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c0001 管子-周-管仲 (tls)




8 管子卷第八



8.1中匡第十九內言二。


管仲會國用,
三分二在賓客,
其一在國。
管仲懼而復之。
公曰:
「吾子猶如是乎?
四鄰賓客,
入者說,
出者譽,
光名滿天下;


入者不說,
出者不譽,
汙名滿天下。
壤可以為粟,
木可以為貨。
粟盡則有生,
貨散則有聚。
君人者,
名之為貴,
財安可有?」


管仲曰:
「此君之明也。」
公曰:
「民辦軍事矣,
吾欲誅大國之不道者,則可乎?」
對曰:
「不可。
甲兵未足也。
請薄刑罰,以厚甲兵。」


於是死罪不殺,
刑罪不罰,
使以甲兵贖。
死罪以犀甲一戟,
刑罪以脅盾一戟,
過罰以金鈞,
無所抑而訟者,
成以束矢。


公曰:
「甲兵既足矣,
吾欲誅大國之不道者,
可乎?」
對曰:
「愛四封之內,
而后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
安卿大夫之家,
而后可以危救敵之國;


賜小國地,
而后可以誅大國之不道者;
舉賢良,而后可以廢慢法鄙賤之民。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
而后必有廢也;
必有利也,
而后必有害也。」


桓公曰:
「昔三王者,
既弒其君,
今言仁義,
則必以三王為法度,
不識其故何也?」


對曰:
「昔者禹平治天下,
及桀而亂之,
湯放桀
以定禹功也。
湯平治天下,
及紂而亂之,
武王伐紂
以定湯功也。


且善之伐不善也,
自古至今,
未有改之。
君何疑焉?」
公又問曰:
「古之亡國
其何失?」


對曰:
「計得地與寶,
而不計失諸侯;
計得財委,
而不計失百姓;
計見親而不計見棄。
三者之屬一,
足以削,
遍而有者亡矣。


古之隳國家,隕社稷者,
非故且為之也,
必少有樂焉,
不知其陷於惡也。」
桓公謂管仲曰:
「請致仲父
其桓。」公官仲父而將飲之,
掘新井而柴焉。
十日齋戒,
召管仲。


管仲至,
公執爵,
夫人執尊,
觴三行,
管仲趨出。
公怒曰:
「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
寡人自以為脩矣。
仲父不告寡人而出,
其故何也?」


鮑叔、隰朋趨而出,
及管仲於途
曰:
「公怒。」
管仲反,
入,
倍屏而立,
公不與言;
少進中庭,
公不與言;


少進傅堂,
公曰:
「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
自以為脫於罪矣。
仲父不告寡人而出,
未知其故也?」


對曰:
「臣聞之,
沉於樂者洽於憂,
厚於味者薄於行,
慢於朝者緩於政,
害於國家者危於社稷,
臣是以敢出也。」


公遽下堂曰:
「寡人非敢自為偷也,
仲父年長,
雖寡人亦衰矣,
吾願一朝安仲父也。」


對曰:
「臣聞壯者無怠,
老者無偷,
順天之道,
必以善終者也。
三王失之也,
非一朝之萃,
君柰何其偷乎?」
管仲走出,
君以賓客之禮再拜送之。


明日,
管仲朝,
公曰:
「寡人願聞國君之信。」
對曰:
「民愛之,
鄰國親之,
天下信之,
此國君之信。」


公曰:
「善。
請問信安始而可?」
對曰:
「始於為身,
中於為國,
成於為天下。」


公曰:
「請問為身。」
對曰:
「道血氣,
以求長年、
長心、長德。
此為身也。」
公曰:
「請問為國。」


對曰:
「遠舉賢人,
慈愛百姓,
外存亡國,
繼絕世,
起諸孤;
薄稅斂,
輕刑罰,
此為國之大禮也。」


公曰:
「請問為天下。」
對曰:「法行而不苛,
刑廉而不赦,
有司寬而不凌,
菀濁困滯者,法度不亡,
往行不來,
而民游世矣,
此為天下也。」



8.2小匡第二十內言三。


桓公自莒反于齊,
使鮑叔牙為宰。
鮑叔辭曰:
「臣,
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於其臣,
使臣不凍飢,
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
則非臣之所能也,


