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c0001 管子-周-管仲 (tls)




17 管子卷第十七



17.1七臣七主第五十二雜篇三。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道,
得六過一是,
以還自鏡,
以知得失。以繩七臣,
得六過一是。
呼嗚美哉,
成事矣。
申主:任勢守數以為常,
周聽近遠以續明。


皆要審
則法令固,
賞罰必
則下服度。
不備待而得和,
則民反素也。


故主虞而安,
吏肅而巖,
民樸而親,
官無邪吏,
朝無姦臣,
下無侵爭,
世無刑民。


惠主:豊賞厚賜以竭藏,
赦姦縱過以傷法。


藏竭則主權衰,
法傷則姦門闓。
故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
喜決難知以塞明。
從狙而好小察,
事無常而法令曳。
不𠵦,
則國失勢。


芒主:目伸五色,
耳常五聲,
四鄰不計,
司聲不聽,
則臣下恣行
而國權大傾。


不𠵦,
則所惡及身。
勞主:不明分職,
上下相干,
臣主同則。
刑振以豐,
豐振以刻。
去之而亂,
臨之而殆,
則後世何得?


振主:喜怒無度,
嚴誅無赦,
臣下振恐,
不知所錯,
則人反其故。
不𠵦,
則法數日衰
而國失固。


亡主:通人情以質疑,
故臣下無信。
盡自治其事
則事多,
多則昏,
昏則緩急俱植。
不𠵦
則見所不善,
餘力自失而罰。,,,,,,。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
一國之存亡在其主。
天下得失,
道一人出。
主好本
則民好墾草萊,
主好貨
則人賈市,
主好宮室
則工匠巧,


主好文采
則女工靡。
夫楚王好小腰
而美人省食,
吳王好劍
而國士輕死。
死與不食者,
天下之所共惡也,
然而為之者何也?


從主之所欲也。
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
夫男不田,
女不緇,
工技力於無用,
而欲土地之毛,
倉庫滿實,
不可得也。


土地不毛
則人不足,
人不足
則逆氣生,
逆氣生
則令不行。
然彊敵發而起,
雖善者不能存。
何以效其然也?


曰:
昔者紂是也。
誅賢忠,
近讒賊之士
而貴婦人,
好殺而不勇,
好富而忘貧。


馳獵無窮,
鼓樂無厭,
瑤臺玉圃不足處,
馳車千駟不足乘,
材女樂三千人,
鍾石絲竹之音不絕。
百姓罷乏,
君子無死,
卒莫有人,
人有反心,


遇周武王,
遂為周氏之禽。
此營於物而失其情者也,
愉於淫樂而忘後患者也。
故設用無度
國家踣,


舉爭不時,
必受其菑。
夫倉庫非虛空也,
商宦非虛壞也,
法令非虛亂也,
國家非虛亡也。


彼時有春秋,
歲有賑凶,
政有急緩。
政有急緩
故物有輕重,
歲有賑凶
故民有羡不足,


時有春秋
故穀有貴賤。
而上不調淫,
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
百姓之不田,
貧富之不訾,
皆用此作。


城郭不守,
兵士不用,
皆道此始。
夫亡國踣家者,
非無壤土也,
其所事者,非其功也。
夫凶歲雷旱,
非無雨露也,
其燥濕非其時也。
亂世煩政,
非無法令也,
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
暴主迷君,
非無心腹也,
其所取舍非其術也。


故明主有六務四禁。
六務者何也?
一曰節用,
二曰賢佐,
三曰法度,
四曰必誅,
五曰天時,
六曰地宜。


四禁者何也?
春無殺伐,
無割大陵,
倮大衍,
伐大木,
斬大山,
行大火,
誅大臣,
收穀賦。


夏無遏水
達名川,
塞大谷,
動土功,
射鳥獸。
秋毋赦過、釋罪、緩刑。
冬無賦爵賞祿,
傷伐五藏。


故春政不禁
則百長不生,
夏政不禁
則五穀不成,
秋政不禁
則姦邪不勝,
冬政不禁
則地氣不藏。


四者俱犯,
則陰陽不和,
風雨不時,
大水漂州流邑,
大風飄屋折樹,
暴火焚地燋草;


天冬雷,
地冬霆,
草木夏落而秋榮;
蟄蟲不藏,
宜死者生,
宜蟄者鳴;


苴多螣蟆,
山多蟲𧓹;
六畜不蕃,
民多夭死;
國貧法亂,
逆氣下生。


故曰:
臺榭相望者,
亡國之廡也;
馳車充國者,
追寇之馬也,
羽劍珠飾者,
斬生之斧也;
文采纂組者,
燔功之窯也。


明王知其然,
故遠而不近也。
能去此取彼,
則人主道備矣。
夫法者
所以興功懼暴也,
律者
所以定分止爭也,
令者
所以今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
吏民規矩繩墨也。
夫矩不正,
不可以求方;
繩不信,
不可以求直。


