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8 御纂朱子全書-宋-朱熹 (master)


[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朱子全書卷二十一
  孟子二
   離婁上
    離婁之明章
 上無道揆則下無法守儻上無道揆則下雖有奉法守
  一官者亦將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
  信如憑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箇行
[021-1b]
  不敢逾越惟其不信所以妄作如胥吏分明知得條
  法只是他冒法以為姦便是不信度也
 上無禮下無學此學謂國之俊秀者前面工是百官守
  法度者此學字是責學者之事唯上無教下無學所
  以不好之人並起而居髙位執進退黜陟之權盡做
  出不好事來則國之喪亡無日矣所以謂之賊民蠧
  國害民非賊而何然其要只在於仁者宜在髙位所
  謂一正君而國定也
[021-2a]
問責難之恭陳善閉邪之敬何以别曰大槩也一般只
 恭意思較闊大敬意思較細密如以堯舜三代望其
 君不敢謂其不能便是責難於君便是恭陳善閉邪
 是就事上説盖不徒責之以難凡事有善則陳之邪
 則閉之使其君不陷於惡便是敬責難之恭是尊君
 之詞先立箇大志以先王之道為可必信可必行陳
 善閉邪是子細著工夫去照管務引其君於當道陳
 善閉邪便是做那責難底工夫
[021-2b]
問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曰恭是就人君
 分上理會把他做箇大底人看致恭之謂也敬只是
 就自家身上做如陳善閉邪是在巳當如此做以上/語類
 四/條
   規矩方員之至章
問規矩方員之至也曰規矩是方員之極聖人是人倫
 之極盖規矩便盡得方員聖人便盡得人倫故物之
 方員者有未盡處以規矩為之便見於人倫有未盡
[021-3a]
 處以聖人觀之便見惟聖人都盡無一豪之不盡故
 為人倫之至語/類
   愛人不親章
聖人説話是趲上去更無退後來孟子説愛人不親反
 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荅反其敬行有不得
 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這都是趲向上
 去更無退下來如今人愛人不親更不反求諸己教
 你不親也休治人不治更不反求諸己教你不治也
[021-3b]
 休禮人不荅更不反求諸己教你不荅也休我也不
 解恁地得你也不仁不義無禮無智我也不仁不義
 無禮無智大家做箇鶻突没理會底人語/類
   為政不難章
吳伯英問不得罪於巨室曰只是服得他心語/類
   天下有道章
鄭問小役大弱役强亦曰天何也曰到那時不得不然
 亦是理當如此
[021-4a]
仁不可為衆為猶言難為弟難為兄之為言兄賢難做
 他弟弟賢難做他兄仁者無敵難做衆去抵當他
不能自强則聽天所命修徳行仁則天命在我今之為
 國者論為治則曰不消做十分底事只隨風俗做便
 得不必須欲如堯舜三代只恁地做天下也治為學
 者則曰做人也不湏做到孔孟十分事且做得一二
 分也得盡是這樣茍且見識所謂聽天所命者也以/上
 語類/三條
[021-4b]
   自暴者章
問自暴自棄之别曰孟子説得已分明看來自暴者便
 是剛惡之所為自棄者便是柔惡之所為也
先生問梁自暴自棄如何梁未荅先生曰言非禮義非
 如非先王之道之非謂所言必非詆禮義之説為非
 道是失之暴戾我雖言而彼必不肯聽是不足與有
 言也自棄者謂其意氣卑弱志趣凡陋甘心自絶以
 為不能我雖言其仁義之美而彼以為我必不能居
[021-5a]
 仁由義是不足有為也故自暴者强自棄者弱伊川
 云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為以上語/類二條
   居下位章
敬之問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思誠莫湏是
 明善否曰明善自是明善思誠自是思誠明善是格
 物致知思誠是毋自欺謹獨明善固所以思誠而思
 誠上面又自有工夫在誠者都是實理了思誠者恐
 有不實處便思去實他誠者天之道天無不實寒便
[021-5b]
 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使他恁地聖人仁便真箇是
 仁義便真箇是義更無不實處在常人説仁時恐猶
