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03-1a]

3 季春紀第三



3.1《季春紀》
[003-2a]


一曰:
季春之月:
日在胃,
昏七星中,
旦牽牛中。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
其神句芒。
其蟲鱗。
其音角。
律中姑洗。


其數八。
其味酸。
其臭羶。
其祀戶。
祭先脾。
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萍始生。


天子居青陽右个,
乘鸞輅,
駕蒼龍,
載青旂,
衣青衣,
服青玉。
食麥與羊。
其器疏以達。


[003-3a]
是月也,
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
命舟牧覆舟,
五覆五反,
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
天子焉始乘舟。
薦鮪于寢廟,
乃為麥祈實。


[003-4a]
是月也,
生氣方盛,
陽氣發泄,
生者畢出,
萌者盡達,
不可以內。
天子布德行惠,
命有司,
發倉窌,
賜貧窮,
振乏絕,
開府庫,
出幣帛,
周天下,
勉諸侯,
聘名士,
禮賢者。


[003-5a]
是月也,命司空曰:
「時雨將降,
下水上騰;
循行國邑,
周視原野;
修利隄防,
導達溝瀆,
開通道路,
無有障塞;
田獵罼弋,
罝罘羅網,
餧獸之藥,
無出國門。」[003-6a]


是月也,
命野虞,
無伐桑柘。
鳴鳩拂其羽,
戴任降于桑。
具栚曲𥴧筐,
后妃齋戒,
親東鄉
躬桑,
禁婦女無觀。


省婦使,
勸蠶事,
蠶事既登,
分繭稱絲效功,
以共郊廟之服,
無有敢墮。


[003-7a] 是月也,
命工師,
令百工,
審五庫之量,
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幹、脂膠丹漆,
無或不良。


百工咸理,
監工日號無悖於時,
無或作為淫巧,
以蕩上心。
[003-8a]
是月之末,
擇吉日,
大合樂,
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
親往視之。
[003-9a] 是月也,
乃合纍牛騰馬游牝于牧,
犧牲駒犢,
舉書其數。
命國人儺,
九門磔禳,
以畢春氣。


[003-10a]
行之是令,
而甘雨至三旬。
季春行冬令,
則寒氣時發,
草木皆肅,
國有大恐。
行夏令,
則民多疾疫,
時雨不降,
山陵不收。


行秋令,
則天多沈陰,
淫雨早降,
兵革並起。


[003-11a]
3.2《盡數》
[003-12a]


二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
四時之化,
萬物之變,
莫不為利,
莫不為害。
聖人察陰陽之宜,
辨萬物之利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
而年壽得長焉。


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
畢其數也。
畢數之務,
在乎去害。
何謂去害?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
五者充形則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
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
大霖、大霧,
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故凡養生,
莫若知本,
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003-13a]
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
集於羽鳥與為飛揚,
集於走獸與為流行,
集於珠玉與為精朗,
集於樹木與為茂長,
集於聖人與為敻明。
精氣之來也,
因輕而揚之,
因走而行之,
因美而良之,
因長而養之,
因智而明之。


[003-14a]
流水不腐,
戶樞不螻,動也。
形氣亦然,
形不動則精不流,
精不流則氣鬱。
鬱處頭則為腫為風,
處耳則為挶為聾,
處目則為䁾為盲,
處鼻則為鼽為窒,
處腹則為張為府,
處足則為痿為蹶。


[003-15a]
輕水所多禿與癭人,
重水所多尰與躄人,
甘水所多好與美人,
辛水所多疽與痤人,
苦水所多尪與傴人。


[003-16a]
凡食無彊厚,
味無以烈味重酒,
是以謂之疾首。
食能以時,
身必無災。
凡食之道,
無飢無飽,
是之謂五藏之葆。
口必甘味,
和精端容,
將之以神氣。


百節虞歡,
咸進受氣。
飲必小咽,
端直無戾。


[003-17a]
今世上卜筮禱祠,
故疾病愈來。
譬之若射者,
射而不中,
反修于招,
何益於中?


夫以湯止沸,
沸愈不止,
去其火則止矣。
故巫醫毒藥,
逐除治之,
故古之人賤之也,
為其末也。


[003-18a]
3.3《先己》
[003-19a]


三曰:湯問於伊尹曰:
「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對曰:
「欲取天下,
天下不可取。
可取,
身將先取。」


凡事之本,
必先治身,
嗇其大寶。
用其新,
棄其陳,
腠理遂通。
精氣日新,
邪氣盡去,
終其天年。
此之謂真人。


[003-20a]
昔者先聖王,
成其身而天下成,
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
善影者不於影於形,
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詩》曰:「淑人君子,
其儀不忒。
其儀不忒,
正是四國」,
言正諸身也。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行義則人善矣;
樂備君道,
而百官已治矣,
萬民已利矣。
三者之成也,
在於無為。


無為之道曰勝天,
義曰利身,
君曰勿身。
勿身督聽,
利身平靜,
勝天順性。
順性則聰明壽長,
平靜則業進樂鄉,
督聽則姦塞不皇。


故上失其道則邊侵於敵,
內失其行,
名聲墮於外。
是故百仞之松,
本傷於下,
而末槁於上;
商、周之國,
謀失於胸,
令困於彼。


故心得而聽得,
聽得而事得,
事得而功名得。
五帝先道而後德,
故德莫盛焉;
三王先教而後殺,
故事莫功焉;
五伯先事而後兵,
故兵莫彊焉。


當今之世,
巧謀並行,
詐術遞用,
攻戰不休,
亡國辱主愈眾,
所事者末也。


[003-21a]
夏后相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
六卿請復之,
夏后相曰:
「不可。
吾地不淺,
吾民不寡,
戰而不勝,
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乎處不重席,
食不貳味,
琴瑟不張,
鍾鼓不脩,
子女不飭,
親親長長,
尊賢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欲論人者必先自論,
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003-22a]
《詩》曰:「執轡如組。」
孔子曰:
「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
子貢曰:
「何其躁也?」
孔子曰:
「非謂其躁也,
謂其為之於此,
而成文於彼也,
聖人組脩其身,
而成文於天下矣。」


