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子卷第一
1.1牧民第一經言一。
凡有地牧民者,
務在四時,
守在倉廩。
國多財
則遠者來,
地辟舉
則民留處;
倉廩實
則知禮節,
衣食足
則知榮辱。
上服度
則六親固,
四維張
則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
在禁文巧;
守國之度,
在飾四維;
順民之經,
在明鬼神,
秪山川,
敬宗廟,
恭祖舊。
不務天時
則財不生,
不務地利
則倉廩不盈。
野蕪曠
則民乃荒,
上無量
則民乃妄,
文巧不禁
則民乃淫,
不障兩原
則刑乃繁。
不明鬼神
則陋民不悟,
不祗山川
則威令不聞,
不敬宗廟
則民乃上校,
不恭祖舊
則孝悌不備。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右國頌。
國有四維,
一維絕則傾,
二維絕則危,
三維絕則覆,
四維絕則滅。
傾可正也,
危可安也,
覆可起也,
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
一曰禮,
二曰義,
三曰廉,
四曰恥。
禮不踰節,
義不自進,
廉不蔽惡,
恥不從枉。
故不踰節
則上位安,
不自進
則民無巧詐,
不蔽惡
則行自全,
不從枉
則邪事不生。
右四維。
政之所行,
在順民心;
政之所廢,
在逆民心。
民惡憂勞,
我佚樂之;
民惡貧賤,
我富貴之;
民惡危墜,
我存安之;
民惡滅絕,
我生育之。
能佚樂之,
則民為之憂勞;
能富貴之,
則民為之貧賤;
能存安之,
則民為之危墜;
能生育之,
則民為之滅絕。
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
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
則令不行矣;
殺戮眾而心不服,
則上位危矣。
故從其四欲,
則遠者自親;
行其四惡,
則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為取者,
政之寶也。
右四順。
錯國於不傾之地。
積於不涸之倉。
藏於不竭之府。
下令於流水之原。
使民於不爭之官。
明必死之路。
開必得之門。
不為不可成。
不求不可得。
不處不可久。
不行不可復。
錯國於不傾之地者,
授有德也。
積於不涸之倉者,
務五穀也。
藏於不竭之府者,
養桑麻、育六畜也。
下令於流水之原者,
令順民心也。
使民於不爭之官者,
使各為其所長也。
明必死之路者,
嚴刑罰也。
開必得之門者,
信慶賞也。
不為不可成者,
量民力也。
不求不可得者,
不彊民以其所惡也。
不處不可久者,
不偷取一世也。
不行不可復者,
不欺其民也。
故授有德,
則國安。
務五穀,
則食足。
養桑麻
育六畜,
則民富。
令順民心,
則威令行。
使民各為其所長,
則用備。
嚴刑罰,
則民遠邪。
信慶賞,
則民輕難。
量民力,
則事無不成。
不彊民以其所惡,
則詐偽不生。
不偷取一世,
則民無怨心。
不欺其民,
則下親其上。
右十一經。
以家為鄉,
鄉不可為也;
以鄉為國,
國不可為也;
以國為天下,
天下不可為也。
以家為家,
以鄉為鄉,
以國為國,
以天下為天下。
毋曰不同生,
遠者不聽;
毋曰不同鄉,
遠者不行;
毋曰不同國,
遠者不從。
如地如天,
何私何親;
如月如日,
唯君之節。
御民之轡,
在上之所貴;
道民之門,
在上之所先;
召民之路,
在上之所好惡。
故君求之
則臣得之,
君嗜之
則臣食之,
君好之
則臣服之,
君惡之
則臣匿之。
毋蔽汝惡,
毋異汝度,
賢者將不汝助。
言室滿室,
言堂滿堂,
是謂聖王。
城郭溝渠
不足以固守,
兵甲彊力
不足以應敵,
博地多財
不足以有眾,
唯有道者
能備患於未形也,
故禍不萌。
天下不患無臣,
患無君以使之;
天下不患無財,
患無人以分之。
故知時者
可立以為長,
無私者
可置以為政,
審於時而察於用,
而能備官者,
可奉以為君也。
緩者後於事,
𠫤於財者失所親,
信小人者失士。
右六親五法。
1.2形勢第二經
言二。
XSJ [[mandoku:KR3c0002:020-1a05][020-1a05]]
山者
物之髙者也
惠者
主之髙行也
慈者父母之髙行也
忠者臣下之髙行也
孝者
子婦之髙行也
故山髙而不崩
則祈羊至
主惠而不解
則民奉
養父母慈而不解
則子婦順
臣下忠而不解
則爵禄至
子婦孝而不解
則美名附
故節髙而不解
則所欲得矣
解則不得
故曰山高而不崩,
則祈羊至矣;
淵深而不涸,
則沈王極矣。
XSJ [[mandoku:KR3c0002:020-1b03][020-1b03]]
淵者,
眾物之所生也,
能深而不涸,
則沈玉至。
主者,
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
則民人附。
父母者,
子婦之所受教也,
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
則子婦孝。
臣下者,
主之所用也,
能盡力事上,
則當於主。
子婦者,
親之所以安也,
能孝弟順親,
則當於親;
故淵涸而無水,
則沈玉不至。
主苛而無厚,
則萬民不附。
父母暴而無恩,
則子婦不親。
臣下隨而不忠,
則卑辱困窮。
子婦不安親,
則禍憂至;
故淵不涸,
則所欲者至;
涸,
則不至,
故曰:
「淵深而不涸,
則沈玉極。」
天不變其常,
XSJ [[mandoku:KR3c0002:020-2a03][020-2a03]]
天覆萬物,
制寒暑,
行日月,
次星辰,
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
終而復始。
主牧萬民,
治天下,
蒞百官,
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
終而復始。
和子孫,
屬親戚,
父母之常也,
治之以義,
終而復始。
敦敬忠信,
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
終而復始。
愛親善養,
思敬奉教。
子婦之常也,
以事其親,
終而復始。
故天不失其常,
則寒暑得其時,
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
則群臣得其義,
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
則子孫和順,
親戚相驩。
臣下不失其常,
則事無過失,
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
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故用常者治,
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其所以治也,
故曰:
天不變其常。
XS
地不易其則,
XSJ [[mandoku:KR3c0002:020-2b05][020-2b05]]
地生養萬物,
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
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
父母之則也。
正諫死節,
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
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
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
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
故家事辦焉。
臣下不易其則,
故主無過失,
子婦不易其則,
故親養備具;
故用則者安,
不用則者危,
地未嘗易,
其所以安也;
故曰:
地不易其則,
春秋冬夏
不更其節,
古今一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3a03][020-3a03]]
春者,
陽氣始上,
故萬物生。
夏者,
陽氣畢上,
故萬物長。
秋者,
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冬者,
陰氣畢下,
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
秋冬收藏,
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
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也,
主未嘗不賞罰也;
故曰:
春秋冬夏,
不更其節也。
天覆萬物而制之,
地載萬物而養之,
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
古以至今,
不更其道,
故曰:
「古今一也。」
XS
蛟龍得水,
而神可立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3b02][020-3b02]]
蛟龍,
水蟲之神者也,
乘於水,
則神立,
失於水,
則神廢。
人主,
天下之有威者也,
得民則威立,
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
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
故曰:
「蛟龍得水,
而神可立也。」
虎豹得幽,
而威可載也。
虎豹,
獸之猛者也,
居深林廣澤之中,
