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13-1a]

13 有始覽第一



13.1《有始》
[013-2a]


一曰:天地有始。
天微以成,
地塞以形。
天地合和,
生之大經也。
以寒以暑日月晝夜知之,
以殊形殊能異宜說之。
夫物合而成、離而生。
知合知成,
知離知生,
則天地平矣。
平也者,
皆當察其情、處其形。


[013-3a]
天有九野,
地有九州,
土有九山,
山有九塞,
澤有九藪,
風有八等,
水有六川。


[013-4a]
何謂九野?
中央曰鈞天,
其星角、亢、氐。
東方曰蒼天,
其星房、心、尾。
東北曰變天,
其星箕、斗、牽牛。
北方白曰玄天,
其星婺女、虛、危、營室。


西北曰幽天,
其星東壁、奎、婁。
西方曰顥天,
其星胃、昴、畢。
西南曰朱天,
其星觜嶲、參、東井。
南方曰炎天,
其星輿鬼、柳、七星。
東南曰陽天,
其星張、翼、軫。


[013-5a]
何謂九州?
河、漢之間為豫州,
周也。
兩河之間為冀州,
晉也。
河、濟之間為兗州,
衛也。
東方為青州,
齊也。


泗上為徐州,
魯也。
東南為楊州,
越也。
南方為荊州,
楚也。
西方為雍州,
秦也。
北方為幽州,
燕也。


[013-6a]
何謂九山?
會稽,
太山,
王屋,
首山,
太華,
岐山,
太行,
羊腸,
孟門。


[013-7a]
何謂九塞?
大汾,
冥阨,
荊阮,
方城,
殽,
井陘,
疵處令疵,
句注,
居庸。


[013-8a]
何謂九藪?
吳之具區,
楚之雲夢,
秦之陽華,
晉之大陸,
梁鄭之圃田,
宋之孟諸,
齊之海隅,
趙之鉅鹿,
燕之大昭昭余。


[013-9a]
何謂八風?
東北曰炎風,
東方曰滔風,
東南曰熏風,
南方曰巨風,
西南曰淒風,
西方曰飂風,
西北曰厲風,
北方曰寒風。


[013-10a]
何謂六川?
河水,
赤水,
遼水,
黑水,
江水,
淮水。


[013-11a]
凡四海之內,
東西二萬八千里,
南北二萬六千里,
水道八千里,
受水者亦八千里,
通谷六,
名川六百,
陸注三千,
小水萬數。


[013-12a]
凡四極之內,
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里,
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里。


[013-13a]
極眾星與天俱遊,
而天樞極星不移。


[013-14a]
冬至日行遠道,
周行四極,
命為玄明。
夏至日行近道,
乃參于上。
當樞之下無晝夜。
白民之南,
建木之下,
日中無影,
呼而無響,
蓋天地之中也。


[013-15a]
天地萬物,
一人之身也,
此之謂大同。
眾耳目鼻口也,
眾五穀寒暑也,
此之謂眾異。
則萬物備也。


天斟萬物,
聖人覽焉,
以觀其類。
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
雷電之所以生,
陰陽材物之精,
人民禽獸之所安平。


[013-16a]
13.2《應同》
[013-17a]


二曰:凡帝王者之將興也,
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
天先見大螾大螻,
黃帝曰「土氣勝」,
土氣勝,
故其色尚黃,
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
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禹曰「木氣勝」,
木氣勝,
故其色尚青,
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
天先見金刃生於水,
湯曰「金氣勝」,
金氣勝,
故其色尚白,
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
天先見火赤烏衘丹書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氣勝」,
火氣勝,
故其色尚赤,
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將水,
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
故其色尚黑,
其事則水。


水氣至而不知數備,
將徙于土,
天為者時,
而不助農於下。
類固相召,
氣同則合,
聲比則應。
故鼓宮而宮動,
鼓角而角動。


平地注水,
水流濕。
均薪施火,
火就燥。
山雲草莽,
水雲角魚鱗,
旱雲煙火,
雨雲水波,
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


