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25-1a]

25 似順論第五



25.1《似順》
[025-2a]


一曰:
事多似倒而順,
多似順而倒。
有知順之為倒、倒之為順者,
則可與言化矣。
至長反短,
至短反長,
天之道也。


[025-3a]
荊莊王欲伐陳,
使人視之。
使者曰:
「陳不可伐也。」
莊王曰:
「何故?」
對曰:
「其城郭高,
溝洫深,
蓄積多也。」


寧國曰:
「陳可伐也。
夫陳、小國也,
而畜積多,
賦歛重也,
則民怨上矣;
城郭高,
溝洫深,
則民力罷矣。
興兵伐之,
陳可取也。」
莊王聽之,遂取陳焉。


[025-4a]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國至今者,
有兄曰完子,
仁且有勇。
越人興師誅田成子曰:
「奚故殺君而取國?」
田成子患之。
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
請必戰,
戰請必敗,
敗請必死。


田成子曰:
「夫必與越戰可也。
戰必敗,
敗必死,
寡人疑焉。」
完子曰:
「君之有國也,
百姓怨上,
賢良又有死之,臣蒙恥。


以完觀之也,
國已懼矣。
今越人起師,
臣與之戰,
戰而敗,賢良盡死,
不死者不敢入於國。
君與諸孤處於國,
以臣觀之,
國必安矣。」


完子行,
田成子泣而遣之。
夫死敗,
人之所惡也,
而反以為安,
豈一道哉?
故人主之聽者與士之學者,
不可不博。


[025-5a]
尹鐸為晉陽下,
有請於趙簡子。
簡子曰:
「往而夷夫壘。
我將往,
往而見壘,
是中行寅與范吉射也。」
鐸往而增之。


簡子上之晉陽,
望見壘而怒曰:
「譆!
鐸也欺我。」
於是乃舍於郊,
將使人誅鐸也。


孫明進諫曰:
「以臣私之,
鐸可賞也。
鐸之言固曰:
『見樂則淫侈,
見憂則(諍)竫治,
此人之道也。
今君見壘念憂患,
而況群臣與民乎?
夫便國而利於主,
雖兼於罪,
鐸為之。
夫順令以取容者,
眾能之,
而況鐸歟?』


君其圖之。」
簡子曰:
「微子之言,
寡人幾過。」
於是乃以免難之賞賞尹鐸。
人主,
太上喜怒必循理,
其次不循理,
必數更,
雖未至大賢,
猶足以蓋濁世矣。


簡子當此。
世主之患,
恥不知而矜自用,
好愎過而惡聽諫,
以至於危。
恥無大乎危者。


[025-6a]
25.2《別類》
[025-7a]


二曰:
知不知上矣。
過者之患,
不知而自以為知。
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僇民無已。
夫草有莘有藟,
獨食之則殺人,
合而食之則益壽;
萬菫不殺。


漆淖水淖,
合兩淖則為蹇,
溼之則為乾;
金柔錫柔,
合兩柔則為剛,
燔之則為淖。
或溼而乾,
或燔而淖,
類固不必可推知也。


小方、大方之類也,
小馬、大馬之類也,
小智、非大智之類也。


[025-8a]
魯人有公孫綽者,
告人曰:
「我能起死人。」
人問其故。
對曰:
「我固能治偏枯,
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
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025-9a]
相劍者曰:
「白所以為堅也,
黃所以為牣也,
黃白雜則堅且牣,
良劍也。」
難者曰:
「白所以為不牣也,
黃所以為不堅也,
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牣也。
又柔則錈,
堅則折。
劍折且錈,
焉得為利劍?」


劍之情未革,
而或以為良,
或以為惡,
說使之也。
故有以聰明以聽說則妄說者止,
無以聰明以聽說則堯、桀無別矣。
此忠臣之所以患也,
賢者之所以廢也。


[025-10a]
義、小為之則小有福,
大為之則大有福。
於禍則不然,
小有之不若其亡也。
射招者欲其中小也,
射獸者欲其中大也。
物固不必,
安可推也?[025-11a]


高陽應將為室家,
匠對曰:
「未可也。
木尚生,
加塗其上,
必將撓。
以生材為室,
今雖善,
後將必敗。」


高陽應曰:
「不然。
緣子之言,
則室不敗也。
夫木益枯則益勁,
塗益乾則益輕,
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
匠人無辭而對,
受令而為之。
室之始成也善,
其後果敗。
高陽應好小察,
而不通乎大理也。


[025-12a]
驥驁綠耳背日而西走,
至乎夕則日在其前矣。
目固有不見也,
智固有不知也,
數固有不及也。
不知其說所以然而然,
聖人因而興制,
不事心焉。


[025-13a]
25.3《有度》
[025-14a]


