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4 道德真經廣聖義--杜光庭 (master)


[046-001a]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四十五行八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天下皆謂我道大章第六十七䟽前/章明
   善下爲王標聖人不爭之德此章明/喻大不肖示三寳以慈之行初六句
   標道大所以不肖次五句示三寳勸/其用慈又八句覆釋以慈之利捨慈
   之害又四句結歎以慈之德○義曰/太上以慈訓人聖人以謙守位既善
   下成不爭之德即道大生不肖之疑/以三寳彰儉退之功用慈宣救衛之
   利然後不武不怒用人/得人此章通前後之㫖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注肖似也老君云天下之人皆謂我道大
[046-001b]
 無所象似我則答云
 䟽肖似也老君曰天下後世之人皆謂我
 道虚無廣大似無所象故下文答之
 義曰天地大也有清濁之形日月大也有
 照灼之明道之爲大無臭無聲無形無象
 故不可得而擬議之所以天下之人皆言
 道無所似爾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乆矣其細也夫
 注夫唯我道至大故無所象似若如代間
 諸法有所象似則不得稱大乆已微細也
[046-002a]
 夫
 䟽此答不肖之所由也夫唯我道廣大迥
 超物表固非凡情探賾所知故得稱大若
 其有所象似如代間法者則失其所以爲
 大乆矣是微細麤淺之法與俗不殊何足
 稱大乎夫者語助也
 義曰以大道包容廣無所似故稱爲大若
 如天地之有形位日月之有光華可稱可
 謂可筭可度則不得名爲大道其爲循常
 之狀亦已乆矣
[046-002b]
我有三寳保而持之
 注我道雖大無所象似然有此三行甚可
 珍貴能常保倚執持可以理身理國也
 䟽此明所以不肖者正以有此三行與俗
不同故老君言我道雖大無所象似然有
 此三寳甚可珍貴於汝代人當須保持執
 守以修身理國爾
 義曰道雖籠羅衆法兼包萬行化周天地
 功洽無垠其於太上所寳以教於世者有
 三寳焉若保而持之爲國則昇平理身則
[046-003a]
 貞靜故爲修身理國之要也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注慈則廣救儉則足用不敢爲天下先故
 樂推不猒
 䟽此列三寳之數也體仁博施愛育群生
 慈也節用後人不耗於物儉也不爲事始
 和而不唱不敢爲天下先也弘益之義具
 如下文
 義曰道存愛育以慈爲先養人惜費以儉
 爲次先人後己以讓爲終慈以法天澤無
[046-003b]
 不被也儉以法地大信不欺也讓以法人
 恭謙不爭也此三者理國之本立身之基
 寳而貴之故曰三寳夫三寳者道之用也
 夫唯大故似不肖者道之體也抱道之體
 運道之用理身理國以兹爲先矣
夫慈故能勇
 注慈仁憫惠則德有餘故勇於救濟
 䟽此覆述三寳之功也凡人貪競不慈勇
 於果敢致有窮屈今聖人以慈爲行故能
 勇於濟度論語曰仁者必有勇
[046-004a]
 義曰布仁施惠博愛含生者慈也以慈濟
 物物無不周以慈立功功無不被以慈理
 國恩浹華夷以慈潤身善均動植故慈之
 爲利也强暴不能侵威武不能害讒邪不
 能間諛佞不能誣行之於中而功宣於外
 斯可謂勇矣言人貪競則不慈豈能果敢
 於濟物善功不立遂有窮屈之時今聖人
 貺果於行慈必勇於濟度故曰勇也仁者
 必有勇論語憲問篇孔子曰有德者必有
 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
[046-004b]
 必有仁是也
儉故能廣
 注節儉愛費故財用有餘而功施益廣也
 䟽以其節儉愛費不傷財不害人故功施
 益廣矣
 義曰儉嗇則財豐財豐則惠普普施其惠
 可謂廣矣人君儉以臨御則朝無雕麗之
 奢野無箕歛之弊恩惠日以廣德教日以
 彰固無民饑力匱之患矣
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046-005a]
 注慈儉之德謙撝益先推先與人人必不
 猒故能爲神器之長
 䟽損己益人退身進物是不敢爲天下先
 也以物樂推而成神器之長
 義曰聖人大寳者神明之器也言非人力
 所能成乃天地之大寳爾主此神器爲民
 之長必退身讓物謙己先人者人所樂推