故以龍致雨,
以形逐影。
師之所處,
必生棘楚。
禍福之所自來,
眾人以為命,
安知其所。


[013-18a]
夫巢覆毀卵卵毀,
則鳳凰不至;
刳獸食胎,
則麒麟不來;
乾澤涸漁,
則龜龍不住。
物之從同,
不可為記。
子不遮乎親,
臣不遮乎君。
同則來,
異則去。


故君雖尊,
以白為黑,
臣不能聽;
父雖親,
以黑為白,
子不能從。


黃帝曰:
「芒芒昧昧,
因天之威,
與元同氣。」
故曰同氣賢於同義,
同義賢於同力,
同力賢於同居,
同居賢於同名。


帝者同氣,
王者同義,
霸者同力,
勤者同居則薄矣,
亡者同名則觕矣。
其智彌觕者,
其所同彌觕;
其智彌精者,
其所同彌精;
故凡用意不可不精。


夫精,
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成齊類同皆有合,
故堯為善而眾善至,
桀為非而眾非來。
《商箴》云:
「天降災布祥,
並有其職」,


以言禍福人或召之也。
故國亂非獨亂也,
又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
召寇則無以存矣。


[013-19a]
凡兵之用也,
用於利,
用於義。
攻亂則脆服,
脆服則攻者利。
攻亂則義,
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
中主猶且為之,
況於賢主乎?


故割地寶器,
卑辭屈服,
不足以止攻,
惟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
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
非為利則因固為名也,
名實不得,
國雖彊大,
者則曷為攻矣?
解在乎史墨來而輟不襲衛,
趙簡子可謂知動靜矣。


[013-20a]
13.3《去尤》


[013-21a] 三曰:
世之聽者,
多有所尤,
多有所尤則聽必悖矣。
所以尤者多故,
其要必因人所喜,
與因人所惡。
東面望者不見西墻,
南鄉視者不覩北方,
意有所在也。


[013-22a]
人有亡鈇者,
意其鄰之子,
視其行步竊鈇也,
顏色竊鈇也,
言語竊鈇也,
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相抇其谷而得其鈇,
他日復見其鄰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其鄰之子非變也,
己則變矣。
變也者無他,
有所尤也。


[013-23a]
邾之故法,
為甲裳以帛。
公息忌謂邾君曰:
「不若以組。
凡甲之所以為固者,
以滿竅也。
今竅滿矣,
而任力者半耳。
且組則不然,
竅滿則盡任力矣。」


邾君以為然,
曰:
「將何所以得組也?」
公息忌對曰:
「上用之則民為之矣。」
邾君曰:
「善。」
下令,
令官為甲必以組。


公息忌知說之行也,
因令其家皆為組。
人有傷之者曰:
「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
其家多為組也。」
邾君不說,
於是復下令,
令官為甲無以組。
此邾君之有所尤也。


為甲以組而便,
公息忌雖多為組,
何傷也?
以組不便,
公息忌雖無為組,
亦何益也?
為組與不為組,
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
用組之心,
不可不察也。


[013-24a]
魯有惡者,
其父出而見商咄,
反而告其鄰曰:
「商咄不若吾子矣。」
且其子至惡也,
商咄至美也。
彼以至美不如至惡,
尤乎愛也。
故知美之惡,
知惡之美,
然後能知美惡矣。


莊子曰:
「以瓦殶者翔,
以鉤殶者戰,
以黃金殶者殆。
其祥一也,
而有所殆者,
必外有所重者也。
外有所重者,
泄蓋內掘。」
魯人可謂外有重矣。


[013-25a]
解在乎齊人之欲得金也,
及秦墨者之相妬也,
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則得之矣。
若植木而立乎獨,
必不合於俗,
則何可擴矣。


[013-26a]
13.4《聽言》
[013-27a]


四曰:凡聽言不可不察。
不察則善不善不分。
善不善不分,
亂莫大焉。
三代分善不善,
故王。


今天下彌衰,
聖王之道廢絕。
世主多盛其歡樂,
大其鍾鼓,
侈其臺榭苑囿,
以奪人財;
輕用民死,
以行其忿;


老弱凍餒,
夭膌壯狡,
汔盡窮屈,
加以死虜;
攻無辠之國以索地,
誅不辜之民以來利;
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
不亦難乎?


