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22-1a]

22 慎行論第二



22.1《慎行》
[022-2a]


一曰:
行不可不孰。
不孰,
如赴深谿,
雖悔無及。
君子計行慮義,
小人計行其利,
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
則可與言理矣。


[022-3a]
荊平王有臣曰費無極,
害太子建,
欲去之。
王為建取妻於秦而美,
無極勸王奪之。
王已奪之,
而䟽太子。


無極說王曰:
「晉之霸也,
近於諸夏,
而荊僻也,
故不能與爭。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以求北方,
王收南方,
是得天下也。」
王說,
使太子居于城父。


居一年,
乃惡之曰:
「建與連尹將以方城外反。」
王曰:
「已為我子矣,
又尚奚求?」
對曰:
「以妻事怨。
且自以為猶宋也,
齊、晉又輔之,
將以害荊,
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
使執連尹。
太子建出犇。
[022-4a]
左尹郄宛,
國人說之。
無極又欲殺之,
謂令尹子常曰:
「郄宛欲飲令尹酒。」
又謂郄宛曰:
「令尹欲飲酒於子之家。」


郄宛曰:
「我賤人也,
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來辱,
我且何以給待之?」
無極曰:
「令尹好甲兵,
子出而寘之門,
令尹至,
必觀之,
已,
因以為酬。」


及饗日,
惟門左右而寘甲兵焉。
無極因謂令尹曰:
「吾幾禍令尹。
郄宛將殺令尹,
甲在門矣。」
令尹使人視之,
信,
遂攻郄宛,
殺之。


國人大怨,
動作者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謂令尹曰:
「夫無極、荊之讒人也,
亡夫太子建,
殺連尹奢,
屏王之耳目,
今令尹又用之,
殺眾不辜,
以興大謗,
患幾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
「是吾罪也,
敢不良圖。」
乃殺費無極,
盡滅其族,
以說其國。
動而不論其義,
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
以滅其族,
費無極之謂乎![022-5a]


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
莊公死,
更立景公,
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
於是㧻崔杼之子,
令之爭後。
崔杼之子相與私闀,
崔杼往見慶封而告之。


慶封謂崔杼曰:
「且留,
吾將興甲以殺之。」
因令盧滿(婺)嫳興甲以誅之,
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屬,
燒其室屋,
報崔杼曰:
「吾已誅之矣。」
崔杼歸無歸,
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
景公苦之。
慶封出獵,
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竈、公孫蠆誅封。
慶封以其屬鬭,
不勝,
走如魯。
齊人以為讓,
又去魯而如吳,
王予之朱方。


荊靈王聞之,
率諸侯以攻吳,
圍朱方,
拔之,
得慶封,
負之斧質,
以徇於諸侯軍,
因令其呼之曰:
「毋或如齊慶封,
弒其君而弱其孤,
以亡其大夫。」
乃殺之。


黃帝之貴而死,
堯、舜之賢而死,
孟賁之勇而死,
人固皆死。
若慶封者,
可謂重死矣。
身為僇,
支屬不可以(見)完,
行忮之故也。


凡亂人之動也,
其始相助,
後必相惡。
為義者則不然,
始而相與,
久而相信,
卒而相親,
後世以為法程。


[022-6a]
22.2《無義》
[022-7a]


二曰:
先王之於論也極之矣,
故義者百事之始也,
萬利之本也,
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則不知,
不知趨利。


趨利固不可必也,
公孫鞅、鄭平、續經、公孫竭是已。
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人臣與人臣謀為姦,
猶或與之。
又況乎人主與其臣謀為義,
其孰不與者?
非獨其臣也,
天下皆且與之。


[022-8a]
公孫鞅之於秦,
非父兄也,
非有故也,
以能用也,
欲堙之責,
非攻無以,
於是為秦將而攻魏。
魏使公子卬將而當之。


公孫鞅之居魏也,
固善公子卬,
使人謂公子卬曰:
「凡所為游而欲貴者,
以公子之故也。
今秦令鞅將,
魏令公子當之,
豈且忍相與戰哉?


