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8 御纂朱子全書-宋-朱熹 (master)


[043-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朱子全書卷四十三
  性理二
   氣質之性命才附/
 天命之謂性命便是告劄之類性便是合當做底職事
  如主簿銷注縣尉巡捕心便是官人氣質便是官人
  所習尚或寛或猛情便是當㕔處斷事情便是發用
  處性只是仁義禮智所謂天命之與氣質亦相滚同
[043-1b]
  才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若闕一便生物不得
  既有天命須是有此氣方能承當得此理若無此氣
  則此理如何頓放天命之性本未嘗偏但氣質所稟
  却有偏處氣有昏明厚薄之不同然仁義禮智亦無
  闕一之理但若惻隐多便流為姑息柔懦若羞惡多
  便有羞惡其所不當羞惡者且如言光必有鏡然後
  有光必有水然後有光光便是性鏡水便是氣質若
  無鏡與水則光亦散矣謂如五色若頓在黑多處便
[043-2a]
 都黑了入在紅多處便都紅了却看你稟得氣如何
 然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惡所謂惡者却
 是氣也孟子之論盡是說性善至有不善說是陷溺
 是説其初無不善後來方有不善耳若如此却似論
 性不論氣有些不備却得程氏説出氣質来接一接
 便接得有首尾一齊圓備了又曰才又在氣質之下
 如退之説三品等皆是論氣質之性説得儘好只是
 不合不説破箇氣質之性却只是做性説時便不可
[043-2b]
 如三品之説便分将来何止三品雖千百可也若荀
 揚則是論氣而不論性故不明既不論性便却将此
 理来昏了又曰皐陶謨中所論寛而栗等九徳皆是
 論反氣質之意只不曾説破氣質耳伯豐曰匡衡疏
 中説治性之道亦是説氣質㽦謂寛而栗等而下一
 字便是工夫先生皆然之或問若是氣質不善可以
 變否曰須是變化而反之如人一已百人十已千則
 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043-3a]
性只是理然無那天氣地質則此理没安頓處但得氣
 之清明則不蔽錮此理順發出来蔽錮少者發出来
 天理勝蔽錮多者則私欲勝便見得本原之性無有
 不善孟子所謂性善周子所謂純粹至善程子所謂
 性之本與夫反本窮源之性是也只被氣質有昏濁
 則隔了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學以反之則
 天地之性存矣故説性須兼氣質説方備
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
[043-3b]
 而言之未有此氣已有此性氣有不存而性却常在
 雖其方在氣中然氣自是氣性自是性亦不相夾雜
 至論其徧體於物無處不在則又不論氣之精粗莫
 不有是理
蜚卿問氣質之性曰天命之性非氣質則無所寓然人
 之氣稟有清濁偏正之殊故天命之正亦有淺深厚
 薄之異要亦不可不謂之性舊見病翁云伊川言氣
 質之性正猶佛書所謂水中鹽味色裏膠清又問孟
[043-4a]
 子言性與伊川如何曰不同孟子是剔出而言性之
 本伊川是兼氣質而言要之不可離也所以程子云
 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而某於太極解
 亦云所謂太極者不離乎隂陽而為言亦不雜乎隂
 陽而為言
氣質之性便只是天地之性只是這箇天地之性却從
 那裏過好底性如水氣質之性如殺些醤與鹽便是
 一般滋味
[043-4b]
問天理變易無窮由一隂一陽生生不窮繼之者善全
 是天理安得不善孟子言性之本體以為善者是也
 二氣相軋相取相合相乖有平易處有傾側處自然
 有善有惡故稟氣形者有惡有善何足怪語其本則
 無不善也曰此却無過丁復之曰先生解中庸大本
 云云/曰既謂之大本只是理善而已才説人欲便是
 氣也亦安得無本但大本中元無此耳
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惡底此
[043-5a]
 是氣稟不同且如天地之運萬端而無窮其可見者
 日月清明氣候和正之時人生而稟此氣則為清明
 渾厚之氣須做箇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
 是天地之戾氣人若稟此氣則為不好底人何疑人
 之為學却是要變化氣稟然極難變化如孟子道性
 善不言氣稟只言人皆可以為堯舜若勇猛直前氣
 稟之偏自消工夫自成故不言氣稟看来吾性既善
 何故不能為聖賢却是被這氣稟害如氣稟偏於剛
[043-5b]
 則一向剛暴偏於柔則一向柔弱之類人一向推托
 道氣稟不好不向前又不得一向不察氣稟之害只
 昏昏地去又不得須知氣稟之害要力去用功克治
 裁其勝而歸於中乃可濓溪云性者剛柔善惡中而
 已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責
 沈言氣質之用狭道學之功大
問孟子言性善伊川謂是極本窮源之性孔子言性相
 近伊川謂是氣質之性固已暁然中庸所謂天命之
[043-6a]