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
寬惠愛民,
臣不如也;
治國不失秉,
臣不如也;
忠信可結於諸侯,
臣不如也;
制禮義可法於四方,
臣不如也;


介冑執枹,
立於軍門,
使百姓皆加勇,
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將欲治其子,
不可棄其父母。」


公曰:
「管夷吾親射寡人,
中鉤,
殆於死,
今乃用之,可乎?」
鮑叔曰:
「彼為其君動也,
君若宥而反之,
其為君亦猶是也。」


公曰:
「然則為之柰何?」
鮑叔曰:
「君使人請之魯。」
公曰:
「施伯,
魯之謀臣也。
彼知吾將用之,
必不吾予也。」


鮑叔曰:
「君詔使者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
願請之以戮群臣。』
魯君必諾。
且施伯之知
夷吾之才,
必將致魯之政。
夷吾受之,
則魯能弱齊矣。


夷吾不受,
彼知其將反於齊,
必殺之。」
公曰:
「然則夷吾受乎?」
鮑叔曰:
「不受也。
夷吾事君無二心。」


公曰:
「其於寡人猶如是乎?」
對曰:
「非為君也,
為先君與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廟,
則亟請之,
不然
無及也。」


公乃使鮑叔行成
曰:
「公子糺,親也。
請君討之。」
魯人為殺公子糺。
又曰:
「管仲,讎也。
請受而甘心焉。」


魯君許諾。
施伯謂魯侯曰:
「勿予。
非戮之也,
將用其政也。
管仲者,
天下之賢人也,
大器也。
在楚
則楚得意於天下,


在晉
則晉得意於天下,
在狄
則狄得意於天下。
今齊求而得之,
則必長為魯國憂,
君何不殺而受之其屍。」


魯君曰:
「諾。」
將殺管仲。
鮑叔進曰:
「殺之齊,
是戮齊也。
殺之魯,
是戮魯也。


弊邑寡君
願生得之,
以徇於國,
為群臣僇;
若不生得,
是君與寡君賊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請也,
使臣不能受命。」


於是魯君乃不殺,
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
鮑叔受而哭之,三舉。
施伯從而笑之,
謂大夫曰:
「管仲必不死。
夫鮑叔之忎,
不僇賢人,
其智稱賢以自成也。


鮑叔相公子小白,
先入得國,
管仲、召忽奉公子糺後入,
與魯以戰,
能使魯敗,
功足以。得天與失天,
其人事一也。


今魯懼,
殺公子糺、召忽,
囚管仲以予齊,
鮑叔知無後事,
必將勤管仲以勞其君顧,
以顯其功。
眾必予之有得。


力死之功,
猶尚可加也,
顯生之功
將何如?
是昭德以貳君也,
鮑叔之知,
不是失也。」


至於堂阜之上,
鮑叔祓而浴之三。
桓公親迎之郊。
管仲詘纓捷衽,
使人操斧而立其後。
公辭斧三,然後退之。
公曰:
「垂(󰂅)纓下衽,
寡人將見。」


管仲再拜稽首曰:
「應公之賜,
殺之黃泉,
死且不朽。」


公遂與歸,
禮之於廟,
三酌而問為政焉,
曰:
「昔先君襄公,
高臺廣池,
湛樂飲酒,
田獵罼弋,
不聽國政。


卑聖侮士,
唯女是崇,
九妃六嬪,
陳妾數千。
食必梁肉,
衣必文繡,
而戎士凍飢。
戎馬待游車之弊,
戎士待陳妾之餘。


倡優侏儒在前,
而賢大夫在後。
是以國家不日益,
不月長。
吾恐宗廟之不掃除,
社稷之不血食,
敢問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
「昔吾先王,
周昭王、穆王
世法文武之遠迹,
以成其名。
合群叟,
比校民之有道者,
設象以為民紀。
式券以相應,
比綴以書,
原本窮末。


