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134-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人物三十/四
絳州

母守素字表淳河中龍門人父昭裔偽蜀宰相太子太
 師致仕守素弱冠起家祕書郎累遷中書舍人召見
 其二子克温克恭並賜緋以次子克恭尚昶女廣政
[134-1b]
 二年拜工部尚書命代昭裔判鹽鐵父子相代時人
 榮之奉親勤至雖隆暑暮歸必朝服執簡以申昏定
 禮蜀亡入朝授工部侍郎賜錢三百萬以充蜀中莊
 産茶園直仍賜第汴城坐事免開寶初起國子祭酒
 征河東命權知趙州及平嶺表移知容州兼本管諸
 州水陸轉運使先是逋賊代輸皆納其妻女以為質
 守素表其事即日降詔禁止六年卒年五十三昭裔
 性好藏書在成都令門人勾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
[134-2a]
 學記白氏六帖鏤板守素齎至中朝行於世大中祥
 符九年子克勤上其板補三班奉職次子克恭尚昶
 女鑾國主歸宋至左監門衛將軍
王曙字晦叔隋東臯子績之後世居河汾後僑河南第
 進士調定國軍節度推官咸平中舉賢良方正科入
 等遷祕書省著作佐郎知定海縣為羣牧判官考集
 羣牧故事六卷上之遷太常丞判三司憑由理欠司
 坐舉進士降監廬州茶税再遷尚書工部員外郎龍
[134-2b]
 圖閣待制以右諫議大夫為河北轉運使坐部吏降
 知壽州徙淮南轉運使勾當三班院權知開封府以
 樞密直學士知益州繩盜以峻法卒夜告軍將亂立
 辨其偽斬之蜀人比張詠號前張後王入為給事中
 選兼太子賔客坐貢舉復為給事中兼羣牧使曙妻
 冦準女準貶降知汝州再貶郢州團練副使起光禄
 卿知襄州又徙汝州復給事中知潞州殺人獄具獨
 疑之既而杜衍提㸃刑獄事果辨作辨獄記以戒徙
[134-3a]
 河南府永興軍召為御史中丞兼理檢使理檢置使
 自此始玉清昭應宫災上言昔魯桓僖宫災孔子以
 為桓僖親盡當毁者也遼東高廟及髙園便殿災董
 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重華殿災髙堂
 隆以臺榭宫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
 災今所建宫非應經義災變之來若有警者願除其
 地罷諸禱祠以應天變遂召不復繕修又請三品以
 上立家廟以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疾請罷改户
[134-3b]
 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陜州徙河陽再知河南府遷
 吏部召為樞密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逾月卒贈
 太保中書令諡文康曙方嚴簡重有大臣體居官深
 自抑損喜浮圖法在西京歐陽修尹洙為官屬嘗舉
 冦萊公以戒游宴修起對曰萊公正坐老而不知止
 爾曙黙然及為樞密使首薦修等置之館閣有集四
 十卷周書音訓十二卷戴斗奉使録二卷集兩漢詔
 議四十卷
[134-4a]
王益恭字達夫曙子䕃衞尉寺丞性恬淡慕唐王龜數
 解官就養曙治第西京益恭勸引年不果終喪遂以
 尚書司門員外郎致仕間與浮圖隱者遍遊名園山
 水累遷司農少卿卒
薛奎字宿藝絳州正平人化先子舉進士為州第一推
 與里人王嚴而處其下進士及第為隰州軍事推官
 州人常聚博僧舍一日盜殺寺奴博者適至邏卒捕
 送州誣伏奎獨疑之白州緩其獄後果得實徙儀州
[134-4b]
 推官部丁夫運糧至鹽州會久雨粟麥潰腐奎請縱
 民還州而償所失盧之翰始怒既而意解凡民所失
 悉奏除之改大理寺丞知莆田縣請蠲南閩時税鹹
 魚蒲草錢遷殿中丞知長水縣徙知興州歳調兵三
 百采鐵給錢監而歳入不償費奎奏聽民自采所輸
 輒倍之遷太常博士向敏中薦殿中侍御史出為陜
 西轉運使趙徳明言延州蕃侵黑林平地奎閲郡籍
 德明嘗假道黑林平移文録示之遂伏坐失舉免起
[134-5a]
 通判陜州改尚書戸部員外郎淮南轉運副使遷江
 淮制置發運使疏漕河廢三堰以便餉運進吏部員
 外郎奪哀擢三司戸部副司與使李士衡爭論事改
 戸部郎中直昭文館知延州趙元昊遣吏至汴請俸
 吏因市禁物隱關算請留蜀道縑帛于關中轉致給
 之遷吏部擢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為政嚴敏擊
 斷無所貸上益加重使遼還遷右諫議大夫權御史
 中丞疏論擇人求治崇節儉屏聲色凡十數事遼使
[134-5b]
 蕭從願請見章獻后且言南使至遼者皆入見奎時
 館伴折之曰今垂簾聽政雖本朝羣臣亦未嘗見也
 乃已或䜛漏禁中語改授集賢院學士知并州改秦
 州務為儉約教民水耕謹商算歳中積粟三百萬征
 算餘三千萬覈民隠田數千頃得芻粟十餘萬加樞
 密直學士知益州秦民與夷落數千人請留璽書褒
 諭不許成都民婦訟子詰之乃曰貧無以為養奎出
 俸錢與之戒曰若復失養吾不汝貸矣母子遂如初
[134-6a]
 嘗夜燕戍卒殺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殺之坐客莫
 知臨事持重明決多類此召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
 使遂參知政事上諭曰章聖嘗以為卿可任今用卿
 章聖意也俄遷給事中上嘗謂輔臣曰臣事君鮮有
 克終奎曰保終之道匪獨臣也歴數唐開元天寶時
 事以對上然之遷尚書禮部侍郎章獻謁太廟欲被
 服衮冕奎力陳其不可不聽及章獻喪上曰頃數引
 其衣若有所屬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豈可見
[134-6b]
 章聖于地下卒以后服斂因上言請逐内侍羅崇勲
 等以喘疾數辭位罷為戸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判尚
 書都省上手書禁方賜之卒贈兵部尚書謚簡肅奎
 性剛不茍合遇事敢言眞宗數宴大臣奎諫曰天下
 誠無事而大臣數被酒無威儀非所以重朝廷也上
 善其言及參知政事謀議無所避又能知人善任范
 仲淹龎籍明鎬自為選人皆以公輔許之從子為嗣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人少謹愿好學中服勤辭學科
[134-7a]
 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解州坐失劾鹽池吏降監河
 中府税復通判果州改祕書省祕書郎仁宗初遷太
 常丞擢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
 注改右司諫知制誥判登聞檢院出知杭州還判國
 子監權發遣開封府事進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累
 遷左司郎中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災異求直言上
 四事一曰知人二曰嚴禁三曰尚質四曰節用河北
 水又條七事曰導積水以寛播種緩催欠以省禁錮
[134-7b]
 寛刑罰以振淹獄收逃田以募歸復罷工役以先急
 務止配率以阜民財通商旅以濟艱食復知審官院
 遂拜同知樞密院事康定中西兵失利議㸃鄉兵久
 不決遂與王鬷陳執中俱罷以資政殿學士尚書禮
 部侍郎知相州徙澶州河壞孫陳埽或請趨北原觀
 曰太守獨去如州民何躬率卒徒增築之隄完水亦
 退徙鄆州請弛鹽禁以便民歳免黥配者不可勝計
 歴知應天府孟州河南府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134-8a]