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
天下之有勢者也,
深居則人畏其勢;
故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
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於民,
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
虎豹託幽,
而威可載也。
風雨無鄉,
而怨怒不及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4a02][020-4a02]]
風,
漂物者也;
風之所漂,
不避貴賤美惡。
雨,
濡物者也;
雨之所墮,
不避小大強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
所行無常鄉,
人雖遇漂濡,
而莫之怨也;
故曰:
「風雨無鄉,
而怨怒不及也。」
貴有以行令,
賤有以忘卑,
XSJ [[mandoku:KR3c0002:020-4a07][020-4a07]]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
禁則止者,
必令於民之所好,
而禁於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
莫不欲利而惡害,
故上令於生利人,
則令行;
禁於殺害人,
則禁止,
令之所以行者,
必民樂其政也。
而令乃行,
故曰:
「貴有以行令也。」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
必為天下致利除害也,
故德澤加於天下,
惠施厚於萬物,
父子得以安,
群生得以育,
故萬民驩盡其力,
而樂為上用,
入則務本疾作,
以實倉廩,
出則盡節死敵,
以安社稷,
雖勞苦卑辱,
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
「賤有以亡卑也。」
壽夭貧富,
無徒歸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4b08][020-4b08]]
起居時,
飲食節,
寒暑適,
則身利而壽命益。
起居不時,
飲食不節,
寒暑不適,
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
力而儉則富;
夫物莫虛至,
必有以也,
故曰:
「壽夭貧富,
無徒歸也。」
銜命者
君之尊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5a03][020-5a03]]
法立而民樂之,
令出而民銜之,
法令之合於民心,
如符節之相得也,
則主尊顯,
故曰:
「銜令者,
君之尊也。」
受辭者
名之運也。
上無事
則民自試。
XSJ [[mandoku:KR3c0002:020-5a07][020-5a07]]
明主之治天下也,
靜其民而不擾,
佚其民而不勞;
不擾,
則民自循;
不勞,
則民自試,
故曰:
「上無事而
民自試,
抱蜀不言
而廟堂既脩。
XSJ [[mandoku:KR3c0002:020-5b01][020-5b01]]
人主立其度量
陳其分職明
其法式
以莅其民
而不以言先之
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
祠器也
故曰
抱蜀不言
而廟堂既修
鴻鵠鏘鏘,
唯民歌之。
XSJ [[mandoku:KR3c0002:020-5b04][020-5b04]]
將將檻鵠,
貌之美者也。
貌美,
故民歌之。
德義者,
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
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
美行德義也。
而明主檻鵠有之。
故曰:
「鴻鵠將將,
維民歌之;
濟濟多士,
殷民化之。
XSJ [[mandoku:KR3c0002:020-5b07][020-5b07]]
濟濟者,
誠莊事斷也。
多士者,
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
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
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
竟內被其利澤,
殷民舉首而望文王,
願為文王臣;
故曰:
「濟濟多士,
殷民化之。」
〓#紂之失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6a03][020-6a03]]
紂之為主也,
勞民力,
奪民財,
危民死,
冤暴之令,
加於百姓。
憯毒之使,
施於天下;
故大臣不親,
小民疾怨,
天下叛之,
而願為文王臣者,
紂自取之也,
故曰:
「紂之失也。」
飛蓬之間,
不在所賓;
XSJ [[mandoku:KR3c0002:020-6a06][020-6a06]]
無儀法
程式蜚揺而無所定
謂之蜚蓬之問蜚蓬之問
明主不聽也
無度之言
明主不許也
故曰
「蜚蓬之問不在所賔。」
燕雀之集,
道行不顧。
XSJ [[mandoku:KR3c0002:020-6a08][020-6a08]]
道行則君臣親,
父子安,
諸生育;
故明主之務,
務在行道,
不顧小物;
燕爵,
物之小者也;
故曰:
「燕爵之集,
道行不顧。」
犧牷圭璧,
不足以享鬼神。
XSJ [[mandoku:KR3c0002:020-6b02][020-6b02]]
明主之動靜得理義,
號令順民心,
誅殺當其罪,
賞賜當其功。
故雖不用犧牲珪璧禱於鬼神,
鬼神助之,
天地與之,
舉事而有福。
亂主之動作失義理,
號令逆民心,
誅殺不當其罪,
賞賜不當其功,
故雖用犧牲珪璧禱於鬼神,
鬼神不助,
天地不與,
舉事而有禍;
故曰:
「犧牲珪璧不足以
享鬼神,
主功有素,
寶幣奚為?
XSJ [[mandoku:KR3c0002:020-6b08][020-6b08]]
主之所以為功者,
富強也,
故國富兵強,
則諸侯服其政,
鄰敵畏其威,
雖不用寶幣事諸侯,
諸侯不敢犯也。
主之所以為罪者,
貧弱也,
故國貧兵弱,
戰則不勝,
守則不固,
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
不免於死亡之患,
故曰:
「主功有素,
寶幣奚為?」
羿之道,
非射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7a05][020-7a05]]
羿,
古之善射者也,
調和其弓矢而堅守之;
其操弓也,
審其高下,
有必中之道,
故能多發而多中。
明主猶羿也,
平和其法,
審其廢置而堅守之,
有必治之道,
故能多舉而多當。
道者,
羿之所以必中也,
主之所以必治也,
射者,
弓弦發矢也,
故曰:
「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之術,
非馭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7b02][020-7b02]]
造父,
善馭馬者也,
善視其馬,
節其飲食,
度量馬力,
審其足走,
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
明主猶造父也,
善治其民,
度量其力,
審其技能,
故立功而民不困傷;
故術者,
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
主之所以立功名也。
馭者,
操轡也,
故曰:
「造父之術非馭也。」
奚仲之巧,
非斲削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7b07][020-7b07]]
奚仲之為車器也,
方圜曲直,
皆中規矩鉤繩,
故機旋相得,
用之牢利,
成器堅固。
明主猶奚仲也,
言辭動作,
皆中術數,
故眾理相當,
上下相親。
巧者,
奚仲之所以為器也,
主之所以為治也,
斲削者,
斤刀也,
故曰:
「奚仲之巧,
非斲削也。」
召遠者使無為焉,
親近者言無事焉。
唯夜行者獨有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8a04][020-8a04]]
民利之則來,
害之則去;
民之從利也,
如水之走下,
於四方無擇也。
故欲來民者,
先起其利,
雖不召而民自至;
設其所惡,
雖召之而民不來也,
故曰:
「召遠者使無為焉。」
蒞民如父母,
則民親愛之。
道之純厚,
遇之有實。
雖不言曰吾親民,
而民親矣。
蒞民如仇讎,
則民疏之;
道之不厚,
遇之無實,
詐偽並起,
雖言曰吾親民,
民不親也;
故曰:
「親近者言無事焉。」
明主之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也,
為之在心,
所謂夜行者,
心行也,
能心行德,
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矣;
故曰:
「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平原之陘,
奚有於高?
XSJ [[mandoku:KR3c0002:020-8b06][020-8b06]]
為主而賊為
父母而暴
為臣下
而不忠為子婦
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
大失在身雖有小善不得為賢
所謂平原者下澤也
雖有小封不得為
髙故曰平原之隰
奚有於髙
大山之隈,
奚有於深?
