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8 御纂朱子全書-宋-朱熹 (master)


[052-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朱子全書卷五十二
  道統一
   聖賢諸儒總論
 此道更前後聖賢其説始備自堯舜以下若不生箇孔
  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箇孟子也未有
  分曉孟子後數千載乃始得程先生兄弟發眀此理
  今看來漢唐以下諸儒説道理見在史策者便直是
[052-1b]
  説夢只有箇韓文公依稀説得畧似耳
 今且湏看孔孟程張四家文字方始講究得著實其他
  諸子不能無過差也以上語/類二條
 恭惟道統逺自羲軒集厥大成允屬元聖述古垂訓萬
  世作程三千其徒化若時雨維顔曾氏傳得其宗逮
  思及輿益以光大自時厥後口耳失真千有餘年乃
  曰有繼周程授受萬理一原曰邵曰張爰及司馬學
  雖殊轍道則同歸俾我後人如夜復旦某以凡陋少
[052-2a]
 䝉義方中靡常師晩逢有道載鑚載仰雖未有聞賴
 天之靈幸無失墜逮兹退老同好鼎來落此一丘羣
 居伊始探原推本敢昧厥初奠以告䖍尚其昭格陟
 降庭止恵我光眀傳之方來永永無斁滄洲精舍/告先聖文
甚矣道之難眀而易晦也自堯舜以至於孔孟上下二
 千餘年之間盖亦屢眀而屢晦自孟氏以至於周程
 則其晦者千五百年而其眀者不能以百歳也程氏
 既沒誦説滿門而傳之不能無失其不流而為老子
[052-2b]
 釋氏者㡬希矣然世亦莫之悟也邵州州學濓/溪先生祠記
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此非深知所傳者何
 事則未易言也夫孟子之所傳者何哉曰仁義而已
 矣孟子之所謂仁義者何哉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曰惻隠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如斯而
 已矣然則所謂仁義者又豈外乎此心哉堯舜之所
 以為堯舜以其盡此心之體而已禹湯文武周公孔
 子傳之以至於孟子其間相望有或數百年者非得
[052-3a]
 口傳耳授密相付屬也特此心之體隠乎百姓日用
 之間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而體其全且盡則
 為得其傳耳雖窮天地亘萬世而其心之所同然若
 合符節由是而出宰制萬物酬酢萬變莫非此心之
 妙用而其時措之宜又不必同也故堯舜與賢而禹
 與子湯放桀文王事殷武王殺受孔子作春秋以翼
 衰周孟子説諸侯以行王道皆未嘗同也又何害其
 相傳之一道而孟子之所謂仁義者亦不過使天下
[052-3b]
 之人各得其本心之所同然者耳李氏以蘇張孫吳
 班焉盖不足以窺孟子之籓籬而妄議之也讀余隠/之尊孟
 辯/
道在目前初無隠蔽而衆人沈溺膠擾不自知覺是以
 聖人因其所見道體之實發之言語文字之間以開
 悟天下與來世其言丁寧反復眀白切至唯恐人之
 不解了也豈有故為不盡之言以愚學者之耳目必
 俟其單傳密付而後可以得之哉但患學者未嘗虚
[052-4a]
 心静慮優柔反復以味其立言之意而妄以己意䡖
 為之説是以不知其味而妄意乎言外之别傳耳荅/汪
 叔耕○以上/文集四條
  孔子 顔曾思孟 孔門弟子
夫子度量極大與堯同門弟子中如某人輩皆不㸃檢
 他如堯容四凶在朝相似以下論/孔子
或問孔子當衰周時可以有為否曰聖人無有不可為
 之事只恐權柄不入手若得權柄在手則兵隨印轉
[052-4b]
 將逐符行近温左氏傳見定哀時煞有可做底事問
 固是聖人無不可為之事聖人有不可為之時否曰
 便是聖人無不可為之時若時節變了聖人又自處
 之不同又問孔子當衰周豈不知時君必不能用己
 曰聖人却無此心豈有逆料人君能用我與否到得
 後來説吾不復夢見周公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
 已矣夫時聖人亦自知其不可為矣但不知此等話
 是㡬時説据陳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時
[052-5a]
 是獲麟之年那時聖人猶欲有為也
問看聖人汲汲皇皇不肯沒身逃世只是急於救世不
 能廢君臣之義至於可與不可臨時依舊裁之以義
 曰固是但未湏説急於救世自不可不仕又問若据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道則見無道則隠等語却似
 長沮桀溺之徒做得是曰此為學者言之聖人做作
 又自不同又問聖人亦眀知世之不可為否曰也不
 是眀知不可但天下無不可為之時茍可以仕則仕
[052-5b]
 至不可處便止如今時節臺諫固不可做州縣也自
 做得到得居位守職却敎自家枉道廢法雖是簿尉
 也做不得便著去位
問自孔子後何故無聖人曰公且看三代而下那件不
 薄文章字畫亦可見只緣氣日薄因問康節一元開
 物閉物之説是否曰有此理不易他窺測至此以上/語類
 四/條
問顔子之學莫是先於性情上著工夫否曰然凡人為
[052-6a]
 學亦湏先於性情上著工夫非獨於性情上著工夫
 行步坐立亦當著工夫以下論顔/曾思孟
或問顔子比湯如何曰顔子只據見在事業未必及湯
 使其成就則湯又不得比顔子前輩説禹與顔子雖
 是同道禹比顔子又粗些顔子比孟子則孟子當粗
 看磨稜合縫猶未有盡處若看諸葛亮只看他大體
 正當細看不得
問顔子合下完具只是小要漸漸恢廓孟子合下大只
[052-6b]
 是未粹要索學以充之此莫是才具有異曰然孟子
 覺有動蕩底意思
孔門只一箇顔子合下天資純粹到曾子便過於剛與
 孟子相似世衰道微人欲横流不是剛勁有脚跟底
 人定立不住
邵漢臣問顔淵仲弓不同曰聖人之徳自是無不備其
 次則自是易得不備如顔子已是煞周全了只比之
 聖人更有些未完如仲弓則偏於淳篤而少顔子剛
[052-7a]
 眀之意若其他弟子未見得只如曾子則大抵偏於
 剛毅這終是有立脚處所以其他諸子皆無傳惟曾
 子獨得其傳到子思也恁地剛毅孟子也恁地剛毅
 惟是有這般人方始湊合得著惟是這剛毅等人方
 始立得定子思别無可攷只孟子所稱如摽使者出
 諸大門之外北面再拜稽首而不受如云事之云乎
 豈曰友之云乎之類這是甚麽様剛毅
曾子父子相反參合下不曾見得只從日用間應事接
[052-7b]
 物上積累做去及至透徹那小處都是自家底了㸃
 當下見得甚髙做處却又欠闕如一座大屋只見㕔
 堂大槩裏面房室元不曾經歴所以夷考其行而有
 不掩卒歸於狂
曾子本是魯拙後來既有所得故守得夫子規矩定其
 敎人有法所以有傳若子貢則甚敏見得易然又雜
 往往敎人亦不似曾子守定規矩故其後無傳
孔門弟子如子貢後來見識煞髙然終不及曾子如一
[052-8a]
 唯之傳此是大體畢竟他落脚下手立得定壁立萬
 仭觀其言如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可以託六尺之孤
 士不可以不𢎞毅之類故後來有子思孟子其傳永
 逺孟子氣象尤可見
孟子比之孔門原憲謹守必不似他然他不足以及人
 不足以任道孟子便擔當得事
孟子不甚細膩如大匠把得繩墨定千門萬户自在
看來人全是資質韓退之云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
[052-8b]
 子不能徧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此説甚好看來資質定了其為學也只就他資質所
 尚處添得些小好而已所以學貴公聽並觀求一箇
 是當處不貴徒執己自用今觀孔子諸弟子只除了
 曾顔之外其他説話便皆有病程子諸門人上蔡有
 上蔡之病龜山有龜山之病和靖有和靖之病無有
 無病者或問也是後來做工夫不到故如此曰也是
 合下見得不周徧差了又曰而今假令親見聖人説
[052-9a]
 話盡傳得聖人之言不差一字若不得聖人之心依
 舊差了何況猶不得其言若能得聖人之心則雖言
 語各别不害其為同如曾子説話比之孔子又自不
 同子思傳曾子之學比之曾子其言語亦自不同孟
 子比之子思又自不同然自孔子以後得孔子之心
 者惟曾子子思孟子而已後來非無能言之士如揚
 子雲法言模倣論語王仲淹中説亦模倣論語言愈
 似而去道愈逺直至程子方畧眀得四五十年為得
[052-9b]
 聖人之心然一傳之門人則已皆失其真矣以上語/類十一
 條/
顔子所以發聖人之藴恐不可以一事言盖聖人全體
 大用無不一一於顔子身上發見也荅張/元徳