法令者,
君臣之所共立也;
權勢者,
人主之所獨守也。
故人主失守則危,
臣吏失守則亂。
罪決於吏則治,


權斷於主則威,
民信其法則親。
是故明王審法慎權,
下上有分。
夫凡私之所起,
必生於主。


夫上好本
則端正之士在前,
上好利
則毀譽之士在側,
上多喜善賞,
不隨其功,
則士不為用;


數出重法,
而不克其罪,
則姦不為止。
明王知其然,
故見必然之政,
立必勝之罰。


故民知所必就,
而知所必去,
推則往,
召則來,
如墜重於高,
如瀆水於地。


故法不煩而吏不勞,
民無犯禁,
故有、百姓無怨於上矣。
法臣:法
斷名決,
無誹譽。


故君法則主位安,
臣法則貨賂止
而民無姦。
嗚呼美哉,
名斷言澤。
飾臣:克親貴以為名,
恬爵祿以為高。
好名則無實,
為高則不御。


《故記》曰:
「無實則無勢,
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
好佼友而行私請。
故私道行則法度侵,
刑法繁則姦不禁。
王嚴誅則先民心。


諂臣:多則造鍾鼓,
眾飾婦女以惽上,
故上惽則四鄰不計,
而司聲直祿。
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
此之謂微孤。


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
重賦斂、
多兌道以為上,
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
《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
此之謂也。


姦臣:痛言人情以驚主,
開罪黨以為讎
除。
為讎除則罪不辜,
罪不辜
則與讎居。
故善言可惡以自信,
而主失親。


亂臣:自為辭功祿,
明為下請厚賞。
居為非母,
動為善棟。
以非買名,
以是傷上,
而眾人不知。
此之謂微攻。



17.2禁藏第五十三雜篇四。


禁藏於胸脅之內,
而禍避於萬里之外。
能以此制彼者,
唯能以己知人者也。
夫冬日之不濫,
非愛冰也;
夏日之不煬,
非愛火也。
為不適於身便於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
非喜小也;
不聽鍾鼓,
非惡樂也。
為其傷於本事,而妨於教也。
故先慎於己而後彼,
官亦慎內而後外,
民亦務本而去末。


居民於其所樂,
事之於其所利,
賞之於其所善,
罰之於其所惡,
信之於其所餘財,
功之於其所無誅。
於下無誅者,
必誅者也;
有誅者,
不必誅者也。


以有刑至無刑者,
其法易而民全;
以無刑至有刑者,
其刑煩而姦多。
夫先易者後難,
先難而後易,
萬物盡然。


明王知其然,
故必誅而不赦,
必賞而不遷者,
非喜予而樂其殺也,
所以為人致利除害也。
於以養老長弱,
完活萬民,
莫明焉。


夫不法法則治。
法者
天下之儀也,
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縣命也。
故明王慎之,
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
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
民不以珠玉重寶犯其禁。


故主上視法嚴於親戚,吏之舉令
敬於師長,
民之承教
重於神寶。故法立而不用,
刑設而不行也。


夫施功而不鈞,
位雖高
為用者少;
赦罪而不一,
德雖厚
不譽者多;
舉事而不時,
力雖盡
其功不成;


斷刑而不當,
斬雖多,
其暴不禁。
夫公之所加,
罪雖重
下無怨氣;
私之所加,
賞雖多
士不為歡。


行法不道,
眾民不能順;
舉錯不當,
眾民不能成。
不攻不備,
當命為愚人。


故聖人之制事也,
能節宮室、
適車輿以實藏,
則國必富、
位必尊;
能適衣服、
去玩好以奉本,
而用必贍、
身必安矣;


能移無益之事、
無補之費,
通幣行禮,
而黨必多、
交必親矣。


夫眾人者,多營於物,
而苦其力、
勞其心,
故困而不贍,
大者以失其國,
小者以危其身。
凡人之情:
得所欲則樂,
逢所惡則憂,
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近之不能勿欲,
遠之不能勿忘,
人情皆然。
而好惡不同,
各行所欲,
而安危異焉,
然后賢不肖之形見也。
夫物有多寡,
而情不能等;


事有成敗,
而意不能同;
行有進退,
而力不能兩也。
故立身於中,
養有節:


宮室足以避燥濕,
食飲足以和血氣,
衣服足以適寒溫,
禮儀足以別貴賤,
游虞足以發歡欣,
棺槨足以朽骨,
衣衾足以朽肉,
墳墓足以道記。


不作無補之功,
不為無益之事,
故意定而不營氣情。
氣情不營
則耳目穀、
衣食足;
耳目穀、
衣食足,則侵爭不生,
怨怒無有,


上下相親,
兵刃不用矣。
故適身行義,
儉約恭敬,
其唯無福,
禍亦不來矣;


