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4 道德真經廣聖義--杜光庭 (master)


[031-001a]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三十景六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䟽老子德經
 義曰老子者太上老君之内號具如上卷
 所解德者道之用也道不立則德無以生
 德不崇則道無以明道以虚通爲義德以
 尅獲受名道能通物物能得道物得其所
 得故謂之德或云道道也德德也如孔子
 解易卦云需須也晋晋也剥剥也嚴君平
 云不道之道不德之德正之元也道德相
[031-001b]
 須不可散也古文道字從元從首謂□爲
 諸法之元衆聖之首也德字從直從心謂
 正觀直心爲虚忘上德也其餘道德相關
 之義具在上卷然此經下卷法陰象地其
 數偶故四十四章也夫道以虚無無形法
 陽而象天德以證實有困故法陰而象地
 或有移上經末章居下卷之末以取上卷
 四九三十六章法陽下卷五九四十五章
 法陰此亦後人妄爲其意穿鑿將恐乖失
 玄聖之本㫖也
[031-002a]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䟽此章首標/道用之名將
   明德全之化德全則淳樸不散代無/濡沫之跡道廢則仁義遂行俗有澆
   漓之弊將欲變而更化以令求復其/初故先述上德之無爲次述仁義之
   流遁結以去華居實使其復樸還淳/義曰道爲德之體德爲道之用故云
   首標道用之名指上德也上德乃不/德之德所以德今上德既全則淳樸
   不散淳樸不散則德化混同如魚相/忘於江湖各遂其性故無相呴相濡
   之跡也次言失德則仁義乃行仁有/偏愛之私義有裁制之斷故民化其
   上而澆漓焉及至前識爲華上禮爲/亂華亂益甚紛爭必興故聖人使復
   其初乃遣去華居實去華居實是塞/亂之源而復樸之門也故云使其復
   樸還/淳爾
[031-002b]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䟽上者舉時也德者辯用也謂上古淳樸
 無爲而理體道之主任物自然是上古之
 淳德故云上德至德潜運人無能名故云
 不德淳風和暢物遂生成德用常全故云
 有德注云物得以生之謂德者莊子雜篇
 之文
 義曰舉上古全德之君不以德爲德而有
 德也將明其次下衰故舉上德爲首夫至
 道之代德亦不彰矣上德之君亦猶上經
[031-003a]
 太上之君也潜融至化物自生成不彰其
 德德益光大是以有德也然天地萬物之
 所禀受者道爲之元德爲之始道有深淺
 故有可道常道德有厚薄故有上德下德
 則道之與德不獨在於帝王但行道者爲
 道人行德者爲德人行有深淺故有上下
 之殊也莊子曰虚無無爲開道萬物謂之
 道人清靜因應謂之德人德有優劣世有
 盛衰故上德之君神與化淪體道而存德
 動玄冥天下歸之莫見莫聞德歸萬物皆
[031-003b]
 曰自然所以云太上貴德也莊子雜篇云
 萬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所以爲德也故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
 全者聖人之道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注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
 德時有醇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
 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
 爲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速德下衰功用稍
 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爲執德可稱故云不
[031-004a]
 失迹涉矜有比上爲麄故云是以無德也
 䟽此言淳風漸散德亦下衰故聖人美無
 爲之風而百姓尚無爲之跡尚迹爲劣故
 云下德迹著則有德可稱故云不失稱德
 不失跡涉矜有矜有之弊淳樸不全故云
 是以無德
 義曰下德之君體德而行德既昭著上配
 於天下民知之或見或聞德及於物物歸
 其德可稱可顯故不失其德矣執而不失
 矜德有爲有矜有執去道甚遠以有跡處
[031-004b]
 比於上德之君是無德矣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
 注知無爲而無爲者非至也無以無爲而
 無爲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爲非徇無爲之
 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爲故云而無以爲
 此心迹俱無爲也
 䟽覆釋上德也夫上德潜運無爲而理淳
 樸不散故無名迹今言上德之無爲者但
 含孕淳樸適自無爲非知無爲之美而爲
 此無爲故云而無以爲豈唯無跡可矜抑
[031-005a]
 亦無心自化故注云此心跡俱無爲也
 義曰上德之君性合乎道而命合乎一體
 自然爲用運太和爲神動合乎天靜合乎
 地與道相得而無所爲也神無思志無慮
 者此心之無爲也不顯其功而功若天地
 不彰其明而明並日月此迹之無爲也夫
