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慎大覽第三
15.1《慎大》
[015-2a]
一曰:
賢主愈大愈懼,
愈(疆)彊愈恐。
凡大者,
小鄰國也;
(疆)彊者,
勝其敵也。
勝其敵則多怨,
小鄰國則多患。
多患多怨,
國雖(疆)彊大,
惡得不懼?
惡得不恐?
故賢主於安思危,
於達思窮,
於得思喪。
《周書》曰:
「若臨深淵,
若履薄冰」,
以言慎事也。
[015-3a]
桀為無道,
暴戾頑貪,
天下顫恐而患之,
言者不同,
紛紛(分分)介介,
其情難得。
干辛任威,
凌轢諸侯,
以及兆民,
賢良鬱怨。
殺彼龍(逢)逄,
以服群凶。
眾庶泯泯,
皆有遠志,
莫敢直言,
其生若驚。
大臣同患,
弗周而畔。
桀愈自賢,
矜過善非,
主道重塞,
國人大崩。
湯乃(愓)惕懼,
憂天下之不寧,
欲令伊尹往視曠夏,
恐其不信,
湯由親自射伊尹。
伊尹奔夏三年,
反報于亳,
曰:
「桀迷惑於末嬉,
好彼琬、琰,
不恤其眾,
眾志不堪,
上下相疾,
民心積怨,
皆曰:
『上天弗恤,
夏命其卒』。」
湯謂伊伊曰:
「若告我曠夏盡如詩。」
湯與伊尹盟,
以示必滅夏。
伊尹又復往視曠夏,
聽於末嬉。
末嬉言曰:
「今昔天子夢西方有日,
東方有日,
兩日相與鬭,
西方日勝,
東方日不勝。」
伊尹以告湯。
商涸旱,
湯猶發師,
以信伊尹之盟,
故令師從東方出於國,
西以進。
未接刃而桀走,
逐之至大沙,
身體離散,
為天下戮,
不可正諫,
雖後悔之,
將可柰何?
湯立為天子,
夏民大說,
如得慈親,
朝不易位,
農不去疇,
商不變肆,
親郼如夏。
此之謂至公,
此之謂至安,
此之謂至信。
盡行伊尹之盟,
不避旱殃,
祖伊尹世世享商。
武王勝殷,
入殷,
未下輿,
命封黃帝之後於鑄,
封帝堯之後於黎,
封帝舜之後於陳;
下輿,
命封夏后之後於杞,
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
武王乃恐懼,
太息流涕,
命周公旦進殷之遺老,
而問殷之亡故,
又問眾之所說、民之所欲。
殷之遺老對曰:
「欲復盤庚之政。」
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
發巨橋之粟,
賦鹿臺之錢,
以示民無私;
出拘救罪,
分財棄責,
以振窮困;
封比干之墓,
靖箕子之宮,
表商容之閭,
士過者趨,
車過者下;
三日之內,
與謀之士封為諸侯,
諸大夫賞以書社,
庶士施政去賦;
然後(於濟)濟於河,
西歸報於廟;
乃稅馬於華山,
稅牛於桃林,
馬弗復乘,
牛弗復服;
釁鼓旗甲兵,
藏之府庫,
終身不復用。
此武王之德也。
故周明堂外戶不閉,
示天下不藏也。
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武王勝殷,
得二虜而問焉,
曰:
「若國有妖乎?」
一虜對曰:
「吾國有妖。
晝見星而天雨血?
此吾國之妖也。」
一虜對曰:
「此則妖也。
雖然,
非其大者也。
吾國之妖,
(甚)其大者,
子不聽父,
弟不聽兄,
君令不行,
此妖之大者也。」
武王避席再拜之。
此非貴虜也,
貴其言也。
故《易》曰:
「愬愬履虎尾,
終吉」。
[015-5a]
趙襄子攻翟,
勝(老)左人、中人,
使使者來謁之,
襄子方食摶飯,
有憂色。
左右曰:
「一朝而兩城下,
此人之所以喜也,
今君有憂色何也?」
襄子曰:
「夫江河之大也,
不過三日;
飄風暴雨不終朝,
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
無所於積,
一朝而兩城下,
亡其及我乎?」
孔子聞之曰:
「趙氏其昌乎!」
夫憂所以為昌也,
而喜所以為亡也;
勝非其難者也,
持之其難者也。
賢主以此持勝,
故其福及後世。
齊、荊、吳、越皆嘗勝矣,
而卒取亡焉,
不達乎持勝也。
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
孔子之勁,
舉國門之關,
而不肯以力聞;
墨子為守攻,
公輸般服,
而不肯以兵(加)知。
善持勝者,
以術彊弱。
[015-6a]
15.2《權勳》
[015-7a]
二曰:
利不可兩,
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
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
故小利,
大利之殘也;
小忠,
大忠之賊也。
聖人去小取大。
[015-8a]
昔荊龔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
荊師敗,
龔王傷。
臨戰,
司馬子反渴而求飲,
豎陽穀操(黍)參酒而進之。
子反叱曰:
「訾!