故子華子曰:
「丘陵成而穴者安矣,
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
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蔭矣。」[003-23a]


孔子見魯哀公,
哀公曰:
「有語寡人曰:
『為國家者,
為之堂上而已矣。』
寡人以為迂言也。」
孔子曰:
「此非迂言也。
丘聞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
失之於身者失之人。』
不出於門戶而天下治者,
其惟知反於己身者乎!」[003-24a]


3.4《論人》
[003-25a]


四曰:主道約,
君守近。
太上反諸己,
其次求諸人。
其索之彌遠者,
其推之彌䟽;
其求之彌彊者,
其失之彌遠。


[003-26a]
何謂反諸己也?
適耳目,
節嗜欲,
釋智謀,
去巧故,
而游意乎無窮之次,
事心乎自然之塗,
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
無以害其天則知精,
知精則知神,
知神之謂得一。


凡彼萬形,
得一後成。
故知知一,
則應物變化,
闊大淵深,
不可測也。


德行昭美,
比於日月,
不可息也。
豪士時之,
遠方來賓,
不可塞也。
意氣宣通,
無所束縛,
不可牧也。


故知知一,
則復歸於樸,
嗜欲易足,
取養節薄,
不可得也。


離世自樂,
中情潔白,
不可量也。
威不能懼,
嚴不能恐,
不可服也。
故知知一,
則可動作當務,
與時周旋,
不可極也。


舉錯以數,
取與遵理,
不可惑也。
言無遺者,
集肌膚,
不可革也。
讒人困窮,
賢者遂興,
不可匿也。


故知知一,
則若天地然,
則何事之不勝,
何物之不應?
譬之若御者,
反諸己,
則車輕馬利,
致遠復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
以罪為在人,
故日殺僇而不止,
以至於亡而不悟。
三代之興王,
以罪為在己,
故日功而不衰,
以至於王。


[003-27a]
何謂求諸人?
人同類而智殊,
賢不肖異,
皆巧言辯辭,
以自防禦,
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


凡論人,
通則觀其所禮,
貴則觀其所進,
富則觀其所養,
聽則觀其所行,
止則觀其所好,
習則觀其所言,
窮則觀其所不受,
賤則觀其所不為,


喜之以驗其守,
樂之以驗其僻,
怒之以驗其節,
懼之以驗其特,
哀之以驗其人,
苦之以驗其志,
八觀六驗,
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
何謂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
何謂四隱?
交友故舊邑里門郎。
內則用六戚四隱,
外則用八觀六驗,
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
譬之若逃雨
汙,
無之而非是。
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003-28a]
3.5《圜道》
[003-29a]


五曰:天道圜,
地道方,
聖王法之,
所以立上下。
何以說天道之圜也?
精氣一上一下,
圜周復雜,
無所稽留,
故曰天道圜。


何以說地道之方也?
萬物殊類殊形,
皆有分職,
不能相為,
故曰地道方。
主執圜,
臣處方,
方圜不易,
其國乃昌。


[003-30a]
日夜一周,
圜道也。
月躔二十八宿,
軫與角屬,
圜道也。
精行四時,
一上一下各與遇,
圜道也。


物動則萌,
萌而生,
生而長,
長而大,
大而成,
成乃衰,
衰乃殺,
殺乃藏,
圜道也。


雲氣西行,
云云然冬夏不輟;
水泉東流,
日夜不休;
上不竭,
下不盈;
小為大,
重為輕;
圜道也。


黃帝曰:
「帝無常處也,
有處者乃無處也」,
以言不刑蹇,
圜道也。
人之竅九,
一有所居則八虛,
八虛甚久則身斃。
故唯而聽,
唯止;
聽而視,
聽止。


以言說一,
一不欲留,
留運為敗,
圜道也,
一也者至貴,
莫知其原,
莫知其端,
莫知其始,
莫知其終,
而萬物以為宗。


聖王法之,
以令其性,
以定其正,
以出號令。
令出於主口,
官職受而行之,
日夜不休,
宣通下究,
瀸於民心,
遂於四方,
還周復歸,
至于主所,
圜道也。


令圜則可不可善不善無所擁矣。
無所擁者,
主道通也。
故令者,
人主之所以為命也,
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體四枝,
其能使之也,
為其感而必知也,
感而不知,
則形體四枝不使矣。
人臣亦然,
號令不感,
則不得而使矣。
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
主也者,使非其有者也,
舜、禹、湯、武皆然。


[003-31a]
先王之立高官也,
必使之方。
方則分定,
分定則下不相隱。
堯、舜,
賢主也,
皆以賢者為後,
不肯與其子孫,
猶若立官必使之方。


今世之人主,
皆欲世勿失矣,
而與其子孫,
立官不能使之方,
以私欲亂之也,
何哉?
其所欲者之遠,
而所知者之近也。


今五音之無不應也,
其分審也。
宮徵商羽角,
各處其處,
音皆調均,
不可以相違,
此所以不受也。


賢主之立官,
有似於此。
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
主無不安矣。


以此治國,
國無不利矣;
以此備患,
患無由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