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8 御纂朱子全書-宋-朱熹 (master)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朱子全書卷二十四
  中庸一
 問中庸名篇之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兼此
  二義包括方盡就道理上看固是有未發之中就經
  文上看亦先言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又言君子之
  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先生曰他所以名篇者本是取
  時中之中然所以能時中者葢有那未發之中在所
[024-1b]
  以先開說未發之中然後又說君子之時中
 在中之中與在事之中只是一事此是體彼是尾
 中庸之中是兼已發而中節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
  曰惟中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若不識得此
  理則周子之言更解不得所以伊川謂中者天下之
  正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論語集
  注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皆此意也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如飲食之有五榖衣服之有布帛
[024-2a]
 若是竒羞異味錦綺組繡不乆便湏厭了庸固是定
 理若直解為定理却不見得平常意思今以平常言
 然定理自在其中矣公晦問中庸二字舊說依程子
 不偏不易之語今說得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
 常之理似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說中乃是精宻切
 至之語而以平常說庸恰似不相粘著曰此其所以
 粘著葢縁處得極精極宻只是如此平常若有些子
 咤異便不是極精極宻便不是中庸凡事無不相反
[024-2b]
 以相成
或問中與誠意如何曰中是道理之模樣誠是道理之
 實處中即誠矣又問智仁勇於誠如何曰智仁勇是
 做的事誠是行此三者都要實又問中庸曰中庸只
 是一事就那頭看是中就這頭看是庸譬如山與嶺
 只是一物方其山即是謂之山行著嶺路則謂之嶺
 非二物也中庸只是一箇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
 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
[024-3a]
 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惟中故平常堯授舜舜授禹
 都是當其時合如此做做得來恰好所謂中也中即
 平常也不如此便非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湯武之事
 亦然又如當盛夏極暑時湏用飲冷就涼處衣葛揮
 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當隆冬盛寒時須用飲湯就
 宻室重裘擁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極暑時重裘
 擁火盛寒時衣葛揮扇便是差異便是失其中矣
問道之常變舉中庸或問說曰守常底固是是然到守
[024-3b]
 不得處只著變而硬守定則不得至變得來合理斷
 然著如此做依舊是常又問前日說經權云常自是
 著還他一箇常變自是著還他一箇變如或問舉堯
 舜之禪授湯武之放伐其變無窮無適而非常却又
 皆以為平常是如何曰是他到不得已處只得變變
 得是仍舊是平常然依舊著存一箇變
向見劉致中說今世傳眀道中庸義是與叔初本後為
 博士演為講義先生又云尚恐今解是初著後掇其
[024-4a]
 要為解也又云吕中庸文滂沛意浹洽
李先生說陳㡬叟輩皆以楊氏中庸不如吕氏先生曰
 呂氏飽滿充實
龜山門人自言龜山中庸枯燥不如與叔浹洽先生曰
 與叔却似行到他人如登髙望逺
游楊呂侯諸先生解中庸只說他所見一面道理却不
 將聖人言語折衷所以多失
先生以中庸或問見授云亦有未滿意處如評論程子
[024-4b]
 諸子說處尚多觕
問趙書記欲以先生中庸解鋟木如何先生曰公歸時
 煩說與切不可某為人遲鈍旋見得旋改一年之内
 改了數遍不可知又自笑云那得箇人如此著述以/上
 語類十/二條
中庸之書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曽子學於孔子而得
 其傳矣孔子之孫子思又學於曽子而得其所傳於
 孔子者焉既而懼夫傳之乆逺而或失其真也於是
[024-5a]
 推本所傳之意質以所聞之言更相反覆作為此書
