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管子卷第十四
短語十三。
地者,
萬物之本原,
諸生之根菀也,
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
地之血氣,
如䈥脈之通流者也。
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
夫水淖弱以清,
而好洒人之惡,
仁也。
視之黑而白,
精也。
量之不可使概,
至滿而止,
正也。
唯無不流,
至平而止,
義也。
人皆赴高,
己獨赴下,
卑也。
卑也者,
道之室,
王者之器也,
而水以為都居。
準也者,
五量之宗也。
素也者,
五色之質也。
淡也者,
五味之中也。
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
諸生之淡也,韙
非得失之質也。
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
集於天地
而藏於萬物,
產於金石,
集於諸生。
故曰水神。
集於草木,
根得其度,
華得其數,
實得其量。
鳥獸得之,
形體肥大,
羽毛豐茂,
文理明著。
萬物莫不盡其幾,
反其常者,
水之內度適也。
夫玉之所貴者,
九德出焉。
夫玉溫潤以澤,
仁也。
鄰以理者,
知也。
堅而不蹙,
義也。
廉而不劌,
行也。
鮮而不垢,
絜也。
折而不撓,
勇也。
瑕適皆見,
精也。
茂華光澤,
竝通而不相陵,
容也。
叩之,
其音清揚徹遠,
純而不殽,
辭也。
是以人主貴之,
藏以為寶,
剖以為符瑞,
九德出焉。
人,
水也。
男女精氣合,
而水流形。
三月如咀,
咀者何?
曰五味。
五味者何?
曰五藏。
酸主脾,
鹹主肺,
辛主腎,
苦主肝,
甘主心。
五藏已具,
而後生內。
脾生隔,
肺生骨,
腎生腦,
肝生革,
心生肉。
五內已具,
而後發為九竅。
脾發為鼻,
肝發為目,
腎發為耳,
肺發為竅。
五月而成,
十月而生。
生而目視,
耳聽,心慮。
目之所以視,
非特山陵之見也,
察於荒忽。
耳之所聽,
非特雷鼓之聞也,
察於𠴫啾。
心之所慮,
非特知於麤粗也,
察於微眇。。
是以水集於玉
而九德出焉。
凝蹇而為人,
而九竅五慮出焉。
此乃其精
麤濁蹇
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伏闇能存而能亡者,
蓍龜與龍是也。
龜生於水,
發之於火,
於是為萬物先,
為禍福正。
龍生於水,
被五色而游,
故神。
欲小則化如蠶蠋,
欲大則函於天地,
欲上則凌於雲氣,
欲下則入於深泉;
變化無日,
上下無時,
謂之神。龜與龍,
伏闇能存而能亡者也。
或世見,
或世不見者,
生蟡與慶忌。
故涸澤數百歲,
谷之不徙,
水之不絕者,生慶忌。
慶忌者,
其狀若人,
其長四寸,
衣黃衣,
冠黃冠,
戴黃蓋,
乘小馬,
好疾馳,
以其名呼之,
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
此涸澤之精也。
涸川之精者,
生於蟡。
蟡者,一頭而兩身,
其形若虵,
其長八尺,
以其名呼之,
可使取魚鱉。
此涸川水之精也。
是以水之精麤濁蹇,
能存而不能亡者,
生人與玉。
伏闇能存而亡者,
蓍龜與龍。
或世見
或不見者,
蟡與慶忌。
故人皆服之,
而管子則之;
人皆有之,
而管子以之。
是故具者何也?
水是也。
萬物莫不以生,
唯知其託者能為之正。
具者,
水是也。
故曰:
水者何也?
萬物之本原也,
諸生之宗室也,
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
何以知其然也?
夫齊之水
遒躁而復,
故其民貪麤而好勇。
楚之水
淖弱而清,
故其民輕果而敢。
越之水
濁重而洎,
故其民愚疾而垢。
秦之水泔㝡而稽,
𡌧滯而雜,
故其民貪戾
罔而好事。
齊、晉之水
枯旱而運,
𡌧墆而雜,
故其民諂諛葆詐,
巧佞而好利。
燕之水
萃下而弱,
沉滯而雜,
故其民愚戇而好貞,
輕疾而易死。
宋之水
輕勁而清,
故其民簡易而好正。
是以聖人之化世也,
其解在水。
故水一則人心正,
水清則民心易。
民心正則欲不污,
民心易則行無邪。
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
不人告也,
不戶說也,
其樞在水。
短語十四。
管子曰:
令有時。
無時
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
五漫漫,
六惽惽,孰知之哉?
唯聖人知四時。
不知四時,
乃失國之基。
不知五穀之故,
國家乃路。
故天曰信明,
地曰信聖,
四時曰正。
其王信明聖,
其臣乃正。
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聖也?
