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c0001 管子-周-管仲 (tls)




19 管子卷第十九



19.1地員第五十八雜篇九。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其施七尺。
瀆田息徒,
五種無不宜。
其立后而垂實。
其木宜蚖、菕與杜、松,
其草宜楚棘。


見是土也,
命之曰五施,
五七三十五尺
而至於泉。
呼音中角。
其水倉,
其民彊。


赤壚,歷彊肥,
五種無不宜。
其麻白,
其布黃,
其草宜白茅與雚,
其木宜赤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四施,
四七二十八尺
而至於泉。
呼音中商。
其水白而甘,
其民壽。


黃唐,無宜也,
唯宜黍秫也。
宜縣澤。
行廧落,
地潤數毀,
難以立邑置廧。
其草宜𦬸與茅,
其木宜櫄、擾、桑。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三施,
三七二十一尺
而至於泉。
呼音中宮。
其泉黃而糗,
流徙。
斥埴,宜大菽與麥。
雚,其草宜萯、
其木宜杞。


見是土也,
命之曰再施,
二七十四尺
而至於泉。
呼音中羽。
其泉鹹,
水流徙。


黑埴,宜稻麥。
其草宜苹、蓨,
其木宜白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一施,
七尺而至於泉。
呼音中徵。
其水黑而苦。
凡聽徵,如負猪豕
覺而駭。


凡聽羽,如鳴馬在野。
凡聽宮,如牛鳴窌中。
凡聽商,如離群羊。
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
音疾以清。
凡將起五音
凡首,
先主一而三之,


四開以合九九,
以是生黃鍾小素之首,以成宮。
三分而益之以一,
為百有八,
為徵。
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
適足,


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復於其所,
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
適足,
以是成角。