 謂性不知是極本窮源之性是氣質之性曰性也只
 是一般天之所命何嘗有異正緣氣質不同便有不
 相似處故孔子謂之相近孟子恐人謂性元来不相
 似遂於氣質内挑出天之所命者説與人道性無有
 不善即子思所謂天命之謂性也
亞夫問氣質之説始於何人曰此起於張程某以為極
 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讀之使人深有感於張程
 前此未曾有人説到此如韓退之原性中説三品説
[043-6b]
 得也是但不曾分明説是氣質之性耳性那裏有三
 品来孟子説性善但説得本原處下面却不曾説得
 氣質之性所以亦費分疏諸子説性惡與善惡混使
 張程之説早出則這許多説話自不用紛爭故張程
 之説立則諸子之説泯矣因舉横渠形而後有氣質
 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
 弗性者焉又舉明道云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
 性不明二之則不是且如只説箇仁義禮智是性世
[043-7a]
 閒却有生出来便無状底是如何只是氣稟如此若
 不論那氣這道理便不周匝所以不備若只論氣稟
 這箇善這箇惡却不論那一原處只是這箇道理又
 却不明此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理會得後都無人
 説這道理謙之問天地之氣當其昏明駁雜之時則
 其理亦隨而昏明駁雜否曰理却只恁地只是氣自
 如此又問若氣如此理不如此則是理與氣相離矣
 曰氣雖是理之所生然既生出則理管他不得如這
[043-7b]
 理寓於氣了日用閒運用都由這箇氣只是氣強理
 弱譬如大禮赦文一時将税都放了相似有那村知
 縣硬自捉縛須要他納緣被他近了更自呌上面不
 應便見得那氣麤而理微又如父子若子不肖父亦
 管他不得聖人所以立教正是要救這些子
性如水流於清渠則清流入汙渠則濁氣質之清者正
 者得之則全人是也氣質之濁者偏者得之則昧禽
 獸是也氣有清濁人則得其清者禽獸則得其濁者
[043-8a]
 人大體本清故異於禽獸亦有濁者則去禽獸不逺
 矣
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有是氣則必有是理但稟氣之清
 者為聖為賢如寳珠在清泠水中稟氣之濁者為愚
 為不肖如珠在濁水中所謂明明徳者是就濁水中
 揩拭此珠也物亦有是理又如寳珠落在至汙濁處
 然其所稟亦閒有些明處就上面便自不昧如虎狼
 之父子蜂蟻之君臣豺獺之報本雎鳩之有别曰仁
[043-8b]
 獸曰義獸是也
或問氣稟有清濁不同曰氣稟之殊其類不一非但清
 濁二字而已今人有聰明事事暁者其氣清矣而所
 為未必皆中於理則是其氣不醇也有謹厚忠信者
 其氣醇矣而所知未必皆逹於理則是其氣不清也
 推此求之可見
人性雖同稟氣不能無偏重有得木氣重者則惻隐之
 心常多而羞惡辭遜是非之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有
[043-9a]
 得金氣重者則羞惡之心常多而惻隐辭遜是非之
 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水火亦然唯隂陽合徳五性全
 備然後中正而為聖人也
氣稟所拘只通得一路極多様或厚於此而薄於彼或
 通於彼而塞於此有人能盡通天下利害而不識義
 理或工於百工技藝而不解讀書如虎豹只知父子
 蜂蟻只知君臣惟人亦然或知孝於親而薄於他人
 如明皇友愛諸弟長枕大被終身不變然而為君則
[043-9b]
 殺其臣為父則殺其子為夫則殺其妻便是有所通
 有所蔽是他性中只通得一路故於他處皆礙也是
 氣稟也是利害昏了又問以堯為父而有丹朱以鯀
 為父而有禹如何曰這箇又是二氣五行交際運行
 之際有清濁人適逢其會所以如此
亞夫曰性如日月氣濁者如雲霧先生以為然
人性如一團火煨在灰裏撥開便明
問人有常言某人性如何某物性如何某物性熱某物
[043-10a]
 性冷此是兼氣質與所稟之理而言否曰然
退之論才之品有三性之品有五其説勝荀揚諸公多
 矣説性之品便以仁義禮智言之此尤當理説才之
 品若如此推究則有千百種之多姑言其大㮣如此
 正是氣質之説但少一箇氣字耳伊川謂論氣不論
 性不明論性不論氣不備正謂如此如性習逺近之
 類不以氣質言之不可止是二程先生發出此理濓
 溪論太極便有此意漢魏以来忽生文中子已不多
[043-10b]
 得至唐有退之所至尤髙大抵義理之在天地閒初
 無泯滅今世無人暁此道理他時必有暁得底人
問二之則不是曰不可分作两段説性自是性氣自是
 氣如何不可分作两段説他所以説不備不明須是
 兩邊都説理方明備故云二之則不是二之者正指
 上两句也㽦錄云論性不論氣論/氣不論性便是二之或問明道説生之
 謂性云性即氣氣即性便是不可分两段説曰那箇
 又是説性便在氣稟上稟得此氣理便搭附在上面
[043-11a]
 故云性即氣氣即性若只管説氣便是性性便是氣
 更没分暁矣
須是去分别得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始得其初那理
 未嘗不同才落到氣上便只是那粗處相同如飢食
 渇飲趨利避害人能之禽獸亦能之若不識箇義理