退!
酒也。」
豎陽穀對曰:
「非酒也。」
子反曰:
「亟退,
(卻)酒也。」
豎陽穀又曰:
「非酒也。」
子反受而飲之。
子反之為人也嗜酒,
甘而不能絕於口,
以醉。
戰既罷,
龔王欲復戰而謀事,
使人召司馬子反。
子反辭以心疾。
龔王駕而往視之,
入幄中,
聞酒臭而還,
曰:
「今日之戰,
不穀親傷,
所恃者司馬也。
而司馬又若此,
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眾也。
不穀無與復戰矣。」
於是罷師去之,
斬司馬子反以為戮。
故豎陽穀之進酒也,
非以醉子反也,
其心以忠愛之也,
而適足以殺之,
故曰小忠、
大忠之賊也。
[015-9a]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
荀息曰:
「請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
以賂虞公,
而求假道焉,
必可得也。」
獻公曰:
「夫垂棘之璧,
吾先君之寶也;
屈產之乘,
寡人之駿也。
若受吾幣而不吾假道,
將柰何?」
荀息曰:
「不然。
彼若不吾假道,
必不吾受也。
若受我幣而假我道,
則是寶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
馬猶取之內(皁)廄而著之外(皁)廄也。
君奚患焉?」
獻公許之。
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為庭實,
而加以垂棘之璧,
以假道於虞而伐虢。
虞公濫於寶與馬而欲許之。
宮之奇諫曰:
「不可許也。
虞之與虢也,
若車之有輔也,
車依輔,
輔亦依車,
虞、虢之勢是也。
先人有言曰:
『唇竭而齒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
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
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聽,
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
克之。
還反伐虞,
又克之。
荀息操璧牽馬而報。
獻公喜曰:
「璧則猶是也,
雖然,
馬齒亦薄長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殘也。
[015-10a]
中山之國有(夙)厹繇者。
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
為鑄大鐘,
方車二軌以遺之。
(夙)厹繇之君將斬岸堙谿以迎鐘。
赤章蔓枝諫曰:
「《詩》云:
『唯則定國。』
我胡(則)以得是於智伯?
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
必欲攻我而無道也,
故為大鐘,
方車二軌以遺君。
君因斬岸堙谿以迎鐘,
師必隨之。」
弗聽。
有頃,
諫之,
君曰:
「大國為懽,
而子逆之,
不祥。
子釋之。」
赤章蔓枝曰:
「為人臣不忠貞,
罪也;
忠貞不用,
遠身可也。」
斷轂而行,
至衛七日而(夙)厹繇亡。
欲鐘之心勝也,
欲鐘之心勝則安(夙)厹繇之說塞矣。
凡聽說,
所勝不可不審也,
故太上先勝。
[015-11a]
昌國君將五國之兵以攻齊。
齊使觸子將,
以迎天下之兵於濟上。
齊王欲戰,
使人赴觸子,
恥而訾之曰:
「不戰,
必剗若類,
掘若壟。」
觸子苦之,
欲齊軍之敗。
於是以天下兵戰,
戰合,
擊金而卻之,
卒北,
天下兵乘之,
觸子因以一乘去,
莫知其所,
不聞其聲。
達子又帥其餘卒,
以軍於秦周,
無以賞,
使人請金於齊王。
齊王怒曰:
「(若殘)殘若豎子之類,
惡能給若金?」
與燕人戰,
大敗,
達子死,
齊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國,
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
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三曰:
有道之士固驕人主,
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
日以相驕,
奚時相得?