 孟子之徒實受其說孟子沒而不得其傳焉漢之諸
 儒雖或擎誦然既雜乎傳記之間而莫之貴又莫有
 能眀其所傳之意者至唐李翺始知尊信其書為之
 論說然其所謂滅情以復性者又雜乎佛老而言之
 則亦異於曽子子思孟子之所傳矣至於本朝濓溪
 周夫子始得其所傳之要以著於篇河南二程夫子
 又得其遺㫖而發揮之然後其學布於天下然眀道
[024-5b]
 不及為書今世所傳陳忠肅公之所序者乃藍田吕
 氏所著之别本也伊川雖嘗自言中庸今已成書然
 亦不傳於學者或以問於和靖尹公則曰先生自以
 不滿其意而火之矣二夫子於此既皆無書故今所
 傳特出於門人記平居問答之辭而門人之說行於
 世者唯吕氏游氏楊氏侯氏為有成書若横渠先生
 若謝氏尹氏則亦或記其語之及此者耳又皆别自
 為編或頗雜出他記葢學者欲觀其聚而不可得固
[024-6a]
 不能有以考其異而㑹其同也某之友㑹稽石君&KR1488
 子重乃始集而次之合為一書以便觀覽名曰中庸
 集解復第其録如右而屬某序之某惟聖門傳授之
 微㫖見於此篇者諸先生言之詳矣某之淺陋葢有
 行思坐誦沒世窮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
 一辭於其間然嘗竊謂秦漢以来聖學不傳儒者惟
 知章句訓詁之為事而不知復求聖人之意以眀夫
 性命道徳之歸至於近世先知先覺之士始發眀之
[024-6b]
 則學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為陋矣然或乃徒誦其
 言以為髙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於脫略
 章句陵籍訓詁坐談空妙展轉相迷而其為患反有
 甚於前日之為陋者嗚呼是豈古昔聖賢相傳之本
 意與夫近世先生君子之所以望於後人者哉某誠
 不敏私竊懼焉故因子重之書特以此言題其篇首
 以告夫同志之讀此書者使之毋跂於髙無駭於竒
 必沈潛乎句讀文義之間以㑹其歸必戒懼乎不覩
[024-7a]
 不聞之中以踐其實庶乎優柔厭飫真積力乆而於
 博厚髙眀悠乆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則為有以真
 得其傳而無徒誦坐談之弊矣抑子重之為此書采
 掇無遺條理不紊分章雖因衆說然去取之間不失
 其當其謹宻詳審葢有得乎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之
 意唯哀公問政以下六章據家語本一時問答之言
 今從諸家不能復合然不害於其脈理之貫通也又
 以簡帙重大分為兩卷亦無他義例云中庸集解/序○文集
[024-7b]
  右總論
天命之謂性是専言理雖氣亦包在其中然說理意較
 多若云兼言氣便說率性之謂道不去如太極雖不
 離乎隂陽而亦不雜乎隂陽
問天命之謂性此只是從原頭說否曰萬物皆只同這
 一箇原頭聖人所以盡已之性則能盡人之性盡物
 之性由其同一原故也若非同此一原則人自人之
 性物自物之性如何盡得
[024-8a]
問率性之謂道率循也此循字是就道上說還是就行
 道人上說曰諸家多作行道人上說以率性便作修
 為非也率性者只是說循吾本然之性便自有許多
 道理性是箇渾淪底物道是箇性中分派條理循性
 之所有其許多分派條理即道也
問率性通人物而言則此性字似生之謂性之性兼氣
 禀言之否曰天命之謂性這性亦離氣禀不得率循
 也此循字是就道上說不是就行道人說性善只一
[024-8b]
 般但人物氣禀有異不可道物無此理性是箇渾淪
 物道是性中分派條理随分派條理去皆是道穿牛
 鼻絡馬首皆是随他所通處仁義禮智物豈不有但
 偏耳随他性之所通處道皆無所不在曰此性字亦
 是以理言否曰是又問鳶有鳶之性魚有魚之性其
 飛其躍天機自完便是天理流行發現之妙處故子
 思姑舉此一二以眀道之無所不在否曰是
萬物禀受莫非至善者性率性而行各得其分者道
[024-9a]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與道相對則性是體道是
 用又曰道便是在裏面做出底道
問率性之謂道通人物而言則修道之謂教亦通人物
 如服牛乘馬不殺胎不殀夭斧斤以時入山林此是
 聖人教化不特在人倫上品節防範而及於物否曰
 也是如此所以謂之盡物之性但於人較詳於物較
 略人上較多物上較少以上語/類七條
中庸鄙說誠有未當然其說之病正在分曉太過無復
[024-9b]
 餘味以待學者涵泳咀嚼之功而来諭反謂未曾分
 曉說出不知更欲如何乃為分曉說出耶天命之性
 不可形容不須贊歎只得將他骨子實頭處說出来
 乃於言性為有功故某只以仁義禮智四字言之最
 為端的率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無非是道亦離此
 四字不得如程子所謂仁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
 有仁義禮智而已曷嘗有孝弟来此語亦可見矣葢
 父子之親兄弟之愛固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謂之
[024-10a]
 仁而不謂之父子兄弟之道也君臣之分朋友之交
