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09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 (tls)



[010-1a]

10 孟冬紀第十



10.1《孟冬紀》[010-2a]
一曰:
孟冬之月:
日在尾,
昏危中,
旦七星中。
其日壬癸。
其帝顓頊。
其神玄冥。
其蟲介。
其音羽。
律中應鐘。
其數六。


其味鹹。
其臭朽。
其祀行。
祭先腎。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虹藏不見。


天子居玄堂左个,
乘玄輅,
駕鐵驪,
載玄旂,
衣黑衣,
服玄玉,
食黍與彘。
其器宏以弇。


[010-3a]
是月也,
以立冬。
先立冬三日,
太史謁之天子,
曰:
「某日立冬,
盛德在水。」
天子乃齋。


立冬之日,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還,乃賞死事,
恤孤寡。


[010-4a]
是月也,
命太卜
禱祠龜策占兆,
審卦吉凶。
於是察阿上亂法者則罪之,無有揜蔽。


[010-5a]
是月也,
天子始裘。
命有司曰:
「天氣上騰,
地氣下降,
天地不通,
閉而成冬。」
令百官,
謹蓋藏。


命司徒,
循行積聚,
無有不歛;坿城郭,
戒門閭,
修楗閉,
慎關籥,
固封璽,
備邊境,
完要塞,
謹關梁,
塞蹊徑,
飭喪紀,
辨衣裳,
審棺槨之厚薄,營丘壟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貴賤之等級。


[010-6a] 是月也,
命工師效功。
陳祭器,
按度程,
無或作為淫巧,
以蕩上心,
必功致為上。
物勒工名,
以考其誠;
工有不當,
必行其罪,
以窮其情。


[010-7a]
是月也,
大飲蒸,
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
大割牲,
祠于公社及門閭,饗禱祖五祀,
勞農夫以休息之。
天子乃命將率講武,肄射御、角力。


[010-8a]
是月也,
乃命水虞漁師收水泉池澤之賦,無或敢侵削眾庶兆民,
以為天子取怨于下,
其有若此者,
行罪無赦。


[010-9a]
孟冬行春令,
則凍閉不密,
地氣發泄,
民多流亡。
行夏令,
則國多暴風,
方冬不寒,
蟄蟲復出。
行秋令,
則雪霜不時,
小兵時起,
土地侵削。


[010-10a]
10.2《節喪》[010-11a]
二曰:
審知生,
聖人之要也;
審知死,
聖人之極也。
知生也者,
不以物害生,
養生之謂也;
知死也者,
不以物害死,
安死之謂也。
此二者,
聖人之所獨決也。


[010-12a]
凡生於天地之間,
其必有死。
所不免也。
孝子之重其親也,
慈親之愛其子也,
痛於肌骨,
性也。
所重所愛,
死而棄之溝壑,
人之情不忍為也,
故有葬死之義。


葬也者,
藏也,
慈親孝子之所慎也。
慎之者,
以生人之心慮。
以生人之心為死者慮也,
莫如無動,
莫如無發。
無發無動,
莫如無有可利,
無有可利,此之謂重閉。


[010-13a]
古之人有藏於廣野深山而安者矣,
非珠玉國寶之謂也,
葬不可不藏也。
葬淺則狐貍抇之,
深則及於水泉。
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
以避狐貍之患、水泉之濕。
此則善矣,
而忘姦邪盜賊寇亂之難,
豈不惑哉?


譬之若瞽師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觸杙也。
狐貍水泉姦邪盜賊寇亂之患,
此杙之大者也。
慈親孝子避之者,
得葬之情矣。
善棺椁,
所以避螻蟻蛇蟲也。


今世俗大亂
之主,愈侈
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
生者以相矜尚也。
侈靡者以為榮,
儉節者以為陋,
不以便死為故,
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務,
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


父雖死,
孝子之重之不怠;
子雖死,
慈親之愛之不懈。
夫葬所愛所重,
而以生者之所甚欲,
其以安之也,
若之何哉?[010-14a]


民之於利也,
犯流矢,
蹈白刃,
涉血盩肝以來之。
野人之無聞者,
忍親戚兄弟知交以求利。


今無此之危,
無此之醜,
其為利甚厚,
乘車食肉,
澤及子孫,
雖聖人猶不能禁,
而況於亂?