XSJ [[mandoku:KR3c0002:020-9a02][020-9a02]]
為主而惠,
為父母而慈,
為臣下而忠,
為子婦而孝,
四者人之高行也,
高行在身,
雖有小過,
不為不肖,
所謂大山者,
山之高者也,
雖有小隈,
不以為深,
故曰:
「大山之隈,
奚有於深。」
訾讆之人,
勿與任大。
XSJ [[mandoku:KR3c0002:020-9a06][020-9a06]]
毀訾賢者之謂訾,
推譽不肖之謂讆。
訾讆之人得用,
則人主之明蔽,
而毀譽之言起,
任之大事,
則事不成而禍患至,
故曰:
「訾讆之人,
勿與任大。」
譕巨者可與遠舉,
顧憂者可與致道。
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
往而勿召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9b01][020-9b01]]
明主之慮事也
為天下計者謂之譕臣
譕臣則海内被
其澤澤布於天下後世享其功乆逺而利愈多
故曰譕臣者可與逺舉
聖人擇可言而後言,
擇可行而後行,
偷得利而後有害,
偷得樂而後有憂者,
聖人不為也。
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
擇行必顧其憂,
故曰:
「顧憂者可與致道。」
XSJ [[mandoku:KR3c0002:020-9b07][020-9b07]]
小人者,
枉道而取容,
適主意而偷說,
備利而偷得,
如此者,
其得之雖速,
禍患之至亦急,
故聖人去而不用也;
故曰:
「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
往而勿召也。」
舉長者,可遠見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0a02][020-10a02]]
舉一而為天下長利者,
謂之舉長,
舉長則被其利者眾,
而德義之所見遠,
故曰:
「舉長者可遠見也。」
裁大者,眾之所比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0a04][020-10a04]]
天之裁大
故能兼覆萬物
地之裁大
故能兼載萬物
人主之裁大
故容物多而衆人得比焉
故曰裁大者衆之所比也
欲人之懷,
定服而勿厭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0a06][020-10a06]]
貴富尊顯,
民歸樂之,
人主莫不欲也,
故欲民之懷樂己者,
必服道德而勿厭也,
而民懷樂之,
故曰:
「美人之懷,
定服而勿厭也。」
必得之事,
不足賴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0b01][020-10b01]]
聖人之求事也,
先論其理義,
計其可否;
故義則求之,
不義則止。
可則求之,
不可則止;
故其所得事者,
常為身寶。
小人之求事也,
不論其理義,
不計其可否,
不義亦求之,
不可亦求之。
故其所得事者,
未嘗為賴也。
故曰:
「必得之事,
不足賴也。」
必諾之言,
不足信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0b06][020-10b06]]
聖人之諾己也,
先論其理義,
計其可否,
義則諾,
不義則已。
可則諾,
不可則已,
故其諾未嘗不信也。
小人不義亦諾,
不可亦諾,
言而必諾,
故其諾未必信也;
故曰:
「必諾之言,
不足信也。」
小謹者不大立,
XSJ [[mandoku:KR3c0002:020-11a02][020-11a02]]
謹於一家,
則立於一家;
謹於一鄉,
則立於一鄉;
謹於一國,
則立於一國;
謹於天下,
則立於天下;
是故其所謹者小,
則其所立亦小,
其所謹者大,
則其所立亦大;
故曰:
「小謹者不大立。」
訾食者不肥體。
XSJ [[mandoku:KR3c0002:020-11a06][020-11a06]]
海不辭水,
故能成其大。
山不辭土石,
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厭人,
故能成其眾。
士不厭學,
故能成其聖。
飺者,
多所惡也。
諫者,
所以安主也。
食者,
所以肥體也。
主惡諫則不安,
人飺食不肥;
故曰:
「飺食者不肥體也。」
有無棄之言者,
必參於天地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1b02][020-11b02]]
言而語道德忠信孝弟者,
此言無棄者。
天公平而無私,
故美惡莫不覆。
地公平而無私,
故小大莫不載。
無棄之言,
公平而無私,
故賢不肖莫不用,
故無棄之言者,
參伍於天地之無私也;
故曰:
「有無棄之言者,
必參之於天地矣。」
墜岸三仞,
人之所大難也,
而猿猱飲焉,
XSJ [[mandoku:KR3c0002:020-11b07][020-11b07]]
明主之官物也,
任其所長,
不任其所短,
故事無不成,
而功無不立。
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
而責必備。
夫慮事定物,
辯明禮義,
人之所長,
而蝚蝯之所短也,
緣高出險,
蝚蝯之所長,
而人之所短也,
以蝚蝯之所長責人,
故其令廢而責不塞,
故曰:
「墜岸三仞,
人之所大難也,
而蝚蝯飲焉。」
故曰,伐矜好專,
舉事之禍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2a05][020-12a05]]
明主之舉事也,
任聖人之慮,
用眾人之力,
而不自與焉;
故事成而福生。
亂主自智也,
而不因聖人之慮,
矜奮自功,
而不因眾人之力,
專用己,
而不聽正諫。
故事敗而禍生;
故曰:
「伐矜好專,
舉事之禍也。」
不行其野,
不違其馬;
XSJ [[mandoku:KR3c0002:020-12b01][020-12b01]]
馬者,
所乘以行野也,
故雖不行於野,
其養食馬也,
未嘗解惰也。
民者,
所以守戰也,
故雖不守戰,
其治養民也,
未嘗解惰也;
故曰:
「不行其野,
不違其馬。」
能予而無取者,
天地之配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2b04][020-12b04]]
天生四時,
地生萬財,
以養萬物,
而無取焉;
明主配天地者也,
教民以時,
勸之以耕織,
以厚民養,
而不伐其功,
不私其利;
故曰:
「能予而無取者,
天地之配也。」
怠倦者不及,
XSJ [[mandoku:KR3c0002:020-12b07][020-12b07]]
解惰簡慢,
以之事主則不忠,
以之事父母則不孝,
以之起事則不成,
故曰:
「怠倦者不及也。」
無廣者疑神;
神者在內,
不及者在門;
在內者將假,
在門者將待。
曙戒勿怠,
後稺逢殃。
朝忘其事,
夕失其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3a01][020-13a01]]
以規矩為方圜則成,
以尺寸量長短則得,
以法數治民則安;
故事不廣於理者,
其成若神;
故曰:
「無廣者疑神。」
XSJ [[mandoku:KR3c0002:020-13a04][020-13a04]]
事主而不盡力,
則有刑。
事父母而不盡力,
則不親。
受業問學而不加務,
則不成。
故朝不勉力務進,
夕無見功,
故曰:
「朝忘其事,
夕失其功。」
邪氣入內,
正色乃衰。
XSJ [[mandoku:KR3c0002:020-13a07][020-13a07]]
中情信誠,
則名譽美矣。
修行謹敬,
則尊顯附矣。
中無情實,
則名聲惡矣。
修行慢易,
則污辱生矣。
故曰:
「邪氣襲內,
正色乃衰也。」
君不君
則臣不臣,
XSJ [[mandoku:KR3c0002:020-13b02][020-13b02]]
為人君而不明君臣之義以正其臣,
則臣不知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
故曰:
「君不君,
則臣不臣。」
父不父,
則子不子。
XSJ [[mandoku:KR3c0002:020-13b04][020-13b04]]
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教其子而整齊之,
則子不知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
故曰:
「父不父
則子不子。」
上失其位
則下踰其節。
上下不和,
令乃不行。
XSJ [[mandoku:KR3c0002:020-13b06][020-13b06]]
君臣親,
上下和,
萬民輯,
故主有令則民行之,
上有禁則民不犯。
君臣不親,
上下不和,
萬民不輯,
故令則不行,
禁則不止;
故曰:
「上下不和,
令乃不行。」
衣冠不正,
