰 山有雷公
 洞上洞在歸雲巖下洞在北峰有東西錦屏峰峰之
[024-29b]
 陰有張果老洞洞東西有白驢行跡又韓君隠此號
 韓峰峰東南有韓君洞羅通微隠此號真人洞又有
 青城太乙玉峰蒼龍太白王母白沙𤣥武保德諸洞
 洞之陽有棄瓢巖嵩山羽士李皮囊嘗棄酒瓢以
 奠山神又號皮囊洞旁有龍井禱雨輒應唐𤣥宗勅
 玉真公主投金龍其中號玉真洞山麓又有飲鹿金
 龜金沙玉女諸泉 論語備考堯率舜游首山觀
 河渚有五老游河渚一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曰河
[024-30a]
 圖將來告帝謀三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曰河圖將
 來告帝圖五曰河圖將來告帝符有頃赤龍銜玉苞
 舒圖刻版題命可卷金泥玉檢封盛書威曰知我者
 重童也五老乃為流星上入昴山以此名任昉述/異記同
 宇記今河東縣故永樂東北十三里有五老山又河
 西縣西十七里有五老仙人祠 晉張僧鑒潯陽記
 五老峰横隠蒼空其形勢如河中虞鄉縣五老山
 王汾書王禹偁五老峰詩後先公翰林尚書淳化中
[024-30b]
 謫官解梁作是詩後八十餘年汾出守蒲津刻石於
 王官谷元豐二年二月十一日曽孫尚書祠部郎中
 充集賢校理權知河中軍府事汾謹記 舜南風操
 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來歌 楊
 巨源酬裴舍人詩二妃樓下宜臨水五老祠西好看
 山
栢梯山在栢梯村即檀山半也巒巘懸絶連木乃陟百
 梯方降鑿石闢蹊憑崖標閤 劉行忠幡竿銘百梯
[024-31a]
 山寺之西南岑南臨峻嶠北負崒原崢嶸萬仭蕭條
 千里風生牝谷韻清響於禪林澗入猴池靜涓流於
 定水長蘿絓日層岩擁雲幽溪不春還壑無景殊形
 詭狀不可殫論 宋司馬光詩笑談空谷應步武白
 雲隨衆壑如翻浪鄰州若布碁
靈峰在縣南二十里即五老峰之南峰也峰最高一名
 玉峰一名靈角峰 宋陳協用方山靈峰寺記寺之
 元守内界從下方西天門外至青石□從青石□至
[024-31b]
 洪流崖從洪流崖至西北隅從西北隅至十八盤並
 是上寺元守相繼分畔 洞天福地記五十二福地
 玉峰在河中府 張維重刋王元之二詩序中條山
 上方靈峰寺舊立三石刋模解梁薛王二公中條山
 及五峰詩後歴年所許昌之詩石一冺焉而没求之
 弗可得黄州之詩石二偃仆階所苔封雨駁文字缺
 落亥豕相資讀之而弗克通者殆將半矣大夫江公
 命僧崇緖治平無名之石一重照舊本刋模黄州之
[024-32a]
 二詩庶幾永埀於後爾
王官谷在縣東南十里石樓峪西峪南為芮城界峪北
 為臨晉界有唐司空圖别墅 谷内有天柱峰峰東
 西胥有瀑布水東注者行山中百里有竒出夏縣王
 峪口其北流者為貽溪 司空圖山居記中條蹴蒲
 津東顧虞鄉纔百里亦猶人之秀發必見於眉宇之
 間故五峰頍然為其冠珥是谿蔚然涵其濃英之氣
 左右函洛乃滌煩濟賞之境會昌中詔毁佛宮因為
[024-32b]
 我有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今司空氏易之
 為徵陵谿亦曰徵貽云愚以家世儲善之祐集於厥
 躬乃刻像大悲跂新構於西北隅其亭曰證因證因
 之右其亭曰擬綸志其所著也擬綸之左其亭曰修
 史朂其所職也西南之亭曰濯纓濯纓之牕曰一鳴
 皆有所警堂曰三詔之堂室曰九籥之室皜其壁以
 模玉川於其間備列國朝至行清節文學英特之
