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先識覽第四
16.1《先識》
[016-2a]
一曰:
凡國之亡也,
有道者必先去,
古今一也。
地從於城,
城從於民,
民從於賢。
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
民得而城得,
城得而地得。
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
得其要而已矣。
[016-3a]
夏太史令終古,
出其圖法,(埶)執而泣之。
夏桀迷惑,
暴亂愈甚,
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
湯喜而告諸侯曰:
「夏王無道,
暴虐百姓,
窮其父兄,
恥其功臣,
輕其賢良,
棄義聽讒,
眾庶咸怨,
守法之臣,
自歸于商。」[016-4a]
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暴亂迷惑也,
於是載其圖法,
出亡之周。
武王大說,
以告諸侯曰:
「商王大亂,
沈于酒德,
辟遠箕子,
爰近姑與息,
妲己為政,
賞罰無方,
不用法式,
殺三不辜,
民大不服,
守法之臣,
出奔周國。」[016-5a]
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
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
以其圖法歸周。
周威公見而問焉,
曰:
「天下之國其孰先亡?」
對曰:
「晉先亡。」
威公問其故。
對曰:
「臣比在晉也,
不敢直言。
示晉公以天妖,
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當,
曰:
『是何能為?』
又示以人事多不義,
百姓皆鬱怨,
曰:
『是何能傷?』
又示以鄰國不服,
賢良不舉,
曰:
『是何能害?』
如是,
是不知所以亡也,
故臣曰晉先亡也。」
居三年,
晉果亡。
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
曰:
「孰次之?」
對曰:
「中山次之。」
威公問其故。
對曰:
「天生民而令有別。
有別,
人之義也,
所以異於禽獸麋鹿也,
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
中山之俗,
以晝為夜,
以夜繼日,
男女切倚,
固無休息,
淫昏康樂,
歌謠好悲。
其主弗知惡。
此亡國之風也。
臣故曰中山次之。」
居二年,
中山果亡。
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
曰:
「孰次之?」
屠黍不對。
威公固問焉。
對曰:
「君次之。」
威公乃懼,
求國之長者,
得義蒔、田邑而禮之,
得史驎、趙駢以為諫臣,
去苛令三十九物,
以告屠黍。
對曰:
「其尚終君(子)之身乎!」
曰:
「臣聞之:
國之興也,
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
國之亡也,
天遺之亂人與善(謏)諛之士。」
威公薨,
肂,
九月不得葬,
周乃分為二。
故有道者之言也,
不可不重也。
[016-6a]
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
食人未咽,
害及其身,
以言報更也。
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
中山之王欲留之,
白圭固辭,
乘輿而去;
又之齊,
齊王亦欲留之仕,
又辭而去。
人問其故。
曰:
「之二國者皆將亡。
所學者、國有五盡。
何謂五盡?
曰:
莫之必則信盡矣,
莫之譽則名盡矣,
莫之愛則親盡矣,
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
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
國有此五者,
無(辜)幸必亡。
中山、齊皆當此。」
若使中山之王與齊王,
聞五盡而更之,
則必不亡矣。
其患在不聞也,
雖聞之又不信也。
然則人主之務,
在乎善聽而已矣。
夫五割而與趙,
悉起而距軍乎濟上,
未有益也。
是棄其所以存,
而造其所以亡也。
二曰:
天下雖有有道之士,
(國)固猶少。
千里而有一士,
比肩也;
累世而有一聖人,
繼踵也。
士與聖人之所自來,
若此其難也,
而治必待之,
治奚由至乎?
