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開春論第一
21.1《開春》
[021-2a]
一曰:
開春始雷則蟄蟲動矣,
時雨降則草木育矣,
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德,
積眾善,
而鳳皇聖人皆來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
好賢仁,
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
周厲之難,
天子曠絕,
而天下皆來謂矣。
以此言物之相應也,
故曰行也成也。
善說者亦然,
言盡理而得失利害定矣,
豈為一人言哉?[021-3a]
魏惠王死,
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
至於牛目。
群臣多諫於太子者,
曰:
「雪甚如此,
而行葬,
民必甚疾之,
官費又恐不給。
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
「為人子者,
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
而不行先王之葬,
不義也。
子勿復言。」
群臣皆莫敢諫,
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
「吾未有以言之。
是其唯惠公乎?
請告惠公。」
惠公曰:
「諾。」
駕而見太子曰:
「葬有日矣。」
太子曰:
「然。」
惠公曰:
「昔王季歷葬於渦山之尾,
欒水齧其墓,
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
『譆!
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天)夫,
故使欒水見之。』
於是出而為之張朝,
百姓皆見之,
三日而後更葬,
此文王之義也。
今葬有日矣,
而雪甚,
及牛目,
難以行,
太子為及日之故,
得無嫌於欲亟葬乎?
願太子易日。
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
故使雨雪甚。
因弛期而更為日,
此文王之義也。
若此而不為,
意者羞法文王也?」
太子曰:
「甚善。
敬弛期,
更擇葬日。」
惠子不徒行其說也,
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說文王之義。
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
豈小功也哉![021-4a]
韓氏城新城,
期十五日而成。
(叚)段喬為司空。
有一縣後二日,
(叚)段喬執其吏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
「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
願委之先生。」
封人子高曰:
「諾。」
乃見(叚)段喬,
自扶而上城。
封人子高左右望曰:
「美哉城乎!
一大功矣。
子必有厚賞矣。
自古及今,
功若此其大也,
而能無有罪戮者,
未嘗有也。」
封人子高出,
(叚)段喬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縳)縛也而出之。
故曰封人子高為之言也,
而匿己之為而為也;
(叚)段喬聽而行之也,
匿己之行而行也。
說之行若此其精也。
封人子高可謂善說矣。
[021-5a]
叔嚮之弟羊舌虎善欒盈,
欒盈有罪於晉,
晉誅羊舌虎,
叔嚮為之奴而朡。
祈奚曰:
「吾聞小人得位,
不爭不祥;
君子在憂,
不救不祥。」
乃往見范宣子而說也,
曰:
「聞善為國者,
賞不過而刑不慢。
賞過則懼及淫人,
刑慢則懼及君子。
與其不幸而過,
寧過而賞淫人,
毋過而刑君子。
故堯之刑也,
殛鯀於虞而用禹;
周之刑也,
戮管、蔡而相周公;
不慢刑也。」
宣子乃命吏出叔嚮。
救人之患者,
行危苦而不避煩辱,
猶不能免。
今祈奚論先王之德,
而叔(向)嚮得免焉。
學豈可以已哉?
類多若此。
二曰:
今有良醫於此,
治十人而起九人,
所以求之萬也。
故賢者之致功名也,
必乎良醫,
而君人者不知疾求,
豈不過哉?
今夫(寒)塞者,
勇力、時日、卜筮、禱祠無事焉,
善者必勝。
立功名亦然,
要在得賢。
魏文侯師卜子夏,
友田子方,
禮段干木,
國治身逸。
天下之賢主,
豈必苦形愁慮哉?
執其要而已矣。
雪霜雨露時,
則萬物育矣,
人民修矣,
疾病妖厲去矣。
故曰堯之容若委衣裘,
以言少事也。
[021-8a]
宓子賤治單父,
彈鳴琴,
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巫馬期以星出,
以星入,
日夜不居,
以身親之,
而單父亦治。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
宓子曰:
「我之謂任人,
子之謂任力。
任力者故勞,
任人者故逸。」
人謂宓子則君子矣,
逸四肢,
全耳目,
平心氣,
而百官以治(義)矣。
任其數而已矣。
巫馬期則不然,
弊生事精,
勞手足,
煩教詔,
雖治猶未至也。
三曰:
今夫爚蟬者,
務在乎明其火,
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
雖振其樹,
何益?