今人曰:
「其某氏多貨,
其室培濕,
守狗死,
其勢可穴也」,
則必非之矣。


曰:
「某國饑,
其城郭(痺)庳,
其守其具寡,
可襲而篡之」,
則不非之,
乃不知類矣。


《周書》曰:
「往者不可及,
來者不可待,
賢明其世,
謂之天子。」
故當今之世,
有能分善不善者,
其王不難矣。
善不善本於義,
不以愛,
愛利之為道大矣。
夫流於海者,
行之旬月,
見似人者而喜矣。
及其朞年也,
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


夫去人滋久,
而思人滋深歟!
亂世之民,
其去聖王亦久矣。
其願見之,
日夜無間,
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
不可不務也。


[013-28a]
功先名,
事先功,
言先事。
不知事惡能聽言?
不知情惡能當言?
其與人穀言也,
其有辯乎?
其無辯乎?


造父始習於大豆,
蠭門始習於甘蠅,
御大豆,
射甘蠅,
而不徙人之以為性者也。
不徙之,
所以致遠追急也,
所以除害禁暴也。
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
然後能聽說。


不習其心,
習之於學問。
不學而能聽說者,
古今無有也。
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
公孫龍之說燕昭王以偃兵及應空洛之遇也,
孔穿之議公孫龍,
翟翦之難惠子之法。
此四士者之議,
皆多故矣,
不可不獨論。


[013-29a]
13.5《謹聽》
[013-30a]


五曰: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髮,
一食而三起,
以禮有道之士,
通乎己之不足也。
通乎己之不足,
則不與物爭矣。
愉易平靜以待之,
使夫自得之;
因然而然之,
使夫自言之。


亡國之主反此,
乃自賢而少人,
少人則說者持容而不極,
聽者自多而不得,
雖有天下何益焉?
是乃冥之昭,
亂之定,
敗之成,
危之寧,
故殷、周以亡,
比干以死,
誖而不足以舉。


故人主之性,
莫過乎所疑,
而過於其所不疑;
不過乎所不知,
而過於其所以知。
故雖不疑,
雖已知,
必察之以法,
揆之以量,
驗之以數。
若此則是非無所失,
而舉措無所過矣。


[013-31a]
夫堯惡得賢天下而試舜?
舜惡得賢天下而試禹?
斷之於耳而已矣。
耳之可以斷也,
反性命之情也。
今夫惑者,
非知反性命之情,
其次非知觀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則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
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


太上知之,
其次知其不知。
不知則問,
不能則學。
《周箴》曰:
「夫自念斯,
學德未暮。」


學賢問,
三代之所以昌也。
不知而自以為知,
百禍之宗也。
名不徒立,
功不自成,
國不虛存,
必有賢者。
賢者之道,
牟而難知,
妙而難見。


故見賢者而不聳則不(愓)惕於心,
不(愓)惕於心則知之不深。
不深知賢者之所言,
不祥莫大焉。


[013-32a]
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
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
今周室既滅,
而天子已絕。
亂莫大於無天子,
無天子則(疆)彊者勝弱,
眾者暴寡,
以兵相殘,
不得休息,
今之世當之矣。


故當今之世,
求有道之士,
則於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閒之所,
若此則幸於得之矣。
得之則何欲而不得?
何為而不成?
太公釣於滋泉,
遭紂之世也,
故文王得之而王。


文王,
千乘也;
紂,
天子也。
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
知之與不知也。
諸眾齊民,
不待知而使,
不待禮而令。