 請便郡養父居業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月餘拜左
 丞父憂哀毁既練卒贈吏部尚書諡文孝觀嘗上書
 願以官授父眞宗嘉之以居業為京官及觀貴居業
 至大府卿嘗嘉洛山川風物觀買田宅營林榭以適
 其意蚤起奉藥膳然後出視事未嘗一日廢也恬曠
 少欲書必楷無一行草仁宗飛白書清字賜之以賞
 其節云
趙鼎字元鎭解州聞喜人少孤力學通經史百家書第
[134-8b]
 崇寧五年進士對䇿言章惇誤國累官河南洛陽令
 宰相吳敏知其能擢開封士曹議割三鎭鼎曰祖宗
 之地不可與人何庸議已而議立張邦昌鼎與胡寅
 張浚逃太學中不書議狀高宗除戸部員外郎知樞
 密院張浚薦之除司勲郎官幸建康言宜以六宫所
 止為行宫車駕所止為行在擇精兵以備儀衛其餘
 兵將分布江淮使敵莫測巡幸之定所上納之應詔
 言自熙寧間王安石用事變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
[134-9a]
 闢國之謀造生邊患興理財之政窮困民力設虚無
 之學敗壊人才至崇寧初蔡京託紹述之名盡祖安
 石之政今日之患始於安石成於蔡京今安石猶配
 享廟廷而京之黨未除時政之闕無大於是乃罷安
 石配享擢右司諫又遷殿中侍御史王徳擅殺韓世
 忠將而世忠亦奪建康守府廨鼎言徳總兵在外專
 殺無忌此而不治孰不可為命鼎鞫徳鼎又請下詔
 切責世忠而指取其將吏治罪諸將肅然上曰肅宗
[134-9b]
 興靈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無愧昔人矣
 中丞范宗尹言故事無自司諫遷殿中者上曰鼎在
 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遷侍
 御史幸會稽鼎陳戰守避三䇿拜御史中丞請督王
 &KR0645進軍宣州周望分軍出廣徳劉光世渡江駐蘄黄
 為邀擊之計又言經營中原當自關中始經營關中
 當自蜀始欲幸蜀當自荆襄始吳越介在一隅非進
 取中原地荆襄左顧川陜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三
[134-10a]
 國所必爭宜以公安為行闕而屯重兵于襄陽運江
 浙之粟以資川陜之兵經營大業計無出此韓世忠
 勝於黄天蕩宰相吕頤浩請幸浙西下詔親征鼎以
 為不可輕舉頤浩惡其異已改翰林學士不拜改吏
 部尚書又不拜言陛下有聽納之誠而宰相陳拒諫
 之說陛下有眷待臺臣之意而宰相挾挫沮言官之
 威堅卧不出疏頤浩過失凡千言上罷頤浩詔鼎復
 為中丞曰朕每聞前朝忠諫臣恨不之識今於卿見
[134-10b]
 之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金人攻楚州鼎奏
 遣張浚往授之浚不行楚遂陷金留淮上范宗尹奏
 敵未必能再渡鼎曰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三
 省嘗以敵退援入才修政事密院常虞敵至申軍律
 治甲兵即兩得之上曰卿等如此朕復何憂鼎以楚
 州之失上章丐去會辛企宗除節度使鼎言企宗非
 軍功遂出奉祠除知平江府尋改建康又移洪州京
 西招撫使李横欲用兵復東京鼎言横烏合之衆不
[134-11a]
 能當敵恐遂失襄陽已而横戰不利走襄陽竟陷召
 拜參知政事宰相朱勝非議取襄陽上問岳飛可使
 否鼎曰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簽樞徐俯異議飛出
 師竟復襄陽鼎乞令韓世忠屯泗上劉光世出陳蔡
 光世請入奏俯欲許之鼎不可偽齊宿遷令來歸俯
 欲斬送劉豫鼎復爭之俯求去朱勝非兼知樞密院
 言者謂當國者不知兵乞令㕘政通知由是為勝非
 所忌除知樞密院川陜宣撫使鼎辭上曰四川全盛
[134-11b]
 半天下之地盡以付卿黜陟專之可也時吳玠為宣
 撫副使鼎奏臣與玠同事或節制之耶乃改都督川
 陜諸軍事鼎條奏勝非多沮抑之鼎上書言頃張浚
 出使川陜國勢百倍於今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
 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致物議
 今臣無浚之功而當其任其能免於紛紛乎又言臣
 請兵不滿數千半皆老弱所齎金帛至微薦舉之人
 除命甫下彈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陳已艱難况在
[134-12a]
 萬里之外乎時人士皆惜其去臺諫多留行會邊報
 沓至鼎每陳用兵大計及朝辭上曰卿豈可逺去當
 遂相卿九月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
 知樞密院事制下朝士相慶時劉豫子麟與金合兵
 入鼎論戰禦之計諸將各異議獨張浚以為當進討
 鼎是其言有勸他幸者鼎曰戰而不捷去未晚也上
 亦欲臨江决戰鼎喜曰累年退怯敵志益驕今聖斷
 親征成功可必於是詔張浚援韓世忠而命劉光世
[134-12b]
 移軍建康且促世忠進兵世忠至揚州大破金人於
 大儀鎭方警報交馳劉光世遣人諷鼎曰相公自入
 蜀何事為他人任患世忠亦謂人曰趙丞相眞敢為
 者鼎聞之恐上意中變乘間言陛下養兵十年用之
 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渙散長江之險不可
 復恃矣及捷音日至車駕至平江下詔聲劉豫罪欲
 自將渡江决戰鼎曰敵之逺來利於速戰遽與爭鋒
 非䇿也且豫猶遣其子豈可煩至尊耶乃止簽書樞
[134-13a]
 密院胡松年尋自江上還言北兵大集然後知鼎之
 有先見也張浚久廢鼎言浚可大任乃召除知樞密
 院命往江上視師時敵兵久駐淮南謀北歸鼎曰金
 人無能為矣命諸將邀諸淮連敗之金人遁去上謂
 鼎曰近將士致勇爭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
 用卿之力也鼎謝曰皆出聖斷臣何力之有焉或問
 鼎曰公頃言金不足畏何也鼎曰敵衆雖盛然以豫
 邀而來非本心戰必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上嘗
[134-13b]
 語張浚曰趙鼎眞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
 幸也鼎奏金人遁歸尤當博採羣言為善後計詔吕
 頤浩等議之五年還臨安晉守左僕射知樞密院事
 鼎以政事先後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置座右次第
 奏行及封瑗建國公建資善堂鼎薦范冲為翊善朱
 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監修神宗哲宗
 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親書忠正徳文四字賜鼎又
 以御書尚書一帙賜之曰書載君臣相戒飭之言所
[134-14a]
 以賜卿欲共由斯道疏謝劉麟劉猊分路入冦時張
 浚屯旴𣅿楊沂中屯泗韓世忠屯楚岳飛駐鄂劉光
 世駐廬㳂江上下無兵上與鼎以為憂鼎移書浚欲
 令浚與沂中合兵勦敵光世乞捨廬退保采石鼎奏
 曰官軍與豫戰不能勝或更退守何以立國今賊已
 渡淮當亟遣張浚合光世軍盡掃淮南之冦然後議
 去留上善其䇿詔二將進兵浚軍至藕塘與猊戰大
 敗之鼎命沂中趨合肥以㑹光世光世已棄廬鼎曰
[134-14b]
 上詔浚有不用命者聽以軍法從事光世大駭復進
 至肥河與麟戰破之麟猊拔柵遁去浚在江上嘗遣
 其屬吕祉入奏事所言誇大鼎每抑之上謂鼎曰他
