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4 道德真經廣聖義--杜光庭 (master)


[017-001a]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十六羊五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䟽此章上論淳/古之風下逮澆
   漓之俗欲眀失道之漸將辯致弊之/由故前章明守靜則致虚此章示無
   爲則復樸樸散則親譽遂作無爲則/謂我自然庶夫道化之君專此不言
   之教○義曰太古上古無事無爲君/任自然人懷大樸太古者乃天地之
   初也列子云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故有形生於無形則天地之前
   有太易未見氣也有太初氣之始也/有太始形之始也有太素質之始也
   通謂太極故云五太者即太古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混沌言萬物
   相渾沌而未分判也既而渾沌分判/輕清爲天重濁爲地而上下分焉陰
[017-001b]
   陽定焉人禀天地陰陽冲和之氣居/于天地之中日月照之氣象成之陰
   陽輔之寒暑循之與天地並號爲三/才則上三皇中三皇下三皇迭理其
   化司牧於人此謂上古也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而展
   轉生化初以道德次則仁義故親譽/畏侮恩信不孚須資復古之風冀返
   淳和之化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周王/欲以狄師伐鄭富辰諫曰太上以德
   撫民無親疏也其次親親以相及也/言先親以及疏推恩以成義爾
太上下知有之
 注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
 有君尊之如天而無施教有爲之迹故人
 無得而稱焉
[017-002a]
 䟽太上者淳古之君也謂太上者尊之也
 言太上之君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臣
 下但知有君尊之如天大而在上被四時
 生育之義不知何以稱其德是故云下知
 有之
 義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至高至大以表
 其名上古之君無有謚號行淳厚之化以
 化於人任物無爲不言而信不施典法以
 蕩物心故臣下知其上有君而不聞其教
 令其卧居居其起于于其行填填其視顛
[017-002b]
 顛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耕而食織而衣四
 時自行其上萬物自行其下至德玄遠不
 可名稱故曰太上或云上古太古之君者
 昔有容成氏大庭氏栢皇氏中央氏栗陸
 氏麗連氏軒轅氏赫胥氏無懷氏昊英氏
 尊盧氏葛天氏陰襄氏祝融氏列山氏伏
 羲氏神農氏皆結繩無爲之代黄帝乃垂
 衣裳造書契有作有法漸以化民矣三皇
 者以道理人無制令無刑罰謂之皇有制
 令無刑罰謂之帝所以三古異宜歩驟斯
[017-003a]
 變矣太上之化不其遠歟
其次親之譽之
 注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見故親之功高
 故譽之
 䟽太上之君殁黄帝堯舜氏作施教行善
 仁及百姓故親之柔服致平功高天下故
 譽之親譽生前人之迹矯徇爲後代之患
 義曰譽褒美也矯妄也以身從物曰徇也
 殁死也謂前太古上古之君相次死殁也
 作起也黄帝者有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
[017-003b]
 姓公孫氏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長而敦敏
 成而聰眀母有喬氏曰附寳見電光繞北
 斗樞星照野感而有孕十四月而黄帝生
 焉神農德衰蚩尤暴横諸侯侵伐黄帝修
 德振兵殺蚩尤於涿鹿之野天下尊之立
 爲天子曰黄帝焉以代神農之位師廣成
 子於崆峒山問理國之道取天地之精以
 養兆民造書契服牛馬舟車杵臼宫室弧
 矢調律吕鑄鼎制琴其所居有縉雲之瑞
 或號縉雲氏以雲紀官禮樂既作其臣大
[017-004a]
 撓造曆容成造筭倉頡造文字風后造五
 兵而萬慮興焉名迹顯焉帝乘飛龍周遊
 四海名山大川皆有其跡於是採首山之
 銅鑄鼎於荆山以合九丹丹成有龍垂胡
 髯而下迎之黄帝乘黄龍而升天其大臣
 同升者七十二人其小臣有攀斷龍髯而