 士庶存聳激耳其上方之亭曰覽照懸瀑之亭曰瑩
[024-33a]
 心皆歸於釋氏以栖其徒愚雖不佞猶幸處於鄉里
 不侵不侮處於山林物我夭伐亦足少庇子孫且詎
 知他日復覩睟容訪陳跡者非今兹誓願之證哉久
 於斯石庶幾不昧有唐光啟三年丁未嵗記又有休
 休亭記 宋俞充王官谷十詠 竹逕 貽溪 休
 休亭 表聖影堂 天柱峰 瀑布 雙人石 司
 空氏舊居 石硯表聖云西谷路有石/如硯人謂之秦王硯機磑 貽溪
 懐古十詠又有掛鶴臺東渠亭 水磑院宋時僧寺
[024-33b]
 蹟莫考谷中存數機磑行山麓密林三里水聲乍大
 乍細曲繞而上亭聳似梁其下轉旋噴湧如積雪迎
 風自是紆迴數折乃見瀑布滙流焉 休休亭始名
 濯纓西忩名一鳴亭居谷中特高西北有證因亭亭
 右曰擬綸左曰修史靈臺架搆峭石&KR0706疊東西二巖
 距里許山雨漲發聲似雷飛流注壑盛暑陰寒北面
 平臺興兼曠奥宋虞鄉令樂沆重修上有白雲洞元
 李孤雲構了了亭於下明御史張仲修建觀泉亭後
[024-34a]
 廢 東渠亭對峙西巖時見玉峽雙白龍西渠西一
 里徑通芮城繇此陟東渠巔可南望黄河紆疊窈邃
 瀑來似緩勢彌峻響彌宏泉亦差甘冽昔臨晉令鑿
 平稜峭乃減西渠之勝云 三詔堂在天柱峰下其
 室名九籥丹崖堊壁四周環映栁州所云幽幽可以
 處休窅窅可以觀妙者殆奄有之 覽照亭髙出諸
 亭對谷中有北巖衆峰倒影空翠有無孤松環屈不
 着根殊竒 瑩心亭當瀑布中流軒牕飛雨纖翳不
[024-34b]
 生後亭廢 了了亭北有聚仙堂堂南白雲洞孤雲
 子棲此今止存石泉橋橋在石泉洞西望天柱峰高
 入霞表與五老峰遙峙云 秦王硯在谷西嶺大如
 碾底尖如磑天行雨輒潤 閆使君宅在王官谷上
 方舊志使君名寀唐貞觀十四年為河東太守後隠
 谷中羅通微貿薪事之十九年拜吉州刺史通微偕
 徃遂沖舉於玉笥山使君表上其事按國史補閆吉/州寀表請入道
 賜名遺榮戎昱贈詩曰廬陵太/守近隳官月帔初朝五帝壇錢希白南部新書司
[024-35a]
 空圖舊隠三峰天祐末移居中條山王官谷周迴十
 餘里泉石之美冠於一山北巖之上有瀑泉流注谷
 中溉良田數十頃至今子孫猶存為司空之莊耳
  中州集晁洗馬㑹虞鄉縣齋云宦况薄於重榨酒
 瓜期近似欲殘棋王官谷云烟藏芳樹逺雲補㫁山
 齊鄉人至今傳之 吳䖍詩危磴千峰翠飛泉萬仭
 氷
天柱峰在王官谷南瀑布經其西樂沆司空先生隠居
[024-35b]
 記有墓俯天柱峰下 雙人石在天柱峰東怪偉參
 差形似拱揖又峰西石二似人直秦硯或曰此谷中
 四友也表聖詩雙人依木立 掛鶴臺在天柱峰下
 東南隅表聖時五月生子輒去二月復來臺下多靈
 草異卉葳蕤搖颺 藏雲洞在蘆葦泉南昔曹仙
 姑棲此泉殊甘孤雲子塔秦無隅塔錯列上為八仙
 洞北望峨嵋兩嶷空濛滅没 吳雯詩轉忘千徑曲
 陡見一峰高峻欲卑三詔尊將俯六鼇
[024-36a]
錦屏峰在五老山東西列繡
張果洞在五老山錦屏峰之隂石上有白驢行跡
太乙峰在五老山
步虚坪在太乙峰南唐羅通微遇閆使君寀授以幻養
 之術遂冠褐於五老峰之遊仙觀學步虚絶粒太乙
 峰南步虛坪其遺跡也後改降生之羅村為蓮臺村
 王朔村為仙鶴村受業觀為靈峰觀
韓峰在靈峰觀南一名韓角峰韓君丈人隠此 抱朴
[024-36b]
 子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目視書數萬言皆誦
 之冬袒不寒
石佛寺谷栢村在寺西南泉水下注聲振崖谷髙坡栢
 盈萬森立僧雨後掃葉數斗輒有錢如鵝眼多唐時