則賓者不肅;
XSJ [[mandoku:KR3c0002:020-14a01][020-14a01]]
言辭信,
動作莊,
衣冠正,
則臣下肅。
言辭慢,
動作虧,
衣冠惰,
則臣下輕之;
故曰:
「衣冠不正
則賓者不肅,
進退無儀
則政令不行。
XSJ [[mandoku:KR3c0002:020-14a03][020-14a03]]
儀者,
萬物之程式也。
法度者,
萬民之儀表也。
禮義者,
尊卑之儀表也。
故動有儀則令行,
無儀則令不行;
故曰:
「進退無儀,
則政令不行。」
且懷且威,
則君道備矣。
XSJ [[mandoku:KR3c0002:020-14a06][020-14a06]]
人主者,
溫良寬厚,
則民愛之。
整齊嚴莊,
則民畏之。
故民愛之則親,
畏之則用。
夫民親而為用,
主之所急也;
故曰:
「且懷且威,
則君道備矣。」
莫樂之
則莫哀之,
莫生之
則莫死之。
XSJ [[mandoku:KR3c0002:020-14b01][020-14b01]]
人主能安其民,
則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
故主有憂則憂之,
有難則死之。
主視民如土,
則民不為用,
主有憂則不憂,
有難則不死;
故曰:
「莫樂之,
則莫哀之,
莫生之,
則莫死之。」
往者不至,
來者不極。
XSJ [[mandoku:KR3c0002:020-14b05][020-14b05]]
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衰者,
上之所以加施於民者厚也;
故上施厚,
則民之報上亦厚;
上施薄,
則民之報上亦薄;
故薄施而厚責,
君不能得之於臣,
父不能得之於子;
故曰:
「往者不至,
來者不極。」
道之所言者一也,
而用之者異。
XSJ [[mandoku:KR3c0002:020-15a01][020-15a01]]
道者,
扶持眾物,
使得生育,
而各終其性命者也。
故或以治鄉,
或以治國,
或以治天下。
故曰:
「道之所言者一也,
而用之者異。」
有聞道而好為家者,
一家之人也。
有聞道而好為鄉者,
一鄉之人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5a04][020-15a04]]
聞道而以治一鄉,
親其父子,
順其兄弟,
正其習俗,
使民樂其上,
安其土,
為一鄉主幹者,
鄉之人也;
故曰:
「有聞道而好為鄉者,
一鄉之人也。」
有聞道而好為國者,
一國之人也。
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
天下之人也。
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
天地之配也。
道往者,
其人莫來;
道來者,
其人莫往;
XSJ [[mandoku:KR3c0002:020-15a07][020-15a07]]
民之從有道也,
如飢之先食也,
如寒之先衣也,
如暑之先陰也;
故有道則民歸之,
無道則民去之;
故曰:
「道往者,
其人莫來。
道來者
其人莫往。」
道之所設,
身之化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5b02][020-15b02]]
道者,
所以變化身而之正理者也,
故道在身,
則言自順,
行自正,
事君自忠,
事父自孝,
遇人自理;
故曰:
「道之所設,
身之所化也。」
持滿者與天,
安危者與人。
XSJ [[mandoku:KR3c0002:020-15b05][020-15b05]]
天之道,
滿而不溢,
盛而不衰,
明主法象天道,
故貴而不驕,
富而不奢,
行理而不惰,
故能長守貴富,
久有天下而不失也;
故曰:
「持滿者與天。」
明主救天下之禍,
安天下之危者也;
夫救禍安危者,
必待萬民之為用也,
而後能為之,
故曰:
「安危者與人。」
失天之度,
雖滿必涸;
XSJ [[mandoku:KR3c0002:020-16a02][020-16a02]]
地大國富,
民眾兵強,
此盛滿之國也;
雖已盛滿,
無德厚以安之,
無度數以治之,
則國非其國,
而民無其民也;
故曰:
「失天之度,
雖滿必涸。」
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XSJ [[mandoku:KR3c0002:020-16a05][020-16a05]]
臣不親其主,
百姓不信其吏,
上下離而不和,
故雖自安,
必且危之,
故曰:
「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欲王天下
而失天之道,
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6a07][020-16a07]]
主有天道,
以禦其民,
則民一心而奉其上,
故能貴富而久王天下。
失天之道,
則民離叛而不聽從,
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
故曰:
「欲王天下,
而失天之道,
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得天之道,
其事若自然;
失天之道,
雖立不安。
其道既得,
莫知其為之;
其功既成,
莫知其澤之。
藏之無刑,
天之道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6b03][020-16b03]]
人主務學術數,
務行正理;
則化變日進,
至於大功,
而愚人不知也。
亂主淫佚邪枉,
日為無道,
至於滅亡而不自知也;
故曰:
「莫知其為之,
其功既成,
莫知其舍之也,
藏之而無形。」
疑今者
察之古,
不知來者
視之往。
XSJ [[mandoku:KR3c0002:020-16b07][020-16b07]]
古者三王五伯,
皆人主之利
天之道也。
故身貴顯
而子孫被其澤
桀紂幽厲
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
故身困傷
而子孫䝉其禍故曰疑
今者察之古,
不知來者視之往。
萬事之生也,
異趣而同歸,
古今一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7a02][020-17a02]]
神農教耕生穀,
以致民利,
禹身決瀆,
斬高橋下,
以致民利,
湯武征伐無道,
誅殺暴亂,
以致民利;
故明王之動作雖異,
其利民同也;
故曰:
「萬事之任也,
異起而同歸,
古今一也。」
生棟覆屋。
怨怒不及;
弱子下瓦,
慈母操箠。
XSJ [[mandoku:KR3c0002:020-17a06][020-17a06]]
棟生橈,
不勝任則屋覆,
而人不怨者,
其理然也。
弱子,
慈母之所愛也,
不以其理下瓦,
則慈母笞之;
故其以理動者,
雖覆屋不為怨。
不以其理動者,
下瓦必笞;
故曰:
「生棟覆屋,
怨怒不及。
弱子下瓦,
慈母操箠。」
天道之極,
遠者自親;
人事之起,
近親造怨。
XSJ [[mandoku:KR3c0002:020-17b02][020-17b02]]
行天道,
出公理,
則遠者自親。
廢天道,
行私為,
則子母相怨;
故曰:
「天道之極,
遠者自親;
人事之起,
近親造怨。」
萬物之於人也,
無私近也,
無私遠也。
巧者有餘,
而拙者不足。
XSJ [[mandoku:KR3c0002:020-17b04][020-17b04]]
古者武王地方不過百里,
戰卒之眾不過萬人,
然能戰勝攻取,
立為天子,
而世謂之聖王者,
知為之之術也。
桀紂貴為天子,
富有海內,
地方甚大,
戰卒甚眾,
而身死國亡,
為天下僇者,
不知為之之術也;
故能為之,
則小可為大,
賤可為貴;
不能為之,
則雖為天子,
人猶奪之也;
故曰:
「巧者有餘,
而拙者不足也。」
其功順天者天助之,
其功逆天者天圍之。
天之所助,
雖小必大;
天之所圍,
雖成必敗。
XSJ [[mandoku:KR3c0002:020-18a05][020-18a05]]
古者武王,
天之所助也,
故雖地小而民少,
猶之為天子也。
桀紂,
天之所違也,
故雖地大民眾,
猶之困辱而死亡也;
故曰:
「天之所助,
雖小必大。
天之所違,
雖大必削。」
順天者有其功,
逆天者懷其凶,
不可復振也。
烏鳥之狡,
雖善不親;
XSJ [[mandoku:KR3c0002:020-18a08][020-18a08]]
與人交,
多軸偽無情實,
偷取一切,
謂之烏集之交;
烏集之交,
初雖相驩,
後必相咄;
故曰:
「烏集之交,
雖善不親。」
不重之結,
雖固必解。
道之用也,
貴其重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8b02][020-18b02]]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