 此無爲非傚學無爲而爲於無爲是無以
 爲也陰陽爲之使鬼神爲之謀進退推移
 與化無極玄默寂寥而與化俱此謂心迹
 俱無爲矣然德以包育於物亦所以彰其
[031-005b]
 跡也
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注下德爲之者謂心雖無以功用彰著跡
 涉於有爲故云爲之言下德無爲有所以
 爲之此心無爲而跡有爲也
 䟽此覆釋下德也下德爲之者謂心美無
 爲之化而爲此無爲故云爲之語心雖曰
 無爲論跡即涉矜有故云而有以爲言下
 德之爲有所以爲之也故注云心無爲而
 迹有爲也
[031-006a]
 義曰下古德衰心迹明著其君知有爲爲
 非知無爲爲是有爲則澆薄無爲則淳和
 有此分别故韜心藏用行此無爲之事制
 彼有爲之爲故云爲之心欲於無爲遊行
 無爲於迹乃涉矜有也知無爲爲美有爲
 爲惡捨惡從善慕此無爲以分别故是有
 所以而爲也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
 注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
 爲兼愛之仁故云爲之行仁而忘仁亦欲
[031-006b]
 求無爲故云而無以爲此則心有爲而迹
 無爲也且上仁稱無爲者據迹欲無爲而
 方止義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爲也
 䟽此下明道廢則仁義遂行言上仁者謂
 以仁爲上佗皆倣此仁者兼愛之名也大
 道之行物無私惠淳風漸散兼愛遂存今
 明所以爲兼愛之仁故云上仁爲之行仁
 而忘仁雖有施而不求報兼愛則難徧終
 是小惠未孚是以語心常爲有事故云爲
 之論迹則近無爲故云而無以爲注云此
[031-007a]
 則心有爲迹無爲也
 義曰兼愛萬物薄施無極謂之仁也素書
 曰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
 其生成是也仁者博施於物乃所以生偏
 私也比夫德則劣矣夫至道之代兼包諸
 行無所偏名故冥寂玄寥通生而不宰者
 道也物禀其化各得其得者德也成之熟
 之養之育之者仁也飛行動植各遂其宜
 者義也有情無情各賦其性者智也時生
 而生時息而息者信也順天地之節固四
[031-007b]
 時之制禮也鼓天地之和以悅萬物者樂
 也故恬澹無爲無所不爲矣及大道既隱
 而德化行焉至德之化亦兼之以大仁大
 義大禮大智大樂大信而共化焉泊乎德
 之廢也仁獨爲仁義獨爲義不能兼而化
 矣夫何故哉行仁者以慈愛爲心故無剛
 斷之用是則義缺矣行義者以决斷裁非
 有取有捨是則仁缺矣所以仁獨爲仁義
 獨爲義故不能兼化也然上仁者雖有兼
 愛偏私之迹能於仁忘仁則忘其迹其迹
[031-008a]
 雖無心有博施之念周旋憫物皆欲其安
 故心涉有爲也上仁忘迹故迹無爲也小
 惠未孚者春秋莊公十年魯人曹劌對魯
 公之語也是歲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將
 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
 聞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
 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犠牲玉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
[031-008b]
 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
 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
 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
 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
 師即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鼔
 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尅之夫
 大國難測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
 靡故逐之此言小惠未徧小信未孚故皆
 不廣况兼愛之人必不周普雖力於行仁
 其去道德也遠矣
[031-009a]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注義者裁非之義故云爲之有以裁非斷
 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爲此則心迹俱
 有爲也
 䟽義者宜也謂裁非斷割令物得宜夫淳
 樸已殘是非斯起將欲裁非就是令得所
 宜故云上義爲之謂心欲裁非就是有所
 以爲之故而有以爲注云此則心迹俱有
 爲也
 義曰理名正實處事之宜謂之義也素書
[031-009b]
 曰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淳樸之代則無是非是非生而淳樸散矣
 辯是與非裁制斷割者義也故知其是而
 明之知其非而制之明是制非則心迹俱