 年號云 吳郡虞汝明古琴疏帝相元年條谷貢桐
 芍藥命羿植桐於雲和命武羅伯植芍藥於後苑武
 羅伯諫曰上方崇厥德怪草竒木懼遷厥嗜宜食駕
 車之善馬不從於是作誼諫羿乃伐桐為琴以進善
[024-37a]
 之名曰條谷後居於商丘援琴作源水之歌歌曰涓
 涓源水不壅不塞轂既破碎庸大其輻事已隳矣乃
 重太息 寺南有楊家寨乃石山也相傳楊業裔屯
 兵處
石錐山 百梯山 百徑山 隋志河東郡虞鄉有石
 錐山百梯山百徑山
涑川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繇猗氏崔家灣入縣境經智
 光水頭北解故城東北解故城西觀底胥村城子埓
[024-37b]
 勃落頭六橋入湖 涑水西流經聞喜縣南又經夏
 縣西三十里水頭鎮即司馬溫公故里又西至安邑
 縣北二十里經猗氏入縣故道自坈頭鎮西南合姚
 暹渠入湖明𢎞治十六年御史曽大有以姚渠首中
 太狹涑水闌入為鹽池害請濬河八十里自猗氏崔
 家灣開引稍西即今水道也 水經注涑水又西南
 逕解縣故城南春秋晉恵公因秦返國許以河外五
 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川又西南逕瑕城晉大夫
[024-38a]
 詹嘉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鄭伯使
 燭之武謂秦公曰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者也
 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
貽溪在王官谷内唐司空圖易名徵貽溪 司空圖說
 魚蒲之東七十里山秀而瘠故其水迅激不能蓄鬐
 介之族著於方志焉王官谷司空氏曰徵貽溪其巖
 瀑尤為陗束愚嘗派貯於亭欲資涵泳之翫或致於
 他所亦不更夕輒暴去前年捧詔西上復移疾華下
[024-38b]
 則鄰之佛者遽至言石竇泉隟魚皆充牣愚熟念竟
 不能究其説而佛者謂吾久於是溪雖才嗇而命弛
 然撫其愛育之心足以達其物類盖斯魚之産是欲
 信吾心於方將耳而愚尚以為愧也且為羈涉嵗而
 後魚集於故山之泉彼能達吾之心宅幽而逺害是
 有物致之且感愚之妄進姑欲全吾道而保退安耳
 敢不自警也哉 俞充貽溪詩注溪舊不蓄魚及表
 聖居石竇泉隟魚皆充牣見説魚篇今亦無魚
[024-39a]
東瀑布泉 西瀑布泉胥在王官谷内繇天柱峰東懸
 流百尺而下西瀑尤竒出王官谷入沙 冬時泉脉
 微循崖而流涓涓一線沍寒則氷崖百尺似白虹倒
 懸至春夏飛湍直下望之似懸索水所注石胥成穴
 噴珠濺玉夏月數十步外寒冽逼人東瀑崖少曲湍
 亦差緩崖上蒼苔嵗久胥玲瓏為石似羊脾狀昔人
 謂大樹五百年化為青羊信矣二瀑經休休亭前合
 流出谷 俞充瀑布詩注瀑布之亭曰瑩心又詩云
[024-39b]
 瀑布吟吹衣 匡廬瀑布忽為驚風所掣則中㫁不
 下久之飄入雲際如飛毬捲雪迸珠散玉瞬息萬狀
 王官瀑布殆為一致 吳雯東瀑布詩東嶺鬱巃□
 逶迤下玉龍香巖通一線雲窟簇諸峰又西瀑布詩
 坐臥西巖下層氷落絳臺三春常夢雨十月忽聞雷
鴦漿泉在方山巔久湮塞相傳深不可測有神物宅其
 下與湖潛通明隆慶間霪雨或言方山白龍為祟御
 史郜永春沉鐵牌磔黑犬以厭之尋以鐵甕塞其口
[024-40a]
 是夜大雷雨折山巔塔龍移湫去按蒲州志鴦漿泉/在州東五十里草
