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貴直論第三
23.1《貴直》
[023-2a]
一曰:
賢主所貴莫如士。
所以貴士者,
為其能直言也。
言直則枉者見矣。
人主之患,
欲聞枉而惡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水奚自至?
是賤其所欲而貴其所惡也,
所欲奚自來?[023-3a]
能意見齊宣王。
宣王曰:
「寡人聞子好直,
有之乎?」
對曰:
「意惡能直?
意聞好直之士,
家不處亂國,
身不見污君。
(身今)今身得見王,
而家宅乎齊,
意惡能直?」
宣王怒曰:
「野士也!」
將罪之。
能意曰:
「臣少而好事,
長而行之,
王胡不能與野士乎,
將以彰其所好耶?」
王乃舍之。
若能意者、使謹乎論於主之側,
亦必不阿主。
不阿主,
主之所得豈少哉?
此賢主之所求,
而不肖主之所惡也。
[023-4a]
狐援說齊湣王曰:
「殷之鼎陳於周之廷,
其社蓋於周之屏,
其干戚之音,
在人之遊。
亡國之音,
不得至於廟;
亡國之社,
不得見於天;
亡國之器陳於廷,
所以為戒。
王必勉之。
其無使齊之大呂陳之廷,
無使太公之社蓋之屏,
無使齊音充人之游。」
齊王不受。
狐援出而哭國三日,
其辭曰:
「先出也,
衣絺紵;
後出也,
滿囹圄。
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走而不知所處。」
齊王問吏曰:
「哭國之法若何?」
吏曰:
「斮。」
王曰:
「行法。」
吏陳斧質於東閭,
不欲殺之,
而欲去之。
狐援聞而蹶往過之。
吏曰:
「哭國之法斮。
先生之老歟昏歟?」
狐援曰:
「曷為昏哉?」
於是乃言曰:
「有人自南方來,
鮒入而鯢居,
使人之朝為草而國為墟。
殷有比干,
吳有子胥,
齊有狐援。
已不用若言,
又斮之東閭。
每斮者以吾參夫二子者乎!」
狐援非樂斮也,
國已亂矣,
上已悖矣,
哀社稷與民人,
故出若言。
出若言非平論也,
將以救敗也,
固嫌於危。
此觸子之所以去之也,
達子之所以死之也。
[023-5a]
趙簡子攻衛附郭,
自將兵。
及戰,
且遠立,
又居於犀蔽屏櫓之下,
鼓之而士不起,
簡子投桴而歎曰:
「嗚呼!
士之遬弊也一若此乎?」
行人燭過免(胃)冑橫戈而進曰:
「臣聞之,
亦有君之不能耳,
士何弊之有?」
簡子艴然作色曰:
「寡人之無使,
汝而身自將是眾也,
子親謂寡人之無能,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對曰:
「昔者吾先君獻公即位五年,
兼國十九,
用此士也。
惠公即位二年,
淫色暴慢,
身好玉女,
秦人襲我,
遜去絳七十,
用此士也。
文公即位二年,
底之以勇,
故三年而士盡果敢;
城濮之戰,
五敗荊人;
圍衛取曹,
拔石社;
定天子之位,
成尊名於天下;
用此士也。
亦有君不能取耳,
士何弊之有?」
簡子乃去犀蔽屏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
一鼓而士畢乘之。
簡子曰:
「與吾得革車千乘也,
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
行人燭過可謂能諫其君矣,
戰鬭之上,
枹鼓方用,
賞不加厚,
罰不加重,
一言而士皆樂為其上死。
[023-6a]
23.2《直諫》
二曰:
言極則怒,
怒則說者危,
非賢者孰肯犯危?
而非賢者也,
將以要利矣。
要利之人,
犯危何益?
