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c0001 管子-周-管仲 (tls)




2 管子卷第二



2.1七法第六經言六。


言是而不能立,
言非而不能廢,
有功而不能賞,
有罪而不能誅,
若是而能治民者,
未之有也。


是必立,
非必廢,
有功必賞,
有罪必誅,
若是安治矣?
未也。
是何也?

形勢器械未具,
猶之不治也。


形勢器械具,四者備,
治矣。
不能治其民,
而能彊其兵者,
未之有也。
能治其民矣,
而不明于為兵之數,
猶之不可。


不能彊其兵,
而能必勝敵國者,
未之有也。
能彊其兵,
而不明于勝敵國之理,
猶之不勝也。


兵不必勝敵國,
而能正天下者,
未之有也。


兵必勝敵國矣,
而不明正天下之分,
猶之不可。
故曰:
治民有器,
為兵有數,
勝敵國有理,
正天下有分。


則、
象、
法、
化、
決塞、
心術、
計數:


根天地之氣、
寒暑之和、
水土之性,
人民鳥獸草木之生,
物雖甚多,
皆有均焉,
而未嘗變也,
謂之「則」。


義也、
名也、
時也、
似也、
類也、
比也、
狀也,
謂之「象」。


尺寸也、
繩墨也、
規矩也、
衡石也、
斗斛也、
角量也,
謂之「法」。


漸也、
順也、
靡也、
久也、
服也、
習也,
謂之「化」。


予奪也、
險易也、
利害也、
難易也、
開閉也、
殺生也,
謂之「決塞」。


實也、
誠也、
厚也、
施也、
度也、
恕也,
謂之「心術」。


剛柔也、
輕重也、
大小也、
實虛也、
遠近也、
多少也,
謂之「計數」。


不明於則,
而欲錯儀畫
制,
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
㨱竿而欲定其末。
不明於象,
而欲論材審用,
猶絕長以為短,
續短以為長。


不明於法,
而欲治民一眾,
猶左書而右息之。
不明於化,
而欲變俗易教,
猶朝揉輪而夕欲乘車。
不明於決塞,
而欲歐眾移民,
猶使水逆流。


不明於心術,
而欲行令於人,
猶倍招而必射之。
不明於計數,
而欲舉大事,
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


故曰:
錯儀畫制,
不知則不可;


論材審用,
不知象不可;
治民一眾,
不知法不可;
變俗易教,
不知化不可;
敺眾移民,
不知決塞不可;
布令必行,
不知心術不可;


舉事必成,
不知計數不可。
右七法。


百匿傷上威,
姦吏傷官法,
姦民傷俗教,
賊盜傷國眾。
威傷
則重在下,
法傷
則貨上流,


教傷
則從令者不輯,
眾傷
則百姓不安其居。
重在下
則令不行,


貨上流
則官德毀,
從令者不輯
則百事無功,
百姓不安其居
則輕民處而重民散。
輕民處,
重民散,
則地不辟;