三曰:
賢主有度而聽,
故不過。
有度而以聽,
則不可欺矣,
不可惶矣,
不可恐矣,
不可喜矣。


以凡人之知,
不昏乎其所已知,
而昏乎其所未知,
則人之易欺矣,
可惶矣,
可恐矣,
可喜矣,
知之不審也。


[025-15a]
客有問季子曰:
「奚以知舜之能也?」
季子曰:
「堯固已治天下矣,
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
是以知其能也。」
「若雖知之,
奚道知其不為私?」


季子曰:
「諸能治天下者,
固必通乎性命之情,
(通乎性命之情者,)
當無私矣。
夏不衣裘,
非愛裘也,
煖有餘也。
冬不用𥵳,
非愛𥵳也,
(清)凊有餘也。


聖人之不為私也,
非愛貴也,
節乎己也。
節己,
雖貪汙之心猶若止,
又況乎聖人?」[025-16a]


許由非(疆)彊也,
有所乎通也。
有所通則貪汙之利外矣。


[025-17a]
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
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
然而無所行,
教者術猶不能行,
又況乎所教乎?
是何也?
仁義之術外也。
夫以外勝內,
匹夫徒步不能行,
又況乎人主乎?
唯通乎性命之情,
而仁義之術自行矣。


[025-18a]
先王不能盡知,
執一而萬物治。
使人不能執一者,
物感之也。
故曰通意之悖,
解心之繆,
去德之累,
通道之塞。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
悖意者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
繆心者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
累德者也。


智、能、去、就、取、舍六者,
塞道者也。
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
正則靜,
靜則清明,
清明則虛,
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025-19a]
25.4《分職》
[025-20a]


四曰:
先王用非其有,
如己有之,
通乎君道者也。
夫君也者,
處虛(素服)服素而無智,
故能使眾智也;
智反無能,
故能使眾能也;
能執無為,
故能使眾為也。


無智、無能、無為,
此君之所執也。
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
以其智(疆)彊智,
以其能(疆)彊能,
以其為(疆)彊為,
此處人臣之職也。
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
雖舜不能為。


[025-21a]
武王之佐五人。
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無能也,
然而世皆曰:
「取天下者武王也。」
故武王取非其有,
如己有之,
通乎君道也。
通乎君道,
則能令智者謀矣,
能令勇者怒矣,
能令辯者語矣。


夫馬者,
伯樂相之,
造父御之,
賢主乘之,
一日千里,
無御相之勞而有其功,
則知所乘矣。


[025-22a]
今召客者,
酒酣,
歌舞鼓瑟吹竽,
明日不拜樂己者,
而拜主人,
主人使之也。
先王之立功名,
有似於此,
使眾能與眾賢,
功名大立於世,
不予佐之者,
而予其主,
其主使之也。


譬之若為宮室,
必任巧匠,
奚故?
曰:
「匠不巧則宮室不善也。」
夫國、重物也,
其不善也,
豈特宮室哉?


巧匠為宮室,
為圓必以規,
為方必以矩,
為平直必以準繩。
功已就,
不知規矩繩墨,
而賞(匠)巧匠之。


宮室已成,
不知巧匠,
而皆曰:
「善。
此某君某王之宮室也。」
此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不通乎主道者則不然,
自為人之則不能,
任賢者則惡之,
與不肖者議之,
此功名之所以傷,
國家之所以危。


[025-23a]
棗,
棘之有也;
裘,
狐之有也。
食棘之棗,
衣狐之皮,
先王固用非其有,
而己有之。


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民,
盡有夏、商之地,
盡有夏、商之財,
以其民安而天下莫
(敢之)之敢危,
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說,
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
無費乎郼與岐周,
而天下稱大仁、稱大義,
通乎用非其有也。


[025-24a]
白公勝得荊國,
不能以其府庫分人。
七日,
石乞入曰:
「患至矣。
不能分人則焚之,
毋令人以害我。」
白公又不能。


九日,
葉公入,
乃發太府之貨以予眾,
出高庫之兵以賦民,
因而攻之。
十有九日而白公死。
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
可謂至貪矣;
不能為人,
又不能自為,
可謂至愚矣。
譬白公之嗇也,
若梟之愛其子也。


[025-25a]
衛靈公天寒鑿池。
宛春諫曰:
「天寒起役,
恐傷民。」
公曰:
「天寒乎哉?」


宛春曰:
「公君衣狐裘,
坐熊席,
陬隅有竈,
是以不寒。
今民衣弊不補,
履決不組。
君則不寒矣,
民則寒矣。」
公曰:
「善。」


令罷役。
左右以諫曰:
「君鑿池,
不知天之寒也,
而春也知之。
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罷之,
福將歸於春也,
而怨將歸於君。」


公曰:
「不然。
夫春也,
魯國之匹夫也,
而我舉之,
夫民未有見焉,
今將令民以此見之。
(曰)且春也有善於寡人有也,
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歟?」