上觀其事君也,
內觀其事親也,
必有可知之理,
然後約結;
約結而不襲於理,
後必相倍;
故曰:
「不重之結,
雖固必解。
道之用也,
貴其重也。」
毋與不可,
XSJ [[mandoku:KR3c0002:020-18b05][020-18b05]]
明主與聖人謀,
故其謀得。
與之舉事,
故其事成。
亂主與不肖者謀,
故其計失。
與之舉事,
故其事敗。
夫計失而事敗,
此與不可之罪,
故曰:
「毋與不可。」
毋彊不能,
XSJ [[mandoku:KR3c0002:020-18b08][020-18b08]]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為,
而後使焉;
故令於人之所能為,
則令行;
使於人之所能為,
則事成。
亂主不量人力,
令於人之所不能為,
故其令廢;
使於人之所不能為,
故其事敗。
夫令出而廢,
舉事而敗,
此強不能之罪也,
故曰:
「毋強不能。」
毋告不知。
XSJ [[mandoku:KR3c0002:020-19a05][020-19a05]]
狂惑之人,
告之以君臣之義,
父子之理,
貴賤之分,
不信聖人之言也,
而反害傷之,
故聖人不告也;
故曰:
「毋告不知。」
與不可,
彊不能,
告不知,
謂之勞而無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9a08][020-19a08]]
與不肖者舉事,
則事敗。
使於人之所不能為,
則令廢。
告狂惑之人則身害;
故曰:
「與不可,
強不能,
告不知,
謂之勞而無功。」
見與之友,
幾於不親;
見愛之交,
幾於不結;
見施之德,
幾於不報。
四方所歸,
心行者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19b03][020-19b03]]
常以言翹明其與人也,
其愛人也,
其有德於人也,
以此為友,
則不親,
以此為交,
則不結。
以此為有德於人,
則不報,
故曰:
「見與之友,
幾於不親。
見愛之交,
幾於不結。
見施之德,
幾於不報,
四方之所歸,
心行者也。」
獨王之國,
勞而多禍;
XSJ [[mandoku:KR3c0002:020-19b07][020-19b07]]
明主不用其智,
而任聖人之智;
不用其力,
而任眾人之力;
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
無不知也。
以眾人之力起事者,
無不成也。
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
則身逸而福多。
亂主獨用其智,
而不任聖人之智;
獨用其力,
而不任眾人之力,
故其身勞而禍多;
故曰:
「獨任之國,
勞而多禍。」
獨國之君,
卑而不威。
XSJ [[mandoku:KR3c0002:020-20a04][020-20a04]]
明主內行其法度,
外行其理義,
故鄰國親之,
與國信之;
有患則鄰國憂之,
有難則鄰國救之。
亂主內失其百姓,
外不信於鄰國,
國有患則莫之憂也,
有難則莫之救也;
外內皆失,
孤特而無黨,
故國弱而主辱;
故曰:
「獨國之君,
卑而不威。」
自媒之女,
醜而不信。
XSJ [[mandoku:KR3c0002:020-20b01][020-20b01]]
明主之治天下也,
必用聖人,
而後天下治。
婦人之求夫家也,
必用媒,
而後家事成。
故治天下而不用聖人,
則天下乖亂而民不親也。
求夫家而不用媒,
則醜恥而人不信也。
故曰:
「自媒之女,
醜而不信。」
未之見而親焉,
可以往矣;
XSJ [[mandoku:KR3c0002:020-20b05][020-20b05]]
明主者,
人未之見,
而有親心焉者,
有使民親之之道也,
故其位安而民往之;
故曰:
「未之見而親焉,
可以往矣。」
久而不忘焉,
可以來矣。
XSJ [[mandoku:KR3c0002:020-20b07][020-20b07]]
堯舜古之明主也,
天下推之而不倦,
譽之而不厭,
久遠而不忘者,
有使民不忘之道也;
故其位安而民來之;
故曰:
「久而不忘焉,
可以來矣。」
日月不明,
天不易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21a02][020-21a02]]
日月昭察萬物者也,
天多雲氣,
蔽蓋者眾,
則日月不明;
人主猶日月也,
群臣多姦立,
私以擁蔽主,
則主不得昭察其臣下,
臣下之情,
不得上通,
故姦邪日多,
而人主愈蔽;
故曰:
「日月不明,
天不易也。」
山高而不見,
地不易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21a06][020-21a06]]
山,
物之高者也;
地險穢不平易,
則山不得見;
人主猶山也,
左右多黨比周以壅其主,
則主不得見;
故曰:
「山高而不見,
地不易也。」
言而不可復者,
君不言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21b01][020-21b01]]
人主出言不逆於民心,
不悖於理義,
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
人唯恐其不復言也;
出言而離父子之親,
疏君臣之道,
害天下之眾,
此言之不可復者也,
故明主不言也;
故曰:
「言而不可復者,
君不言也。」
行而不可再者,
君不行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21b05][020-21b05]]
人主身行方正,
使人有禮,
遇人有理,
行發於身,
而為天下法式者,
人唯恐其不復行也;
身行不正,
使人暴虐,
遇人不信,
行發於身,
而為天下笑者,
此不可復之行,
故明主不行也;
故曰:
「行而不可再者,
君不行也。」
凡言而不可復,
行而不可再者,
有國者之大禁也。
XSJ [[mandoku:KR3c0002:020-22a01][020-22a01]]
言之不可復者,
其言不信也。
行之不可再者,
其行賊暴也;
故言而不信,
則民不附;
行而賊暴,
則天下怨;
民不附,
天下怨,
此滅亡之所從生也,
故明主禁之;
故曰:
「凡言之不可復,
行之不可再者,
有國者之大禁也。」
1.3權脩第三經言三。
萬乘之國,
兵不可以無主;
土地博大,
野不可以無吏;
百姓殷眾,
官不可以無長;
操民之命,
朝不可以無政。
地博而國貧者,
野不辟也;
民眾而兵弱者,
民無取也。
故末產不禁
則野不辟,
賞罰不信
則民無取。
野不辟,
民無取,
外不可以應敵,
內不可以固守。
故曰,有萬乘之號
而無千乘之用,
而求權之無輕,
不可得也。
地辟而國貧者,
舟輿飾,
臺榭廣也;
賞罰信而兵弱者,
輕用眾,
使民勞也。
舟車飾,
臺榭廣,
則賦斂厚矣;
輕用眾,
使民勞,
則民力竭矣。
賦斂厚,
則下怨上矣;
民力竭,
則令不行矣。
下怨上,
令不行,
而求敵之勿謀己,
不可得也。
欲為天下者,
必重用其國;
欲為其國者,
必重用其民;
欲為其民者,
必重盡其民力。
無以畜之,
則往而不可止也;
無以牧之,
則處而不可使也。
遠人至而不去,
則有以畜之也;
民眾而可一,
則有以牧之也。
見其可也,
喜之有徵;
見其不可也,
惡之有形。
賞罰信於其所見,
雖其所不見,
其敢為之乎?
見其可也,
喜之無徵;
見其不可也,
惡之無形。
賞罰不信於其所見,
而求其所不見之為之化,
不可得也。
厚愛利
足以親之,
明智禮
足以教之。
上身服以先之,
審度量以閑之,
鄉置師以說道之。
然后申之以憲令,
勸之以慶賞,
振之以刑罰。
故百姓皆說為善,
則暴亂之行無由至矣。
地之生財有時,
民之用力有倦,
而人君之欲無窮。
以有時與有倦,
養無窮之君,
而度量不生於其閒,
則上下相疾也。
是以臣有殺其君、
子有殺其父者矣。
故取於民有度,
用之有止,
國雖小必安;
取於民無度,
用之不止,
國雖大必危。
地之不辟者,
非吾地也;
民之不牧者,
非吾民也。
凡牧民者,
以其所積者食之,
不可不審也。
其積多者其食多,
其積寡者其食寡,
無積者不食。
或有積而不食者,
則民離上;
有積多而食寡者,
則民不力;
有積寡而食多者,
則民多詐;
有無積而徒食者,
則民偷幸。
故離上、不力、
多詐、偷幸,
舉事不成,
應敵不用。
故曰,
察能授官,
班祿賜予,
使民之機也。
野與市爭民,
家與府爭貨,
金與粟爭貴,
鄉與朝爭治。
故野不積草,
農事先也;
府不積貨,
藏於民也;
市不成肆,
家用足也;
朝不合眾,
鄉分治也。
故野不積草、
府不積貨、
市不成肆、
朝不合眾,
治之至也。
人情不二,
故民情可得而御也。
審其所好惡,
則其長短可知也;
觀其交游,
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二者不失,
則民能可得而官也。
地之守在城,
城之守在兵,
兵之守在人,
人之守在粟。
故地不辟
則城不固。
有身不治,
奚待於人?
