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14-1a]

14 孝行覽第二



14.1《孝行》
[014-2a]


一曰:
凡為天下、治國家,
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
非耕耘種殖之謂,
務其人也。
務其人,
非貧而富之,
寡而眾之,
務其本也。
務本莫貴於孝。


人主孝,
則名章榮,
下服聽,
天下譽。
人臣孝,
則事君忠,
處官廉,
臨難死。
士民孝,
則耕芸疾,
守戰固,
不罷北。


夫孝,
三皇五帝之本務,
而萬事之紀也。


[014-3a]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
其惟孝也。
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䟽,
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輕。
今有人於此,
行於親重,
而不簡慢於輕䟽,
則是篤謹孝道,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故愛其親,
不敢惡人;
敬其親,
不敢慢人。
愛敬盡於事親,
光耀加於百姓,
究於四海,
此天子之孝也。


[014-4a]
曾子曰:
「身也者,
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
敢不敬乎?


居處不莊,
非孝也。
事君不忠,
非孝也。
莅官不敬,
非孝也。
朋友不篤,
非孝也。
戰陣無勇,
非孝也。
五行不遂,
災及乎親,
敢不敬乎?」[014-5a]


《商書》曰:
「刑三百,
罪莫重於不孝。」[014-6a]


曾子曰: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
貴德,
貴貴,
貴老,
敬長,
慈幼。
此五者,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所謂貴德,
為其近於聖也。
所謂貴貴,
為其近於君也。
所謂貴老,
為其近於親也。
所謂敬長,
為其近於兄也。
所謂慈幼,
為其近於弟也。」[014-7a]


曾子曰:
「父母生之,
子弗敢殺。
父母置之,
子弗敢廢。
父母全之,
子弗敢闕。
故舟而不游,
道而不徑,
能全支體,
以守宗廟,
可謂孝矣。」[014-8a]


養有五道:
修宮室,
安床(第)笫,
節飲食,
養體之道也。
樹五色,
施五采,
列文章,
養目之道也。


正六律,
龢五聲,
雜八音,
養耳之道也。
熟五穀,
烹六畜,
龢煎調,
養口之道也。


龢顏色,
說言語,
敬進退,
養志之道也。
此五者,
代進而(厚)序用之,
可謂善養矣。


[014-9a]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
瘳而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門人問之曰:
「夫子下堂而傷足,
瘳而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敢問其故?」


樂正子春曰:
「善乎而問之。
吾聞之曾子,
曾子聞之仲尼:
父母全而生之,
子全而歸之,
不虧其身,
不損其形,
可謂孝矣。
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
余忘孝道,
是以憂。」


故曰:
身者非其私有也,
嚴親之遺躬也。


[014-10a]
民之本教曰孝,
其行孝曰養。
養可能也,
敬為難。
敬可能也,
安為難。
安可能也,
卒為難。


父母既沒,
敬行其身,
無遺父母惡名,
可謂能終矣。
禮者履此者也,
義者宜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
(疆)彊者(疆)彊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也,
刑自逆此作也。


[014-11a]
14.2《本味》
[014-12a]


二曰:
求之其本,
經旬必得;
求之其末,
勞而無功。
功名之立,
由事之本也,
得賢之化也。
非賢其孰知乎事化?
故曰其本在得賢。


[014-13a]
有侁氏女子採桑,
得嬰兒于空桑之中,
獻之其君。
其君令烰人養之。


察其所以然,
曰:
「其母居伊水之上,
孕,
夢有神告之曰:
『臼出水而東走,
毋顧。』
明日,
視臼出水,
告其鄰,
東走十里,
而顧其邑盡為水,
身因化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


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長而賢。
湯聞伊尹,
使人請之有侁氏。
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歸湯。
湯於是請取婦為婚。
有侁氏喜,
以伊尹為媵送女。


故賢主之求有道之士,
無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賢主,
無不行也;
相得然後樂。
不謀而親,
不約而信,
相為殫智竭力,
犯危行苦,
志懽樂之,
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固不獨
士有孤而自恃,
人主有奮而好獨者,
則名號必廢熄,
社稷必危殆。
故黃帝立四面,
堯、舜得伯陽、續耳然後成,
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014-14a]
伯牙鼓琴,
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鍾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
而志在流水,
鍾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
伯牙破琴絕絃,
終身不復鼓琴,
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非獨琴若此也,
賢者亦然。
雖有賢者,
而無禮以接之,
賢奚由盡忠?
猶御之不善,
驥不自至千里也。