顔子之勇只以曽子所稱數事體之於身非大勇者其
 孰能之荅周/舜弼
曾子之為人敦厚質實而其學専以躬行為主故其真
 積力久而得以聞乎一以貫之之妙然其所以自守
[052-10a]
 而終身者則固未嘗離乎孝敬信讓之規而其制行
 立身又専以䡖富貴守貧賤不求人知為大是以從
 之遊者所聞雖或甚淺亦不失為謹厚脩潔之人所
 記雖或甚疎亦必有以切於日用躬行之實書劉子/澄所編
 曽子/後
曾子受季孫之賜無可縁飾只得做不是所以後來湏
 要易了方死只如此看多少直截若謂因仍習俗非
 曽子之為然則向所謂黽勉周旋者又豈得為曾子
[052-10b]
 之為耶要之一等是錯了不若只如此看猶不失為
 仁者易辭之過也荅王/子合
孟子之稱孔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
 久可以速則速而孔子之自言曰無可無不可又曰
 我待價者也今以夫子之事觀之則斯言皆非虚語
 矣孟子學孔子而得其傳焉其去齊之果而出晝之
 遲皆天理之自然而未嘗有豪髪私心也非知其所
 傳者何事則何足以語是哉讀余隠之/尊孟辯
[052-11a]
問横渠言孟子不得已而用濳龍也顔子濳龍勿用者
 也必大觀横渠嘗曰學者貴識時顔子陋巷自樂以
 孔子在焉若孟子時既無人豈可不以道自任以此
 論之則在孟子非當濳者矣而此乃以為不得已而
 用者豈横渠猶以孟子為行未成者與曰孟子以時
 言之固不當濳然以學言之則恐猶有且合向裏進
 步處横渠此言極有味也荅吳/伯豐
孟子眀則動矣未變也顔子動則變矣未化也荅張敬/夫○以
[052-11b]
 上文集/七條
子貢俊敏子夏謹嚴孔子門人自曾顔而下惟二子後
 來想大故長進以下論孔/門弟子
問孔門學者如子張全然務外不知如何地學却如此
 曰也干他學甚事他在聖門亦豈不曉得為學之要
 只是他資質是箇務外底人所以終身只是這意思
 子路是箇好勇底人終身只是説出那勇底話而今
 學者閒時都㑹説道理當如何只是臨事時依前只
[052-12a]
 是他那本來底面目出來都不如那閒時所説者
子張是箇務外底人子游是箇髙簡虛曠不屑細務底
 人子夏是箇謹守規矩嚴毅底人因觀荀子論三子
 之賤儒亦是此意盖其末流必至是也以上語/類三條
易簀結纓未湏論優劣但看古人謹於禮法不以死生
 之變易其所守如此便使人有行一不義殺一不辜
 而得天下不為之心此是緊要處子路仕衞之失前
 輩論之多矣然子路却是見不到非知其非義而茍
[052-12b]
 為也荅連/嵩卿
夫子乘桴之歎獨許子路之能從而子路聞之果以為
 喜且看此等處聖賢氣象是何如世間許多紛紛擾
 擾如百千蚊蚋鼔發狂閙何嘗入得他胷次耶若此
 等處放不下更説甚克己復禮直是無交涉也荅楊/子順
惟三代之前帝王之興率在中土以故徳行道藝之敎
 其行於近者著而人之觀感服習以入焉者深若夫
 句吳之墟則在虞夏五服是為要荒之外爰自太伯
[052-13a]
 採藥荆蠻始得其民而端委以臨之然亦僅沒其身
 而虞仲之後相傳累世乃能有以自通於上國其俗
 盖亦樸鄙而不文矣公生其間乃獨能悦周公仲尼
 之道而北學於中國身通受業遂因文學以得聖人
 之一體豈不可謂豪傑之士哉今以論語攷其話言
 類皆簡易疎通髙暢宏逹其曰本之則無者雖若見
 詘於子夏然要為知有本也則其所謂文學固皆有
 以異乎今世之文學矣既又攷其行事則武城之政
[052-13b]
 不小其邑而必以詩書禮樂為先務其視有勇足民
 之效盖有不足為者至使聖師為之莞爾而笑則其
 與之之意豈淺淺哉及其取人則又以二事之細而
 得滅眀之賢亦其意氣之感黙有以相契者以故近
 世論者意其為人必當敏於聞道而不滯於形器豈
 所謂南方之學得其精華者乃自古而已然也耶平/江
 府常熟縣學吳公祠/記○以上文集三條
  周子
[052-14a]
問周子是從上面先見得曰也未見得是恁地否但是
 周先生天資髙想見下面工夫也不大故費力而今
 學者湏是從下學理㑹若下學而不上逹也不成箇
 學問湏是尋到頂頭却從上貫下來
季通云濓溪之學精慤深密
周子看得這理熟縱横妙用只是這數箇字都括盡了
 周子從理處看邵子從數處看都只是這理砥曰畢
 竟理較精粹曰從理上看則用處大數自是細碎
[052-14b]
濓溪在當時人見其政事精絶則以為宦業過人見其
 有山林之志則以為襟懐洒落有仙風道氣無有知
 其學者惟程大中獨知之這老子所見如此宜其生
 兩程子也以上語/類四條
先生博學力行聞道甚蚤遇事剛果有古人風為政精
 密嚴恕務盡道理嘗作太極圖易説易通數十篇在
 南安時年少不為守所知洛人程公珦攝通守事視
 其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也因與為友且
[052-15a]
 使二子往受學焉及為郎故事當舉代每一遷授輒
 以先生名聞在郴時郡守李公初平知其賢與之語
 而歎曰吾欲讀書何如先生曰公老無及矣某也請
 得為公言之於是初平日聽先生語二年果有得而
 程公二子即所謂河南二先生也南安獄有囚法不
 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苛刻吏無敢相可否
 先生獨力争之不聽則置手板歸取告身委之而去
 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亦感悟
[052-15b]
 囚得不死在郴桂陽皆有治績來南昌縣人迎喜曰
 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於是更相告語莫
 違敎命盖不惟以抵罪為憂實以汚善政為恥也在
 合州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茍下之民不肯從蜀
 之賢人君子皆喜稱之趙公時為使者人或讒先生
 趙公臨之甚威而先生處之超然然趙公疑終不釋
 及守䖍先生適佐州事趙公熟視其所為乃悟執其
 手曰㡬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荗叔也於邵州新學校
[052-16a]
 以敎其人及使嶺表不憚出入之勤瘴毒之侵雖荒
 崖絶島人跡所不至者必緩視徐按務以洗寃澤物
 為己任施設措置未及盡其所為而病以歸矣自少
 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奉己甚約俸禄盡以周宗
 族奉賔友家或無百錢之儲李初平卒子幼䕶其䘮
 歸葬之又往來經紀其家終始不懈及分司而歸妻
 子&KR0673粥或不給而亦曠然不以為意也襟懐飄灑雅
 有髙趣尤樂佳山水遇適意處或徜徉終日廬山之
[052-16b]
 麓有溪焉發源於蓮華峯下潔清紺寒下合於湓江
 先生濯纓而樂之因寓以濓溪之號而築書堂於其
 上豫章黄太史庭堅詩而序之曰茂叔人品甚髙胷
 中灑落如光風霽月知徳者亦深有取其言云濓溪/先生
 事實/記
道之在天下者未嘗亡惟其託於人者或絶或續故其
 行於世者有眀有晦是皆天命之所為非人智力之
 所能及也夫天髙地下而二氣五行紛綸錯糅升降
[052-17a]
 往來於其間其造化發育品物散殊莫不各有固然
 之理而最其大者則仁義禮智之性君臣父子昆弟
 夫婦朋友之倫是巳是其周流充塞無所虧間夫豈
 以古今治亂為存亡者哉然氣之運也則有醇漓判
 合之不齊人之稟也則有清濁昏眀之或異是以道
 之所以託於人而行於世者惟天所畀乃得與焉決
 非巧智果敢之私所能億度而强探也河圖出而八
 卦畫洛書呈而九疇叙而孔子於斯文之興䘮亦未
[052-17b]
 嘗不推之於天聖人於此其不我欺也審矣若濓溪
 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乎斯道之傳者與不然何
 其絶之久而續之易晦之甚而眀之亟也盖自周衰
 孟軻氏沒而此道之傳不屬更秦及漢歴晉隋唐以
 至於我有宋聖祖受命五星集奎實開文眀之運然
 後氣之漓者醇判者合清眀之稟得以全付乎人而
 先生出焉不由師傳黙契道體建圖屬書根極要領
 當時見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擴大而推眀之使夫天
[052-18a]
 理之微人倫之著事物之衆鬼神之幽莫不洞然畢
 貫於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傳煥然復眀於當世有
 志之士得以探討服行而不失其正如出於三代之
 前者嗚呼盛哉非天所畀其孰能與於此江州重建/濓溪先生
 書堂/記
䝉諭及二程之於濂溪亦若横渠之於范文正耳先覺
 相傳之秘非後學所能窺測誦其詩讀其書則周范
 之造詣固殊而程張之契悟亦異如曰仲尼顔子所
[052-18b]
 樂吟風弄月以歸皆是口傳心受的當親切處後來