勸之以慶賞,
糺之以刑罰,
糞除其顛旄,
賜予以鎮撫之,
以為民終始。」
公曰:
「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
「昔者聖王之治其民也,
參其國而伍其鄙,
定民之居,
成民之事,
以為民紀。
謹用其六秉,
如是而民情可得
而百姓可御。」


桓公曰:
「六秉者何也?」
管子曰:
「殺、生、貴、賤、貧、富,
此六秉也。」
桓公曰:
「參國柰何?」


管子對曰:
「制國以為二十一鄉:
商工之鄉六,
士農之鄉十五。
公帥十一鄉,
高子帥五鄉,
國子帥五鄉,
參國故為三軍。


公立三官之臣:
市立三鄉,
工立三族,
澤立三虞,
山立三衡。


制五家為軌,
軌有長。
十軌為里,
里有司。
四里為連,
連有長。
十連為鄉,
鄉有良人。
五鄉一帥。」


桓公曰:
「五鄙柰何?」
管子對曰:
「制五家為軌,
軌有長。
六軌為邑,
邑有司。
十邑為卒,
卒有長。


十卒為鄉,
鄉有良人。
三鄉為屬,
屬有大夫。
五屬五大夫。
武政聽屬,
文政聽鄉,
各保而聽,
毋有淫泆者。」


桓公曰:
「定民之居,
成民之事
柰何?」


管子對曰:
「士農工商四民者,
國之石民也,
不可使雜處,
雜處則其言哤,
其事亂。
是故聖王之處士
必於閒燕,


處農必就田壄,
處工必就官府,
處商必就市井。
令夫士,群萃而州處,
間燕則父與父言義,
子與子言孝,
其事君者言敬,
長者言愛,
幼者言弟。


旦昔從事於此,
以教其子弟,
少而習焉,
其心安焉,
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
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
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


令夫農,群萃而州處,
審其四時,
權節其用,
備其械器,
比耒耜(󰂆芨)
耞芟。及寒
擊槀除田,
以待
時乃耕,
深耕、均種、疾耰。
先雨芸耨,以待時雨。


時雨既至,
挾其槍刈耨鎛,
以旦暮從事於田壄,
稅衣就功,
別苗莠,
列䟽遬。


首戴苧蒲,
身服襏襫,
沾體塗足,
暴其髮膚,
盡其四支之力,
以疾從事於田野。
少而習焉,
其心安焉,
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
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是故農之子常為農。
樸野而不慝,
其秀才之能為士者,
則足賴也。
故以耕則多粟,
以仕則多賢,
是以聖王敬農戚農。


(而不以告),(其罪五)。
令夫工群萃而州處,
相良材,
審其四時,
辨其功苦。
權節其用,
論比、計
制、斷器,
尚完利。


相語以事,
相示以功,
相陳以巧,
相高以知。
旦昔從事於此,
以教其子弟。
少而習焉,
其心安焉,


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
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


令夫商群萃而州處,
觀凶飢,
審國變,
察其四時
而監其鄉之貨,
以知其市之賈。
負任擔荷,
服牛輅馬,以周四方;


料多少,
計貴賤,
以其所有,
易其所無,
買賤鬻貴。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
竹箭有餘於國,
奇怪時來,
珍異物聚。


旦昔從事於此,
以教其子弟。
相語以利,
相示以時,
相陳以知賈。


少而習焉,
其心安焉,
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
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商之子常為商。


相地而衰其政,
則民不移
矣。
正旅舊,
則民不惰。
山澤各以其時至,
則民不苟。
陵陸、丘阜、田疇均,
則民不惑。
無奪民時
則百姓富,


犧牲不勞
則牛馬育。」
桓公又問曰:
「寡人欲脩政以干時於天下,
其可乎?」
管子對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對曰:
「始於愛民。」
公曰:
「愛民之道奈何?」
管子對曰:
「公修公族,
家修家族,
使相連以事,
相及以祿,
則民相親矣。