 亦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謂之義而不謂之君臣朋
 友之道也推此言之曰禮曰智無不然者葢天地萬
 物之理無不出於此四者今以此為倒說而反謂仁
 義因父子君臣而得名此某之所疑者荅胡/廣仲
禮樂刑政之為教如寒暑生殺之為嵗此何所疑若如
 来意則道外有物而刑政専出於蚩尤申商矣此類
 更宜寛著心胷子細推驗不可只將尋常小小意見
[024-10b]
 窺測也觀横渠先生論周禮天官處亦可見矣荅楊/深父
 ○以上文/集二條
問中庸舊本不曽觧可離非道一句今先生說云瞬息
 不存便是邪妄方悟本章可離與不可離道與非道
 各相對待而言離了仁便不仁離了義便不義公私
 善利皆然向来從龜山說只謂道自不可離而先生
 舊亦不曾為學者說破曰向来亦是看得太髙
此道無時無之然體之則合背之則離也一有離之則
[024-11a]
 當此之時失此之道矣故曰不可須臾離君子所以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則不敢以須臾離也
問日用間如何是不聞不見處人之耳目聞見常自若
 莫只是念慮未起未有意於聞見否曰所不聞所不
 見不是合眼掩耳只是喜怒哀樂未發時凡萬事皆
 未萌芽自家便先恁地戒謹恐懼常要提起此心常
 在這裏便是防於未然不見是圗底意思徐問講求
 義理時此心如何曰思慮是心之發了伊川謂存養
[024-11b]
 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則可求中於喜怒哀樂未發
 之前則不可
所謂不睹不聞者乃是從那盡處說来非謂於所睹所
 聞處不謹也
用之問戒懼不睹不聞是起頭處至莫見乎隠莫顯乎
 微又用緊一緊曰不可如此說戒謹恐懼是普說言
 道理偪塞都是無時而不戒謹恐懼到得隠微之間
 人所易忽又更用謹這箇却是喚起說戒懼無箇起
[024-12a]
 頭處只是普遍都用
問莫見乎隠莫顯乎微程子舉弹琴殺心事是就人知
 處言吕游楊氏所說是就已自知處言章句只說已
 自知或疑是合二者而言否曰有動於中已固先自
 知亦不能掩人之知所謂誠之不可揜也
問不睹不聞者已之所不睹不聞也獨者人之所不睹
 不聞也如此看便見得此章分兩節事分眀先生曰
 其所不睹不聞其之一字便見得是說已不睹不聞
[024-12b]
 處只是諸家看得自不子細耳又問如此分兩節工
 夫則致中致和工夫方各有著落而天地位萬物育
 亦各有歸著曰是
問不睹不聞與謹獨何别曰上一節說存天理之本然
 下一節說遏人欲於將萌又問能存天理了則下面
 謹獨似多了一截曰雖是存得天理臨發時也須㸃
 檢這便是他宻處若只說存天理了更不謹獨却是
 只用致中不用致和了又問致中是未動之前然謂
[024-13a]
 之戒懼却是動了曰公莫看得戒謹恐懼太重了此
 只是略省一省不是恁驚惶震懼略是箇敬模樣如
 此然道著敬字已是重了只略略收拾来便在這裏
 伊川所謂道箇敬字也不大叚用得力
問謹獨莫只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處也與那闇室不
 欺時一般否先生是之又云這獨也又不是恁地獨
 時如與衆人對坐自心中發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
 是獨處
[024-13b]
吕子約来書爭莫見乎隠莫顯乎微只管滚作一叚看
 某荅他書江西諸人將去看頗以其說為然彭子夀
 却看得好云前叚不可須臾離且是大體說到謹獨
 處尤見於接物得力先生又云吕家之學重於守舊
 更不論理徳眀問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是言道
 之體叚如此莫見乎隠莫顯乎微亦然下面君子戒
 謹恐懼君子必謹其獨方是做工夫皆以是故二字
 發之如何滚作一叚看曰道不可須臾離言道之至
[024-14a]
 廣至大者莫見乎隠莫顯乎微言道之至精至宻者
問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以下是存養工夫莫見乎隠
 以下是檢察工夫否曰說道不可須臾離是說不可
 不存是故以下却是教人恐懼戒謹做存養工夫說
 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是說不可不謹意故君子以下
 却是敎人謹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只看兩箇故字
 便是方說入身上来做工夫也聖人教人只此両端
問林子武以謹獨為後以戒懼為先謹獨以發處言覺
[024-14b]
 得也是在後曰分得也好又問余國秀謂戒懼是保
 守天理謹獨是檢防人欲曰也得又問覺得戒謹恐
 懼與謹獨也難分動静静時固戒謹恐懼動時又豈
 可不戒謹恐懼曰上言道不可須臾離此言戒懼其
 所不睹不聞與謹獨皆是不可離又問泳欲謂戒懼
 是其常謹獨是謹其所發曰如此說也好又曰戒謹
 恐懼是由外言之以盡於内謹獨是由内言之以及
 於外問自所睹所聞以至於不暏不聞自發於心以
[024-15a]
 至見於事如此方說得不可須臾離出曰然以上語/類十二
 條/
道不可離可離非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乎其所不聞乃是徹頭徹尾無時無處不下工夫欲