 二先生舉似後學亦不將作第二義看然則行狀所
 謂反求之六經然後得之者特語夫功用之大全耳
 至其入處則自濓溪不可誣也若横渠之於文正則
 異於是盖當時粗發其端而已受學乃先生自言此
 豈自誣者耶大抵近世諸公知濓溪甚淺如吕氏童
 䝉訓記其嘗著通書而曰用意髙逺夫通書太極之
 説所以眀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豈用意而為
[052-19a]
 之又何髙下逺近之可道哉與汪尚書○以/上文集三條
太極圖只是一箇實理一以貫之以下論/周子書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四象八卦皆有形狀至於太極有
 何形狀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盖云無此形狀而有
 此道理耳
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非謂太極之上别有無極也但
 言太極非有物耳如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故云無
 極之真二五之精既言無極則不復别舉太極也若
[052-19b]
 如今説則此處豈不欠一太極字耶
無極是有理而無形如性何嘗有形太極是五行陰陽
 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若是空時如釋氏説性相
 似又曰釋氏只見得箇皮殻裏面許多道理他却不
 見他皆以君臣父子為幻妄
無極而太極不是太極之外别有無極無中自有此理
 又不可将無極便做太極無極而太極此而字䡖無
 次序故也動而生陽静而生陰動即太極之動静即
[052-20a]
 太極之静動而後生陽静而後生陰生此陰陽之氣
 謂之動而生静而生則有漸次也一動一静互為其
 根動而静静而動闢闔往來更無休息分陰分陽兩
 儀立焉兩儀是天地與畫卦兩儀意思又别動静如
 晝夜陰陽如東西南北分從四方去一動一静以時
 言分陰分陽以位言
因問太極圖所謂太極莫便是性否曰然此是理也問
 此理在天地間則為陰陽而生五行以化生萬物在
[052-20b]
 人則為動静而生五常以應萬事曰動則此理行此
 動中之太極也静則此理存此静中之太極也
問太極動然後生陽則是以動為主曰纔動便生陽不
 是動了而後生這箇只得且從動上説起其實此之
 所以動又生於静上面之静又生於動此理只循環
 生去動静無端陰陽無始
周子謂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大小
 有定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
[052-21a]
 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此一箇理萬物分之以為體
 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
 總又只是一箇理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為
 苖苖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穂有百
 粒每粒箇箇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
 生只管不已初閒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
 只是一箇理曰鳶飛魚躍皆理之流行發見處否曰
 固是然此叚更湏將前後文通看
[052-21b]
或問太極圖之説曰以人身言之呼吸之氣便是陰陽
 軀體血肉便是五行其性便是理又曰其氣便是春
 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土其理便是仁義禮智
 信
某許多説話是太極中説己盡太極便是性動静陰陽
 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義禮智信化生萬物是萬事
 又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數句甚妙是
 氣與理合而成性也
[052-22a]
問無極而太極先生謂此五字添減一字不得而周子
 言無極之真却又不言太極曰無極之真已該得太
 極在其中真字便是太極又問太極動而生陽静而
 生陰静極復動則動復生陽静復生陰不知分陰陽
 以立兩儀在静極復動之前為復在後曰動而生陽
 静而生陰則陰陽分而兩儀立矣静極復動以後所
 以眀混闢不窮之妙
氣化是當初一箇人無種後自生出來底形生却是有
[052-22b]
 此一箇人後乃生生不窮底
形既生矣形體陰之為也神發知矣神知陽之為也盖
 陰主翕凡斂聚成就者陰為之也陽主闢凡發暢揮
 散者陽為之也
問五性感動而善惡分曰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陰
 陽五行處便有氣質之性於此便有昏眀厚薄之殊
 得其秀而最靈乃氣質以後事
問周子不言禮智而言中正如何曰禮智説得猶寛中
[052-23a]
 正則切而實矣且謂之禮尚或有不中節處若謂之
 中則無過不及無非禮之禮乃節文恰好處也謂之
 智尚或有正不正若謂之正則是非端的分眀乃智
 之實也
問處之也正裁之也義處與裁字二義頗相近曰然處
 是居之裁是就此事上裁度又曰處字作居字即分
 曉
問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曰本無先後此四字配金木
[052-23b]
 水火而言中有禮底道理正有智底道理如乾之元
 亨利貞元即仁亨即中利即義貞即正皆是此理至
 於主静是以正與義為體中與仁為用聖人只是主
 静自有動底道理譬如人説話也湏是先沈黙然後
 可以説話盖沈黙中便有箇言語底意思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此四物常在這裏流轉然常靠
 著箇静做主若無夜則做得晝不分曉若無冬則做
 得春夏不長茂如人終日應接却歸來這裏空處少
[052-24a]
 歇便精神較健如生物而無冬只管一向生去元氣
 也㑹竭了中仁是動正義是静通書都是恁地説如
 云禮先而樂後
問中正仁義而主静中仁是動正義是静如先生解曰
 非此心無欲而静則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
 之動哉今於此心寂然無欲而静處欲見所謂正義
 者何以見曰只理之定體便是又曰只是那一箇定
 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雖然就其中又各有動静
[052-24b]
 如惻隠是動仁便是静羞惡是動義便是静
問又言無欲故静何也曰欲動情勝則不能静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静正是要人静定其心自
 作主宰程子又恐只管静去遂與事物不相交涉却
 説箇敬云敬則自虚静湏是如此做工夫
太極圖首尾相因脈絡貫通首言陰陽變化之原其後
 即以人所稟受眀之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所謂
 最靈純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謂太極也形生神發則
[052-25a]
 陽動陰静之為也五性感動則陽變陰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之性也善惡分則成男成女之象也萬事出
 則萬物化生之義也至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
 静立人極焉則又有以得乎太極之全體而與天地
 混合而無閒矣故下又言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四者
 無不合也
太極首言性命之源用力處却在脩吉悖凶其本則主
 於静
[052-25b]
林問太極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南軒解與先生解
 不同如何曰南軒説不然恐其偶思未到周子太極