故不肖主無賢者。
無賢則不聞極言,
不聞極言則姦人比周、百邪悉起,
若此則無以存矣。
凡國之存也,
主之安也,
必有以也。
不知所以,
雖存必亡,
雖安必危,
所以不可不論也。
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
酒酣,
桓公謂鮑叔曰:
「何不起為寡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
「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
使管仲毋忘束(縳)縛而在於魯也,
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桓公避席再拜曰:
「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
當此時也,
桓公可與言極言矣。
可與言極言,
故可與為霸。
荊文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
以畋於雲夢,
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
淫,
朞年不聽朝。
葆申曰:
「先王卜以臣為葆,
吉。
今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
畋於雲夢,
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
淫,
朞年不聽朝。
王之罪當笞。」
王曰:
「不穀免衣於繈緥而齒於諸侯,
願請變更而無笞。」
葆申曰:
「臣承先王之令,
不敢廢也。
王不受笞,
是廢先王之令也。
臣寧抵罪於王,
毋抵罪於先王。」
王曰:
「敬諾。」
乃引席,
王伏。
葆申束細荊五十,
跪而加之于王背,
如此者再,
謂王「起矣」,
王曰:
「有笞之名一也。
遂致之。」
葆申曰:
「臣聞之君子恥之,
小人痛之。
恥之不變,
痛之何益?」
葆申趣出,
欲自流於淵,
請死罪。
文王曰:
「此不穀之過也。
葆申何罪?」
王乃變(更)行,
召葆申,
殺茹黃之狗,
(析)折宛路之矰,
放丹之姬。
後荊國兼國三十九。
令荊國廣大至於此者,
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
23.3《知化》
三曰: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
未死而言死,
不論,
以死雖知之與勿知同。
凡智之貴也,
貴知化也。
人主之惑者則不然。
化未至則不知,
化已至,
雖知之與勿知一貫也。
事有可以過者,
有不可以過者。
而身死國亡,
則胡可以過?
此賢主之所重,
惑主之所輕也。
所輕,
國惡得不危?
身惡得不困?
危困之道,
身死國亡,
在於不先知化也。
吳王夫差是也。
子胥非不先知化也,
諫而不聽,
故吳為丘墟,
禍及闔廬。
吳王夫差將伐齊,
子胥曰:
「不可。
夫齊之與吳也,
習俗不同,
言語不通,
我得其地不能處,
得其民不得使。
夫吳之與越也,
接土鄰境,
壤交通屬,
習俗同,
言語通,
我得其地能處之,
得其民能使之。
越於我亦然。
夫吳、越之勢不兩立。
越之於吳也,
譬若心腹之疾也,
雖無作,
其傷深而在內也。
夫齊之於吳也,
疥癬之病也,
不苦其已也,
且其無傷也。
今釋越而伐齊,
譬之猶懼虎而刺猏,
雖勝之,
其後患未央。」
太宰嚭曰:
「不可。
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國者,
齊、晉也。
君王若伐齊而勝之,
徙其兵以臨晉,
晉必聽命矣,
是君王一舉而服兩國也,
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國。」
夫差以為然,
不聽子胥之言,
而用太宰嚭之謀。
子胥曰:
「天將亡吳矣,
則使君王戰而勝。
天將不亡吳矣,
則使君王戰而不勝。」
夫差不聽。
子胥兩袪高蹶而出於廷,
曰:
「嗟乎!
吳朝必生荊棘矣。」
夫差興師伐齊,
戰於艾陵,
大敗齊師,
反而誅子胥。
子胥將死曰:
「與!
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吳也?」
乃自殺。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
抉其目,
著之東門,
曰:
「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
居數年,
越報吳,
殘其國,
絕其世,
滅其社稷,
夷其宗廟,
夫差身為擒。
夫差將死曰:
「死者如有知也,
吾何面以見子胥於地下?」
乃為幎以冒面而死。
夫患未至,
則不可告也;
患既至,
雖知之無及矣。
故夫差之知慚於子胥也,
不若勿知。
23.4《過理》
四曰:
亡國之主一貫,
天時雖異,
其事雖殊,
所以亡同者,
樂不適也。
樂不適則不可以存。
糟丘酒池,
肉圃為格,
雕柱而(桔)梏諸侯,
不適也。
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瓌,
截涉者脛而視其髓,
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
不適也。
文王貌受以告諸侯。
作為琁室,
築為頃宮,
剖孕婦而觀其化,
殺比干而視其心,
不適也。
孔子聞之曰:
「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夏、商之所以亡也。
晉靈公無道,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使宰人臑熊𨆌不熟,
殺之,
令婦人載而過朝以示威,
不適也。
趙盾驟諫而不聽,
公惡之,
乃使沮麛賊之。
沮麛見之,
不忍賊,
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
一於此不若死。」
乃觸廷槐而死。
齊湣王亡居衛,
謂公(王)玉丹曰:
「我何如主也?」
(王)玉丹對曰:
「王賢主也。
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
臣聞其聲,
於王而見其實。
王名稱東帝,
實辨天下。
去國居衛,
容貌充滿,
顏色發揚,
無重國之意。」
王曰:
「甚善!