有人不治,
奚待於家?
有家不治,
奚待於鄉?
有鄉不治,
奚待於國?
有國不治,
奚待於天下?
天下者,
國之本也;
國者,
鄉之本也;
鄉者,
家之本也;
家者,
人之本也;
人者,
身之本也;
身者,
治之本也。
故上不好本事,
則末產不禁;
末產不禁,
則民緩於時事而輕地利;
輕地利
而求田野之辟,
倉廩之實,
不可得也。
商賈在朝,
則貨財上流;
婦言人事,
則賞罰不信;
男女無別,
則民無廉恥。
貨財上流、
賞罰不信、
民無廉恥,
而求百姓之安難,
兵士之死節,
不可得也。
朝庭不肅,
貴賤不明,
長幼不分,
度量不審,
衣服無等,
上下凌節,
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
不可得也。
上好詐謀閒欺,
臣下賦斂競得,
使民偷壹,
則百姓疾怨,
而求下之親上,
不可得也。
有地不務本事,
君國不能壹民,
而求宗廟社禝之無危,
不可得也。
上恃龜筮,
好用巫毉,
則鬼神驟祟。
故功之不立,
名之不章,
為之患者三:
有獨王者,
有貧賤者,
有日不足者。
一年之計,
莫如樹穀;
十年之計,
莫如樹木;
終身之計,
莫如樹人。
一樹一穫者,
穀也;
一樹十穫者,
木也;
一樹百穫者,
人也。
我苟種之,
如神用之,
舉事如神,
唯王之門。
凡牧民者,
使士無邪行,
女無淫事。
士無邪行,
教也,
女無淫事,
訓也。
教訓成俗
而刑罰省,
數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正也。
欲民之正,
則微邪不可不禁也。
微邪者,
大邪之所生也。
微邪不禁,
而求大邪之無傷國,
不可得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有禮也。
欲民之有禮,
則小禮不可不謹也。
小禮不謹於國,
而求百姓之行大禮,
不可得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有義也。
欲民之有義,
則小義不可不行。
小義不行於國,
而求百姓之行大義,
不可得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有廉也。
欲民之有廉,
則小廉不可不脩也。
小廉不脩於國,
而求百姓之行大廉,
不可得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有恥也。
欲民之有恥,
則小恥不可不飾也。
小恥不飾於國,
而求百姓之行大恥,
不可得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謹小禮、
行小義、
脩小廉、
飾小恥、
禁微邪,
此厲民之道也。
民之謹小禮、
行小義、
脩小廉、
飾小恥、
禁微邪,
治之本也。
凡牧民者,
欲民之可御也。
欲民之可御,
則法不可不重。
法者,
將立朝庭者也。
將立朝庭者,
則爵服不可不貴也。
爵服加于不義,
則民賤其爵服;
民賤其爵服,
則人主不尊;
人主不尊,
則令不行矣。
法者,
將用民力者也。
將用民力者,
則祿賞不可不重也。
祿賞加于無功,
則民輕其祿賞;
民輕其祿賞,
則上無以勸民;
上無以勸民,
則令不行矣。
法者,
將用民能者也。
將用民能者,
則授官不可不審也。
授官不審,
則民閒其治;
民閒其治,
則理不上通;
理不上通,
則下怨其上;
下怨其上,
則令不行矣。
法者,
將用民之死命者也。
用民之死命者,
則刑罰不可不審。
刑罰不審,
則有辟就;
有辟就,
則殺不辜而赦有罪;
殺不辜而赦有罪,
則國不免於賊臣矣。
故夫爵服賤、
祿賞輕、
民間其治、
賊臣首難,
此謂敗國之教也。
1.4立政第四經四言。
國之所以治亂者三,
殺戮刑罰,
不足用也。
國之所以安危者四,
城郭險阻,
不足守也。
國之所以富貧者五,
輕稅租,
薄賦斂,
不足恃也。
治國有三本,
而安國有四固,
而富國有五事。
五事,五經也。
君之所審者三:
一曰德不當其位,
二曰功不當其祿,
三曰能不當其官。
此三本者,
治亂之原也。
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者,
則不可加于尊位;
功力未見於國者,
則不可授與重祿;
臨事不信於民者,
則不可使任大官。
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
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
寧過於君子,
而毋失於小人。
過於君子,
其為怨淺;
失於小人,
其為禍深。
是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而處尊位者,
則良臣不進;
有功力未見於國而有重祿者,
則勞臣不勸;
有臨事不信於民而任大官者,
則材臣不用。
三本者審,
則下不敢求。
三本者不審,
則邪臣上通,
而便辟制威。
如此
則明塞於上,
而治壅於下,
正道捐棄,
而邪事日長。
三本者審,
則便辟無威於國,
道塗無行禽,
䟽遠無蔽獄,
孤寡無隱治。
故曰
「刑省治寡,
朝不合眾。
右三本。
君之所慎者四:
一曰大德不至仁,
不可以授國柄;
二曰見賢不能讓,
不可與尊位;
三曰罰避親貴,
不可使主兵;
四曰不好本事,
不務地利,
而輕賦斂,
不可與都邑。
此四務者,
安危之本也。
故曰
「卿相不得眾,
國之危也;
大臣不和同,
國之危也;
兵主不足畏,
國之危也;
民不懷其產,
國之危也。
故大德至仁,
則操國得眾;
見賢能讓,
則大臣和同;
罰不避親貴,
則威行於鄰敵;
好本事,
務地利,
重賦斂,
則民懷其產。
四固。
君之所務者五:
一曰山澤不救於火,
草木不得成,
國之貧也;
二曰溝瀆不遂於隘,
鄣水不安其藏,
國之貧也;
三曰桑麻不殖於野,
五穀不宜其地,
國之貧也;
四曰六畜不育於家,
瓜瓠葷菜百果不備具,
國之貧也;
五曰工事競於刻鏤,
女事繁於文章,
國之貧也。
故曰
「山澤救於火,
草木殖成,
國之富也;
溝瀆遂於隘,
障水安其藏,
國之富也;
桑麻殖於野,
五穀宜其地,
國之富也;
六畜育於家,
瓜瓠葷菜百果備具,
國之富也;
工事無刻鏤,
女事無文章,
國之富也。
右五事。
分國以為五鄉,
鄉為之師。
分鄉以為五州,
州為之長。
分州以為十里,
里為之尉。
分里以為十游,
游為之宗。
十家為什,
五家為伍,
什伍皆有長焉。
築障塞匿,
一道路,
摶出入。
審閭閈,
慎筦鍵,
筦藏于里尉。
置閭有司,
以時開閉。
閭有司觀出入者,
以復于里尉。
凡出入不時,
衣服不中,
圈屬群徒
不順於常者,
閭有司見之,
復無時。
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
則里尉以譙于游宗,
游宗以譙于什伍,
什伍以譙于長家。
譙敬而勿復,
一再則宥,
三則不赦。
凡孝悌、忠信、
賢良、儁材,
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
則什伍以復于游宗,