明火不獨在乎火,
在於闇。
當今之時世闇甚矣,
人主有能明其德者,
則天下之士,
其歸之也,
若蟬之走明火也。
凡國不徒安,
名不徒顯,
必得賢士。
[021-11a]
趙簡子晝居,
喟然太息曰:
「異哉!
吾欲伐衛十年矣,
而衛不伐。」
侍者曰:
「以趙之大,
而伐衛之細,
君若不欲則可也。
君若欲之,
請令伐之。」
簡子曰:
「不如而言也。
衛有士十人於吾所。
吾乃且伐之,
十人者其言不義也,
而我伐之,
是我為不義也。」
故簡子之時,
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
歿簡子之身。
衛可謂知用人矣,
遊十士而國家得安。
簡子可謂好從諫矣,
聽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
[021-12a]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
其僕曰:
「君胡為軾?」
曰:
「此非段干木之閭歟?
段干木蓋賢者也,
吾安敢不軾?
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
吾安敢驕之?
段干木光乎德,
寡人光乎地;
段干木富乎義,
寡人富乎財。」
其僕曰:
「然則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請相之,
段干木不肯受。
則君乃致祿百萬,
而時往問之。
於是國人皆喜,
相與誦之曰:
「吾君好正,
段干木之敬;
吾君好忠,
段干木之隆。」
居無幾何,
秦興兵欲攻魏,
司馬唐諫秦君曰:
「段干木賢者也,
而魏禮之,
天下莫不聞,
無乃不可加兵乎!」
秦君以為然,
乃按兵,
輟不敢攻之。
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
嘗聞君子之用兵也,
莫見其形,
其功已成,
其此之謂也。
野人之用兵也,
鼓聲則似雷,
號呼則動地,
塵氣充天,
流矢如雨,
扶傷輿死,
履腸涉血,
無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澤矣,
而國之存亡、主之死生猶不可知也,
其離仁義亦遠矣。
四曰:
身者、所為也,
天下者、所以為也,
審所為所以為而輕重得矣。
今有人於此,
斷首以易冠,
殺身以易衣,
世必惑之。
是何也?
冠所以飾首也,
衣所以飾身也,
今殺所飾而要所以飾,
則不知所為矣。
世之走利,
有似於此。
危身傷生、刈頸斷頭以徇利,
則亦不知所為也。
[021-15a]
太王亶父居邠,
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事之以珠玉而不肯,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太王亶父曰: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
與人之父處而殺其子,
吾不忍為也。
子皆勉處矣,
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
且吾聞之也:
不以其所以養害其所養。」
杖策而去之,
民相連而從之,
遂成國於岐山之下。
太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
雖貴富不以養傷身,
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祿,
則必重失之。
生之所自來者久矣,
而輕失之,
豈不惑哉?[021-16a]
韓、魏相與爭侵地。
子華子見昭釐侯,
昭釐侯有憂色。
子華子曰:
「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
書之言曰:
『左手攫之則右手廢,
右手攫之則左手廢,
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將攫之乎?