 有不仁處説義時恐猶有不義處便著思有以實之
 始得
問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此是
 以實理見之於用故便有感通底道理曰不是以實
 理去見之於用只是既有其實便自能感動得人也
 以上語/類二條
[021-6a]
   伯夷辟紂章
才卿問伯夷是中立而不倚栁下恵是和而不流否曰栁
 下恵和而不流之事易見伯夷中立不倚之事何以
 驗之陳曰扣馬之諫餓而死此是不倚曰此謂之偏
 倚亦何可以見其不倚劉用之曰伯夷居北海之濵
 若將終身焉及聞西伯善養老遂來歸之此可見其
 不倚否曰此下更有一轉方是不倚盖初聞文王而
 歸之及武王伐紂而去之遂不食周粟此可以見其
[021-6b]
 不倚也語/類
問第十三章横渠曰太公伯夷辟紂皆不徒然及歸文
 王亦不徒然一佐武王伐紂一諫武王伐紂皆不徒
 然必大謂二人之歸文王特以聞其善養老而已竊
 恐不為此而出也曰是荅吳伯豐/○文集
   求也為季氏宰章
至之問如李悝盡地力之類不過欲教民而已孟子何
 以謂任土地者亦次於刑曰只為他是欲富國不是
[021-7a]
 欲為民但强占土地開墾將去欲為巳物耳皆為君
 聚斂之徒也語/類
   恭者不侮人章
聖人但顧我理之是非不問利害之當否衆人則反是
 且如恭儉聖人但知恭儉之不可不為耳衆人則以
 為我不侮人則人亦不侮我我不奪人則人亦不奪
 我便是計較利害之私要之聖人與衆人做處便是
 五峯所謂天理人欲同行而異情者也語/類
[021-7b]
   淳于髠曰章
事有緩急理有大小這樣處皆須以權稱之或問執中
 無權之權與嫂溺援之以手之權微不同否曰執中
 無權之權稍輕嫂溺援之以手之權較重亦有深淺
 也語/類
   人不足與適章
大人格君心之非此謂精神意氣自有感格處然亦湏
 有箇開導底道理不但黙黙而已伊川解遇主于巷
[021-8a]
 所謂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
 知杜蔽惑以誠其意正此意也或曰設遇暗君將如
 何而格之曰孔子不能格魯哀孟子不能格齊宣諸
 葛孔明之於後主國事皆出於一巳將出師先自排
 布宫中府中許多人後主雖能聽從然以資質之庸
 難以變化孔明雖親寫許多文字與之亦終不能格
 之凡此皆是雖有格君之理而終不可以致格君之
 效者也語/類
[021-8b]
   仁之實章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此數句某煞曽入
 思慮來嘗與伯恭説實字有對名而言者謂名實之
 實有對理而言者謂事實之實有對華而言者謂華
 實之實今這實字不是名實事實之實正是華實之
 實仁之實本只是事親推廣之愛人利物無非是仁
 義之實本只是從兄推廣之忠君弟長無非是義事
 親從兄便是仁義之實推廣出去者乃是仁義底華
[021-9a]
 采
問仁義之實曰須是理會得箇實字方曉得此章意思
 這實字便是對華字且如愛親仁民愛物無非仁也
 但是愛親乃是切近而真實者乃是仁最先發去處
 於仁民愛物乃逺而大了義之實亦然
問事親從兄有何分别曰事親有愛底意思從兄有嚴
 底意思又曰有敬底意思問從兄如何為義之實曰
 言從兄則有可否問所以同處如何曰不當論同問
[021-9b]
 伊川以為湏自一理中别出此意如何曰只是一箇
 道理發出來偏於愛底些子便是仁偏於嚴底些子
 便是義又曰某怕人便説理一
問孟子言義之實從兄是也中庸却言義者宜也尊賢
 為大甚不同如何曰義謂得宜尊賢之等道理宜如
 此曰父子兄弟皆是恩合今以從兄為義何也曰以
 兄弟比父子已是爭得些問五典之常義主於君臣
 今曰從兄又曰尊賢豈以隨事立言不同其實則一
[021-10a]
 否曰然
問孟子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又曰義之實從兄是也
 不知羞惡與從兄之意如何相似曰不要如此看且
 理會一處上義理教通透了方可别看如今理會一
 處未得却又牽一處來滚同説少閒愈無理會處聖
 賢説話各有指歸且與他就逐句逐字上理會去
問仁之實事親是也一段似無四者只有兩箇以禮為
 節文斯二者智是知斯二者只是兩箇生出禮智來
[021-10b]
 曰太極初生亦只生隂陽然後方有其他底
朱蜚卿問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巳也曰如今恁地勉强
 安排如何得樂到得常常做得熟自然浹洽通快周
 流不息油然而生不能自已只是要到這樂處實是
 難在若只恁地把捉安排纔忘記又斷了這如何得
 樂如何得生問如今也且著恁地把捉曰固是且著
 恁地須知道未是到處湏知道樂則生處是當到這