 其無須臾而離乎道也不睹不聞與獨字不同乃是/言其戒懼之至無適不然雖
 是此等耳目不及無要𦂳處亦加照管如云聼於無/聲視於無形非謂所有聞見處却可闊略而特然於
 此加/功也又言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故君子謹其獨乃是
 上文全體工夫之中見得此處是一念起處萬事根
[024-15b]
 原又更緊切故當於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隠而見自
 微而顯皆無人欲之私也觀両莫字即見此處是念/慮欲萌而天理人欲之㡬
 最是緊切尤不可不下功處故于全體工夫之中就/此更加省察然亦非必待其思慮已萌而後别以一
 心察之葢全體工夫既無間斷即/就此處略加提撕便自無透漏也此是兩節文義不
 同詳略亦異前叚中間著是故字後叚中間又著故
 字各接上文以起下意前叚即卒章所謂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後叚即卒章所謂内省不疚無惡於志文
 義條理大小甚眀從来說者多是不察將此兩叚只
[024-16a]
 作一叚相纒說了便以戒慎恐懼不睹不聞為謹獨
 所以雜亂重複更說不行前後只是粗瞞過了子細
 理㑹便分疏不下也荅胡/季隨
問戒懼於不睹不聞者乃謹獨之目而謹獨者乃戒懼
 於不暏不聞之總名似未可分為二事也今曰道固
 無適而不在而其要切之處尤在於隠微雖無所不
 謹而所謹者尤在於獨固欲學者用功轉加切近云
 云若末章潛雖伏矣不愧屋漏分為兩節雖可以各
[024-16b]
 相附屬然前一節謂人所不見則屬乎人後一節謂
 已之所有則猶有迹比之已之不睹不聞則又有間
 矣今以人之所不見為謹獨意雖切而反輕以不愧
 屋漏為不覩不聞則又㡬於躐等曰来示所疑中庸
 首章數句文義亦通比之章句之說尤省力而有味
 但以上文考之既言道不可須臾離即是無精粗隠
 顯之間皆不可離故言戒懼乎不睹不聞以該之若
 曰自其思憲未起之時早已戒懼非謂不戒懼乎所
[024-17a]
 睹所聞而只戒懼乎不睹不聞也此兩句是結抺上
 文不可須臾離一節意思了下文又提起說無不戒
 謹之中隠微之間念慮之萌尤不可忽故又欲於其
 獨而謹之又别是結抹上文隠微兩句意思也若如
 來說則既言不可須臾離而當戒謹矣下句却不更
 端而偏言唯隠微為顯見而不可不謹其獨則是所
 睹所聞不隠不微之處皆可忽而不謹如此牽連即
 將上句亦說偏了只這些子意思恐於理有礙且於
[024-17b]
 文勢亦似重複而繁冗耳所謂固欲學者用功轉加
 謹宻某之本意却不如此葢無所不戒謹者通乎已
 發未發而言而謹其獨則専為已發而設耳卒章所
 引潛雖伏矣猶是有此一物藏在隠微之中不愧屋
 漏則表裏洞然更無纖芥渣滓矣葢首章本静以之
 動卒章自淺以及深也且所不見非獨而何不動而
 敬不言而信非戒懼乎其所不睹不聞而何若首章
 不分别即此等處皆散漫而無統矣荅呂/子約
[024-18a]
問戒懼者以涵養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當此之時寂/然不動只下
 得涵養工夫涵養/者所以存天理也慎獨者所以省察於喜怒哀樂已
 發之後當此之時一豪放過則流於欲矣判别義利/全在此時省察者所以遏人欲也已發之後
 葢指已發之時對未發/而言故云已發之後不知經意與日用之功是如
 此否曰此說甚善荅胡/季隨
問不睹不聞即是未發之前未發之前無一豪私意之
 雜此處無走作只是存天理而已未說到遏人欲處
 已發之初天理人欲由是而分此處不放過即是遏
[024-18b]
 人欲天理之存有不待言者如此分說自見端的曰
 此說分得好然又須見不可分處如兵家攻守相似
 各是一事而實相為用也荅胡/季隨
問涵養工夫實貫初終而未發之前只湏涵養纔發處
 便須用省察工夫至於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曰
 此數句是荅胡季隨○以/上文集五條
共父問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曰
 中字是狀性之體性具於心發而中節則是性自心
[024-19a]
 中發出来也是之謂情
問喜怒哀樂之未發不偏不倚固其寂然之本體及其
 酬酢萬變亦在是焉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
 則事得其宜不相淩奪固感而遂通之和也然十中
 其九一不中節則為不和便是有礙不可謂之達道
 矣曰然又問於學者如何皆得中節曰學者安得便
 一一恁地也湏且逐件使之中節方得此所以貴於
 博學審問謹思眀辨無一事之不學無一時而不學
[024-19b]
 無一處而不學各求其中節此所以為難也
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未是論聖人只是泛論衆人亦有
 此與聖人都一般或曰恐衆人未發與聖人異否曰
 未發只做得未發不然是無大本道理絶了或曰恐
 衆人於未發昏了否曰這裏未有昏眀湏是還他做
 未發若論原頭未發都一般只論聖人動静則全别
 動亦定静亦定自其未感全是未發之中自其感物
 而動全是中節之和衆人有未發時只是他不曾主
[024-20a]
 静看不曾知得
問惻隠羞惡喜怒哀樂固是心之發曉然易見處如未