放舊罪,
修舊宗,
立無後,
則民殖矣。
省刑罰,
薄賦斂,
則民富矣。
鄉建賢士,
使教於國,
則民有禮矣。


出令不改,
則民正矣。
此愛民之道也。」
公曰:
「民富而以親,
則可以使之乎?」


管子對曰:
「舉財長工,
以足民用;
陳力尚賢,
以勸民知;
加刑無苛,
以濟百姓。
行之無私,
則足以容眾矣;


出言必信,
則令不窮矣。
此使民之道也。」
桓公曰:
「民居定矣,
事已成矣,
吾欲從事於天下諸侯,
其可乎?」


管子對曰:
「未可。
民心未吾安。」
公曰:
「安之柰何?」


管子對曰:
「脩舊法,
擇其善者,
舉而嚴用之;
慈於民,
予無財;
寬政役,
敬百姓,
則國富而民安矣。」


公曰:
「民安矣,
其可乎?」


管仲對曰:
「未可。
君若欲正卒伍,
修甲兵,
則大國亦將正卒伍,
修甲兵。
君有征戰之事,
則小國諸侯之臣有守圉之備矣。
然則,難以速得意於天下。


公欲速得意於天下諸侯,
則事有所隱
而政有所寓。」
公曰:
「為之奈何?」


管子對曰:
「作內政而寓軍令焉。
為高子之里,
為國子之里,
為公里,
三分齊國,
以為三軍。
擇其賢民,
使為里君。


鄉有行伍,卒長
則其制令,
且以田獵,
因以賞罰,
則百姓通於軍事矣。」
桓公曰:
「善。」


於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
軌為之長。
十軌為里,
里有司。
四里為連,
連為之長。
十連為鄉,
鄉有良人。
以為軍令。


是故五家為軌,
五人為伍,
軌長率之。
十軌為里,
故五十人為小戎,
里有司率之。
四里為連,
故二百人為卒,
連長率之。


十連為鄉,
故二千人為旅,鄉
良人率之。
五鄉一帥,
故萬人一軍,
五鄉之帥率之。
三軍
故有中軍之鼓,
有高子之鼓,
有國子之鼓。


春以田,曰蒐,
振旅。
秋以田,曰獮,
治兵。
是故卒伍政,定於里。
軍旅政,定於郊。
內教既成,
令不得遷徙。


故卒伍之人,
人與人相保,
家與家相愛,
少相居,
長相游,
察祀相福,
死喪相恤,
禍福相憂,
居處相樂,


行作相和,
哭泣相哀。
是故夜戰其聲相聞,
足以無亂;
晝戰其目相見,
足以相識。
驩欣足以相死。
是故以守則固,
以戰則勝。


君有此教士三萬人,
以橫行於天下,
誅無道,以定周室,
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正月之朝,
鄉長復事,
公親問焉,
曰:
「於子之鄉,
有居處為義、好學、
聰明、質仁、
慈孝於父母、
長弟聞於鄉里者,


有則以告。
有而不以告,
謂之蔽賢,
其罪五。」
有司已於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
「於子之鄉,
有拳勇、股肱之力、
䈥骨秀出於眾者,
有則以告。
有而不以告,
謂之蔽才,
其罪五。」
有司已於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
「於子之鄉,
有不慈孝於父母,
不長弟於鄉里,
驕躁淫暴,
不用上令者,


有則以告。
有而不以告,
謂之下比,
其罪五。」
有司已於事而竣。
於是乎鄉長退而脩德,進賢。
桓公親見之,
遂使役之官。


公令官長,期而書伐以告,
且令選官之賢者而復之。
曰:
「有人居我官
有功,休德
維順,端愨
以待時使。
使民恭敬以勸。
其稱謗言,
則足以補官之不善政。」


公宣問其鄉里,
而有考驗。
乃召而與之坐,
省相其質,以參其成功成事。
可立,而時。
設問國家之患而不㝌,
退而察問其鄉里,
以觀其所能,
而無大過,
登以為上卿之佐。


名之曰三選。
高子、國子退而脩鄉,
鄉退而脩連,
連退而脩里,
里退而脩軌,
軌退而脩家。
是故匹夫有善,
故可得而舉也;
匹夫有不善,
可得而誅也。


政既成,
鄉不越長,
朝不越爵。
罷士無伍,
罷女無家。
士三出妻,
逐於境外。
女三嫁,
入於舂穀。
是故民皆勉為善,


士與其為善於鄉,
不如為善於里,
與其為善於里,
不如為善於家。
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
皆有終歲之計;
莫敢以終歲為議,
皆有終身之功。


