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管子卷第十
10.1戒第二十六內言九。
公將東游,
問於管仲曰:
「我游猶東由轉斛,
南至琅邪。
司馬曰,
「亦先王之游已。
何謂也?」
管仲對曰:
「先王之游也,
春出,
原農事之不本者,
謂之游;
秋出,
補人之不足者,
謂之夕。
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
謂之亡;
從樂而不反者,
謂之荒。
先王有游夕之業於人,
無荒亡之行於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
「寶法也!」
管仲復於桓公曰:
「無翼而飛者,聲也;
無根而固者,情也;
無立而貴者,生也。
公亦固情謹聲,
以嚴尊生,
此謂道之榮。」
桓公退,
再拜:
「請若此言。」
管仲復於桓公曰:
「任之重者莫如身,
塗之畏者莫如口,
期而遠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
唯君子乃能矣。」
桓公退,
再拜之曰:
「夫子數以此言者教寡人。」
管仲對曰:
「滋味動靜,
生之養也;
好惡、喜怒、哀樂,
生之變也;
聰明當物,
生之德也。
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
御正六氣之變,
禁止聲色之淫,
邪行亡乎體,
違言不存口,
靜然定生,
聖也。
仁從中出,
義從外作。
仁故不以天下為利,
義故不以天下為名。
仁故不代王,
義故七十而致政。
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
尊道而賤物。
道德當身,
故不以物惑。
是故
身在草茅之中,
而無懾意;
南面聽天下,
而無驕色。
如此
而后可以為天下王。
所以謂德者
不動而疾,
不相告而知,
不為而成,
不召而至,
是德也。
故天不動,
四時云,下
而萬物化;
君不動,
政令陳,下
而萬功成;
心不動,
四枝耳目使,
而萬物情。
寡交多親,
謂之知人。
寡事成功,
謂之知用。
聞一言以貫萬物,
謂之知道。
多言而不當,
不如其寡也;
博學而不自反,
必有邪。
孝弟者,
仁之祖也;
忠信者,
交之度也。
內不考孝弟,
外不正忠信,
澤其四經而誦學者,
是亡其身者也。」
桓公明日弋在廩,
管仲、隰朋朝。
公望二子,
弛弓脫釬
而迎之曰:
「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
而不失其時,
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於天下乎?
今孤之不得意於天下,
非皆二子之憂也?」
桓公再言,
二子不對。
桓公曰:
「孤既言矣,
二子何不對乎?」
管仲對曰:
「今夫人患勞,
而上使不時;
人患飢,
而上重斂焉;
人患死,
而上急刑焉。
如此
而又近有色
而遠有德,
雖鴻鵠之有翼,
濟大水之有舟楫也,
其將若君何?」
桓公蹴然逡遁。
管仲曰:
「昔先王之理人也,
蓋人有患勞
而上使之以時,
則人不患勞也;
人患飢
而上薄斂焉,
則人不患飢矣;
人患死
而上寬刑焉,
則人不患死矣。
如此
而近有德
而遠有色,
則四封之內
視君其猶父母邪!
四方之外
歸君其猶流水乎!」
公輟射,援綏而乘。
自御,
管仲為左,
隰朋參乘。
齊三日,
進二子於祖宮,
再拜頓首曰:
「孤之聞二子之言也,
耳加聰而視加明,
於孤不敢獨聽之,
薦之先祖。」
管仲、隰朋再拜頓首曰:
「如君之王也,
此非臣之言也,
君之教也。」
於是管仲與桓公盟誓為令曰:
「老弱勿刑,
參宥而后弊,
關幾而不正,
市正而不布。
山林梁澤,
以時禁發
而不正也。」
草封澤鹽者之歸之也,
譬若市人。
三年教人,
四年選賢以為長,
五年始興車踐乘。
遂南伐楚,
傅施城。
北伐山戎,
出冬䓗與戎叔,
布之天下。
果三匡天子而九合諸侯。
桓公外舍
而不鼎饋,
中婦諸子謂宮人:
「盍不出從乎?