 惻隠羞惡喜怒哀樂之前便是寂然而静時然豈得
 皆塊然如槁木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聞見其手足
 亦必有自然之舉動不審此時喚作如何曰喜怒哀
 樂未發只是這心未發耳其手足運動自是形體如
 此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只是思慮未萌無纎豪私欲自
[024-20b]
 然無所偏倚所謂寂然不動此之謂中然不是截然
 作二截如僧家塊然之謂只是這箇心自有那未發
 時節自有那已發時節謂如此事未萌於思慮要做
 時湏便是中是體及發於思了如此做而得其當時
 便是和是用只管夾雜相滚若以為截然有一時是
 未發時一時是已發時亦不成道理今學者或謂每
 日將半日来静做工夫即是有此病也曰喜怒哀樂
 未發而不中者如何曰此却是氣質昏濁為私欲所
[024-21a]
 勝客来為主其未發時只是塊然如頑石相似劈斫
 不開發来便只是那乖底曰如此則昏時是他不察
 如何曰言察便是吕氏求中却是已發如伊川云只
 平日涵養便是又曰看来人逐日未發時少已發時
 多曰然
大本用涵養中節則湏窮理之功
問發而皆中節是無時而不戒謹恐懼而然否曰是他
 合下把捉方能發而中節若信口說去信脚行去如
[024-21b]
 何㑹中節
問渾然在中恐是喜怒哀樂未發此心至虛都無偏倚
 停停當當恰在中間章句所謂獨立而不近四旁心
 之體地之中也曰在中者未動時恰好處時中者已
 動時恰好處才發時不偏於喜則偏於怒不得謂之
 在中矣然只要就所偏倚一事處之得恰好則無過
 不及矣葢無過不及乃無偏倚者之所為而無偏倚
 者是所以能無過不及也
[024-22a]
問渾然不待勉强而自中乎當然之節曰事事有箇恰
 好處因言滎陽王哀樂過人以其哀時直是哀纔過
 而樂亦直是樂性情之變如此之易不恒其徳故也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程子曰敬不可謂之中敬而無
 失即所以中也未說到義理涵養處大抵未發已發
 只是一項工夫未發固要存養已發亦要審察遇事
 時時復提起不可自怠生放過底心無時不存養無
 事不審察
[024-22b]
呂氏未發之前心體昭昭具在說得亦好
再論湖南問荅曰未發已發只是一件工夫無時不涵
 養無時不省察耳謂如水長長地流到髙處又略起
 伏則箇如恐懼戒謹是長長地做到謹獨是又提起
 一起如水然只是要不輟地做又如騎馬自家常常
 提掇及至遇險處便加些提控不成謂是大路便更
 都不管他恁地自去之理正淳曰未發時當以理義
 涵養曰未發時著理義不得纔知有理有義便是已
[024-23a]
 發當此時有理義之原未有理義條件只一箇主宰
 嚴肅便有涵養工夫伊川曰敬而無失便是然不可
 謂之中但敬而無失即所以中也
問中庸或問說未發時耳目當亦精眀而不可亂如平
 常著衣喫飯是已發是未發曰只心有所主著便是
 發如著衣喫飯亦有些事了只有所思量要恁地便
 是已發
問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曰喜怒哀樂如東西南北不
[024-23b]
 倚於一方只是在中間又問和曰只是合當喜合當
 怒如這事合喜五分自家喜七八分便是過其節喜
 三四分便是不及其節又問達字舊作感而遂通字
 看而今見得是古今共由意思曰也是通底意思如
 喜怒不中節便行不得了而今喜天下以為合當喜
 怒天下以為合當怒只是這箇道理便是通達意大
 本達道而今不必說得張皇只將動静看静時這箇
 便在這裏動時便無不是那底在人工夫却在致中
[024-24a]
 和上又問致字曰而今略略地中和也喚做中和致
 字是要得十分中十分和又問看見工夫先湏致中
 曰這箇也大叚著脚手不得若大叚著脚手便是已
 發了子思說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已自是多了但不
 得不恁地說要人㑹得只是略略地約住在這裏又
 問發湏中節亦是倚於一偏否曰固是因說周子云
 中也者和也天下之達道也别人也不敢恁地說君
 子而時中便是恁地看
[024-24b]
或問致中和位天地育萬物與喜怒哀樂不相干恐非
 實理流行處曰公何故如此看文字世間何事不係
 在喜怒哀樂上如人君喜一人而賞之而千萬人勸
 怒一人而罸之而千萬人懼以至哀矜鰥寡樂育英
 才這是萬物育不是以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長㓜相處相接無不是這箇即這喜怒中節處便是
 實理流行更去那處尋實理流行
問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24-25a]
 之分定便是天地位否曰有地不得其平天不得其
 成時問如此則湏専就人主身上說方有此功用曰
 規模自是如此然人各隨一箇地位去做不道人主
 致中和士大夫便不致中和學之為/主者事問向見南軒上
 殿文字多是要扶持人主心術曰也要在下人心術
 是當方可扶持得問今日士風如此何時是太平曰
 即這身心亦未見有太平之時三公爕理隂陽湏是/先有箇胷中始得
天地位萬物育便是裁成輔相以左右民底工夫若不
[024-25b]
 能致中和則山崩川竭者有矣天地安得而位胎夭
 失所者有矣萬物安得而育