亡其不與?」
昭釐侯曰:
「寡人不攫也。」
子華子曰:
「甚善。
自是觀之,
兩臂重於天下也,
身又重於兩臂。
韓之輕於天下遠矣,
今之所爭者,
其輕於韓又遠,
君固愁身傷生以憂之(臧)戚不得也?」
昭釐侯曰:
「善。
教寡人者眾矣,
未嘗得聞此言也。」
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知輕重,
故論不過。
[021-17a]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
「身在江海之上,
心居乎魏闕之下,
柰何?」
詹子曰:
「重生。
重生則輕利。」
中山公子牟曰:
「雖知之,
猶不能自勝也。」
詹子曰:
「不能自勝則縱之。
神無惡乎
不能自勝而強不縱者,
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021-18a]
21.5《愛類》
[021-19a]
五曰:
仁於他物,
不仁於人,
不得為仁;
不仁於他物,
獨仁於人,
猶若為仁。
仁也者,
仁乎其類者也。
故仁人之於民也,
可以便之,
無不行也。
《神農之教》曰:
「士有當年而不耕者,
則天下或受其饑者矣;
女有當年而不績者,
則天下或受其寒者矣。」
故身親耕,
妻親績,
所以見致民利也。
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
而時往來乎王公之朝,
非以要利也,
以民為務故也。
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
則天下歸之矣。
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
非必隳人之城郭、殺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眾矣,
而事皆不同。
其當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021-20a]
公輸般為高雲梯,
欲以攻宋。
墨子聞之,
自魯往,
裂裳裹足,
日夜不休,
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見荊王曰:
「臣北方之鄙人也,
聞大王將攻宋,
信有之乎?」
王曰:
「然。」
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
且有不義,
則曷為攻之?」
墨子曰:
「甚善。
臣以宋必不可得。」
王曰:「公輸般、
天下之巧工也,
已為攻宋之械矣。」
墨子曰:
「請令公輸般試攻之,
臣請試守之。」
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
墨子設守宋之備。
公輸般九攻之,
墨子九卻之,
不能入,
故荊輟不攻宋。
墨子能以術禦荊、免宋之難者,
此之謂也。
[021-21a]
聖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無有。
昔上古龍門未開,
呂梁未發,
河出孟門,
大溢逆流,
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
盡皆滅之,
名曰鴻水。
禹於是䟽河決江,
為彭蠡之障,
乾東土,
所活者千八百國,
此禹之功也。
勤勞為民,
無苦乎禹者矣。
[021-22a]
匡章謂惠子曰:
公之學去尊,
今又王齊王,
何其到也?
惠子曰:
今有人於此,
欲必擊其愛子之頭,
石可以代之。
匡章曰:
「公取之代乎,
其不與?
施取代之。
「子頭所重也,
石所輕也。
擊其所輕以免其所重,
豈不可哉?
匡章曰:
齊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擊人而不止者,
其故何也?惠子曰:
大者可以王,
其次可以霸也。
今可以王齊王而壽黔首之命,
免民之死,
是以石代愛子頭也,
何為不為?
民寒則欲火,
暑則欲冰,
燥則欲濕,
濕則欲燥。
寒暑燥濕相反,
其於利民一也。
利民豈一道哉?
當其時而已矣。
[021-23a]
21.6《貴卒》
[021-24a]
六曰:
力貴突,
智貴卒。
得之同則遬為上,
勝之同則溼為下。
所為貴驥者,
為其一日而千里也,
旬日取之,
與駑駘同。
所為貴鏃矢者,
為其應聲而至也。
終日而至,
則與無至同。
[021-25a]
吳起謂荊王曰:
「荊所有餘者地也,
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
臣不得而為也。」
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
皆甚苦之。
荊王死,
貴人皆來,
尸在堂上,
貴人相與射吳起。
吳起號呼曰:
「吾示子吾用兵也。」
拔矢而走,
伏尸插矢而疾言曰:
「群臣亂王。」
吳起死矣。
且荊國之法,
麗兵於王尸者,
盡加重罪,
逮三族。
吳起之智,
可謂捷矣。
[021-26a]
齊襄公即位,
憎公孫無知,
收其祿。
無知不說,
殺襄公。
公子(紏)糾走魯,
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國人殺無知,
未有君,
公子(紏)糾與公子小白皆歸,
俱至,
爭先入公家。
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
中鉤。
鮑叔御,
公子小白僵。
管子以為小白死,
告公子(紏)糾曰:
「安之。
公子小白已死矣。」
鮑叔因疾驅先入,
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
鮑叔之智應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
其智若鏃矢也。
[021-27a]
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東周,
伶悝僵,
令其子速哭曰:
「以誰刺我父也?」
刺者聞,
以為死也。
周以為不信,
因厚罪之。
[021-28a]
趙氏攻中山。
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鴥,
衣鐵甲、操鐵杖以戰,
而所擊無不碎,
所衝無不陷,
以車投車,
以人投人也,
幾至將所而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