 墮抱帝之弓而號故號曰烏號弓其升天
 處今在虢州閿鄉縣皇天原亦名鼎湖是
 也帝堯睦九族親百姓師務成子定歲時
 正律度以化天下帝舜師尹壽子以孝德
[017-004b]
 彰聞代堯爲天子其解具在第三章中言
 黄帝堯舜制作法度天下化之民乃親其
 德而譽其功乃眞親眞譽也非黄帝堯舜
 使民親譽而民自親譽之後代則不然覬
 覦前跡而有矯親矯譽所以矯竊之患生
 之矣
 䟽故莊子曰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堯舜
 之間何也以其迹存乎千歲之後故爾
 義曰親譽之迹起於黄帝堯舜千載之後
 人慕其迹而生矯徇莊子庚桑楚謂其弟
[017-005a]
 子曰夫堯舜又何足以稱揚哉以其揖讓
 相禪而後世法也且舉賢則人相軋任智
 則人相盜固不足以厚民子有弑父臣有
 弑君正晝爲盜日中穴阫大亂之本必生
 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必有人
 與人相食者此言尊賢任能遂至大弊更
 相蠶食起自唐虞之間人矯徇不休失其
 眞性故至於大亂也
其次畏之侮之
 注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
[017-005b]
 刑罰故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䟽黄帝堯舜氏殁下及三王五霸浸以陵
 遲嚴刑峻制故畏之明不能察故侮之下
 議罪而求功上賞姦而生詐相蒙若此可
 爲寒心
 義曰堯舜既殁三王繼之三王者夏殷周
 也夏禹姓姒名文命高陽氏之孫也母曰
 修己於石紐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雞子吞
 之而孕生禹左手有水字右手有台字合
 爲治字禹父鯀爲堯治水九年績用不成
[017-006a]
 舜殛鯀於羽山舉禹代父使之治水通九
 江濬百川百谷既同四海無壅手足胼胝
 鑿龍門闢伊闕濬九河所經者七百餘國
 乘四載而奠名山大川靡不周遍其爲人
 也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師
 眞行子得太上靈寳五符檄召鬼神移山
 塞川治水既畢天錫玄珪以告成功舜遂
 禪位作九鼎立九州五岳名山皆刻石科
 斗篆文以表其高下在位四十一年年一
 百歲子孫十六代都平陽起癸亥終己巳
[017-006b]
 四百八十七年禹既禪位自以德不及堯
 舜去帝稱王即三王之一也其後夏桀無
 道殷湯以諸侯起兵伐桀而代其位焉殷
 湯契之後也黄帝十七代孫子名履一名
 天乙佐夏征葛伯有功開三面之網歸其
 仁者三十六國夏桀暴虐天下叛之湯征
 桀於鳴條之野放之於南巢有白狼之瑞
 師錫則子以伊尹爲相大旱七年以身爲
 牲天乃大雨四海美之在位十三年年一
 百一十九歲子孫二十一代三十王都於
[017-007a]
 亳起庚午伐桀即位終乙酉年紂滅周興
 共六百五十六年三王之二也其後殷紂
 無道斮朝涉之脛剖比干之心置炮烙之
 刑刳剔孕婦天下叛之周西伯以丁卯年
 霸於邠岐武王以己卯年嗣位至乙酉年
 代紂於牧野克之遂興周業而代殷位焉
 周后稷之後姬姓后稷名棄母曰姜嫄帝
 嚳之元妃岀野見巨人之迹悦而踐之感
 而有孕期年而生以爲不祥棄之陋巷牛
 馬避之遷於冰上蜚鳥以其翼覆薦之姜
[017-007b]
 嫄以爲神遂收而養因名曰棄爲兒時吃
 好相地之形善耕農帝堯聞之舉爲農師
 天下得其利封於邰號曰后稷其十世孫
 古公亶父積德行義國人戴之亶父娶大
 姜生季歷季歷娶大任生文王昌昌爲西
 伯殷紂疑其賢囚於羑里其臣閎夭求有
 熊之馬有莘之女異方珍怪以獻於紂紂
 赦西伯賜以弓矢斧鉞得專征伐師老君
 於岐山之陽鸑鷟爲瑞天下之人歸周德
 者三有其二焉西伯以丁卯年受弓矢之
[017-008a]
 錫當紂二十一年也武王以乙酉年克紂
 正位放牛於桃林之野歸馬於華山之陽
 倒載干戈示不復用有亂臣十人而天下
 大理在位九年文王年九十七武王年九
 十三子孫三十七代四十一王起乙酉終
 赧王壬子共八百六十八年此三王之三
 也五霸者在三王之内諸侯之間以兵服
 四方爲盟會之主内扶天子外威諸侯以
 禮樂征伐權於當代不及於王故謂之霸
 夏之霸者有昆吾黄帝之後也殷之霸者
[017-008b]
 有大彭豕韋帝堯之後也周之霸者有齊
 桓僖公之庶子名小白魯莊公九年立管
 仲相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惠王襄王
 之時也晋文公者獻公之子名重耳母曰
 狐姬以魯僖公二十二年立文公以僖公
 四年避驪姬之禍奔于齊歷曹衛陳楚鄭
 秦諸國凡十八年秦伯以師納之于晋周
 襄王加九錫賜彤弓彤矢圭瓚秬鬯得專