 必居此位乃爲四海兆庶之長也此三寳
 者修道理國能行之者即於身爲行所言
 行者慈儉不敢爲天下先是也所言果者
[046-005b]
 行而獲報則爲果勇廣成器長三者所得
  之果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

 注今捨慈且勇勇則害物捨儉且廣廣則
 傷財捨後且先先則人怨傷財害物聚怨
 於人是必死之道故云死矣
 䟽且苟且也世情多欲動與道違捨其利
 物之慈苟且害人之勇捨其節用之儉苟
 且奢泰之廣捨其謙退之後苟且矜伐之
[046-006a]
 先如此之行有違慈儉以之理國則國亡
 以之修身則身喪故云死矣
 義曰言常俗之夫違聖人之行捨此三寳
 肆其愚心强勇而不顧其慈奢侈而不崇
 其儉力爭求勝無讓於人故皆喪身敗國
 之資取怨傷生之本謂之死矣不亦然乎
 夫行慈不已則得勇於濟物之功行儉不
 已則得廣於利物之惠行讓不已則成厚
 德長民之美苟或捨之失道遠矣所以成
 三果者謂慈則濟物成其功也儉則利物
[046-006b]
 成其惠也讓則先物成其德也詎可輕而
 捨之哉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注用慈以戰利在全衆用慈以守利在安
 人各保安全故能勝固爾
 䟽慈爲三寳之首故偏歎美也夫用慈以
 拒戰則能全衆用慈以捍守可以安人皆
 不失慈故能勝固也
 義曰戰者主客交兵之謂也陳兵於野白
 刃爭鋒此爲戰也若勇於殺獲不務哀傷
[046-007a]
 勝負之勢固未可保若以慈爲先戰則勝
 矣勝在慈勝豈在於殺人乎閉門堅拒曰
 守夫守者以慈爲先衆心固矣若以溝隍
 爲險城雉爲固守之堅勝未可知也故慈
 之所利不亦廣乎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注以慈戰守豈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將救
 衛戰勝天救也守固天衛也是皆以慈故
 云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也
 䟽救助也衛護也天道福善善人則吉無
[046-007b]
 不利故以慈戰者天將助之以慈守者天
 將護之戰勝守固始賴用慈之功救之衛
 之終獲孔明之助爾
 義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人謂行慈之
 人也善以慈惠爲本慈以拯救爲功故行
 慈之人物不能敵以戰則慈者勝以守則
 慈者固上合天道旁感物心物不能傷是
 爲天所救衛矣此以三寳垂訓慈儉著救
 衛之功前彰大道無方後繼爲士不武不
 以强武之理亦猶慈以捍敵而能配天成
[046-008a]
 功矣
   古之善爲士者章第六十八䟽前章/明惟大
   不肖示三寳以慈之行此章眀爲士/不武標四善配天之極首標四善之
   行次歎是謂不爭結善可以配天將/明古之要道○義曰大聖之德與道
   玄同非言理可窮非贊美所及而演/法救代發昏擊蒙廣示因修旁眀證
   報所以叙三寳爲可保之行敷四善/爲積善之階功可配天何爭之有次
   明進寸退尺不/離謙戒之規也
古之善爲士者不武
 注士事也善以道爲理國之事者尚德故
 云不武
[046-008b]
 䟽士事也武威也明德之君用道爲理行
 慈儉而育物不威武以御人所尚以慈故
 云不武
 義曰有道之君其理國也先以道化之次
 以德教之復以文撫之示以淳和兼以仁
 育和故不尚於威武也所謂以武爲備蓋
 備豫不虞非專用之事故曰不武言不用
 武也易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善戰者不怒
 注事不得已必須應敵以慈爲善故不憑
[046-009a]
 怒
 䟽師出應敵事在慈哀蚊蚋致螫驅除而
 已是知善戰在乎止敵不在乎憑怒故云
 善戰不怒
 義曰哲后臨人固無兵革設有戈甲必不
 得已而用之所以高智善謀有征無戰苟
 在勝敵非樂殺人或以悲哀泣之喪禮處
 之豈憑怒而求殺獲也
善勝敵者不爭
 注師克在和和則善勝全勝之善故不交
[046-009b]
 爭
 䟽善勝在夫以慈不爭由乎尚德若用力
 爭勝非善勝也今柔遠能邇盡暢慈和不
 與敵爭敵人自伏故云善勝不爭
 義曰貺不廣求殺獲又不憑怒陵人服之
 以慈柔之以德或射㦸以和其敵或倒戈
 自攻其徒或解圍於吟嘯之間或悛逆於
 干羽之際斯謂善勝矣
善用人者爲之下