雖幸而有,
未必知也,
不知則與無賢同。
此治世之所以短,
而亂世之所以長也。
故王者不四,
霸者不六,
亡國相望,
囚主相及。
得士則無此之患。
此周之所封四百餘,
服國八百餘,
今無存者矣,
雖存皆嘗亡矣。
賢主知其若此也,
故(曰)日慎一日,
以終其世。
譬之若登山者,
處已高矣,
左右視,
尚巍巍焉山在其上矣。
賢者之所與處,
有似於此。
身已賢矣,
行已高矣,
左右視,
尚盡賢於己也。
故周公旦曰:
「(吾不如)不如吾者,
吾不與處,
累我者也;
與我齊者,
吾不與處,
無益我者也。」
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
賢者之可得與處也,
禮之也。
主賢世治,
則賢者在上;
主不肖世亂,
則賢者在下而佞進。今周室既滅,
天下既廢。
亂莫大於無天子,
無天子則彊者勝弱,
眾者暴寡,
以兵相剗,
不得休息,
而佞進,
今之世當之矣。
故當今之世欲求有道之士,
則於江海之上,
山谷之中,
僻遠幽閒之所,
若此則幸於得之矣。
太公釣於滋泉,
遭紂之世也,
故文王得之
而王,
文王、千乘也,
紂、天子也,
天子失之,
而千乘得之,
知之與不知也。
諸眾齊民,
不待知而使,
不待禮而令;
若夫有道之士,
必禮必知,
然後其智能可盡也。
[016-9a]
晏子之晉,
見反裘負芻息於塗者,
以為君子也,
使人問焉,
曰:
「曷為而至此?」
對曰:
「齊人累之,
名為越石父。」
晏子曰:
「譆!」
遽解左驂以贖之,
載而與歸。
至舍,
弗辭而入。
越石父怒,
請絕。
晏子使人應之曰:
「嬰未嘗得交也,
今免子於患,
吾於子猶未可(邪)也?」
越石父曰:
「吾聞君子屈乎不己知者,
而伸乎(己知)知己者,
吾是以請絕也。」
晏子乃出見之曰:
「嚮也見客之容而已,
今也見客之志。
嬰聞察實者不留聲,
觀行者不譏辭。
嬰可以辭而無棄乎!」
越石父曰:
「夫子禮之,
敢不敬從。」
晏子遂以為上客。
俗人有功則德,
德則驕;
今晏子功免人於阨矣,
而反屈下之,
其去俗亦遠矣。
此(令)全功之道也。
[016-10a]
子列子窮,
容貌有饑色。
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
曰:
「子列禦寇,
蓋有道之士也,
居君之國而窮,
君無乃為不好士乎?」
鄭子陽令官遺之粟數十秉。
子列子出見使者,
再拜而辭。
使者去,
子列子入,
其妻望之而拊心,
曰:
「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
皆得逸樂。
今妻子有饑色矣,
君過而遺先生食,
先生又弗受也,
豈非命也哉!」
子列子笑而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遺我粟也,
至(已而)其罪我也,
有(罪)且以人言,
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難,
殺子陽。
受人之養,
而不死其難則不義,
死其難則死無道也。
死無道,
逆也。
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
豈不遠哉!
且方有饑寒之患矣,
而猶不苟取,
先見其化也。
先見其化而已動,
遠乎性命之情也。
三曰:
人之目、以照見之也,
以瞑則與不見同,
其所以為照、
所以為瞑、異。
瞑士未嘗照,
故未嘗見,
瞑者目無由接也。
無由接而言見,𧨆。
智亦然,
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
其所能接、所不能接異。
智者其所能接遠也,
愚者其所能接近也。
所能接近而告之以遠化,
奚由相得?
無由相得,
說者雖工,
不能喻矣。
戎人見暴布者而問之曰:
「何以為之莽莽也?」
指麻而示之。
怒曰:
「孰之壤壤也,
可以為之莽莽也?」
故亡國非無智士也,
非無賢者也,
其主無由接故也。
無由接之患,
自以為智,
智必不接。
今不接而自以為智,
悖。
若此則國無以存矣,
主無以安矣。
智無以接,
而自知弗智,
則不聞亡國,
不聞危君。
[016-13a]
管仲有疾。
桓公往問之曰:
「仲父之疾病矣,
將何以教寡人?」
管仲曰:
「齊鄙人有諺曰:
『居者無載,
行者無埋。』
今臣將有遠行,
胡可以問?」
桓公曰:
「願仲父之無讓也。」
管仲對曰:
「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
公曰:
「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
猶尚可疑耶?」
管仲對曰:
「人之情,
非不愛其子也,
其子之忍,
又將何有於君?」
公又曰:
「豎刁自宮以近寡人,
猶尚可疑耶?」
管仲對曰:
「人之情,
非不愛其身也,
其身之忍,
又將何有於君?」
公又曰:
「常之巫審於死生,
能去苛病,
猶尚可疑耶?」
管仲對曰:
「死生命也,
苛病失也。
君不任其命、
守其本,
而恃常之巫,
彼將以此無不為也。」
公又曰:
「衛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
其父死而不敢歸哭,
猶尚可疑耶?」
管仲對曰:
「人之情,
非不愛其父也,
其父之忍,
又將何有於君?」
公曰:
「諾。」
管仲死,
盡逐之,
食不甘,
宮不治,
苛病起,
朝不肅。
居三年,
公曰:
「仲父不亦過乎?