若儒、墨之議與齊、荊之服矣。
賢主則不然,
士雖驕之,
而己愈禮之,
士安得不歸之?
士所歸,
天下從之,。
(帝)帝也者,
天下之適也;
王也者,
天下之往也。
得道之人,
貴為天子而不驕倨,
富有天下而不(聘)騁夸,
卑為布衣而不瘁攝,
貧無衣食而不憂懾,
狠乎其誠自有也,
覺乎其不疑有以也,
桀乎其必不渝移也,
循乎其與陰陽化也,
怱怱乎其心之堅固也,
空空乎其不為巧故也,
迷乎其志氣之遠也,
昏乎其深而不測也,
確乎其節之不庳也,
就就乎其不肯自是也,
鵠乎其羞用智慮也,
假乎其輕
俗誹譽也,以天為法,
以德為行,
以道為宗,
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
精充天地而不竭,
神覆宇宙而無(望)埒,
莫知其始,,
(莫知其終),
莫知其門,
莫知其端,
莫知其源,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此之謂至貴。
士有若此者,
五帝弗得而友,
三王弗得而師,
去其帝王之色,
則近可得之矣。
[015-14a]
堯不以帝見善綣,
北面而問焉。
堯、天子也,
善綣、布衣也。
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
善綣、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
不可驕也。
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
故北面而問焉,
此之謂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禮賢?[015-15a]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
武王之弟也,
成王之叔父也,
所朝於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
文王造之而未遂,
武王遂之而未成,
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故曰成王,
不唯以身下士邪。
[015-16a]
齊桓公見小臣稷,
一日三至弗得見。
從者曰:
「萬乘之主,
見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
「不然。
士之驁祿爵者,
固輕其主;
其主驁霸王者,
亦輕其士。
縱夫子驁祿爵,
吾庸敢驁霸王乎?」
遂見之,
不可止。
世多舉桓公之內行,
內行雖不脩,
霸亦可矣。
誠行之此論而內行修,
王猶少。
[015-17a]
子產相鄭,
往見壺丘子林,
與其弟子坐必以年,
是倚其相於門也。
夫相萬乘之國而能遺之,
謀志論行,
而以心與人相索,
其唯子產乎?
故相鄭十八年,
刑三人,
殺二人,
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
錐刀之遺於道者莫之舉也。
[015-18a]
魏文侯見段干木,
立倦而不敢息,
反見翟黃,
踞於堂而與之言。
翟黃不說。
文侯曰:
「段干木官之則不肯,
祿之則不受。
今女欲官則相位,
欲祿則上卿,
既受吾實,
又責吾禮,
無乃難乎?」
故賢主之畜人也,
不肯受實者其禮之。
禮士莫高乎節欲,
欲節則令行矣,
文侯可謂好禮士矣。
好禮士故南勝荊於連隄;
東勝齊於長城,
虜齊侯,
獻諸天子,
天子賞文侯以上卿。
四曰:國雖小,
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
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
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
與天下之賢者為徒,
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雖未能王,
其以為安也,
不亦易乎?
此趙宣孟之所以免也,
周昭文君之所以顯也,
孟嘗君之所以卻荊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與安國免身者,
其道無他,
其必此之由也。
堪士不可以驕恣屈也。
[015-21a]
昔趙宣孟將上之絳,
見骫桑之下,
有餓人臥不能起者,
宣孟止車,
為之下食,
蠲而餔之,
餓人再咽而後能視。
宣孟問之曰:
「女何為而餓若是?」
對曰:
「臣宦於絳,
歸而糧絕,
羞行乞而憎自取,
故至於此。」
宣孟與脯(一)二朐,
拜受而弗敢食也。
問其故,
對曰:
「臣有老母,
將以遺之。」
宣孟曰:
「斯食之,
吾更與女。」
乃復賜之脯二束與錢百,
而遂去之。
處二年,
晉靈公欲殺宣孟,
伏士於房中以待之,
因發酒於宣孟。
宣孟知之,
中飲而出。
靈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
一人追疾,
先及宣孟,
見宣孟之面曰:
「嘻,
君轝!
吾請為君反死。」
宣孟曰:
「而名為誰?」
反走且對曰:
「何以名為!