 地頭恰似春月草木許多芽蘖一齊爆出來更止遏
[021-11a]
 不得賀孫問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這箇不是旋安排這只就他初發上
 説曰只如今不能常會如此孩提知愛其親如今自
 失了愛其親意思及其長也知敬其兄如今自失了
 敬其兄意思須著理會孟子所以説大人者不失其
 赤子之心須要常常恁地要之湏是知得這二者使
 常常見這意思方會到得樂則生矣處要緊却在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二句上湏是知得二者是自家合
[021-11b]
 有底不可暫時失了到得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既知
 了又湏著檢㸃教詳密子細節節應拍方始會不閒
 斷方始樂方始生孟子又云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
 始然泉之始逹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與知斯二者節文斯二者一段語勢有
 不同一則説得緊急一則説得有許多節次次序詳
 宻又曰樂則生如水之流撥盡許多壅塞之物只恁
 地滔滔流將去以上語/類七條
[021-12a]
問事親仁之實從兄義之實盖人之生也莫不知愛其
 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此乃最初一著其他皆
 從此充去故孟子曰無他逹之天下也有子曰君子
 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又
 謂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堯舜
 之道孝弟而已矣豈非事親仁之實從兄義之實乎
 曰仁義只是理事親從兄乃其事之實也荅石子重/○文集
   天下大悦章
[021-12b]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得乎親
 者不問事之是非但能曲為承順則可以得其親之
 悦茍父母有做得不是處我且從之茍有孝心者皆
 可然也順乎親則和那道理也順了非特得親之悦
 又使之不陷於非義此所以為尤難也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是無一事不是處和親之心也
 順了下面所以説瞽瞍底豫以上語/類二條
  離婁下
[021-13a]
   子産聽鄭國之政章
問子産之事以左傳考之類非不知為政者孟子之言
 姑以其乗輿濟人一事而議之耳而夫子亦止以恵
 人目之又謂其猶衆人之母知食而不知教豈非子
 産所為終以恵勝與曰致堂於恵人也論此一段甚
 詳東坡云有及人之近利無經世之逺圖亦説得盡
 都鄙有章只是行恵人底規模若後世所謂政者便
 只是恵語/類
[021-13b]
乗輿濟人之説與某所聞於師者相表裏但不必言姦
 人聖賢所警正為仁人君子豪釐之差耳姦人則尚
 何説哉諸若此類稍加密察為佳辟除之辟乃趙氏
 本説與上下文意正相發明盖與舍車濟人正相反
 也此叚注釋近略稍改稍詳於舊略云恵謂私恩小
 利政則有公平正大之體綱紀法度之施焉恵而不
 知為政者亦有仁心仁聞而不能擴充以行先王之
 道云爾又云十月成梁盖時將寒沍不可使民徒渉
[021-14a]
 又農功既畢可以役民之時先王之政細大具舉而
 無事不合民心順天理故其公平正大之體綱紀法
 度之施雖纎悉之閒亦無遺恨如此豈子産所及哉
 諸葛武侯之治蜀也官府次舍橋梁道路莫不繕理
 而民不告勞盖其言曰治世以大徳不以小恵其亦
 庶㡬知為政矣又云君子能行先王之政使細大之
 務無不畢舉則恵之所及亦巳廣矣是其出入之際
 雖辟除人使之避己亦上下之分固所宜然何必曲
[021-14b]
 意行私使人知已出然後為恵又况人民之衆亦安
 得人人而濟之哉荅何叔京/○文集
   君之視臣如手足章
有故而去非大義所係不必深為之説臣之去國其故
 非一端如曰親戚連坐則先王之制父子兄弟罪不
 相及亦豈有此事哉但昔者諫行言聽而今也有故
 而去而君又加禮焉則不得不為之服矣樂毅之去
 燕近之荅何叔京/○文集
[021-15a]
   非禮之禮章
非禮義之禮義所論善矣但以為其心皆在於異俗而
 邀名則不必皆然盖有擇焉不精以為善而為之者
 知言所謂緣情立義自以為由正大之徳而不知覺
 者也此句之失與論子産而指姦人相類荅何叔京/○文集