孰謂仲父盡之乎?」
於是皆復召而反之。
明年,
公有病,
常之巫從中出曰:
「公將以某日薨。」
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
塞宮門,
築高墻,
不通人,
矯以公令。
有一婦人踰垣入,
至公所。
公曰:
「我欲飲。」
婦人曰:
「吾無所得。」
公又曰:
「我欲飲。」
婦人曰:
「吾無所得。」
公曰:
「何故?」
對曰:
「常之巫從中出曰:
『公將以某日薨。』
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
塞宮門
築高墻
不通人,
故無所得。
衛公子啟方以書社四十下衛。」
公慨焉歎,
涕出曰:
「嗟乎!
聖人之所見,
豈不遠哉?
若死者有知,
我將何面目以見仲父乎?」
蒙衣袂而絕乎壽宮。
蟲流出於戶,
上蓋以楊門之扇,
三月不葬。
此不卒聽管仲之言也。
桓公非輕難而惡管子也,
無由接見也。
無由接,
固卻其忠言,而愛其所尊貴也。
四曰:
穴深尋則人之臂必不能極矣,
是何也?
不至故也。
智亦有所不至。
所不至,
說者雖辯,
為道雖精,
不能見矣。
故箕子窮于商,
范蠡流乎江。
[016-16a]
昔秦繆公興師以襲鄭,
蹇叔諫曰:
「不可。
臣聞之:
襲國邑,
以車不過百里,
以人不過三十里,
皆以其氣之趫與力之盛,
至,
是以犯敵能滅,
去之能速。
今行數千里、又數絕諸侯之地以襲國,
臣不知其可也。
君其重圖之。」
繆公不聽也。
蹇叔送師於門外,
衰絰而哭,
曰:
「師乎!
見其出而不見其入也。」
蹇叔有子曰申與視,
與師偕行。
蹇叔謂其子曰:
「晉若遏師必於殽。
女死不於南方之岸,
必於北方之岸,
為吾尸女之易。」
繆公聞之,
使人讓蹇叔曰:
「寡人興師,
未知何如?
今哭而送之,
是哭吾師也。」
蹇叔對曰:
「臣不敢哭師也。
臣老矣,
有子二人,
皆與師行,
比其反也,
非彼死則臣必死矣,
是故哭。」
師遂行,
過周,
王孫滿要門而窺之,
曰:
「嗚呼!
是師必有疵。
若無疵,
吾不復言道矣。
夫秦非他,
周室之建國也。
過天子之城,
宜橐甲束兵,
左右皆下,
以為天子禮。
今(初)袀服回建,
左不軾,
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
力則多矣,
然而寡禮,
安得無疵?」
師過周而東。
鄭賈人弦高、奚施將西市於周,
道遇秦師,
曰:
「嘻!