靈公之論宛春,
可謂知君道矣。
君者固無任,
而以職受任。
工拙、下也,
賞罰、法也;
君奚事哉?
若是則受賞者無德,
而抵誅者無怨矣,
人自反而已,
此治之至也。


[025-26a]
25.5《處分》
[025-27a]


五曰:
凡為治必先定分。
君臣、父子、夫婦,
君臣父子夫婦六者當位,
則下不踰節而上不苟為矣,
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
金木異任,
水火殊事,
陰陽不同,
其為民利一也。
故異所以安同也,
同所以危異也。


同異之分,
貴賤之別,
長少之義,
此先王之所慎,
而治亂之紀也。


[025-28a]
今夫射者儀毫而失牆,
畫者儀髮而易貌,
言審本也。
本不審,
雖堯、舜不能以治。
故凡亂也者,
必始乎近而後及遠,
必始乎本而後及末。
治亦然。


故百里奚處乎虞而虞亡,
處乎秦而秦霸;
向摯處乎商而商滅,
處乎周而周王。
百里奚之處乎虞,
智非愚也;
向摯之處乎商,
典非惡也;
無其本也。


其處於秦也,
智非加益也;
其處於周也,
典非加善也;
有其本也。
其本也者,
定分之謂也。


[025-29a]
齊令章子將而與韓、魏攻荊,
荊令唐篾將而拒之。
軍相當,
六月而不戰,
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
其辭甚刻。


章子對周最曰:
「殺之免之,
殘其家,
王能得此於臣。
不可以戰而戰,
可以戰而不戰,
王不能得此於臣。」
與荊人夾泚水而軍,
章子令人視水可絕者,
荊人射之,
水不可得近。


有芻水旁者,
告齊候者,
曰:
「水淺深易知。
荊人所盛守,
盡其淺者也;
所簡守,
皆其深者也。」


候者載芻者與見章子,
章子甚喜,
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
果殺唐篾。
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025-30a]
韓昭釐侯出弋,
靷偏緩。
昭釐侯居車上,
謂其僕曰:
「靷不偏緩乎?」
其僕曰:
「然。」
至舍,
昭釐侯射鳥,
其右攝其一靷,
適之。


昭釐侯已射,
駕而歸,
上車,
選間,
曰:
「鄉者靷偏緩,
今適,
何也?」


其右從後對曰:
「今者臣適之。」
昭釐侯至,
詰車令。
各避舍。
故擅為妄意之道雖當,
賢主不由也。


[025-31a]
今有人於此,
擅矯行則免國家,
利輕重則若衡石,
為方圜則若規矩,
此則工矣巧矣,
而不足法。


法也者,
眾之所同也,
賢不肖之所以其力也。
謀出乎不可用,
事出乎不可同,
此為先王之所舍也。


[025-32a]
25.6 《慎小》
[025-33a]


六曰:
上尊下卑。
卑則不得以小觀上。
尊則恣,
恣則輕小物,
輕小物則上無道知下。
下無道知上。
上下不相知,
則上非下,
下怨上矣。


人臣之情,
不能為所怨;
人主之情,
不能愛所非;
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故賢主謹小物以論好惡。


[025-34a]
巨防容螻,
而漂邑殺人;
突洩一(煙)熛,
而焚宮燒積;
將失一令,
而軍破身死;
主過一言,
而國殘名辱,
為後世笑。


[025-35a]
衛獻公戒孫林父、甯殖食。
鴻集于囿,
虞人以告,
公如囿射鴻。
二子待君,
日晏,
公不來至,
來不釋皮冠而見二子。
二子不說,
逐獻公,
立公子黚。


衛莊公立,
欲逐石圃,
登臺以望,
見戎州而問之曰:
「是何為者也?」
侍者曰:
「戎州也。」
莊公曰:
「我姬姓也。
戎人安敢居國?」
使奪之宅,
殘其州。


晉人適攻衛,
戎州人因與石圃殺莊公,
立公子起。
此小物不審也。
人之情不蹶於山,
而蹶於垤。


[025-36a]
齊桓公即位,
三年三言,
而天下稱賢,
群臣皆說。
去肉食之獸,
去食粟之鳥,
去絲罝之網。


[025-37a]
吳起治西河,
欲諭其信於民,
夜日置表於南門之外,
令於邑中曰:
「明日有人能僨南門之外表者,
仕長大夫。」
明日日晏矣,
莫有僨表者。


民相謂曰:
「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
「試往僨表,
不得賞而已,
何傷?」
往僨表,
來謁吳起。
吳起自見而出,
仕之長大夫。


夜日又復立表,
又令於邑中如前。
邑人守門爭表,
表加植,
不得所賞。
自是之後,
民信吳起之賞罰。
賞罰信乎民,
何事而不成,
豈獨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