   中也養不中章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養者非速使之中使之才漸
 民以仁摩民以義之謂也下以善養人同語/類
[021-15b]
   人有不為也章
問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又曰狷者有所
 不為不為之言則同不為之意似有别矣竊疑狷者
 之病全在於有所二字於所當為者而不為則非知
 所決擇之人矣狷者之所以不為者病在何處茍自
 知其偏加篤學力行審思明辨之功便可至中耶抑
 氣質之偏自有定量終不足與有為耶曰狷者但能
 不為而不能有為亦其氣質習尚之偏耳知其偏而
[021-16a]
 反之豈有終不足與有為之理荅詹尚賔/○文集
   仲尼不為己甚章
問仲尼不為己甚此言本分之外無所増加耳曰巳訓
 太又問非其君不仕非其民不使治亦進亂亦進不
 羞汙君不辭小官氣象可謂巳甚矣而目之曰聖人
 之清和似頗難會頃之乃曰雖是聖終有過當處語/類
   大人者章
大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赤子無所知無所能此兩句
[021-16b]
 相拗如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却是不失其無所知
 無所能做出盖赤子之心純一無偽而大人之心亦
 純一無偽但赤子是無知覺底純一無偽大人是有
 知覺底純一無偽
問赤子之心莫是發而未逺乎中不可作未發時看否
 曰赤子之心也有未發時也有已發時今欲將赤子
 之心専作已發看也不得赤子之心方其未發時亦
 有老稚賢愚一同但其已發未有私欲故未逺乎中
[021-17a]
 耳以上語/類二條
   養生者章
王徳脩云親聞和靖説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曰親之生
 也好惡取舍得以言焉及其死也好惡取舍無得而
 言當是時親之心即子之心子之心即親之心故曰
 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先生曰亦説得好語/類
   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曰只深造以道便是要自得
[021-17b]
 之此政與淺迫相對所謂深造者當知非淺迫所可
 致若欲淺迫求之便是强探力取只是既下工夫又
 下工夫直是深造便有自得處在其中又曰優游饜
 飫都只是深造後自如此非是深造之外又别欲自
 得也與下章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之意同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如何曰深造云者非
 是急迫遽至要舒徐涵養期於自得而已自得之則
 自信不疑而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於道也深資之
[021-18a]
 深則凡動靜語黙一事一物無非是理所謂取之左
 右逄其原也又問資字如何説曰取也資有資藉之
 意資之深謂其所資藉者深言深得其力也
或問君子深造之以道一章曰深造之以道語似倒了
 以道字在深造字上方是盖道是造道之方法循此
 進進不已便是深造之猶言以這方法去深造之也
 今曰深造之以道是深造之以其方法也以道是工
 夫深造是做工夫如博學審問謹思明辨力行之次
[021-18b]
 序即是造道之方法若人為學依次序便是以道不
 依次序便是不以道如為仁而克己復禮便是以道
 若不克己復禮别做一般樣便是不以道能以道而
 為之不已造之愈深則自然而得之既自得之而為
 我有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這一句又
 要人看盖是自家既自得之則所以資藉之者深取
 之無窮用之不竭只管取只管有滾滚地出來無窮
 自家資他他又資給自家如掘地在下藉上面源頭
[021-19a]
 水來注滿若源頭深則源源來不竭若淺時則易竭
 矣又如富人大寳藏裏面只管取只管有取之左右
 逄其原盖這件事也撞著這本來底道理那件事也
 撞著這本來底道理事事物物頭頭件件皆撞著這
 道理如資之深那源頭水只是一路來到得左右逄
 原四方八面都來然這箇只在自得上才自得則下
 面節次自是如此
子善問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一節曰大要
[021-19b]
 在深造之以道此是做工夫處資是他資助我資給