師所從來者遠矣,
此必襲鄭。」
遽使奚施歸告,
乃矯鄭伯之命以勞之,
曰:
「寡君固聞大國之將至久矣。
大國不至,
寡君與士卒竊為大國憂,
日無所與焉,
惟恐士卒罷弊與糗糧匱乏。
何其久也,
使人臣犒勞以璧,
膳以十二牛。」
秦三帥對曰:
「寡君之無使也,
使其三臣丙也、
(林)術也、視也於東邊候晉之道,
過是以迷惑陷入大國之地。」
不敢固辭,
再拜稽首受之。
三帥乃懼而謀曰:
「我行數千里、數絕諸侯之地以襲人,
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
此其備必已盛矣。」
還師而去之。
當是時也,
晉文公適薨,
未葬。
先軫言於襄公,
曰:
「秦師不可不擊也,
臣請擊之。」
襄公曰:
「先君薨,
尸在堂,
見秦師利而因擊之,
無乃非為人子之道歟?」
先軫曰:
「不(吊)弔吾喪,
不憂吾哀而不假道,
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若是而擊,
可大(疆)彊。
臣請擊之。」
襄公不得已而許之。
先軫遏秦師於殽而擊之,
大敗之,
獲其三帥以歸。
繆公聞之,
素服廟臨,
以說於眾曰:
「天不為秦國,
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諫,
以至於此患。」
此繆公非欲敗於殽也,
智不至也。
智不至則不信。
而言不可不信,
師之不反也從此生,
故不至之為害大矣。
[016-17a]
16.5《樂成》
[016-18a]
五曰:
大智不形,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016-19a]
禹之決江水也,
民聚瓦礫。
事已成,
功已立,
為萬世利。
禹之所見者遠也,
而民莫之知,
故民不可與慮化舉始,
而可以樂成功。
[016-20a]
孔子始用於魯。
魯人鷖誦之曰:
「麛裘而鞞,
投之無戾;
鞞而麛裘,
投之無郵。」
用三年,
男子行乎塗右,
女子行乎塗左,
財物之遺者,
民莫之舉。
大智之用,
固難踰也。
子產始治鄭,
使田有封洫,
都鄙有服。
民相與誦之曰:
「我有田疇,
而子產賦之。
我有衣冠,
而子產貯之。
孰殺子產,
吾其與之。」
後三年,
民又誦之曰:
「我有田疇,
而子產殖之。
我有子弟,
而子產誨之。
子產若死,
其使誰嗣之?」
使鄭簡、魯哀當民之誹訿也而因弗遂用,
則國必無功矣,
子產、孔子必無能矣。
非徒不能也,
雖罪施於民可也。
今世皆稱簡公、哀公為賢,
稱子產、孔子為能,
此二君者,
達乎任人也。
[016-21a]
舟車之始見也,
三世然後安之。
夫開善豈易哉?
故聽無事治。
事治之立也,
人主賢也。
魏攻中山,
樂羊將,
已得中山,
還反報文侯,
有貴功之色。
文侯知之,
命主書曰:
「群臣賓客所獻書者,
操以進之。」
主書舉兩篋以進。
令將軍視之,
書盡難攻中山之事也。
將軍還走,
北面再拜曰:
「中山之舉,
非臣之力,
君之功也。」
當此時也,
論士殆之日幾矣,
中山之不取也,
奚宜二篋哉?
一寸而亡矣。
文侯賢主也,
而猶若此,
又況於中主耶?
中主之患,
不能勿為,
而不可與莫為。
凡舉無易之事,
氣志視聽動作無非是者,
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為哉?