 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吕祉也後浚論事語意微侵鼎
 鼎言臣初與浚如兄弟因吕祉離間遂爾暌異今浚
 成功當使展盡底藴浚當留臣當去上曰俟浚歸議
 之浚嘗奏乞幸建康而鼎與折彦質請回臨安浚還
 乞乘勝攻河南且罷劉光世軍政鼎言擒豫固易耳
[134-15a]
 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内侵乎光世累世為將無故
 罷之恐人心不安浚滋不悦鼎以觀文殿大學士知
 紹興府七年幸建康罷劉光世以王徳為都統制酈
 瓊副之並聽參謀吕祉節制瓊執祉以全軍降偽齊
 浚引咎去位乃以萬壽觀使兼侍讀召鼎入對拜尚
 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四官上
 言淮西報初至朕不為動鼎曰今見諸將尤須靜以
 待之不然益增其驕蹇之心臺諫交論淮西無備鼎
[134-15b]
 曰行朝擁兵十萬敵騎直來自足抗之設有他虞鼎
 身任其責淮西迄無警鼎嘗乞降詔安撫淮西上曰
 俟行遣張浚下罪已詔鼎言浚已落職上曰浚罪當
 逺竄鼎奏浚母老且有勤王功上曰功過自不相掩
 已而内批謫浚嶺南鼎留不下詰旦約同列捄解猶
 未釋鼎力懇曰浚罪不過失䇿耳凡人計慮豈不欲
 萬全儻因一失便寘之死地後有竒謀秘計誰復敢
 言者此事自關朝廷非獨私浚也乃解鼎再相或議
[134-16a]
 其無所施設鼎聞之曰今日之事如人患羸當靜以
 養之若復加攻砭必傷元氣矣劉豫廢鼎遣間招河
 南守將多舉城或率部曲來歸得精兵萬餘馬數千
 上喜曰朕常慮江淮數百里備禦空虚今得此軍可
 無患矣金議和朝論以為不可信鼎曰羣臣憤懣出
 於愛君不可以為罪宜以不得已諭之上從其言羣
 議遂息時欲抵潘良貴罪併逐常同鼎奏向子諲雖
 無罪而同與良貴不宜逐二人竟出給事中張致逺
[134-16b]
 不書黄上顧鼎曰固知致逺必繳駮鼎問何也上曰
 與諸人善蓋已有先入之言由是不樂於鼎矣秦檜
 繼留身奏事既出鼎問何言檜曰上無他恐丞相不
 樂耳御筆璩除節鉞封國公鼎奏建國雖未正名天
 下皆知陛下有子在今禮數不得不異所以繫人心
 也上曰姑徐之檜後留身不知所云鼎嘗闢和議與
 檜意不合及鼎爭璩檜乘間擠之又薦蕭振為侍御
 史振本鼎所引及入臺劾罷參知政事劉大中鼎曰
[134-17a]
 振意不在大中也振亦謂人曰趙丞相不待論當自
 為去就㑹殿中侍御史張戒論給事中勾濤言戒出
 趙鼎意鼎引疾求免言大中持正論為章惇蔡京之
 黨所嫉臣議論出處與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乃
 以忠武節度使出知紹興府尋加檢校少傅改奉國
 軍節度使檜率執政往餞鼎不為禮一揖而去檜益
 憾之鼎既去王庶入對上曰趙鼎兩為相於國有大
 功再贊親征皆能決勝又鎭撫建康回鑾無患他人
[134-17b]
 所不及也先是王倫使金從鼎受使指問禮數則答
 以君臣之分已定問地界則答以大河為界二事或
 不從則已至是倫與金使俱來以撫諭江南為名上
 歎息謂庶曰使五日前得此報趙鼎豈可去耶初駕
 還臨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責曰艮嶽花石之擾皆
 出汝曹今欲蹈前轍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謝之戸部
 官進錢鼎召至相府切責之翌日聞上遂出為郡鼎
 嘗薦胡寅魏矼晏敦復潘良貴吕本中張致逺等數
[134-18a]
 十人暨再相奏曰今清議所與如劉大本胡寅吕本
 中常同林季仲之流能用之乎妬賢長惡如趙霈胡
 世將周祕陳公輔之徒能去之乎乃徙世將而公輔
 等尋補外上嘗中批二人付廟堂升擢鼎奏疎逺小
 臣何由得其姓名上謂常同實稱之鼎曰同知其賢
 何不露章薦引始浚薦秦檜可與共大事鼎再相亦
 以為言然檜機穽深險外和而中異浚初求去有旨
 召鼎鼎至越丐祠檜惡其逼已徙知泉州又諷謝祖
[134-18b]
 信論之遂奪節御史中丞王次翁又論之命提舉洞
 霄宫鼎自泉州歸復上書言時政檜忌其復用諷次
 翁乂論之謫居興化軍論者猶不已移漳州又謫清
 逺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在潮五年杜門謝客時事
 不掛口有問者但引咎而已中丞詹大方又誣之移
 吉陽軍鼎謝表曰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
 冺誓九死以不移檜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在吉陽
 三年潜居深處門人故吏皆不敢通問惟廣西帥張
[134-19a]
 宗元時饋醪米檜知之命本軍月具存亡申鼎遣人
 語其子汾曰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
 一家矣先得疾自書墓中石至是書銘旌云身騎箕
 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遺言屬其子乞歸葬遂
 不食而死時紹興十七年也天下聞而悲之明年得
 歸葬孝宗諡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後配享髙宗廟
 庭擢其孫十有二人鼎為文渾然天成凡高宗處分
 軍國機事多其視草有擬奏表疏雜詩文二百餘篇
[134-19b]
 號得全集論者謂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
孟宗政字徳夫絳州人父林從岳飛至隨州僑家焉宗
 政幼豪偉有膽略開禧二年金將完顔董犯襄郢率
 義士據險邀擊奪其輜重宣撫使吳獵竒之補承節
 郎棗陽令京西路分趙方吳柔勝皆薦其才轉秉義
 郎京西鈐轄駐襄陽嘉定十年金犯襄陽棗陽方檄
 宗政節制神勁報捷忠義三軍與統制扈再興陳祥
 分三軍設三伏蹀血以戰金兵敗走尋報棗陽圍急
[134-20a]
 午發峴首遲明抵棗陽馳哭如神金人大駭宵遁方
 時帥京西差權棗陽車初抵事一愛僕犯新令立斬
 之軍民股栗築隄積水修治城堞簡閱軍士十一年
 金帥完顔薩布圍城宗政與再興合兵角敵歴三月
 大小七十餘戰身先士卒金人戰輒敗乃周城開濠
 四面兵列濠外以綯鈴自警鈴響則犬吠宗政厚募
 壯士乘間突擊隨方力拒隨守許國援師至白水率
 諸將出戰金人奔潰賜金帶轉武徳郎十二年金帥
[134-20b]
 完顔阿格擁步騎傅城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樓棚列甕
 瀦水以隄火募砲手擊之一砲輒殺數人金人選弩
 子手貳千擁雲梯天橋先登又募鑿礦石工埳城運
 茅葦直抵圜樓下欲焚樓宗政先燬樓掘深坑防地
 道剏戰棚防城隕穿穽才透即施毒烟烈火鼓鞲以
 熏之金人窒以濕氊析路刳土城頽樓陷宗政撤樓
 益薪架火山以絶其路列勇士以長槍勁弩備其衝
 距樓陷所數丈築偃月城袤百餘尺翼𫝊正城深坑
[134-21a]
 倍仞躬督役五日成金兵披厚鎧氊衫鐵面而前又
 濕氊濡革䝉火山覆以水雪擁雲梯徑抵西北圜樓
 登城中軍以長戈舂其喉殺之敢勇城軍自下夾擊
 金兵墜死燎焰金將於後拒馬揮刀迫令前自昕至
 夕死傷踵接梯橋盡燬俄乘順風渡濠飛脂革燒戰
 棚宗政激將血戰凡十五陣金兵死者千餘弩子手
 十死七八射其都統殪天反風金人砲愈急㑹王大
 任領鋭卒一千轉鬬入城遂賈勇入金營自晡至三
[134-21b]
 更金人横屍遍地阿格走奪銅印十有六獲輜重牛
 馬萬計升武功大夫兼閣門宣贊舍人重賜金帶制
 置司以湖陽縣迫金境檄宗政圖之二鼓而拔燔聚
 夷砦俘掠以歸金人自是不敢窺襄漢棗陽代許國
 為荆鄂都統制仍知棗陽宗政以迫濠而陳迺於西
 北濠外瀦水為濘以限騎中原遺民來歸者萬數發