正月之朝,
五屬大夫復事
於公,擇其寡功者而譙之曰:
「列地分民者若一,
何故獨寡功?
何以不及人?
教訓不善,
政事其不治,
一再則宥,
三則不赦。」


公又問焉,
曰:
「於子之屬,
有居處為義、好學、
聰明、賢仁、
慈孝於父母、
長弟聞於鄉里者,


有則以告。
有而不以告,
謂之蔽賢,
有罪五。」
有司已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
「於子之屬,
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
有則以告。
有而不以告,
謂之蔽才,
其罪五。」
有司已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
「於子之屬,
有不慈孝於父母,
不長弟於鄉里,
驕躁淫暴,
不用上令者,


有則以告。
有而不以告者,
謂之下比,
其罪五。」
有司已事而竣。


於是乎五屬大夫退而脩屬,
屬退而脩連,
連退而脩鄉,
鄉退而脩卒,
卒退而脩邑,
邑退而脩家。
是故匹夫有善,
可得而舉,
匹夫有不善,
可得而誅。


政成國安,
以守則固,
以戰則彊。
封內治,
百姓親,
可以出征四方,
立一霸王矣。


桓公曰:
「卒伍定矣,
事已成矣,
吾欲從事於諸侯
其可乎?」


管子對曰:
「未可。
若軍令
則吾既寄諸內政矣,
夫齊國寡甲兵,
吾欲輕重罪而移之於甲兵。」
公曰:
「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
「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脅、二戟,
輕罪入蘭、盾、鞈革、二戟,
小罪入以金鈞分,
宥薄罪
入以半鈞,
無坐抑而訟獄者,
正三
禁之而不直,
則入一束矢以罰之。