 便與他一般也又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民之秉
 彞這便是異處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須是存得這異
 處方能自别於禽獸不可道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與
[043-11b]
 自家都一般
問生之謂性一段難看自起頭至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也成兩三截曰此一段極難看但細尋語脈却亦可
 暁上云不是兩物相對而生蓋言性善也曰既言性
 善下却言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却是言
 氣稟之性似與上文不相接曰不是言氣稟之性蓋
 言性本善而今乃惡亦是此性為惡所汨正如水為
 泥沙所混不成不喚做水曰適所問乃南軒之論曰
[043-12a]
 敬夫議論出得太早多有差舛此閒有渠論孟解士
 大夫多求之者又難為拒之又問人生而靜當作斷
 句曰只是連下文而不容説作句性自稟賦而言人
 生而靜以上未有形氣理未有所受安得謂之性又
 問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此處先生所荅記得不切/不敢録次夜再問别錄在
 後/又問凡人説性只是説繼之者善也繼之者善如
 何便指作性曰吾友疑得極是此却是就人身上説
 繼之者善若就向上説則天理方流出亦不可謂之
[043-12b]
 性曰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此言人生性與氣混
 合者曰有此氣為人則理具於身方可謂之性又問
 向滕徳粹問生之謂性先生曰且從程先生之説亦
 好當時再三請益先生不荅後来子細看此盖告子
 之言若果如程先生之説亦無害而渠意直是指氣
 為性與程先生之意不同曰程先生之言亦是認告
 子語脈不差果如此説則孟子何必排之則知其發
 端固非矣大抵諸儒説性多説著氣如佛氏亦只是
[043-13a]
 認知覺作用為性又問孟注云近世蘇氏胡氏之説
 近此觀二家之説似亦不執著氣曰其流必至此又
 問胡氏説性不可以善惡名似只要形容得性如此
 之大曰不是要形容只是見不明若見得明則自不
 如此敬夫向亦執此説嘗語之云凡物皆有對今乃
 欲作尖斜物何故程先生論性只云性即理也豈不
 是見得明是真有功於聖門又問繼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至程先生始分明曰以前無人如此説若不
[043-13b]
 是見得安能及此第二夜復問昨夜問生之謂性一
 段意有未盡不知纔説性便不是性此是就性未稟
 時説已稟時説曰就已稟時説性者渾然天理而已
 纔説性時則已帯氣矣所謂離了隂陽更無道此中
 最宜分别又問水流而就下以後此是説氣稟否若
 説氣稟則生下已定安得有逺近之别曰此是夾習
 説
問生之謂性一章泳竊意自生之謂性至然惡亦不可
[043-14a]
 不謂之性也是本来之性與氣質之性兼説劈頭只
 指箇生字説是兼二者了曰那性字却如何泳曰恐
 只是都説做性泳又問舊來因此以水喻性遂謂天
 道純然一理便是那水本來清陰陽五行交錯雜揉
 而有昏濁便是那水被泥汚了昏濁可以復清者只
 緣他母子清曰然那下愚不移底人却是那臭穢底
 水問也須可以澄治曰也減得些分數因言舊時人
 嘗装恵山泉去京師或時臭了京師人會洗水将沙
[043-14b]
 石在筧中上面傾水從筧中下去如此十數番便漸
 如故或問下愚亦可以澄治否泳云恐他自不肯去
 澄治了曰那水雖臭想也未至汚穢在問物如此更
 推不去却似那臭泥相似曰是如此又問自盖生之
 謂性至猶水流而就下也一節是就本来之性曰盖
 生之謂性却是如何泳曰只是提起那一句説又問
 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説人生而靜是説那初生時更
 説向上去便只是天命了曰所以大哉乾元萬物資
[043-15a]
 始只説是誠之源也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方是性
 在凡人説性只是説繼之者善也便兼氣質了問恐
 只是兼了情曰情便兼質了所以孟子荅告子問性
 却説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説仁義禮智却説惻
 隠羞惡恭敬是非去盖性無形影情却有實事只得
 從情上説入去問因情以知性恰似因流以知源舊
 聞蔡季通問康叔臨云凡物有兩端惻隐為仁之端
 是頭端是尾端叔臨以為尾端近聞周荘仲説先生
[043-15b]
 云不須如此分曰公如何説曰惻隐是性之動處因
 其動處以知其本體是因流以知其源恐只是尾端
 曰是如此又問皆水也至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
 一節曰這水只是説氣質泳曰竊謂因物慾之淺深
 可以見氣質之昏明猶因惻隠羞惡可以見仁義之
 端曰也是如此或問氣清底人自無物慾曰也如此
 説不得口之欲味耳之欲聲人人皆然雖是稟得氣
 清纔不檢束便流於慾去又問如此則人不可不加