[014-15a]
湯得伊尹,
祓之於廟,
薰以萑葦,
爝以爟火,
釁以犧猳。
明日,
設朝而見之,
說湯以至味,
湯曰:
「可對而為乎?」


對曰:
「君之國小,
不足以具之,
為天子然後可具。
夫三群之蟲,
水居者腥,
肉玃者臊,
草食者羶,
臭惡猶美,
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
水最為始。
五味三材,
九沸九變,
火(之為)為之紀。
時疾時徐,
滅腥去臊除羶,
必以其勝,
無失其理。


調和之事,
必以甘酸苦辛鹹,
先後多少,
其齊甚微,
皆有自起。
鼎中之變,
精妙微纖,
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


若射御之微,
陰陽之化,
四時之數。
故久而不弊,
熟而不爛,
甘而不噥,
酸而不酷,
鹹而不減,
辛而不烈,
澹而不薄,
肥而不𦞈。


肉之美者:
猩猩之唇,
貛貛之炙,
(雋觾)觿燕之翠,


述蕩之𢯲,
旄象之約。
流沙之西,
丹山之南,
有鳳之丸,
沃民所食。


魚之美者:
洞庭之鱄,
東海之鮞。
醴水之魚,
名曰朱鱉,
六足,
有珠百碧。


雚水之魚,
名曰鰩,
其狀若鯉而有翼,
常從西海夜飛,
游於東海。
菜之美者:
崑崙之蘋,
壽木之華。
指姑之東,
中容之國,
有赤木玄木之葉焉。


餘瞀之南,
南極之崖,
有菜,
其名曰嘉樹,
其色若碧。
陽華之芸。
雲夢之芹。
具區之菁。


浸淵之草,
名曰土英。
和之美者:
陽樸之薑,
招搖之桂,
越駱之
(菌)箘,
鱣鮪之醢,
大夏之鹽,
宰揭之露,
其色如玉,
長澤之卵。


飯之美者:
玄山之禾,
不周之粟,
陽山之穄,
南海之秬。
水之美者:
三危之露;
崑崙之井;
沮江之丘,
名曰搖水;
曰山之水;
高泉之山,
其上有涌泉焉,
冀州之原。


果之美者:
沙棠之實;
常山之北,
投淵之上,
有百果焉,
群帝所食;
箕山之東,
青(島)鳥之所,
有甘櫨焉;
江浦之橘;
雲夢之柚。
漢上石耳。


所以致之。
馬之美者,
青龍之匹,
遺風之乘。
非先為天子,
不可得而具。
天子不可(疆)彊為,
必先知道。


道者止彼在己,
己成而天子成,
天子成則至味具。
故審近所以知遠也,
成己所以成人也。
聖王之道要矣,
豈越越多業哉!」[014-16a]


14.3《首時》
[014-17a]


三曰:
聖人之於事,
似緩而急、似遲而速以待時。
王季歷困而死,
文王苦之,
有不忘羑里之醜,
時未可也。
武王事之,
夙夜不懈,
亦不忘王門之辱,
立十二年,
而成甲子之事。
時固不易得。


太公望,
東夷之士也,
欲定一世而無其主,
聞文王賢,
故釣於渭以觀之。
[014-18a]
伍子胥欲見吳王而不得。
客(者)有言之於王子光者,
見之而惡其貌,
不聽其說而辭之。


客請之王子光,
王子光曰:
「其貌適吾所甚惡也。」
客以聞伍子胥,
伍子胥曰:
「此易故也。
願令王子居於堂上,
重帷而見其衣若手,
請因說之。」
王子許。


伍子胥說之半,
王子光舉帷,
搏其手而與之坐。
說畢,
王子光大說。
伍子胥以為有吳國者必王子光也,
退而耕于野七年。
王子光代吳王僚為王,
任子胥。


子胥乃修法制,
下賢良,
選練士,
習戰鬭;
六年,
然後大勝楚于柏舉,
九戰九勝,
追北千里,
昭王出奔隨,
遂有郢,
親射王宮,
鞭荊平之墳三百。


鄉之耕,
非忘其父之讎也,
待時也。


[014-19a]
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
留秦三年而弗得見。
客有言之於楚王者,
往見楚王,
楚王說之,
與將軍之節以如秦,
至,
因見惠王。
告人曰:
「之秦之道,
乃之楚乎?」