 注悦以使人人盡其力必先下之是謂善
[046-010a]
 用
 䟽夫善用其人以言謙下人必盡力可以
 成功故易曰以貴下賤大得人也
 義曰握髪禮賢賢必致用吮癕撫士士必
 相驅既感衆心必能盡力善用之道其在
 兹乎以貴下賤者易屯卦初九盤桓利居
 貞利建侯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以貴下
 賤大得民也此謂處屯之初動則難生不
 可以進故盤桓也利建侯者息亂以靜守
 靜以侯安民在正弘正在謙民思其主之
[046-010b]
 時初處其首而又下之陽貴而陰賤以貴
 下賤宜得其人此喻人君以謙爲本以下
 爲基而得民心也
是謂不爭之德
 䟽此結上文善士者常柔而不武善戰者
 常慈而不怒善勝者常讓而不爭善用人
 者常謙而爲下如是者物竭其能人盡其
 用皆由謙下之所致豈非不爭之德乎
 義曰禮而下士士得竭其能悦以使人人
 得宣其力不憑怒以傷物不矜武以伐功
[046-011a]
 以慈爲先以謙爲本不力爭求勝不尊已
 侮人以此用材人效其命以守以戰則固
 而且勝理身理國則壽而求寧所向無前
 是不爭之德也
是謂用人之力
 䟽夫玄默恭己謙虚下人人皆歡心思竭
 其力故易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勞是用人
 之力也
 義曰聖人所教理國修身柔遜則德彰謙
 和則人服使人則人盡其力弘化則化洽
[046-011b]
 無疆故曰用人之力也悦以使人者兊卦
 辭曰兊悦也順乎天而應乎人悦以使人
 人忘其勞悦以犯難人忘其死此歎美悦
 之所致亦申眀應人之德也先以悦撫民
 然後使之從事民皆竭力忘其從事之勞
 施悦於人所致如此豈非悦義及人能使
 人勸勉矣是則怒而戰者危事也武爲己
 任者凶德也爭而勝者强梁也虐以使人
 者召禍也於身於國何所利哉
是謂配天古之極
[046-012a]
 注善勝是不爭之德爲下是用人之力能
 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
 也
 䟽此總結上來四善之行不爭之德能行
 之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
 義曰惟后配天代天理物必資睿德以致
 人和且三寳以慈儉爲先四善以謙讓爲
 要不伐功於武勇自叶止戈不求勝於戰
 爭果能合道然繼以爲客退尺之義是懼
 輕敵罹殃兵刃將交則哀者獲勝矣
[046-012b]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䟽前章明善/士爲行不爭
   故可以配天此章明用兵有言輕敵/則幾亡吾寳初一句標宗以設問次
   六句示行以辨明後四句申戒用兵/知慈哀者必胜○義曰致理之君弘
   慈爲本執謙守己以禮下人三寳四/善之功戒之至矣讓王爲客之義慎
   亦審焉既躁進而不能在勇退而爲/可無攘無執何禍何憂所寳克全用
   哀爲勝斯言顯矣而孰知孰行知者/甚希則者爲貴此兼通前後章之㫖
   
用兵有言
 注老君傷時王殘人於兵故託古以陳戒
 有言者謂下句也
[046-013a]
 䟽老君疾時輕敵致禍樂戰殺人故託古
 以申誡所稱有言謂下句也
 義曰大道以好生惡殺代人以樂戰傷民
 爲君則貪利土疆鏖兵絶域爲臣則圖懋
 功賞轉戰窮荒骨糞丘原血塗草莽老君
 憫其赤子念彼無辜演法垂文以陳至戒
 是知兵者非盛德之器戰者是凶危之機
 好生之君不得已而方用用而不戒斯暴
 也哉
吾不敢爲主而爲客
[046-013b]
 疏吾者用兵之人也先唱爲主後應爲客
 主先唱示生事而食客後應示以慈自守
 欲明古者用兵常有戒令當須以慈自守
 不可生事而食故云不敢爲主而爲客
 義曰夫安居之世先動者爲主後應者爲
 客陳兵於野先動者爲客後應者爲主斯
 用兵主客之定分也兵法言之反有先後
 然客主之道胜負之宜决於善謀不尚武
 力若殺人而取勝輕敵而立功禍福不預
 萌存亡安可保故曰將者人之司命也生
[046-014a]
 死猶轉機得失如反掌可不慎乎老君戒
 令守柔使之揣敵不敢先唱以始禍固在
 應敵而不爭苟在愛人豈欲求勝以慈以
 讓庶必保全者體此而用之必天救而慈
 衛矣
不敢進寸而退尺
 注主有動作則生事而食客無營爲則以
 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
 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於