[043-16a]
 澄治之功至置在一隅也一節是説人求以變化氣
 質然變了氣質復還本然之性亦不是在外面添得
 曰是如此又問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至於舜禹有
 天下而不與焉者也一節是言學者去求道不是外
 面添聖人之教人亦不是強人分外做曰此理天命
 也一句亦可見
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疑與孟子抵牾曰
 這般所在難説卒乍理會未得某舊時所看亦自疑
[043-16b]
 但看来看去自是分明今定是不錯不相誤只著工
 夫子細看莫據己見便説前輩説得不是又問草木
 與人物之性一乎曰須知其異而不害其為同知其
 同而不害其為異方得
問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説一段曰人生而靜以上即是
 人物未生時人物未生時只可謂之理説性未得此
 所謂在天曰命也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者言纔謂
 之性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已墮在形氣之中不全是
[043-17a]
 性之本體矣故曰便已不是性也此所謂在人曰性
 也大抵人有此形氣則是此理始具於形氣之中而
 謂之性纔是説性便已渉乎有生而兼乎氣質不得
 為性之本體也然性之本體亦未嘗雜要人就此上
 面見得其本體元未嘗離亦未嘗雜耳凡人説性只
 是説繼之者善也者言性不可形容而善言性者不
 過即其發見之端而言之而性之理固可黙識矣如
 孟子言性善與四端是也
[043-17b]
問人生而靜以上一段曰程先生説性有本然之性有
 氣質之性人具此形體便是氣質之性才説性此性
 字是雜氣質與本來性説便已不是性這性字却是
 本然性才説氣質底便不是本然底也人生而靜以
 下方有形體可説以上是未有形體如何説
才説性便已不是性也盖才説性時便是兼氣質而言
 矣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説人生而靜以上只説得箇
 人生而靜上面不通説盖性須是箇氣質方説得箇
[043-18a]
 性字若人生而靜以上只説箇天道下性字不得所
 以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便是
 如此所謂天命之謂性者是就人身中指出這箇是
 天命之性不雜氣禀者而言爾若才説性時則便是
 夾氣稟而言所以説時便已不是性也濓溪説性者
 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濓溪説性只是此五者他又自
 有説仁義禮智底性時若論氣稟之性則不出此五
 者然氣稟底性便是那四端底性非别有一種性也
[043-18b]
 然所謂剛柔善惡中者天下之性固不出此五者然
 細推之極多般様千般百種不可窮究但不離此五
 者爾以上語類/二十六條
問人常有清明昏濁之殊此固是氣禀然心不能不隨
 氣禀而少異夫口耳目心皆官也不知天賦之氣質
 不昏明清濁其口耳目而獨昏明清濁其心何也若
 曰心理本不異惟為氣質所拘而不能自明然夷惠
 伊尹非拘於氣質者處物之義乃不若夫子之時孟
[043-19a]
 子論三子蓋謂其智不若夫子夫是非之心智也豈
 三子能充其惻隠羞惡辭讓之心而獨於其是非之
 心不能充之乎曰口耳目等亦有昏明清濁之異如
 易牙師曠離婁之徒是其最清者也心亦猶是而已
 夷惠之徒便是未免於氣質之拘者所以孟子以為
 不同道而不願學也荅朱/飛卿
問性命若生而知之者渾然盡善則氣自氣理自理两
 不相關不必説氣質自生知而下雖是天理無虧然
[043-19b]
 却繋於氣氣清而理明氣濁則理晦二者常合故指
 為氣質之性言此理視氣以為進退非以氣質亦為
 性命也曰生而知者氣極清而理無蔽也學知以下
 則氣之清濁有多寡而理之全缺繋焉耳荅鄭/子上
問横渠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
 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横渠所謂性者
 恐兼天地之性氣質之性而言否所謂心者併人心
 道心言否曰非氣無形無形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
[043-20a]
 性者皆因氣質而言但其中自有所賦之理爾人心
 道心亦非有兩物也荅林/徳久
問或問曰但其氣質有清濁偏正之殊物欲有淺深厚
 薄之異是以聖之於愚人之與物相與懸絶而不能
 同耳煇竊詳此段所説氣質物欲分聖愚人物處似
 覺可疑若以清濁分聖愚偏正分人物則物欲厚薄
 淺深一句復将何指若謂指聖愚則聖人無物欲之
 私若謂説人物則物又不可以淺深厚薄論未暁曰
[043-20b]
 清濁偏正等説乃本正䝉中語而呂博士中庸詳説
 又推明之然亦是将人物賢智愚不肖相對而分言
 之即須如此若大槩而論則人清而物濁人正而物
 偏又細别之則智乃清之清賢乃正之正愚乃清之
 濁不肖乃正之偏而横渠所謂物有近人之性者又
 濁之清偏之正也物欲淺深厚薄乃通為衆人而言