問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此以有位者言如一介之士
 如何得如此曰若致得一身中和便充塞一身致得
 一家中和便充塞一家若致得天下中和便充塞天
 下有此理便有此事有此事便有此理如一日克己
 復禮天下歸仁如何一日克己於家便得天下以仁
 歸之為有此理故也
[024-26a]
問或問所謂吾身之天地萬物如何曰尊卑上下之大
 分即吾身之天地也應變曲折之萬端即吾身之萬
 物也以上語類/十九條
問人心雖未有喜怒哀樂而物欲之根存焉則固已偏
 於此矣故於其所偏者得之則喜且樂失之則怒而
 哀無復顧義理也曰此叚說得是但物欲之根存焉
 之說恐未然人固有偏好一物者然此一物未上心
 時安得不謂之未發之中乎荅張/元徳
[024-26b]
喜怒哀樂渾然在中未感於物未有倚著一偏之患亦
 未有過與不及之差故特以中名之而又以為天下
 之大本程子所謂中者在中之義所謂只喜怒哀樂
 不發便是中所謂中所以狀性之體叚所謂中者性
 之徳所謂無倚著處皆謂此也擇之謂在中之義是
 裏面底道理看得極子細然伊川先生又曰中即道
 也又曰不偏之謂中道無不中故以中形道此言又
 何謂也葢天命之性者天理之全體也率性之道者
[024-27a]
 人性之當然也未發之中以全體而言也時中之中
 以當然而言也要皆指本體而言若呂氏直以率性
 為循性而行則宜乎其以中為道之所由出也失之
 矣荅林/擇之
問要看喜怒哀樂未發才看便是已發如何見得中或
 曰且只静觀愚謂此問甚切惜乎荅之不善也盖曰
 静觀則固為已發而且與之為二矣程子使人涵養
 於未發之前而不使人求中于其間其㫖深矣記/疑
[024-27b]
未發已發之義前此認得此心流行之體又因程子凡
 言心者皆指已發而言遂目心為已發性為未發然
 觀程子之書多所不合因復思之乃知前日之說非
 惟心性之名命之不當而日用工夫全無本領葢所
 失者不但文義之間而已按文集遺書諸說似皆以
 思慮未萌事物未至之時為喜怒哀樂之未發當此
 之時即是此心寂然不動之體而天命之性當體具
 焉以其無過不及不偏不倚故謂之中及其感而遂
[024-28a]
 通天下之故則喜怒哀樂之性發焉而心之用可見
 以其無不中節無所乖戾故謂之和此則人心之正
 而性情之徳然也然未發之前不可尋覓已覺之後
 不容安排但平日莊敬涵養之功至而無人欲之私
 以亂之則其未發也鏡眀水止而其發也無不中節
 矣此是日用本領工夫至於随事省察即物推眀亦
 必以是為本而於已發之際觀之則其具於未發之
 前者固可黙識故程子之荅蘇季眀反復論辨極於
[024-28b]
 詳宻而卒之不過以敬為言又曰敬而無失即所以
 中又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
 養湏是敬進學則在致知盖為此也向來講論思索
 直以心為已發而日用工夫亦止以察識端倪為最
 初下手處以故闕却平日涵養一叚工夫使人胷中
 擾擾無深潛純一之味而其發之言語事為之間亦
 常急廹浮露無復雍容深厚之風葢所見一差其害
 乃至於此不可以不審也程子所謂凡言心者皆指
[024-29a]
 已發而言此乃指赤子之心而言而謂凡言心者則
 其為說之誤故又自以為未當而復正之固不可以
 執其已改之言而盡疑諸說之誤又不可遂以為未
 當而不究其所指之殊也不審諸君子以為何如與/湖
 南諸公論中和第一書○/與下篇多同今両存之
未發已發之義前此認得此心流行之體又因程子凡
 言心者皆指已發之云遂目心為已發而以性為未
 發之中自以為安矣比觀程子文集遺書見其所論
[024-29b]
 多不符合因再思之乃知前日之說雖於心性之實
 未始有差而未發已發命名未當且於日用之際欠
 却本領一叚工夫葢所失者不但文義之間而已因
 條其語而附以己見告於朋犮願相與講焉恐或未
 然當有以正之○文集云中即道也又曰道無不中
 故以中形道又云中即性也此語極未安中也者所
 以狀性之體叚如天圎地方又云中之為義自過不
 及而立名若只以中為性則中與性不合又云性道
[024-30a]
 不可合一而言中止可言體而不可與性同徳又云
 中性之徳此為近之又云不若謂之性中又云喜怒
 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赤子之心發而未逺乎中若便
 謂之中是不識大本也又云赤子之心可以謂之和
 不可謂之中遺書云只喜怒哀樂不發便是中又云
 既思便是已發喜怒哀樂一般又云當中之時耳無
 聞目無見然見聞之理在始得又云未發之前謂之
 靜則可静中湏有物始得這裏最是難處能敬則自
[024-30b]
 知此矣又云敬而無失便是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也敬不可謂之中但敬而無失即所以中也又云中
 者天下之大本天地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理出
 則不是惟敬而無失最盡又云存養於未發之前則
 可求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又云未發更怎生求只
 平日涵養便是涵養乆則喜怒哀樂發而中節又云
 善觀者却於已發之際觀之○右據此諸說皆以思
 慮未萌事物未至之時為喜怒哀樂之未發當此之
[024-31a]
 時即是心體流行寂然不動之處而天命之性體叚
