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c0001 管子-周-管仲 (tls)




18 管子卷第十八



18.1入國第五十四雜篇五。


入國四旬,五
行九惠之教。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養疾,
五曰合獨,


六曰問病,
七曰通窮,
八曰振困,
九曰接絕。


所謂老老者,
凡國、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
一子無征,
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
二子無征,
月有饋肉;
九十以上,
盡家無征,
日有酒肉。


死,
上共棺椁。
勸子弟:精膳食,
問所欲,
求所嗜。
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
凡國、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
子有幼弱不勝養為累者,


有三幼者
無婦征,
四幼者盡家無征,
五幼又予之葆,
受二人之食,
能事而后止。
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
凡國、都皆有掌孤,
士民死,
子孤幼,
無父母所養,
不能自生者,
屬之其鄉黨、
知識、故人。


養一孤者
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
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
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
必知其食飲飢寒
身之膌胜而哀憐之。
此之謂恤孤。


所謂養疾者,
凡國、都皆有掌養疾,
聾、盲、喑、啞、跛躄、徧枯、握遞,
不耐自生者,
上收而養之

官,而衣食之。
殊身而后止。
此之謂養疾。


所謂合獨者,
凡國、都皆有掌媒,
丈夫無妻曰鰥,
婦人無夫曰寡,
取鰥寡而合和之,
予田宅而家室之,
三年然后事之。
此之謂合獨。


所謂問病者,
凡國、都皆有掌病,
士人有病者,
掌病以上令問之,
九十以上,
日一問;
八十已上,
二日一問;
七十以上,
三日一問;


眾庶五日一問。
疾甚者,以告
上,身問之。
掌病行於國中,
以問病為事。
此之謂問病。


所謂通窮者,
凡國、都皆有通窮,
若有窮夫婦無居處,
窮賓客絕糧食,
居其鄉黨
以聞者有賞,
不以聞者有罰。
此之謂通窮。


所謂振困者,
歲凶,庸
人訾厲,
多死喪;
弛刑罰,
赦有罪,
散倉粟以食之。
此之謂振困。


所謂接絕者,
士民死上事、
死戰事,
使其知識、故人
受資於上
而祠之。
此之謂接絕也。



18.2九守第五十五雜篇六。


安徐而靜,
柔節先定,
虛心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目貴明,
耳貴聰,
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
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
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
則無不知也。
輻湊並進,
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聽之術,曰:
勿望而距,
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
距之則𨳲塞。
高山,仰之
不可極也;


深淵,度之
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
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用賞者貴誠,
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莫不闇化矣。
誠,暢乎天地,
通於神明,
兄姦偽也?
右主賞。


一曰天之,
二曰地之,
三曰人之。
四方上下,左右前後,
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不為九竅,
九竅治;
君不為五官,
五官治。
為善者,
君予之賞;
為非者,
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
因而予之,
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
故能掌之。
因之循理,
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
則群臣下亂。
寂乎其無端也。
外內不通,
安知所怨?
關閉不開,
善否無原。
右主周。


一曰長目,
二曰飛耳,
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
隱微之中,
曰動姦。
姦動則變更矣。
右主參。


循名而督實,
按實而定名。
名實相生,
反相為情。
名實當則治,
不當則亂。


名生於實,
實生於德,
德生於理,
理生於智,
智生於當。
右督名。



18.3桓公問第五十六雜篇七。


齊桓公問管子曰:
「吾念有而勿失,
得而勿亡,
為之有道乎?」
對曰:
「勿創勿作,
時至而隨。
毋以私好惡害公正。
察民所惡,以自為戒。


黃帝立明臺之議者,
上觀於賢也;
堯有衢室之問者,
下聽於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建鼓於朝,
而備訊也;
湯有總街之庭,
以觀人誹也;
武王有靈臺之復,
而賢者進也。
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者也。」


桓公曰:
「吾欲效而為之,
其名云何?」
對曰:
「名曰嘖室之議。
曰:法𥳑而易行,
刑審而不犯,
事約而易從,
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過,
謂之正士,
內於嘖室之議。
有司執事者咸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
此嘖室之事也,
請以東郭牙為之。
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
桓公曰:
「善。」



18.4度地第五十七雜篇八。


昔者,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為國者,
其何如而可?」
管仲對曰:
「夷吾之所聞,
能為霸王者,
蓋天下聖人也。


故聖人之處國者,
必於不傾之地,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鄉山,左右
經水若澤,
內為落渠之寫,
因大川而注焉。


地乃以其天材、之所生,
利養其人,以育六畜。
天子之人,
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別制斷之,
州者謂之術,
不滿術者謂之里。
故百家為里,
里十為術,
術十為州,
州十為都,
都十為霸國。


不如霸國者,國也。
以奉天子,
天子有萬諸侯也,
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處,
此謂因天之材,
歸地之利。


內為之城,
城外為之郭,
郭外為之土閬:
地高則溝之,
下則堤之。
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
上相穡著者,
所以為固也。


歲脩增而毋已,
時脩增而無已,
福及孫子,
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
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盡忠於君,
君體有之以臨天下,
故能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
則臣之義也。


故善為國者,
必先除其五害,
人乃終身無患害而孝慈焉。」


桓公曰:
「願聞五害之說。」
管仲對曰:
「水,
一害也;
旱,
一害也;
風霧雹霜,
一害也;


厲,
一害也;
蟲,
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
水最為大。
五害已除,
人乃可治。」


桓公曰:
「願聞水害。」
管仲對曰:
「水有大小,
又有遠近。
水之出於山,而流入於海者,
命曰經水;
水別於他水,
入於大水及海者,
命曰枝水;