 之書如易六十四卦一一有定理豪髪不差自首至
 尾只不出陰陽二端而已始處是生生之初終處是
 已定之理始有處説生已定處説死死則不復變動
 矣因舉張乖崖説斷公事以為未判底事皆屬陽己
 判之事皆屬陰以為不可改變通書無非發眀此二
 端之理
[052-26a]
問先生謂程子不以太極圖授門人盖以未有能受之
 者然而孔門亦未嘗以此語顔曾是如何曰焉知其
 不曾説曰觀顔曾做工夫處只是切己做將去曰此
 亦何嘗不切己皆非在外乃我所固有也曰然此恐
 徒長人億度料想之見曰理㑹不得者固如此若理
 㑹得者莫非在我便可受用何億度之有
君子脩之吉小人悖之凶而今看他説這物事這機關
 一下撥轉後卒乍攔他不住聖人所以一日二日萬
[052-26b]
 㡬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氷只是大化恁地流
 行隨得是便好隨得不是便喝他不住存心養性所
 以事天也夭夀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所以
 昨日説西銘都相穿透
周子留下太極圖若無通書却敎人如何曉得故太極
 圖得通書而始眀
直卿云通書便可上接語孟曰比語孟較分曉精深結
 構得密語孟説得較闊
[052-27a]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此統言一箇流行本源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之流行出來各自有箇安頓
 處如為人也是這箇誠為物也是這箇誠故曰誠斯
 立焉譬如水其出只一源及其流出來千派萬别也
 只是這箇水
㬊問舉一陰一陽之謂道以下三句是證上文否曰固
 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句通證誠之源大哉乾元至
 誠斯立焉二節繼之者善又證誠之源一節成之者
[052-27b]
 性證誠斯立焉一節
問濓溪論性自氣稟言却是上面已説太極誠不妨如
 孔子説性相近習相逺不成是不識如荀揚便不可
 曰然他已説純粹至善
直卿問利貞誠之復如先生注下言復如伏蔵先生曰
 復只是囬來這箇是周先生添這一句孔子只説乾
 道變化各正性命又曰這箇物事流行到這裏來這
 裏住著却又復從這裏做起又曰如母子相似未生
[052-28a]
 之時母無氣不能生其子既生之後子自是子母自
 是母又曰如樹上開一花結一子未到利貞處尚是
 運下面氣去蔭他及他到利貞處自不用養又問自
 一念之萌以至於事之得其所是一事之元亨利貞
 先生應之曰他又自這裏做起所謂生生之謂易也
 是恁地又記曰氣行到這裏住著便立在這裏既立
 在這裏則又從這裏做起
誠下一章言太極之在人者
[052-28b]
問誠五常之本同此實理於其中又分此五者之用曰
 然
問果而確果者陽決確者陰守曰此只是一事而首尾
 相應果而不確即無所守確而不果則無決二者不
 可偏廢猶陰陽不可相無也
誠無為誠實理也無為猶寂然不動也實理該貫動静
 而其本體則無為也㡬善惡㡬者動之微動則有為
 而善惡形矣誠無為則善而已動而有為則有善有
[052-29a]
 惡
曾問誠無為㡬善惡曰誠是實理無所作為便是天命
 之謂性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㡬者動之微微動之
 初是非善惡於此可見一念之生不是善便是惡孟
 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是也徳者有此五者而
 巳仁義禮智信者徳之體曰愛曰宜曰理曰通曰守
 者徳之用
濓溪言誠無為㡬善惡才誠便行其所無事而㡬有善
[052-29b]
 惡之分於此之時宜當窮察識得是非其初有豪忽
 之微至其窮察之久漸見充越之大天然有箇道理
 開裂在那裏此㡬微之決善惡之分也若於此分眀
 則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身脩而家
 齊國治天下平如激湍水自己不得如田單火牛自
 止不住
或舉季通語通書誠無為㡬善惡與太極惟人也得其
 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
[052-30a]
 二説似乎相背既曰無為矣如何又却有善惡之㡬
 恐是周子失照管處如何曰當寂然不動時便是誠
 無為有感而動即有善惡㡬是動處大凡人性不能
 不動但要頓放得是於其所動處頓放得是時便是
 徳愛曰仁宜曰義頓放得不是時便一切反是人性
 豈有不動但須於中分得天理人欲方是
或問有陰陽便有善惡曰陰陽五行皆善又曰陰陽之
 理皆善又曰合下只有善惡是後一截事又曰豎起
[052-30b]
 看皆善横看後一截方有惡又曰有善惡理却皆善
徳愛曰仁至/守曰信徳者人之得於身者也愛宜理通
 守者徳之用仁義禮智信者徳之體理謂有條理通
 謂通逹守謂確實此三句就人身而言誠性也㡬情
 也徳兼性情而言也
性焉安焉之謂聖是就聖人性分上説發微不可見充
 周不可窮之謂神是他人見其不可測耳
問性者獨得於天如何言獨得曰此言聖人合下清眀
[052-31a]
 完具無所虧欠此是聖人所獨得者此對了復字説
 復者已失而反其初便與聖人獨得處不同安字對
 了執字説執是執持安是自然大率周子之言秤等
 得䡖重極是合宜因問周子之學是自得於心還有
 所傳授否曰也湏有所傳授渠是陸詵壻温公涑水
 記聞載陸詵事是箇篤實長厚底人
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言其發也微妙而不
 可見其充也周徧而不可窮發字充字就人看如性
[052-31b]
 焉安焉執焉復焉皆是人如此微不可見周不可窮
 却是理如此神只是聖之事非聖外又有一箇神别
 是箇地位也
問通書言神者五其義同否曰當隨所在看曰神只是
 以妙言之否曰是且説感而遂通者神也横渠謂一
 故神兩在故不測因指造化而言曰忽然在這裏又
 忽然在那裏便是神曰在人言之則如何曰知覺便
 是神觸其手則手知痛觸其足則足知痛便是神神
[052-32a]
 應故妙
㡬善惡言衆人者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閒也言聖人豪
 釐發動處此理無不見寂然不動者誠也至其微動
 處即是㡬㡬在誠神之閒
㡬雖已感却是方感之初通則直到末梢皆是通也如
 推其極到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亦只是通也㡬
 却只在起頭一些子
通書多説㡬太極圖上却無此意曰五性感動動而未
[052-32b]
 分者便是
安卿問誠神㡬學者當從何入曰隨處做工夫誠是存
 主處發用處是神㡬是決擇處然緊要處在㡬
動而正曰道言動而必正為道否則非也用而和曰徳
 徳有熟而不喫力之意
問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曰此性便是言氣質之性四
 者之中去却兩件剛惡柔惡却又剛柔二善中擇中
 而主焉
[052-33a]
正淳問通書注中字處引允執厥中曰此只是無過不
 及之中書傳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哀樂未發之
 中一處是以體言到中庸字亦非専言體便有無過
 不及之意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此兩句只是一項事
 知恥是由内心以生聞過是得之於外人湏知恥方
 能過而改故恥為重
問無思本也思通用也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知聖
[052-33b]
 人是有思耶無思耶曰無思而無不通是聖人必思
 而後無不通是睿時舉云聖人寂然不動是無思才
 感便通特應之耳曰聖人也不是塊然由人撥後方
 動如荘子云推而行曳而止之類只是才思便通不
 待大故地思索耳
㡬是事之端緒有端緒方有討頭處這方是用得思
問聖希天若論聖人自是與天相似了得非聖人未嘗
 自以為聖雖已至聖處而猶戒謹恐懼未嘗頃刻忘
[052-34a]
 所法則否曰不消如此説天自是天人自是人終是
 如何得似天自是用法天眀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
 無非法天者大事大法天小事小法天
竇問志伊尹之志學顔子之學所謂志者便是志於行
 道否曰志伊尹之所志不是志於私大抵古人之學
 本是欲行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凡所