君將有行。」
宮人皆出從。
公怒曰:
「孰謂我有行者?」
宮人曰:
「賤妾聞之中婦諸子。」
公召中婦諸子曰:
「女焉聞吾有行也?」
對曰:
「妾人聞之,
君外舍而不鼎饋,
非有內憂,
必有外患。
今君外舍而不鼎饋,
君非有內憂也,
妾是以知君之將有行也。」
公曰:
「善,
此非吾所與女及也,
而言乃至焉,
吾是以語女。
吾欲致諸侯而不至,
為之奈何?」
中婦諸子曰:
「自妾之身之不為人持接也,
未嘗得人之布織也,
意者更容不審邪?」
明日,
管仲朝,
公告之。
管仲曰:
「此聖人之言也,
君必行也。」
管仲寢疾,
桓公往問之,曰:
「仲父之疾甚矣,
若不可諱也。
不幸而不起此疾,
彼政我將安移之?」
管仲未對。
桓公曰:
「鮑叔之為人何如?」
管仲對曰:
「鮑叔,君子也。
千乘之國,
不以其道
予之,
不受也。
雖然,不可以為政。
其為人也
好善,而惡惡已甚,
見一惡終身不忘。」
桓公曰:
「然則孰可?」
管仲對曰:
「隰朋可。
朋之為人,
好上識而下問。
臣聞之,
以德予人者
謂之仁,
以財予人者
謂之良。
以善勝人者,
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養人者,
未有不服人者也。
於國有所不知政,
於家有所不知事,
必則明乎!
且朋之為人也,
居其家不忘公門,
居公門不忘其家,
事君不二其心,
亦不忘其身。
舉齊國之幣,
握路家五十室,
其人不知也。
大仁也哉,
其朋乎!」
公又問曰:
「不幸而失仲父也,
二三大夫者,
其猶能以國寧乎?」
管仲對曰:
「君請矍已乎?
鮑叔牙之為人也好直,
賓咠無之為人也好善,
甯戚之為人也能事,
孫在之為人也善言。」
公曰:
「此四子者,
其孰能一?人之上也。
寡人并而臣之,
則其不以國寧,
何也?」
對曰:
「鮑叔之為人,好直
而不能以國詘;
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
而不能以國詘;
甯戚之為人,能事
而不能以足息;
孫宿之為人,善言
而不能以信默。
臣聞之,
消息盈虛,
與百姓詘信,
然后能以國寧
勿已者,
朋其可乎?
朋之為人也,
動必量力,
舉必量技。」
言終,
喟然而歎曰:
「天之生朋,
以為夷吾舌也,
其身死,
舌焉得生哉!」
管仲曰:
「夫江、黃之國近於楚,
為臣死乎,
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君不歸,
楚必私之。
私之而不救也,
則不可;
救之,
則亂自此始矣。」
桓公曰:
「諾。」
管仲又言曰:
「東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我
枷而不使也。
今夫易牙,
子之不能愛,
將安能愛君?
君必去之。」
公曰:
「諾。」
管子又言曰:
「北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我
枷而不使也。
今夫豎刁,
其身之不愛,
焉能愛君?
君必去之。」
公曰:
「諾。」
管子又言曰:
「西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我
枷而不使也。
今夫衛公子開方,
去其千乘之太子
而臣事君,
是所願也。得於君者
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君必去之。」
桓公曰:
「諾。」
管子遂卒。
卒十月,
隰朋亦卒。
桓公去易牙、豎刁、衛公子開方。
五味不至,
於是乎復反易牙;
官中亂,
復反豎刁;
利言卑辭不在側,
復反衛公子開方。
桓公內不量力,
外不量交,
而力伐四鄰。
公薨。
六子皆求立。
易牙與衛公子
內與豎刁,
因共殺群吏,
而立公子無虧。
故公死六十七日不斂,
九月不葬。
孝公犇宋,
宋襄公率諸侯以伐齊,
戰于甗,
大敗齊師,
殺公子無虧,
立孝公而還。
襄公立十三年,
桓公立四十二年。
10.2地圖第二十七短語一。
凡兵主者,
必先審知地圖。
轘轅之險,
濫車之水,
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
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
道里之遠近,
城郭之大小,
名邑、廢邑、困殖之地,
必盡知之。
地形之出入相錯者,
盡藏之。
然后可以行軍襲邑,
舉錯知先後,
不失地利,
此地圖之常也。
人之眾寡,
士之精麤,
器之功苦,盡知之,
此乃知形者也。
知形不如知能,
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參具者也。
主明、相知、將能之謂參具。
故將出令發士,
期有日數矣;
宿定所征伐之國,
使群臣、大吏、父兄、便辟左右不能議成敗,
人主之任也。
論功勞,
行賞罰,
不敢蔽賢有私;行
用貨財,供給軍之求索,
使百吏肅敬,
不敢解怠行邪,
以待君之令,
相室之任也。
繕器械,
選練士,
為教服,
連什伍,
徧知天下,
審御機數,
此兵主之事也。
10.3參患第二十八短語二。
凡人主者,
猛毅則伐,
懦弱則殺。
猛毅者何也?