墳延者,六施,
六七四十二尺
而至於泉。
陜之旁,七施,
七七四十九尺
而至於泉。


阸陜八施,
七八五十六尺
而至於泉。
杜陵九施,
七九六十三尺
而至於泉。


延陵十施,
七十尺
而至於泉。
環陵十一施,
七十七尺
而至於泉。


蔓山十二施,
八十四尺
而至於泉。
付山十三施,
九十一尺
而至於泉。


付山白徒十四施,
九十八尺
而至於泉。
中陵十五施,
百五尺
而至於泉。


青山十六施,
百一十二尺
而至於泉,
青龍之所居,
庚泥
不可得泉。


赤壤磝山十七施,
百一十九尺
而至於泉,
其下青商,
不可得泉。


𨹫山白壤十八施,
百二十六尺
而至於泉,
其下駢石,
不可得泉。


陡山十九施,
百三十三尺
而至於泉,
其下有灰壤,
不可得泉。


高陵土山二十施,
百四十尺
而至於泉。


山之上,命之曰縣泉,
其地不乾,
其草如茅與走,
其木乃樠,
鑿之二尺,
乃至於泉。


山之上,命曰復呂,
其草魚腸與蕕,
其木乃柳,
鑿之三尺
而至於泉。


山之上,命之曰泉英,
其草蘄、白昌,
其木乃楊,
鑿之五尺
而至於泉。


山之側,
其草兢與薔,
其木乃格,
鑿之二七十四尺
而至於泉。


山之側,
其草葍與蔞。
其木乃區榆,
鑿之三七二十一尺
而至於泉。


凡草土之道,
各有穀造。
或高或下,
各有草土。


葉下於𩏴,
𩏴下於莞,
莞下於蒲,
蒲下於葦,
葦下於雚,
雚下於蔞,
蔞下於荓,
荓下於蕭,


蕭下於薜,
薜下於萑,
萑下於茅。
凡彼草物,
有十二衰,
各有所歸。


九州之土,
為九十物。
每土有常,
而物有次。
群土之長,
是唯五粟。
五粟之物,
或赤或青或白或黑或黃。
五粟五章。


五粟之狀,
淖而不肕,
剛而不觳,
不濘車輪,
不汙手足。
其種,大重細重,
白莖白秀,
無不宜也。


五粟之土,
若在陵在山,
在隫在衍,
其陰其陽,盡宜
桐柞,莫不秀長。


其榆其柳,
其檿其桑,
其柘其櫟,
其槐其楊,
群木蕃滋,數大
條直以長。


其澤則多魚,
牧則宜牛羊。
其地其樊,
俱宜竹、箭、藻、龜、楢、檀。
五臭生之:
薜荔、白芷、
蘪蕪、椒、連。


五臭所校,
寡疾難老,
士女皆好,
其民工巧。
其泉黃白,
其人夷姤,


五粟之土,
乾而不挌,
湛而不澤,
無高下,葆澤以處。
是謂粟土。


粟土之次,曰五沃。
五沃之物,
或赤或青或黃或白或黑。五沃五物,
各有異則。
五沃之狀,
剽怷橐土,
蟲易全處,


怷剽不白,
下乃以澤。
其種,大苗細苗,
赨莖黑秀
箭長。


五沃之土,
若在丘在山,
在陵在岡,
若在陬、陵之陽,
其左其右,
宜彼群木:
桐、柞、枎、櫄,及彼白梓。
其梅其杏,
其桃其李,
其秀生莖起。


其棘其棠,
其槐其楊,
其榆其桑,
其杞其枋,
群木數大,
條直以長。


其陰則生之楂蔾,
其陽安樹之五麻,
若高若下,
不擇疇所。
其麻大者,如箭如葦,
大長以美;
其細者,如雚如蒸,


欲有與各。
大者不類,
小者則治,
揣而藏之,
若眾練絲。


五臭疇生,
蓮、輿、蘪蕪,
藁本、白芷。
其澤則多魚,
牧則宜牛羊。


其泉白青,
其人堅勁;
寡有疥騷,
終無痟酲。
五沃之土,
乾而不斥,
湛而不澤,
無高下,葆澤以處。
是謂沃土。


沃土之次,曰五位。
五位之物,
五色雜英,
各有異章。
五位之狀,
不塥不灰,
青怷以菭。及
其種,大葦無
細葦無,
赨莖白秀。


五位之土,
若在岡在陵,
在隫在衍,
在丘在山,
皆宜竹、箭、
藻、龜、楢、檀。


其山之淺,
有蘢與介。
群木安逐,
條長數大:
其桑其松,
其杞其茸。
種木胥容,


榆、桃、柳、棟。
群藥安生,
薑與桔梗,
小辛、大蒙。
其山之梟,
多桔、符、榆;


其山之末,
有箭與苑;
其山之旁,
有彼黃䖟,
及彼白昌,
山蔾葦芒。


群藥安聚,
以圉民殃。
其林其漉,
其槐其棟,
其柞其穀,
群木安逐,
鳥獸安族。
既有麋麃,
又且多鹿。


其泉青黑,
其人輕直,
省事少食。
無高下,葆澤以處。
是謂位土。


位土之次,曰五隱。
五隱之狀,
黑土黑菭,
青怵以肥,
芬然若灰。


其種,櫑葛,
赨莖黃秀恚目,
其葉若苑。
以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
是謂隱土。


隱土之次,曰五壤。
五壤之狀,
芬然若澤、若屯土。
其種,大水腸、
細水腸,
赨莖黃秀
以慈。忍水旱,
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
不若土以十分之二,
是謂壤土。


壤土之次,曰五浮。
五浮之狀,
捍然如米。
以葆澤,
不離不坼。


其種,忍蘟。
忍葉如雚葉,
以長狐茸。
黃莖黑莖黑秀,
其粟大,
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二。
凡上土三十物,
種十二物。中土曰五怷。
五怷之狀,
廩焉如壏,
潤濕以處。
其種,
大稷、細稷,
赨莖黃秀慈。


忍水旱,
細粟如麻。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怷土之次,曰五纑。
五纑之狀,
彊力剛堅。
其種,大邯鄲、
細邯鄲,
莖葉如枎櫄,
其粟大。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纑土之次,曰五壏,
五壏之狀,
芬焉若糠以肥。
其種,大荔、細荔,
青莖黃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壏土之次,曰五剽。
五剽之狀,
華然如芬以脤。
其種,大秬、細秬,
黑莖青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


剽土之次,曰五沙。
五沙之狀,
粟焉如屑塵厲。
其種,大萯、細萯,
白莖青秀以蔓。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四。