地不辟
則六畜不育;
六畜不育
則國貧而用不足;
國貧而用不足,
則兵弱而士不厲;
兵弱而士不厲,
則戰不勝而守不固;
戰不勝而守不固,
則國不安矣。


故曰:
常令不審,
則百匿勝;
官爵不審,
則姦吏勝;
符籍不審,
則姦民勝;
刑法不審,
則盜賊勝。


國之四經敗,
人君泄,見危。
人君泄,
則言實之士不進;
言實之士不進,
則國之情偽不竭于上。


世主所貴者,寶也;
所親者,戚也;
所愛者,民也;
所重者,爵祿也。


明君則不然。
致所貴,
非寶也;
致所親,
非戚也;
致所愛,
非民也;
致所重,
非爵祿也。
故不為重寶虧其命,


故曰:
「令貴於寶。
不為愛親危其社稷,
故曰:
「社稷親
於戚。不為愛人枉其法,
故曰:
「法愛於人。


不為重祿爵分其威,
故曰:
「威重於爵祿。
不通此四者,
則反於無有。
故曰:
治人如治水潦,
養人如養六畜,
用人如用草木。


居身論道行理,
則群臣服教,
百吏嚴斷,
莫敢開私焉。


論功計勞,
未嘗失法律也。


便辟、
左右、
大族、
尊貴、
大臣,
不得增其功焉。
䟽遠、
卑賤、
隱不知之人,
不忘其勞。


故有罪者不怨上,
受賞者無貪心,
則列陳之士,
皆輕其死而安難,
以要上事;
為兵之極也。
右(百匿)四傷。


為兵之數:
存乎聚財,
而財無敵;
存乎論工,
而工無敵;
存乎制器,
而器無敵;
存乎選士,
而士無敵;


存乎政教,
而政教無敵;
存乎服習,
而服習無敵;
存乎徧知天下,
而徧知天下無敵;
存乎明於機數,
而明於機數無敵;


故兵未出境,
而無敵者八。
是以欲正天下,
財不蓋天下,
不能正天下;


財蓋天下,
而工不蓋天下,
不能正天下;
工蓋天下,
而器不蓋天下,
不能正天下;


器蓋天下,
而士不蓋天下,
不能正天下;
士蓋天下,
而教不蓋天下,
不能正天下;


教蓋天下,
而習不蓋天下,
不能正天下;
習蓋天下,
而不徧知天下,
不能正天下;
徧知天下,
而不明於機數,
不能正天下。


故明於機數者,
用兵之勢也。
大者時也,
小者計也。


王道非廢也,
而天下莫敢窺者,
王者之正也。
衡庫者,
天子之禮也。
是故器成卒選,
則士知勝矣。
徧知天下,
審御機數,
則獨行而無敵矣。


所愛之國,
而獨利之;
所惡之國,
而獨害之,
則令行禁止。
是以聖王貴之。


勝一而服百
則天下畏之矣,
立少而觀多
則天下懷之矣,
罰有罪、
賞有功
則天下從之矣。


故聚天下之精財,
論百工之銳器;
春秋角試
以練,
精銳為右。
成器不課不用,
不試不臧。


收天下之豪傑,
有天下之駿雄。
故舉之如飛鳥,
動之如雷電,
發之如風雨,
莫當其前,
莫害其後,
獨出獨入,
莫敢禁圉。


成功立事,
必順於理義。
故不理不勝天下,
不義不勝人。
故賢知之君,
必立於勝地,
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
右為兵之數。


若夫曲制時舉,
不失天時,
毋壙地利。
其數多少,
其要必出於計。
故凡攻伐之為道也,
計必先定于內,
然後兵出乎境。


計未定於內
而兵出乎境,
是則戰之自敗,
攻之自毀也。
是故張軍而不能戰,
圍邑而不能攻,
得地而不能實,
三者見一焉,
則可破毀也。


故不明于敵人之政,
不能加也;
不明于敵人之情,
不可約也;
不明于敵人之將,
不先軍也;
不明于敵人之士,
不先陣也。


是故以眾擊寡,
以治擊亂,
以富擊貧,
以能擊不能,
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
故十戰十勝,
百戰百勝。


故事無備,
兵無主,
則不蚤知;
野不辟,
地無吏,
則無蓄積;
官無常,
下怨上,
而器械不功;