物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時亦然。
有湯武之賢而無桀紂之時,
不成;
有桀紂之時而無湯武之賢亦不成。
聖人之見時,
若步之與影不可離。
故有道之士未遇時,
隱匿分竄,
勤以待時。


時至,
有從布衣而為天子者,
有從千乘而得天下者,
有從卑賤而佐三王者,
有從匹夫而報萬乘者,
故聖人之所貴,
唯時也。


水凍方固,
后稷不種,
后稷之種必待春,
故人雖智而不遇時,
無功。
方葉之茂美,
終日采之而不知,
秋霜既下,
眾林皆羸。
事之難易。
不在小大,
務在知時。


[014-20a]
鄭子陽之難,
猘狗潰之;
齊高國之難,
失牛潰之;
眾因之以殺子陽、高國。
當其時,
狗牛猶可以為人唱,
而況乎以人為唱乎?[014-21a]


飢馬盈廄,
嗼然,
未見芻也;
飢狗盈窖,
嗼然,
未見骨也;
見骨與芻,
動不可禁。
亂世之民,
嗼然,
未見賢者也,
見賢人則往不可止。


往者非其形,
心之謂乎。
齊以東帝困於天下而魯取徐州,
邯鄲以壽陵困於萬民而衛取繭氏。
以魯、衛之細而皆得志於大國,
遇其時也。
故賢主秀士之欲憂黔首者,
亂世當之矣。
天不再與,
時不久留,
能不兩工,
事在當(之)時。


14.4《義賞》
[014-23a]


四曰:
春氣至則草木產,
秋氣至則草木落,
產與落或使之,
非自然也。
故使之者至,
物無不為;
使之者不至,
物無可為。
古之人審其所以使,
故物莫不為用。


賞罰之柄,
此上之所以使也。
其所以加者義,
則忠信親愛之道彰。
久彰而愈長,
民之安之若性,
此之謂教成。


教成則雖有厚賞嚴威弗能禁。
故善教者,
不以賞罰而教成,
教成而賞罰弗能禁。
用賞罰不當亦然。
姦偽賊亂貪戾之道興,
久興而不息,
民之讎之若性,
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
雖有厚賞嚴罰弗能禁。


郢人之以兩版垣也,
吳起變之而見惡,
賞罰易而民安樂;
氐羗之民,
其虜也,
不憂其係纍,
而憂其死而不焚也;
皆成乎邪也。
故賞罰之所加,
不可不慎。
且成而賊民。


[014-24a]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
召咎犯而問曰:
「楚眾我寡,
柰何而可?」
咎犯對曰:
「臣聞繁禮之君,
不足於文;
繁戰之君,
不足於詐。
君亦詐之而已矣。」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
雍季曰:
「竭澤而漁,
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
焚藪而田,
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為道,
雖今偷可,
後將無復,
非長術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
而敗楚人於城濮。
反而為賞,
雍季在上。
左右諫曰:
「城濮之功,
咎犯之謀也。
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
或者不可乎!」


文公曰:
「雍季之言,
百世之利也。
咎犯之言,
一時之務也。
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聞之曰:
「臨難用詐,
足以卻敵。
反而尊賢,
足以報德。
文公雖不終始,
足以霸矣。」


賞重則民移之,
民移之則成焉。
成乎詐,
其成毀,
其勝敗。
天下勝者眾矣,
而霸者乃五,
文公處其一,
知勝之所成也。


勝而不知勝之所成,
與無勝同。
秦勝於戎而敗乎殽,
楚勝於諸夏而敗乎柏舉。
武王得之矣,
故一勝而王天下。
眾詐盈國,
不可以為安,
患非獨外也。


[014-25a]
趙襄子出圍,
賞有功者五人,
高赦為首。
張孟談曰:
「晉陽之中,
赦無大功,
賞而為首何也?」


襄子曰:
「寡人之國危,
社稷殆,
身在憂約之中,
與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禮者惟赦,
吾是以先之。」
仲尼聞之曰:
「襄子可謂善賞矣。
賞一人而天下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


為六軍則不可易。
北取代,
東迫齊。
令張孟談踰城潛行,
與魏桓、韓康期而擊智伯,
斷其頭以為觴,
遂定三家,
豈非用賞罰當耶?[014-26a]