游宗以復于里尉,
里尉以復于州長,
州長以計于鄉師,
鄉師以著于士師。
凡過黨,
其在家屬,
及于長家;
其在長家,
及于什伍之長;
其在付伍之長,
及于游宗;
其在游宗,
及于里尉;
其在里尉,
及于州長;
其在州長,
及于鄉師;
其在鄉師,
及于士師。
三月一復,
六月一計,
十二月一著。
凡上賢不過等,
使能不兼官,
罰有罪不獨及,
賞有功不專與。
孟春之朝,
君自聽朝,
論爵賞校官,
終五日。
季冬之夕,
君自聽朝,
論罰罪刑殺,
亦終五日。
正月之朔,
百吏在朝,
君乃出令,布憲于國。
五鄉之師,
五屬大夫,
皆受憲于太史。
大朝之日,
五鄉之師,
五屬大夫,
皆身習憲于君前。
太史既布憲,
入籍于太府,
憲籍分于君前。
五鄉之師出朝,
遂于鄉官,
致鄉屬,及于游宗,
皆受憲。
憲既布,
乃反致令焉,
然后敢就舍。
憲未布,
令未致,
不敢就舍;
就舍
謂之留令,
死罪不赦。
五屬大夫,
皆以行車朝,
出朝不敢就舍,
遂行。
至都之日,
遂於廟,致屬吏,
皆受憲。
憲既布,
乃發使者致令,
以布憲之日,蚤晏之時。
憲既布,
使者以發,
然後敢就舍。
憲未布,
使者未發,
不敢就舍;
就舍
謂之留令,
罪死不赦。
憲既布,
有不行憲者,
謂之不從令,
罪死不赦。
考憲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
曰侈專制,
不足曰虧令,
罪死不赦。
首憲既布,
然后可以行憲。
右首憲。
凡將舉事,
令必先出。
曰事將為,
其賞罰之數,
必先明之。
立事者
謹守令以行賞罰,
計事致令,
復賞罰之所加。
有不合於令之所謂者,
雖有功利,
則謂之專制,
罪死不赦。
首事既布,
然后可以舉事。
右首事。
脩火憲,
敬山澤
林藪積草;
天財之所出,
以時禁發焉,
使民足於宮室之用,
薪蒸之所積,
虞師之事也。
決水潦,
通溝瀆,
修障防,
安水藏,
使時水雖過度,
無害于五穀,
歲雖凶旱,
有所秎穫,
司空之事也。
相高下,
視肥墝,
觀地宜,
明詔期,
前後農夫,
以時均脩焉,
使五穀桑麻
皆安其處,
司田之事也。
行鄉里,
視宮室,
觀樹蓺,
𥳑六畜,
以時鈞脩焉,
勸勉百姓,
使力作毋偷,
懷樂家室,
重去鄉里,
鄉師之事也。
論百工,
審時事,
辯功苦,
上完利,
監壹五鄉,
以時鈞脩焉,
使刻鏤文采,
毋敢造於鄉,
工師之事也。
右省官。
度爵而制服,
量祿而用財。
飲食有量,
衣服有制,
宮室有度,
六畜人徒有數,
舟車陳器有禁。
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
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雖有賢身貴體,
毋其爵
不敢服其服;
雖有富家多資,
毋其祿
不敢用其財。
天子服文有章,
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
將軍大夫以朝,
官吏以命,
士止于帶緣。
散民不敢服雜采,
百工商賈,不得服長鬈貂。
刑餘戮民,不敢服絻,不敢畜連乘車。
右服制。
寢兵之說勝,
則險阻不守。
JBJ [[mandoku:KR3c0002:021-1a05][021-1a05]]
人君唯毋聽寢兵,
則群臣賓客莫敢言兵,
然則內之不知國之治亂,
外之不知諸侯強弱,
如是,
則城郭毀壞,
莫之築補,
甲獘兵彫,
莫之修繕。
如是,
則守圉之備毀矣。
遼遠之地謀,
邊竟之士修,
百姓無圉敵之心;
故曰:
「寢兵之說勝,
則險阻不守。」
兼愛之說勝,
則士卒不戰。
JBJ [[mandoku:KR3c0002:021-1b02][021-1b02]]
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說,
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
視國如吾國,
如是,
則無并兼攘奪之心,
無覆軍敗將之事。
然則射御勇力之士不厚祿,
覆軍殺將之臣不貴爵,
如是,
則射御勇力之士出在外矣,
我能毋攻人可也,
不能令人毋攻我,
被求地而予之,
非吾所欲也,
不予而與戰,
必不勝也。
被以教士,
我以敺眾,
彼以良將,
我以無能,
其敗必覆軍殺將,
故曰:
「兼愛之說勝,
則士卒不戰。」
全生之說勝,
則廉恥不立。
JBJ [[mandoku:KR3c0002:021-2a01][021-2a01]]
人君唯無好全生,
則群臣皆全其生,
而生又養生,
養何也?
曰:
「滋味也,
聲色也」,
然後為養生,
然則從欲妄行,
男女無別,
反於禽獸,
然則禮義廉恥不立,
人君無以自守也,
故曰:
「全生之說勝,
則廉恥不立。」
私議自貴之說勝,
則上令不行。
JBJ [[mandoku:KR3c0002:021-2a05][021-2a05]]
人君唯無聽私議自貴,
則民退靜隱伏,
窟穴就山,
非世閒上,
輕爵祿而賤有司,
然則令不行,
禁不止,
故曰:
「私議自貴之說勝,
則上令不行。」
群徒比周之說勝,
則賢不肖不分。
JBJ [[mandoku:KR3c0002:021-2b05][021-2b05]]
人君唯毋聽群徒比周,
則群臣朋黨,
蔽美揚惡,
然則國之情偽不見於上,
如是,
則朋黨者處前,
寡黨者處後;
夫朋黨者處前,
賢不肖不分,
則爭奪之亂起,
而君在危殆之中矣;
故曰:
「群徒比周之說勝,
則賢不肖不分。」
金玉貨財之說勝。
則爵服下流,
JBJ [[mandoku:KR3c0002:021-2a08][021-2a08]]
人君唯無好金玉貨財,
必欲得其所好,
然則必有以易之,
所以易之者何也?
大官尊位;
不然,
則尊爵重祿也,
如是,
則不肖者在上位矣。
然則賢者不為下,
智者不為謀,
信者不為約,
勇者不為死,
如是,
則敺國而捐之也;
故曰:
「金玉貨財之說勝,
則爵服下流。」
觀樂玩好之說勝,
則姦民在上位。
JBJ [[mandoku:KR3c0002:021-3a01][021-3a01]]
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
則敗,
凡觀樂者,
宮室臺池,
珠玉聲樂也;
此皆費財盡力,
傷國之道也,
而以此事君者,
皆姦人也,
而人君聽之,
焉得毋敗?
然則府倉虛,
蓄積竭;
且姦人在上,
則壅遏賢者而不進也,
然則國適有患,
則優倡侏儒起而議國事矣,
是敺國而捐之也;
故曰:
「觀樂玩好之說勝,
則姦人在上位。」
請謁任舉之說勝,
則繩墨不正,
JBJ [[mandoku:KR3c0002:021-3a07][021-3a07]]
人君唯毋聽請謁任譽,
則群臣皆相為請,
然則請謁得於上,
黨與成於鄉,
如是,
則貨財行於國,
法制毀於官,
群臣務佼而求用,
然則無爵而貴,
無祿而富;
故曰:
「請謁任譽
之說勝,
則繩墨不正。」
諂諛飾過之說勝,
則巧佞者用。
JBJ [[mandoku:KR3c0002:021-3b03][021-3b03]]
人君唯無聽諂諛飾過之言,
則敗,
奚以知其然也?