 有爲也然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
 偽也理國理身偏執仁義而無道德何異
 乎鑽冰求火北轅適楚乎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注六紀不和則爲禮以救故云爲之禮尚
 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
[031-010a]
 臂而怒以相仍引
 䟽禮履也謂可履而行也莊子曰以禮爲
 翼所以行於世也夫制禮者所以救衰弊
 也故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曲爲之防事爲
 之制淳源一失衆務事馳且存檢外之迹
 非曰由中之數故揖讓崇其禮文玉帛昭
 其報施往而不來非禮來而不往亦非禮
 今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怒以相
  仍之故云攘臂而仍之
 義曰謙退辭讓敬以守和謂之禮素書曰
[031-010b]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緒
 禮以成謹敬亦所以生惰慢也夫摘辟爲
 禮澶漫爲樂而天下始分矣徒得形表而
 不由中也威儀者言其恭肅矜莊有威可
 畏謂之威進退俯仰有儀可法謂之儀詩
 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又曰朋友攸攝攝
 以威儀是也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皆進退
 恭敬屈伸俯仰之容舉其大數爾禮之大
 者婚冠喪祭邦國之本動靜容止孰非禮
 哉禮者敬之體也如首之在上足之在下
[031-011a]
 尊卑自列不乘天理故君臣父子猶一體
 也上下相忘道之實也後之爲禮者外備
 容儀内懷欺侮忠信不足則更相誅責玉
 帛以表其志揖讓以飾其情施而不報往
 而不來則怨怒起爭因以爲亂故攘臂仍
 引曷若大禮與天地同節之美哉以禮爲
 翼者莊子大宗師篇曰古之眞人也其狀
 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以刑爲體以禮
 爲翼以刑爲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爲翼
 者所以行於世也道德既失仁義公行仁
[031-011b]
 失則兼愛之迹乖義失則是非之儀亂君
 子犯禮小人犯刑聖人觀事觀時以行禮
 法夷狄知逆命之誅臣子識尊嚴之敬因
 人情而設教斯之謂歟報施者樂記曰樂
 者施也禮者報也樂以彰德禮以報情往
 來之謂也曲爲之防者防記曰子言之君
 子之道辟則防與防民所不足者也大爲
 之防民猶踰之故君子禮以防德刑以防
 淫命以防欲子曰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
 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
[031-012a]
 以爲民防者也故聖人之制富貴也使民
 富不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
 亂益亡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
 家富不過百乘以此防民諸侯猶有叛者
 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别微以爲民防者
 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則民
 有所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
 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君不與同姓
 同車與異姓同車示民不嫌也以此防民
 民稱得同姓以弑其君子云利禄先死者
[031-012b]
 而後生者則民不偕先亡者而後存者則
 民可以託以此防民民猶偕死而號無告
 子云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以此防民
 民猶忘其親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家示
 民不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從周以此
 防民諸侯猶薨有不葬者升自客階受吊
 於賔位教民追孝也未没喪不稱君示民
 不爭也以此防民子猶有弑其父者喪父
 三年喪君三年示民不疑也故天子四海
 之内無客禮莫敢爲主焉父母在不敢有
[031-013a]
 其身餽獻不及車馬示民不敢專也以此
 防民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子云先財而
 後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以此防
 民民猶有貴禄而賤行君子仕則不稼田
 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
 犬以此防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