 我不是我資他他那箇都是資助我底物事頭頭撞
 著左邊也是右邊也是都湊著他道理源頭處源頭
 便是那天之明命滔滔汨汨底似那一池有源底水
 他那源頭只管來得不絶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來供
 自家用似那魚湊活水相似却似都湊著他源頭且
 如為人君便有那仁從那邊來為人臣便有那箇敬
 從那邊來子之孝有那孝從那邊來父之慈有那慈
[021-20a]
 從那邊來只是那道理源頭處莊子説恃原而徃便
 是説這箇自家靠著他源頭底這箇道理左右前後
 都見是這道理莊子説在谷滿谷在坑滿坑他那資
 給我底物事深逺自家這裏頭頭湊著他源頭
或問自得章文義莫有節次否曰此章重處只在自得
 後其勢自然順下來才恁地便恁地但其閒自不無
 節次若是全無節次孟子何不説自得之則取之左
 右逄其原曰尹先生却正如此説曰看他説意思自
[021-20b]
 别孟子之意是欲見其曲折而詳言之尹先生之言
 是姑舉其首尾而略言之自孟子後更無人會下這
 般言語以上語/類五條
   博學而詳説之章
問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如何曰約自博中來
 既博學又詳説講貫得直是精確將來臨事自有箇
 頭緒才有頭緒便見簡約若是平日講貫得不詳悉
 及至臨事只覺得千頭萬緒更理會不下如此則豈
[021-21a]
 得為約
問博學詳説將以反説約也曰貫通處便是約不是貫
 通了又去裏面尋討箇約公説約處却是通貫了又
 别去尋討箇約豈有此理伊川説格物處云但積累
 多後自然脱然有貫通處積累多後便是學之博脱
 然有貫通處便是約楊楫通老問世間博學之人非
 不博却又不知箇約處者何故曰他合下博得來便
 不是了如何會約他更不窮究這道理是如何都見
[021-21b]
 不透徹只是捜求隱僻之事鈎摘竒異之説以為博
 如此豈能得約今世博學之士大率類此不讀正當
 底書不看正當注疏偏揀人所不讀底去讀欲乗人
 之所不知以誇人不問義理如何只認前人所未説
 今人所未道者則取之以為博如此如何望到約處
 又曰某嘗不喜揚子雲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
 之以卓多聞欲其約也多見欲其卓也説多聞了又
 更要一箇約去守他正如公説這箇是所守者約不
[021-22a]
 是守之以約也以上語/類二條
問第十五章横渠曰約者天下至精至微之理也然曰
 學者必先守其至約又曰不必待博學而後至於約
 其先固守於約也必大謂精微之理必問辨攻索而
 後得之決不容以徑造横渠之説恐别有謂曰未博
 學而先守約即程子未有致知而不在敬之意亦切
 要之言也荅吳伯豐/○文集
   以善服人章
[021-22b]
以善服人者唯恐人之進於善也如張華之對晉武帝
 恐吳人更立令主則江南不可取之類是也以善養
 人者唯恐人之不入於善也若湯之事葛遺之牛羊
 使人徃為之耕之類是也荅張敬之/○文集
   徐子曰章
所謂聲聞過情這箇大段務外郎當且更就此中間言
 之如為善無真實懇惻之意為學而勉强茍且徇人
 皆是不實湏就此反躬思量方得語/類
[021-23a]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章
敬之問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㡬希曰人與萬物都一
 般者理也所以不同者心也人心虚靈包得許多道
 理過無有不通雖閒有氣禀昏底亦可克治使之明
 萬物之心便包許多道理不過雖其間有禀得氣稍
 正者亦止有一兩路明如禽獸中有父子相愛雌雄
 有别之類只有一兩路明其他道理便都不通便推
 不去人之心便虚明便推得去就大本論之其理則
[021-23b]
 一纔禀於氣便有不同賀孫問幾希二字不是説善
 惡之閒乃是指這些好底説故下云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曰人之所以異於物者只爭這些子
元昭問君子存之曰存是存其所以異於禽獸之道理
 今自謂能存只是存其與禽獸同者耳飢食渴飲之
 類皆其與禽獸同者也釋氏云作用是性或問如何
 是作用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021-24a]
 此是説其與禽獸同者耳人之異於禽獸是父子有
 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㓜有序朋友有信釋氏元
 不曾存得
或問明於庶物察於人倫明察之義有淺深否曰察深
