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仲冬紀第十一
11.1《仲冬紀》[011-2a]
一曰:
仲冬之月:
日在斗,
昏東壁中,
旦軫中。
其日壬癸。
其帝顓頊。
其神玄冥。
其蟲介。
其音羽。
律中黃鐘。
其數六。
其味鹹。
其臭朽。
其祀行。
祭先腎。
冰益壯。
地始坼。
鶡鴠不鳴。
虎始交。
天子居玄堂太廟,
乘玄輅,
駕鐵驪,
載玄旂,
衣黑衣,
服玄玉,
食黍與彘。
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曰:
「土事無作,
無發蓋藏,
無起大眾,
以固天閉地。」
發蓋藏,
起大眾,
地氣且泄,
是謂發天地之房。
諸蟄則死,
民多疾疫,
又隨以喪,
命之曰暢月。
[011-3a]
是月也,
命閹尹,
申宮令,
審門閭,
謹房室,
必重閉。
省婦事,
毋得淫,
雖有貴戚近習,
無有不禁。
乃命大酋,
秫稻必齊,
麴糱必時,
湛饎必潔,
水泉必香,
陶器必良,
火齊必得,
兼用六物,
大酋監之,
無有差忒。
天子乃命有司,
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淵澤井泉。
[011-4a]
是月也,
農有不收藏積聚者,
牛馬畜獸有放佚者,
取之不詰。
山林藪澤,
有能取䟽食田獵禽獸者,
野虞教導之;
其有相侵奪者,
罪之不赦。
[011-5a]
是月也,
日短至。
陰陽爭,
諸生蕩。
君子齋戒,
處必弇身,
身欲寧,
去聲色,
禁嗜慾,
安形性,
事欲靜,
以待陰陽之所定。
芸始生。
荔挺出。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日短至,
則伐林木,
取竹箭。
[011-6a]
是月也,
可以罷官之無事者,
去器之無用者。
塗闕庭門閭,
築囹圄,
此所以助天地之閉藏也。
[011-7a]
仲冬行夏令,
則其國乃旱,
氣霧冥冥,
雷乃發聲。
行秋令,
則天時雨汁,
瓜瓠不成,
國有大兵。
行春令,
則蟲螟為敗,
水泉減竭,
民多疾癘。
[011-8a]
11.2《至忠》[011-9a]
二曰:
至忠言逆於耳、倒於心,
非賢主其孰能聽之?
故賢主之所說,
不肖主之所誅也。
人主無不惡暴劫者,
而日致之,
惡之何益?
今有樹於此,
而欲其美也,
人時灌之,
則惡之,
而自伐其根,
則必無活樹矣。
夫惡聞忠言,
乃自伐之精者也。
[011-10a]
荊莊哀王獵於雲夢,
射隨兕,
中之。
申公子培劫王而奪之。
王曰:
「何其暴而不敬也?」
將命吏誅之。
左右大夫皆進諫曰:
「子培,
賢者也,
又為王百倍之臣,
此必有故,
願王姑察之也。」
不出三月,
子培疾而死。
荊興師,
與晉戰於兩棠,
大勝晉,
歸而賞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進請賞於吏曰:「人之有功也於軍旅,
臣兄之有功也於車下。」
王曰:
「何謂也?」
對曰:
「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
觸死亡之罪於王之側,
其愚心將以忠於君王之身,
而持千歲之壽也。
臣之兄嘗讀故記曰:
『殺隨兕者,
不出三月
必死。』是以臣之兄驚懼而爭之,
故伏其罪而死也。」
王令人發平府而視之,
於故記果有焉,
乃厚賞之。
申公子培,
其忠也可謂穆行矣。
穆行之意,
人知之不為勸,
人不知不為沮,
行無高乎此矣。
[011-11a]
齊王疾痏,
使人之宋迎文摯。
文摯至,
視王之疾,
謂太子曰:
「王之疾必可已也。
雖然,
王之疾已,
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
「何故?」
文摯對曰:
「非怒王則疾不可治也,
怒王則摯必死。」
太子頓首彊請曰:
「苟已王之疾,
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
王必幸臣與臣之母,
願先生之勿患也。」
文摯曰:
「諾。
請以死為王。」
與太子期,
而將往不當者三,
齊王固已怒矣。
文摯至,
不解屨登床,
履王衣,
問王之疾,
王怒而不與言。
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
王叱而起,
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說,
將生烹文摯。
太子與王后急爭之而不能得,
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
顏色不變。
文摯曰:
「誠欲殺我,
則胡不覆之,
以絕陰陽之氣。」
王使覆之,
文摯乃死。
夫忠於治世易,
忠於濁世難。
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
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011-12a]
11.3《忠廉》[011-13a]
三曰:
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
大之則尊於富貴也,
利不足以虞其意矣。
雖名為諸侯,
實有萬乘,
不足以挺其心矣。
誠辱則無為樂生。
若此人也,
有勢則必不自私矣,
處官則必不為汙矣,
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忠臣亦然。
苟便於主利於國,
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國有士若此,
則可謂有人矣。
若此人者固難得,
其患雖得之有不智。
[011-14a]
吳王欲殺王子慶忌而莫之能殺,
吳王患之。
要離曰:
「臣能之。」
吳王曰:
「汝惡能乎?