輕誅殺人之謂猛毅。
懦弱者何也?
重誅殺人之謂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輕誅者殺不辜,
而重誅者失有罪。
故上殺不辜,
則道正者不安;
上失有罪,
則行邪者不變。
道正者不安,
則才能之人去亡;
行邪者不變,
則群臣朋黨。
才能之人去亡,
則宜有外難;
群臣朋黨,
則宜有內亂。
故曰猛毅者伐,
懦弱者殺也。
君之所以卑尊,
國之所以安危者,
莫要於兵。
故誅暴國必以兵,
禁辟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
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
不可廢也。
若夫世主則不然,
外不以兵,
而欲誅暴,
則地必虧矣;
內不以刑
而欲禁邪,
則國必亂矣。
故凡用兵之計,
三驚當一至,
三至當一軍,
三軍當一戰。
故一期之師,
十年之蓄積殫;
一戰之費,
累代之功盡。
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
則戰之自敗者也。
攻城圍邑,
主人易子而食之,
析骸而爨之,
則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聖人小征而大匡,
不失天時,
不空地利,
用日維夢,
其數不出於計。
故計必先定而兵出於竟。
計未定而兵出於竟,
則戰之自敗,
攻之自毀者也。
得眾而不得其心,
則與獨行者同實;
兵不完利,
與無操者同實;
甲不堅密,
與俴者同實;
弩不可以及遠,
與短兵同實;
射而不能中,
與無矢者同實;
中而不能入,
與無鏃者同實;
將徒人,
與殘者同實;
短兵待遠矢
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故凡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
論其士、
論其將、
論其主。
故曰
「器濫惡不利者,
以其士予人也;
士不可用者,
以其將予人也;
將不知兵者,
以其主予人也;
主不積務於兵者,
以其國予人也。
故一器成,
往夫具,
而天下無戰心;
二器成,
驚夫具,
而天下無守城;
三器成,
游夫具,
而天下無聚眾。
所謂無戰心者,
知戰必不勝,
故曰無戰心;
所謂無守城者,
知城必拔,
故曰無守城;
所謂無聚眾者,
知眾必散,
故曰無聚眾。
10.4制分第二十九短語三。
凡兵之所以先爭,
聖人賢士
不為愛尊爵,
道術知能
不為愛官職,
巧伎勇力
不為愛重祿,
聰耳明目
不為愛金財。
故伯夷、叔齊
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
其前行多修矣;
武王非於甲子之朝而後勝也,
其前政多善矣。
故小征,千里徧知之。
築堵之墻,
十人之聚,
日五閒之。
大征,
徧知天下。
日五閒之,
散金財
用聰明也。
故善用兵者,
無溝壘而有耳目。
兵不呼儆,
不苟聚,
不妄行,
不強進。
呼儆則敵人戒,
苟聚則眾不用,
妄行則群卒困,
強進則銳士挫。
故凡用兵者,
乘()攻堅則軔,瑕則神。
攻堅則()瑕者堅,
乘()瑕則堅者()瑕。
故堅其堅者,()
瑕其()瑕者。
屠牛坦朝解九牛,
而刀可以莫鐵,
則刃游閒也。
故天道不行,
屈不足從;
人事荒亂,
以十破百;
器備不行,
以半擊倍。
故軍爭者
不行於完城池,
有道者不行於無君。
故莫知其將至也,
至而不可圉;
莫知其將去也,
去而不可止。
敵人雖眾,
不能止待。
治者所道富也,
治而未必富也,
必知富之事,
然後能富。
富者所道強也,
而富未必強也,
必知強之數,
然後能強。
強者所道勝也,
而強未必勝也,
必知勝之理,
然後能勝。
勝者所道制也,
而勝未必制也,
必知制之分,
然後能制。
是故治國有器,
富國有事,
強國有數,
勝國有理,
制天下有分。
10.5君臣上第三十短語四。
為人君者,
修官上之道,
而不言其中;
為人臣者,
比官中之事,
而不言其外。
君道不明,
則受令者疑;
權度不一,
則循義者惑。
民有疑惑貳豫之心
而上不能匡,
則百姓之與閒,
猶揭表而令之止也。
是故能象其道於國家,
加之於百姓,
而足以飾官化下者,
明君也。
能上盡言於主,
下致力於民,
而足以修義從令者,
忠臣也。
上惠其道,
下敦其業,
上下相希,