 坪山張四維鴦漿泉詩序步草坪巔元泉宛滙明/一統志檀道山在解州南五里中有鴦漿泉胥誤
蘆葦泉在王官谷内泉甘
鴨子池在縣西北八里即水經注所謂東陂之晉興澤
 也王官諸谷新水河經流注此 池在五姓湖東姚
 暹渠南孟盟橋淤則湖水泛濫東注於池而姚暹亦
 有倒灌之患矣
五姓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古張楊池涑水姚暹渠
[024-40b]
 經流之所也村有五姓因名 後魏地形志河東郡北
 解縣有張楊池 括地志張楊故城一名東張城在蒲
 虞鄉縣西北四十五里 東起鴨子池西連湖尾又
 西接孟盟橋東西六十里胥水鄉也晉興澤張澤雖
 不可細折而水勢差可髣髴 明朱峻□博學有盛
 名不慕榮利築居五姓湖輕舟蠟屐與名士登臨吟
 嘯自號蘆花散人有佩蘭集行於世
姚暹渠在縣北十里繇解州北境入縣境經石衛舖北
[024-41a]
 杜家營橋土橋孫南鎮北入湖 舊名永豐渠水出
 夏縣東巫咸谷西流經安邑縣下留村苦池水入之
 又自安邑城北西流六十里經解州北境至縣西北
 流入五姓湖隋大業中都水監姚暹所開故名
國朝雍正九年署刑部侍郎韓光基疏湖灘一區原係
 姚暹渠涑河㑹歸之處向因涑河上流沿河居民私
 決灌田任漫溢村莊不由故道歸湖故有水退灘淤
 之地今臣議疏故道引水歸湖
[024-41b]
蘆子泉在搶峰西北麓舊傳武后以術士言虞鄉有王
 氣遂㫁縣南龜背岡至見蘆根而止血出化為泉此/亦
 好竒之說與臥/虎山丹河相類
洗馬泉在洗馬村南相傳晉太子洗馬於此
明月泉在三王嶺之陽
 猗氏縣
千佛嶺在縣南八里自聞喜香山來至縣西香落村止
 涑水西流過源頭村將南行嶺隆起逼捍之
[024-42a]
鳴條岡在縣南二十里自安邑來分條繚繞土人傳有
 舜陵
峨嵋坡在北門外東連聞喜西入蒲坂綿亘蜿蜒青坪
 如級至縣北析支南行為縣治 城東龍岩寺當中
 條稷山之豁景尤敞朗
涑水河在南六里由聞喜西流經縣南境合姚暹渠入
 臨晉五姓湖 涑水故道自安邑北相鎮西入邑境
 鳴條岡至此而伏故自李漢郭村間折而南順治中
[024-42b]
 郭村人嘗掘地見大石橋云又折而東南經張河孫
 塢等村今謂之張河灘又折而西南歴楚侯王鑑張
 嵩諸村俗稱菅溝又西南經太侯上莊及解州南扶
 等村又西南逕臨晉卿頭等村入五姓湖後引而之
 北自北相鎮西北開新道西行經三里髙頭里原頭
 水南香落等村至河家莊南崔家灣折而南經祁村
 及臨晉南村卿頭等村合姚暹渠入五姓湖至明𢎞
 治十六年巡鹽曽大有復西浚新道八十里自崔家
[024-43a]
 灣引而西為今涑水河道 水經涑水又南過解縣
 東 水經注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
 七年晉敗秦於令狐至於刳首闞駰曰令狐即猗氏
 刳首在西三十里縣南對澤即猗頓之故居也涑水
 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盖其故國也杜元凱春
 秋釋地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䖍曰郇國在解縣
 東郇瑕氏之墟也 金志有涑水
對澤在南門外水經注縣南對澤猗頓之故居也
[024-43b]
澤泉在南門外地故偃瀦浸泉成澤萬厯間坡水大至
 泉遂澱塞
南澗即涑水故道北有黒龍潭潭左有泉南流可十里
 餘後廢
黑龍潭在縣西南二十里廣半畝深一丈潭左有泉
雙璧泉在縣西北五里二泉湧出南流五十餘步