驕傲侈泰,
離度絕理,
其唯無禍,
福亦不至矣。
是故君子上觀絕理者
以自恐也,
下觀不及者
以自隱也。


故曰:
「譽不虛出,
而患不獨生,
福不擇家,
禍不索人,
此之謂也。


能以所聞瞻察,
則事必明矣。
故凡治亂之情,
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
牽之以利,
能利害者,
財多而過寡矣。


夫凡人之情,
見利莫能勿就,
見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賈,
倍道兼行,
夜以續日,
千里而不遠者,
利在前也。


漁人之入海,
海深萬仞,
就彼逆流,
乘危百里,
宿夜不出者,
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
雖千仞之山
無所不上,
深淵之下,
無所不入焉。


故善者執利之在,
而民自美安;
不推而往,
不引而來,
不煩不擾,
而民自富。
如鳥之覆卵,
無形無聲,
而唯見其成。


夫為國之本,
得天之時而為經,
得人之心而為紀,
法令為維綱,
吏為網罟,
什伍以為行列,
賞誅為文武。
繕農具
當器械,
耕農當攻戰,


推引銚耨
以當劍戟,
被蓑以當鎧襦,
葅笠以當盾櫓。
故耕器具則戰器備,
農事習則功戰巧矣。


當春三月,
萩室熯造,
鑽燧易火,
抒井易水,
所以去茲毒也。


舉春祭,
塞久禱,
以魚為牲,
以蘖為酒,
相召,
所以屬親戚也。


毋殺畜生,
毋拊卵,
毋伐木,
毋夭英,
毋拊竿,
所以息百長也。


賜鰥寡,
振孤獨,
貸無種,
與無賦,
所以勸弱民。


發五正,
赦薄罪,
出拘民,
解仇讎,
所以建時功
施生穀也。
夏賞五德,
滿爵祿,遷官位,禮孝弟,復賢力,
所以勸功也。


秋行五刑,
誅大罪,
所以禁淫邪,
止盜賊。
冬收五藏,
冣萬物,
所以內作民也。


四時事備,
而民功百倍矣。
故春仁、夏忠、
秋急、冬閉,


順天之時,
約地之宜,
忠人之和,
故風雨時,
五穀實,
草木美多,
六蓄蕃息,
國富兵彊,
民材而令行,


內無煩擾之政,
外無彊敵之患也。
夫動靜順然后和也,
不失其時然後富,
不失其法然后治。
故國不虛富,
民不虛治。


不治而昌,
不亂而亡者,
自古至今
未嘗有也。
故國多私勇者
其兵弱,
吏多私智者
其法亂,
民多私利者
其國貧。


故德莫若博厚,
使民死之;
賞罰莫若成必,
使民信之。
夫善牧民者,
非以城郭也,
輔之以什,
司之以伍。


伍無非其人,
人無非其里,
里無非其家。
故奔亡者無所匿,
遷徙者無所容,
不求而約,
不召而來。


故民無流亡之意,
吏無備追之憂。
故主政可往於民,
民心可繫於主。
夫法之制民也,
猶陶之於埴,
冶之於金也。


故審利害之所在,
民之去就,
如火之於燥濕,
水之於高下。
夫民之所生,
衣與食也;


食之所生,
水與土也。
所以富民有要,
食民有率,
率三十畝而足於卒歲。


歲兼美惡,
畝取一石,
則人有三十石;
果蓏素食當十石,
糠粃六畜當十石,
則人有五十石,
布帛麻絲,
旁入奇利,
未在其中也。


故國有餘藏,
民有餘食。
夫敘鈞者
所以多寡也,
權衡者
所以視重輕也,
戶藉田結者
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
乃知其人,
田備然后民可足也。
凡有天下者,
以情伐者帝,
以事伐者王,
以政伐者霸。


而謀功者有五。
一曰,視其所愛,
以分其威,
一人兩心,
其內必衰也。
臣不用,
其國可危。


二曰,視其陰所憎,
厚其貨賂,
得情可深。
身內情外,
其國可知。


三曰,聽其淫樂,
以廣其心。
遺以竽瑟美人,
以塞其內;
遺以諂臣文馬,
以蔽其外。
外內蔽塞,
可以成敗。


四曰,必深親之,
如與同生。
陰內辯士,
使圖其計;
內勇士,
使高其氣。


內人他國,
使倍其約、
絕其使、
拂其意,
是必互鬭。
兩國相敵,
必承其弊。


五曰,深察其謀,
謹其忠臣,
睽其所使,
令內不信,
使有離意。
離意不能合,
必內自賊。
忠臣已死,
故政可奪。


此五者
謀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