朝無政,
則賞罰不明;
賞罰不明,
則民幸生。


故蚤知敵則獨行,
有蓄積
則久而不匱,
器械功
則伐而不費,
賞罰明
則民不幸
生,
民不幸
生,
則勇士勸矣。


故兵也者,
審於地啚,
謀于日
官,量蓄積,
齊勇士,
徧知天下,
審御機數,
兵主之事也。


有風雨之行,
故能不遠道里矣。
有飛鳥之舉,
故能不險山河矣。
有雷電之戰,
故能獨行而無敵矣。
有水旱之功,
故能攻國救邑矣。


有金城之守,
故能定宗廟、
育男女矣。
有一體之治,
故能出號令、
明憲法矣。
風雨之行者,
速也。
飛鳥之舉者,
輕也。


雷電之戰者,
士不齊也。
水旱之功者,
野不收、
耕不穫也。
金城之守者,
用貨財,
設耳目也。


一體之治者,
去奇說,
禁雕俗也。
不遠道里,
故能威絕域之民。
不險山河,
故能服恃固之國。


獨行無敵,
故令行而禁止。
故攻國救邑,
不恃權與之國,
故所指必聽。
定宗廟,
育男女,
天下莫之能傷,
然后可以有國。


制儀法,
出号令,
莫不嚮應,
然后可以治民一眾矣。


2.2版法第七經言七。


凡將立事,
正彼天植,

BFJ [[mandoku:KR3c0002:021-3b08][021-3b08]]


版法者,
法天地之位,
象四時之行,
以治天下。
四時之行,
有寒有暑,
聖人法之,
故有文有武。


天地之位,
有前有後,
有左有右,
聖人法之,
以建經紀。
春生於左,
秋殺於右,
夏長於前,
冬藏於後。


生長之事,
文也;
收藏之事,
武也;
是故文事在左,
武事在右,


聖人法之。
以行法令,
以治事理。
凡法事者,
操持不可以不正;
操持不正,
則聽治不公;
聽治不公,
則治不盡理。
事不盡應;


治不盡理,
則疏遠微賤者無所告𧪜,
事不盡應,
則功利不盡舉;
功利不盡舉,
則國貧疏遠。
微賤者無所告𧪜則下饒;
故曰:
「凡將立事,
正彼天植」;


天植者,
心也;
天植正,
則不私近親,
不孽疏遠;


不私近親,
不孽疏遠,
則無遺利,
無隱治;
無遺利,
無隱治,
則事無不舉,
物無遺者。


風雨無違,
遠近高下,
各得其嗣。

BFJ [[mandoku:KR3c0002:021-4b03][021-4b03]]


欲見天心,
明以風雨,
故曰:
「風雨無違,
遠近高下,
各得其嗣。」


三經既飭,
君乃有國。

BFJ [[mandoku:KR3c0002:021-4b04][021-4b04]]


萬物尊天,
而貴風雨,
所以尊天者,
為其莫不受命焉也。


所以貴風雨者,
為其莫不待風而動,
待雨而濡也,
若使萬物釋天而更有所受命,
釋風而更有所仰動,
釋雨而更有所仰濡,
則無為尊天而貴風雨矣;


今人君之所尊安者,
為其威立而令行也;
其所以能立威行令者,
為其威利之操莫不在君也;
若使威利之操不專在君,
而有所分散,
則君日益輕,
而威利日衰,
侵暴之道也。


故曰:
「三經既飭,
君乃有國。」


喜無以賞,
怒無以殺。
喜以賞,
怒以殺,
怨乃起,
令乃廢。
驟令不行,
民心乃外。
外之有徒,
禍乃始牙。


眾之所忿,
置不能圖。

BFJ [[mandoku:KR3c0002:021-5a04][021-5a04]]


乘夏方長,
審治刑賞,
必明經紀。
陳義設法,
斷事以理。
虛氣平心,
乃去怒喜。


若倍法棄令,
而行怒喜,
禍亂乃生,
上位乃殆;
故曰:
「喜無以賞,
怒無以殺;」


喜以賞,
怒以殺,
怨乃起,
令乃廢。
驟令而不行,
民心乃外;
外之有徒,
禍乃始牙。
眾之所忿,
寡不能圖。


舉所美
必觀其所終,
廢所惡
必計其所窮。


BFJ [[mandoku:KR3c0002:021-5b01][021-5b01]]


冬既閉藏,
百事盡止,
往事畢登,
來事未起。
方冬無事,
慎觀終始,
審察事理。


事有先易而後難者,
有始不足見而終不可及者,
此常利之所以不舉,
事之所以困者也。
事之先易者,
人輕行之;
人輕行之,
則必困難成之事。


始不足見者,
人輕棄之,
人輕棄之,
則必失不可及之功。
夫數困難成之事,
而時失不可及之功,
衰耗之道也。


是故,
明君審察事理,
慎觀終始,
為必知其所成,
成必知其所用,
用必知其所利害;
為而不知所成,
成而不知所用,
用而不知所利害,
謂之妄舉;