 禮者防民之淫章民之别使民無嫌以爲
 民紀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其
 無别也以此防民民猶有自獻其身子云
 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别也故買妾不知其
[031-013b]
 姓則卜之以此防民春秋猶去其夫人之
 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昭公娶太伯/之後同姓也禮非
 祭男女不交爵以此防民陽侯猶殺繆侯
 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子云寡
 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避遠
 胡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不入其
 門以此防民民猶以色厚於德故君子遠
 色以爲民紀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不自席
 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不問其所疾以
 此防民淫泆猶有亂於族者子云婚禮娶
[031-014a]
 親迎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娶恐事之違
 也以此防民婦猶有不至者斯皆嚴斯禁
 尚不能止况不禁乎此所以明道德既喪
 仁義又隳世亂而存禮禮極而爲亂去無
 爲之化日以遠矣理世之君豈可背道德
 而專於禮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
義而後禮
 注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
 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
[031-014b]
 而德見德失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
 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
 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漓之日非愚則誣
 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
 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返淳樸
 則上德之無爲矣
 䟽此却明智弊之由也失道者失上德也
 上德合道故云失道爾上經云大道廢有
 仁義莊子云道隱於小成道無不在而此
 亡大者約人而言爾故時淳則大道公行
[031-015a]
 俗澆則小成遂作小成作而大道隱仁義
 行而至德衰此則代俗淳醨之殊聖人適
 時之務爾故淳樸漸散則失道而後德德
 又衰則失德而後仁兼愛迹存則失仁而
 後義裁非不足則失義而後禮且論禮於
 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漓之日非
 愚則誣是故聖人救代之心未嘗有異而
 夷險之跡不得一爾
 義曰五者之失隨代澆淳而然也大樸既
 散全德守之德既下衰仁愛繼之仁愛不
[031-015b]
 足義以制之義之不行禮以救之夫禮以
 救亂亦所以生亂何者禮煩則俗薄俗薄
 則交爭交爭則亂生矣然而理國之急禮
 爲之上春秋昭公二十六年晏子對齊景
 公曰禮之爲國與天地並君令臣恭父慈
 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
 君令而不違臣恭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
 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
 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謂之善物也公
 曰善哉寡人而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
[031-016a]
 曰先王所禀於天地以爲其民也是以先
 王上也則理世之道禮爲急矣道德既喪
 禮復不行其異類乎道德仁義日以喪矣
 禮所以救亂理民可不矜乎故君子撙節
 以明禮斯之謂也非從天降非從地出酌
 在人情而已矣
天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注制禮爲忠信衰薄而以禮爲救亂之首
 爾用禮者在安上理民豈玉帛云乎哉
 䟽夫者發語之端也言末代聖人所以行
[031-016b]
 於禮教者由救忠信之衰薄爾若使人懷
 忠信復奚假於禮法乎而亂之首者以禮
 防亂則但可爲理亂之首爾而非道德之
 化也
 義曰亂者理也如周有亂臣乃理國之臣
 也忠信既薄上下離心聖人設禮以教之
 約法以檢之明尊卑上下以勸之著降殺
 等倫以節之雖忠衰信薄人不敢爲亂者
 由行禮以理之矣四者既失而不以禮節
 之則民無所措其手足矣上文所謂曲爲
[031-017a]
 之防民猶或踰之斯禮所以救亂致理之