若望參表,
則邪者可知也。
吏嗇夫任事,
民嗇夫任教。
教在百姓,
論在不撓,
賞在信誠,
體之以君臣,
其誠也
以守戰。
如此,
則民嗇夫之事究矣。
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
論法辟、
衡權、斗斛、
文劾,不以私論,
而以事為正。
如此,
則吏嗇夫之事究矣。
民嗇夫成教,
吏嗇夫成律之後,
則雖有敦愨忠信者
不得善也,
而戲豫怠傲者,
不得敗也。
如此,
則人君之事究矣。
是故為人君者
因其業,
乘其事,
而稽之以度。
有善者,
賞之以列爵之尊,
田地之厚,
而民不慕也。
有過者,
罰之以廢亡之辱,
僇死之刑,
而民不疾也。
殺生不違,
而民莫遺其親者,
此唯上有明法,
而下有常事也。
天有常象,
地有常刑,
人有常禮,
一設而不更,
此謂三常。
兼而一之,
人君之道也;
分而職之,
人臣之事也。
君失其道,
無以有其國,
臣失其事,
無以有其位。
然則上之畜下不妄,
而下之事上不虛矣。
上之畜下不妄,(所出法則制度者)
則出法制度者,
明也;
下之事上不虛,
則循義從令者,審也。
上明下審,
上下同德,
代相序也。
君不失其威,
下不曠其產,
而莫相德也。
是以上之人務德,
而下之人守節,義
禮成形於上,
而善下通於民,
則百姓上歸親於主,
而下盡力於農矣。
故曰:
「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農愚、商工愿,
則上下體,
而外內別也;
民性因,
而三族制也。」
夫為人君者,
廕德於人者也;
為人臣者,
仰生於上者也。
為人上者,
量功而食之以足;
為人臣者,
受任而處之以敬。
布政有均,
民足於產,
則國家豐矣。
以勞授祿,
則民不幸生。
刑罰不頗,
則下無怨心。
名正分明,
則民不惑於道。
道也者,
上之所以導民也。
是故
道德出於君,
制令傅於相,
事業程於官,
百姓之力也,
胥令而動者也。
是故君人也者,
無貴如其言;
人臣也者,
無愛如其力。
言下力上,
而臣主之道畢矣。
是故
主畫之,
相守之;
相畫之,
官守之;
官畫之,
民役之;
則又有符節、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此明公道而滅姦偽之術也。
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
上之道也;
專意一心,
守職而不勞,
下之事也。
為人君者,
下及官中之事,
則有司不任;
為人臣者,
上共專於上,
則人主失威。
是故
有道之君,
正其德以莅民,
而不言智能聰明。
智能聰明者,
下之職也;
所以用智能聰明者,
上之道也。
上之人
明其道,
下之人
守其職,
上下之分不同任,
而復合為一體。
是故
知善,
人君也。
身善,
人役也。
君身善,則不公矣。
人君不公,
常惠於賞,
而不忍於刑,
是國無法也。
治國無法,
則民朋黨而下比,
飾巧以成其私。
法制有常,
則民不散而上合,
竭情以納其忠。
是以不言智能,
而朝事治,國患解,
大臣之任也。
不言於聰明,
而善人舉,
姦偽誅,
視聽者眾也。
是以為人君者,
坐萬物之原,
而官諸生之職者也。
選賢論材,
而待之以法。
舉而得其人,
坐而收,其福
不可勝收也。
官不勝任,
犇走而奉,其敗事
不可勝救也。
而國未嘗乏於勝任之士,
上之明適不足以知之。
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
故曰:
主道得,
賢材遂,
百姓治。
治亂在主而已矣。
故曰:
主身者,
正德之本也;
官治者,
耳目之制也。
身立而民化,
德正而官治。
治官化民,
其要在上。
是故君子不求於民。
是以上及下之事
謂之矯,
下及上之事
謂之勝。
為上而矯,
悖也;
為下而勝,
逆也。
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
有土主民者,失其紀也。
是故
別交正分之謂理,
順理而不失之謂道。
道德定而民有軌矣。
有道之君者,
善明設法
而不以私防者也。
而無道之君,
既已設法,
則舍法而行私者也。
為人上者
釋法而行私,
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
公道不違,
則是私道不違者也。
行公道而託其私焉,
䆮久而不知,
姦心得無積乎?