文波泉在縣東北自城東遶城南入涑水
 萬泉縣
[024-44a]
介山在縣東十五里相傳介子推隠此 地理志汾隂
 介山在南 師古曰介山在汾隂東北 唐志有介
 山 水經注鄧邱在介山北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
 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頴言在皮氏縣東南側可三十
 里乃非也今凖此山可高十餘里山上有神廟廟側
 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揚雄
 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於介山嗟文公
 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龍門晉太康記及地道記與
[024-44b]
 永初記並言子推所逃隠於是山其實非也予按介
 推所隠者綿山也文公環而封之為介推田號其山
 為介山杜預曰在西河介休縣者是也 文頴謂其
 山特立酈道元謂高十餘里當以今之孤山為介山
  漢武帝紀詔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應
 揚雄傳三月將祭后土上迺帥羣臣横大河凑汾隂
 既祭行遊介山囘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歴觀陟西
 嶽以望八荒
[024-45a]
稷王山在縣東三十里稷山界下有漉漉泉
黑石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石可磨碑碣文色青黒
栢林在孤山東南隅上有崑崙臺
孤山在縣南二里高十五里盤踞八十餘里以不接他
 山名孤山一名方山以其四面胥方也又以山基綿
 延名綿山西半隅有檻泉南麓有雙泉又有桃花洞
 其東谷有暖泉又名東谷澗上有法雲檻泉寺 唐
 志猗氏有孤山 山海經名景山 宋鄧忠臣雙泉
[024-45b]
 記孤山之東南有祠曰風伯雨師右有泉二源在山
 之上下 元毛鐸風伯雨師廟記近邑之山為綿山
 山東南之巔有古祠焉祠下有臺曰崑崙耆耋相傳
 漢之建武九年光武親幸登是臺而祀之因封之曰
 風伯雨師之祠勅修其宇 明猗氏髙籙採藥孤山
 相傳遇劉操授長生訣坐一窰驅石若飛云
桃花洞在孤山南麓曩多桃樹故名相傳唐羅士信
 隠此元劉仙翁海亦羽化於此有登仙石遺跡
[024-46a]
鵰石崖在孤山南峪有鵰常巢於上有鵰石泉
峨嵋嶺邑境隸其巔
東澗在東門外孤山北壑隨地湧泉北流六里入沙
漉漉泉在縣東四十里稷王山下
永清池在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漢光武飲馬於此水甚
 濁鞭攪即清今流潦入池尋輒澂澈
雙泉在孤山東麓栢林迤西二泉湧出一在山半一在
 山麓土人名上泉下泉宋熙寧五年鄧忠臣撰雙泉
[024-46b]
 記嘗謂此泉可飲數千戸嵗旱禱能興雲雨廣陵朱
 康叔行縣與予同謁祠下探源留觀久之顧謂予曰
 兹勝境也惜其未名可名曰雙泉因書於石
聖水泉在孤山陽嵗旱不竭
鵰石泉在孤山南峪鵰石巖下南流合聖水
煖泉在孤山陰秦王寨右數穴湧出隆冬不氷東澗之
 流泉居其半一名和豐泉
半截桶泉在孤山陰黄家峪泉如桶水止不流