妄舉者,
其事不成,
其功不立;
故曰:
「舉所美,
必觀其所終。
廢所惡,
必計其所窮。」


慶勉敦敬以顯之,
祿富有功以勸之,
爵貴有名以休之。


BFJ [[mandoku:KR3c0002:021-6a03][021-6a03]]


凡人君者,
欲民之有禮義也;
夫民無禮義,
則上下亂而貴賤爭;
故曰:
「慶勉敦敬以顯之,
富祿有功以勸之,
爵貴有名以休之,」


兼愛無遺,
是謂君心。
必先順教,
萬民鄉風,
旦暮利之,
眾乃勝任。


BFJ [[mandoku:KR3c0002:021-6a06][021-6a06]]


凡人君者,
欲眾之親上鄉意也,
欲其從事之勝任也,
而眾者不愛,
則不親;
不親,
則不明。


不教順,
則不鄉意;
是故明君兼愛以親之,
明教順以道之,
便其勢,
利其備,
愛其力,
而勿奪其時以利之;


如此,
則眾親上鄉意,
從事勝任矣;
故曰:
「兼愛無遺」,
是謂君心必先順教,
萬民鄉風。
旦暮利之,
眾乃勝任。


取人以己,
成事以質。

BFJ [[mandoku:KR3c0002:021-6b04][021-6b04]]


治之本二:
一曰人,
二曰事,
人欲必用,
事欲必工。
人有逆順,
事有稱量。


人心逆,
則人不用。
事失稱量,
則事不工。
事不工則傷,
人不用則怨;
故曰:
「取人以己,
成事以質。」


審用財,
慎施報,
察稱量。
故用財不可以嗇,
用力不可以苦。
用財嗇則費,
用力苦則勞。


BFJ [[mandoku:KR3c0002:021-6b06][021-6b06]]


成事以質者,
用稱量也。
取人以己者,
度恕而行也。
度恕者,
度之於己也。
己之所不安,
勿施於人;


故曰:
審用財,
慎施報,
察稱量。
故用財不可以嗇,
用力不可以苦,
用財嗇則費,
用力苦則勞矣。


民不足,
令乃辱;
民苦殃,
令不行。
施報不得,
禍乃始昌;
禍昌不寤,
民乃自啚。


BFJ [[mandoku:KR3c0002:021-7a02][021-7a02]]


以知其然也
用力苦則事不工事不工
而數復之故曰勞矣用財嗇
則不當人心不當人心


則怨起用財而生怨
故曰費怨起
而不復反衆勞
而不得息
則必有崩弛堵壤之心
故曰民不足令
乃辱民苦殃令不行施報不得禍


乃始昌禍昌
而不悟民乃自圗


正法直度,
罪殺不赦,
殺僇必信,
民畏而懼。
武威既明,
令不再行。


BFJ [[mandoku:KR3c0002:021-7a07][021-7a07]]


凡國無法,
則眾不知所為。
無度,
則事無機。
有法不正,
有度不直,
則治辟,
治辟則國亂;


故曰:
「正法直度,
罪殺不赦。
殺僇必信,
民畏而懼。
武威既明,
令不再行。」


頓卒怠倦以辱之,
罰罪宥
過以懲之,
殺僇犯禁以振之。

BFJ [[mandoku:KR3c0002:021-7b02][021-7b02]]


凡民者莫不惡罰而畏罪,
是以人君嚴教以示之,
明刑罰以致之;
故曰:
「頓卒怠倦以辱之,
罰罪有
過以懲之,
殺僇犯禁以振之。」


植固不動,
倚邪乃恐。
倚革邪化,
令往民移。

BFJ [[mandoku:KR3c0002:021-7b05][021-7b05]]