 大務也禮經曰安上理民莫善於禮移風
 易俗莫善於樂故王者功成作樂理定制
 禮各因時而垂教歷代以沿革不可執古
 之道守常不移矣子曰達於禮樂者民之
 父母也能達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
 無志氣塞乎天地禮樂通乎神明所以樂
 云樂云鍾鼔云乎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
 哉斯可以施及四海以畜萬邦故禮之救
 亂致理先王之所以急也若反淳樸敦太
[031-017b]
 和復道德然後禮可廢矣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注識者人性之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
 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應時實喪淳樸故云
 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和同而失禮意者
 則將矜其玉帛貴其拜跪如此之人故爲
 愚昩之始
 䟽前識者制禮之人也謂之前識者言在
 人識性之前制此檢外之禮道順人性禮
 存外跡以之此道乖失質素所以爲道之
[031-018a]
 華也而愚之始者夫禮以靜亂因亂救之
 貴在協和歸於淳樸而代之行禮者不務
 由中之性唯務形外之飾敬愛不足幣帛
 有餘非達觀所存誠爲愚之首故云而愚
 之始也
 義曰制禮之意所以救弊也夫何故哉道
 德既喪仁義復衰不制之以禮則奸亂生
 矣故制禮以救其弊焉於人識性之間制
 禮以節之進退動靜未始不拘於禮矣謂
 聖人達知其事預爲之防也故云在識性
[031-018b]
 之前謂之前識道以敦素禮徇容儀澆淳
 想懸故爲道之華矣華者不實之謂也失
 禮生弊弊極則亂救弊而亂息故云靜亂
 也禮得其所謂之協和矯貌飾容内無其
 實則爲愚之首也夫因親以教愛因嚴以
 教敬愛所以事親敬所以事君愛敬不由
 於心玉帛以表其外非愚而何禮之作也
 叙尊卑明上下别同異正人倫使君臣父
 子不失其序今之爲禮者中外相違華盛
 而實毁末隆而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信
[031-019a]
 威不及義德不逮仁爲理之末爲亂之首
 詐偽所起忿爭所因也有其禮無其心動
 不由中者其救弊也不足於致亂也有餘
 何者禮之繁也則進退盤躃一成規一成
 矩從容逶迤一如龍一如虎其諫人也如
 子其導人也如父習之變也以質爲鄙以
 文爲高賈以風聲擅其虚飾作巧以誇競
 尚華以檢束此謂禮煩則亂智變則詐所
 以丹朱非咸池所化啇均非九成所變是
 禮樂雖設不克救之矣故俗之亂也禮何
[031-019b]
 爲哉詠謌雅頌而風不能移也鍾鼓絲簧
 而俗不能變也謙退辭讓而天下不之信
 也守柔復雌而天下不之親也懸爵設賞
 而賢人不至也攘臂執手而君子不來也
 貌謹辭豐而心誠不施者徒有禮容無益
 於救世矣是知感天地動鬼神盡敬於心
 推心於道明德惟馨神饗之矣潢汙行潦
 之水蘋繁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可羞
 於王公可薦於神明斯由中之禮也苟不
 及此所謂愚之始矣
[031-020a]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
其華
 注有爲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
 處無爲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
 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也
 䟽大丈夫者有道之君子即前上德之君
 也道德無爲謂之厚實禮義有爲謂之薄
 華言聖人先道德之化故云處厚處實後
 禮義之教故云不居華薄
 義曰有道之君體眞之士志趣廣大道德
[031-020b]
 弘深之謂也大者言道德之大丈夫者數
 極於十人之長大極十之數十尺爲丈故
 云丈夫舉其全與大也所以老君十號亦
 號大丈夫大聖師是也夫抱道之君行上
 德之化無爲無事惟精惟微以道教人人
 宗於道居其實也以德育物物宗於德處
 其厚也不以前識之華弊薄之禮而化於
 人故云不居其華薄矣通玄眞經曰大丈
 夫恬然無惠澹然無慮行乎無路遊乎無
 怠出乎無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
[031-021a]
 見漠然無爲而無不爲也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䟽彼謂禮義也此謂道德也聖人去禮義
 之浮華取道德之厚實故云去彼取此推
 論聖人百慮同歸二際俱泯豈有彼此而
 去取耶設教引凡託言之爾
 義曰此自大丈夫已下謂欲令行化之君
 尊道尚德復樸還淳去禮義之末跡變浮
 薄之華態使處於道德之厚不處禮義之
[031-021b]
 薄居淳樸之實不居玉帛之華驅有識於
 玄同躋含靈於道域而言去彼禮義取此
 道德也所謂設教垂戒非聖人實有去取
 之分别矣若人君能捨禮而行義去義而
 行仁除仁而尚德違德而適道去末之華
 薄歸本之實華以兹爲化豈不至哉




道徳眞經廣聖義卷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