[024-47a]
檻泉在孤山西麓一名兔泉相傳建檻泉寺時白兔掘
 穴得泉
西澗在西門外北流三里入沙
惠民池在崇德坊西街北明典史王懋創鑿坊曰王公
 惠民池坊
 榮河縣
峨嵋坡在城東逓髙四里北連聞喜南貫臨晉上多平
 原東南一峰差聳曰靈吉 山南坡曰亞夫土人傳
[024-47b]
 亞夫屯軍於此曰番底距城十里達臨晉運城道曰
 髙村又南為白馬廟為師家崖 山北坡曰寺坡曰
 風坡曰倉李曰長坡又北為后土廟為孫石崖起伏
 巨細不等形勢聫絡唯后土白馬二阜左右相顧
 坡間有大溝曰百峪小溝無筭宋汾隂朝覲壇頌原
 隰相屬瀰迤而龍鱗堆阜孤標崛岉而雲矗書載溈
 汭在其境詩歌韓奕亘其右靈掌標於巨嶽素汾合
 於洪河逸勢奔趨迅湍激射
[024-48a]
汾隂脽在汾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
 餘高十丈汾水歴其隂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
 劭曰脽丘類也 汾脽其地隆起若尻脽然宋成慶
 軍是 廣韻鉅靈坐於汾脽宋華隂縣北一百二里
 有鉅靈廟九域志鉅靈祠河中府也
穆陵關山在縣北十里南北開朗至關則東西兩山壁
 立如門車不能方軌石刻曰古穆陵關
朔坂瀵水經流坂西
[024-48b]
黄河自河津南流入縣境又南入永濟縣境在縣西逼
 城
汾河古在縣北后土祠旁西流入黄河明隆慶中移河
 津葫蘆灘南入黄河 元和志汾水在寳鼎縣北二
 十五里水經又南過汾隂縣西 水經注河水東際
 汾隂脽縣故城在脽側漢髙帝六年封周昌為侯國
 號土地記曰河東郡北八十里有汾隂城北去汾水
 三里城西北隅曰脽丘上有后土祠封禪書曰元鼎
[024-49a]
 四年始立后土祠於汾隂脽丘是也又有萬嵗宮漢
 宣帝神爵元年幸萬嵗宮東濟大河而神魚舞水矣
 昔趙簡子沈欒激於此河水又南瀵水入焉 水經
 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於河 水經注水南有長阜
 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歴其
 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劭曰脽丘類也汾陰
 男子公孫祥望氣寳物之精上見祥言之於武帝武
 帝於水獲寳鼎焉遷於甘泉宮改其年曰元鼎即此
[024-49b]
 處
瀵魁泉在縣南二十五里南趙村西距黄河三里洳澤
 方丈 水經注瀵水出汾隂縣南四十里西去河三
 十里平地開源濆泉上湧大幾如輪深不可測俗呼
 之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為陂水種稻東西二百步
 南北一百餘步與郃陽瀵水夾河中渚上又有一瀵
 水皆相潛通故呂忱曰爾雅異出同流為瀵水其水
 西南流歴朔坂西西流注於河 縣志知縣侯祁相
[024-50a]
 地脉掘得之與深則不測差别唐有瀵/水府喬潭雙瀵泉
 賦呀厚地而濫湧者有河東之瀵泉拆隂開竇沃日
 浮天初汨没圓衡拂髙湍於尋祗之下復逶迤逺注
 散餘波於馮夷之川
南屈村泉 北辛莊泉 孫石泉 王信泉
 
 
 
[024-50b]
 
 
 
 
 
 
 
 山西通志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