 以治國平天下者無一不理㑹但方處畎畝之時不
 敢言必於用耳及三聘幡然便向如此做去此是堯
[052-34b]
 舜事業看二典之書堯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因説耿守向曾説用之則行舍之則蔵惟我與爾有
 是夫此非専為用舍行蔵凡所謂治國平天下之具
 惟夫子顔子有之用之則抱持而往不用則卷而懐
 之曰某不敢如此説若如此説即是孔顔胷次全無
 些洒落底氣象只是學得許多骨董將去治天下又
 如龜山説伊尹樂堯舜之道只是出作入息飢食渴
 飲而已即是伊尹在莘郊時全無些能解及至伐夏
[052-35a]
 救民逐旋叫喚起來皆説得一邊事今世又有一般
 人只道飽食煖衣無外慕便如此涵養去亦不是湏
 是一一理㑹去
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志固是要立得大然其
 中又自有先後緩急之序致廣大而盡精微若曰未
 到伊尹田地做未得不成塊然喫飯都不思量天下
 之事若是見州郡所行事有不可人意或百姓遭酷
 虐自家寧不惻然動心若是朝夕憂慮以天下國家
[052-35b]
 為念又那裏敎你恁地來或曰聖賢憂世之志樂天
 之誠盖有並行而不相悖者如此方得曰然便是怕
 人倒向一邊去今人若不塊然不以天下為志便又
 切切然理㑹不干己事如世間一様學問専理㑹典
 故世務便是如此古之欲眀眀徳於天下者合下學
 便是學此事既曰欲眀眀徳於天下不成只恁地空
 説裏面有㡬多工夫
問動而無動静而無静曰此説動而生陽動極而静静
[052-36a]
 而生陰静極復動此自有箇神在其間不屬陰不屬
 陽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且如晝動夜静在晝閒神
 不與之俱動在夜閒神不與之俱静神又自是神神
 却變得晝夜晝夜却變不得神神妙萬物如説水陰
 根陽火陽根陰巳是有形象底是説粗底了又曰静
 者為主故以䝉艮終云
問動而無動静而無静神也此理如何曰譬之晝夜晝
 固是屬動然動却來管那神不得夜固是屬静静亦
[052-36b]
 來管那神不得盖神之為物自是超然於形器之表
 貫動静而言其體常如是而已矣
混兮闢兮混言太極闢言為陰陽五行以後故末句曰
 其無窮兮言既闢之後為陰陽五行為萬物無窮盡
 也
通書論樂意極可觀首尾有條理只是淡與不淡和與
 不和
問通書注云而其制作之妙真有以得乎聲氣之元不
[052-37a]
 知而今尚可尋究否曰今所争秖是黄鐘一宫耳這
 裏髙則都髙這裏低則都低盖難得其中耳問胡安
 定樂如何曰亦是一家
問伊川云為士必志於聖人周子乃云一為要一者無
 欲也何如曰若注釋古聖賢之書恐認當時聖賢之
 意不親切或有悮處此書乃周子自著不應有差一
 者無欲一便是無欲今試看無欲之時心豈不一又
 問比主一之敬如何曰無欲之與敬二字分眀要之
[052-37b]
 持敬頗似費力不如無欲撇脱人只為有欲此心便
 千頭萬緒此章之言甚為緊切學者不可不知
問一是純一静虚是此心如眀鑑止水無一豪私欲填
 於其中故其動也無非從天理流出無一豪私欲撓
 之静虛是體動直是用曰也是如此静虛易看動直
 難看静虚只是伊川云中有主則虚虚則邪不能入
 是也若物來奪之則實實則暗暗則塞動直只是其
 動也更無所礙若少有私欲便礙便曲要恁地做又
[052-38a]
 不要恁地做便是有窒礙便不是直曲則私私則狹
問聖學章一者是表裏俱一純徹無二少有纖豪私欲
 便二矣内一則静虚外一則動直而眀通公溥則又
 無時不一也一者此心渾然太極之體無欲者心體
 粹然無極之真静虚者體之未發豁然絶無一物之
 累陰之性也動直者用之流行坦然由中道而出陽
 之情也眀屬火通屬木公屬金溥屬水眀通則静極
 而動陰生陽也公溥則動極而静陽生陰也而無欲
[052-38b]
 者又所以貫動静眀通公溥而統於一則終始表裏
 一太極也不審是否曰只四象分得未是此界兩邊
 説眀屬静邊通屬動邊公屬動邊溥屬静邊眀是貞
 屬水通是元屬木公是亨屬火溥是利屬金只恁地
 循環去眀是萬物収歛醒定在這裏通是萬物初發
 逹公是萬物齊盛溥是秋來萬物溥徧成遂各自分
 去所謂各正性命曰在人言之則如何曰眀是曉得
 事物通是透徹無窒礙公是正無偏陂溥是溥徧萬
[052-39a]
 事便各有箇理去直卿曰通者眀之極溥者公之極
 曰亦是
彰言道之顯微言道之隠匪靈弗瑩言彰與微湏靈乃
 能了然照見無滯礙也此三句是言理别一本靈作
 虚義短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此三句言性
 二氣五行以下並言命實是實理
厥彰厥微只是説理有大小精粗如人事中自有難曉
 底道理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理甚顯然若陰陽
[052-39b]
 性命鬼神往來則不亦微乎
鄭問理性命章何以下分字曰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
 映萬川相似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言萬箇是一箇一箇是萬箇盖體
 統是一太極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極所謂萬一各正
 猶言各正性命也
㬊問五殊二實一段先生説了又云中庸如天之無不
 覆幬地之無不持載止是一箇大底包在中閒又有
[052-40a]
 四時錯行日月代眀自有細小去處道並行而不相
 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並行並育便是那天地覆載
 不相悖不相害便是那錯行代眀底小徳川流是説
 小細底大徳敦化是那大底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
 底千五百年閒不知人如何讀這箇都似不理㑹得
 這道理又云一實萬分萬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處
問理性命章注云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
 分之以為體故萬物各有一太極如此則是太極有
[052-40b]
 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
 全具一太極耳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
 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巳分也
問顔子能化而齊曰此與大而化之之化異但言消化
 却富貴貧賤之念方能齊齊亦一之意
杜斿問濓溪言道至貴者不一而足曰周先生是見世
 閒愚輩為外物所揺動如墮在火坑中不忍見他故
 如是説不一世人心不在殻子裏如發狂相似只是
[052-41a]
 自不覺
問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曰是説天下之
 勢如秦至始皇強大六國便不可敵東漢之末宦官
 權重便不可除紹興初只斬陳少陽便成江左之勢
 極重則反之也難識其重之機而反之則易
文所以載道一章之大意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言
 有載道之文而人弗用也況虛車乎此不載道之文
 也自篤其實至行而不逺是輪轅飾而人庸之者也
[052-41b]
 自不賢者至強之不從也是弗庸者也自不知務道
 徳至藝而已虚車也
或問發聖人之藴敎萬世無窮者顔子也曰夫子之道
 如天惟顔子盡得之夫子許多大意思盡在顔子身
 上發見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盡可以見天
 地純粹之氣謂之發者乃亦足以發之發不必待顔
 子言然後謂之發也
精謂心之精微也藴謂徳所藴蓄也
[052-42a]
聖人之藴因卦以發易本未有許多道理因此卦遂將
 許多道理撘在上面所謂因卦以發者也
問聖人之精聖人之藴曰精是精微之意藴是包許多
 道理又問伏羲始畫而其藴亦已發見於此否曰謂
 之已具於此則可謂之已發見於此則不可方其初
 畫也未有乾四徳意思到孔子始推出來然文王孔
 子雖能推出意思而其道理亦不出伏羲始畫之中
 故謂之藴藴如衣敝緼袍之緼是包得在裏面饒錄/云方
[052-42b]
 其初畫出來未有今易中許多事到文王/孔子足得出來而其理亦不外乎始畫
