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24-1a]

24 不苟論第四



24.1《不苟》
[024-2a]


一曰:
賢者之事也,
雖貴不苟為,
雖聽不自阿,
必中理然後動,
必當義然後舉,
此忠臣之行也。
賢主之所說,
而不肖主雖不肖,其說,
非惡其聲也。


人主雖不肖,
其說忠臣之聲與賢主同,
行其實則與賢主有異。
異、故其功名禍福亦異。
異、故子胥見說於闔閭而惡乎夫差,
比干生而惡於商、死而見說乎周。


[024-3a]
武王至殷郊,
係墮。
五人御於前,
莫肯之為,
曰:
「吾所以事君者非係也。」
武王左釋白羽,
右釋黃鉞,
勉而自為係。


孔子聞之曰:
「此五人者之所以為王者佐也,
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故天子有不勝細民者,
天下有不勝千乘者。


[024-4a]
秦繆公見戎由余,
說而欲留之,
由余不肯。
繆公以告蹇叔。
蹇叔曰:
「君以告內史廖。」
內史廖對曰:
「戎人不達於五音與五味,
君不若遺之。」


繆公以女樂二八人與良宰遺之。
戎王喜,
迷惑大亂,
飲酒,
晝夜不休。
由余驟諫而不聽,
因怒而歸繆公也。
蹇叔非不能為內史廖之所為也,
其義不行也。
繆公能令人臣時立其正義,
故雪殽之恥,
而西至河雍也。


[024-5a]
秦繆公相百里奚,
晉使叔虎、齊使東郭蹇如秦,
公孫枝請見之。
公曰:
「請見客,
子之事歟?」
對曰:
「非也。」
「相國使子乎?」
對曰:
「不也。」


公曰:
「然則子事非子之事也。
秦國僻陋,
戎夷事服,
其任人事其事,
猶懼為諸侯笑。
今子為非子之事,
退,將論而罪。」


公孫枝出,
自敷於百里氏。
百里奚請之。
公曰:
「此所聞於相國歟。
枝無罪奚請?
有罪奚請焉?」


百里奚歸,
辭公孫枝。
公孫枝徙,
自敷於街。
百里奚令吏行其罪。
定分官,
此古人之所以為法也。
今繆公鄉之矣,
其霸西戎,
豈不宜哉?[024-6a]


晉文公將伐鄴,
趙衰言所以勝鄴之術,
文公用之,
果勝鄴。
還,
將行賞。
衰曰:
「君將賞其本乎?
賞其末乎?
賞其末則騎乘者存,
賞其本則臣聞之郤子虎。」


文公召郤子虎曰:
「衰言所以勝鄴,
鄴既勝,
將賞之,
曰:
『蓋聞之於子虎,
請賞子虎。』」
子虎曰:
「言之易,
行之難。
臣言之者也。」
公曰:
「子無辭。」


郄子虎不敢固辭,
乃受(矣)賞。
凡行賞欲其博也,
博則多助。
今虎非親言者也,
而賞猶及之,
此䟽遠者之所以盡能竭智者也。
晉文公亡久矣,
歸而因大亂之餘,
猶能以霸,
其由此歟?[024-7a]


24.2《贊能》
[024-8a]


二曰:
賢者善人以人,
中人以事,
不肖者以財。
得十良馬,
不若得一伯樂;
得十良劍,
不若得一歐冶;
得地千里,
不若得一聖人。


舜得皋陶而舜受之,
湯得伊尹而有夏民,
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
夫得聖人,
豈有里數哉?[024-9a]


管子束(縳)縛在魯。
桓公欲相鮑叔。
鮑叔曰:
「吾君欲霸王,
則管夷吾在彼,
臣弗若也。」
桓公曰:
「夷吾、寡人之賊也,
射我者也。
不可。」


鮑叔曰:
「夷吾為其君射人者也。
君若得而臣之,
則彼亦將為君射人。」
桓公不聽,
強相鮑叔。
固辭讓而相,
桓公果聽之。


於是乎使人告魯曰:
「管夷吾、寡人之讎也,
願得之而親加手焉。」
魯君許諾,
乃使吏鞹其拳,
膠其目,
盛之以鴟夷,
置之車中。


至齊境,
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
祓以爟火,
釁以犧猳焉,
生與之如國,
命有司除廟筵几而薦之,
曰:
「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
目益明,
耳益聰,
孤弗敢專,
敢以告于先君。」