 若作有無則此一等人甚少難入群隊故只得且如
 此下語若以為疑則不若改聖字作賢字亦省得分
[043-21a]
 解而聖人自不妨超然出於其外也荅李/晦叔
天之生此人如朝廷之命此官人之有此性如官之有
 此職朝廷所命之職無非使之行法治民豈有不善
 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嘗有
 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須有氣然後此物有以聚而成
 質而氣之為物有清濁昏明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
 而無物慾之累則為聖禀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
 微有物慾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為賢禀其昏濁之
[043-21b]
 氣又為物慾之所蔽而不能去則為愚為不肖是皆
 氣禀物欲之所為而性之善未嘗不同也堯舜之生
 所受之性亦如是耳但以其氣禀清明自無物慾之
 蔽故為堯舜初非有所増益於性分之外也故學者
 知性善則知堯舜之聖非是強為識得堯舜做處則
 便識得性善底規模様子而凡吾日用之閒所以去
 人慾復天理者皆吾分内當然之事其勢至順而無
 難玉山/講義
[043-22a]
孝述謂美惡恐即通書所謂剛柔善惡竊疑清濁以氣
 言剛柔美惡以氣之為質言清濁恐屬天剛柔美惡
 恐屬地清濁屬知美惡屬才清濁分智愚美惡分賢
 不肖上智則清之純而無不美大賢則美之全而無
 不清上智恐以清言大賢恐以美言其實未嘗有偏
 若中庸稱舜知回賢是也下此則所謂智者是得清
 之多而或不足於美所謂賢者是得剛柔一偏之善
 而或不足於清於是始有賢智之偏故其智不得為
[043-22b]
 上智其賢不得為大賢雖愚不肖恐亦自有等差盖
 清濁美惡似為氣質中隂陽之分陽清隂濁/陽善隂惡故其氣
 錯揉萬變而大要不過此四者但分數參互不齊遂
 有萬殊不知是否曰陳了翁云天氣而地質前輩已
 有此説矣荅李/孝述
人生而靜靜者固是性然只有生字便帯却氣質了但
 生字已上又不容説盖此道理未有形見處故今纔
 説性便須帯著氣質無能懸空説得性者繼之者善
[043-23a]
 本是説造化發育之功明道此處却是就人性發用
 處説如孟子所謂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之類是也
 伊川所言極本窮源之性乃是對氣質之性而言言
 其氣質雖善惡不同然極本窮源而論之則性未嘗
 不善也荅王/子合
友恭竊謂性命主理而言徳氣主身而言性命之理得
 之於身者徳也而其牿亡陷溺之者氣也盖徳無不
 善而氣則有偏善所以成性立命而氣偏則隔之耳
[043-23b]
 两端之在身相為消長隨其多寡迭為勝負徳不勝
 氣是無以勝其偏偏日以勝而善日以微則是性命
 之理反亂於氣矣故曰徳不勝氣性命於氣徳勝其
 氣是有以勝其偏善日以充而偏日以化則是性命
 之理不外於徳矣故曰徳勝其氣性命於徳未知是
 否曰氣亦有純有駁不得專以牿亡陷溺為言但徳
 不勝氣則其善者亦出於血氣之稟耳荅潘/恭叔
孔孟言性之異未易以片言質然略而論之則夫子雜
[043-24a]
 乎氣質而言之孟子乃專言其性之理也雜乎氣質
 而言之故不曰同而曰近盖以為不能無善惡之殊
 但未至如其所習之逺耳以理而言則上帝降衷人
 心之秉彞初豈有二理哉但此理在人有難以指言
 者故孟子之告公都子但以其才與情者明之譬如
 欲觀水之必清而其源不可到則亦觀諸流之未逺
 者而源之必清可知矣荅宋/深之
問明道言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説曰人生而靜是未發
[043-24b]
 時以上即是人物未生之時不可謂性才謂之性便
 是人生以後此理墮在氣質之中不全是性之本體
 矣然其本體又未嘗外此要人即此而見得其不雜
 於此者耳易大傳言繼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
 善是指已生之後雖曰已生然其本體初不相雜也
 荅嚴/時亨
問程子曰凡人説性只是説繼之者善也孟子言性善
 是也近觀先生荅嚴時亨所問云易大傳言繼之者
[043-25a]
 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後與程
 子説似若有異曰明道先生之言髙逺宏濶不拘本
 文正意如此處多若執其方而論則所不可通者不
 但此句而已須知性之原本善而其發亦無不善則
 大傳孟子之意初無不同矣荅歐陽/希遜
問人物未生時乃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天命之流行
 所謂繼之者善便是以上事何故言以上不容説方
 其人物未生固不可謂性及人物既生須著謂之性
[043-25b]
 雖則人生已後此理墮在形氣中不全是性之本體
 然氣稟不能無善惡者性之流也義理之有善無惡
 者性之本體也然皆不可不謂之性要在學者隨所
 讀書自去體認取今謂才説性時便已不是性深恐
 啟人致思於杳冥不可致詰之境而大傳言繼善是