姦心之積也,
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
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
此其所以然者,
由主德不立,
而國無常法也。
主德不立,
則婦人能食其意;
國無常法,
則大臣敢侵其勢。
大臣假於女之能,
以規主情;
婦人嬖寵,假於男之知,
以援外權。
於是乎外夫人而危太子,
兵亂內作,
以召外寇。
此危君之徵也。
是故
有道之君,
上有五官
以牧其民,
則眾不敢踰軌而行矣;
下有五橫
以揆其官,
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
朝有定度衡儀,
以尊主位,
衣服緷絻,
盡有法度,
則君體法而立矣。
君據法而出令,
有司奉命而行事,
百姓順上而成俗,
著久而為常,
犯俗離教者,
眾共姦之,
則為上者佚矣。
天子出令於天下,
諸侯受令於天子,
大夫受令於君,
子受令於父母,
下聽其上,
弟聽其兄,
此至順矣。
衡石一稱,
斗斛一量,
丈尺一綧制,
戈兵一度,
書同名,
車同軌,
此至正也。
眾順獨逆,
眾正獨辟,
此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姦偽之人,
無所伏矣。
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
是故天子有善,
讓德於天;
諸侯有善,
慶之於天子;
大夫有善,
納之於君;
民有善,
本於父,
慶之於長老。
此道法之所從來,
是治本也。
是故歲一言者,
君也;
時省者,相也;
月稽者,官也;
務四支之力,
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
庶人也。
是故百姓量其力於父兄之閒,
聽其言於君臣之義,
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
大夫比官中之事,
不言其外;
而相為常具以給之。
相總要者,
官謀士
量實議美,
匡請所疑。
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
立三階之上,
南面而受要。
是以上有餘日,
而官勝其任;
時令不淫,
而百姓肅給。
唯此上有法制,
下有分職也。
道者,成人之生也,
非在人也。
而聖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
是故治民有常道,
而生財有常法。
道也者,
萬物之要也。
為人君者,
執要而待之,
則下雖有姦偽之心,
不敢試也。
夫道者虛設,
其人在則通,
其人亡則塞者也。
非茲是
無以理人,
非茲是
無以生財。
民治財育,
其福歸於上。
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輕其國也。
故君一國者,
其道君之也;
王天下者,
其道王之也。
大王天下,
小君一國,
其道臨之也。
是以其所欲者
能得諸民,
其所惡者
能除諸民。
所欲者能得諸民,
故賢材遂。
所惡者能除諸民,
故姦偽省。
如冶之於金,
陶之於埴,
制在工也。
是故將與之,
惠厚不能供;
將殺之,
嚴威不能振。
嚴威不能振,
惠厚不能供,
聲實有閒也。
有善者不留其賞,
故民不私其利;
有過者不宿其罰,
故民不疾其威。
賞罰之制,
無踰於民,
則人歸親於上矣。
如天雨然,
澤下尺,
生上尺。
是以官人不官,
事人不事,
獨立而無稽者,
人主之位也。
先王之在天下也,
民比之神明之德。
先王善收之於民者也。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
合而聽之則聖。
雖有湯武之德,
復合於市人之言。
是以明君順人心,
安情性,
而發於眾心之所聚。
是以令出而不稽,
刑設而不用。
先王善與民為一體,
與民為一體
則是以國守國,
以民守民也。
然則民不便為非矣。
雖有明君,
百步之外,
聽而不聞;
閒之堵牆,
窺而不見也。
而名為明君者,
君善用其臣,
臣善納其忠也。
信以繼信,
善以傳善。
是以四海之內,
可得而治。
是以明君之舉其下也,
盡知其短長,
知其所不能益,
若任之以事。
賢人之臣其主也,
盡知短長
與身力之所不至,
若量能而授官。
上以此畜下,
下以此事上,
上下交期於正,
則百姓男女皆與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