丹知寡人。
寡人自去國居衛也,
帶益三副矣」。
宋王築為蘖帝,
鴟夷血,
高懸之,
射著甲冑,
從下,
血墜流地。
左右皆賀曰:
「王之賢過湯、武矣。
湯、武勝人,
今王勝天,
賢不可以加矣。」
宋王大說,
飲酒。
室中有呼萬歲者,
堂上盡應,
堂上已應,
堂下盡應,
門外庭中聞之,
莫敢不應,
不適也。
23.5《壅塞》
五曰:
亡國之王,
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
則過無道聞,
而善無自至矣。
無自至則壅。
秦繆公時,
戎彊大,
秦繆公遺之女樂二八與良宰焉。
戎王大喜,
以其故,
數飲食,
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
因(扞)扜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
戎王醉而臥於樽下,
卒生(縳)縛而擒之。
未擒則不可知,
已擒則又不知。
雖善說者猶若此,
何哉?
齊攻宋,
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
使者還,
曰:
「齊寇近矣,
國人恐矣。」
左右皆謂宋王曰:
「此所謂肉自至蟲者也。
以宋之強,
齊兵之弱,
惡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
又使人往視齊寇,
使者報如前,
宋王又怒詘殺之。
如此者三。
其後又使人往視:
齊寇近矣,
國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
「國危甚矣,
若將安適?」
其弟曰:
「為兄王視齊寇,
不意其近,
而國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鄉之先視齊寇者,
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
今也報其情,
死;
不報其情,
又恐死;
將若何?」
其兄曰:
「如報其情,
有且先夫死者死,
先夫亡者亡。」
於是報於王曰:
「殊不知齊寇之所在。
國人甚安。」
王大喜。
左右皆曰:
「鄉之死者宜矣。」
王多賜之金。
寇至,
王自投車上馳而走,
此人得以富於他國。
夫登山而視牛若羊,
視羊若豚。
牛之性不若羊,
羊之性不若豚,
所自視之勢過也,
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
此狂夫之大者。
狂而以行賞罰,
此戴氏之所以絕也。
齊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
髡辭曰:
「臣不肖,
不足以當此大任也,
王不若擇國之長者而使之。」
齊王曰:
「子無辭也。
寡人豈責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子為寡人令太子如堯乎?
其如舜也?」
凡說之行也,
道不智聽智,
從自非受是也。
今自以賢過於堯、舜,
彼且胡可以聞說哉?
說必不入。
不聞存君。
齊宣王好射,
說人之謂己能則用彊弓也。
其嘗所用不過三石,
以示左右。
左右皆試引之,
中關而止,
皆曰:
「此不下九石,
非王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
所用不過三石,
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
豈不悲哉?
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
世之直士,
其寡不勝眾,
數也。
故亂國之主,
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
23.6《原亂》
六曰:
亂必有第,
大亂五,
小亂三,
䚯亂三,
故詩曰:
「毋過亂門」,
所以遠之也。
慮福未及,
慮禍過之,
所以皃完之也。
武王以武得之,
以文持之,
倒戈弛弓,
示天下不用兵,
所以守之也。
晉獻公立驪姬以為夫人,
以奚齊為太子,
里克率國人以攻殺之。
荀息立其弟公子卓,
已葬,
里克又率國人攻殺之。
於是晉無君。
公子夷吾重賂秦以地而求入,
秦繆公率師以納之,
晉人立以為君,
是為惠公。
惠公既定於晉,
背秦德而不予地。
秦繆公率師攻晉,
晉惠公逆之,
與秦人戰於韓原。
晉師大敗,
秦獲惠公以歸,
囚之於靈臺。
十月,
乃與晉成,
歸惠公而質太子圉。
太子圉逃歸也。
惠公死,
圉立為君,
是為懷公。
秦繆公怒其逃歸也,
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懷公,
殺之於高梁,
而立重耳,
是為文公。
文公施舍,
振廢滯,
匡乏困,
救災患,
禁淫慝,
薄賦歛,
宥罪戾,
節器用,
用民以時,
敗荊人于城濮,
定襄王,
釋宋圍,
出穀戍,
外內皆服,
而後晉亂止。
故獻公聽驪姬,
近梁五、優施,
殺太子申生,
而大難隨之者五,
三君(苑)死,
一君虜,
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數,
離咎二十年。
自上世以來,
亂未嘗一,
而亂人之患也,
皆曰一而已,
此事慮不同情也。
事慮不同情者,
心異也。
故凡作亂之人,
禍希不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