 指未生之前則命之道也未可謂之性孟子言性是
 指已生之後乃易大傳所謂成之者性而非所謂繼
 之者善也明道却云凡人説性只是説得繼之者善
[043-26a]
 也孟子言性善是也此尤不可暁曰此一段已詳於
 希遜卷中矣明道先生如此處多若以本文論之則
 皆不可暁矣要當㤀言會意别作一格看可也荅嚴/時亨
纔説性字便是以人所受而言此理便與氣合了但直
 指其性則於氣中又須見得别是一物始得不可混
 并説也江掾所言物性本惡安有是理來諭已得之
 矣更切涵養為佳耳荅李/晦叔
程子曰生之謂性止/生之謂也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
[043-26b]
 命物之稟受於天者謂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氣五
 行交感凝聚然後能生物也性命形而上者也氣則
 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一理渾然無有不善形而下
 者則紛紜雜揉善惡有所分矣故人物既生則即此
 所稟以生之氣而天命之性存焉此程子所以發明
 告子生之謂性之説而以性即氣氣即性者言之也
 ○人生氣稟止/不可不謂之性也所稟之氣所以必
 有善惡之殊者亦性之理也盖氣之流行性為之主
[043-27a]
 以其氣之或純或駁而善惡分焉故非性中本有二
 物相對也然氣之惡者其性亦無不善故惡亦不可
 不謂之性也先生又曰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
 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盖天下無性外之物本皆
 善而流於惡耳○盖生之謂性止/水流而就下也性
 則性而已矣何言語之可形容哉故善言性者不過
 即其發見之端而言之而性之韞因可黙識矣如孟
 子之論四端是也觀水之流而必下則水之性下可
[043-27b]
 知觀性之發而必善則性之韞善亦可知也○皆水
 也止/各自出来此又以水之清濁譬之水之清者性
 之善也流至海而不汚者氣稟清明自㓜而善聖人
 性之而全其天者也流未逺而已濁者氣稟偏駁之
 甚自㓜而惡者也流既逺而方濁者長而見異物而
 遷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濁有多少氣之昏明純駁
 有淺深也不可以濁者不為水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也然則人雖為氣所昏流於不善而性未嘗不在其
[043-28a]
 中特謂之性則非其本然謂之非性則初不離是以
 其如此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學以勝氣
 則知此性渾然初未嘗壊所謂元初水也雖濁而清
 者存故非将清来換濁既清則本無濁故非取濁置
 一隅也如此則其本善而已矣性中豈有两物對立
 而並行也哉○此理天命也止/此舜有天下而不與
 者也此理天命也該始終本末而言也脩道雖以人
 事而言然其所以脩者莫非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
[043-28b]
 所能為也然非聖人有不能盡故以舜明之明道論/性説○
 以上文集/十四條
性者萬物之原而氣稟則有清濁是以有聖愚之異命
 者萬物之所同受而隂陽交運參差不齊是以五福
 六極值遇不一以下/論命
安卿問命字有専以理言者有専以氣言者曰也都相
 離不得盖天非氣無以命於人人非氣無以受天所
 命
[043-29a]
問先生説命有两種一種是貧富貴賤死生壽夭一種
 是清濁偏正智愚賢不肖一種屬氣一種屬理以僩
 觀之两種皆似屬氣盖智愚賢不肖清濁偏正亦氣
 之所為也曰固然性則命之理而已
命之一字如天命謂性之命是言所稟之理也性也有
 命焉之命是言所以稟之分有多寡厚薄之不同也
問天命謂性之命與死生有命之命不同何也曰死生
 有命之命是帯氣言之氣便有稟得多少厚薄之不
[043-29b]
 同天命謂性之命是純乎理言之然天之所命畢竟
 皆不離乎氣但中庸此句乃是以理言之孟子謂性
 也有命焉此性是兼氣稟食色言之命也有性焉此
 命是帯氣言之性善又是超出氣説
問子罕言命若仁義禮智五常皆是天所命如貴賤死
 生壽夭之命有不同如何曰都是天所命稟得精英
 之氣便為聖為賢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稟得清
 明者便英爽稟得敦厚者便温和稟得清髙者便貴
[043-30a]
 稟得豐厚者便富稟得久長者便壽稟得衰頽薄濁
 者一本作衰落孤單者/便為貧為賤為夭便為愚不肖為貧為賤為夭
 天有那氣生一箇人出來便有許多物隨他來又曰
 天之所命固是均一到氣禀處便有不齊看其稟得
 来如何稟得厚道理也備嘗謂命譬如朝廷誥勑心
 譬如官人一般差去做官性譬如職事一般郡守便
 有郡守職事縣令便有縣令職事職事只一般天生
 人教人許多道理便是付人許多職事别本云道/理只一般
[043-30b]
 稟譬如俸給貴如官髙者賤如官卑者富如俸厚者
 貧如俸薄者壽如三兩年一任又再任者夭者如不
 得終任者朝廷差人做官便有許多物一齊趁後來
問顔淵不幸短命伯牛死曰命矣夫孔子得之不得曰