若夫有道之士,
必禮必知,
然後其智能可盡。
解在乎勝書之說周公,
可謂能聽矣;
齊桓公之見小臣稷,
魏文侯之見田子方也,
皆可謂能禮士矣。


[013-33a]
13.6《務本》
[013-34a]


六曰:
嘗試觀上古記,
三王之佐,
其名無不榮者,
其實無不安者,
功大故也。
《詩》云:
「有晻淒淒,
興雲祁祁,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三王之佐,
皆能以公及其私矣。
俗主之佐,
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
而其名無不辱者,
其實無不危者,
無(公)功故也。


皆患其身之不貴於國也,
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
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而不患其國之不大也;
此所以欲榮而愈辱也,
欲安而益危也。


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
主之本在於宗廟,
宗廟之本在於民,
民之治亂在於有司。
《易》曰:
「復自道,
何其咎,
吉。」
以言本無異則動卒有喜。


今處官則荒亂,
臨(射)財則貪得,
列近則持諫,
將眾則罷怯,
以此厚望於主,
豈不難哉?[013-35a]


今有人於此,
修身會計則可恥,
臨財物資盡則為己,
若此而富者,
非盜則無所取。
故榮富非自至也,
緣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
誣也;
無伐功而求榮富,
詐也;
詐誣之道,
君子不由。


人之議多曰:
「上用我則國必無患。」
用己者未必是也,
而莫若其身自賢,
而己猶有患,
用己於國,
惡得無患乎?


己,
所制也,
釋其所制,
而奪乎其所不制,
誖,
未得治國治官可也。


若夫內事親,
外交友,
必可得也。
苟事親未孝,
交友未篤,
是所未得,
惡能善之矣?
故論人無以其所未得,
而用其所已得,
可以知其所未得矣。


[013-36a]
古之事君者,
必先服能然後任,
必反情然後受。
主雖過與,
臣不徒取。
《大雅》曰:
「上帝臨汝,
無貳爾心」,
以言忠臣之行也。
解在乎鄭君之問被瞻之義也,
薄疑應衛嗣君以無重稅,
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013-37a]
13.7《諭大》
[013-38a]


七曰: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
既足以成帝矣。
禹欲帝而不成,
既足以正殊俗矣。
湯欲繼禹而不成,
既足以服四荒矣。
武王欲及湯而不成,
既足以王(道)通達矣。
五伯欲繼三王而不成,
既足以為諸侯長矣。


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
既足以成顯名矣。
夫大義之不成,
既有成矣已。
《夏書》曰:
「天子之德廣運,
乃聖乃神,
乃武乃文。」
故務在事,
事在大。


[013-39a]
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不周,
山大則有虎豹熊螇蛆,
水大則有蛟龍黿鼉鱣鮪。
《商書》曰:
「五世之廟,
可以觀怪;
萬夫之長,
可以生謀。」


(室)空中之無澤陂也,
井中之無大魚也,
新林之無長木也,
凡謀物之成也,
必由廣大眾多長久,
信也。


[013-40a]
季子曰:
「燕雀爭善處於一屋之下,
子母相哺也,
姁姁焉相樂也,
自以為安矣。
竈突決,
則火上焚棟,
燕雀顏色不變,
是何也?
乃不知禍之將及己也,
不亦愚乎?
為人臣而免於燕雀之智者寡矣。


夫為人臣者,
進其爵祿富貴,
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
姁姁焉相樂也,
而以危其社稷,
其為竈突近也,
而終不知也,
其與燕雀之智不異矣。


故曰:
『天下大亂,
無有安國;
一國盡亂,
無有安家;
一家皆亂,
無有安身』,
此之謂也。


故小之定也必恃大,
大之安也必恃小。
小大貴賤,
交相為恃,
然後皆得其樂。」
定賤小在於貴大,
解在乎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
杜赫說周昭文君以安天下,
及匡章之難惠子以王齊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