  寸而退於尺也
[046-014b]
 疏夫以道退守則善勝進兵取强則敗亡
 故進雖少猶傷於貪退雖多愈得謙讓今
 鄙其競爭則云不敢進寸尚其慈讓故云
 退尺
 義曰夫以道爲國不恃軍功用德牧人寧
 勞武力且兵者凶器也戰者危事也驅彼
 蒸人執持凶器深入敵境自掇危亡豈爲
 理國之務也且貪進必樂殺樂殺則殘人
 勇退必懷慈懷慈則體道能體道而退尺
 者可謂萬勝萬全矣
[046-015a]
是謂行無行
 注爲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
 同也
 䟽夫行師在乎止敵止敵貴乎不爭今爲
 客退尺善胜不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矣
 義曰應敵出師蓋不得已豈果敢於行師
 乎以慈守衆以德撫人既不銳於爭鋒復
 無心於克敵自然德勝也靈寳經云守道
 之士以戒撿心彼來加我志在不報此其
 謂歟
[046-015b]
攘無臂
 注攘臂所以表怒今善戰不怒故若無臂
 可攘
 䟽注云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若無
 臂可攘故曰攘無臂
 義曰夫士之怒也裂眦衝冠奮衣攘臂將
 銳於爭戰矣道之爲理惡殺尚慈貺已不
 爭固當無敵設有應敵不得已而出師非
 務力爭故若不攘臂矣
仍無敵
[046-016a]
 注仍引也引敵者欲爭不爭故若無敵可
 引
 䟽仍謂引也夫引敵欲有所爭今以不爭
 爲德是若無敵可引故曰仍無敵也
 義曰貺無仍引非在戰爭有敵不爭固若
 無敵矣
執無兵
 注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爲主故雖執與
 無兵同
 䟽執猶持也兵者五兵戈矛之屬也夫執
[046-016b]
 兵者將欲殺敵以慈爲主自戢干戈則雖
 有兵本無殺意是則與無兵同也
 義曰法道爲君不務兵戰貺非獲已應敵
 帥師兵克在和師出以律無拓土開邊之
 志無爭鋒歛怨之心行若無行敵若無敵
 攘若無臂執若無兵推此四無叶夫三寳
 則射軛夾脰之矢烏號繁弱之弓魚腸昆
 吾之刀太阿巨闕之劍吴鈎楚矛蜀弩孟
 勞豈假執持無所用矣五兵者戈矛殳戟
 干言有五等也周禮廬人爲廬器凡祕過
[046-017a]
 三其身不能用也祕柄也戈祕長六尺六
 寸殳長尋有四尺八尺曰尋言一丈二尺
 也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夷長也長二丈
 四尺平野之兵欲長山林之兵欲短執欲
 其銳被欲其堅矛戈㦸爲鈎兵欲無掉刺
 兵欲無撓戈殳爲擊兵欲上下强弱均用
 之欲其疾速也兵有鼔角金革牙旗斧鉞
 甲胄旌節旗旟旒旐弓弩弧矢各有制度
 其大約分爲五等三制九章之法短兵有
 刀劍匕首之異皆所以禦敵制勝也貺以
[046-017b]
 慈制敵以德行師雖執其兵執而不用故
 若無兵也說文曰拱手執斤曰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寳
 注爲禍之大莫大輕侮敵人輕侮敵人則
 殆喪吾以慈之寳矣
 䟽幾近也喪失也寳謂慈也夫爲禍之大
 莫大於輕侮前敵好事交爭如此則近喪
 失吾以慈之寳矣且失慈以戰則敗亡以
 守則離散代間之禍雖非一途離散敗亡
 禍之大者也
[046-018a]
 義曰用兵之道敵國在前先代其謀次料
 其敵勇怯既等衆寡復均然猶得天之時
 假地之利揣理之曲直因人之協和或高
 壘深溝挫孔明之銳氣焚舟示死雪秦繆
 之前羞殞長星而吿終封殽尸而歸國若
 不然者則五千深入永悲於鴈塞龍堆百
 萬横行竟怯於風驚鶴唳晋山草木盡變
 人形昆陽犀象寧爲我用則謙慈之寳於
 兹喪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046-018b]
 注抗舉也兩國舉兵以相加則慈哀於人
 者勝也
 䟽抗舉也夫兩國抗兵以相加則由其君
 用道其將以慈矜哀於人不求多殺者獲
 勝矣
 義曰夫雖戎狄侵邊豺狼害國奸凶肆孽
 妖逆亂常推轂命師鑿門授律與民除害
 不得已而征之猶慮强抗則乖仁故哀慈
 則合道合道者必勝乖仁者必亡此天理
 之常然詎可誣而蔽也以慈之感無或忽
[046-019a]
 諸




道徳眞經廣聖義卷之四十五






[046-0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