 有命如此之命與天命謂性之命無分别否曰命之
 正者出於理命之變者出於氣質要之皆天所付予
 孟子曰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但當自盡其道則所值
 之命皆正命也因問如今數家之學如康節之説謂
[043-31a]
 皆一定而不可易如何曰也只是隂陽盛衰消長之
 理大數可見然聖賢不曽主此説如今人説康節之
 數謂他説一事一物皆有成敗之時都説得膚淺了
聞一問亡之命矣夫此命字是就氣稟上説曰死生壽
 夭固是氣之所稟只看孟子説性也有命焉處便分
 暁擇之問不知命與知天命之命如何曰不同知天
 命謂知其理之所自来譬之於水人皆知其為水聖
 人則知其發源處如不知命處却是説死生壽夭貧
[043-31b]
 富貴賤之命也然孟子又説當順受其正若一切任
 其自然而立乎巖牆之下則又非其正也
履之説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因問得清明之氣
 為聖賢昏濁之氣為愚不肖氣之厚者為富貴薄者
 為貧賤此固然也然聖人得天地清明中和之氣宜
 無所虧欠而夫子反貧賤何也豈時運使然耶抑其
 所稟亦有不足耶曰便是稟得來有不足他那清明
 也只管得做聖賢却管不得那富貴稟得那髙底則
[043-32a]
 貴禀得厚底則富稟得長底則壽貧賤夭者反是夫
 子雖得清明者以為聖人然稟得那低底薄底所以
 貧賤顔子又不如孔子又稟得那短底所以又夭又
 問一隂一陽宜若停匀則賢不肖宜均何故君子常
 少而小人常多曰自是他那物事駁雜如何得齊且
 以撲錢譬之純者常少不純者常多自是他那氣駁
 雜或前或後所以不能得他恰好如何得均平且以
 一日言之或隂或晴或風或雨或寒或熱或清爽或
[043-32b]
 鶻突一日之閒自有許多變便可見矣又問雖是駁
 雜然畢竟不過只是一隂一陽二氣而已如何會恁
 地不齊曰便是不如此若只是两箇單底隂陽則無
 不齊緣是他那物事錯揉萬變所以不能得他恰好
 又問如此則天地生聖賢又只是偶然不是有意矣
 曰天地那裏説我特地要生箇聖賢出来也只是氣
 數到那裏恰相凑著所以生出聖賢及至生出則若
 天之有意焉耳
[043-33a]
敬子問自然之數曰有人稟得氣厚者則福厚氣薄者
 則福薄稟得氣之英華者則富盛衰颯者則卑賤氣
 長者則壽氣短者則夭折此必然之理問神仙之説
 有之乎曰誰人説無誠有此理只是他那工夫大段
 難做除非百事棄下辦得那般工夫方做得又曰某
 見名寺中所畫諸祖師人物皆魁偉雄傑宜其傑然
 有立如此所以妙喜賛某禪師有曰當初若非這箇
 定是做箇渠魁觀之信然其氣貌如此則世之所謂
[043-33b]
 富貴利逹聲色貨利如何籠絡得他住他視之亦無
 足以動其心者或問若非佛氏收拾去能從吾儒之
 教不知如何曰他又也未是那無文王猶興底只是
 也須做箇特立獨行底人所為必可觀若使有聖人
 收拾去可知大段好只是當時吾道黑淬淬地只有
 些章句詞章之學他如龍如虎這些藝解都束縛他
 不住必決去無疑也煞被他引去了好人可畏可畏
問富貴有命如後世鄙夫小人當堯舜三代之世如何
[043-34a]
 得富貴曰當堯舜三代之世不得富貴在後世則得
 富貴便是命曰如此則氣稟不一定曰以此氣遇此
 時是他命好不遇此時便是有所謂資適逢世是也
 如長平死者四十萬但遇白起便如此只他相撞著
 便是命
聖賢在上則其氣中和不然則其氣偏行故有得其氣
 清聰明而無福祿者亦有得其氣濁有福祿而無知
 者皆其氣數使然堯舜禹臯文武周召得其正孔孟
[043-34b]
 夷齊得其偏者也至如極亂之後五代之時又却生
 許多聖賢如祖宗諸臣者是極而復者也揚録云碩/果不食之
 理/如大睡一覺及醒時却有精神揚録此下云今却/詭詐玩弄未有醒
 時非積亂之甚五六十年即/定氣息未蘇了是大可憂也
問伊川横渠命遇之説曰所謂命者如天子命我作甚
 官其官之閒易繁難甚處做得甚處做不得便都是
 一時命了自家只得去做故孟子只説莫非命也却
 有箇正與不正所謂正命者盖天之始初命我如事
[043-35a]
 君忠事父孝便有許多條貫在裏至於有厚薄淺深
 這却是氣稟了然不謂之命不得只不是正命如桎
 梏而死喚做非命不得盖緣他當時稟得箇乖戾之
 氣便有此然謂之正命不得故君子戰兢如臨深履
 薄盖欲順受其正者而不受其不正者且如説當死
 於水火不成便自赴水火而死而今只恁地看不必
 去生枝節説命説遇説同説異也
問命矣夫這只是説他一身氣數止於此否曰是他稟
[043-35b]
 受得来只恁地這命便似向来説人心相似是有两
 般命却不是有两箇命有兼血氣説底有全説理底
遺書論命處注云聖人非不知命然於人事不得不盡
 如何曰人固有命只是不可不順受其正如知命者
 不立乎巖牆之下是若謂其有命却去巖牆之下立
 萬一倒覆壓處却是専言命不得人事盡處便是命
横渠云所不可變者惟壽夭耳要之此亦可變但大槩
 如此
[043-36a]
問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如比干之死以理論之亦可謂
 之正命若以氣論之恐非正命曰如何恁地説得盡
 其道而死者皆正命也當死而不死却是失其正命
 此等處當活看如孟子説桎梏而死者非正命須是
 看得孟子之意如何且如公冶長雖在縲紲非其罪
 也若當時公冶長死於縲紲不成説他不是正命有
 罪無罪在我而已古人所以殺身以成仁且身已死