公子言之公子之主,
鞅請亦言之主,
而皆罷軍。」
於是將歸矣,
使人謂公子曰:
「歸未有時相見,
願與公子坐而相去別也。」
公子曰:
「諾。」
魏吏爭之曰:
「不可。」
公子不聽,
遂相與坐。


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
秦孝公薨,
惠王立,
以此疑公孫鞅之行,
欲加罪焉。
公孫鞅以其私屬與母歸魏。
襄疵不受,
曰:
「以君之反公子卬也,
吾無道知君。」
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


[022-9a]
鄭平於秦王臣也,
其於應侯交也,
欺交反主,
為利故也。
方其為秦將也,
天下所貴之無不以者,
重也。
重以得之,
輕必失之。


去秦將,
入趙、魏,
天下所賤之無不以也,
所可羞無不以也。
行方可賤可羞,
而無秦將之重,
不窮奚待?[022-10a]


趙急求李欬,
李言續經與之俱如衛,
抵公孫與,
公孫與見而與入,
續經因告衛吏使捕之,
續經以仕趙五大夫。
人莫與同朝,
子孫不可以交友。


[022-11a]
公孫竭與陰君之事,
而反告之樗里相國,
以仕秦五大夫,
功非不大也,
然而不得入三都,
又況乎無此其功而有行乎?[022-12a]


22.3《疑似》
[022-13a]


三曰:
使人大迷惑者,
必物之相似者也。
玉人之所患,
患石之似玉者;
相劍者之所患,
患劍之似吳干者;
賢主之所患,
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


亡國之主似智,
亡國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
此愚者之所大惑,
而聖人之所加慮也。
故墨子見岐道而哭之。


[022-14a]
周宅酆鎬近戎人,
與諸侯約,
為高葆禱於王路,
置鼓其上,
遠近相聞。
即戎寇至,
傳鼓相告,
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嘗至,
幽王擊鼓,
諸侯之兵皆至,
褒姒大說,
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因數擊鼓,
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


至於後戎寇真至,
幽王擊鼓,
諸侯兵不至,
幽王(身之)之身,
乃死於麗山之下,
為天下笑。
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
賢者有小惡以致大惡。


褒姒之敗,
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
故形骸相離,
三公九卿出走,
此褒姒之所用死,
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022-15a]
粱北有黎丘部,
有奇鬼焉,
(喜)善效人之子(姪)姓昆弟之狀。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
扶而道苦之。


丈人歸,
酒醒而誚其子,
曰:
「吾為汝父也,
豈謂不慈哉?
我醉,
汝道苦我,
何故?」
其子泣而觸地曰:
「孽矣!
無此事也。
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


其父信之,
曰:
「譆!
是必夫奇鬼也,
我固嘗聞之矣。」
明日端復飲於市,
欲遇而刺殺之。


明旦之市而醉,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
拔劍而刺之。
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
而殺於其真子。
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
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
察之必於其人也。
舜為御,
堯為左,
禹為右,
入於澤而問牧童,
入於水而問漁師,
奚故也?
其知之審也。
夫人子之相似者,
其母常識之,
知之審也。


[022-16a]
22.4《壹行》
[022-17a]


四曰:
先王所惡,
無惡於不可知,
不可知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際敗矣。
十際皆敗,
亂莫大焉。
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
釋十際則與麋鹿虎狼無以異,
多勇者則為制耳矣。
不可知則(知)無安君、無樂親矣,
無榮兄、無親友、無尊夫矣。


[022-18a]
強大未必王也,
而王必強大。
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
藉其威與其利。
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
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
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
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
故以禁則必止,
以勸則必為。


威利無敵,
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
威利無敵,
而以行不可知者亡。
小弱而不可知,
則強大疑之矣。
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
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
故不可知之道,
王者行之廢,
強大行之危,
小弱行之滅。


[022-19a]
今行者見大樹,
必解衣懸冠倚劍而寢其下。
大樹非人之情親知交也,
而安之若此者,
信也。
陵上巨木,
人以為期,
易知故也。
又況於士乎?
士義可知故也,
則期為必矣。
又況(疆)彊大之國?
(疆)彊大之國誠可知,
則其王不難矣。