皆壹於為,
則無敗事矣。
此湯、武之所以大立功於夏、商,
而句踐之所以能報其讎也。
以小弱皆壹於為而猶若此,
又況於以(疆)彊大乎?[016-22a]
魏襄王與群臣飲,
酒酣,
王為群臣祝曰:
「令群臣皆得志。」
史起興而對曰:
「群臣或賢或不肖,
賢者得志則可,
不肖者得志則不可。」
王曰:
「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
史起對曰: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
鄴獨二百畝,
是田惡也。
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弗知用,
是其愚也;
知而弗言,
是不忠也。
愚與不忠,
不可效也。」
魏王無以應之。
明日,
召史起而問焉,
曰:
「漳水猶可以灌鄴田乎?」
史起對曰:
「可。」
王曰:
「子何不為寡人為之?」
史起曰:
「臣恐王之不能為也。」
王曰:
「子誠能為寡人為之,
寡人盡聽子矣。」
史起敬諾,
言之於王曰:
「臣為之,
民必大怨臣。
大者死,
其次乃藉臣。
臣雖死藉,
願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
「諾。」
使之為鄴令。
史起因往為之。
鄴民大怨,
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為之。
水已行,
民大得其利,
相與歌之曰:
「鄴有聖令,
時為史公,
決漳水,
灌鄴旁,
終古斥鹵,
生之稻(梁)粱。」
使民知可與不可,
則無所用矣。
賢主忠臣,
不能導愚教陋,
則名不冠後、實不及世矣。
史起非不知化也,
以忠於主也。
魏襄王可謂能決善矣。
誠能決善,
眾雖諠譁而弗為變。
功之難立也,
其必由哅哅邪。
國之殘亡,
亦猶此也。
故哅哅之中,
不可不味也。
中主以之哅哅也止善,
賢主以之哅哅也立功。
[016-23a]
16.6《察微》
[016-24a]
六曰: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
若白堊之與黑漆,
則無所用智,
雖愚猶可矣。
且治亂存亡則不然,
如(可不)如可知、不可知,
如(可不)如可見、不可見。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
故治亂存亡,
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
則大物不過矣。
[016-25a]
魯國之法,
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
有能贖之者,
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
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
「賜失之矣。
自今以往,
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
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
其人拜之以牛,
子路受之。
孔子曰:
「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
觀化遠也。
[016-26a]
楚之邊邑曰卑梁,
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
戲而傷卑梁之處女。
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
吳人應之不恭,
怒殺而去之。
吳人往報之,
盡屠其家。
卑梁公怒,
曰:
「吳人焉敢攻吾邑?」
舉兵反攻之,
老弱盡殺之矣。
吳王夷昧聞之怒,
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
克夷而後去之。
吳、楚以此大隆。
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於雞父,
大敗楚人,
獲其帥潘子臣、小帷子、陳夏齧,
又反伐郢,
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
實為鷄父之戰。
凡持國,
太上知始,
其次知終,
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
國必危,
身必窮。
《孝經》曰:
「高而不危,
所以長守貴也;
滿而不溢,
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
然後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016-27a]
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
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
羊斟御。
明日將戰,
華元殺羊饗士,
羊斟不與焉。
明日戰,
怒謂華元曰:
「昨日之事,
子為制;
今日之事,
我為制。」
遂驅入於鄭師。
宋師敗績,
華元虜。
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
戰,
大機也。
饗士而忘其御也,
將以此敗而為虜,
豈不宜哉?
故凡戰必悉熟偏備,
知彼知己,
然後可也。
[016-28a]
魯季氏與郈氏鬭雞。
郈氏介其鷄,
季氏為之金距。
季氏之鷄不勝。
季平子怒,
因(歸)侵郈氏之宮而益其宅。
郈昭伯怒,
傷之於昭公,
曰:
「禘於襄公之廟也,
舞者二人而已,
其餘盡舞於季氏。
季氏之(舞)無道無上久矣,
弗誅必危社稷。」
公怒,
不審,
乃使郈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
遂入其宮。
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
「無季氏,
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
陷西北隅以入之,
三家為一,
郈昭伯不勝而死。
昭公懼,
遂出奔齊,
卒於乾侯。
魯昭聽傷而不辯其義,
懼以魯國不勝季氏,
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
是不達乎人心也。
不達乎人心,
位雖尊,
何益於安也?
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
況於三季?
同惡固相助。
權物若此其過也。
非獨仲、叔氏也,
魯國皆恐。
魯國皆恐,
則是與一國為敵也,
其得至乾侯而卒猶遠。
[016-29a]
16.7《去宥》
[016-30a]
七曰:
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
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
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
對曰:
「謝子,
東方之辯士也,
其為人甚險,
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謝子至,
說王,
王弗聽。
謝子不說,
遂辭而行。
凡聽言,
以求善也。
所言苟善,
雖奮於取少主,
何損?
所言不善,
雖不奮於取少主,
何益?
不以善為之、愨,
而徒以取少主為之、悖,
惠王失所以為聽矣。
用志若是,
見客雖勞,
耳目雖弊,
猶不得所謂也。
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
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
罪殺不辜,
群臣擾亂,
國幾大危也。
人之老也,
形益衰,
而智益盛。
今惠王之老也,
形與智皆衰耶!