沙土之次,曰五塥。
五塥之狀,
累然如僕累,
不忍水旱。
其種,大穋󰂍、細
穋󰂍,黑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
凡中土三十物,
種十二物。


下土曰五猶。
五猶之狀如糞。
其種,大華、細華,
白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猶土之次,曰五壯。
五壯之狀如鼠肝。
其種,青梁,
黑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𢎳)


壯土之次,曰五殖。
五殖之狀,
甚澤以䟽,
離坼以臞塉。
其種,鴈膳
黑實,朱跗黃實。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五殖之次,曰五觳。
五觳之狀婁婁然,
不忍水旱。
其種,大菽、細菽,
多白實。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觳土之次,曰五舄。
五舄之狀,
堅而不骼。
其種,陵稻:黑鵝、馬夫。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舄土之次,曰五桀。
五桀之狀,
甚鹹以苦,
其物為下。
其種,白稻長狹。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凡下土三十物,
其種十二物。
凡土物九十,
其種三十六。



19.2弟子職第五十九雜篇十。


先生施教,
弟子是則,
溫恭自虛,
所受是極。
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
溫柔孝悌,
毋驕恃力。
志毋虛邪,
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
必就有德。
顏色整齊,
中心必式。
夙興夜寐,
衣帶必飭;


朝益暮習,
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
是謂學則。
少者之事,
夜寐蚤作。


既拚盥漱,
執事有恪。
攝衣共盥,
先生乃作。
沃盥徹盥,
汎拚正席,


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
危坐鄉師,
顏色毋怍。
受業之紀,
必由長始;


一周則然,
其餘則否。
始誦必作,
其次則已。
凡言與行,
思中以為紀,
古之將興者,
必由此始。


後至就席,
狹坐則起。
若有賓客,
弟子駿作。
對客無讓,
應且遂行,
趨進受命。


所求雖不在,
必以反命。
反坐復業。
若有所疑,
捧手問之。
師出皆起。


至於食時,
先生將食,
弟子饌饋。
攝衽盥漱,
跪坐而饋。
置醬錯食,
陳膳毋悖。


凡置彼食:
鳥獸魚鱉,
必先菜羹。
羹胾中別,
胾在醬前,
其設要方。


飯是為卒,
左酒右漿。
告具而退,
捧手而立。
三飯二斗,
左執虛豆,
右執挾匕,


周還而貳,
唯嗛之視。
同嗛以齒,
周則有始,
柄尺不跪,
是謂貳紀。


先生已食,
弟子乃徹。
趨走進漱,
拚前斂祭。
先生有命,
弟子乃食。


以齒相要,
坐必盡席。
飯必捧𢱯,
羹不以手。
亦有據膝,
毋有隱肘。


既食乃飽,
循咡覆手。
振衽掃席,
已食者作,
摳衣而降。
旋而鄉席,


各徹其餽,
如於賓客。
既徹并器,
乃還而立。
凡拚之道:
實水于盤,
攘臂袂及肘,


堂上則播灑,
室中握手。
執箕膺揲,
厥中有帚。
入戶而立,
其儀不貸。
執帚下箕,
倚于戶側。
凡拚之紀,
必由奧始。
俯仰磬折,
拚毋有徹。


拚前而退,
聚於戶內。
坐板排之,
以葉適己,
實帚于箕。
先生若作,
乃興而辭。


坐執而立,
遂出棄之。
既拚反立,
是協是稽。
暮食復禮。
昏將舉火,
執燭隅坐。


錯揔之法,
橫于坐所。
櫛之遠近,
乃承厥火,
居句如矩。
蒸閒容蒸。
然者處下,


捧椀以為緒。
右手執燭,
左手正櫛。
有墮代燭,
交坐毋倍尊者。
乃取厥櫛,
遂出是去。


先生將息,
弟子皆起。
敬奉枕席,
問所何趾;
俶衽則請,
有常則否。


先生既息,
各就其友。
相切相磋,
各長其儀。
周則復始,
是謂第子之紀。



19.3言昭第六十雜篇十一。


篇亡。


19.4脩身第六十一雜篇十二。


篇亡。


19.5問霸第六十二雜篇十三。


篇亡。


19.6牧民解第六十三管子解一。


篇亡。