吾嘗以六馬逐之江上矣,
而不能及;
射之矢,
左右滿把,
而不能中。
今汝拔劍則不能舉臂,
上車則不能登軾,
汝惡能?」
要離曰:
「士患不勇耳,
奚患而不能?
王誠能助,
臣請必能。」
吳王曰:
「諾。」
明旦加要離罪焉,
摯執妻子,
焚之而揚其灰。
要離走,
往見王子慶忌於衛。
王子慶忌喜曰:
「吳王之無道也,
子之所見也,
諸侯之所知也,
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
要離與王子慶忌居,有間,
謂王子慶忌曰:
「吳之無道也愈甚,
請與王子往奪之國。」
王子慶忌曰:
「善。」
乃與要離俱涉於江。
中江,
拔劍以刺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捽而
投之於江,
浮則又取而投之,
如此者三。
其卒曰:
「汝天下之國士也,
幸汝以成而名。」
要離得不死,
歸於吳。
吳王大說,
請與分國。
要離曰:
「不可。
臣請必死。」
吳王止之。
要離曰:
「夫殺妻子焚之而揚其灰,
以便事也,
臣以為不仁。
夫為故主殺新主,
臣以為不義。
夫捽而浮乎江,
三入而出,
特王子慶忌為之賜而不殺耳,
臣已為辱矣。
夫不仁不義,
又且已辱,
不可以生。」
吳王不能止,
果伏劍而死。
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
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
可謂廉矣。
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
[011-15a]
衛懿公有臣曰弘演,
有所於使。
翟人攻衛,
其民曰:
「君之所予位祿者,
鶴也;
所貴富者,
宮人也。
君使宮人與鶴戰,
余焉能戰?」
遂潰而去。
翟人至,
及懿公於榮澤,
殺之,
盡食其肉,
獨捨其肝。
弘演至,
報使於肝,
畢,
呼天而啼,
盡哀而止,
曰:
「臣請為襮。」
因自殺,先出其腹實,
內懿公之肝。
桓公聞之曰:
「衛之亡也,
以為無道也。
今有臣若此,
不可不存。」
於是復立衛於楚丘。
弘演可謂忠矣,
殺身出生以徇其君。
非徒徇其君也,
又令衛之宗廟復立,
祭祀不絕,
可謂有功矣。
[011-16a]
11.4《當務》[011-17a]
四曰:
辨而不當論,
信而不當理,
勇而不當義,
法而不當務,
惑而乘驥也,
狂而操吳干將也,
大亂天下者,
必此四者也。
所貴辨者,
為其由所論也;
所貴信者,
為其遵所理也;
所貴勇者,
為其行義也;
所貴法者,
為其當務也。
[011-18a]
跖之徒問於跖曰:
「盜亦有道乎?」
跖曰:
「奚啻其有道也?