美金以鑄戈、劍、矛、戟,
試諸狗馬;
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
試諸木土。」


桓公曰:
「甲兵大足矣,
吾欲從事於諸侯
可乎?」
管仲對曰:
「未可。
治內者未具也,
為外者未備也。」


故使鮑叔牙為大諫,
王子城父為將,
弦子旗為理,
甯戚為田,
隰朋為行,


曹宿孫處楚,
商容處宋,
季友處魯,
衛開方處衛,
匽尚處燕,
審友處晉。


又游士八十人,
奉之以車馬衣裘,
多其資糧,
財幣足之,
使出周游於四方,
以號召收求天下之賢士。


飾玩好,
使出周游於四方,
鬻之諸侯,
以觀其上下之所貴好,
擇其沈亂者而先政之。


公曰:
「外內定矣,
可乎?」
管子對曰:
「未可。
鄰國未吾親也。」
公曰:
「親之奈何?」


管子對曰:
「審吾疆埸,
反其侵地,
正其封界;
毋受其貨財,
而美為皮幣,
以極聘覜於諸侯,
以安四鄰,
則鄰國親我矣。」


桓公曰:
「甲兵大足矣,
吾欲南伐,
何主?」
管子對曰:
「以魯為主,
反其侵地常潛,
使海於有蔽,
渠彌於有陼,
環山於有牢。」


桓公曰:
「吾欲西伐,
何主?」
管子對曰:
「以衛為主。
反其侵地臺原姑與柒里,
使海於有蔽,
渠彌於有陼,
環山於有牢。」


桓公曰:
「吾欲北伐,
何主?」
管子對曰:
「以燕為主。
反其侵地柴夫、吠狗。
使海於有蔽,
渠彌於有陼,
環山於有牢。」


四鄰大親。
既反其侵地,
正其封疆,
地南至于岱陰,
西至於濟,
北至於海,
東至于紀隨,
地方三百六十里。


三歲治定,
四歲教成,
五歲兵出。
有教士三萬人,
革車八百乘。


諸侯多沈亂,
不服於天子。
於是乎桓公東救徐州,
分吳半;
存魯陵蔡,
割越地。
南據宋鄭
征伐楚,


濟汝水,
踰方城,
望文山,
使貢絲于周室。
成周反胙於隆嶽,
荊州諸侯
莫不來服。


中救晉公,
禽狄王,
敗胡貉,
破屠何,
而騎寇始服。


北伐山戎,
制泠支,
斬孤竹,
而九夷始聽。
海濱諸侯,
莫不來服。


西征
攘白狄之地,
遂至于西河,
方舟投柎,
乘浮濟河,
至于石枕。
縣車束馬,
踰大行與卑耳之谿,
拘泰夏,


西服流沙西虞,
而秦戎始從。
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
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中國諸侯,
莫不賓服。


與諸侯飾牲為載書,以誓
要于上下庶神。
然後率天下定周室,
大朝諸侯於陽穀。
故兵車之會六,
乘車之會三,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甲不解壘,
兵不解翳,


弢無弓,
服無矢,
寢武事,
行文道,
以朝天子。


葵丘之會,
天子使大夫宰孔
致胙於桓公曰:
「余一人有事於文武。
使宰孔致胙。」
且有後命
曰:
「以爾自卑勞,
實謂爾伯舅毋下拜。」


桓公召管仲而謀,
管仲對曰:
「為君不君,
為臣不臣,
亂之本也。」


桓公曰:
「余乘車之會三,
兵車之會六,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北至於孤竹、山戎、穢貉,
拘泰夏;


西至流沙西虞;
南至吳、
越、巴、
䍧柯、𤬅、
不庾、
雕題、黑齒。
荊夷之國,
莫違寡人之命,
而中國卑我,
昔三代之受命者,
其異於此乎?」


管子對曰:
「夫鳳皇鸞鳥
不降,
而鷹隼鴟梟豐;
庶神不格,
守龜不兆,
握粟而筮者屢中;


時雨甘露不降,
飄風暴雨數臻;
五穀不蕃,
六畜不育,
而蓬蒿藜(𧆀)藋竝興。


夫鳳皇之文,
前德義,
後日昌。
昔人之受命者,
龍龜假,
河出圖,
雒出書,
地出乘黃。


今三祥未見有者,
雖曰受命,
無乃失諸乎?」
桓公懼,
出見客曰:
「天威不違顏咫尺,
小白承天子之命
而毋不拜,
恐顛蹶於下,
以為天子羞。」


遂下拜,
登受賞服、大路、
龍旗九游,
渠門赤旂。
天子致命於桓公而不受,
天下諸侯稱順焉。
桓公憂天下諸侯。
魯有夫人慶父之亂,
而二君弒死,
國絕無後。


桓公聞之,
使高子存之。
男女不淫,
馬牛選具。
執玉以見,
請為關內之侯,
而桓公不使也。


狄人攻邢,
桓公築夷儀以封之。
男女不淫,
馬牛選具。
執玉以見,
請為關內之侯,
而桓公不使也。


狄人攻衛,
衛人出旅於曹,
桓公城楚丘封之。
其畜以散亡,
故桓公予之繫馬三百匹,
天下諸侯稱仁焉。


於是天下之諸侯,知桓公之為己勤也,
是以諸侯之歸之也,
譬若市人。
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
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


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
齊以良馬報。
諸侯以縵帛鹿皮四介以為幣,
齊以文錦虎豹皮報。
諸侯之使
垂櫜而入,
󰂇載而歸。