臣骫桑下之餓人也。」
還鬭而死。
宣孟遂活。
此《書》之所謂
「德幾無小」者也。
宣孟德一士猶活其身,
而況德萬人乎?
故《詩》曰:
「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士其難知,
唯博之為可,
博則無所遁矣。
[015-22a]
張儀,
魏氏餘子也,
將西遊於秦,
過東周。
客有語之於昭文君者曰:
「魏氏人張儀,
材士也,
將西遊於秦,
願君之禮貌之也。」
昭文君見而謂之曰:
「聞客之秦。
寡人之國小,
不足以留客。
雖(游然)然、
游豈必遇哉?
客或不遇,
請為寡人而一歸也,
國雖小,
請與客共之。」
張儀還走,
北面再拜。
張儀行,
昭文君送而資之,
至於秦,
留有間,
惠王說而相之。
張儀所德於天下者,
無若昭文君。
周,
千乘也,
重過萬乘也,
令秦惠王師之,
逢澤之會,
魏王嘗為御,
韓王為右,
名號至今不忘,
此張儀之力也。
[015-23a]
孟嘗君前在於薛,
荊人攻之。
淳于髡為齊使於荊,
還反,
過於薛。
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
謂淳于髡曰:
「荊人攻薛,
夫子弗為憂,
文無以復(待)侍矣。」
淳于髡曰:
「敬聞命矣。」
至於齊,
畢報。
王曰:
「何見於荊?」
對曰:
「荊甚固,
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
「何謂也?」
對曰:
「薛不量其力,
而為先王立清廟,
荊固而攻薛,
薛清廟必危,
故曰薛不量其力,
而荊亦甚固。」
齊王知於顏色,
曰:
「嘻!
先君之廟在焉。」
疾舉兵救之,
由是薛遂全。
顛蹶之請,
坐拜之謁,
雖薄則薄矣。
故善說者,
陳其勢,
言其方,
見人之急也,
若自在危厄之中,
豈用(疆)彊力哉?
(疆)彊力則鄙矣。
說之不聽也,
任不獨在所說,
亦在說者。
五曰:
善說者若巧士,
因人之力以自為力;
因其來而與來,
因其往而與往;
不設形象,
與生與長;
而言之與響;
與盛與衰,
以之所歸;
力雖多,
材雖勁,
以制其命。
順風而呼,
聲不加疾也;
際高而望,
目不加明也;
所因便也。
[015-26a]
惠盎見宋康(成公)王,
(而)康王(謂)蹀足(聲速)謦欬疾言曰:
「寡人之所說者勇有力也,
(而無)不說為仁義者。
客將何以教寡人?」
惠盎對曰:
「臣有道於此,
使人雖勇,
刺之不入;
雖有力,
擊之弗中。
大王獨無意耶?」
王曰:
「善!
此寡人之所欲聞也。」
惠盎曰:
「夫刺之不入,
擊之不中,
此猶辱也。
臣有道於此,
使人雖有勇弗敢刺,
雖有力不敢擊。
大王獨無意耶?」
王曰:
「善!
此寡人之所欲知也。」
惠盎曰:
「夫不敢刺、
不敢擊,
非無其志也。
臣有道於此,
使人本無其志也。
大王獨無意邪?」
王曰:
「善!
此寡人之所願也。」
惠盎曰:
「夫無其志也,
未有愛利之心也。
臣有道於此,
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愛利之,
此其賢於勇有力也,
居四累之上。
大王獨無意邪?」
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惠盎對曰:
「孔、墨是也。
孔丘、墨翟,
無地而為君,
無官而為長,
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願安利之。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
誠有其志,
則四境之內皆得其利矣,
此其賢於孔、墨也遠矣。」
宋王無以應。
惠盎趨而出。
宋王謂左右曰:
「辨矣。
客之以說服寡人也。」
宋王、俗主也,
而心猶可服,
因矣。
因則貧賤可以勝富貴矣,
小弱可以制(疆)彊大矣。
[015-27a]
田贊衣補衣而見荊王。
荊王曰:
「先生之衣何其惡也?」
田贊對曰:
「衣又有惡於此者也。」
荊王曰:
「可得而聞乎?」
對曰:
「甲惡於此。」
王曰:
「何謂也?」
對曰:
「冬日則寒,
夏日則暑,
衣無惡乎甲者。
贊也貧,
故衣惡也。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
富貴無敵,
而好衣民以甲,
臣弗得也。
意者為其義耶?