14.5《長攻》
[014-27a]


五曰:
凡治亂存亡,
安危(疆)彊弱,
必有其遇,
然後可成,
各一則不設。


故桀、紂雖不肖,
其亡、遇湯、武也,
遇湯、武、天也,
非桀、紂之不肖也;
湯、武雖賢,
其王遇桀、紂也,
遇桀、紂,
天也,
非湯、武之賢也。


若桀、紂不遇湯、武,
未必亡也;
桀、紂不亡,
雖不肖,
辱未至於此。
若使湯、武不遇桀、紂,
未必王也;
湯、武不王,
雖賢,
顯未至於此。


故人主有大功,
不聞不肖,
亡國之主不聞賢。
譬之若良農,
辯土地之宜,
謹耕耨之事,
未必收也;
然而收者,
必此人也。
始在於遇時雨,
遇時雨,
天(地)也,
非良農所能為也。


[014-28a]
越國大饑,
王恐,
召范蠡而謀。
范蠡曰:
「王何患焉?
今之饑,
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
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餘,
其王年少,
智寡材輕,
好須臾之名,
而不思後患。


王若重幣卑辭以請糴於吳,
則食可得也。
食得,
其卒越必有吳,
而王何患焉?」


越王
曰:「善。」
乃使人請食於吳,
吳王將與之。
伍子胥進諫曰:
「不可與也。
夫吳之與越,
接土鄰境,
道易人通,
仇讎敵戰之國也,
非吳喪越,
越必喪吳。


若燕、秦、齊、晉,
山處陸居,
豈能踰五湖九江、越十七阨以有吳哉?
故曰非吳喪越,
越必喪吳。
今將輸之粟,
與之食,
是長吾讎而養吾仇也。


財匱而民恐,
悔無及也。
不若勿與而攻之,
固其數也,
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


且夫饑,
代事也,
猶淵之與阪,
誰國無有?


吳王曰:
「不然。
吾聞之:
『義兵不攻服,
仁者食饑餓。』
今服而攻之,
非義兵也;
饑而不食,
非仁體也。
不仁不義,
雖得十越,
吾不為也。」
遂與之食。


不出三年而吳亦饑,
使人請食於越,
越王弗與,
乃攻之,
夫差為擒。


[014-29a]
楚王欲取息與蔡,
乃先佯善蔡侯,
而與之謀曰:
「吾欲得息,
柰何?」
蔡侯曰:
「息夫人,
吾妻之姨也。
吾請為饗息侯與其妻者,
而與王俱,
因而襲之。」


楚王曰:
「諾。」
於是與蔡侯以饗禮入於息,
因與俱,
遂取息。
旋,
舍於蔡,
又取蔡。


[014-30a]
趙簡子病,
召太子而告之曰:
「我死,已葬,
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


太子敬諾。
簡子死,
已葬,
服衰,
召大臣而告之曰:
「願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諫曰:
「登夏屋以望,
是遊也。
服衰以遊,
不可。」


襄子曰:
「此先君之命也,
寡人弗敢廢。」
群臣敬諾。
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
其樂甚美,
於是襄子曰:
「先君必以此教之也。」
及歸,
慮所以取代,
乃先善之。


代君好色,
請以其姉妻之,
代君許諾。
姉已往,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
馬郡宜馬,
代君以善馬奉襄子,
襄子謁於代君而請觴之,
馬郡盡,
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數百人,
先具大金斗。


代君至,
酒酣,
反斗而擊之,
一成,
腦塗地。
舞者操兵以鬭,
盡殺其從者。
因以代君之車迎其妻,
其妻遙聞之狀,
磨笄以自刺,
故趙氏至今有刺笄之證與反斗之號。


[014-31a]
此三君者,
其有所自而得之。
不備遵理,
然而後世稱之,
有功故也。
有功於此而無其失,
雖王可也。


[014-32a]
14.6《慎人》
[014-33a]


六曰:
功名大立,
天也;
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堯,
天也;
舜耕於歷山,
陶於河濱,
釣於雷澤,
天下說之,
秀士從之,
人也。


夫禹遇舜,
天也;
禹周於天下,
以求賢者,
事利黔首,
水潦川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
禹盡為之,
人也。
夫湯遇桀,
武遇紂,
天也;
湯武修身積善為義,
以憂苦於民,
人也。