 具焉以其無過不及不偏不倚故謂之中然已是就
 心體流行處見故直謂之性則不可呂博士論此大
 槩得之特其中即是性赤子之心即是未發則大失
 之故程子正之解中亦有求中之意/葢荅書時未暇辨耳葢赤子之心動
 静無常非寂然不動之謂故不可謂之中然無營欲
 知巧之思故為未逺乎中耳未發之中本體自然不
 湏窮索但當此之時敬以持之使此氣象常存而不
[024-31b]
 失則自此而發者其必中節矣此日用之際本領工
 夫其曰却於已發之處觀之者所以察其端倪之動
 而致擴充之功也一不中則非性之本然而心之道
 或㡬乎息矣故程子於此每以敬而無失為言又云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養湏
 是敬進學則在致知以事言之則有動有靜以心言
 之則周流貫徹其工夫初無間斷也但以靜為本爾
 周子所謂主靜者亦是此意/但言静則偏故程子又說敬向来講論思索直以心
[024-32a]
 為已發而所論致知格物亦以察識端倪為初下手
 處以故缺却平日涵養一叚工夫其日用意趣常偏
 於動無復深潛純一之味而其發之言語事為之間
 亦常躁廹浮露無古聖賢氣象由所見之偏而然爾
 程子所謂凡言心者皆指已發而言此却指心體流
 行而言非謂事物思慮之交也然與中庸本文不合
 故以為未當而復正之固不可執其已改之言而盡
 疑諸說之誤又不可遂以為未當而不究其所指之
[024-32b]
 殊也周子曰無極而太極程子又曰人生而靜以上
 不容說纔說時便已不是性矣盖聖賢論性無不因
 心而發若欲専言之則是所謂無極而不容言者亦
 無體叚之可名矣未審諸君子以為如何已發未/發說
中字之說甚善而所論狀性形道之不同尤為精宻開
 發多矣然愚意竊恐程子所云只一箇中字但用不
 同此語更可翫味夫所謂只一箇中字者中字之義
 未嘗不同亦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已矣然用不
[024-33a]
 同者則有所謂在中之義者有所謂中之道者是也
 盖所謂在中之義者言喜怒哀樂之未發渾然在中
 亭亭當當未有箇偏倚過不及處其謂之中者葢所
 以狀性之體叚也有所謂中之道者乃即事即物自
 有箇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其謂之中者
 則所以形道之實也只此亦便可見來教所謂狀性
 形道之不同者但又見得中字只是一般道理以此
 狀性之體叚則為未發之中以此形道則為無過不
[024-33b]
 及之中耳且所謂在中之義猶曰在裏面底道理云
 爾非以在中之中字解未發之中字也荅張/敬夫
分别體用乃物理之固然非彼之私言也求之吾書雖
 無體用之云然其曰寂然而未發者固體之謂也其
 曰感通而方發者固用之謂也且今之所謂一者其
 間固有動靜之殊則亦豈能無體用之分哉非曰純
 於善而無間斷則遂晝度夜思無一息之暫停也彼
 其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之際心體湛然萬理皆備是
[024-34a]
 乃所以為純於善而無間斷之本也今不察此而又
 不能廢夫寂然不動之說顧獨詆釋老以寂然為宗
 無乃自相矛盾耶大抵老釋說於靜而欲無天下之
 動是猶常寐不覺而棄有用於無用聖賢固弗為也
 今說於動而欲無天下之静是猶常行不止雖勞而
 不得息聖賢亦弗能也葢其失雖有彼此之殊其倚
 於一偏而非天下之正理則一而已嗚呼學者能知
 一隂一陽一動一靜之可以相勝而不能相無又知
[024-34b]
 靜者為主而動者為客焉則庶乎其不昧於道體而
 日用之間有以用其力耳荅徐/彦章
以未發為太極只此句便不是所以下文一向差却未
 發者太極之靜已發者太極之動也湏如此看得方
 無偏滯而両儀四象八卦十二卦之說皆不相礙矣
 荅呂/子約
未發已發子思之言已自眀白程子數條引寂然感通
 者皆與子思本指符合更相發明但荅吕與叔之問
[024-35a]
 偶有凡言心者皆指已發一言之失而隨即自謂未
 當亦無可疑至遺書中纔思即是已發一句則又能
 發眀子思言外之意盖言不待喜怒哀樂之發但有
 所思即為已發此意已極精微說到未發界至十分
 盡頭不復可以有加矣問者不能言下領略切已思
 惟只管要說向前去遂有無聞無見之問據此所問
 之不切與程子平日接人之嚴當時正合不荅不知
 何故却引惹他致他如此記録前後差舛都無理㑹
[024-35b]
 後来讀者若未敢便以為非亦且合存而不論今却
 据守其說字字推詳以為定論不信程子手書此固
 未當之言而寧信他人所記自相矛盾之說强以已
 發之名侵過未發之實使人有生已後未死已前更
 無一息未發時節惟有爛熟睡著可為未發而又不
 可以立天下之大本此其謬誤又不難曉故或問中
 粗發其端今既不信而復有此紛紛之論則請更以
 心思耳聞目見三事較之以見其地位時節之不同
[024-36a]
 盖心之有知與耳之有聞目之有見為一等時節雖
 未發而未嘗無心之有思乃與耳之有聼目之有視
 為一等時節一有此則不得為未發故程子以有思
 為已發則可而記者以無見無聞為未發則不可若
 苦未信則請更以程子之言證之如稱許渤持敬而
 注其下云曷嘗有如此聖人又每力詆坐禪入定之
 非此言皆何謂耶若必以未發之時無所見聞則又
 安可譏許渤而非入定哉此未發已發之辨也荅吕/子約
[024-36b]
余蚤從延平李先生學受中庸之書求喜怒哀樂未發