因顧而命管子曰:
「夷吾佐予。」
管仲還走,
再拜稽首,
受令而出。
管子治齊國,
舉事有功,
桓公必先賞鮑叔,
曰:
「使齊國得管子者,
鮑叔也。」


桓公可謂知行賞矣。
凡行賞欲其本也,
本則過無由生矣。


[024-10a]
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
叔敖遊於郢三年,
聲問不知,
修行不聞。


沈尹莖謂孫叔敖曰:
「說義以聽,
方術信行,
能令人主上至於王,
下至於霸,
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
說義調均,
以適主心,
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歸耕乎?
吾將為子游。」


沈尹莖遊於郢五年,
荊王欲以為令尹,
沈尹莖辭曰:
「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
聖人也。
王必用之,
臣不若也。」
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
十二年而莊王霸,
此沈尹莖之力也。
功無大乎進賢。


[024-11a]
24.3《自知》
[024-12a]


三曰:
欲知平直,
則必準繩;
欲知方圓,
則必規矩;
人主欲自知,
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
設師保,
所以舉過也。


夫人故不能自知,
人主猶其。
存亡安危,
勿求於外,
務在自知。


[024-13a]
堯有欲諫之鼓,
舜有誹謗之木,
湯有司過直之士,
武王有戒慎之鞀,
猶恐不能自知,
今賢非堯、舜、湯、武也,
而有揜蔽之道,
奚繇自知哉?[024-14a]


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
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
宋、中山不自知而滅,
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
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
故敗莫大於不自知。


[024-15a]
范氏之亡也,
百姓有得其鍾者,
欲負而走,
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
鍾況然有音,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
遽揜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
惡己自聞之悖矣。
為人主而惡聞其過,
非猶此也?
惡人聞其過尚猶可。
(惡己自聞其過悖矣)


[024-16a]
魏文侯燕飲,
皆令諸大夫論己。
或言君之智也。
至於任座,
任座曰:
「君不肖君也。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
而以封君之子,
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文侯不說,
知於顏色。
任座趨而出。
次及翟黃,
翟黃曰:
「君賢君也。
臣聞其主賢者,
其臣之言直。
今者任座之言直,
是以知君之賢也。」


文侯喜曰:
「可反歟?」
翟黃對曰:
「奚為不可?
臣聞忠臣畢其忠,
而不敢遠其死。
座殆尚在於門。」
翟黃往視之,
任座在於門,
以君令召之。


任座入,
文侯下階而迎之,
終座以為上客。
文侯微翟黃,
則幾失忠臣矣。
上順乎主心以顯賢者,
其唯翟黃乎?[024-17a]


24.4《當賞》
[024-18a]


四曰:
民無道知天,
民以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當,
則諸生有血氣之類皆為得其處而安其產。
人臣亦無道知主,
人臣以賞罰爵祿之所加知主。
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者宜,
則親䟽遠近賢不肖皆盡其力而以為用矣。


[024-19a]
晉文公反國,
賞從亡者,
而陶狐不與。
左右曰:
「君反國家,
爵祿三出,
而陶狐不與。
敢問其說。」


文公曰:
「輔我以義、導我以禮者,
吾以為上賞。
教我以善、彊我以賢者,
吾以為次賞。
拂吾所欲、數舉吾過者,
吾以為末賞。
三者所以賞有功之臣也。
若賞唐國之勞徒,
則陶狐將為首矣。」


周內史興聞之曰:
「晉公其霸乎!
昔者聖王先德而後力,
晉公其當之矣。」[024-20a]


秦小主夫人用奄變,
群賢不說自匿,
百姓鬱怨非上。
公子連亡在魏,
聞之,
欲入,
因群臣與民從鄭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
弗入,
曰:
「臣有義,
不兩主。
公子勉去矣。」
公子連去,
入翟,
從焉氏塞,
菌改入之。


夫人聞之,
大駭,
令吏興卒,
奉命曰:
「寇在邊。」
卒與吏其始發也,
皆曰「往擊寇」,
中道因變曰:
「非擊寇也,
迎主君也。」


公子連因與卒俱來,
至雍,
圍夫人,
夫人自殺。
公子連立,
是為獻公,
怨右主然而將重罪之,
德菌改而欲厚賞之。


監突爭之曰:
「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眾,
若此則人臣爭入亡公子矣。
此不便主。」
獻公以為然,
故復右主然之罪,
而賜菌改官大夫,
賜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獻公可謂能用賞罰矣。
凡賞非以愛之也,
罰非以惡之也,
用觀歸也。
所歸善,
雖惡之賞;
所歸不善,
雖愛之罰;
此先王之所以治亂安危也。