甲之事、兵之事也,
刈人之頸,
刳人之腹,
隳人之城郭,
刑人之父子也,
其名又甚不榮。
意者為其實耶?
苟慮害人,
人亦必慮害之;
苟慮危人,
人亦必慮危之。
其實(人)又(則)甚不安。
之二者,
臣為大王無取焉。」
荊王無以應。
說雖未大行,
田贊可謂能立其方矣。
若夫偃息之義,
則未之識也。
[015-28a]
管子得於魯,
魯束縛而檻之,
使役人載而送之齊,
其謳歌而引。
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
欲速至齊,
因謂役人曰:
「我為汝唱,
汝為我和。」
其所唱適宜走,
役人不倦,
而取道甚速,
管子可謂能因矣。
役人得其所欲,
己亦得其所欲。
以此術也,
是用萬乘之國,
其霸猶少,
桓公則難與往也。
六曰:
智者之舉事必因時。
時不可必成,
其人事則不廣,
成亦可,不成亦可。
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
若舟之與車。
[015-31a]
北方有獸,
名曰蹶,
鼠前而兔後,
趨則跲,
走則顛,
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
蹶有患害也,
蛩蛩距虛必負而走。
此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
[015-32a]
鮑叔、管仲、召忽,
三人相善,
欲相與定齊國,
以公子糾為必立。
召忽曰:
「吾三人者於齊國也,
譬之若鼎之有足,
去一焉則不成。
且小白則必不立矣,
不若三人佐公子糾也。」
管仲曰:
「不可。
夫國人惡公子糾之母,
以及公子糾;
公子小白無母,
而國人憐之。
事未可知,
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
夫有齊國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鮑叔傅公子小白,
管子、召忽居公子糾所。
公子糾外物則固難必。
雖然,
管子之慮近之矣。
若是而猶不全也,
其天邪,
人事則盡之矣。
[015-33a]
齊攻廩丘。
趙使孔青將死士而救之,
與齊人戰,
大敗之。
齊將死。
得車二千,
得尸三萬以為二京。
甯越謂孔青曰:
「惜矣,
不如歸尸以內攻之。
越聞之,
古善戰者,
莎隨賁服,
卻舍延尸,
彼得尸而財費乏,
車甲盡於戰,
府庫盡於葬。
此之謂內攻之。」
孔青曰:(
「(敵)齊不尸則如何?」
甯越曰:
「戰而不勝,其罪一。
與人出而不與人入,
其罪二。
與之尸而弗取,
其罪三。
民以此三者怨上,
上無以使下,
下無以事上。
是之謂重攻之。」
甯越可謂知用文武矣。
用武則以力勝,
用文則以德勝。
文武盡勝,
何敵之不服?[015-34a]
晉文公欲合諸(候)侯。
咎犯曰:
「不可。
天下未知君之義也。」
公曰:
「何若?」
咎犯曰:
「天子避叔帶之難,
出居于鄭。
君奚不納之,
以定大義?