 之㫖未達而先生沒余竊自悼其不敏若窮人之無
 歸聞張欽夫得衡山胡氏學則徃從而問焉欽夫告
 余以所聞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沈思殆忘寢食一日
 喟然歎曰人自嬰兒以至老死雖語黙動靜之不同
 然其大體莫非已發特其未發者為未嘗發爾自此
 不復有疑以為中庸之㫖果不外乎此矣後得胡氏
 書有與曾吉父論未發之㫖者其論又適與余意合
[024-37a]
 用是益自信雖程子之言有不合者亦直以為少作
 失傳而不之信也然間以語人則未見有能深領㑹
 者乾道己丑之春為友人蔡季通言之問辨之際予
 忽自疑斯理也雖吾之所黙識然亦未有不可以告
 人者今析之如此其紛糾而難眀也聼之如此其㝠
 迷而難喻也意者乾坤易簡之理人心所同然者殆
 不如是而程子之言出其門人髙弟之手亦不應一
 切謬誤以至於此然則予之所自信者其無乃反自
[024-37b]
 誤乎則復取程氏書虛心平氣而徐讀之未及數行
 凍解氷釋然後知情性之本然聖賢之微㫖其平正
 眀白乃如此而前日讀之不詳妄生穿穴凡所&KR0605
 而僅得之者適足以自誤而已至於推類究極反求
 諸身則又見其為害之大葢不但名言之失而已也
 於是又竊自懼亟以書報欽夫及嘗同為此論者惟
 欽夫復書深以為然其餘則或信或疑或至於今累
 年而未定也夫忽近求逺厭常棄新其弊乃至於此
[024-38a]
 可不戒哉暇日料檢故書得當時徃還書槀一編輙
 序其所以而題之曰中和舊說葢所以深懲前日之
 病亦使有志於學者讀之因予之可戒而知所戒也
 獨恨不得奉而質之李氏之門然以先生之所已言
 者推之知其所未言者其或不逺矣中和舊/說序
天地之所以位萬物之所以育雖出一理然亦各有所
 從来翫其氣象自可見荅李伯恭問/龜山中庸
問如堯湯不可謂不能致中和而亦有水旱之災曰致
[024-38b]
 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者常也堯湯之事亦常之變
 也大抵致中和自吾一念之間培植推廣以至於裁
 成輔相匡直輔翼無一事之不盡方是至處自一事
 物之得所區處之合宜以致三光全寒暑平山不童
 澤不涸飛潛動植各得其性方是天地位萬物育之
 實效盖致者推致極處之名湏從頭到尾看方見得
 極處若不說到天地萬物真實效驗便是只說得前
 一截却要準折了後一截元不是實推到極處也荅/胡
[024-39a]
 季/隨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何也曰
 天命之謂性渾然全體無所不該也率性之謂道大
 化流行各有條貫也修道之謂教克己復禮日用工
 夫也知全體然後條貫可尋而工夫有序然求所以
 知之又在日用工夫下學上達而已矣又曰道也者
 不可湏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
 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故君子
[024-39b]
 慎其獨也何也曰率性之謂道則無時而非道亦無
 適而非道如之何而可湏臾離也可湏臾離則非率
 性之謂矣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
 聞葢知道之不可湏臾離則隠微顯著未嘗有異所
 以必謹其獨而不敢以湏臾離也然豈怠於顯而偏
 於獨哉葢獨者致用之源而人所易忽於此而必謹
 焉則亦無所不謹矣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
 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024-40a]
 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何也曰天命之
 性渾然而已以其體而言之則曰中以其用而言之
 則曰和中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故曰大本和者化育
 之所以行也故曰達道此天命之全也人之所受盖
 亦莫非此理之全喜怒哀樂未發是則所謂中也發
 而莫不中節是則所謂和也然人為物誘而不能自
 定則大本有所不立發而或不中節則達道有所不
 行大本不立達道不行則雖天理流行未嘗間斷而
[024-40b]
 其在我者或㡬乎息矣惟君子知道之不可湏臾離
 者其體用在是則必有以致之以極其至焉葢敬以
 直内而喜怒哀樂無所偏倚所以致夫中也義以方
 外而喜怒哀樂各得其正所以致夫和也敬義夾持
 涵養省察無所不用其戒謹恐懼是以當其未發而
 品節已具隨所發用而本體卓然以至寂然感通無
 少間斷則中和在我天人無間而天地之所以位萬
 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中庸首章說○按此說戒/慎両節是朱子舊槀葢此
[024-41a]
  時雖悟中和而猶以戒懼謹獨作/一片說也○以上文集十三條
   右第一章
 
 
 
 
 
 
[024-41b]
 
 
 
 
 
 
 
御纂朱子全書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