[022-20a]
人之所乘船者,
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
世之所以賢君子者,
為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


[022-21a]
孔子卜,
得賁。
孔子曰:
「不吉。」
子貢曰:
「夫賁亦好矣,
何謂不吉乎?」
孔子曰:
「夫白而白,
黑而黑,
夫賁又何好乎?」
故賢者所惡於物,
無惡於無處。


[022-22a]
夫天下之所以惡,
莫惡於不可知也。
夫不可知,
盜不與期,
賊不與謀。
盜賊大姦也,
而猶所得(疋)匹偶,
又況於欲成大功乎?
夫欲成大功,
令天下皆輕勸而助之,
必之士可知。


[022-23a]
22.5《求人》
[022-24a]


五曰:
身定,
國安,
天下治,
必賢人。
古之有天下也者,
七十一聖。
觀於《春秋》,
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
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其術一也。


得賢人,
國無不安,
名無不榮;
失賢人,
國無不危,
名無不辱。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
極卑極賤,
極遠極勞。
虞用宮之奇、吳用伍子胥之言,
此二國者,
雖至於今存可也,
則是國可壽也。
有能益人之壽者,
則人莫不願之。
今壽國有道,
而君人者而不求,
過矣。


[022-25a]
堯傳天下於舜,
禮之諸侯,
妻以二女,
臣以十子,
身請北面朝之,
至卑也。
伊尹、庖廚之臣也,
傅說、殷之胥靡也。


皆上相天子,
至賤也。
禹東至(搏)榑木之地,
日出、九津、青羗之野,
攢樹之所,
㨉天之山,
鳥谷、青丘之鄉,
黑齒之國;
南至交阯、孫樸、續樠之國,
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


羽人、裸民之處,
不死之鄉;
西至三危之國,
巫山之下,
飲露、吸氣之民,
積金之山,
共肱、一臂、三面之鄉;
北至人正之國,
夏海之窮,
衡山之上,
犬戎之國,
夸父之野,
禺(疆)彊之所,
積水、積石之山。


不有懈墮,
憂其黔首,
顏色黎黑,
竅藏不通,
步不相過,
以求賢人,
欲盡地利,
至勞也。
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
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


[022-26a]
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
曰:
「十日出而焦火不息,
不亦勞乎?
夫子為天子,
而天下已治矣,
請屬天下於夫子。」


許由辭曰:
「為天下之不治與?
而既已治矣。
自為與?
啁噍巢於林,
不過一枝;
偃鼠飲於河,
不過滿腹。
歸已君乎!
惡用天下為?」


遂之箕山之下,
潁水之陽,
耕而食,
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故賢主之於賢者也,
物莫之妨;
戚愛習故,
不以害之;
故賢者聚焉。


賢者所聚,
天地不壞,
鬼神不害,
人事不謀,
此五常之本事也。


[022-27a]
皋子眾疑取國,
召南宮虔、孔伯產而眾口止。


[022-28a]
晉人欲攻鄭,
令叔嚮聘焉,
視其有人與無人。
子產為之詩曰: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豈無他士?」


叔嚮歸曰:
「鄭有人,
子產在焉,
不可攻也。
秦、荊近,
其詩有異心,
不可攻也。」
晉人乃輟攻鄭。
孔子曰:
「《詩》云:
『無競惟人。』
子產一稱而鄭國免。」[022-29a]


22.6《察傳》
[022-30a]


六曰:
夫得傳言不可以不察,
數傳而白為黑,
黑為白。
故狗似玃,
玃似母猴,
母猴似人,
人之與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
聞而不審,
不若無聞矣。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審之也,
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
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
不審也,
故國亡身死也。


[022-31a]
凡聞言必熟論,
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吾聞樂正夔一足,
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
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舜以為樂正。
夔於是正六律,
和五聲,
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
『夫樂、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
家無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
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
「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
不若無聞也。


[022-32a]
子夏之晉,
過衛,
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
子夏曰:
「非也,
是己亥也。
夫『己』與『三』相近,
『豕』與『亥』相似。」
至於晉而問之,
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
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經,
不可不分,
此聖人之所慎也。
然則何以慎?
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