 於明明只是大槩明得這箇道理耳又問與孝經事
 天明事地察之義如何曰這箇明察又别此察字却
 訓著字明字訓昭字事父孝則事天之道昭明事母
 孝則事地之道察著孟子所謂明察與易繫明於天
[021-24b]
 之道察於人之故同
子善問舜明庶物察人倫文勢自上看來此物字恐合
 作禽獸説曰不然明於庶物豈止是説禽獸禽獸乃
 一物凡天地之間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然有多少
 不甚要緊底事舜看來唯是於人倫最緊要
明於庶物察於人倫明察是見得事事物物之理無一
 豪之未盡所謂仁義者皆不待求之於外此身此心
 渾然都是仁義
[021-25a]
問舜由仁義行便是不操而自存否曰這都難説舜只
 是不得似衆人恁地著心自是操以上語/類六條
問第十九章集注云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
 於心而所行皆從此出巳字恐未瑩曰巳字只作本
 字為佳荅吳伯豐/○文集
   禹惡㫖酒章
問禹惡㫖酒好善言湯執中文王望道未之見武王不
 泄邇不忘逺周公坐以待旦此等氣象在聖人則謂
[021-25b]
 之兢兢業業純亦不已在學者則是任重道逺死而
 後已之意否曰他本是説聖人又曰讀此一篇使人
 心惕然而常存也
問湯執中立賢無方莫是執中道以立賢否曰不然執
 中自是執中立賢自是立賢只這執中却與子莫之
 執中不同故集注下謂執謂守而不失湯只是要事
 事恰好無過不及而已以上語/類二條
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是文王望道如未見之事荅吳/伯豐
[021-26a]
泄邇忘逺通人與事而言泄字兼有親信狎侮忽略之
 意荅吳/伯豐
不泄邇不忘逺是無所不用其敬之意荅吳/伯豐
李公常語曰孔子與賔牟賈言大武曰聲淫及商何也
 對曰非武音也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
 武王之志荒矣武王之志猶不貪商而孟子曰文王
 望道而未之見謂商之祿未盡也病其有賢臣也文
 王貪商如此其甚則事君之小心安在哉豈孔子之
[021-26b]
 妄言哉孔子不妄孟子之誣文王也隱之辨曰孟子
 曰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盖言文王之仁望
 治道而未之見耳趙岐釋之曰殷祿未盡尚有賢臣
 道未得至故望而不致誅於紂此岐之失也讀孟子
 而識其意正岐之失可也而乃用岐之説攻孟子謂
 孟子誣文王之貪商豈理也哉欲加人以罪援引他
 事以實之其不仁甚矣曰望道而未之見而與如古
 人多通用此句與上文視民如傷為對孟子之意曰
[021-27a]
 文王保民之至而視之猶如傷體道之極而望之猶
 如未之見其純亦不已如是愚意謂然不審隱之以
 為如何讀余隱之尊孟辨/○以上文集四條
   王者之迹熄章
莊仲問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先儒謂
 自東遷之後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矣恐是孔子刪
 詩之時降之曰亦是他當時自如此要識此詩便如
 周南召南當初在鎬豐之時其詩為二南後來在洛
[021-27b]
 邑之時其詩為黍離只是自二南進而為二雅自二
 雅退而為王風二南之於二雅便如登山到得黍離
 時節便是下坡了語/類
   可以取章
正卿問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㢘亦下二聫之義曰看
 來可以取是其初略見得如此可以無取是子細審
 察見得如此如夫子言再思一般下二聫放此庶㡬
 不礙不然則不取却是過厚而不與不死却是過薄
[021-28a]
 也語/類
   天下之言性也章
問則故而已矣故是如何曰故是箇已發見了底物事
 便分明易見如公都子問性孟子却云乃若其情則
 可以為善矣盖性自是箇難言底物事唯惻隱羞惡
 之類却是已發見者乃可得而言只㸔這箇便見得
 性集注謂故者是已然之迹也是無箇字得下故下
 箇迹字
[021-28b]
問則故而已矣曰性是箇糊塗不分明底物事且只就
 那故上説故却是實有痕迹底故有兩件如水之有
 順利者又有逆行者畢竟順利底是善逆行底是惡
 所以説行其所無事又説惡於鑿鑿則是那逆行底
敬之問故者以利為本如火之炎上水之潤下此是故
 人不拂他潤下炎上之性是利曰故是本然底利是
 他自然底如水之潤下火之炎上固是他本然之性
 如此然水自然潤下火自然炎上便是利到智者行
[021-29a]