 廩贍之給田剏屋與居籍勇壯號忠順軍俾出没唐
 鄧間威振境外金人呼為孟爺爺俄病卒轉右武大
[134-22a]
 夫團練使防禦使宗政為將有功怨必賞有罪親必
 罰好賢樂善未嘗學兵法而暗與之合死之日邊城
 為罷市慟哭
孟珙字璞玉絳州人僑棗陽宗政子也四世祖安嘗從
 岳飛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陽駐團山珙料其必
 窺樊城獻策宗政由羅家渡濟河宗政然之翼日諸
 軍臨渡布陣金人果至半渡伏發殱其半宗政援棗
 陽常父子相失珙望敵騎中有素袍白馬者曰吾父
[134-22b]
 也急麾騎軍突陣遂脱宗政以功補進勇副尉十二
 年完顔阿格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珙登城射
 之將士驚服復取它道刼金破砦十有八斬千餘級大
 俘軍器以歸金人遁升下班祗應十四年制置使趙
 方辟光化尉轉進武校尉十六年特授承信郎父憂
 起復辭訖葬轉成忠郎理宗特授忠翊郎差峽州
 兵馬監押兼在城巡檢京湖制置差提督虎翼突騎
 軍馬又辟京西第五副將權管神徑左右軍統制初
[134-23a]
 宗政招唐鄧蔡壯士二萬餘人號忠順軍命江海總
 之衆不安制置司以珙代分其軍為三衆乃帖然紹
 定元年剏平堰於棗陽自城至軍四十八里由八壘
 河經漸水跨九阜建通天槽八十有三丈溉田十萬
 頃立十莊三轄軍民分屯收五十萬石又命忠順軍
 家畜馬官給芻粟馬益蕃息二年升京西第五正將
 棗陽軍總轄本軍屯駐忠順三軍明年差京西兵馬
 都監母憂起復京西兵馬鈐轄棗陽軍駐劄仍總三
[134-23b]
 軍六年元逼蔡檄珙戍鄂討金唐鄧行省武仙仙與
 武天錫伊喇瑗犄角天錫聚衆二十萬珙逼其壘一
 鼔拔之壯士張子良斬天錫首以獻獲五千級俘將
 士四百餘人戸十二萬二千有竒授江陵府副都統
 制賜金帶嘗語制置司曰金人若向吕堰則八千人
 不為少然須木查騰雲吕堰等砦受節制乃可濟已
 而劉全雷去危戰夏家橋小捷金人尋犯吕堰珙喜
 曰吾計得矣亟命諸軍追擊吕堰進逼大河退逼山
[134-24a]
 險砦軍四合金人棄輜重走獲甲士五十有一斬首
 三千馬牛槖駝萬計歸其民三萬二千有竒瑗請降
 得縣五鎭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馬軍千五百步
 軍萬四千戸三萬五千三百口十二萬五千五百五
 十三珙入城以賔禮見瑗仙自順陽退屯馬蹬金順
 陽令李英以縣降申州安撫張林以州降珙請少壯
 籍為軍俾自耕守才能者分土地任職使各招其徒
 制置司是之七月已酉仙將劉儀降珙問虚實儀曰
[134-24b]
 仙據九砦其大砦石穴山以馬蹬沙窩岵山三砦蔽
 其前三砦不破石穴未易圖也若先破離金砦則王
 子山砦亦破岵山沙窩孤立三帥成擒矣珙翼日遣
 兵向離金盧秀執黒旗入砦金人不疑為宋軍乃分
 據巷道大呼縱火掩殺幾盡是夜楊清等擣王子山
 砦䕶帳軍酣寢王建入帳中斬金小元帥首丙辰出
 師馬蹬遣樊文彬攻其前門成明等邀截西路一軍
 圍赫舎哩一軍圍小總帥砦火燭天殺戮山積餘逸
[134-25a]
 去者復為成明伏軍所得衆萬二千三百來歸師還
 至沙窩西與金人遇大捷三戰三克丁順等尋破穆
 呼哩砦珙召儀曰此砦既破板橋石穴必震汝能招
 之乎儀曰晉徳與花腿王顯金鎭撫安威故舊招之
 必來乃遣徳行儀又請選婦人三百偽逃歸懐招軍
 榜以往從之徳顯即日乞降復遣儀候之顯軍五千
 未解甲珙令作栲栳陣入周視良久饗以牛酒珙料
 武仙將上岵山絶頂窺伺令樊文彬詰旦奪岵山駐
[134-25b]
 軍其下前當設伏後遮歸路仙衆果登山及半文彬
 麾旗伏四起仙衆枕藉厓谷山為之頳殺其將烏
 舍擒七百三十人棄鎧甲如山薄暮珙進軍至小水
 河儀還具言仙謀往商州珙曰進兵不可緩夜漏十
 刻召文彬等受方略蓐食啓行晨至石穴時積雨未
 霽文彬患之珙曰此雪夜擒吳元濟之時也䇿馬直
 前分兵進攻而以文彬往來給事自寅至已力戰九
 砦一時俱破武仙走追及鮎魚砦仙易服遁復戰於
[134-26a]
 銀葫蘆山又敗仙與五六騎奔降其衆七萬人獲甲
 兵無算還軍襄陽轉修武郎鄂州江陵府副都統制
 元遣王檝約攻蔡珙請以二萬人行因命盡䕶諸將
 金兵二萬騎繇真陽横山南來珙鼓行而前金人戰
 敗卻走追至高黄陂斬千二百級元帥布展遣使來
 迓珙與射獵割鮮而飲馳入其帳布展喜約為兄弟
 酌馬湩飲之金兵萬人自東門出戰珙遮其歸路掩
 入汝河擒偏裨八十有七人降人言城中饑珙曰當
[134-26b]
 盡死而守以防突圍與布展約南北軍無相犯決堰
 水布虎落元萬戸張柔將入城中流矢如蝟珙麾先
 鋒挾柔以出撥發官宋榮不肅杖之黎明珙進逼石
 橋鈎致生俘郭山戰少却斬山以徇殊死戰進逼柴
 潭立栅俘金人百有二斬三百餘級翼日命諸將奪
 柴潭樓金人爭樓諸軍魚貫而上遂拔柴潭樓俘其
 將士五百三十有七人蔡人恃潭為固外即汝河潭
 髙於河五六丈城上金字號樓伏巨弩相傳下有龍
[134-27a]
 人不敢近將士疑畏珙召麾下飲再行曰柴潭非天
 造地設樓伏弩能及逺而不可射近彼所恃此水耳
 決而注之涸可立待皆曰隄堅未易鑿珙曰所謂堅
 者止築兩隄首耳鑿其兩翼可也潭果決實以薪葦
 遂濟師攻城擒其兩將斬之獲其右副㸃檢温端磔
 之城下進逼土門端平元年正月辛丑降者言城中
 絶糧已三月珙下令諸軍衘枚分運雲梯布城下已
 酉帥師向南門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諸將聞鼔則進
[134-27b]
 馬義先登趙榮繼之萬衆競登大戰城上降其丞相
 烏庫哩噶老殺其元帥烏林達及偏禆二百人門西
 開招布展入江海執參政張天綱以歸得金謚寶玉
 帶金銀印牌有差還軍襄陽特授武功郎主管侍衛
 馬軍行司公事擢建康府都統制兼權侍衛馬軍行
 司職事特遣使朝陵諜云元兵哨已及孟津珙曰吾
 選精騎疾馳不十日可竣事待師至吾已歸矣於是
 晝夜兼行與二使至陵下成禮而歸制置司奏留珙
[134-28a]
 襄陽兼鎭北軍都統制鎭北軍者珙所招中原精鋭
 百戰之士萬五千餘人分屯漅北樊城新野唐鄧間
 俄令赴樞密院稟議授帶御器械二年授主管侍衛
 馬軍司公事駐黄州朝辭上曰卿名將之子忠勤體
 國破蔡功尤昭著珙對曰此宗社威靈陛下聖徳與
 三軍將士之勞臣何力之有上問恢復對曰願寛民
 力蓄人材以俟機㑹問和議對曰臣當言戰不當言
 和賜賚甚厚兼知光黄州三年至黄増埤浚隍蒐訪
[134-28b]
 軍實邊民來歸日千數為屋三萬間居之厚加賑貸
 建齊安鎭淮二砦以居諸軍剏章家山母家山兩堡
 為先鋒虎翼飛虎營兼主管管内安撫司公事節制
 黄蘄光信陽四郡軍馬元兵攻蘄州解其圍又攻襄
 陽隋荆門郢守皆委郡去復州守死之衆謂宜令珙往
 援乃先遣張順渡江珙以全師繼之元兵分兩路一
 攻復州一在枝江監利縣編筏窺江珙變易旌旗
 服色循環往來夜則列炬照江數十里相接又遣趙
[134-29a]
 武等共戰躬往節度破砦二十有四還民二萬嘉熙
 元年封隋縣男擢高州刺史忠州團練使兼知江陵
 府京西湖北安撫副使尋授鄂州諸軍都統制元將
 特黙岱入漢陽境口雲布哈入淮甸蘄舒守委郡去
 光守降攻黄守將戰復不利珙入城軍民喜曰吾父
 來矣駐帳城樓指畫戰守全其城斬逗留者四十有
 九人以徇御筆賞將士特賜珙金盌珙益金以予諸
 將遣醫視療士卒皆感泣二年春授寧逺軍承宣使
[134-29b]
 帶御器械鄂州江陵府諸軍都統制珙以三軍賞典
 未頒表辭詔曰封爵之序自將帥始卿奚辭尋授樞
 密副都承㫖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副使兼督視行
 府㕘謀官又升制置使兼知岳州迺檄江陵節制司
 擣襄郢於是張浚復郢州賀順復荆門軍劉全戰家
 頭樊城郎神山屢捷三年春正月曹文鏞復信陽軍
 劉全復樊城遂復襄陽授樞密都承㫖制置使兼知
 鄂州全遣譚深復光化軍息蔡降得壯士百餘籍為
[134-30a]
 忠衛軍初詔珙收復京襄珙謂必得郢然後可通饋
 饟得荆門然後可出竒兵由是發兵深入所至以捷