且以樹譽。」
文公曰:
「吾其能乎?」
咎犯曰:
「事若能成,
繼文之業,
定武之功,
闢土安疆,
於此乎在矣。
事若不成,
補周室之闕,
勤天子之難,
成教垂名,
於此乎在矣。
君其勿疑。」
文公聽之,
遂與草中之戎、驪土之翟,
定天子于成周。
於是天子賜之南陽之地,
遂霸諸侯。
舉事義且利,
以立大功。
文公可謂智矣。
此咎犯之謀也。
出亡十七年,
反國四年而霸,
其聽皆如咎犯者耶![015-35a]
管子、鮑叔佐齊桓公舉事,
齊之東鄙人有常致苦者。
管子死,
豎刁、易牙用,
國之人常致不苦,
不知致苦,
卒為齊國良工,
澤及子孫。
知大禮,
知大禮雖不知國可也。
七曰:
三代所寶莫如因,
因則無敵。
禹通三江、五湖,
決伊闕,
(溝迴)迵溝陸,
注之東海,
因水之力也。
舜一徙成邑,
再徙成都,
三徙成國,
而堯授之禪位,
因人之心也。
湯、武以千乘制夏、商,
因民之欲也。
如秦者立而至,
有車也;
適越者坐而至,
有舟也。
秦、越,遠塗也,
竫立安坐而至者,
因其械也。
[015-38a]
武王使人候殷,
反報岐周曰:
「殷其亂矣。」
武王曰:
「其亂焉至?」
對曰:
「讒慝勝忠良。」
武王曰:
「尚未也。」
又(復)往,
反報曰:
「其亂加矣。」
武王曰:
「焉至?」
對曰:
「賢者出走矣。」
武王曰:
「尚未也。」
又往,
反報曰:
「其亂甚矣。」
武王曰:
「焉至?」
對曰:
「百姓不敢誹怨矣。」
武王曰:
「嘻!」
遽告太公。
太公對曰:
「讒慝勝忠良,
命曰戮;
賢者出走,
命曰崩;
百姓不敢誹怨,
命曰刑勝。
其亂至矣,
不可以駕矣。」
故選車三百,
虎賁三千,
朝要甲子之期,
而紂為禽,
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
因其所用,
何敵之有矣?[015-39a]
武王至鮪水。
殷使膠鬲候周師,
武王見之。
膠鬲曰:
「西伯將何之?
無欺我也。」
武王曰:
「不子欺,
將之殷也。」
膠鬲曰:
「朅至?」
武王曰:
「將以甲子至殷郊,
子以是報矣。」
膠鬲行。
天雨,
日夜不休,
武王疾行不輟。
軍師皆諫曰:
「卒病,
請休之。」
武王曰:
「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
今甲子不至,
是令膠鬲不信也。
膠鬲不信也,
其主必殺之。
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
殷已先陳矣。
至殷,
因戰,
大克之。
此武王之義也。
人為人之所欲,
己為人之所惡,
先陳何益?
適令武王不耕而穫。
[015-40a] 武王入殷,
聞殷有長者。
武王往見之,
而問殷之所以亡。
殷長者對曰:
「王欲知之,
則請以日中為期。」
武王與周公旦明日早要期,
則弗得也。
武王怪之。
周公曰:
「吾已知之矣。
此君子也,
取不能其主,
有以其惡告王,
不忍為也。
若夫期而不當,
言而不信,
此殷之所以亡也,
已以此告王矣。」[015-41a]
夫審天者,
察列星而知四時,
因也。
推曆者,
視月行而知晦朔,
因也。
禹之裸國,
裸入衣出,
因也。
墨子見荊王,
(錦衣)衣錦吹笙,
因也。
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
因也。
湯、武遭亂世,
臨苦民,
揚其義,
成其功,
因也。
故因則功,
專則拙。
因者無敵。
國雖大,
民雖眾,
何益?[015-42a]
15.8《察今》
[015-43a]
八曰: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非不賢也,
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
經乎上世而來者也,
人或益之,
人或損之,
胡可得而法?
雖人弗損益,
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
古今之法,
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
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
有似於此。
其所為欲同,
其所為欲異。口惽之命不愉,
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
反以相誹。
天下之學者多辯,
言利辭倒,
不求其實,
務以相毀,
以勝為故。
先王之法,
胡可得而法?
雖可得,
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
有要於時也,
時不與法俱至。
法雖今而至,
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
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
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
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
貴以近知遠,
以今知古,
以(益)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
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
見瓶水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脬)脟肉,
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也。
[015-44a]
荊人欲襲宋,
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
荊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
溺死者千有餘人,
軍驚而壞都舍。
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
今水已變而益多矣,
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
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
法先王之法也,
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
而曰
「此先王之法也」
而法之,
以此為治,
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
守法而弗變則悖,
悖亂不可以持國。
世易時移,
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
病萬變,
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
嚮之壽民,
今為殤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
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015-45a]
夫不敢議法者,
眾庶也;
以死守者,
有司也;
因時變法者,
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二聖,
其法皆不同,
非務相反也,
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
不期乎鏌釾;
良馬期乎千里,
不期乎驥驁。
夫成功名者,
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也。」
舟止,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
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
而法不徙,
以此為治,
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
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
嬰兒啼,
人問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雖善游,
其子豈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荊國之為政,
有似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