[014-34a]
舜之耕漁,
其賢不肖與為天子同。
其未遇時也,
以其徒屬,
(堀)掘地財,
取水利,
編蒲葦,
結罘網,
手足胼胝不居,
然後免於凍餒之患。


其遇時也,
登為天子,
賢士歸之,
萬民譽之,
丈夫女子,
振振殷殷,
無不戴說。


舜自為詩曰: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所以見盡有之也。
盡有之,
賢非加也;
盡無之,
賢非損也;
時使然也。


[014-35a]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
亡虢而虜晉,
飯牛於秦,
傳鬻以五羊之皮。
公孫枝得而說之,
獻諸繆公,
三日,
請屬事焉。


繆公曰:
「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
無乃為天下笑乎?」
公孫枝對曰:
「信賢而任之,
君之明也;
讓賢而下之,
臣之忠也;
君為明君,
臣為忠臣。


彼信賢,
境內將服,
敵國且畏,
夫誰暇笑哉?」
繆公遂用之。
謀無不當,
舉必有功,
非加賢也。
使百里奚雖賢,
無得繆公,
必無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
不可不務博也。


[014-36a]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
七日不嘗食,
藜羹不糝。
宰予備矣,
而孔子弦歌於室,
顏回擇菜於外。


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
「夫子再逐於魯,
削迹於衛,
伐樹於宋,
窮於陳、蔡,
殺夫子者無罪,
藉夫子者不禁,
夫子絃歌鼓舞,
未嘗絕音,
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對,
入以告孔子。
孔子憱然推琴,
喟然而歎曰:
「由與賜,
小人也。
召而來,
吾語之。」
子路與子貢入。
子貢曰:
「如此者可謂窮矣。」


孔子曰:
「是何言也?
君子達於道之謂達,
窮於道之謂窮。
今丘也拘仁義之道,
以遭亂世之患,
其所也,
何窮之謂?
故內省而不疚於道,
臨難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
霜雪既降,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
文公得之曹,
越王得之會稽。
陳、蔡之阨,
於丘其幸乎!」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歌,
子路抗然執干而舞。


子貢曰:
「吾不知天之高也,
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
窮亦樂,
達亦樂。
所樂非窮達也,
道得於此,
則窮達一也,
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故許由虞乎潁陽,
而共伯得乎共首。


[014-37a]
14.7《遇合》


[014-38a]
七曰:
凡遇合也,
時不合,
必待合而後行。
故比翼之鳥死乎木,
比目之魚死乎海。
孔子周流海內,
再干世主,
如齊至衛,
所見八十餘君,
委質為弟子者三千人,
達徒七十人,


七十人者,
萬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
不為無人,
以此遊僅至於魯司寇,
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
諸侯之所以大亂也。
亂則愚者之多幸也,
幸則必不勝其任矣。
任久不勝,
則幸反為禍。


其幸大者,
其禍亦大,
非禍獨及己也。
故君子不處幸,
不為苟,
必審諸己然後任,
任然後動。


[014-39a]
凡能聽說者,
必達乎論議者也。
世主之能識論議者寡,
所遇惡得不苟?
凡能聽音者,
必達於五聲。
人之能知五聲者寡,
所善惡得不苟?


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
羽角宮徵商不謬,
越王不善,
為野音而反善之。
說之道亦有如此者也。


[014-40a]
人有為人妻者。
人告其父母曰:
「嫁不必生也。
衣器之物,
可外藏之,
以備不生。」
其父母以為然,
於是令其女常外藏。


姑妐知之,
曰:
「為我婦而有外心,
不可畜。」
因出之。
婦之父母,
以謂為己謀者以為忠,
終身善之,
亦不知所以然矣。


宗廟之滅,
天下之失,
亦由此矣。
故曰遇合也無常。
說,
適然也。
若人之於色也,
無不知說美者,
而美者未必遇也。


故嫫(毋)母執乎黃帝,
黃帝曰:
「屬女德而弗忘,
與女正而弗衰,
雖惡奚傷?」
若人之於滋味,
無不說甘脆,
而甘脆未必受也。


文王嗜菖蒲俎,
孔子聞而服之,
縮頞而食之,
三年然後勝之。
人有大臭者,
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自苦而居海上。
海上人有說其臭者,
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說亦有若此者。