 聞珙奏曰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而得之當加經
 理如䕶元氣非甲兵十萬不足分守與其抽兵於敵
 來之後孰若保此全勝上兵伐謀此不爭之爭也乃
 置先鋒軍以襄郢歸順人𨽻焉庚寅元兵欲臨江珙
 䇿必道施黔以透湖湘請粟十萬石給餉以二千人
 屯峽州千人屯歸州忠衛舊將晉徳來歸奬用之珙
[134-30b]
 弟瑛以精兵五千駐松滋為䕫聲援遣于徳興守歸
 州隘口萬戸谷元兵自隨闚江密遣劉全拒敵伍思
 智以千人屯施州元將塔海圖薩入蜀師號八十萬
 珙増置營砦分布戰艦遣張舉間道抵均州防遏元
 兵度萬州湖灘施䕫震動珙兄璟時為湖北安撫副
 使知峽州珙請帥師西上璟調金鐸一軍迎拒於歸
 州大□砦劉義捷於巴東縣之清平村珙弟璋選精
 兵二千駐灃州防施黔路四年進封子珙條上流備
[134-31a]
 禦宜為藩籬三層乞剏制置副司及移關外都統一
 軍於䕫任涪南以下江面之責為第一層備鼎灃為
 第二層備辰沅靖桂為第三層峽州松滋各屯萬人
 舟師𨽻焉歸州屯三千人鼎澧辰沅靖各五千人郴
 桂各千人如是則江西可保又遣楊鼎張謙往辰沅
 靖三州曉諭熟蠻講求思播施黔支徑以圖來上元
 兵布種積船材遣張漢英出隨任義出信陽焦進出
 襄分路撓其勢遣王堅潜燒船材又遣張徳劉整入
[134-31b]
 蔡火其積聚拜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䕫
 州招集淮民三百五十有九人號寧武軍令璋領之
 進封漢東郡侯兼京湖安撫制置使回鶻阿嚕巴圖
 爾帥所部來降剏飛鶻軍四川制置使陳隆之與副
 使彭大雅交章珙曰國事如此合智并謀猶懼弗克
 而兩司方勇於私鬭豈不愧亷藺之風乎馳書責之
 隆之大雅大慚釐蜀弊政為條班諸郡縣曰差除計
 屬曰功賞不明曰减尅軍糧曰官吏貪黷曰上下欺
[134-32a]
 罔又曰不擇險要立砦柵則難責兵以衞民不集流
 離安耕種則難責民以養兵乃立賞罰課殿最俾諸
 司奉行之黎守言大理國請入貢珙報大理自通邕
 廣不宜取道川蜀却之兼䕫路制置大使兼屯田大
 使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首秭歸尾漢口為
 屯二十為莊百七十為頃十八萬八千二百八十降
 詔奬諭靖州徭林賽良為亂遣王瑀平之淳祐二年
 建祠岳陽祀京襄死節死事臣賜名閔忠廟遣李得
[134-32b]
 帥精兵四千赴援淮東子之經監軍京兆伊克諾延
 以騎兵三千經商州取鶻嶺關出房州竹山遣王令
 屯江陵尋進郢州劉全屯沙市焦進提千人自江陵
 荆門出襄檄全齎十日糧取道南漳入襄會諸軍元
 兵至三川下令不許失棄寸土權開州梁棟乏糧請
 還司珙曰是棄城也使髙達斬以徇諸將禀命惟謹
 元兵至瀘珙命重慶分司應援遣張祥屯涪州拜檢
 校少保進封漢東郡公言沅之險不如辰靖之險不
[134-33a]
 如沅三州皆當措置而靖尤急今三州粒米寸兵無
 所從出此京湖之憂一江防上自秭歸下至壽昌亘
 二千里自公安至峽州灘磧凡十餘處隆冬水涸節
 節當防兵諱備多此京湖之憂二今尺籍數虧既守
 灘磧又守關隘此京湖之憂三陸抗有言荆州國之
 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爭之若非増兵
 八萬併力備禦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今日事勢大
 略相似利害至重余玠宣諭四川餉屯田米十萬石
[134-33b]
 遣晉徳帥師六千援蜀之經為䇿應司都統制四年
 兼知江陵府珙謂其佐曰政府未之思耳彼若以兵
 綴我上下流急將若之何珙往則彼擣吾虚不往則
 誰實捍患識者是之調京湖兵五千戍安豐援壽春
 遣劉全將以往繼命分兵三千備齊安珙言黄州與
 壽春五江口隔一水耳須兵即渡何必預遣先一日
 則有一日之費無益有損萬一上游有警我軍已疲
 非計之得也不從五年以職事修舉轉行兩官許回
[134-34a]
 授珙至江陵登城嘆曰江陵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
 變為桑田者敵一鳴鞭即至城外蓋自城以東古嶺
 先鋒直至三㲼無所限隔乃修復内隘十有一别作
 十隘於外有距城數十里者沮漳水舊自城西入江
 因障而東之俾遶城北入於漢而三海遂通為一隨
 其髙下為匱蓄泄三百里間渺然巨浸土木工百七
 十萬民不知役繪圖上之珙以身鎭江陵而兄璟帥
 武昌非故事乞歸田不允詔以兵五千援淮使張漢
[134-34b]
 英帥之又調兵五千赴廣西珙移書執政曰大理至
 邕數千里部落隔絶今當擇人分布數郡使之分治
 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剏關屯兵積糧聚芻於何
 地聲勢既張國威自振計不出此而聞風調遣空費
 錢糧無補於事不聽元將塔納至江陵遣楊全伏兵
 荆門以戰珙先期檄兩淮為備兩淮不知也後果如
 所報珙奏蜀士聚公安襄士聚郢渚臣作公安南陽
 兩書院使有所教養上題其榜賜焉初珙招鎭北軍
[134-35a]
 駐襄陽李虎王旻軍亂鎭北亦潰乃厚招之降者不
 絶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珙白於朝不省珙嘆曰三
 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革乞休致授檢
 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致仕卒於江陵府治時九月
 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隕境内聲如雷卒之夕大風發
 屋折木上震悼輟朝賻銀絹各千特贈少師三贈至
 太師封吉國公諡忠襄廟曰威愛珙忠君體國可貫
 金石在軍中論事言人人異徐以片語折衷衆志皆
[134-35b]
 愜謁士遊客老校退卒壹以恩義撫接名位雖重惟
 建鼓旗臨將士而色凜然無敢涕唾者退則焚香掃
 地隱几危坐若蕭然事外逺貨色絶滋味其學邃於
 易著警心易贊亦通佛學自號無庵居士
段應規司理㕘軍門族蕃大連甍接閈相望屹然邑人
 號為司理庄四世孫季亨季良季良生矩俱有隱徳

李愈字景韓絳州正平人業儒術登正隆五年詞賦進
[134-36a]
 士調河南澠池主簿察亷優等為平陽監酒副使遷
 冀氏令至解州刺史章宗即位召授同知中都路都
 轉運使改同知濟南府明昌二年授曹王傅兼同知
 定武軍節度使從王賜宴北部還言諸部所貢馬止
 可委招討司受於界上量給迴賜務省費以廣邊儲
 擬自臨潢至西夏沿邊創設重鎭十數仍選猛安謀
 克勲臣子孫有材力者使居其職田給於軍者許募
 漢人佃種不必逺輓牛頭粟而兵自富強矣上覽其
[134-36b]
 奏謂愈一書生用心之忠如是下尚書省議愈尋遷
 同知西京留守復表乞斷自宸衷上納用焉自是命
 五年一宴賜人以為便改棣州防禦使未幾授大興
 府治中北京提刑范楫知歸徳府鄧儼各舉自代擢
 為河南路提刑使上言本司見置許州乞移治南京
 留官一員餘分部巡按從之時九路提刑以愈為最
 五年入覲平章守貞謂愈見職甚幹上曰愈敢為所
 論河決事宜遣大臣䕶視以慰人心其言良是尋改
[134-37a]
 河平軍節度使承安二年徙順義軍奏屯田利害上
 遣使宣諭仍降金牌俾領其事四年刑部尚書闕議
 用愈或言愈病上曰愈比陳言有退地千里而爭言
 其功之語卿等定惡愈多言耶特召用之愈奏故事
 陳言者洩漏並行科罪仍給告人賞此蓋所以防閑
 小人比年詔求直言命朝臣轉對外路官皆許言事
 此皆樂聞忠讜之意請除去舊條以廣言路上嘉納
 焉尋為賀宋正旦副使泰和二年春將幸長樂川愈
[134-37b]
 切諫曰方今戍卒貧弱百姓騷然三汊尤近界陲兼
 聞泰和宫在兩山間地形狹隘雨潦遄集固不若北
 宫池臺之勝優游閒適也不從夏四月復言一旦不
 警臣恐丞相襄樞密副使棟摩等皆不足恃况皇嗣