曰:慎使能而善聽信。使能之謂明,
聽信之謂聖,
信明聖者,
皆受天賞。
使不能為惽,
惽而忘也者,
皆受天禍。
是故上見成事而貴功,
則民事接勞而不謀。
上見功而賤,
則為人下者惰,
為人上者驕。
是故陰陽者
天地之大理也,
四時者
陰陽之大經也,
刑德者
四時之合也。
刑德合於時
則生福,
詭則生禍。
然則春夏秋冬將何行?
東方曰星,
其時曰春,
其氣曰風,
風生木與骨。
其德喜嬴,
而發出節時。
其事:號令
修除神位,
謹禱弊梗,
宗正陽,
治隄防,
耕芸樹藝,
正津梁,
修溝瀆,
甃屋行水,
解怨赦罪,
通四方。
然則柔風甘雨乃至,
百姓乃壽,
百蟲乃蕃,
此謂星德。
星掌發,發為風。
是故春行冬政則雕,
行秋政則霜,
行夏政則欲。
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論幼孤,
赦有罪。
二政曰:賦爵列,
授祿位。
三政曰:凍解修溝瀆,
復亡人。
四政曰:端險阻,
修封彊,
正千伯。
五政曰:無殺麑夭,
毋蹇華絕萼。
五政苟時,
春雨乃來。
南方曰日,
其時曰夏,
其氣曰陽,
陽生人與氣。
其德施舍修樂。
其事:號令
賞賜,賦爵,
受祿,順鄉。
謹修神祀,
量功賞賢,
以助陽氣。
大暑乃至,
時雨乃降,
五穀百果乃登,
此謂日德。,,,。。,,:,,,,,,,。
日掌賞,
賞為暑。,。
夏行春政則風,
行秋政則水,
行冬政則落。
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求有功發勞力者而舉之。
二政曰:開久積,
發故屋,
辟故窌
以假貸。
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
除急漏田廬。
四政曰:求有德賜布施於民者而賞之。
五政曰:令禁罝設禽獸,
毋殺飛鳥。
五政苟時,
夏雨乃至也。
中央曰土,
土德實輔四時入出,
以風兩節,土益力。
土生皮肌膚。
其德和平用均,
中正無私,
實輔四時:
春嬴育,
夏養長,
秋聚收,
冬閉藏,
大寒乃極,
國家乃昌,
四方乃服,
此謂歲德。
歲掌和,
和為雨。
西方曰辰,
其時曰秋,
其氣曰陰,
陰生金與甲。
其德憂哀、
靜正、嚴順,
居不敢淫佚。
其事:號令
毋使民淫暴,
順旅聚收,
量民資以畜聚。
霣彼群幹,
聚彼群材,
百物乃收,
使民毋怠。
所惡其察,
所欲必得,
義信則克,
此謂辰德。
辰掌收,
收為陰。
秋行春政則榮,
行夏政則水,
行冬政則耗。
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禁博塞,
圉小辯,
(鬭譯誋)譯忌鬭。
二政曰:毋見五兵之刃。
三政曰:慎旅農,
趣聚收。
四政曰:補缺塞坼。
五政曰:修牆垣,
周門閭。
五攻苟時。
五穀皆入。
北方曰月,
其時曰冬,
其氣曰寒,
寒生水與血。
其德淳越、
溫恕、周密。
其事:號令
修禁徙民,
令靜止,
地乃不泄。
斷刑致罰,
無赦有罪,
以符陰氣。
大寒乃至,
甲兵乃強,
五穀乃熟,
國家乃昌,
四方乃犕,
此謂月德。
月掌罰,
罰為寒。
冬行春政則泄,
行夏政則靁,
行秋政則旱。
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論孤獨,
恤長老。
二政曰:善順陰,
修神祀,
賦爵祿,
授備位。
三政曰:效會計,
毋發山川之藏。
四政曰:攝姦遁,
得盜賊者有賞。
五政曰: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
五政苟時,
冬事不過,
所求必得,
所惡必伏。
是故春凋,秋榮,
冬雷,夏有霜雪,
此皆氣之賊也。
刑德易節失次,
則賊氣遫至;
賊氣遬至,
則國多菑殃。
是故聖王務時而寄政焉,
作教而寄武焉,
作祀而寄德焉。
此三者聖王所以合於天地之行也。
日掌陽,
月掌陰,
歲掌和。
陽為德,
陰為刑,
和為事。
是故日食,
則失德之國惡之;
月食,
則失刑之國惡之;
彗星見,
則失和之國惡之;
風與日爭明,
則失正之國惡之。
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
月食則修刑,
彗星見則修和,
風與日爭明則修正。
此四者,聖王所以免於天地之誅也。
信能行之,
五穀蕃息,
六畜殖,
而甲兵強。
治積則昌,
暴虐積則亡。。:,。:,,,。:,。:,。:,,。,,,。
道生天地,
德出賢人。
道生德,
德生正,
正生事。
是以聖王治天下,
窮則反,
終則始。
德始於春,
長於夏;
刑始於秋,
流於冬。
刑德不失,
四時如一。
刑德離鄉,
時乃逆行。
作事不成,
必有大殃。
月有三政,
王事必理,
以為必長。
不中者死,
失理者亡。
國有四時,
固執王事,
四守有所,
三政執輔。
短語十五。
一者本也,
二者器也,
三者充也,
治者四也,
教者五也,
守者六也,
立者七也,
前者八也,
終者九也。
九者,
然後具五官於六府也,
五聲於六律也。