精是聖人本意藴是偏旁帶來道理如春秋聖人本意
 只是載那事要見世變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臣弑其
 君子弑其父如此而已就那事上見得是非羙惡曲
 折便是因卦以發底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是聖人本意底如文王繫辭等孔
 子之言皆是因而發底不可一例作重看
乾乾不息者體日往月來寒往暑來者用有體則有用
[052-43a]
 有用則有體不可分先後説
第一句言乾乾不息第二句言損第三句言益者盖以
 解第一句若要不息湏著去忿慾而有所遷改中乾
 之用其善是其字疑是莫字盖與下兩句相對若只
 是其字則無義理説不通
問此章前面懲忿窒慾遷善改過皆是自脩底事後面
 忽説動者何故曰所謂懲忿窒慾遷善改過皆是動
 上有這般過失湏於方動之時審之方無凶悔吝所
[052-43b]
 以再説箇動
問止非為也為不止矣何謂也曰止便不作為作為便
 不是止曰止是以心言否曰是淳舉易傳内欲不萌
 外物不接曰即是這止以上語類/八十五條
盖嘗竊謂先生之言其髙極乎無極太極之妙而其實
 不離乎日用之閒其幽探乎陰陽五行造化之賾而
 其實不離乎仁義禮智剛柔善惡之際其體用之一
 源顯微之無閒秦漢以下誠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實
[052-44a]
 則不外乎六經論語中庸大學七篇之所傳也盖其
 所謂太極云者合天地萬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
 無器與形而天地萬物之理無不在是故曰無極而
 太極以其具天地萬物之理而無器與形故曰太極
 本無極也是豈離乎生民日用之常而自為一物哉
 其為陰陽五行造化之賾者固此理也其為仁義禮
 智剛柔善惡者亦此理也性此理而安焉者聖也復
 此理而執焉者賢也自堯舜以來至於孔孟其所以
[052-44b]
 相傳之説豈有一言以易此哉顧孟氏既沒而諸儒
 之智不足以及此是以世之學者茫然莫知所適髙
 則放於虚無寂滅之外卑則溺於雜博華靡之中自
 以為道固如是而莫或知其非也及先生出始發眀
 之以傳於程氏而其流遂及於天下天下之學者於
 是始知聖賢之所以相傳之實乃出於此而有以用
 其力焉此先生之敎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
 於斯世也隆興府學濓/溪先生祠記
[052-45a]
先生之精立圖以示先生之藴因圖以發而其所謂無
 極而太極云者又一圖之綱領所以眀夫道之未始
 有物而實為萬物之根柢也夫豈以為太極之上復
 有所謂無極者哉近世讀者不足以識此而或妄議
 之既以為先生病史氏之傳先生者乃増其語曰自
 無極而為太極則又無所依据而重以病夫先生故
 某嘗欲援故相蘇公請刋國史草頭木脚之比以正
 其失邵州州學濓/溪先生祠記
[052-45b]
天地之閒只有動静兩端循環不巳更無餘事此之謂
 易而其動其静則必有所以動静之理焉是則所謂
 太極者也聖人既指其實而名之周子又為之圖以
 象之其所以發眀表著可謂無餘藴矣原極之所以
 得名盖取樞極之義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
 地萬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謂之無極者所以著
 夫無聲無臭之妙也然而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
 則非無極之後别生太極而太極之上先有無極也
[052-46a]
 又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則非太極之後别生二五
 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極也以至於成男成女化生萬
 物而無極之妙盖未始不在是焉此一圖之綱領大
 易之遺意與老子所謂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以造
 化為真有始終者正南北矣來諭乃欲一之所以於
 此圖之説多所乖礙而不得其理也荅楊/子直
先天乃伏羲本圖非康節所自作雖無言語而所該甚
 廣凡今易中一字一義無不自其中流出者太極却
[052-46b]
 是濓溪自作發眀易中大概綱領意思而已故論其
 格局則太極不如先天之大而詳論其義理則先天
 不如太極之精而約盖合下規模不同而太極終在
 先天範圍之内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慮安排也
 若以數言之則先天之數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
 而八以為八卦太極之數亦自一而二剛/柔自二而四
 剛善剛惡/柔善柔惡遂加其一中/以為五行而遂下及於萬物
 盖物理本同而象數亦無二致但推得有大小詳畧
[052-47a]
 耳荅黄/直卿
伏承示諭太極西銘之失備悉指意然二書之説從前
 不敢䡖議非是從人脚根依他門户却是反覆看來
 道理實是如此别未有開口處所以信之不疑而妄
 以己見輒為之説正恐未能盡發其奥而反以累之
 豈敢自謂有扶掖之功哉今詳來敎及省從前所論
 却恐長者從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見
 道理為是不知却元來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見䡖
[052-47b]
 肆抵排也今亦不暇細論只如太極篇首一句最是
 長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
 而不足為萬化之根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
 不能為萬化之根只此一句便見其下語精密微妙
 無窮而向下所説許多道理條貫脈絡井井不亂只
 今便在目前而亙古亙今攧撲不破只恐自家見得
 未曾如此分眀直截則其所可疑者乃在此而不在
 彼也至於西銘之説猶更分眀今亦且以首句論之
[052-48a]
 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為父母者
 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則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
 坤而言則萬物同一父母矣萬物既同一父母則吾
 體之所以為體者豈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為性
 者豈非天地之帥哉古之君子惟其見得道理真實
 如此所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推其所為以至
 於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而非意之也今若
 必謂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與乾坤都無干涉其所
[052-48b]
 以有取於西銘者但取其姑為宏闊廣大之言以形
 容仁體而破有我之私而已則是所謂仁體者全是
 虚名初無實體而小己之私却是實理合有分别聖
 賢於此却初不見義理只見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
 言語以増飾其所無破壊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則其
 立言之失膠固二字豈足以盡之而又何足以破人
 之梏於一己之私哉大抵古之聖賢千言萬語只是
 要人眀得此理此理既眀則不務立論而所言無非
[052-49a]
 義理之言不務正行而所行無非義理之實無有初
 無此理而姑為此言以救時俗之弊者不知子静相
 㑹曾以此話子細商量否荅陸/子羙
前書誨諭之悉敢不承敎所謂古之聖賢惟理是視言
 當於理雖婦人孺子有所不棄或乖理致雖出古書
 不敢盡信此論甚當非世儒淺見所及也但某竊謂
 言不難擇而理未易眀若於理實有所見則於人言
 之是非不翅黑白之易辨固不待訊其人之賢否而