 未立羣心無定豈可逺事逸游哉上異其言復授河
 平軍節度使改知河中府事致仕泰和六年七十二
 諡清獻著狂愚集二十卷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父餘慶三至廷試不遂革頴悟讀
[134-38a]
 書一再誦輒記太定二十五年進士調正定主簿察
 亷遷韓城令同知州事納富商賂以歳課軍須配屬
 縣革獨不聽提刑司以為能遷河北東路轉運都勾
 判官太原推官母憂起復大興縣令中都左警巡使
 南京提刑判官監察御史同知昭義軍節度事父憂
 起復簽南京按察事泰和六年伐宋革被詔體訪三
 路官員能否改刑部員外郎調觀州刺史兼提舉漕
 運陜西西路按察副使大興府治中知府圖克坦南平
[134-38b]
 貴倖用事勢頃中外遣所親以進取誘革革拒之貞
 祐二年遷戸部侍郎宣宗遷汴行河北西路六部事
 遷知開封府河南勸農使戸部吏部尚書陜西行省
 㕘議官四年拜㕘知政事革奏有司各以情見引用
 斷例牽合附會實啓倖門乞凡斷例勅條特㫖奏斷
 不為永格者不許引用皆以律為正詔從之是歳元
 兵破潼關上表請罪不許罷為絳陽軍節度使興定
 元年知平陽府事權㕘知政事代胥鼎為河東行省
[134-39a]
 是時興兵伐宋革上書曰今之計當休兵息民養銳
 待敵宋雖造釁止可自備若不忍小忿以勤逺略恐
 或乘之不能支也不納二年十月平陽被圍元兵入
 革自殺贈尚書右丞
陳規字正叔絳州稷山人博學能文明昌五年詞賦進
 士貞祐初為監察御史三年上言㕘政侯摰初以都
 西立功獲不次之用遂自請鎭撫河北陛下欲責其
 報效遽授以執政顧乃盤桓西山不能進退及召還
[134-39b]
 闕自當辭退乃恬然安居目視今疆土日蹙將帥乏
 人士不選練守令貪殘盜賊滋起災變不息不能日
 夜講求啓告陛下徒日閲按倉庫規畫𣙜酤豈大臣
 所宜親願量其才分别加任使無令負天下之謗不
 報又言警巡使馮祥進由刀筆無他才能第以慘刻
 督責為事由是升職恐長殘虐之風乞黜退以勵餘
 者詔罷祥職且諭規曰卿敢言如此朕甚嘉之時沿
 河悉禁米斛河北艱食四年規上言昔秦晉為讐一
[134-40a]
 遇年饑則互輸之粟今聖主在上一視同仁豈可以
 一家之民自限南北坐視困餒而不救哉况軍民効
 死禦敵若復乏食何以自聊人心一摇為害不細請
 於太陽孟津等渡閲視過河物毎石官收毋得過半
 庶幾利厚息者輻輳而往公私稍足宰執議竢元兵
 還行之規請三月巡按至徐州言節度副使赫舍哩
 鶴壽往討紅襖賊大掠良民乞敕有司放免餘路但
 有掠國人為驅者一體施行庶幾河朔有所係望詔
[134-40b]
 從之又奏河北瀕河州縣距一舍為一寨籍居民為
 兵數寨置一總領率皆閒官無賴徴逐取給日以為
 常敵至伏匿不出敵去騷擾如初朝廷重柄豈可輕
 假小人宜皆罷去第委宣撫司從宜措畫足矣制可
 七月復條陳八事曰責大臣以身任安危任臺諫以
 廣耳目崇節儉以答天意選守令以結民心博謀羣
 臣以定大計愛重官賞以勸有功選將帥以明軍法
 練士卒以奮兵威而論責大臣曰宰相大臣社稷生
[134-41a]
 靈繫以安危乃每朝奏議不過目前數條特以碎末
 互生異同俱非救時之急况近詔軍旅專委樞府尚
 書省坐視利害泛然不問是親其細而不圖其大也
 伏願大計密謀省院同議可否則為大臣者有所責
 矣上付省詰問宰執惡其紛更謂言多不當上初無
 意加罪祗令御史臺諭之尋出為徐州帥府經歴哀
 宗立召為右司諫權吏部郎中正大元年議修復河
 中府規與完顔蘇哷楊雲翼言河中今為無人之境
[134-41b]
 陜西民力又困雖修亦不能守不若令見屯軍士量
 力補治待其可守營修术晚從之尋坐尚書趙伯成
 為王京所訟規亦解職十一月改充補闕又言將相
 非才且薦數人可用者二年奏五事一尚書省兼理
 樞密院如大定明昌故事二簡留親衛軍三沙汰冗
 軍减行樞密院帥府四選大臣為宣撫使招集流亡
 五選官置所議一切省减略施行之四月大旱詔規
 審理寃滯規奏雨水不時則責審理其職燮理者當
[134-42a]
 何如且河南一路便宜行院帥府從宜凡二十陜西
 行尚書省二帥府五皆得以便宜殺人寃獄在此不
 在州縣上善之而不能有為也十一月上面諭宋人
 事規進曰帝王兵貴萬全昔光武所征必克猶言每
 一出兵頭鬚為白也又諭和䝉古無益規獨進曰陜
 西兵將冗懦恐不可用烏庫哩蘇赫曰陳規言非是
 監察御史完顔錫沙和之規對曰和非上䇿又不可
 必成然事勢不得不然使彼難從猶可激勵將士以
[134-42b]
 待其變事竟不行十月與右拾遺李大節劾同判大
 睦親事薩哈連諂佞招權納賄出薩哈連為中京留
 守朝廷快之五年二月又與大節言將帥出兵每為
 近臣牽制不得專輒至送宣傳㫖公受賂遺而臣僚
 多罪同罰異上納之規言事不少假借凡宫中舉事
 必恐其有言嘗召文繡署令王壽孫作大紅半身繡
 衣及進御召問陳規知否若知必以華飾諫我我實
 畏其言而一時近臣竊議亦曰畏陳正叔後出為中
[134-43a]
 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論惜之規剛毅質實篤學至老
 不廢詩有律度渾源劉從益見其所上八事歎曰宰
 相材也每與人論時事輒憤惋南渡後諫官稱許古
 陳規而規不以訐直自名尤見重云死之日家無一
 金知友為葬之子良臣
李復亨字仲修榮州河津人年十八登進士復中書判
 優等調臨晉主簿䕶送官馬入府宿逆旅有盜殺馬
 不取度必有仇一人槖中盛佩刀不服詰以刀衊馬
[134-43b]
 血火煆之則刃青其人款伏果與逆旅主人有仇以
 提刑薦遷南和令盜割民牛耳盡召里中人至使牛
 家牽牛遍過之至一人前牛忽驚躍詰之乃引伏察
 亷轉臨洮府并陜西東路戸籍河東北路度支皆為
 判官泰和中伐宋充宣撫司經歴俄遷解鹽副使歴
 同知保大震武節度事母憂起復震武遥授忻州刺
 史正祐間歴左司員外郎郎中遷翰林直學士行三
 司事興定三年言近日伐宋恐宋人乘虚掩襲故籍
[134-44a]
 邊鄙民為軍今大軍已還乞罷遣歸本業從之復舉
 陳留縣令程震等二十九人農桑有効徴科均一朝
 廷皆遷擢之是歳七月置京東西南三路行三司掌
 勸農催租軍須科差及鹽鐵酒𣙜等事復亨攝西路
 治河南奏民間銷毁農具以供軍器非便其汝州魯
 山寶豐鄧州南皆産鐵募工置冶可以獲利且不厲
 民又奏陽武設賣鹽官以佐軍用禁止滄濵鹽勿令
 過河使河南食陽武解鹽河北食滄濵鹽南北俱濟
[134-44b]
 詔尚書省行之九月以勸農有勞遷兵部尚書再閲
 月轉吏部權參知政事四年三月眞拜參知政事兼
 修國史七月河南雨水害稼為宣慰使循行郡縣凡
 官吏貪汚不治者得廢罷推治復亨奏禁官吏㑹飲
 又奏民間差發養驛馬最甚可依舊設回馬官官給
 使者食料歳終㑹計均賦於民又奏招河東河北移
 民耕種河南閒田全免被災及沿邊郡縣租税内地
 半之以救塗炭之民資蓄積之用詔有司議行焉還
[134-45a]
 奏南陽禾麥雖傷土性宜稻今因久雨乃更滋茂可
 増直糴稻給唐鄧軍食制可無何被詔提控軍興糧
 草時河渡不通陜西鹽價踊貴乞以粟互易詔戸部
 從長規措復亨有會計才號能吏故驟至通顯既執
 政頗矜持自營譽望頓減五年因監廷試謬放進士
 盧元及第奪兩官罷為安國軍節度使元光元年十
 一月城破自殺年四十六贈資徳大夫知河中府事
梁持勝字經甫稷山人保大軍節度使襄之子多力善
[134-45b]
 射泰和六年進士復中宏詞累官太常博士遷咸平
 路宣撫使經歴官興定初宣撫使富森萬努有異志
 欲棄咸平持勝力沮萬努怒杖之上京行省太平與
 萬努通謀口稱持勝忠署左右司員外郎而焚毁上
 京奪元帥承充軍持勝與提控咸平治中費摩薩布
 萬戸韓公恕約殺太平復推承充行省事事泄俱被
 害贈中順大夫韓州刺史
段恒稷山人字元貞鈞孫素以徳誼才學聞應詞賦進
[134-46a]
 士舉屢中至御試輒有蹉跌金南渡之歳詔曽三赴
 廷試不中選年五十者賜同進士及第人多冒濫求
 進公獨曰吾實四十有九將求入仕欺君可乎終不
 陳
段鐸字文仲矩子少孤以孝謹聞有大志與兄鈞同登
 詞賦進士調長安簿陞兵部主事審決河北路刑獄
 授曹州刺史華州防禦使草疏求退躐進兩階加䕶
 軍武威郡開國侯以疾卒於家
[134-46b]