[016-31a] 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
昭釐惡之。
威王好制。
有中謝佐制者,
昭釐謂威王曰:
「國人皆曰:
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
王不說,
因䟽沈尹華。
中謝,
細人也,
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
文學之士不得進,
令昭釐得行其私。
故細人之言,
不可不察也。
且數怒人主,
以為姦人除路;
姦路以除而惡壅卻,
豈不難哉?
夫激矢則遠,
激水則旱,
激主則悖,
悖則無君子矣。
夫不可激者,
其唯先有度。
[016-32a]
鄰父有與人鄰者,
有枯梧樹。
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
鄰人遽伐之。
鄰父因請而以為薪。
其人不說曰:
「鄰者若此其險也,
豈可為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
夫請以為薪與弗請,
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016-33a]
齊人有欲得金者,
清旦,
被衣冠,
往鬻金者之所,
見人操金,
因攫而奪之。
吏(摶)搏而束(縳)縛之,
問曰:
「人皆在焉,
子攫人之金,
何故?」
對吏曰:
「殊不見人,
徒見金耳。」
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
固以晝為昏,
以白為黑,
以堯為桀,
宥之為敗亦大矣。
亡國之主,
其皆甚有所宥邪?
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
別宥(別)則能全其天矣。
八曰:
名正則治,
名喪則亂。
使名喪者,
淫說也。
說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
是不是而非不非。
故君子之說也,
足以言賢者之實、不肖者之充而已矣,
足以喻治之所悖、亂之所由起而已矣,
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獲以生而已矣。
[016-36a]
凡亂者,
刑名不當也。
人主雖不肖,
猶若用賢,
猶若聽善,
猶若為可者。
其患在乎所謂賢、(從)徒不肖也,
不所為善、而(從)徒邪辟也,
所謂可、徒悖逆也,
是刑名異充而聲實異謂也。
夫賢不肖、善邪辟、可悖逆,
國不亂、身不危奚待也?
齊湣王是以知說士,
而不知所謂士也。
故尹文問其故,
而王無以應。
此公(王)玉丹之所以見信而卓齒之所以見任也。
任卓齒而信公(王)玉丹,
豈非以自讎邪?[016-37a]
尹文見齊王。
齊王謂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而齊國無士,
何也?」
尹文曰:
「願聞何謂士?」
王未有以應。
尹文曰:
「今有人於此,
事親則孝,
事君則忠,
交友則信,
居鄉則悌,
有此四行者,
可謂士乎?」
齊王曰:
「此真所謂士已。」
尹文曰:
「王得若人,
肯以為臣乎?」
王曰:
「所願而不能得也。」
是時齊王好勇,
尹文曰:
「使若人於廟朝中,
深見侮而不鬭,
王將以為臣乎?」
王曰:
「否。
大夫見侮而不鬭,
則是辱也,
辱則寡人弗以為臣矣。」
尹文曰:
「雖見侮而不鬭,
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
是未失其所以為士一矣。
未失其所以為士一,
而王以為臣,
失其所以為士一,
而王不以為臣,
則嚮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
王無以應。
尹文曰:
「今有人君於此,
將治其國,
民有非則非之,
民無非則非之,
民有罪則罰之,
民無罪則罰之,
而惡民之難治可乎?」
王曰:
「不可。」
尹文曰:
「竊觀下吏之治齊也,
方若此也。」
王曰:
「使寡人治國信若是,
則民雖不治,
寡人弗怨也。
意者未至然乎。」
尹文曰:
「言之不敢無說。
請言其說。
王之令曰:
『殺人者死,
傷人者刑。』
民有畏王之令,
深見侮而不敢鬭者,
是全王之令也,
而王曰『見侮而不敢鬭者,
是辱之也』。
夫謂之辱者,
非(此)之(謂)也,此無非而王辱之也。
故因除其籍不以為臣也。
不以為臣者,
是罰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
齊王無以應。
論皆若此,
故國殘身危,
走而之穀,
如衛。
齊湣王、周室之孟侯也。
太公之所以老也。
桓公嘗以此霸矣,
管仲之辯名實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