[052-49b]
 為去取不幸而吾之所謂理者或但出於一己之私
 見則恐其所取舍未足以為羣言之折衷也況理既
 未眀則於人之言恐亦未免有未盡其意者又安可
 以遽絀古書為不足信而直任胷臆之所裁乎來書
 反復其於無極太極之辨詳矣然以某觀之伏羲作
 易自一畫以下文王演易自乾元以下皆未嘗言太
 極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贊易自太極以下未嘗言無
 極也而周子言之夫先聖後聖豈不同條而共貫哉
[052-50a]
 若於此有以灼然實見太極之真體則知不言者不
 為少而言之者不為多矣何至若此之紛紛哉今既
 不然則吾之所謂理者恐其未足以為羣言之折衷
 又況於人之言有所不盡者又非一二而已乎既䝉
 不鄙而敎之某亦不敢不盡其愚也且夫大傳之太
 極者何也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於三者之先而
 藴於三者之内者也聖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極無
 名可名故特謂之太極猶曰舉天下之至極無以加
[052-50b]
 此云爾初不以其中而命之也至如北極之極屋極
 之極皇極之極民極之極諸儒雖有解為中者盖以
 此物之極常在此物之中非指極字而訓之以中也
 極者至極而已以有形者言之則其四方八面合輳
 将來到此築底更無去處從此推出四方八面都無
 向背一切停匀故謂之極耳後人以其居中而能應
 四外故指其處而以中言之非以其義為可訓中也
 至於太極則又初無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
[052-51a]
 極而謂之極耳今乃以中名之則是所謂理有未眀
 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一也通書理性命章其首
 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無此
 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則章内之言固已
 各有所屬矣盖其所謂靈所謂一者乃為太極而所
 謂中者乃氣稟之得中與剛善剛惡柔善柔惡者為
 五性而屬乎五行初未嘗以是為太極也且曰中焉
 止矣而又下屬於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之云是亦復
[052-51b]
 成何等文字義理乎今來諭乃指其中者為太極而
 屬之下文則又理有未眀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
 二也若論無極二字乃是周子灼見道體迥出常情
 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説出人不
 敢説底道理令後之學者曉然見得太極之妙不屬
 有無不落方體若於此看得破方見得此老真得千
 聖以來不傳之秘非但架屋上之屋疊牀上之牀而
 巳也今必以為未然是又理有未眀而不能盡人言
[052-52a]
 之意者三也至於太極既曰形而上者謂之道矣而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豈真以陰陽為形而上者
 哉正所以見一陰一陽雖屬形器然其所以一陰而
 一陽者是乃道體之所為也故語道體之至極則謂
 之太極語太極之流行則謂之道雖有二名初無兩
 體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
 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陰陽
 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以為通貫全體無乎
[052-52b]
 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今乃深詆無極
 之不然則是以太極為有形狀有方所矣直以陰陽
 為形而上者則又昧於道器之分矣又於形而上者
 之上復有況太極乎之語則是又以道上别有一物
 為太極矣此又理有未眀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
 四也至某前書所謂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
 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
 能為萬化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以為當時若不
[052-53a]
 如此兩下説破則讀者錯認語意必有偏見之病聞
 人説有即謂之實有見人説無即謂之真無耳自謂
 如此説得周子之意巳是大煞分眀只恐知道者厭
 其漏洩之過甚不謂如老兄者乃猶以為未穏而難
 曉也請以某書上下文意詳之豈謂太極可以人言
 而為加損者哉是又理有未眀而不能盡乎人言之
 意者五也來書又謂大傳眀言易有太極今乃言無
 何耶此尤非所望於髙眀者今夏因與人言易其人
[052-53b]
 之論正如此當時對之不覺失笑遂至被劾彼俗儒
 膠固隨語生解不足深怪老兄平日自視為如何而
 亦為此言耶老兄且謂大傳之所謂有果如兩儀四
 象八卦之有定位天地五行萬物之有常形耶周子
 之所謂無是果虛空斷滅都無生物之理耶此又理
 有未眀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六也老子復歸於
 無極無極乃無窮之義如莊生入無窮之門以遊無
 極之野云爾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今乃引之而謂
[052-54a]
 周子之言實出乎彼此又理有未眀而不能盡乎人
 言之意者七也髙眀之學超出方外固未易以世閒
 言語論量意見測度今且以愚見執方論之則其未
 合有如前所陳者亦欲奉報又恐徒為紛紛重使世
 俗觀笑既而思之若遂不言則恐學者終無所取正
 較是二者寧可見笑於今人不可得罪於後世是以
 終不獲已而竟陳之荅陸/子静
來書云人能𢎞道止/敢悉布之某桉此段規模宏大而
[052-54b]
 指意精切如曰雖自謂其理已眀安知非私見蔽説
 及引大舜善與人同等語尤為的當某雖至愚敢不
 承敎但所謂莫知其非歸於一是者未知果安所決
 區區於此亦願眀者有以深察而實踐其言也○來
 書云尊兄未嘗止/固自不同也某亦謂老兄正為未
 識太極之本無極而有其體故必以中訓極而又以
 陰陽為形而上者之道虚見之與實見其言果不同
 也○來書云老氏以無止/諱也某詳老氏之言有無
[052-55a]
 以有無為二周子之言有無以有無為一正如南北
 水火之相反更請子細著眼未可容易譏評也○來
 書云此理乃止/子矣更請詳看某前書曾有無理二
 字否○來書云極亦此止/極哉某謂極是名此理之
 至極中是狀此理之不偏雖然同是此理然其名義
 各有攸當雖聖賢言之亦未嘗敢有所差互也若皇
 極之極民極之極乃為標凖之意猶曰立於此而示
 於彼使其有所向望而取正焉爾非以其中而命之
[052-55b]
 也立我烝民立與粒通即書所謂烝民乃粒莫匪爾
 極則爾指后稷而言盖曰使我衆人皆得粒食莫非
 爾后稷之所立者是望耳爾字不指天地極字亦非
 指所受之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乃以喜怒哀樂之未
 發此理渾然無所偏倚而言太極固無偏倚而為萬
 化之本然其得名自為至極之極而兼有標凖之義
 初不以中而得名也○來書云以極為中止/理乎老
 兄自以中訓極某未嘗以形訓極也今若此言則是
[052-56a]
 已不曉文義而謂他人亦不曉也請更詳之○來書
 云大學文言皆言知至某詳知至二字雖同而在大
 學則知為實字至為虚字兩字上重而下䡖盖曰心
 之所知無不到耳在文言則知為虚字至為實字兩
 字上䡖而下重盖曰有以知其所當至之地耳兩義
 既自不同而與太極之為至極者又皆不相似請更
 詳之○來書云直以陰陽為形器止/道器之分哉若
 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則形而下者復是何物更請見
[052-56b]
 敎若某愚見與其所聞則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