治國有三器,
亂國有六攻,
明君能勝六攻而立三器,
則國治,
不肖之君不能勝六攻而立三器,
故國不治。


三器者何也?
曰:
「號令也、斧鉞也、祿賞也。」
六攻者何也?
親也、貴也、貨也、色也、
巧佞也、玩好也。


三器之用何也?
曰:
「非號令無以使下,
非斧鉞無以畏眾,
非祿賞無以勸民。」
六攻之敗何也?
曰:
「雖不聽而可以得存,
雖犯禁而可以得免,
雖無功而可以得富;」


夫國有不聽而可以得存者,
則號令不足以使下。
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
則斧鉞不足以畏眾。
有無功而可以得富者,
則祿賞不足以勸民;
號令不足以使下,
斧鉞不足以畏眾,
祿賞不足以勸民,
則人君無以自守也;


然則明君奈何?
明君不為六者變更號令,
不為六者疑錯斧鉞,
不為六者益損祿賞;
故曰:
「植固而不動,
倚邪乃恐。
倚革邪化,
令往民移。」


法天合德,
象法無親。

BFJ [[mandoku:KR3c0002:021-8b02][021-8b02]]


凡人君者,
覆載萬民而兼有之,
燭臨萬族而事使之;
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時為主為質,
以治天下。
天覆而無外也。
其德無所不在;


地載而無棄也,
安固而不動;
故莫不生殖,
聖人法之,
以覆載萬民,
故莫不得其職性,
得其職性;
則莫不為用;


故曰:
「法天合德,
象地無親,」


參於日月,
佐於四時。

BFJ [[mandoku:KR3c0002:021-8b06][021-8b06]]


日月之明無私,
故莫不得光,
聖人法之,
以燭萬民,
故能審察,
則無遺善。
無隱姦。


無遺善,
無隱姦,
則刑賞信必;
刑賞信必,
則善勸而姦止;
故曰:
「參於日月。」


四時之行,
信必而著明,
聖人法之,
以事萬民,
故不失時功,
故曰:
「伍於四時。」


悅在施,有
眾在廢私,

BFJ [[mandoku:KR3c0002:021-9a03][021-9a03]]


凡眾者,
愛之則親,
利之則至,
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
明愛以親之;
徒利而不愛,
則眾至而不親;


徒愛而不利,
則眾親而不至;
愛施俱行,
則說君臣,
說朋友、說兄弟、說父子,
愛施所設,
四固不能守;
故曰:
「說在愛施。」


凡君所以有眾者,
愛施之德也,
愛有所移,
利有所并,
則不能盡有;
故曰:
「有眾在廢私。」


召遠在修近,

BFJ [[mandoku:KR3c0002:021-9b02][021-9b02]]


愛施之德,
雖行而無私,
內行不修,
則不能朝遠方之君;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
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
飾男女之別,
別疏數之差,
使君德臣忠,
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
禮義章明,


如此,
則近者親之,
遠者歸之,
故曰:
「召遠在修近,」


閉禍在除怨。

BFJ [[mandoku:KR3c0002:021-9b06][021-9b06]]


閉禍在除怨
非有怨乃除之所事之地
常無怨也凡禍
亂之所生
生於怨咎
怨咎
所生生於


非理是以明君之事衆也必經使之
必道施報
必當出言
必得刑罰
必理
如此則衆
無欝怨之心
無憾恨之意


如此
則禍亂不生
上位不殆故曰閉禍在除怨也


備長在乎任賢,

BFJ [[mandoku:KR3c0002:021-10a03][021-10a03]]


凡人君所以尊安者,
賢佐也;
佐賢,
則君尊國安民治;
無佐,
則君卑國危民亂;
故曰:
「備長存乎任賢。」


高安在乎同利。

BFJ [[mandoku:KR3c0002:021-10a05][021-10a05]]


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
是故與天下同利者,
天下持之。
擅天下之利者,
天下謀之。
天下所謀,
雖立必隳。
天下所持,
雖高不危。
故曰:
「安高在乎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