孔錦山字晉望雄勇多智略善騎射初襲父爵千夫長
 從征累有功戰於茶山墜馬騰上者三世祖賜錦衣
 弓矢鞍勒累陞碉門等處鎭守萬戸子圖嚕卜有父
 風次額森布哈俱碉門等處副千戸佩虎符
史遷建堂後裔初封鎭西元帥後入朝為相子三承慶
 承宗俱為令教民開水利植椒樹功徳載蛟龍碑記
 用禮管河津諸軍鄂囉
[134-47a]
尉遲天澤絳州人仕金為庫官郡王岱遜拔絳州天澤
 在俘中道見兵死者輒涕泣收埋之岱遜令佩金符
 授霍州御衣局人匠總管
姚天福字君祥絳州人後徙鴈門讀春秋通大義辟懷
 仁丞至元五年始立御史臺以天福為架閣管勾尋
 拜監察御史條奏宰相阿哈瑪特罪二十有四召廷辨
 天福枚數之至於三氣沮色喪上曰此三者罪己在
 不宥因目天福曰巴咱爾臣下有違太祖之制干朕
[134-47b]
 之紀者汝抨擊之毋隱廷臣皆震悚巴咱爾者謂不
 畏強悍猶虎也帝仍加厚賜天福曰言臣分也受賞
 非分也卒不受時御史臺置二大夫天福曰古稱一
 蛇九尾首動尾隨一蛇二頭不能寸進今臺綱不張
 有一蛇二頭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則紊不可理大
 夫博囉遂以年少引退按行畿輔時監幹布得罪御
 史按之不服天福亷得其死罪十有七俄以宥免經
 臺門大詬急捕之檢行囊得賄侍御史烏薩特納救
[134-48a]
 免狀明日陛奏上曰彼七死猶赦汝欲何為天福對
 罪十有七條赦七留十餘誰歸上悟戮幹布而斥安
 十二年罷按察司天福曰是司之設所以廣視聽虞
 非常慮至深逺不但繩有司已也大夫旺沁特穆爾
 駭曰微公言幾失之夜入帝卧内奏其言帝大悟詔
 復立阿哈瑪特益不悦左遷衡州路同知不就後歴河
 東淮西湖北諸道按察使善辨疑獄大徳四年拜參
 知政事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六年卒年七十三
[134-48b]
段輔字惟徳思温子奎章學士與虞集馬祖常等並兼
 經榜官尋遷吏部尚書授湖廣等處㕘知政事除陜
 西諸道行臺侍御史
尉遲徳誠字信甫絳州人祖天澤霍州御衣局人匠總
 管父鼐潞州知州徳誠歴官太子率更丞至大元年
 改詹事院都事二年遷家令司丞仁宗以為謹恪常
 賜酒帛得侍左右數薦士出則未嘗語人㕔事前有
 粟苗不種而萌偶出一莖雙穗衆以為嘉禾陞家令
[134-49a]
 四年選為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擊姦吏寛稅斂
 上計入見上方食賜以餕餘擢工部尚書尋改陜西
 行臺治書侍御史延祐元年遷京畿都漕運使二年
 拜遼東道肅政廉訪使上疏言事曰勞諸王以懷其
 心防出入以嚴宫禁立諫官以逺䜛佞崇科舉以求
 人材立常平以備荒年汰僧道以寛民力舉賢良以
 勵忠孝抑奢侈以厚風俗及拯鈔法裁冗官等事未
 報卒年五十三
[134-49b]
韓亨甫絳州人由中書省掾授監察御史後調東平路
 總管至正間毛貴作亂守城死節贈陜西行中書㕘
 議
張仲儀字伯威絳州人以大官薦由絳學正累遷杭州
 路總管府判官上下稱能吏海寧潮溢没民田廬伯威
 禱于海神水隨退遷江西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使歳
 饑民將為變伯威單騎出撫之民感泣散去言于省
 臣發粟賑濟陛撫州路總管卒年六十九
[134-50a]
張鳴鶴方正篤學登進士第授晉寧路縣尹蒞政嚴明
 吏民畏懷仕至工部司丞
李思敬字君讓仕至肅政亷訪使以孝亷稱子僎有文
 學授榆社縣尹後至肅政廉訪副使僎子士林亦貴
 時名其里曰登瀛
車海垣曲人奉上諭南陽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都元帥
 府擬充萬戸侯勾當遇剿捕有功屢加陞賞子彦英
 初任濟民渡譏察陞本縣辨稞務官總府
[134-50b]
王晉卿垣曲人官金牌元帥守孟津立大功

髙鐸字鳴道絳州人從李彦英游與陳行義共朝夕學
 益進洪武甲子舉鄉試第一登甲戌進士累官刑部
 侍郎調簽都御史舉師李彦英為平陽絳州訓導友
 陳行義為蘇頴知州督築留都城開三山街又奏遷
 金城驛為侯馬驛卒贈尚書
田深稷山人洪武甲子舉人拜福建道監察御史風裁
[134-51a]
 凛然亷譽丕著出為長葛知縣不耑威嚴以惠徳化
 民考績改知保定縣葛民赴闕奏留復任九載陞許
 州知州惠愛亷平人歌來暮焉
趙朗垣曲人洪武乙丑進士授浙江道御史摘伏發奸
 風裁峻厲朝廷重之呼為長御史
石堅絳縣人洪武中以貢生任齊河縣典史擢行人司
 行人負忠義饒膽略永樂時髙麗不庭抗疏請往平
 之上問計將安出對曰兵難遙度陛下第命臣臣必
[134-51b]
 有以復陛下上竒其言遂以高麗事付之堅單騎往
 面其主宣布朝廷威徳髙麗王笑謂子一人至吾國
 何敢大言堅曰固知若必殺我但興師來勦若輩不
 為虀粉乎髙麗王拜服卒不煩一兵以片言讋屬國
 使奉正朔還授按察司副使
曹璧稷山人洪武間貢生清介有守初為洛川主簿遷
 城固知縣調嘉定秩滿將遷數萬人走闕下祈復任
 留嘉定者又九年
[134-52a]
趙鏞垣曲人洪武間以指揮奉命撫安本縣威惠有聲
 後以功封南雄侯
李謙稷山人建文庚辰進士任開城知縣潔已惠民以
 亷能著子磐宣徳丁未進士任陜西道監察御史巡
 按遼東風裁凜然孫璽中成化鄉試任直𨽻平谷縣
 學訓導累官武昌府通判亷明公正吏民畏懷
王彬絳縣人永樂丙戌進士任直𨽻興濟縣知縣時運
 河衝決城郭漂揺久難葺理彬臨河歎曰天欲溺吾
[134-52b]
 民何如溺我即投身于河門役挽帶隨之越明日漂
 尸于縣堂冠帶如生濟民哀而立祠歳時祭禱
郭鑑絳縣人宣徳已酉舉人官廣西道監察御史出知
 兖州府加㕘政銜致仕歸薛文清瑄為之贊以杜詩
 趙抃比之
薛瑄字徳温河津人性頴敏年十二能為詩賦父貞任
 玉田教諭永嘉徐懷玉高密魏希文濟南王素亨海
 寧李大亨范汝舟皆元耆儒僑北土貞並禮為瑄師
[134-53a]
 由是得聞洛閩之學乃盡焚所作詩賦專意講肄後
 貞改官鄢陵鄢陵諸生多樸陋乃命瑄補鄢陵學生
 永樂十八年遂舉河南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以省
 親歸居父喪悉遵古禮宣徳中服除授御史三楊欲
 見之謝不往出監湖廣銀場日探性理諸書學益進
 以繼母憂歸正統初還朝尚書郭璡舉為山東提學
 僉事首掲白鹿洞學規開示學者延見諸生親為講
 授才者樂其寛而不才者憚其嚴皆稱薛夫子王振
[134-53b]
 語三楊吾鄉誰可為京卿者以瑄對召為大理左少
 卿三楊欲瑄一往見振俾李賢語之瑄正色曰拜爵
 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其後議事東閣公卿見振
 多趨拜瑄獨屹立振趨揖之瑄亦無加禮自是銜瑄
 指揮某死妾有色振從子山欲納之妻不肯妾遂訐
 妻毒夫下都察院訊已誣服瑄及同官辨其寃三却
 之都御史王文承振㫖誣瑄故出人罪振復諷言官
 劾受賄下獄論死瑄繋獄讀易自如子三人願一子
[134-54a]
 代死二子充軍不允及當行刑振蒼頭忽泣於爨下
 問故泣益悲曰聞今日薛夫子將刑也振大感動會
 刑科三覆奏兵部侍郎王偉亦申捄乃免刑乆之釋
 還景帝初用給事中程信薦起大理寺丞也先入分
 守北門有功尋出督貴州軍餉事竣即乞休學士江
 淵奏留之景泰二年推南京大理寺卿富豪殺人獄
 久不决瑄執寘之法召改北寺蘇州大饑貧民掠粟
 火富豪居竄海濵王文以閣臣出視坐以判當死者
[134-54b]
 二百餘人瑄力辨其誣文恚曰此老倔彊猶昔然卒
 得減死屢疏請老不許英宗復用楊善薦拜禮部右
 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預機務王文于謙下獄下
 羣臣議瑄力言於上獲減一等上數召見瑄所陳皆
 關君徳事已見石亨曹吉祥亂政歎曰君子見幾而
 作不俟終日吾可久居此乎疏乞骸骨許歸瑄學一
 本程朱其修已教人以復性為主充養邃密言動咸