 其所無事方是人知得自然底從而順他
故是已然之迹如水之下火之上父子之必有親孟子
 説四端皆是然雖有惻隱亦有殘忍故當以順為本
 如星辰亦有逆行大要循躔度者是順又問南軒説
 故作本然曰如此則善外别有本然孟子説性乃是
 於發處見其善荀揚亦於發處説只是道不著問既
 云於發處見伊川云孟子説性乃極本窮原之理莫
 因發以見其原曰然
[021-29b]
故只是已然之迹如水之潤下火之炎上潤下炎上便
 是故也父子之所以親君臣之所以義夫婦之别長
 幼之序然皆有箇已然之迹但只順利處便是故之
 本如水之性固下也然搏之過顙激之在山亦豈不
 是水哉但非其性耳仁義禮智是為性也仁之惻隱
 義之羞惡禮之辭遜智之是非此即性之故也若四
 端則無不順利然四端皆有相反者如殘忍之非仁
 不恥之非義不遜之非禮昏惑之非智即故之不利
[021-30a]
 者也伊川發明此意最親切謂此一章専主智言鑿
 於智者非所謂以利為本也其初只是性上汎説起
 不是専説性但謂天下之説性者只説得故而已後
 世如荀卿言性惡揚雄言善惡混但皆説得下面一
 截皆不知其所以謂之故者如何遂不能以利為本
 而然也荀卿之言只是横説如此到底滅這道理不
 得只就性惡篇謂塗之人皆可為禹只此自可見故
 字若不將已然之迹言之則下文茍求其故之言如
[021-30b]
 何可推歴家自今日推算而上極於太古開闢之時
 更無差錯只為有此已然之迹可以推測耳天與星
 辰閒或躔度有少差錯久之自復其常以利為本亦
 猶天與星辰循常度而行茍不如此皆鑿之謂也
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矣故猶云所為也言凡人説性
 只説到性之故盖故却以利為本利順者從道理上
 順發出來是也是所謂善也若不利順則是鑿故下
 面以禹行水言之茍求其故此故與則故却同故猶
[021-31a]
 所以然之意直卿云先生言劉公度説此叚意云孟
 子専為智而言甚好
或問天下之言性伊川以為言天下萬物之性是否曰
 此倒了他文勢只是云天下之言性者止可説故而
 已矣如此則天下萬物之性在其閒矣以上語/類七條
   公行子有子之喪章
孟子鄙王驩而不與言固是然朝廷之禮既然則當事
 之時雖不鄙之亦不得與之言矣鄙王驩事於出弔
[021-31b]
 處已見之此章之意則以朝廷之禮為重時事不同
 理各有當聖賢之言無所茍也豈為愧衆人為己甚
 而始以是荅之哉正所以明朝廷之禮而警衆人之
 失也荅何叔京/○文集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章
問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是我本有此仁此禮只要
 常存而不忘否曰非也他這箇在存心上説下來言
 君子所以異於小人者以其存心不同耳君子則以
[021-32a]
 仁以禮而存之於心小人則以不仁不禮而存之於
 心湏看他上下文主甚麽説始得
我必不忠恐所以愛敬人者或有不出於誠實也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
 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此便是知恥知恥則進學
 安得不勇以上語/類三條
   公都子問匡章章
孟子之於匡章盖憐之耳非取其孝也故楊氏以為匡
[021-32b]
 章不孝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與之絶耳據
 章之所為因責善於其父而不相遇雖是父不是巳
 是然便至如此蕩業出妻屛子終身不養則豈得為
 孝故孟子言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此便是責之以
 不孝也但其不孝之罪未至於可絶之地耳然當時
 人則遂以為不孝而絶之故孟子舉世之不孝者五
 以暁人若如此五者則誠在所絶耳後世因孟子不
 絶之則又欲盡雪匡子之不孝而以為孝此皆不公
[021-33a]
  不正倚於一偏也必若孟子之所處然後可以見聖
  賢至公至仁之心矣或云看得匡章想是箇拗强底
  人觀其意屬於陳仲子則可見其為人耳先生甚然
  之曰兩箇都是此樣人故説得合味道云舜不告而
  娶盖不欲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耳如匡章則其懟
  也甚矣語/類
 
 
[021-33b]
 
 
 
 
 
 
 
御纂朱子全書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