 征諸侯教民二年欲用之子犯請教之以
 義於是出定襄王入務利民伐原以示信
[017-009a]
 大蒐以示禮而後用之出穀戍釋宋圍一
 戰而霸言其能任禮智征伐以取霸盛興
 兵得衆盟謂之霸霸者把也謂把攬英雄
 以致强大也夫仁義禮智征伐之道也嚴
 刑以束人心峻法以鉗人口法愈細而民
 愈亂網愈密而罪愈多禍起而不知奸生
 而不悟上下相詐故或畏之或侮之有道
 之士見其危跡爲之悚慄所謂寒心也冲
 虚眞經孔子對商太宰曰三皇善因時順
 物而理五帝善任仁義彰善而成功三王
[017-009b]
 善任智勇智以决之勇以行之五霸善任
 機權因勢以制宜託機以成務而猶檢之
 以禮約之以信禮信或虧即霸道隳矣
 信不足有不信
 注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
 不信之人
 䟽此覆釋畏之侮之百姓畏君之刑法侮
 君之教令者皆爲君信不足於下故令下
 有此不信之人爾
 義曰言著而不欺曰信賞及無功罰及無
[017-010a]
 罪則爲不信教令失信民得欺之矣形曲
 則影邪源混則流濁上行下效其應若斯
 春秋宣公十一年楚子伐鄭及櫟鄭大夫
 子良曰楚晋不務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
 也晋楚無信我焉得有信乃從楚夏及楚
 子盟于辰陵陳鄭服也此乃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猶其貴言
 注親之譽之者猶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
 言而親之譽之也
[017-010b]
 䟽此覆釋親之譽之也百姓所以親愛君
 之仁善稱譽君之功業者由君有德教之
 言故貴重君之言而稱譽之爾古猶字與
 由字通用
 義曰君教令不一民畏侮之君教令仁善
 民親譽之書曰民靡常懷懷于有仁又曰
 撫我則后虐我則讎故賤其苛暴之令而
 貴其仁善之教猶者尚也從也古文或少
 故通用之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017-011a]
 注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爲百姓日用而
 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所以太上下知
 有之也
 䟽此覆釋太上下知也夫淳樸不殘孰爲
 犧樽道德公行親譽焉設故太上之代下
 忘帝力適令功成事遂百姓皆以爲自然
 合爾不知所以親譽報施也
 義曰首標太上之化次述澆淳不同末以
 此句覆釋太上無爲之理當太上之代窊
 地爲樽抔抔步/侯反水而飲不親其親不子其
[017-011b]
 子上有生成遂長之功不矜於下下見物
 得其所不知上化所爲以爲自然而然也
 淳樸不殘者莊子馬蹄篇曰淳樸不殘孰
 爲犧樽白玉不毁孰爲珪璋道德不廢安
 取仁義情性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
 爲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爲
 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
 過也梁書劉香答沈約曰古者彝器皆刻
 木爲鳥獸形鑿頂及背以出納酒魏朝有
 人於魯郡野中耕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
[017-012a]
 有犠樽作犧牛形晋永嘉中賊曹嶷於青
 州發齊景公塚得二樽形亦爲牛乃知皆
 古犧樽之制也夫太古上古之時大道之
 行上德不德人知其上有君長焉中古之
 時大道既隱仁德可見恩惠及人故有親
 譽之美焉下古之衰道德皆隱教令鬱興
 信義漓薄其上失信下則以不信應之故
 見其峻令則畏之聞其失信則侮之老君
 所戒欲使後代帝王棄禮智之末跡慕道
 德之古風遺功忘名復歸大樸矣親譽者
[017-012b]
 有仁愛之跡則親之有美善之跡則譽之
 報施者上加其恩曰報下立功勞曰施春
 秋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使狄伐鄭有功
 富辰諫王曰報者倦多施者未猒言施功
 勞也有勞則望報過甚也此爲周王怨鄭
 使狄伐之狄有功而王欲以其女爲后大
 夫富辰諫王之辭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者
 周易之辭也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