[024-21a]
24.5《摶志》
[024-22a]


五曰:
先王有大務,
去其害之者,
故所欲以必得,
所惡以必除,
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
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
此所以無能成也。
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
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
馬弗及至,
已而得者,
其時顧也。
驥一日千里,
車輕也;
以重載則不能數里,
任重也。
賢者之舉事也,
不聞無功,
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
愚不肖為之任也。


[024-23a]
冬與夏不能兩刑,
草與稼不能兩成,
新穀熟而陳穀虧,
凡有角者無上齒,
果實繁者木必庳,
用智褊者無遂功,
天之數也。


故天子不處全,
不處極,
不處盈。
全則必缺,
極則必反,
盈則必虧。
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
故擇務,
當而處之。


[024-24a]
孔、墨、甯越,
皆布衣之士也,
慮於天下,
以為無若先王之術者,
故日夜學之。
有便於學者,
無不為也;
有不便於學者,
無肯為也。


蓋聞孔丘、墨翟,
晝日諷誦習業,
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
何事而不達?
何為而不成?
故曰精而熟之,
鬼將告之。
非鬼告之也,
精而熟之也。


今有寶劍良馬於此,
玩之不厭,
視之無倦。
寶行良道,
一而弗復,
欲身之安也,
名之章也,
不亦難乎?[024-25a]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勞,
謂其友曰:
「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
其友曰:
「莫如學。
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
「請以十五歲。
人將休,
吾將不敢休;
人將臥,
吾將不敢臥。」
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
止也;
步之遲也而百舍,
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
其為諸侯師,
豈不宜哉?[024-26a]


養由基、尹儒,
皆六藝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曰)白猨,
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
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
未之射而括中之矣,
發之則猨應矢而下,
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學御三年而不得焉,
苦痛之,
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
其師望而謂之曰:
「吾非愛道於子也,
恐子之未可與也。
今日將教子以秋駕。」


尹儒反走,
北面再拜曰:
「今昔臣夢受之。」
先為其師言所夢,
所夢固秋駕已。
(上)此二士者可謂能學矣,
可謂無害之矣,
此其所以觀後世已。


[024-27a]
24.6《貴當》
[024-28a]


六曰:
名號大顯,
不可(疆)彊求,
必繇其道。
治物者不於物於人,
治人者不於事於君,
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
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
治欲者不於欲於性。


性者萬物之本也,
不可長,
不可短,
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數也。


窺赤肉而(鳥)烏鵲聚,
貍處堂而眾鼠散,
衰絰陳而民知喪,
竽瑟陳而民知樂,
湯、武修其行而天下從,
桀、紂慢其行而天下畔,
豈待其言哉?
君子審在己者而已矣。


[024-29a]
荊有善相人者,
所言無遺策,
聞於國中,
莊王見而問焉。
對曰:
「臣非能相人也,
能觀人之友也。


觀布衣也,
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
如此者,
其家必日益,
身必日榮,
矣此所謂吉人也。


觀事君者也,
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
如此者,
事君日益,
官職日進,
此所謂吉臣也。


觀人主也,
其朝臣多賢,
左右多忠,
主有失,
皆交爭証諫,
如此者,
國日安,
主日尊,
天下日服,
此所謂吉主也。


臣非能相人也,
能觀人之友也。」
莊王善之,
於是疾收士,
日夜不懈,
遂霸天下。
故賢主之時見文藝之人也,
非特具之而已也,
所以就大務也。


夫事無大小,
固相與通。
田獵馳騁,
弋射走狗,
賢者非不為也,
為之而智日得焉,
不肖主為之而智日惑焉。
《志》曰:
「驕惑之事,
不亡奚待?」[024-30a]


君有好獵者,
曠日持久而不得獸,
入則媿其家室,
出則媿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
則狗惡也。
欲得良狗,
則家貧無以。


於是還疾耕,
疾耕則家富,
家富則有以求良狗,
狗良則數得獸矣,
田獵之獲常過人矣。
非獨獵也,
百事也盡然。


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
古今無有。
此賢(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賢不肖之所欲與人同,
堯、桀、幽、厲皆然,
所以為之異。


故賢主察之,
以為不可,
弗為;
以為可,
故為之。
為之必繇其道,
物莫之能害,
此功之所以相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