夫妄意關內,
中藏,聖也;
入先,勇也;
出後,義也;
知時,智也;
分均,仁也。
不通此五者,
而能成大盜者,
天下無有也。」
備說非六王、五伯,
以為堯有不慈之名,
舜有不孝之行,
禹有淫湎之意,
湯、武有放殺之事,
五伯有暴亂之謀。
世皆譽之,
人皆諱之,
惑也。
故死而操金椎以葬,
曰:
「下見六王、五伯,
將穀毃其頭矣。」
辨若此不如無辨。
[011-19a]
楚有直躬者,
其父竊羊而謁之上,
上執而將誅之。
直躬者請代之。
將誅矣,
告吏曰:
「父竊羊而謁之,
不亦信乎?
父誅而代之,
不亦孝乎?
信且孝而誅之,
國將有不誅者乎?」
荊王聞之,
乃不誅也。
孔子聞之曰:
「異哉直躬之為信也,
一父而載取名焉。」
故直躬之信,
不若無信。
[011-20a]
齊之好勇者,
其一人居東郭,
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相遇於塗曰:
「姑相飲乎?」
觴數行,
曰:
「姑求肉乎?」
一人曰:
「子肉也?
我肉也?
尚胡革求肉而為?
於是具染而已。」
因抽刀而相啖,
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無勇。
[011-21a]
紂之同母三人,
其長曰微子啟,
其次曰中衍,
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紂也,
甚少矣。
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
已而為妻而生紂。
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
太史據法而爭之曰:
「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
紂故為後。
用法若此,
不若無法。
[011-22a]
11.5《長見》[011-23a]
五曰:
智所以相過,
以其長見與短見也。
今之於古也,
猶古之於後世也。
今之於後世,
亦猶今之於古也。
故審知今則可知古,
知古則可知後,
古今前後一也。
故聖人上知千歲,
下知千歲也。
[011-24a]
荊文王曰:
「筦饒數犯我以義,
違我以禮,
與處則不安,
曠之而不穀得焉,
不以吾身爵之,
後世有聖人,
將以非不穀」,
於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養吾意,
吾所欲則先我為之,
與處則安,
曠之而不穀喪焉,
不以吾身遠之,
後世有聖人,
將以非不穀」,
於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鄭,
阿鄭君之心,
先為其所欲,
三年而知鄭國之政,
五月而鄭人殺之。
是後世之聖人,
使文王為善於上世也。
[011-25a]
晉平公鑄為大鐘。
鐘成使工聽之,
皆以為調矣,
而示師曠。師曠曰:
「不調,
請更鑄之。」
平公曰:
「工皆以為調矣,
而以為不調,
何也?」
師曠曰:
「使後世無知音者則已,若有知音者,
將知鐘之不調也,
臣竊為君恥之。」
至於師涓,
而果知鐘之不調也。
是師曠欲善調鐘,
以為後世之知音者也。
[011-26a]
呂太公望封於齊,
周公旦封於魯,
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謂曰「何以治國?」
太公望曰:
「尊賢上功。」
周公旦曰:
「親親上恩。」
太公望曰:
「魯自此削矣。」
周公旦曰:
「魯雖削,
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
其後齊日以大,
至於霸,
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
魯日以削,
至於覲存,
三十四世而亡。
[011-27a]
吳起治西河之外,
王錯譖之於魏武侯,
武侯使人召之。
吳起至於岸門,
止車而休,望西河,
泣數行而下。
其僕謂吳起曰:
「竊觀公之意,
視釋天下若釋躧,
今去西河而泣,
何也?」
吳起抿泣而應之曰:
「子不識也。
君知我而使我畢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
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
魏國從此削矣。」
吳起果去魏入楚。
有間,
而西河畢入秦,
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此吳起之所以先見而泣也。
[011-28a]
魏公叔痤疾。
惠王往問之,
曰:
「公叔之疾嗟疾
病甚矣!
將柰社稷何?」
公叔對曰:
「臣有御庶子公孫鞅,
願王以國聽之也。
為不能聽,
勿使出境。」
王不應,
出而謂左右曰:
「豈不悲哉?
以公叔之賢,
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公孫鞅,
悖也夫!」
公叔死,
公孫鞅西遊秦,
秦孝公聽之,
秦果用彊,
魏果用弱,
非公叔痤之悖也,
魏王則悖也。
夫悖者之患,
固以不悖為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