[014-41a] 陳有惡人焉,
曰敦洽讎糜,
雄顙廣顏,
色如浹頳,
垂眼臨鼻,
長肘而盭。
陳侯見而甚說之,
外使治其國,
內使制其身。


楚合諸侯,
陳侯病不能往,
使敦洽讎糜往謝焉。
楚王怪其名而先見之。


客有進狀有惡其名言有惡狀,
楚王怒,
合大夫而告之,
曰:
「陳侯不知其不可使,
是不知也;
知而使之,
是侮也;
侮且不智,
不可不攻也。」


興師伐陳,
三月然後喪。
惡足以駭人,
言足以喪國,
而友之足於陳侯而無上也,
至於亡而友不衰。
夫不宜遇而遇者,
則必廢宜遇而不遇者,
此國之所以亂、世之所以衰也。


天下之民,
其苦愁勞務從此生。
凡舉人之本,
太上以志,
其次以事,
其次以功。


三者弗能,
國必殘亡,
群孽大至,
身必死殃,
年得至七十、九十猶尚幸。
賢聖之後,
反而孽民,
是以賊其身,
豈能獨哉?[014-42a]


14.8《必己》
[014-43a]


八曰:
外物不可必,
故龍逄誅,
比干戮,
箕子狂,
惡來死,
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而忠未必信,
故伍員流乎江,
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為碧。


親莫不欲其子之孝,
而孝未必愛,
故孝己疑,
曾子悲。


[014-44a]
莊子行於山中,
見木甚美長大,
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
問其故,
曰:
「無所可用。」
莊子曰:
「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出於山,
及邑,
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
具酒肉,
令豎子(為)殺鴈饗之。


豎子請曰:
「其一鴈能鳴,
一鴈不能鳴,
請奚殺?」
主人之公曰:
「殺其不能鳴者。」
明日,
弟子問於莊子曰:
「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
今主人之鴈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以處?」


莊子笑曰:
「周將處於材、不材之間。
材、不材之間,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則不然:
無訝無訾,
一龍一蛇,
與時俱化,
而無肯專為;
一(上)下一(下)上,
以禾為量,
而浮游乎萬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則胡可得而累?


此神農、黃帝之所法。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
成則毀,
大則衰,
廉則剉,
尊則虧,
直則骫,
合則離,
愛則隳,
多智則謀,
不肖則欺,
胡可得而必?」[014-45a]


牛缺(居)者上地之大儒也,
下之邯鄲,
遇盜於耦沙之中。
盜求其橐中之
載則與之,
求其車馬則與之,
求其衣被則與之。


牛缺步而去。
盜相謂曰:
「此天下之顯人也,
今辱之如此,
此必愬我於萬乘之主,
萬乘之主必以國誅我,
我必不生,
不若相與追而殺之,
以滅其迹。」


於是相與趨之,
行三十里,
及而殺之。
此以知故也。
孟賁過於河,
先其五,
船人怒,
而以楫虓其頭,
顧不知其孟賁也。


中河,
孟賁瞋目而視船人,
髮植,
目裂,
鬢指,
舟中之人盡揚播入於河。
使船人知其孟賁,
弗敢直視,
涉無先者,
又況於辱之乎?
此以不知故也。


知與不知,
皆不足恃,
其惟和調近之。
猶未可必,
蓋有不辨和調者,
則和調有不免也。
宋桓司馬有寶珠,
抵罪出亡。
王使人問珠之所在,
曰「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而求之,
無得,
魚死焉。


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紂為不善於商,
而禍充天地,
和調何益?[014-46a]


張毅好恭,
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
輿隸姻媾小童無不敬,
以定其身,
不終其壽,
內熱而死。


單豹好術,
離俗棄塵,
不食穀實,
不衣芮溫,
身處山林巖堀,
以全其生,
不盡其年,
而虎食之。


孔子行道而息,
馬逸,
食人之稼,
野人取其馬。
子貢請往說之,
畢辭,
野人不聽。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
「請往說之。」
因為野人曰:
「子不耕於東海,
吾不耕於西海也,
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
其野人大說,
相謂曰:
「說亦皆如此其辯也,
獨如嚮之人?」


解馬而與之。
說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
外物豈可必哉?[014-47a]
君子之自行也,
敬人而不必見敬,
愛人而不必見愛。


敬愛人者,
己也;
見敬愛者,
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
不必在人者也,
必在己無不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