六月日至,
是故人有六爻,
六爻所以街天地也。
天道以九制,
地理以八制,
人道以六制。
以天為父,
以地為母,
以開乎萬物,
以總一統。
通乎九制、
六府、三充,
而為明天子。
修概水土,
以待乎天堇;
反五藏,
以視不親;
治祀之下,
以觀地位;
貨曋神廬,
合於精氣。
已合而有常,
有常而有經。
審合其聲,
修十二鍾,
以律人情。
人情已得,
萬物有極,
然后有德。
故通乎陽氣,
所以事天也,
經緯日月,
用之於民;
通乎陰氣,
所以事地也,
經緯星曆,
以視其離。
通若道然后有行,
然則神筮不靈,
神龜不卜,
黃帝澤參,
治之至也。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
得大常而察於地利,
得蒼龍而辯於東方,
得祝融而辯於南方,
得大封而辯於西方,
得后土而辯於北方。
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
神明之至也。
蚩尤明乎天道,
故使為當時;
大常察乎地利,
故使為廩者;
蒼龍辨乎東方,
故使為工師;
祝融辨乎南方,
故使為司徒;
大封辨於西方,
故使為司馬;
后土辨乎北方,
故使為李。
是故春者工師也,
夏者司徒也,
秋者司馬也,
冬者李也。
昔黃帝以其緩急
作五聲,
以政五鍾。
令其五鍾,
一曰青鍾
大音,
二曰赤鍾
重心,
三曰黃鍾
洒光,
四曰景鍾
昧其明,
五曰黑鍾
隱其常。
五聲既調,
然后作立五行
以正天時,
五官以正人位。
人與天調,
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至
睹甲子木行御。
天子出令,
命左右士師內御。
總別列爵,
論賢不肖士吏;
賦秘,賜賞於四境之內。
發故粟以田數。
出國,衡
順山林,
禁民斬木,
所以愛草木也。
然則冰解而凍釋,
草木區萌。
贖蟄蟲卵菱,
春辟勿時,
苗足本,
不癘雖鷇,
不夭麑䴠。
毋傅速,
亡傷繈葆。
時則不凋。
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
火行御。
天子出令,
命行人內御。
令掘溝澮,津舊塗。
發臧,任君賜賞。
君子修游馳,以發地氣。
出皮幣,
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
諸侯通,
天下遇者兼和。
然則天無疾風,
草木發奮,
鬱氣息,
民不疾而榮華蕃。
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
土行御。
天子出令,
命左右司徒內御。
不誅不貞,
農事為敬。
大揚惠言,
寬刑死,
緩罪人。
出國,司徒令
命順民之功力,以養五穀。
君子靜居,
而農夫修其功力極。
然則天為粵宛,
草木養長,
五穀蕃實秀大,
六畜犧牲具;
民足財,
國富,
上下親,
諸侯和。
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
金行御。
天子出令,
命祝宗選禽獸之禁、
五穀之先熟者,
而薦之祖廟與五祀,
鬼神饗其氣焉,
君子食其味焉。
然則涼風至,
白露下,
天子出令,
命左右司馬
組甲厲兵,
合什為伍,以修於四境之內,
諛然告民有事,
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
然則晝炙陽,
夕下露,
地競𡑡,
五穀鄰熟,
草木茂實,
歲農豐
年大茂。
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
水行御,
天子出令,
命左右使人內御,其氣
足則發而止,
其氣不足
則發撊瀆盜賊。
數劋竹箭,
伐檀柘,
令民出獵,禽獸
不釋巨少而殺之,
所以貴天地之所閉藏也。
然則羽卵者不段,
毛胎者不𦢌,
𣎜婦不銷棄,
草木根本美。
七十二日而畢。
睹甲子
木行御,
天子不賦
不賜賞,
而大斬伐傷,
君危,
不然
太子危,
家人夫人死,
不然
則長子死。
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
火行御,
天子敬行急政,
旱札,
苗死、民厲。
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
土行御,
天子修宮室,
築臺榭,
君危;
外築城郭
臣死。
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
金行御,
天子攻山擊石,
有兵作戰而敗,士死,
喪執政。
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
水行御,
天子決塞,動大水,
王后夫人薨,
不然
則羽卵者段,
毛胎者𦢌,
𣎜婦銷棄,
草木根本不美。
七十二日而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