山之溝,
一有水
一毋水者,
命曰谷水;
水之出於地,流
於大水及海者,
命曰川水;
出地而不流者,
命曰淵冰。


此五水者,
因其利而往之可也,
因而扼之可也,
而不久
常有危殆矣。」
桓公曰:
「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


管仲對曰:
「可。
夫水之性,
以高走下
則疾,
至於𣿖石;
而下向高,
即留而不行。


故高其上,領瓴之,
尺有十分之三,
里滿四十九者,
水可走也。
乃迂其道而遠之,
以勢行之。


水之性,
行至曲
必留退,
滿則後推前,
地下則平行,
地高即控,
杜曲則擣毀。
杜曲激則躍,


躍則倚,
倚則環,
環則中,
中則涵,
涵則塞,
塞則移,
移則控,
控則水妄行,


水妄行則傷人,
傷人則困,
困則輕法,
輕法則難治,
難治則不孝,
不孝則不臣矣。


故五害之屬,
傷殺之類,
禍福同矣。
知備此五者,
人君天地矣。」


桓公曰:
「請問備五害之道?」
管子對曰:
「除五害,
以水為始。
請為置水官,
令習水者為吏:
大夫、大夫佐各一人,
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
使為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
城郭、
堤川、
溝池、
官府、
寺舍及州中,當繕治者,
給卒財足。


令曰:
常以秋歲末之時,
閱其民,
案家人
比地,
定什伍口數,
別男女大小


其不為用者
輒免之,
有錮病不可作者
疾之,
可省作者
半事之。
并行以定甲士,
當被兵之數,
上其都。


都以臨下,
視有餘不足之處,
輒下水官。
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
與三老、
里有司、
伍長
行里,


因父母案行。
閱具備水之器,
以冬無事之時。
籠、臿、板、築,各什六,
土車什一,
雨軬什二。
食器兩具,
人有之,
錮藏里中,
以給喪器。


後常令水官吏
與都匠,因三老、
里有司、
伍長
案行之。
出常以朔日始,閱具之,
取完堅,
補弊久,
去苦惡。


常以冬少事之時,
令甲士以更次益薪,
積之水旁。
州大夫將之,
唯毋後時。


其積薪也,
以事之已;
其作土也,
以事未起。
天地和調,
日有長久。
以此觀之,
其利百倍。


故常以毋事具器,
有事用之,
水常可制,
而使毋敗。
此謂素有備而豫具者也。」


桓公曰:
「當何時作之?」
管子曰:
「春三月,
天地乾燥,
水糾列之時也。
山川涸落,
天氣下,
地氣上,
萬物交通。
故事已,
新事未起,
草木荑生可食。
寒暑調,
日夜分,
分之後,
夜日益短,
晝日益長。
利以作土功之事,
土乃益剛。
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
大其下,
小其上,
隨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
必為之囊。
大者為之堤,
小者為之防。
夾水四週,
禾稼不傷。


歲埤增之,
樹以荊棘,
以固其地。
雜之以柏楊,
以備決水。
民得其饒,
是謂流膏。
令下貧守之,
往往而為界,
可以毋敗。


當夏三月,
天地氣壯,
大暑至,
萬物榮華,
利以疾𧂭
殺草薉,


使令不欲擾,
命曰不長。
不利作土功之事,
放農焉,
利皆耗十分之五,
土功不成。


當秋三月,
山川百泉踊,
大寒起,
萬物實熟。


利以填塞空郄,
繕邊城,
塗郭術,
平度量,
正權衡,
虛牢獄,
實廥倉,
君修樂,
與神明相望。
凡一年之事畢矣,


舉有功,
賞賢,
罰有罪,
遷有司之吏而第之。
不利作土功之事,
利耗什分之七,
土剛不立。


晝日益短,
而夜日益長,
利以作室,
不利以作堂。
四時以得,
四害皆服。」


桓公曰:
「寡人悖,
不知四害之服
奈何?」
管仲對曰:
「冬作土功,
發地藏,
則夏多暴雨,
秋霖不止。


春不收枯骨朽脊,
伐枯木而去之,
則夏旱至矣。
夏有大露原煙,
噎下百草,
人采食之
傷人。
人多疾病而不止,
民乃恐殆。


君令五官之吏,與三老、
里有司、
伍長
行里順之,
令之家起火為溫,
其田及宮中皆蓋井,
毋令毒下
及食器,將飲傷人。
有下蟲傷禾稼。


凡天菑害之下也,
君子謹避之,
故不八九死也。
大寒、大暑、
大風、大雨,
其至不時者,
此謂四刑。


或遇以死,
或遇以生,
君子避之,
是亦傷人。


故吏者所以教順也,
三老、
里有司、
伍長者,
所以為率也。
五者已具,
民無願者,
願其畢也。


故常以冬日順三老、
里有司、
伍長,
以冬賞罰,
使各應其賞而服其罰。
五者不可害,
則君之法犯矣。
此示民而易見,
故民不比也。」


桓公曰:
「凡一年之中十二月,
作土功,
有時則為之,
非其時而敗,
將何以待之?」


管仲對曰:
「常令水官之吏,
冬時行堤防,
可治者
章而上之都。
都以春少事作之。
已作之後,
常案行。
堤有毀作,


大雨,
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
以徒隸給。
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
衝水,可据者据之。


終歲以毋敗為故。
此謂備之常時,
禍何從來?
所以然者,
濁水蒙壤,自塞而行者,
江河之謂也。


歲高其堤,
所以不沒也。
春冬取土於中,
秋夏取土於外,
濁水入之
不能為敗。」


桓公曰:
「善。
仲父之語寡人畢矣,
然則寡人何事乎哉?
亟為寡人教側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