故釣之以愛,
致之以利,
結之以信,
示之以武。
是故天下小國諸侯,
既服桓公,
莫敢之倍而歸之。
喜其愛而貪其利,
信其仁而畏其武。


桓公知天下小國諸侯之多與己也,
於是又大施惠焉。
可為憂者為之憂,
可為謀者為之謀,
可為動者為之動。
伐譚萊而不有也,
諸侯稱仁焉。


通齊國之魚鹽東萊,
使關市幾而不正,
󰂈而不稅,
以為諸侯之利,
諸侯稱寬焉。


築蔡鄢陵、培夏、靈父丘,
以御戎狄之地,
所以禁暴於諸侯也。
中󰋎、築五鹿、鄴蓋與牡丘,
以衛諸夏之地,
所以示權於中國也。


教大成。
是故天下之於桓公,
遠國之民
望如父母,
近國之民
從如流水。
故行地茲遠,
得人彌眾,


是何也?
懷其文而畏其武。
故殺無道,
定周室,
天下莫之能圉,
武事立也;
定三革,
偃五兵,
朝服以濟河,而無(󰀤愓)怵惕焉,
文事勝也。


是故大國之君慚媿,
小國諸侯附比。
是故大國之君
事如臣僕,
小國諸侯
驩如父母。


夫然,
故大國之君不尊,
小國諸侯不卑。
是故大國之君不驕,
小國諸侯不懾。
於是列廣地以益狹地,
損有財以與無財。


周其君子,
不失成功;
周其小人,
不失成命。
夫如是,
居處則順,
出則有成功。
不稱動甲兵之事,
以遂文武之迹於天下。


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
以益其智也。
其相曰夷吾,
大夫曰甯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
用此五子者何功


度義,光德
繼法,紹於
天下,以遺後嗣;
貽孝昭穆,
大霸天下,
名聲廣裕,
不可掩也。
則唯有明君在上,
察相在下也。


初,
桓公郊迎管子而問焉。
管仲辭讓,
然後對以參國伍鄙,
立五鄉以崇化,
建五屬以厲武,
寄兵於政,
因刑罰,備器械,
加兵無道諸侯,
以事周室。


桓公大說。
於是齋戒十日,
將相管仲。
管仲曰:
「斧鉞之人也,
幸以獲生,
以屬其腰領,
臣之祿也。
若知國政,
非臣之任也。」


公曰:
「子大夫受政,
寡人勝任;
子大夫不受政,
寡人恐崩。」
管仲許諾,
再拜而受相。


三日,
公曰:
「寡人有大邪三,
其猶尚可以為國乎?」
對曰:
「臣未得聞。」


公曰:
「寡人不幸而好田,
晦夜而至禽側,
田莫不見禽而後反,
諸侯使者無所致,
百官有司無所復。」
對曰:
「惡則惡矣,
然非其急者也。」


公曰:
「寡人不幸而好酒,
日夜相繼,
諸侯使者無所致,
百官有司無所復。」
對曰:
「惡則惡矣,
然非其急者也。」


公曰:
「寡人有汙行,
不幸而好色,
而姑姊有不嫁者。」
對曰:
「惡則惡矣,
然非其急者也。」
公作色曰:
「此三者且可,
則惡有不可者矣?」


對曰:
「人君唯僾與不敏為不可,
僾則亡眾,
不敏不及事。」
公曰:
「善。
吾子就舍,
異日請與吾子圖之。」


對曰:
「時可
將與夷吾,
何待異日乎?」
公曰:
「柰何?」


對曰:
「公子舉為人博聞而知禮,
好學而辭遜,
請使游於魯,
以結交焉。
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兌利,
請使游於衛,
以結交焉。


曹孫宿其為人也
小廉而荷𢗗,
足恭而辭給,
正荊之則也,
請使往游,
以結交焉。」
遂立行三使者,而後退。
相三月,
請論百官。
公曰:
「諾。」


管仲曰:
「升降揖讓,
進退閑習,
辨辭之剛柔,
臣不如隰朋,
請立為大行。
墾草入邑,辟土
聚粟多眾,
盡地之利,
臣不如甯戚,


請立為大司田。
平原廣牧,
車不結轍,
士不旋踵,
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臣不如王子城父,
請立為大司馬。


決獄折中,
不殺不辜,
不誣無罪,
臣不如賓胥無,
請立為大司理。
犯君顏色,
進諫必忠,
不辟死亡,
不撓富貴,
臣不如東郭牙,


請立以為大諫之官。
此五子者,
夷吾一不如;
然而以易夷吾,
夷吾不為也。
君若欲治國彊兵,
則五子者存矣;
若欲霸王,
夷吾在此。」


桓公曰:
「善。」


8.3王言第二十一內言四。


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