國彌大,
家彌富,
葬彌厚。
含珠鱗施,珠玉玩好貨寶,
鐘鼎壺濫,
轝馬衣被戈劍,
不可勝其數。
諸養生之具,
無不從者。


題湊之室,
棺椁數襲,
積石積炭,
以環其外。
姦人聞之,
傳以相告。
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
猶不可止。


且死者彌久,
生者彌䟽;
生者彌䟽,
則守者彌怠;
守者彌怠而葬器如故,其勢固不安矣。


世俗之行喪,
載之以大輴,
羽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珠玉以備之,
黼黻文章以飭之,
引紼者左右萬人以行之,
以軍制立之然後可。


以此觀世,
則美矣侈矣;
以此為死,
則不可也。
苟便於死,
則雖貧國勞民,
若慈親孝子者之所不辭為也。


[010-15a]
10.3《安死》[010-16a]
三曰:
世之為丘壟也,
其高大若山,
其樹之若林,
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
以此觀世示富則可矣,以此為死者則不可也。


夫死者、
其視萬歲猶一瞚也。
人之壽,
久之不過百,
中壽不過六十。
以百與六十為無窮者之慮,其情必不相當矣。
以無窮為死者之慮則
得之矣。


[010-17a]
今有人於此,
為石銘置之壟上,
曰:
「此其中之物,
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
不可不抇,
抇之必大富,
世世乘車食肉。」
人必相與笑之,
以為大惑。
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


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國也;
無不亡之國者,
是無不抇之墓也。
以耳目所聞見,
齊、荊、燕嘗亡矣,
宋、中山已亡矣,
趙、魏、韓皆亡矣,
其皆故國矣。
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
是故古大墓無不抇者也。
而世皆爭為之,
豈不悲哉?[010-18a]


君之不令民,
父之不孝子,
兄之不悌弟,
皆鄉里之所釜䰛者而逐之,
憚耕稼採薪之勞,
不肯官人事,
而祈美衣侈食之樂,
智巧窮屈,
無以為之,
於是乎聚群多之徒,


以深山廣澤林藪,
扑擊遏奪,
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
求舍便居,
以微抇之,
日夜不休,
必得所利,
相與分之。


夫有所愛所重,而令姦邪盜賊寇亂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之大事。
堯葬於穀林,
通樹之;
舜葬於紀市,
廛不變其肆;
禹葬於會稽,
不煩人徒;
是故先王以儉節葬死也,
非愛其費也,
非惡其勞也,
以為死者慮也。


[010-19a]
先王之所惡,
惟死者之辱也。
發則必辱,
儉則不發,
故先王之葬,
必儉、必合、必同。
何謂合?
何謂同?
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
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
此之謂愛死人。
夫愛死人者眾,
知愛人者寡。


故宋未亡而東冢抇,
齊未亡而莊公冢抇,
國安寧而猶若此,
又況百世之後而國已亡乎?
故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不可不察於此也。
夫愛之而反害之,安之而反危之,
其此之謂乎。


《詩》曰:
「不敢暴虎,
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
此言不知鄰類也。


故反以相非,
反以相是。
其所非方其所是也,
其所是方其所非也。
是非未定,
而喜怒鬭爭,
反為用矣。
吾不非鬭,不非爭,
而非所以鬭,非所以爭。


故凡鬭爭者,
是非已定之用也。
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鬭爭,
此惑之大者也。


[010-20a]
魯季孫有喪,
孔子往吊之。
入門而左,
從客位也。
主人以璵璠收,
孔子徑庭而趨,
歷級而上,
曰:
「以寶玉收,
譬之猶暴骸中原也。」


徑庭歷級,
非禮也;
雖然,以救過也。


[010-21a]
10.4《異寶》[010-22a]
四曰:
古之人非無寶也,
其所寶者異也。
孫叔敖疾,
將死,
戒其子曰:
「王數封我矣,
吾不受也。
為我死,
王則封汝,
汝必無受利地。