 其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如是則來書所謂始
 終晦眀竒耦之屬皆陰陽所為之器獨其所以為是
 器之理如目之眀耳之聰父之慈子之孝乃為道耳
 如此分别似差眀白不知尊意以為如何○來書云
 通書曰止/類此某謂周子言中而以和字釋之又曰
 中節又曰逹道彼非不識字者而其言顯與中庸相
 戾則亦必有説矣盖此中字是就氣稟發用而言其
[052-57a]
 無過不及處耳非直指本體未發無所偏倚者而言
 也豈可以此而訓極為中也哉來書引經必盡全章
 雖煩不厭而所引通書乃獨截自中焉止矣而下此
 安得為不誤老兄本自不信周子政使誤引通書亦
 未為害何必諱此小失而反為不改之過乎○來書
 云大傳止/孰古某謂大傳洪範詩禮皆言極而巳未
 嘗謂極為中也先儒以此極處常在物之中央而為
 四方之所面内而取正故因以中釋之盖亦未為甚
[052-57b]
 失而後人遂直以極為中則又不識先儒之本意矣
 爾雅乃是纂集古今諸儒訓詁以成書其閒盖亦不
 能無誤不足据以為古又況其閒但有以極訓至以
 殷齊訓中初未嘗以極為中乎○來書云又謂周子
 止/道耳某謂無極而太極猶曰莫之為而為莫之致
 而至又如曰無為之為皆語勢之當然非謂别有一
 物也其意則固若曰非如皇極民極屋極之有方所
 形象而但有此理之至極耳若曉此意則於聖門有
[052-58a]
 何違叛而不肯道乎上天之載是就有中説無無極
 而太極是就無中説有若實見得即説有説無或先
 或後都無妨礙今必如此拘泥強生分别曾謂不尚
 空言専務事實而反如此乎○來書云夫乾止/自反
 也某謂太極固未嘗隠於人然人之識太極者則少
 矣往往只是於禪學中認得箇昭昭靈靈能作用底
 便謂此是太極而不知所謂太極乃天地萬物本然
 之理亘古亘今攧撲不破者也迥出常情等語只是
[052-58b]
 俗談即非禪家所能専有不應儒者反當囬避況今
 雖偶然道著而其所見所説即非禪家道理非如他
 人陰實祖用其説而改頭換面陽諱其所自來也如
 曰私其説以自妙而又秘之又曰寄此以神其姦又
 曰繫絆多少好氣質底學者則恐世閒自有此人可
 當此語某雖無狀自省得與此語不相似也○某已
 具此而細看其閒亦尚有説未盡處大抵老兄昆仲
 同立此論而其所以立論之意不同子羙尊兄自是
[052-59a]
 天資質實重厚當時看得此理有未盡處不能子細
 推究便立議論因而自信太過遂不可囬見雖有病
 意實無他老兄却是先立一説務要突過有若子貢
 以上更不數近世周程諸公故於其言不問是非一
 例吹毛求疵須要討不是處正使説得十分無病此
 意却先不好了況其言之粗率又不能無病乎夫子
 之聖固非以多學而得之然觀其好古敏求實亦未
 嘗不多學但其中自有一以貫之處耳若只如此空
[052-59b]
 疎杜撰則雖有一而無可貫矣又何足以為孔子乎
 顔曾所以獨得聖學之傳正為其博文約禮足目俱
 到亦不是只如此空疎杜撰也子貢雖未得承道統
 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後但未有禪學可改換
 耳周程之生時世雖在孟子之下然其道則有不約
 而合者反覆來書竊恐老兄於其所言多有未解者
 恐皆未可遽以顔曾自處而䡖之也顔子以能問於
 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虚犯而不校曾子三
[052-60a]
 省其身惟恐謀之不忠交之不信傳之不習其智之
 崇如彼其禮之卑如此豈有一豪自滿自足強辯取
 勝之心乎來書之意所以見敎者甚至而其末乃有
 若猶有疑不憚下敎之言某固不敢當此然區區鄙
 見亦不敢不為老兄傾倒也不審尊意以為如何如
 曰未然則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各尊所聞各行所知
 亦可矣無復可望於必同也言及於此悚息之深千
 萬幸察荅陸/子静
[052-60b]
太極中正仁義之説若謂四者皆有動静則周子於此
 更列四者之目為剩語矣但熟翫四者指意自有動
 静其於道理極是分眀盖此四字便是元亨利貞四
 字仁元中亨/義利正貞元亨利貞一通一復豈得為無動静乎
 近日深翫此理覺得一語黙一起居無非太極之妙
 正不須以分别為嫌也荅張/敬夫
動静無端陰陽無始天道也始於陽成於陰本於静流
 於動者人道也然陽復本於陰静復根於動其動静
[052-61a]
 亦無端其陰陽亦無始則人盖未始離乎天而天亦
 未始離乎人也○元亨誠之通動也利貞誠之復静
 也元者動之端也本乎静貞者静之質也著乎動一
 動一静循環無窮而貞也者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
 始者也故人雖不能不動而立人極者必主乎静惟
 主乎静則其著乎動也無不中節而不失其本然之
 静矣○静者性之所以立也動者命之所以行也然
 其實則静亦動之息耳故一動一静皆命之行而行
[052-61b]
 乎動静者乃性之真也故曰天命之謂性○情之未
 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
 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逹道也皆天
 理之自然也妙性情之徳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
 本而行逹道者也天理之主宰也○静而無不該者
 性之所以為中也寂然不動者也動而無不中者情
 之發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静而常覺動而常
 止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太極/説
[052-62a]
問周子曰誠無為㡬善惡此眀人心未發之體而指其
 已發之端盖欲學者致察於萌動之微知所決擇而
 去取之以不失乎本然之體而已或疑之以謂有類
 於胡子同體而異用之云者遂妄以意揣量為圖如
 後
 
 
 
[052-62b]
 善惡雖相對當分賔主天理人欲雖分派必省宗孽
 自誠之動而之善則如木之自本而幹自幹而末上
 下相達者則道心之發見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
 而誠之正宗也其或旁榮側秀若寄生龎贅者此雖
 亦誠之動則人心之發見而私欲之流行所謂惡也
 非心之固有盖客寓也非誠之正宗盖庶孽也茍辨
 之不早擇之不精則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學者能
 於萌動㡬微之閒而察其所發之向背凡其直出者
[052-63a]
 為天理旁出者為人欲直出者為善旁出者為惡直
 出者固有旁出者横生直出者有本旁出者無源直
 出者順旁出者逆直出者正旁出者邪而吾於直出
 者利導之旁出者遏絶之功力既至則此心之發自
 然出於一途而保有天命矣於此可以見未發之前
 有善無惡而程子所謂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
 而生又曰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盖謂此也若以
 善惡為東西相對彼此角立則是天理人欲同出一
[052-63b]
 源未發之前已具此兩端所謂天命之謂性亦甚汙
 雜矣此胡氏同體異用之意也曰此説得之而圖子
 有病已畧改定更詳之荅趙/致道
來諭謂動静之外别有不與動對之静不與静對之動
 此則尤所未喻動静二字相為對待不能相無乃天
 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為也若不與動對則不名
 為静不與静對則亦不名為動矣但衆人之動則流
 於動而無静衆人之静則淪於静而無動此周子所
[052-64a]
  謂物則不通者也惟聖人無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
  是以其動也静之理未嘗亡其静也動之機未嘗息
  此周子所謂神妙萬物者也然而必曰主静云者盖
  以其相資之勢言之則動有資於静而静無資於動
  如乾不専一則不能直遂坤不翕聚則不能發散龍
  蛇不蟄則無以奮尺蠖不屈則無以伸亦天理之必
  然也荅胡廣仲○以/上文集十一條
 
[052-64b]
 
 
 
 
 
 
 
御纂朱子全書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