夫諂臣者,
常使其主不悔其過,
不更其失者也。
故主惑而不自知也,
如是,
則謀臣死而諂臣尊矣,
故曰:
「諂讒飾過
之說勝,
則巧佞者用。」
右九敗。
期而致,
使而往,
百姓舍己以上為心者,
教之所期也。
始於不足見,
終於不可及,
一人服之,
萬人從之,
訓之所期也。
未之令而為,
未之使而往,
上不加勉,
而民自盡竭,
俗之所期也。
好惡形於心,
百姓化于下,
罰未行而民畏恐,
賞未加而民勸勉,
誠信之所期也。
為而無害,
成而不議,
得而莫之能爭,
天道之所期也。
為之而成,
求之而得,
上之所欲,
小大必舉,
事之所期也。
令則行,
禁則止,
憲之所及,
俗之所被,
如百體之從心,
政之所期也。
右七觀。
1.5乘馬第五經言五。
凡立國都,
非於大山之下
必於廣川之上。
高毋近旱
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
而溝防省。
因天材,
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規矩,
道路不必中準繩。
右立國。
無為者帝,
為而無以為者王,
為而不貴者霸。
不自以為所貴,
則君道也;
貴而不過度,
則臣道也。
右大數。
地者
政之本也,
朝者
義之理也,
市者
貨之準也,
黃金者
用之量也,
諸侯之地
千乘之國者
器之制也。
五者其理可知也,
為之有道。
地者政之本也,
是故地可以正政也。
地不平均和調,
則政不可正也。
政不正
則事不可理也。
春秋冬夏,
陰陽之推移也;
時之短長,
陰陽之利用也;
日夜之易,
陰陽之化也。
然則陰陽正矣,
雖不正,
有餘不可損,
不足不可益也。
天也,莫之能損益也。
然則可以正政者,地也。
故不可不正也。
正地者,
其實必正。
長亦正,
短亦正,
小亦正,
大亦正,
長短大小大盡正。
正不正
則官不理,
官不理
則事不治,
事不治
則貨不多。
是故何以知貨之多也?
曰
事治;
何以知事之治也?
曰
貨多。
貨多事治,
則所求於天下者寡矣。
為之有道。
右陰陽。
朝者
義之理也。
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
民不怨
則不亂,
然后義可理。
不正
則不可以
理也。
故一國之人
不可以皆貴,
皆貴
則事不成而國不利也。
為事之不成
國之不利也,
使無貴者
則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辨於爵列之尊卑,
則知先後之序、
貴賤之義矣。
為之有道。
右爵位。
市者
貨之準也。
是故百貨賤
則百利不得,
百利不得
則百事治,
百事治
則百用節矣。
是故事者生於慮,
成於務,
失於傲。
不慮則不生,
不務則不成,
不傲則不失。
故曰,
市者可以知治亂,
可以知多寡,
而不能為多寡。
為之有道。
右務市事。
黃金者
用之量也。
辨於黃金之理
則知侈儉,
知侈儉
則百用節矣。
故儉則傷事,
侈則傷貨。
儉則金賤,
金賤則事不成,
故傷事。
侈則金貴,
金貴則貨賤,
故傷貨。
貨盡而後知不足,
是不知量也;
事已
而後知貨之有餘,
是不知節也。
不知量,
不知節,不可。
謂之有道。
天下乘馬服牛,
而任之輕重有制。
有壹宿之行,
道之遠近有數矣。
是知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
所以知地之小大也,
所以知任之輕重也。
重而後損之,
是不知任也;
輕而後益之,
是不知器也。
不知任,不知器,不可。
為之有道。
地之不可食者,
山之無木者,
百而當一。
涸澤,
百而當一。
地之無草木者,
百而當一。
楚棘雜處,
民不得入焉,
百而當一。
藪,
鎌纆得入焉,
九而當一。
蔓山,
其木可以為材,
可以為軸,
斤斧得入焉,
九而當一。
汎山,
其木可以為棺,
可以為車,
斤斧得入焉,
十而當一。
流水,
網罟得入焉,
五而當一。
林,
其木可以為棺,
可以為車,
斤斧得入焉,
五而當一。
澤,
網罟得入焉,
五而當一。
命之曰:地均
以實數。
方六里
命之曰暴,
五暴命之曰部,
五部命之曰聚。
聚者有市,
無市則民乏。
五聚命之曰某鄉,
四鄉命之曰方。
官制也。
官成而立邑:
五家而伍,
十家而連,
五連而暴,
五暴而長,
命之曰某鄉;
四鄉命之曰都。
邑制也。
邑成而制事:
四聚為一離,
五離為一制,
五制為一田,
二田為一夫,
三夫為一家。
事制也。
事成而制器:
方六里
為一乘之地也。
一乘者,
四馬也。
一馬,其甲七,
其蔽五;
一乘,
其甲二十有八,
其蔽二十,
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器制也。
方六里,
一乘之地也;
方一里,
九夫之田也。
黃金一鎰,
百乘一宿之盡也。
無金則用其絹,
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
無絹則用其布,
絟暴布百兩當一鎰。
一鎰之金,
食百乘之一宿。
則所布之地
六步一㪷,
命之曰中歲。
有市,無市
則民乏矣。
方六里
名之曰社,
有邑焉,
名之曰央。
亦關市之賦。
黃金百鎰為一篋,
其貨一穀籠為十篋,
其商苟在市者三十人,
其正月、十二月,
黃金一鎰。
命之曰正。
分春曰書比,
立夏曰月程,
秋曰大稽;
與民數得亡。
三歲脩封,
五歲脩界,
十歲更制,
經正也。
一仞見水不大潦,
五尺見水不大旱。
一仞見水輕征,
十分去一,二則去二,三
則去三,四則去四,
五則去半,
比之於山。
五尺見水,
十分去一,
四則去二,
三則去三,
二則去四,
尺而見水,
比之於澤。
距國門以外,
窮四竟之內,
丈夫二犂,
童五尺一犂,
以為三日之功。
正月
令農始作,
服于公田農耕。
及雪釋,
耕始焉,
芸卒焉。
士,聞見、博
學、意察,
而不為君臣者,
與功而不與分焉。
賈,知賈之貴賤,
日至於市,
而不為官賈者,
與功而不與分焉。
工,治容貌功能,
日至於市,
而不為官工者,
與功而不與分焉。
不可使而為工,
則視貸離之實,而出夫粟。
是故智者知之,
愚者不知,
不可以教民;
巧者能之,
拙者不能,
不可以教民。
非一令而民服之也,
不可以為大善;
非夫人能之也,
不可以為大功。
是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
非誠工不得食于工,
非誠農不得食于農,
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是故官虛而莫敢為之請,
君有珍車珍甲而莫之敢有,
君舉事
臣不敢誣其所不能。
君知臣,
臣亦知君知己也。
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誠以來。
道曰:
均地分力,
使民知時也。
民乃知時日之蚤晏,
日月之不足,
飢寒之至于身也。
是故夜寢蚤起,
父子兄弟
不忘其功,
為而不倦,
民不憚勞苦。
故不均之為惡也,
地利不可竭,
民力不可殫。
不告之以時
而民不知,
不道之以事
而民不為。
與之分貨,
則民知得正矣;
審其分,
則民盡力矣。
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右士農工商。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
善分民也。
聖人不能分民,
則猶百姓也。
於己不足,
安得名聖?
是故有事則用,
無事則歸之於民,
唯聖人為善託業於民。
民之生也,
辟則惠,
閉則類。
上為一,
下為二。
右聖人。
時之處事精矣,
不可藏而舍也。
故曰,
今日不為,
明日亡貨。
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
右失時。
上地方八十里,
萬室之國一,
千室之都四。
中地方百里,
萬室之國一,
千室之都四。
下地方百二十里,
萬室之國一,
千室之都四。
以上地方八十里
與下地方百二十里,
通於中地方百里。
右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