 可為世法嘗曰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
[134-55a]
 直須躬行耳有讀書録二十卷平易簡切皆自言其
 所得學者宗之天順八年六月得疾賦詩曰矮房紙
 帳竹屛風睡覺東忩日已紅七十年來無一事此心
 惟覺性天通危坐正寢而逝年七十有六贈禮部尚
 書諡文清𢎞治時給事中張九功請從祀詔祀於鄉
 已給事中楊亷請頒讀書録於國學俾六館誦習且
 請祠名賜名正學隆慶六年詔從祀大成廟庭
寗瑛稷山人正統壬戌進士授禮部主事尋擢湖廣布
[134-55b]
 政司㕘議陞㕘政時荆襄盜發上命將勦之瑛督餉
 不乏既平賜衣二襲
陶銓字文衡絳州人正統乙丑進士授行人奉命至太
 原會中官王振亦至聲勢烜赫銓不一往謁歴陞陜
 西㕘議和平愷悌士民戴之致仕歸與鄉里耆碩為
 九老延齡㑹有盜持炬入室見其所有惟敝書舊衣
 歎息去有司欲窮治銓曰彼以貧來値吾貧而去奚
 究焉其温厚類如此
[134-56a]
普暉垣曲人景泰癸酉舉人授白河知縣政聲卓異除
 虎害民立生祠陞監察御史執法劾奸擢山東按察
 僉事大臣迭薦有經濟才將大用尋卒時論惜之
薛璘河津人天順丁丑進士由評事知山東萊州亷明
 節儉惠利及民期年卒于官民悲號如喪父母先守
 兖州以萊州守易之兖民歌曰誰將萊州土來換兖
 州金其得民愛慕如此
王哲字文明聞喜人天順庚辰進士授行人使浙蜀謝
[134-56b]
 餽遺不受擢監察御史劾邊將劉聚殺山谷民冒首
 功誅之歴廣平鳯翔徽州知府革日供堂直銀及商
 引錢徽人有不愛錢之歌遷陜西㕘政歙民鄭恕等
 控撫按休寧民程文等走闕下乞留不獲為肖像紫
 陽書院抵陜適歳饑軍餉告匱請于藩司得銀若干
 兩易棉花給民令織布折租餉得無缺民亦賴之以
 濟&KR0624賊圍白水横甚哲諭以禍福皆羅拜引還孝宗
 旌内外亷官名在第四擢浙江右布政未幾以前在
[134-57a]
 秦時巡按與布政相構牽連罷歸或傅冢宰語令自
 辨哲笑謝之遂不復出家甚貧年七十六歳自為贊
 詞卒
王衡字宗銓稷山人資性絶人弱冠登天順甲申進士
 授淳安知縣屛豪彊裁冗費拜浙江道監察御史多
 所建白出按遼東陳邊務時宜清理畿甸軍政又陳
 革弊八事時宜六事出為松江知府奏華亭上海災
 秋糧准納銀布又以舊糧運至𤓰淮每致虧折奏請
[134-57b]
 就支本倉又劾平江伯不戢軍士有㫖約東二運皆
 停至今賴之又以織造至者多所需索持法裁之中
 貴斂跡居官七年清介如一日以内艱去官起補廣
 平知府引滏陽河灌田題曰利民閘時以農民輸粟
 予官上疏痛言其弊事隨止陞浙江㕘政轉陜西左
 布政使减鹽値通商賈邊需以裕奏發帑銀五萬補
 西安等郡逋負剛直忤時致政歸居第隘陋有司請
 葺治不許守眞履素不以勢利自多卒年僅五十有
[134-58a]
 四
陶璽字廷用絳州人㕘議銓第四子天順甲申進士性
 通敏亷潔初授戸部主事遷員外督徳州倉儲先是
 邾城所輸未足額當事者積其粟於河岸而逮繋其
 官吏三年猶未結璽至亷得其狀即日釋之自是勸
 輸恐後終其任無少逋者薊州民田五萬餘頃為權
 貴人侵據奉命清查悉得守舊業齎帑銀餉遼左榆
 林軍分給公平負㦸之士胥歌舞山陜兩地歳洊饑
[134-58b]
 民多流移有司徴逋賦甚亟力請蠲除得免遷郎中
 出為長蘆運使前使藏金署井中求得之悉付還人
 稱君子
趙仲輝聞喜人父璧舉人永清教諭仲輝成化乙酉舉
 人時舉業者多記京華日抄仲輝奏請禁絶登辛丑
 進士歴戸部郎中廣平知府嘉靖庚子廣平連鏞巡
 按山西顔其門曰清平太守之家孫九思進士海門
 知縣調長洲卒于官
[134-59a]
崔縉字縉紳聞喜人成化丙戌進士授刑部主事性方
 正好古其祖以縉先聘妻寒㣲貎陋曰汝中黄甲為
 京官可出此婦為而另娶縉曰此天地定配寒㣲荆
 布豈可忘乎不從士大夫義之
毛憲絳州人成化甲午舉人由三氏學教授任西安府
 學教授師道尊嚴言行不茍嘗曰士子讀書處事只
 求一個是且令諸生宿號舍夜行以巡之其貧而好
 學者必捐俸助給一時陶成最多陞韓府長史
[134-59b]
李泰字時雍聞喜人沈黙嗜學言動不茍嘗掲宋子書
 孝弟忠信禮義亷恥八字詔學者曰此立命安身符
 也中成化甲午舉人授林縣知縣為政以禮風清弊
 革以艱歸補恩縣在任七載境内肅然及致仕恩人
 挽送自邑達境上如失父母哭聲不絶扺家杜門讀
 書非公不造邑庭三原馬光禄理題曰貞分先生
姚逵字文達絳州人成化丁酉舉人授宜川訓導條約
 嚴明教人以正心誠意之學士子皆有所矜式比三
[134-60a]
 年歳大饑使子偉扺家擕兄姪至宜川資俸以養九
 年秩滿改宣府萬全衛訓導衞諸生素務弧矢而輕
 詩書逵請於當道始新置學田進諸生講經史及孫
 吳書勤懇忘倦未幾京闈中式二人襲職至㕘遊三
 人指揮千百戸三十餘人時諺曰邊陲文武臣多出
 先生門秩滿士大夫製詩留别諸生泣送百里外陞
 考城教諭條約嘗如宜川辭歸不允又陞彰徳教授
 尋以疾致仕歴官四任清愼自持訓課有法為世所
[134-60b]
 罕覯焉
暢亨字文通河津人成化十四年進士繇長垣知縣擢
 御史廵按浙江歳饑奏罷上供綾紗等物考察官吏
 奏免百五十餘人𢎞治元年二月景寧縣屏風山異
 獸萬餘大如羊色白銜尾浮空去亨請罷温處銀鑛
 而置鎭守中官張慶於法章下銀課得減責慶陳狀
 慶因訐亨工科給事中龎泮言亨直詔停俸三月亨
 又劾僉事鄒滂滂亦訐亨慶等搆之謫涇陽知縣卒
[134-61a]
韓重字淳夫絳州人成化戊戌進士性通敏貎魁梧初
 授禮科給事歴本科都給事諌萬貴妃過寵又疏陳
 西僧煽惑出為陜西㕘政遷右布政使清軍務督馬
 政以最擢應天府尹亷敏益著降㫖褒諭補順天府
 尹遷右副都御史廵撫遼陽劾奸宦梁玘貪横罷之
 擢南京兵部侍郎處公署中遇事直行已意改北京
 兵部進南京工部尚書疏請止不急工役得俞允為
 劉瑾所嫉因求致仕命下瑾令所私計算財費鈎致
[134-61b]
 年餘無所得居廣陵聽勘疽發背卒訃聞賜祭葬如
 例重父英正統戊午舉人任惠州同知多惠政曽孫
 科隆慶間貢生任濟南通判亷介有祖風
陶琰字廷信絳州人父銓進士陜西右參議琰舉成化
 十六年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𢎞治初
 進員外郎晉固原兵備副使練士卒廣芻粟歴九年
 部内晏如遷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徳初以
 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遷刑部右侍郎陜西遊擊徐
[134-62a]
 謙訐御史李髙厚賂劉瑾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
 下琰詔獄禠其職罰米四百石起左副都御史總督
 漕運兼巡撫淮揚諸府轉南京刑部侍郎進右都御
 史巡視浙江賊王浩八聽撫寧紹颶風民漂没萬數
 出帑金賑救而大築堤於蕭山㑹稽凡五萬餘丈乃
 奏設兵備道守要害防浩八黨遣將擊斬其渠魁遂
 城開化常山遂安蘭谿境内以靖復命總督漕運七
 疏乞歸世宗初起故官凡三督漕軍民不嚴而肅琰
[134-62b]
 性清儉飯惟一蔬行李止三竹笥尋加戸部尚書嘉
 靖元年召拜工部尚書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
 未朞屢乞休加太子太保乘傳歸有司歳時存問卒
 年八十有四贈少保謚恭介
宋鐸聞喜人成化庚子舉人西安府訓導陞夏津知縣
 以公亷著艱歸父老贐以錢却不受後補山陽縣有
 君子父母之頌
閻珪絳州人成化癸卯舉人任通州學正九年陞西安
[134-63a]
 府教授劉儲秀杜某方為童子家貧膏火無資珪識
 之延之學與己子宗舜聨榻親為課業給以饔飱且
 為杜完室相與七年陞國子監博士職滿歸後劉為
 督學杜為方面相繼顯達珪故即穸而杜始聞臨冢
 致祭哭之慟葢恩誼所感也
 
 
 
[134-63b]
 
 
 
 
 
 
 
 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