楚、越之間有有寢之丘者,
此其地不利,
而名甚惡。
荊人畏鬼,
而越人信機。
可長有者,
其唯此也。」


孫叔敖死,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而子辭,
請有寢之丘,
故至今不失。
孫叔敖之知,
知以不利為利矣,
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
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010-23a]
五員亡,
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
「蓋是國也,
地險而民多知,
其主俗主也,
不足與舉。」
去鄭而之許,
見許公而問所之。
許公不應,
東南嚮而唾。
五員載拜受賜曰:
「知所之矣。」
因如吳。


過於荊,
至江上,
欲涉,
見一丈人,
刺小船,
方將漁,
從而請焉。
丈人度之絕江,


問其名族,
則不肯告,
解其劍以予丈人,
曰:
「此千金之劍也,
願獻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
「荊國之法,
得五員者,
爵執圭,
祿萬檐,
金千鎰。
昔者子胥過,
吾猶不取,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


五員過於吳,
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
祝曰:
「江上之丈人!
天地至大矣,
至眾矣,
將奚不有為也?
而無以為。
為矣而無以為之。
名不可得而聞,
身不可得而見,
其惟江上之丈人乎?」[010-24a]


宋之野人,
耕而得玉,
獻之司城子罕,
子罕不受。
野人請曰:
「此野人之寶也,
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
子罕曰:
「子以玉為寶,
我以不受為寶。」
故宋國之長者曰:
「子罕非無寶也,
所寶者異也。」[010-25a]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
兒子必取摶黍矣;
以龢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
鄙人必取百金矣;
以龢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
賢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彌精,
其所取彌精;
其知彌觕,
其所取彌觕。


[010-26a]
10.5《異用》[010-27a]
五曰:
萬物不同,
而用之於人異也,
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
故國廣巨,
兵彊富,
未必安也;
尊貴高大,
未必顯也;
在於用之。
桀、紂用其材而以成其亡,
湯、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010-28a]
湯見祝網者,
置四面,
其祝曰:
「從天墜者,
從地出者,
從四方來者,
皆離吾網。」
湯曰:
「嘻!
盡之矣。
非桀其孰為此也?」


湯收其三面,
置其一面,
更教祝曰:
「昔蛛螯作網罟,
今之人學紓。
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
欲高者高,
欲下者下,
吾取其犯命者。」


漢南之國聞之曰:
「湯之德及禽獸矣。」
四十國歸之。
人置四面,
未必得鳥;
湯去其三面,
置其一面,
以網其四十國,
非徒罔鳥也。


[010-29a]
周文王使人抇池,
得死人之骸,
吏以聞於文王,
文王曰:
「更葬之。」
吏曰:
「此無主矣。」


文王曰:
「有天下者,
天下之主也;
有一國者,
一國之主也。
今我非其主也?」
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天下聞之曰:
「文王賢矣,
澤及髊骨,
又況於人乎?」


或得寶以危其國,
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
故聖人於物也無不材。


[010-30a]
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
孔子荷杖而問之曰:
「子之公不有恙乎?」
搏杖而揖之,
問曰:
「子之父母不有恙乎?」
置杖而問曰:
「子之兄弟不有恙乎?」


杙步而倍之,
問曰:
「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故孔子以六尺之杖,
諭貴賤之等,
辨䟽親之義,
又況於以尊位厚祿乎?[010-31a]


古之人貴能射也,
以長幼養老也。
今之人貴能射也,
以攻戰侵奪也。
其細者以劫弱暴寡也,
以遏奪為務也。
仁人之得飴,
以養疾持老也。
跖與蹻得飴,
以開閉取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