 矣又成箇甚底直是要看此處孟子謂舍生取義又
[043-36b]
 云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學者須是於
 此處見得定臨利害時便将自家斬剉了也須壁立
 萬仞始得而今人有小利害便生計較説道恁地死
 非正命如何得
天地自有箇無心之心復卦一陽生於下這便是生物
 之心又如所謂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天道福善禍
 淫這便自分明有箇人在裏主宰相似心是他本領
 情是他箇意思又問如何見天地之情曰人正大便
[043-37a]
 也見得天地之情正大天地只是正大未嘗有些子
 邪處未嘗有些子小處
問命之不齊恐不是真有為之賦予如此只是二氣錯
 綜參差隨其所值因各不齊皆非人力所與故謂之
 天所命否曰只是從大原中流出来模様似恁地不
 是真有為之賦予者那得箇人在上面分付這箇詩
 書所説便似有箇人在上恁地如帝乃震怒之類然
 這箇亦只是理如此天下莫尊於理故以帝名之惟
[043-37b]
 皇上帝降衷于下民降便有主宰意問大哉乾元萬
 物資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萬物盈乎两閒生生不
 窮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来風雷之所以鼓動山川
 之所以流峙皆蒼蒼者實有以主其造化之權耶抑
 只是太極為萬化樞紐故萬物自然如此曰此與前
 只一意以上語類/十九條
世以人生年月日時所值支幹納音推知其人吉凶壽
 夭窮逹者其術雖若淺近然學之者亦往往不能造
[043-38a]
 其精微盖天地所以生物之機不越乎隂陽五行而
 已其屈伸消息錯綜變化固已不可勝窮而物之所
 賦賢愚貴賤之不同特昏明厚薄毫釐之差耳而可
 易知其説哉徐君嘗為儒則嘗知是説矣其用志之
 密微而言之多中也固宜世之君子倘一過而問焉
 豈惟足以信徐君之術而振業之亦足以知夫得於
 有生之初者其賦與分量固已如是富貴榮顯固非
 貪慕所得致而貧賤禍患固非巧力所可辭也直道
[043-38b]
 而行致命遂志一變末俗以復古人忠厚亷恥之餘
 風則或徐君之助也雖然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臣
 言依於忠夭壽固不貳矣必脩身以俟之乃可以立
 命徐君其亦謹其所以言者哉贈徐端/叔命序
問某比欲窮理而事物紛紜未能有灑落處近惟見得
 富貴果不可求貧賤果不可逃耳曰此是就命上理
 會須更就義上看當求與不當求當避與不當避更
 看自家分上所以求之避之之心是欲如何且其得
[043-39a]
 喪榮辱與自家義理之得失利害孰為重輕則當有
 以處此矣荅朱/飛卿
問人生有壽夭氣也賢愚亦氣也壽夭出於氣故均受
 生而有顔子盜跖之不同賢愚出於氣故均性善而
 有堯桀之或異然竊疑天地閒只是一氣所以為壽
 夭者此氣也所以為賢愚者亦此氣也今觀盜跖極
 愚而壽顔子極賢而夭如是則壽夭之氣與賢愚之
 氣容或有異矣明道誌程邵公墓云以其閒遇之難
[043-39b]
 則其數或不能長亦宜矣吾兒其得氣之精一而數
 之局者與詳味此説氣有清濁有長短其清者固所
 以為賢然雖清而短故於數亦短其濁者固所以為
 愚然雖濁而長故其數亦長不知果然否曰此説得
 之貴賤貧富亦是如此但三代以上氣數醇濃故氣
 之清者必厚必長而聖賢皆貴且壽且富以下反是
 荅鄭子上○以/上文集三條
問情與才何别曰情只是所發之路陌才是會恁地去
[043-40a]
 做底且如惻隐有懇切者有不懇切者是則才之有
 不同又問如此則才與心之用相類曰才是心之力
 是有氣力去做底心是管攝主宰者此心之所以為
 大也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靜情
 所以行乎水之動欲則水之流而至於濫也才者水
 之氣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緩則是才之不
 同伊川謂性稟於天才稟於氣是也以下/論才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動才便是那情之會恁地者情
[043-40b]
 與才絶相近但情是遇物而發路陌曲折恁地去底
 才是那會如此底要之千頭萬緒皆是從心上來
或問集注言才猶材質才與材字之别如何曰才字是
 就理義上説材字是就用上説孟子上説人見其濯
 濯也則以為未嘗有材是用木旁材字便是指適用
 底説非天之降才爾殊便是就理義上説又問才字
 是以其能解作用底説材質是合形體説否曰是兼
 形體説便是説那好底材又問如説材料相似否曰
[043-41a]
  是以上語/類三條
 孟子程子所説才字之意不同既是聖賢之言後學如
  何便敢判斷但此事道理只就自己身上體認便自
  見得而其所以為是非得失者亦不容無分别也如
  集註中以程子為密即是見得孟子所説未免少有
  疎處今但以程子為主而推其説以隂補孟子之不
  足則於理無遺而两書之説亦不至甚相妨矣荅林/叔和
  ○文/集
[043-41b]
 
 
 
 
 
 
 
御纂朱子全書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